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战国时期时日本分裂成了多少个小国?分别是什么国?

作者&投稿:镡通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日本战国时期时日本分裂成了多少个小国~

日本战国时期分裂成的主要小国(日本称为:大名。类似于诸侯)有17个。
日本的战国时代,一般是指1467年足利义政时期的应仁之乱开始的长达一百五十多年的政局纷乱及群雄割据的一段时期。
德川家康在1603年建立了江户幕府,1615年灭丰臣氏,正式统一全国。
织田氏
崛起于室町时代,代代在尾张国担任三管领之一斯波氏的守护代。
下克上的风气令织田氏推翻斯波氏统治尾张,织田氏家督织田信长透过长年征战成为拥有当时全国最广,足以统一全日本,领地横跨20多国的大名,1582年于本能寺之变中,织田信长遭家臣明智光秀谋叛,在本能寺中切腹自尽,本能寺也化为熊熊烈火,其死后被重臣丰臣秀吉继承。

丰臣氏(羽柴氏)
丰臣氏家祖丰臣秀吉原是尾张国爱知县中村内一位农民之子,后来加入织田军成为足轻,被织田信长重用。
织田信长死后运用其出众之手腕及政治力量,击败信长之直系子孙及织田家中其他众臣,继承信长的地位。后来击败全国其他大名,统一日本。1598年秀吉死后,1615年其家族被降伏于其下之重臣德川家康推翻,日本统一。
德川氏(松平氏)
代表人物德川家康。占领三河国的家族,原臣服于今川氏。
今川义元被织田信长击败后独立,并与织田信长结盟。信长死后臣服于丰臣秀吉,成为五大老之一。1598年秀吉死后,由于关原之战胜利,取得征夷大将军的称号,实力增强,与丰臣氏出现矛盾,1615年推翻丰臣氏,开创长达250年的江户幕府,结束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战国时代。
武田氏
平安时代豪族源氏后人,甲斐武田家家督武田信玄带领下势力大增,占领甲斐国、信浓国、骏河国、西上野国及部分美浓国、远江国、三河国、飞驒国地区。信玄死后势力大减,在织田军入侵下末代家督武田信胜及武田氏阵代武田胜赖自杀,武田势力灭亡。
今川氏
平安时代豪族源氏后人,在今川义元带领下占领骏河国、远江国、三河国,今川义元起兵上洛期间被织田信长阻止,战役中今川义元战死,留守本国的家臣无法维持统治,三河国的松平氏(德川氏)独立,武田军及北条军先后入侵,今川势力灭亡。
毛利氏
镰仓时代武将毛利季的后人,后来成为迁到安艺国居住,是当地的土豪。家督毛利元就带领毛利氏兴起,控制中国地区十余国。后来毛利元就之孙毛利辉元向丰臣秀吉投降,五大老之一。秀吉死后发生关原之战,并成为西军名义上的指挥,西军战败后被减封至长门国、周防国,成立长州藩至明治初期。
后北条氏
京都御家人伊势盛时(北条早云)因解决今川氏继承问题,封为大名。
最大领土时占领9国,雄霸关东平原。后来因没有遵守丰臣秀吉的停战命令被丰臣军入侵,北条氏政开城投降,后北条氏势力灭亡。
浅井氏
浅井氏是藤原北家闲院流正亲町三条家的庶流,京极氏的家臣。
后来京极氏发生御家骚动,浅井氏成功抢夺近江国北部三郡。因为织田信长攻打浅井氏的恩人朝仓氏,迫浅井氏加入信长包围网对抗织田信长。被织田军反攻,家督浅井长政自杀,浅井氏灭亡。
石山本愿寺
根据地在石山的佛教僧兵,一向宗教派,在全国发动一向一揆。
多次一向一揆后成立多个由一向宗教徒控制自治区,甚至推翻地方大名势力。被织田信长派兵围攻多年后显如决定投降并退出石山,但显如长子教如依旧死守石山,被信长放火烧山。
朝仓氏
朝仓氏为日本天皇之后人,室町时代是斯波氏家臣。
后来朝仓氏与斯波氏不和,不久后独立,根据地是越前国。加入信长包围网对抗织田信长,被信长击败。信长包围网因为武田信玄死亡而瓦解,织田军入侵朝仓、浅井的领土,朝仓、浅井联军战败。末代家督朝仓义景领兵退守贤松寺,朝仓军中部分将领倒戈,朝仓军战败。朝仓义景在家臣介错下死亡,朝仓氏被织田氏吞并。
上杉氏
上杉氏原为公家,室町时代被任命为关东管领的家族。
被北条军〔后北条氏〕入侵,被迫将家督交给长尾氏,就是上杉谦信。上杉谦信以越后作为根据地向关东发展,谦信死后发生御家骚动,由上杉景胜继承。织田信长死后向丰臣秀吉投降,并成为五大老之一。秀吉死后发生的关原之战中支持西军,战败后被减封,建立米泽藩至明治初期。
伊达氏
伊达氏为藤原氏山阴流之后,东北地区的豪族。
家督伊达政宗消灭东北地区多个大名,占领陆奥国。小田原征伐时臣服于丰臣秀吉,令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关原之战中支持东军,战后原本幕府打算加封至100万石,但被揭发与一揆军有关所以被改封,建立仙台藩至明治初期。
长宗我部氏
土佐国土豪,20代家督长宗我部元亲将土佐其他豪族消灭并统一土佐。
实行兵农合一政策成为强国,并北上攻打四国其他大名。1585年统一四国全岛,但不久后丰臣秀吉派兵登陆,长宗我部元亲被迫投降,并失去土佐以外的领土。元亲之子长宗我部盛亲在元亲死后继承家督,在关原之战中支持西军并战败,失去领土成为浪人。大坂之阵中加入丰臣军协助防守大坂城,最后战败。盛亲被德川军成员蜂须贺氏的家臣长坂七郎左卫门所捕获,最后被斩首,长宗我部氏直系绝后,但旁系没有灭绝,元亲的四弟岛亲益(长宗我部国亲指染家臣岛氏妻子所生的私生子)的子孙岛亲典于大坂之阵时加势丰臣家,败北后返回土佐国,其后岛氏便成为土佐藩的下士,在明治维新后认祖归宗复姓长宗我部。
斋藤氏
斋藤氏家祖斋藤道三平民出身,父亲是僧侣。
道三年轻时卖油为业,后成为美浓国豪族长井氏家臣,后入继长井氏。虽然在美浓重臣反对下,但美浓守护大名土岐赖艺依旧升道三为家臣。后消灭美浓国内其他家臣、豪族的势力,最后将土岐赖艺逐出美浓,统一美浓。与织田氏家督织田信秀不和,但与信秀死后与新任家督织田信长结盟。后来被儿子斋藤义龙发动叛乱,道三军与义龙军激战于长良川,道三被义龙军士兵杀死,死前写下让国状给信长。道三死后不久义龙也去世,斋藤龙兴继位。信长以道三写下的让国状向美浓进军,斋藤龙兴战败,美浓被信长占领。斋藤龙兴逃出美浓并加入三好三人众并成为家臣,继续反抗信长。最后在三好军与织田军之间的战争中阵亡,斋藤氏灭亡。
岛津氏
岛津氏自镰仓时代至战国时代也是任九州南部萨摩国、日向国和大隅国的守护大名,是少数由守护大名变成战国大名的家族。
在家督岛津义久带领下,以及义久之弟岛津义弘指挥的军队,成为九州最强大名,打破了由龙造寺氏、大友氏和岛津氏三家平分九州的局面。猛将岛津家久曾经带军重创龙造寺氏,杀其家督,攻占龙造寺氏不少领土。也领兵攻打大友氏,迫大友氏向丰臣秀吉投降。后丰臣秀吉联合大友氏、龙造寺氏及其他已经臣服秀吉的大名入侵九州攻打岛津氏,虽然义弘多次击退丰臣军,但因不敌丰臣本部令岛津义久被迫投降。投降后丰臣秀吉任命岛津义弘继承家督,后在关原之战中加入西军对抗东军,最终败北,在幕府任命下成立萨摩藩至明治初期。
尼子氏
尼子氏是宇多源氏后裔京极氏支流之一,是京极氏的守护代。
家督尼子经久乘京极政经离开出云时控制出云国,独自发展自己的势力,成为出云国地区的霸主。尼子义久时期被毛利氏入侵下被迫投降,族人尼子胜久不服,在旧部支持下重占出云新山城,复兴尼子家。后再败北逃到京都,4年后因幡国大名山名丰国的支援,欲从因幡攻打出云,最后以失败告终。尼子胜久后与织田信长结盟,成为丰臣秀吉的中国方面军一队分支。尼子军攻占宇喜多直家支城的上月城并成为该城守备,被毛利军与宇喜多军联合攻城,战败后自杀。
最上氏
最上氏是清河源氏足利氏的支流,三管领之一的斯波氏的分家,是与大崎氏齐名的东北名门,在第十一代家督义光的努力下,一度获得幕府五十七万石领土(山形藩)。但义光死后,于1623年发生最上骚动,被幕府改易至近江国,以蒲生郡5000石交代寄合的身份维持至明治维新。


日本战国时期一般指日本室町幕府后期到安土桃山时代的这段历史。日本战国始于1467年的应仁之乱;至1585年丰臣秀吉就任关白统一天下,或1615年德川家康于大坂夏之阵消灭丰臣氏,日本战国时代结束。这一时代,日本足利幕府职能瘫痪,全日本分裂成几十个小国,全国进入战乱模式。但这一时期的战乱促进了社会向近代转型。







分国制起奈良时代,根据日本天武天皇所创的“五畿七道”作行政分区而划分,共有六十六国。战国六十六国:

近畿五国——山城、大和、河内、摄津、和泉

东海道——伊贺、伊势、志摩、尾张、三河、远江、骏河、伊豆、甲斐、相模、武藏、安房、上总、下总、常陆

东山道——近江、美浓、飞驒、信浓、上野、下野、陆奥、出羽

北陆道——越后、越中、越前、能登、加贺、若狭、佐渡

山阴道——丹波、丹后、因幡、但马、出云、石见、伯耆、隐岐

山阳道——长门、周防、安艺、备后、备中、备前、美作、播磨

南海道——阿波、赞岐、伊予、土佐、淡路、纪伊

西海道——萨摩、大隅、日向、肥后、肥前、筑后、筑前、丰后、丰前、对马、壹岐

近畿以东为东国;近畿以西为西国

扩展资料:

日本战国时代(1467—1585年或1615年),一般指日本室町幕府后期到安土桃山时代的这段历史。最早出自甲斐国(今山梨县)大名武田信玄(1521年-1573年)所制《甲州法度之次第》第二十条,其开篇即写道“天下战国之上”。

但酷爱中国兵法的武田信玄实际上是把中国的战国名称直接套用在日本,借此形容日本的政治格局。

应仁之乱后,日本各地大名纷纷崛起。16世纪中叶,地域武士中实力最强的织田信长崛起,永禄三年(1560年),在桶狭间以两千人马击败今川义元四万大军,名声大振。尔后逐步统一尾张、近畿。天正十年(1582年),本能寺之变爆发,信长身亡。

织田重臣羽柴秀吉先后击败明智光秀及柴田胜家,确立了自己的继承人地位。此后经过四国征伐、九州征伐、小田原之战,逐步统一日本。后被天皇赐姓“丰臣”,并受封“关白”一职。丰臣秀吉的时代被称为“桃山时代”。

庆长三年(1598年),丰臣秀吉病逝后,丰臣家裂分为近江(西军)和尾张(东军)两派。身为丰臣政权五大老之一的德川家康于庆长五年(1600年)发动关原合战,打败西军。庆长八年(1603年),德川幕府建立,1614,15年在两次大阪之阵中逐步消灭丰臣氏,战国时代结束。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日本战国



日本战国时期分裂成的主要小国(日本称为:大名。类似于诸侯)有17个。

日本的战国时代,一般是指1467年足利义政时期的应仁之乱开始的长达一百五十多年的政局纷乱及群雄割据的一段时期。

德川家康在1603年建立了江户幕府,1615年灭丰臣氏,正式统一全国。

织田氏

崛起于室町时代,代代在尾张国担任三管领之一斯波氏的守护代。

下克上的风气令织田氏推翻斯波氏统治尾张,织田氏家督织田信长透过长年征战成为拥有当时全国最广,足以统一全日本,领地横跨20多国的大名,1582年于本能寺之变中,织田信长遭家臣明智光秀谋叛,在本能寺中切腹自尽,本能寺也化为熊熊烈火,其死后被重臣丰臣秀吉继承。


丰臣氏(羽柴氏)

丰臣氏家祖丰臣秀吉原是尾张国爱知县中村内一位农民之子,后来加入织田军成为足轻,被织田信长重用。

织田信长死后运用其出众之手腕及政治力量,击败信长之直系子孙及织田家中其他众臣,继承信长的地位。后来击败全国其他大名,统一日本。1598年秀吉死后,1615年其家族被降伏于其下之重臣德川家康推翻,日本统一。

德川氏(松平氏)

代表人物德川家康。占领三河国的家族,原臣服于今川氏。

今川义元被织田信长击败后独立,并与织田信长结盟。信长死后臣服于丰臣秀吉,成为五大老之一。1598年秀吉死后,由于关原之战胜利,取得征夷大将军的称号,实力增强,与丰臣氏出现矛盾,1615年推翻丰臣氏,开创长达250年的江户幕府,结束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战国时代。

武田氏

平安时代豪族源氏后人,甲斐武田家家督武田信玄带领下势力大增,占领甲斐国、信浓国、骏河国、西上野国及部分美浓国、远江国、三河国、飞驒国地区。信玄死后势力大减,在织田军入侵下末代家督武田信胜及武田氏阵代武田胜赖自杀,武田势力灭亡。

今川氏

平安时代豪族源氏后人,在今川义元带领下占领骏河国、远江国、三河国,今川义元起兵上洛期间被织田信长阻止,战役中今川义元战死,留守本国的家臣无法维持统治,三河国的松平氏(德川氏)独立,武田军及北条军先后入侵,今川势力灭亡。

毛利氏

镰仓时代武将毛利季的后人,后来成为迁到安艺国居住,是当地的土豪。家督毛利元就带领毛利氏兴起,控制中国地区十余国。后来毛利元就之孙毛利辉元向丰臣秀吉投降,五大老之一。秀吉死后发生关原之战,并成为西军名义上的指挥,西军战败后被减封至长门国、周防国,成立长州藩至明治初期。

后北条氏

京都御家人伊势盛时(北条早云)因解决今川氏继承问题,封为大名。

最大领土时占领9国,雄霸关东平原。后来因没有遵守丰臣秀吉的停战命令被丰臣军入侵,北条氏政开城投降,后北条氏势力灭亡。

浅井氏

浅井氏是藤原北家闲院流正亲町三条家的庶流,京极氏的家臣。

后来京极氏发生御家骚动,浅井氏成功抢夺近江国北部三郡。因为织田信长攻打浅井氏的恩人朝仓氏,迫浅井氏加入信长包围网对抗织田信长。被织田军反攻,家督浅井长政自杀,浅井氏灭亡。

石山本愿寺

根据地在石山的佛教僧兵,一向宗教派,在全国发动一向一揆。

多次一向一揆后成立多个由一向宗教徒控制自治区,甚至推翻地方大名势力。被织田信长派兵围攻多年后显如决定投降并退出石山,但显如长子教如依旧死守石山,被信长放火烧山。

朝仓氏

朝仓氏为日本天皇之后人,室町时代是斯波氏家臣。

后来朝仓氏与斯波氏不和,不久后独立,根据地是越前国。加入信长包围网对抗织田信长,被信长击败。信长包围网因为武田信玄死亡而瓦解,织田军入侵朝仓、浅井的领土,朝仓、浅井联军战败。末代家督朝仓义景领兵退守贤松寺,朝仓军中部分将领倒戈,朝仓军战败。朝仓义景在家臣介错下死亡,朝仓氏被织田氏吞并。

上杉氏

上杉氏原为公家,室町时代被任命为关东管领的家族。

被北条军〔后北条氏〕入侵,被迫将家督交给长尾氏,就是上杉谦信。上杉谦信以越后作为根据地向关东发展,谦信死后发生御家骚动,由上杉景胜继承。织田信长死后向丰臣秀吉投降,并成为五大老之一。秀吉死后发生的关原之战中支持西军,战败后被减封,建立米泽藩至明治初期。

伊达氏

伊达氏为藤原氏山阴流之后,东北地区的豪族。

家督伊达政宗消灭东北地区多个大名,占领陆奥国。小田原征伐时臣服于丰臣秀吉,令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关原之战中支持东军,战后原本幕府打算加封至100万石,但被揭发与一揆军有关所以被改封,建立仙台藩至明治初期。

长宗我部氏

土佐国土豪,20代家督长宗我部元亲将土佐其他豪族消灭并统一土佐。

实行兵农合一政策成为强国,并北上攻打四国其他大名。1585年统一四国全岛,但不久后丰臣秀吉派兵登陆,长宗我部元亲被迫投降,并失去土佐以外的领土。元亲之子长宗我部盛亲在元亲死后继承家督,在关原之战中支持西军并战败,失去领土成为浪人。大坂之阵中加入丰臣军协助防守大坂城,最后战败。盛亲被德川军成员蜂须贺氏的家臣长坂七郎左卫门所捕获,最后被斩首,长宗我部氏直系绝后,但旁系没有灭绝,元亲的四弟岛亲益(长宗我部国亲指染家臣岛氏妻子所生的私生子)的子孙岛亲典于大坂之阵时加势丰臣家,败北后返回土佐国,其后岛氏便成为土佐藩的下士,在明治维新后认祖归宗复姓长宗我部。

斋藤氏

斋藤氏家祖斋藤道三平民出身,父亲是僧侣。

道三年轻时卖油为业,后成为美浓国豪族长井氏家臣,后入继长井氏。虽然在美浓重臣反对下,但美浓守护大名土岐赖艺依旧升道三为家臣。后消灭美浓国内其他家臣、豪族的势力,最后将土岐赖艺逐出美浓,统一美浓。与织田氏家督织田信秀不和,但与信秀死后与新任家督织田信长结盟。后来被儿子斋藤义龙发动叛乱,道三军与义龙军激战于长良川,道三被义龙军士兵杀死,死前写下让国状给信长。道三死后不久义龙也去世,斋藤龙兴继位。信长以道三写下的让国状向美浓进军,斋藤龙兴战败,美浓被信长占领。斋藤龙兴逃出美浓并加入三好三人众并成为家臣,继续反抗信长。最后在三好军与织田军之间的战争中阵亡,斋藤氏灭亡。

岛津氏

岛津氏自镰仓时代至战国时代也是任九州南部萨摩国、日向国和大隅国的守护大名,是少数由守护大名变成战国大名的家族。

在家督岛津义久带领下,以及义久之弟岛津义弘指挥的军队,成为九州最强大名,打破了由龙造寺氏、大友氏和岛津氏三家平分九州的局面。猛将岛津家久曾经带军重创龙造寺氏,杀其家督,攻占龙造寺氏不少领土。也领兵攻打大友氏,迫大友氏向丰臣秀吉投降。后丰臣秀吉联合大友氏、龙造寺氏及其他已经臣服秀吉的大名入侵九州攻打岛津氏,虽然义弘多次击退丰臣军,但因不敌丰臣本部令岛津义久被迫投降。投降后丰臣秀吉任命岛津义弘继承家督,后在关原之战中加入西军对抗东军,最终败北,在幕府任命下成立萨摩藩至明治初期。

尼子氏

尼子氏是宇多源氏后裔京极氏支流之一,是京极氏的守护代。

家督尼子经久乘京极政经离开出云时控制出云国,独自发展自己的势力,成为出云国地区的霸主。尼子义久时期被毛利氏入侵下被迫投降,族人尼子胜久不服,在旧部支持下重占出云新山城,复兴尼子家。后再败北逃到京都,4年后因幡国大名山名丰国的支援,欲从因幡攻打出云,最后以失败告终。尼子胜久后与织田信长结盟,成为丰臣秀吉的中国方面军一队分支。尼子军攻占宇喜多直家支城的上月城并成为该城守备,被毛利军与宇喜多军联合攻城,战败后自杀。

最上氏

最上氏是清河源氏足利氏的支流,三管领之一的斯波氏的分家,是与大崎氏齐名的东北名门,在第十一代家督义光的努力下,一度获得幕府五十七万石领土(山形藩)。但义光死后,于1623年发生最上骚动,被幕府改易至近江国,以蒲生郡5000石交代寄合的身份维持至明治维新。



1)分国制起奈良时代,根据日本天武天皇所创的“五畿七道”作行政分区而划分,共有六十六国。战国六十六国:

近畿五国——山城、大和、河内、摄津、和泉

东海道——伊贺、伊势、志摩、尾张、三河、远江、骏河、伊豆、甲斐、相模、武藏、安房、上总、下总、常陆

东山道——近江、美浓、飞驒、信浓、上野、下野、陆奥、出羽

日本战国分国图(2张)

北陆道——越后、越中、越前、能登、加贺、若狭、佐渡

山阴道——丹波、丹后、因幡、但马、出云、石见、伯耆、隐岐

山阳道——长门、周防、安艺、备后、备中、备前、美作、播磨

南海道——阿波、赞岐、伊予、土佐、淡路、纪伊

西海道——萨摩、大隅、日向、肥后、肥前、筑后、筑前、丰后、丰前、对马、壹岐

近畿以东为东国;近畿以西为西国

具体按石高来算:

(1)近畿300万石

丹波国、丹后国、山城国、近江国、河内国、伊贺国、纪伊国、和泉国、摄津国、大和国。

(2)九州240万石

萨摩国、大隅国、日向国、肥后国、肥前国、丰后国、丰前国、筑后国、筑前国。

(3)四国86万石

伊予国、土佐国、阿波国、赞岐国。

(4)东海180万石。

美浓国、尾张国、伊势国、三河国、远江国、骏河国。

(5)北陆180万石。

越后国、越中国、越前国、加贺国、能登国。

(6)中国240万石。

长门国、周防国、安艺国、出云国、石见国、备后国、备中国、备前国、因幡国、但马国、伯耆国、美作国、播磨国、隐岐国。

(7)甲信68万石。

飞驒国、信浓国、甲斐国。

(8)关东320万石。

上野国、下野国、常陆国、武藏国、伊豆国、相模国、上总国、下总国、安房国。

(9)东北地区200万石。

陆奥国、出羽国。



68国,以下是那68国的名称和石高表及郡数五畿内五ヶ国二十二万五千二百六十二石,山城国八郡 四十四万八千九百四十五石,大和国十五郡 二十四万二千百五石,河内国十五郡 十四万千五百十二石,和泉国三郡 三十五万六千六十九石,摂津国十三郡 五ヶ国合 百四十一万三千四百三十三石 东海道十五ヶ国十万六百二十三石,伊贺国四郡 五十六万七千五石,伊势国十五郡 一万七千八百五十四石,志摩国二郡 五十七万千七百三十七石,尾张国八郡 二十九万七百十五石,三河国八郡 二十五万五千百六十石,远江国十四郡 十五万三千八百石,骏河国七郡 二十二万七千百六十石,甲斐国四郡 六万九千八百三十二石,伊豆国三郡 十九万四千三百四石,相模国八郡 六十六万七千百六石,武蔵国二十一郡 四万五千十五石,安房国四郡 三十七万八千八百九十二石,上総国十一郡 三十九万三千二百五十五石,下総国十二郡 五十三万二千百石,常陆国十一郡 十五ヶ国合 四百四十六万四千五百四石东山道八ヶ国八十二万五千三百七十九石,近江国十三郡 五十四万三千石,美浓国十八郡 三万八千百五石,飞騨国四郡 四十万八千三百五十八石,信浓国十郡 四十九万六千三百七十七石,上野国十四郡 三十七万四千八十三石,下野国九郡 百六十七万二千八百六石,陆奥国五十四郡 三十一万八千九十五石,出羽国十二郡 八ヶ国合 四百六十七万七千十三石 北陆道七ヶ国 八万五千三百十石,若狭国三郡 六十七万九千八百七十石,越前国十二郡 三十五万五千五百七十石,加贺国四郡 二十一万五千石,能登国四郡三十八万二千九十八石,越中国四郡 三十九万七百七十石,越后国七郡 一万七千三十石,佐渡国三郡七ヶ国合 二百十二万五千六百四十八石山阴道八ヶ国二十六万三千八百八十七石,丹波国六郡 十一万七百八十四石,丹后国五郡 十一万七百七十三石,但马国八郡 八万八千五百二十石,因幡国七郡 十万九百四十七石,伯耆国六郡 十八万六千六百五十石,出云国十郡十一万千七百七十石,石见国六郡 四千九百八十石,隠岐国四郡 八ヶ国合 九十七万八千三百十一石山阳道八ヶ国 三十五万八千五百三十四石,播磨国十四郡 十八万六千十八石,美作国七郡 二十六万千七百六十二石,备前国十一郡 十七万六千九百二十九石,备中国九郡 十八万六千百五十石,备后国十四郡 十九万四千百五十石,安芸国八郡 十六万七千八百二十石,周防国六郡 十三万六百六十石,长门国六郡 八ヶ国合 百六十六万二千二十三石 南海道六ヶ国 十四万三千五百五十石,纪伊国七郡 六万二千百四石,淡路国二郡 十八万三千五百石,阿波国九郡 十二万六千二百石,讃岐国十一郡 三十六万六千二百石,伊予国十四郡 九万八千二百石,土佐国七郡 六ヶ国合 九十七万九千七百五十四石西海道九ヶ国 三十三万五千六百九十石,筑前国十五郡二十六万五千九百九十八石,筑后国十郡 十四万三千七十石,豊前国八郡四十一万八千三百十三石,豊后国八郡三十万九百三十五石,肥前国十一郡 三十四万二百二十石,肥后国十四郡 十二万八十八石,日向国五郡 二十八万三千四百八十二石,萨摩国十四郡 十七万五千五十七石,大隅国八郡 九ヶ国合 二百三十八万二千八百五十三石 日本六十六国合二岛合一万三千五百七石五千三百二石,壹岐岛八千二百五石,対马岛日本石高合 千八百六十九万七千二百四十二石

分国制起奈良时代,根据日本天武天皇所创的“近畿七道”作行政分区而划分,共有六十六国。战国六十六国:
关东八分国房总三国——下总、上总、安房
上野、下野、常陆、武藏、相模
奥州六分国陆前、陆中、羽前、羽后、岩代、磐城
东海七分国伊豆、骏河、远江、三河、尾张、美浓、伊势(志摩)
甲信越三分国甲斐、信浓、越后
北陆六分国越前、越中、加贸、能登、若狭、飞驒 
近畿十分国近江、山城、大和、伊贺、河内、和泉、摄津、纪伊、丹波、丹后
中国山阴五分国石见、出云、伯耆、因幡、但马
山阳八分国周防、长门、安艺、备后、备中、备前、播磨、美作
九州肥前、肥后、丰前、丰后、筑前、筑后、萨摩、日向、大隅
四国伊予、土佐、赞岐、阿波
三岛种子岛、隐岐岛、对马岛
近畿以东为东国近畿以西为西国
(2)近畿。
近畿地区9国,田产总计300万石。分别是丹波国、丹后国、山城国、南近江国、北近江国、伊贺国、纪伊国、和泉国、慑津国。
(3)九州。
九州有9国,田产总计290万石。分别是:大偶国、萨摩国、日向国、丰后国、丰前国、筑前国、筑后国、肥前国、肥后国。
(4)四国。
四国地区有4个国,田产总计120万石。分别是:伊予国、土佐国、阿波_淡路国、赞歧国。
(5)东海280万石。
美浓国、尾张国、伊势国、三河国、远江国、骏河国。
(6)北陆180万石。
越前国、加贺国、能登国、越中国、越后国。
(7)中国280万石。
播磨、备前、备中、备后、安芸、周防、长门、丹波、丹后、但马、因幡、伯耆、出云、石见、隐岐。
(8)甲信120万石。
北信浓国、飞驒国、南信浓国、甲斐国。
(9)关东300万石。
上野国、武藏国、伊豆国、相模国、上总国、下总国、常陆国、下野国。
(10)东北地区250万石。
岩代国、陆前国、羽前国、陆奥国、羽后国。

日本战国时期时日本分裂成了多少个小国?分别是什么国?
答:68国,以下是那68国的名称和石高表及郡数 五畿内五ヶ国 二十二万五千二百六十二石,山城国八郡 四十四万八千九百四十五石,大和国十五郡 二十四万二千百五石,河内国十五郡 十四万千五百十二石,和泉国三郡 三十五万六千六十九石,摂津国十三郡 五ヶ国合 百四十一万三千四百三十三石 东海道十五ヶ国 十...

日本战国时期时日本分裂成了多少个小国?分别是什么国?
答:分国制起奈良时代,根据日本天武天皇所创的“五畿七道”作行政分区而划分,共有六十六国。战国六十六国:近畿五国——山城、大和、河内、摄津、和泉 东海道——伊贺、伊势、志摩、尾张、三河、远江、骏河、伊豆、甲斐、相模、武藏、安房、上总、下总、常陆 东山道——近江、美浓、飞驒、信浓、上野...

日本战国时期,日本分为几个国啊(我的意思是类似尾张啊,越后,土佐这样...
答:一共是66国,一般的西海道的壹岐国 对马国不算在里面 【东海道 十五国】伊贺国 伊势国 志摩国 尾张国 三河国 远江国 骏河国 伊豆国 甲斐国 相模国 武藏国 安房国 上总国 下总国 常陆国 【东山道 八国】近江国 美浓国 飞驒国 信浓国 上野国 下野国 陆奥国 出羽国 【北陆道 七国】...

在日本的战国时期,
答:分国制起奈良时代,根据日本天武天皇所创的“近畿七道”作行政分区而划分,共有六十六国。战国六十六国:关东八分国房总三国——下总、上总、安房 上野、下野、常陆、武藏、相模 奥州六分国陆前、陆中、羽前、羽后、岩代、磐城 东海七分国伊豆、骏河、远江、三河、尾张、美浓、伊势(志摩)甲信...

日本战国时期时日本分裂成了多少个小国?分别是什么国?
答:1. 在奈良时代,日本的分国制基于天武天皇所创立的“五畿七道”行政分区,共划分为六十六国。2. 日本战国时代,大约从1467年到1585年或1615年,这一时期被认为是从室町幕府后期到安土桃山时代。3. “战国”一词最早由甲斐国的大名武田信玄提出,他在《甲州法度之次第》中使用“天下战国之上”来...

日本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小国名称
答:又比如宋朝的时候还有大理,夏等处于平等地位的小国,但清朝时期都已经属于清朝了,所以小国得看是哪个时期的 就说15世纪后期至16世纪后期间的时期在日本历史上称为战国时代,战国时期日本就分裂成了68个所谓的小国 首先我通过大家熟悉的中国历史引导大家了解一下这个问题,然后我简单介绍一下日本的各个时期...

日本战国时代分裂成了多少股势力?
答:日本战国时代并没有一个确定的数字来说明分裂成了多少股势力。据估计,大约有上百个势力在战国时代存在,其中比较知名的有甲斐之虎·武田信玄、越后之龙·上杉谦信、毛利辉元等。但是,在战国时代之前,室町幕府曾经试图将势力伸进关东地区,但因为关东地区的势力分裂,总计有六股势力在此纠缠不清。这六...

日本战国时代是什么样的,和三国差不多吗
答:日本战国时期大约是从公元十五世纪中叶开始直至十七世纪初的混乱时期。弹丸之地的日本分裂成几十个大大小小的“藩”(大名的领土),相互之间争权夺利,群雄割据。这一百五十年中以处于十六世纪中叶左右的安土桃山时代最为著名,按日本的说法是“将星闪烁的时代”,涌现出无数名将,如织田信长、丰臣秀吉、...

日本战国时期的势力划分
答:日本战国时期根据日本天武天皇所创的“五畿七道”作行政分区而划分,共有六十六国。战国六十六国如下:1、近畿五国——山城、大和、河内、摄津、和泉。2、东海道——伊贺、伊势、志摩、尾张、三河、远江、骏河、伊豆、甲斐、相模、武藏、安房、上总、下总、常陆。3、东山道——近江、美浓、飞驒、...

敌军几十人进犯也直呼“大军”,日本战国时期66个“村子”的纷争_百度...
答:据说日本曾经也被分裂过。事实上,虽然它拥有过一定的自主权,但是你想象一下,当时日本岛的一小部分被划分为66个国家。这是什么概念?也就是有的国家一个村那么大,几个村就搞混了。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日本战国时期,两国之间发生战争。国家的间谍发现敌人的大军要来了。统治者变得非常害怕。问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