古汉语“于”的意思都有几个

作者&投稿:尉迟鬼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于在古汉语中有哪些意思~

“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1.引出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从”“和”“同”“对”“对于”“给”“由于”等。例如:
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在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 在……方面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在……中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向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 到
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左忠毅公逸事》)—— 从
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和、同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对、对于
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记王忠肃公翱事》)—— 给

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或“过”、“胜过”。例如:
良曰:“长于臣。”(《鸿门宴》)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例如: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

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例如: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4.作为动词词头,这种用法相对较少见
黄鸟于飞(《诗经。周南。葛覃》)



于1(於)
①介词。a)在:她生~1949年│黄河发源~青海。b)向:问道~盲│告慰~知己│求救~人。c)给:嫁祸~人│献身~科学事业。d)对;对于:忠~祖国│有益~人民│形势~我们有利。e)自;从:青出~蓝│出~自愿。f)表示比较:大~│少~│高~│低~。g)表示被动:见笑~大方之家。
②后缀。a)动词后缀:合~│属~│在~│至~。b)形容词后缀:勇~负责│善~调度│易~了解│难~实行。‘於’另见wū;Yū。
于2
[Yú]姓。



于1(於)
①介词。a)在:她生~1949年│黄河发源~青海。b)向:问道~盲│告慰~知己│求救~人。c)给:嫁祸~人│献身~科学事业。d)对;对于:忠~祖国│有益~人民│形势~我们有利。e)自;从:青出~蓝│出~自愿。f)表示比较:大~│少~│高~│低~。g)表示被动:见笑~大方之家。
②后缀。a)动词后缀:合~│属~│在~│至~。b)形容词后缀:勇~负责│善~调度│易~了解│难~实行。‘於’另见wū;Yū。
于2
[Yú]姓。

“于”的各种意思:
(一)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多种组合关系.
  1.在,从,到
  ①乃设九宾礼于庭.(在)《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指南录〉后序》)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前一个“于”:从)(《劝学》)
  ④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到)《廉颇蔺相如列传》
  2.“在……方面”“从……中”
  ①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公输》……方面)
  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游褒禅山记》)
  3.由于
  ①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
  4.向,对,对于.
  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②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赤壁之战》)
  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5.被.(放在动词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①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6.与,跟,同.
  ①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隆中对》)
  ②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赤壁之战》

于 1表涉及对象 跟 同 和 于
2 表处所 在
3 表比较对象 比
4 表被动 被

文言文介词包括哪些
答:因此,古代汉语介词只有“于(於,乎)、以、因、由、为、自、从、与、及”等十几个。 下面对“于(於,乎),以、因、为、与”等较复杂而特殊的用法做一些介绍。 一、于(於,乎) “于”和“於”原来都是动词。 二字上古读音不同,但作为介词用法相同,其差别主要在于不同历史时期和作者用字不同:甲骨文中...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
答:(1)“以为”,可以作为一个双音节词,和现代汉语的动词“以为”、“认为” 相当。如: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过秦论》)(2)在 “以……为……”句式中,“以”是介词,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为”的状语,此时相当于“用…...

表示于是的文言文
答:7. 语气词。相当于焉。例:《公羊传 庄公八年》:「吾将以甲午之日然后祠兵于是。」2. 于是的古文和今义都是什么 “于是”在古汉语中的用法主要有二: ①在这时,在这件事情上。例如《荀子.议兵》:“然后刑于是起矣。”意思是说,接着,“刑罚”这件事情(同位结构)就发生了。 ②...

求:“其、焉、以、于、之、与、何”等虚词在古汉语中的用法。要全面哦...
答: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例如: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③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

古文中因:什么时候翻译成"因此";什么时候翻译成"于是"
答:其他的也是一样,主要说到底,翻译古文是看前后句和整篇文章,这是最基本的运用,其实好多字之所以有这么多的解释,除了古代一些解字的书籍给它规定的,多数的是人为解释,因为按照对一段文章的理解,这个字就应该是这意思,所以有些人会发现同一个字,古汉语的意思为什么和现代的意思差这么多。字总得有...

为什么文言文里把於都写成于了
答:“於”多作为介词,是古汉语中用的很多的虚词,与“于”同义,但“于”不是“於”的简体字。《简化字总表》、《通用规范汉字表》都没有规定“於”简化为“于”,《新华字典》只对“於yú”的解释是同“于”只限于介词。“于”并不能代替“於”的全部意义。“於”字有三种读音,即yú(于)、...

之于文言文的意思
答:4. 之的古文意思有哪些 在古汉语中“之”字用法颇为复杂,“之”字在古汉语里可作实词,也可作虚词,不同的语境里“之”有不同的用法。 作实词的“之”有两种情况:一作代词;二作动词。 “之”字作动词,意为“到……去”、“往”、“到”、“至”。 如:“之死矢靡它。”(《诗经•风•柏舟》)—...

与的文言文解释及意思
答:“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泽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泽成“(湖面)风平浪静”. 文言文翻译“四重奏” 最近两年高考对文言文翻译的...

文言文中的矣的意思都有什么?
答:1、表示完成时态 骨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聊斋志异·狼三则》白话释义:骨头都没有了,但两只狼仍然像原来一样一起紧跟着他。2、表示坚决、肯定 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易·系辞下》白话释义:德薄的地位,知道小而谋大,力量小而责任重大,很少有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