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介词结构后置句

作者&投稿:柴勤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1. 文言文句式判断什么是介词结构后置句

按照现代汉语语序还原文言句,就容易判断和理解了.如“ 具告以事”就是“以事具告”,“以”是介词,和“事”组成介词结构,现代汉语中在动词“告”前,文言文中在动词“告”后面,称为介词结构后置,含有介词结构后置的文言句子就叫介词结构后置句.同理,“言于项羽”中的“于项羽”是介词结构,在动词“言”之后,即为介词结构后置.“ 沛公安在?”意思是沛公在哪儿,“安”是宾语,把“安”放在 谓语动词“在”的前面叫宾语前置.“大王何来操”中“何”也是宾语,在动词“来”之前,所以叫宾语前置句.。

2. 语文古文中介词结构后置和状语后置的区别

这两者没有区别,只是称呼不同罢了。

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

分析:“生乎吾前”中的“乎”就是介词“于”;“乎吾前”应该移到“生”的前面做状语。

在古代汉语中,介词结构一般做句子的状语,状语应该在动词的前面,修饰动词(谓语),而古汉语中经常将介词结构位于动词之后,这就是介词结构后置,也称状语后置。例如“绳之以法”,正常的语序应该是“以法绳之”,绳,是动词(谓语),以法,就是介词结构(状语)。

懂了吗?

3. 文言文介词短语后置包括哪几种

第一、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两个“于蓝”在翻译时,都要放在动词前做状语。

第二、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如:“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记》)即“以事具告。”这种句子往往是承前省略了动词宾语,实际就是“以事具告(之)。”还有一种民政部要注意,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句子中的“生乎吾前”既可译为“在我的前面出生”,作状语,又可译为“生在我的前面”,作补语,一般来说仍作补语,而“固先乎吾”的“乎吾”则一定要作状语。

4. 语文古文中介词结构后置和介宾结构后置有什么不一样

语文古文中介词结构后置和介宾结构后置是两种表述,一种语法,没有什么区别: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两个“于蓝”在翻译时,都要放在动词前做状语。

(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语序应该为“青,从蓝中取出,而比蓝青”) 第二、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如:“具告以事。”

(《史记.项羽本记》)即“以事具告。”这种句子往往是承前省略了动词宾语,实际就是“以事具告(之)。”

还有一种要注意,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韩愈《师说》)句子中的“生乎吾前”既可译为“在我的前面出生”(作状语),又可译为“生在我的前面”,(作补语),一般来说仍作补语,而“固先乎吾”的“乎吾”则一定要作状语。

5. 【急.古文中判断句子是介词结构后置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 、倒装句 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 现代汉语习惯的常规语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即主语在谓语前,谓语在宾语前,修饰语在中心语前;但有时因修辞、强调等的需要语序会发生变化. 如果以这个常规语序为标准的话,我们会发现一些文言文句子有许多次序颠倒的情况,这是古人说话的习惯.这就像广州方言“我走先”与普通话“我先走”一样,没有修辞或强调的意义.但为了方便我们学习,就称它为“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我们把那些谓语放在主语前的现象叫做“谓语前置”或“主谓倒装”,那些宾语放在谓语动词或介词前面的现象叫做“宾语前置”,把那些定语放在中心语后的现象叫做“定语后置”,把那些介词短语即状语放在中心语后的现象叫做“介词短语后置”或“状语后置”. 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从内容上看,和现代汉语的判断句没什么区别,都是对人、事、物、情况、原因作肯定或否定判断;从形式上看,最大的区别就是一般不用“是”作判断词. 文言文中判断句最常见的表示方法有以下几种:1、主语后面用“者”字(有时也可不用)表示停顿,再说出谓语,最后用“也”字收尾.例如:“子瑜者,亮兄瑾也.”(《赤壁之战》)2、主谓之间不用判断词,只靠主谓语先后排列表示判断.例如:“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赤壁之战》)3、用副词“乃”、“则”即“皆”等表判断4、用给定副词“非”等表否定判断5、动词“是”、“为”表判断. 被动句 古今被动句有相同点.如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 判断方式:1、动词后用介词“于”、“受……于……”;2、用“为”、“为……所……”;3、用“见”、“见……于……”;4、用介词“被”;5、无标志(意念被动句).如:“解惑其诚.” 省略句 文言文中的句子结构显得比现代汉语简洁,原因之一是常省略句子的某些成分,这就是省略句. 从省略的对象看, 1、省略主语;2、省略谓语;3、省略动词或介词宾语;4、省略介词. 从省略的方式看(指省略的位置),常见的有:1、承前省略;2、蒙后省略;3、另外还有叙述过程中的省略. 了解省略重在应用,要能根据具体语言环境把省略的内容恰当地补充出来. 倒装句 介词结构后置(有的书也称状语后置) “于”为标志.例如:“青,取之于蓝,胜于蓝.” 主谓倒装 感情较强烈;谓语由形容词充当. 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甚善矣,子之治东阿. 《晏子治东阿》 渺渺兮余怀. 《赤壁赋》——我得心思飘得很远很远. 快哉此风! 《黄州快哉亭记》 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举例: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2、疑问句中疑问词作宾语.例如:“沛公安在?” 3、以“是”、“之”为标志.例如:“何正之有?” 定语后置 1、“之…者…”为标志,即“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如:“马之千里者.” 2、“中心词+后置定语+者”,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3、中心词+数量词. 4、“中心词+之+后置定语”,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6. 文言文句式怎么判断比如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主谓倒置句、宾语

1、判断句,“…者,……者也、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2、被动句、1.“见”“……见……于”“于”表被动.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2.“为”“为……所”表被动.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3、省略句、1.省略主语.2.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4、主谓倒置句、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 5、宾语前置句、(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6、定语后置句、1)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7、介词结构(状语)后置句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宾短语.。

7. 文言文中的介词短语后置什么意思

定语后置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

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及:“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苏轼《石钟山记》)等。应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

4、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两个“于蓝”在翻译时,都要放在动词前做状语。 第二、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如:“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记》)即“以事具告。”

这种句子往往是承前省略了动词宾语,实际就是“以事具告(之)。”还有一种民政部要注意,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句子中的“生乎吾前”既可译为“在我的前面出生”,作状语,又可译为“生在我的前面”,作补语,一般来说仍作补语,而“固先乎吾”的“乎吾”则一定要作状语。



文言文介词结构后置句
答:“以”是介词,和“事”组成介词结构,现代汉语中在动词“告”前,文言文中在动词“告”后面,称为介词结构后置,含有介词结构后置的文言句子就叫介词结构后置句.同理,“言于项羽”中的“于项羽”是介词结构,在动词“言”之后,即为介词结构后置.“ 沛公安在?”...

师说中的特殊句式
答:一、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二、介词结构后置 1、学于余。2、耻学于师。3、师不必贤于弟子。三、判断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其为惑也,终不解矣。3、人非生而知之者。4、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四、省略句 1、则曰 2、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五、被动 不拘于时...

介词结构后置
答:a介词结构“于。。。”常放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这类补语按现代汉语习惯是放在谓语动词前作壮语,so,翻译时,就把他做了壮语,因此被称作“状语后置”或“介词结构后置”。for example 曹刿论战中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的“于长勺”。b介词结构“以“有事放在谓语后作补语。但不多见,我记得有 ...

急急急。。古文中判断句子是 介词结构后置? 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的方法...
答:1、“介词结构后置”是状语后置的一种类型。文言文中的状语分一般状语和介宾结构状语,其中,介宾结构状语必定放在谓语中心词的后面。分析方法:先找到谓语中心词(多数是动词),再看它后面是不是一个“介词+引介对象”结构,如果是,就是介词结构后置。例如: “(项伯)具告以事。” 其中的中心动词...

以介宾短语后置句文言文
答: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1)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3.状语后置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急!文言文中,怎样辨别宾语前置,介宾后置,介词短语后置? 如题…
答: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1.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三.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文言句式
答: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状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即“若亡郑而于君有益”。2、敢以烦执事——省略句,即“敢以(之)烦执事”。“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出自《烛之武退秦师》,内容讲述公元前630年,秦、晋借口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且与楚国亲近,而合攻郑国,在自己的国家...

什么是介词结构后置
答:(宾语) (状语)这就是状语后置句 也是介词结构后置句 介宾结构后置句 举个文言文中的句子:(先帝)三 顾 臣 于草庐之中 主语 谓语 宾语 介宾结构做状语 小注:介词结构后置 是文言文中的特殊的 常见的 现象 现代汉语很少出现 ...

介词结构后置
答:介词结构后置”的意思是介词结构一般做句子的状语,状语应该在动词的前面,修饰动词(谓语),而古汉语中经常将介词结构位于动词之后,这就是介词结构后置,也称状语后置。介词结构经常放在谓语动词之前,或主语之前,做句中或句前状语。而在文言文中,这种介词却经常放在谓语动词后用作补语,翻译的时候,...

什么是介词结构后置啊?
答:在古代汉语中,介词结构一般做句子的状语,状语应该在动词的前面,修饰动词(谓语),而古汉语中经常将介词结构位于动词之后,这就是介词结构后置,也称状语后置。例如“绳之以法”,正常的语序应该是“以法绳之”,绳,是动词(谓语),以法,就是介词结构(状语)。介词(preposition 简写prep.)又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