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壤的历代发展与演变是怎样的?

作者&投稿:侯逸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击壤的发展~

唐代,击壤仍然流行。唐李峤在《喜雨歌》中说:“野恰如坻泳,途喧击壤区”。后一句是说道路中响彻击壤的歌声。唐张说《季春下旬诏宴薛王山池序》:“河清难得,人代几何?击壤之懽,良有以也。”“懽”同“欢”,表明人们对击壤的喜爱。宋代的文学作品中不乏关于击壤的记载。如司马光《皇帝合春帖子词(四首之一)》:“盛德方迎木,柔风渐布和。省耕将效驾,击壤已闻歌。”范成大《插秧》诗:“谁知细细青青草,中有丰年击壤声。”当时的击壤与歌唱、丰年相联系。不过,宋代的击壤方式,有了一些变化,明人杨慎《丹铅余录·卷九》有这样的记载:“宋世寒食有抛堶(音驼,砖)之戏,儿童飞瓦石之戏,今之打瓦也。梅尧臣《依韵和禁烟》诗:窈窕踏歌相把诀,轻浮赌胜各飞堶。或云起于尧民之击壤。”此外,宋时张侃在《代吴儿作小至后九九诗八解》诗中也提到了抛堶的游戏,诗云:“五五三三抛堶忙,柳丝深处映陂塘。”可见,当时在寒食节、清明节前后的一段时间,宋时儿童中流行着名为“抛堶”或“飞堶”的类似击壤的游戏。宋时类似抛堶的游戏,还有“飞石”。《太平御览》记载,飞石的玩法是:“以砖二枚长七寸,相去三十步为标。各以砖一枚,方圆一尺掷之。主人持筹随多少。甲先掷破则得筹,乙后破则夺先破者。”这种“飞石”比赛,是一种带有赌博性的击壤游戏。 明朝时期,击壤仍然流行。晏璧《无忧泉》记载:“槛泉西畔漱清流,酌水能消万斛愁。白叟黄童争击壤,春来有事向东畴。”王圻《三才图会》转载了《艺经》中的记述:“壤以木为之,前广后锐,长尺四,阔三寸,其形如履。将戏,先侧一壤于地,遥于三四十步以手中壤敲之,中者为上”,并附有插图:明朝的击壤游戏有了变化,名称被称为打柭儿”,又曰“打尜”,“打瓦”,并由此演变出“打柭柭”或曰“打板”的游戏。明刘侗《帝京景物略》卷二中记载:“二月二日龙抬头……小儿以木二寸,制如枣核,置地而棒之,一击令起,随一击令远,以近为负,曰打柭柭,古所称击壤者耶? 其谣云:杨柳儿活,抽陀螺。杨柳儿青,放空钟。杨柳儿死,踢毽子。杨柳发芽儿,打柭儿。”这种打柭儿便是由击壤发展而来的,已不是“以手中壤击之”,而是以手中的棒击起地面如同枣核形状的木棍,击起后再一击令远,以打远为胜。另据《顺天府志》记载:“小儿以木二寸,制如枣核,置地棒之。一击令起,随一击令远,以近为负,曰打板。板,古称所称击壤者也。”可见,这里的“打柭柭”或“打板”,与以往的游戏方式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在清周亮工的《书影》中有较详细的描述。清周亮工《书影》记载:“秣陵童谣有‘杨柳黄,击棒壤’”。书中还具体描绘了击壤之戏新的变化:“所云长尺四者,盖手中所持木;阔三寸者,盖壤上所置木。二物合而为一,遂今后人不知为何物矣。阔三寸者,两首微锐,先置之地,以棒击之,壤上之木方跃起,后迎击之,中其节,木乃远去。击不中者为负,中不远者为负,后击者较前击者尤远,则前击者亦负。其将击也,必先击地以取势,故谓之击壤云。”可见,在周亮工看来,《艺经》中所说的长—尺四寸、宽三寸左右的壤,其实是两种东西,即一尺四寸长的木是击壤者手中所持的、准备用来击壤的工具,而三寸宽的木块,则是被击的对象,它两头微尖,被放置在地上。击壤开始,游戏者先用手中所持木击此小木块,当此小木块从地上弹起时,再以手中所持木猛击,击中、且将此木块击得远的,就是胜者。这种活动有些类似今日的棒垒球运动。其中,空中击木棍是需要有相当技巧的,还要求有极快的反应能力,对击木棍的时间要把握得相当准确,能打远则更需要很好的手腕巧劲。清时,“打柭柭”又被称为“打尜尜”。“尜”是一种两头尖、中间大,形似梭子的木棒,也叫做尜儿。“打尜尜”在清代流行较广,清人潘荣陛的《帝京岁时纪胜》载有当时的童谣:“杨柳青,放空钟。杨柳活,抽陀螺。杨柳发,打尜尜。”其具体活动形式与上述“打柭柭”、“打板”类似,所不同的是负者需大声呼“祓……”,边呼边跑,一口气把胜者击出的短木棒拾回来。这种游戏,不仅可锻炼敏感的击敲技能,而且也能锻炼奔跑的能力。它较投掷木块或砖瓦要复杂些,而且更有兴趣。由于地域各异,因此明清时期人们对击壤这种游戏的叫法也五花八门。除了“打柭柭”、“打尜尜”、“打板”之外,有的地方还叫“打瓦”,满族人谓“打得栲”,北方则叫“打瓦块”,而南方人直呼“栲棒”[2]。明清时期,击壤游戏实存名亡,尽管人们不叫它“击壤”,但类似击壤的投掷游戏更加丰富多彩。 近现代,类似击壤的儿童投掷游戏仍然存在。20世纪50年代盛行于南京的“打梭”, 游戏者以“斗一”、“斗二”、“斗三”的计数判定胜负,可以说是击壤之戏的变态形式。这种斗量计数方式,其实表达出万担归仓的谢土报社的喜悦,并寄托着来年获佑的愿望(陶思炎《风俗探幽》)。可以说,作为历史遗存,它仍潜含着早期的文化信息。20世纪60年代,上海地区的少儿中热衷于玩一种“笃棚门板”游戏。“笃”乃沪音,意为“投掷”,该游戏也从击壤演变而来,只是壤棍变成了类似扑克牌盒子形状的木块。   [1]王宏凯.中国古代游艺.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0:4[2]崔乐泉.中国体育通史第二卷.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282

那是我国上古时期,五帝之一的尧帝已经70多岁了,他认为自己儿子丹朱很不成器,不足以担当起管理天下的责任,于是他便决定从民间选用贤良之才继承帝位。在一次诸侯聚会中,尧问四方诸侯首领说:“谁能担负起天子的重任呢?”四方诸侯首领说:“历山民间有个单身汉,他叫做虞舜,听说他很有本事,应该可以担负起天子的重担啊!”于是,尧打听到了舜是在田间耕地的一个农夫,他便微服私访,独自来到历山一带。
尧到了历山田间,突然他看到很多人围在一起,中间有一个青年身材很是魁梧,正聚精会神在玩一种叫击壤的投掷游戏,这个青年站在远处,用小石头去击打前面放置的木块。这个青年击壤的技术非常高超,他竟然每次都能用石头打到木块。
青年周围的人在一旁大声叫好,其中有个人就喊道:“舜啊!你这么厉害,一定是我们大王尧帝的仁德在保佑你呀!”百姓们纷纷点头称是,不断附和那个人。尧这才知道那个青年就是舜,他想:“他击他的壤,关我什么事呢?再说我哪里有什么仁德
能去保佑别人呢?”
这时,舜哈哈大笑了起来,他突然唱了一首歌,在歌中唱道:
太阳出来喽,我出来劳作!太阳落山喽,我回去休息!我若是渴了,就自己去打水!我若是饿了,就自己去耕田!尧帝他确实有仁德,可是和我有多大关系呀!
尧听了这话,他觉得舜的生活非常恬静舒适,也对舜产生了好感。后来,围观的人们都走了,舜也收拾好击壤的用具,回到田间去耕田了。尧想继续考察一下他,便跟了上去。
尧走上前,来到田间,正好看见舜在全神贯注地耕田,舜的犁前驾着一头黑牛和一头黄牛。奇怪的是,舜从不用鞭打这两头牛,而是在犁辕上挂一个簸箕。每隔一会儿,舜就敲一下簸箕,吆喝一声。
尧很奇怪,他等舜犁到了地头,便问他道:“耕夫都用鞭打牛,你为何只敲簸箕不打牛呢?”
舜见一旁有老人在发问,他很有礼貌,便拱手作揖答道:“牛为人们耕田,它们出力流汗很是辛苦,如果我再用鞭子来打它们,我于心何忍呢!我打簸箕,黑牛以为我在打黄牛,黄牛以为我在打黑牛,它们便都卖力拉犁了。这样一来,我不仅没有打到牛,还能鞭策它们卖力耕田,这不是更好吗?”
尧一听,他觉得舜非常有智慧,又有善心,他对牛尚且如此,如果对百姓那就应该更有爱心了。于是,尧与舜在田间扯起话题,他们谈了一些治理天下的问题。
尧发现,舜的观点都很有见识。等他们聊完后,尧又走访了方圆10多千米,发现当地的人都夸舜是一个贤良之才。
于是,尧便决定将两个女儿都嫁给舜,让两个女儿观察舜的德行。后来,尧发现舜的头脑清醒,方向明确,是一个有仁德的人。
尧便放心了,他先让舜在朝中做虞官,又试舜3年后,便让舜在文庙拜了先祖,让舜正式替代行天子之政了。
其实,击壤是我国一项古老的投掷游艺,它反映出了古人恬静闲适的生活画面。
“壤”是用木制成的,前宽后窄,形状就像鞋子一样,长0.3米,宽约10厘米,它的玩法是放置一个“壤”在地上,然后玩家后退三四十步,然后用手中的“壤”去击打地上的“壤”,如果击中了就获得胜利了。
这项游戏因为器具简易,又能激发人们的兴趣,因此,它长期在民间流传,并演变出多种形式。其中,人们较为熟悉的是一种“抛堶”的游戏,也称“飞堶”,“堶”其实就是古代的砖瓦,也就是打瓦的一种游戏,它只是以砖瓦替代了壤木,本质上却是一模一样的。
有人认为,击壤昀初是从事农作的古人借以谢土报社的俗信活动,这里面蕴含着游戏的核心是对土地神的膜拜。正如古代诗歌总集《诗经·小雅·甫田》中关于“琴瑟击鼓,以御田祖,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以谷我士女”的描写一样。
由于击壤这种俗信活动所具有的欢怡气氛,从而决定了它由娱神向娱人的方向发生转化,昀终形成了一种季节性的游戏,并在传习过程中逐渐淡化成俗信的成分了。但是作为历史的遗存,它仍然潜含着早期的文化信息。
以早期击壤之戏的变种游戏“打梭”为例,游戏者以“斗一”、“斗二”至“斗三”的计数判定胜负,这种斗量计数方式,表达了万担归仓和感谢社稷获得丰收的喜悦,并寄托着来年希望丰收的愿望。

随着击壤活动的减少,后来逐渐失传了,大约是由于它太单调的缘故吧!

不过,击壤后来发展成为了击砖游戏,人们用砖代替了壤,比赛的规则也较完善,在儿童的游戏中延续了下来。

宋代时流行于寒食节、清明节前后孩童玩的“打瓦”和“打板”等游戏,其实就是用瓦块或者石头玩的击壤游戏。

宋代诗人张侃在《代吴儿作小至后九九诗八解》诗中提到了抛堶的游戏,诗写道:

五五三三抛堶忙,柳丝深处映陂塘。这说明了,在宋代有一种类似抛堶的游戏。还有“飞石”游戏,

据古书记载,飞石的玩法是:以砖两枚长7寸,相去30步为标。各以砖一枚,方圆一尺掷之。主人持筹随多少。甲先掷破则得筹,乙后破则夺先破者。很明显,这是一种带有赌博性的“飞石”比赛,也类似于击壤。其实也有人认为,击壤与投壶有相似之处,它本是士大夫们的一种休闲习艺的方式,因为具有较强的娱乐性,才逐渐流向民间的。后来在这个过程中,它改变了活动的形式,而在我国古代,也称善于击壤的人为“壤父”。明代著名学者刘侗在他所著的《帝京景物略》中记载:二月初二龙抬头,小儿以木两寸,制如枣核,置地而棒之,一击令起,随一击令远,以近为负,曰打柭,古所称击壤者耶!

这说明刘侗小时候玩过的这个游戏有可能就是叫“击壤”。只是名称上被称作“打柭”,这一点有所不同而已,这也许是时代创新的缘故,使击壤变得更有趣味性和富有竞技性了。

文中的“打”便是从击壤中发展而来的,它在明代各地的儿童游戏中较为流行,只是这种儿童游戏难登大雅之堂,史籍也把它忽视了,因此没有多少记载。

击壤的原始形态也一样长流不竭。清代著名学者周亮工在他所著的《书影》中记载:“秣陵有杨柳黄,击棒壤的歌谣。”

秣陵其实就是“金陵”,也就是后来的南京,可见在清代时期,击壤在南京地区非常流行。

那时候用于投掷的壤木则由鞋形木头变为了圆形的棍棒状。后来,在上海还有一种叫作“笃棚门板”游戏,“笃”是沪音,意思就是“投掷”,该游戏也是从“击壤”游戏演变而来,只是鞋子形状的壤棍变成了类似盒子形状的木块了。

明清时期,击壤之戏被称为“打瓦”。此外,还有一种叫“打板”的游戏,也是击壤的一个变种。古代地方志《顺天府志》中记载:

小儿以木两寸,制如枣核,置地棒之。一击令起,随一击令远,以近为负,曰打板。板古所称击壤者也。

这便说明了“打板”与我国古代满族风俗中的“打栲”的玩法是一样的。其实,类似击壤的儿童投掷游戏还有很多,这些都是击壤游戏的变种,它们逐渐流向民间,并改变了活动形式。



古钱币价值多少?
答:钱币学是一门研究钱币发生、发展与钱币不同版别、质地、形制、铸造等特征的学科。在中国历史上,钱币根据厚薄、大小、钱文、纹饰可以分出许多不同的版别来,特别对宋代钱币,人们研究的侧重点更是在版别方面。钱币一般有铜、铁、铅、金、银等质地,哪一个朝代曾铸造过哪一种或几种质地的钱币,对于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