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战国时期的势力划分

作者&投稿:台项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求日本战国各个时期的势力分布图~

日本战国各个时期的势力分布:
1、织田氏
崛起于室町时代,代代在尾张国担任三管领之一斯波氏的守护代。
2、丰臣氏(羽柴氏)
丰臣氏家祖丰臣秀吉原是尾张国爱知县中村内一位农民之子,后来加入织田军成为足轻,被织田信长重用。
3、德川氏(松平氏)
代表人物德川家康。占领三河国的家族,原臣服于今川氏。
4、武田氏
平安时代豪族源氏后人,甲斐武田家家督武田信玄带领下势力大增,占领甲斐国、信浓国、骏河国、西上野国及部分美浓国、远江国、三河国、飞驒国地区。信玄死后势力大减,在织田军入侵下末代家督武田信胜及武田氏阵代武田胜赖自杀,武田势力灭亡。
5、今川氏
平安时代豪族源氏后人,在今川义元带领下占领骏河国、远江国、三河国,今川义元起兵上洛期间被织田信长阻止,战役中今川义元战死,留守本国的家臣无法维持统治,三河国的松平氏(德川氏)独立,武田军及北条军先后入侵,今川势力灭亡。
6、毛利氏
镰仓时代武将毛利季的后人,后来成为迁到安艺国居住,是当地的土豪。家督毛利元就带领毛利氏兴起,控制中国地区十余国。后来毛利元就之孙毛利辉元向丰臣秀吉投降,五大老之一。秀吉死后发生关原之战,并成为西军名义上的指挥,西军战败后被减封至长门国、周防国,成立长州藩至明治初期。
7、后北条氏
京都御家人伊势盛时(北条早云)因解决今川氏继承问题,封为大名。
8、浅井氏
浅井氏是藤原北家闲院流正亲町三条家的庶流,京极氏的家臣。
9、石山本愿寺
根据地在石山的佛教僧兵,一向宗教派,在全国发动一向一揆。
10、朝仓氏
朝仓氏为日本天皇之后人,室町时代是斯波氏家臣。
11、上杉氏
上杉氏原为公家,室町时代被任命为关东管领的家族。
12、伊达氏
伊达氏为藤原氏山阴流之后,东北地区的豪族。
13、长宗我部氏
土佐国土豪,20代家督长宗我部元亲将土佐其他豪族消灭并统一土佐。
14、斋藤氏
斋藤氏家祖斋藤道三平民出身,父亲是僧侣。
15、岛津氏
岛津氏自镰仓时代至战国时代也是任九州南部萨摩国、日向国和大隅国的守护大名,是少数由守护大名变成战国大名的家族。
16、尼子氏
尼子氏是宇多源氏后裔京极氏支流之一,是京极氏的守护代。
17、最上氏
最上氏是清河源氏足利氏的支流,三管领之一的斯波氏的分家,是与大崎氏齐名的东北名门,在第十一代家督义光的努力下,一度获得幕府五十七万石领土(山形藩)。但义光死后,于1623年发生最上骚动,被幕府改易至近江国,以蒲生郡5000石交代寄合的身份维持至明治维新。

扩展资料:
战国前期的守护大名的领地:
兴福寺——大和
田山氏——河内 能登 越中 纪伊
细川氏——和泉 摄津 丹波 备中 淡路 阿波 赞岐 伊予 土佐
赤松氏——摄津 播磨 美作 备前
仁木氏——伊贺
山名氏——丹后 但马 因幡 伯耆 石见 备后
一色氏——伊势 三河 若狭 丹后
北田氏——伊势
土岐氏——美浓 伊势
斯波氏(后被著名的织田家以下克上取代)——尾张 远江 越前
今川氏——远江 骏河
武田氏——甲斐
小笠原氏——信浓
山内上杉氏——伊豆 武蔵 上野 越后
扇谷上杉氏——相模
佐竹氏——常陆
六角氏——近江南半国
京极氏——近江北半国 飞騨 出云 隐岐
宇都宫氏——下野
结城氏——下总
千叶氏——下总
若狭武田氏——若狭
富樫氏——加贺
大内氏——石见 安艺 周防 长门 筑前 丰前
安艺武田氏——安艺
河野氏——伊予
大友氏——丰后
少贰氏——筑前 肥前
菊池氏——肥后
岛津氏——日向 大隅 萨摩
宗氏——对马
战国中期:
织田氏——尾张
斋藤氏——美浓(后被织田信长攻下)
足利氏(幕府将军)——京畿(1573年为信长所灭,信长从此控制京城)
武田氏——甲斐
上杉氏——越后
朝仓氏——越前
浅井氏——近江(朝仓、浅井均被织田所灭)
今川氏——东海道·骏河(1560年今川义元在桶狭间被信长讨死,今川领地被德川家康和武田信玄瓜分)
德川氏——三河
伊达氏——奥州 出羽
毛利氏——西国(主要为安艺)
北条氏——关东·相模
长宗我部氏——南海道·四国
龙造寺氏、岛津氏、大友氏(九州三雄)——九州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日本战国重要大事年表
百度百科—日本战国

日本战国人见人爱的石高图来啦!
本套图我会自己做一些或改一些有关各地物产的地图,越往下越牛,可一定要看到底哦!
一些岛屿归属不太明确的可以看这里:【地图】日本旧国郡区分图
想知道哪个国的势力比较牛的可以看这里:【地图】日本战国时代势力地图集
知道各国的石高有什么意义呢?看这里:“石”的介绍、兵役的后勤、尾张国力的推算等。
前面先放点比较弱智的地图压压惊。
首先是五畿七道图:

五畿、近、中、远国图:

国力图,红色下国,黄色中国,绿色上国,紫色大国:

坏了,再放这么水的地图观众要跑没了!赶紧亮出大招!
下面这张图是我用题图改出来的,太阁检地分国石高图,全国总石高为1850.9万石(图里的数字单位为万石)石高数据进行了四舍五入,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也就是千位。注意石高是写在国名文字的下侧或右侧的,如果太挤你就看看石高的文字压住了哪个国名的脚,就知道这是哪国的石高数据了。这张图以前在贴吧发过,但我发现以前有错误没修正,这次是修正后的:

但是呢有一个问题,太阁检地跟不久后的庆长乡帐有挺大的差异,全国石高从1850.9万一下子跳到了2217.2万,暴增将近二成,这么几年功夫绝对不可能是正常发展的结果,要么是有瞒报,要么就是有什么地方没测准,或者是某块地区被让出来没有测。就算他只是表高也差的太过分了。看这个表,我把两次检地结果放到一起对比了一下,增长超过一万石的部分我标了绿,减少超过一万石的部分我标了红,石高差异项目是我根据具体的差异四舍五入得出来的,所以跟分国石高四舍五入的结果有差距,这是正常现象:

太阁检地这么不准,以至于有些对战国时代石高做推算的学者都不用太阁检地的数据了,想知道精确一点的石高该怎么办呢?那我们就得动用一点合理的脑补了。维基上有七次检地数据,我们可以横向对比一下,石高的增长应该有一定的规律,图中很容易就能看出来,如果莫名其妙有个大低谷或者大山峰的话,那就说明这一段石高恐怕是有问题了,我们只要反向脑补,算出个大约的数字还是可以的:

那么根据这个规律,等人大通过脑补逆推、选择性无视、胡选八选等方式,算出了等人大认为正确的、约公元1600年的石高表,不满十万石的就精确到百位,结果是这样的:

全国为2223万石,跟庆长乡帐的结果比较接近,因为庆长乡帐也有些低的不对的地方,我这个结果甚至还比庆长乡帐略高一些。其实推算石高并不是只能通过脑补,只要完全了解战国到江户时代的全部检地以及新田开发的所有细节信息,精确的石高是可以被推算出来的,只是等人大并没有收集到那么多数据,所以目前暂且将错就错,以后有新的资料再改。
太阁检地石高图,50万石以上为紫色,35万石以上为蓝色,25万石以上为绿色,15万石以上为黄色,10万石以上为橙色,以下为红色(懒得把明治时期划分陆奥出羽的线涂掉了,大家能看懂就好):

太阁检地石高倒数排行榜,山城、甲斐为中间线,石高平均值约为28万石:

庆长乡帐石高图,50万石以上为紫色,35万石以上为蓝色,25万石以上为绿色,15万石以上为黄色,10万石以上为橙色,以下为红色:

庆长乡帐石高倒数排行榜,远江为分界线,石高平均值为33万石:

但是你看这种图表有什么意义呢?你当然知道陆奥的石高很高,可他地盘大啊,能证明什么呢?好在我们有《小倭奴帝国统计年鉴》,可以得知各国面积!

全部加起来大约为28.6万平方公里,平均一国4205平方公里:

搞出这么个玩意有什么意义呢?当然有意义!看下面!
这是本文章最有价值的地图!根据《小倭奴帝国统计年鉴》和等人大瞎编的石高所统计出的每平方公里石高图!每平方公里200石以上为紫色,140石以上为蓝色,100石以上为绿色,70石以上为黄色,45石以上为橙色,以下为红色。不过图里虽然说是日本战国,其实都可以算是17世纪了:

从地图中可以看出,近畿周边、关东、北九州可能是日本土地最肥沃的地区。这个地图虽然跟太阁检地、庆长乡帐的数据有差距,但是这么一平均下来也就差不太多了。
各国每公里石高在三种乡帐里的排名:

再来一个根据鬼头宏所推断的1600年日本人口所做的人口密度图,这是个很老的人口推断数据了,可能很随性,仅供参考。他所推断的全日本总人口是1227.3万人,根据这个套入石高人均是1.81石,大概才四五百斤粮食,不光比现代的800斤低,比我大清国末年的人均六百斤还要低,不过石高这个表高未必就能代表实际农业产值。每平方公里100人以上为紫色,50人以上为蓝色,40人以上为绿色,30人以上为黄色,20人以上为橙色,以下为红色,这张图可以大致看出日本人口密度的情况:

虽然这个人口数据不一定靠谱,不过我们还是可以算出人均石高占有量,看看哪些人的生活比较富足。特别高为紫色,较高为蓝色,一般为绿色,较低为黄色,特别低为红色,不过大家不要太较真,石高也不准人口也是编的,算出来的结果它能准就出鬼了:


日本战国时期根据日本天武天皇所创的“五畿七道”作行政分区而划分,共有六十六国。战国六十六国如下:

1、近畿五国——山城、大和、河内、摄津、和泉。

2、东海道——伊贺、伊势、志摩、尾张、三河、远江、骏河、伊豆、甲斐、相模、武藏、安房、上总、下总、常陆。

3、东山道——近江、美浓、飞驒、信浓、上野、下野、陆奥、出羽。

4、北陆道——越后、越中、越前、能登、加贺、若狭、佐渡。

5、山阴道——丹波、丹后、因幡、但马、出云、石见、伯耆、隐岐。

6、山阳道——长门、周防、安艺、备后、备中、备前、美作、播磨。

7、南海道——阿波、赞岐、伊予、土佐、淡路、纪伊。

8、西海道——萨摩、大隅、日向、肥后、肥前、筑后、筑前、丰后、丰前、对马、壹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战国时代 (日本战国时代)



日本战国一词出自甲斐(今山梨县)大名武田信玄(1521-1573)所制定的分国法“甲州法度之次第”第二十条;其开头就记著“天下战国之上”。换言之,生处在被后人称为战国时代的人们,当时已有“如今是战国之世”的认知了。

不过严格说来,日本战国并非正式的历史名词,一般用来称呼室町幕府后期到安土桃山时代之间大约百年间政局纷乱、群雄割据的日本历史。在这个时代,传统的贵族政治土崩瓦解,土豪平民甚至浪人成为多国大名乃至于“天下人”都成为可能。另外此时日本与欧洲人之间的贸易交流正式展开,基督教和火枪的引进改变了社会和战争型态。到了战国后期,过往封建制度下的农奴地主关系也逐渐遭到破坏。以织田信长为首的各国大名逐渐摆脱以往的兵农合一制度,改采以现金雇庸浪人为职业军人。同时早期各诸侯的国人土豪联合体制也逐渐转型成集权独裁的军国政体。于是大规模的会战成为常态,统一的幕府也自战火中历练诞生......。

今日多数认为日本战国始于1467年的应仁之乱,但结束时间则大致上有以下几种说法:

1568年织田信长上洛(进入京都)。
1573年织田信长攻陷室町御所,室町幕府灭亡。
1590年丰臣秀吉消灭关东地方的北条氏,收服奥羽地方,完成日本大致上的统一。
1603年德川家康创立江户幕府。
1615年德川家康于大阪夏之阵打败丰臣秀赖,丰臣氏灭亡。
由于目前尚无定论,故在此皆采用最后一种说法,以完整表述这段历史。

战国历史
虽然室町幕府自足利义满之后便分扰不断:政治上,除了关东的古河公方与幕府之间的对抗外,层出不穷的政治谋杀以及各地诸侯的反抗或私战破坏了各地的政治生态。社会上,各地爆发的一揆暴动如同一颗颗不定时炸弹,对整个社会秩序造成大小不一的伤害。可是室町幕府从未放弃稳定全国局势的决心,直到这一切努力因1441年的一场意外引发的全国混战而化为乌有.....。

应仁之乱,幕府衰败
嘉吉元年(1441年)6月24日,播磨、美作、备前三国的守护赤松满祐在京都自宅刺杀将军足利义教。面对这样的突发状况,幕府当局一方面拥立义教之子足利义胜担任幕府大将军;一方面派遣以山名部队为主力的大军讨伐赤松氏。而山名宗全也不负众望于同年9月10日平定赤松氏。为了奖赏持丰幕府当局将原本由赤松氏担任守护的三国交由山名氏管理。于是原本就是但马、因幡、备后、石见、伯耆五国守护的山名氏接下了三国后,很快就成为西国最强大的势力。

面对新崛起的势力,三管领之一,控有赞岐、丹波、摄津、阿波、备中、土佐、淡路以及半个和泉的细川氏一开始采取联合的态度;不但家督细川胜元娶了山名宗全的女儿,两家也结盟对抗田山氏。可在田山氏衰退后,两家之间的冲突也浮现出来。尤其是在三管领之中的斯波氏和田山氏两家陆续发生继承问题后,细川氏与山名氏的积极介入加深了双方的隔阂。偏偏在这火线引燃的时刻,幕府也爆发了继承问题:将军足利义政的妻子日野富子为了儿子足利义尚的继承权,与将军继承人义政胞弟足利义视发生冲突。身为义视的监护人,细川胜元自然与义尚的监护人山名宗全发生激烈的正面冲突。最后在足利义视谋反的谣言和斯波氏内斗再起这双重影响之下,双方各自集结大军,在京都正式开战。

战事一开始,由于东军首领细川胜元早有准备:不但争取到将军与天皇的支持,还聚集了相对优势的兵力,因此开战头几个月可说是占尽优势。可是到了同年七月,支持西军的中国地方大霸主大内政弘率领2万大军进入京都,整个战况顿时改观。同时西军首领山名宗全拥立南朝遗族和被东军遗弃的足利义视(开战后不久,日野富子转而支持东军。义视因此被迫逃离京都)与京都当局相抗衡,让整个战局陷入胶著。为了打破僵局,细川胜元策动西军各国国人以及其邻近的敌对势力在西军诸大名后方发动动乱。于是这场原限于京都一带的战争进而演变成全国大混战,然后又演变到两军首领无法控制的局面。最后经历山名氏与细川氏多次和解,以及足利义视逃到土岐氏帐下,继承纠纷解决后,全国混战的局面才逐渐平息。战后京都几乎完全化为废墟,位在首府的朝廷与幕府同时陷入严重的财政困难之中。

自此以后幕府日渐衰败,其控制全国大名的能力也被完全破坏殆尽。而各地原有的守护大名有的受到本国国人的国一揆暴动挑战(如安艺武田氏被毛利氏发动国一揆取代),有的被底下的权臣取代(如斯波氏守护的越前、远江、尾张三国依序被朝仓氏、甲斐氏、织田氏三守护代控制)有的甚至被一向一揆推翻(如加贺守护富坚氏被一向一揆完全消灭)。“下克上”的风气弥漫著整个日本战国时代,同时也成了这个时代的最大特色。

明应之变,关东大乱
虽说应仁之乱后幕府的影响力大幅丧失,可是历任将军仍试图改变整个局面。不但多次讨伐邻近的细川氏、六角氏等强大大名,还屡屡颁布争讨令令诸国大名对抗各地方对京都当局具影响力的国主。可毕竟这已经不是将军强势的时代了:将军的诏令除了作为大名夺权的工具外,几乎无人愿意服从。甚至到了1493年将军足利义稙亲自讨伐细川氏,反而遭到细川氏策动京都当局罢免其将军职位。此事史称明应之乱。自此以后室町幕府的威信完全丧失,剩下的也只是诸侯控制上洛(进入京都)后操控政局的傀儡角色罢了。

而除了京畿动乱不安外,关东的局势也不甚安稳。

群雄争霸,将军被弑
信长崛起,天下布武
织田信长为尾张国守护斯波氏门下重臣织田信秀之子。由于尾张守护斯波氏无力掌权,织田氏统合家中族人势力,逐渐掌控尾张诸郡。到了信秀时,除了一面对抗斯波氏的势力,另一方面也借由婚姻政略以加强本身的军事力量,例如:与斋藤氏作战失利后,让信长迎娶领有美浓国大部的斋藤道三之女归蝶以消除来自西方的军事压力,以便集中力量与北方的今川和松平两家作战。

信长,于西元1534年5月出生于尾张国的那古野城,少年时便以孤傲怪癖闻名于当时,继任家督之职后一方面进行改革,同时展开一系列统一尾张之战:先后与织田族人交战,最终击败以弟弟信行为主的反信长力量,完全掌握织田氏的主导权。

此时,以远江、骏河、三河三国守护今川义元,已成为三河的实质掌控者,并在叔父太原雪斋主导下与关东北条氏,甲斐武田氏达成三国同盟,解除了后顾之忧,转而往南面发展。1560年5月,义元亲率2万5000大军直扑那古野城,身居清洲城的信长于仓卒间亲率2000多人直奔今川本阵,在田乐桶狭间发动奇袭,击溃今川军主阵并袭杀今川义元。1562年正月,织田信长与自今川氏旗下独立的松平氏家督松平元康(即后来的德川家康)在清洲城结下盟约,解除了侧翼的威胁,织田信长从此可以专心于美浓的攻略。

1567年8月,凭借著丹羽长秀及木下秀吉等人努力,织田信长成功策反了美浓三人众(稻叶良通,氏家卜全及安藤守就)并与他们合力攻取了稻叶山城,平定美浓一国。织田信长很快便将主城移到稻叶山城,并将其更名为岐阜城,开始其天下布武的路途。次年(1568年),织田信长拥立将军足利义辉的弟弟足利义昭上京继任将军,并与德川组成6万联军上洛,占领京都一带。1569年,织田、德川联军攻打不听其号令的'朝仓氏,途中于金崎城得知盟友浅井氏叛变,苦战后迫撤退,隔年织田、德川联军在姊川与浅井、朝仓联军发生激战。由于德川军奋力猛攻,浅井、朝仓联军转胜为败。1571年,织田信长借口比睿山延历寺包庇敌对势力,杀入山中将整片宗教圣地烧成一片白地。1572年,武田信玄响应足利义昭讨伐织田信长的密召,撕毁与德川家康的盟约,亲率二万五千大军直扑德川家康的根据地远江、三河,以图进京。织田信长碍于畿内形势险峻,只派出为数约三千的军队支援德川。处于劣势兵力的德川军本拟死守,但被信玄用计诱至三方原并被歼灭。信玄虽胜,但之后在德川拖延战术下难越雷池,最后病逝阵中,武田军全面撤退。1573年,织田信长与足利义昭正式决裂,信长强攻幕府所在二条御所,并逮捕义昭,将其流放至河内若江城,室町幕府灭亡。同年,灭浅井、朝仓两家;又平定了三好义继、松永久秀等在近畿的叛乱。1575年,武田信玄的继承人武田胜赖率军攻击三河长筱城,德川家康一如既往向织田信长请求援军。织田与德川联军在地势狭隘的设乐原布阵,以大量的火枪配合庞大的阵城抵抗武田猛烈攻势。在激烈的战事中,人少的武田军多位主要将领先后被击毙,最后不得不全军撤退,如此人力上的惨痛损失导致其日后由盛转衰的命运。同年,信长大致平定了越前的一向一揆势力,并留柴田胜家、前田利家等留守北陆一带。此后,织田信长陆续派出大将加紧对邻进大名的侵攻,又先后平定了松永久秀及荒木村重的叛乱。1579年,织田信长将主城移到新建的近江安土城。1580年在天皇主持下与本愿寺显如媾和,结束了持续十年的石山战争。1582年,灭掉了苟延残喘的武田家。同年6月2日,织田信长在驰援正在与毛利氏交战中的羽柴秀吉,下榻于京都本能寺,突然被部下明智光秀率军袭击,织田信长激战后焚烧本能寺并失踪(关于织田信长是生是死有很多说法,在此不一一论述),之后光秀又猛攻其长子织田信忠藏躲的二条御所,逼其交出亲王后切腹自杀。此事史称本能寺之变。

在信长大放异彩之时日本各地局势也千变万化。在九州,毛利氏与大友氏为争夺大内氏灭亡后的领地打的不可开交;1554年双方于门司城爆发第一次冲突,毛利扼杀而归。1558年毛利元就趁大友义镇与龙造寺隆信对战时攻占门司城。之后两家持续缠斗至1564年,毛利元就为消灭尼子氏才放弃征服九州的想法,在将军足利义辉调停下和解。此后,大友氏进入全盛期,成为控有北九州6国的新霸主。但同时,南九州的岛津氏日益兴隆,逐渐成为足与大友对抗的新势力。1572年,双方爆发耳川合战;统有45000兵力的大友氏被率领25000兵力的岛津义久击溃,从此一蹶不振,北九州的霸主地位被龙造寺隆信取代。1584年岛津氏与龙造寺氏又为了有马氏归顺问题爆发战争,这场被称为冲田畷战的冲突中,人仅6000的岛津有马联军在岛津家久率领下大败近60000人的龙造寺军,龙造寺隆信与数位大将战死。不久龙造寺家灭亡,岛津氏几乎成为全九州霸主。

在四国一度灭亡的长宗我部氏复国后在家督长宗我部国亲领导下惨澹经营

在中国,毛利元就统合安艺国的国人势力展开与尼子氏的长期对抗1555年元就联合地方海盗起兵对抗叛变大内氏的名将陶晴贤双方在安艺附近的严岛展开决战仅有2000兵力的毛利军善用地形气候与水军优势在暴风雨中击溃大内10000大军而后迅速占领大内在中国地方的领地并彻底消灭其势力。取代大内氏后,毛利氏与南边大友氏北边尼子氏进行两面 战争16 在甲信越 在关东 在奥羽

秀吉统一,二攻朝鲜
本能寺之变后三天内,身在北陆地方负责攻打上杉氏的柴田胜家、与在中国地方负责攻打毛利氏的羽柴秀吉陆续得知明智光秀叛变的消息。其中秀吉立刻与毛利氏和谈,以信长名义号召织田家臣齐力讨伐光秀。同年6月13日羽柴秀吉与明智光秀展开山崎合战,力单势薄的明智军惨败,两天后光秀被杀。羽柴军夺回京都与安土城一带领地。

之后织田氏族人为家督继承问题召开清州会议,决定拥护织田信忠之子织田秀信为家督。可羽柴秀吉与柴田胜家为了争夺会议主导权发生争执,两人隔年展开贱岳合战,开战之初柴田军在佐久间盛政指挥下攻势不断,几乎攻破秀吉本阵。但秀吉战前拉拢的织田大将前田利家阵前倒戈,导致胜家与其所支持的织田信长三子织田信孝最终败北,被迫切腹自杀。至此以后织田信长所建立的根基被羽柴秀吉完全接收。

另一方面德川家康与相模的北条氏政同盟,趁织田内乱时,接收甲信故武田氏的部分领地;然后在羽柴秀吉独掌织田氏领地时,结合织田信长次子织田信雄,反抗秀吉。1584年双方展开小牧·长久手合战;可最后却因为谁也消灭不了对方主力,而以谈和收场。德川家康向羽柴秀吉称臣,羽柴秀吉则正式展开其统一天下的霸业。1585年至1590年之间,秀吉被天皇任命为关白,并赐苗字丰臣。在内政上,秀吉迁入大阪城,并以此作为政治上的中心;同时下达刀狩令(没收所有具攻击性的武器以示天下已无战乱)。在军事上则依序征讨四国的长宗我部、九州的岛津,迫使其相继请降,最后于1590年率联军消灭了相模北条氏,并接受奥羽地方诸大名的称臣纳降,于1590年在名义上完成全国统一。

完成统一的丰臣秀吉,除了持续以各种手段削弱强势大名外,还于文禄元年(1592年)和庆长元年(1596年)两度发兵攻打朝鲜,史称文禄·庆长之役。其中参战诸将各有胜负,最盛期曾一度攻占韩庭都城汉城,陪都平壤。但终究仍不敌明韩兵力与武器上的优势以及李舜臣率领的龟甲船舰队,仅能死守沿海堡垒。1598年丰臣秀吉病死于伏见城,丰臣密使入韩密商,才结束这场庞大的军事远征。这场战争改变了当日日本的政治生态:倾权一时的丰臣氏财力耗尽,不再风光;岛津氏与毛利氏等打头阵的大名死伤惨重,军力大受影响。相反的,没参战的德川氏与伊达氏则致力于整顿内政,在秀吉死后成为要角。但最重要的是,因为此役,丰臣氏内部发生严重冲突:支持战争的文官派(以石田三成为首)和反对战争的武将派(以福岛正则为首)完全决裂。双方产生严重的摩擦,由于前者获得丰臣氏的支持,后者转而投向统有关东八国的大名德川家康。于是德川与丰臣为争夺天下即将再度对阵......。

关原合战,元和偃武
1598年,丰臣秀吉病逝丰臣家其幼子丰臣秀赖继任家督,全日本顿时陷入混乱:自朝鲜返国的丰臣诸将对以石田三成为首的五奉行大表不满,甚至试图起兵暗杀;另一方面,五大老之首德川家康却私结诸侯,任意分封领地,激起其余四位大老的不满。1599年,四位大老中最有力的前田利家病逝,丰臣家臣与德川家康关系迅速恶化。1600年,也就是秀吉死后两年,德川家康因上杉氏重臣直江兼续的诉状直江状,起兵征讨上杉景胜。丰臣家重臣石田三成便以此为德川家康违反私战禁令,召集各地大名聚集于大阪城发表内府违反条文,随即起兵北讨伐德川氏;德川家康则将上杉战事交给次子,亲率大军与支持他的丰臣武将回师对抗。两军主力最后在近江一带进行会战(史称关原合战)。开战之初,以石田三成为实际领导的西军(名义上的统帅为毛利辉元)攻势犀利,打得东军(统帅即德川家康])前线喘不过气;可是大约中午时刻,家康以大炮袭击其事前收买的西军大将小早川秀秋,迫使他与吉川广家等西军大将阵前倒戈,直逼西军主阵。于是战况急转直下,西军从小占优势转为被打到完全崩溃。在日落之前,这场大战便以东军大胜收场。几天後石田三成被捕,与小西行长以及安国寺惠琼三人以首要战犯的罪名遭到处决,德川家康实质上取代丰臣氏夺取政权。

1603年,德川家康获得天皇赐与征夷大将军一职,正式成立江户幕府;可随著丰臣秀赖年纪渐长,丰臣氏对德川家康的不满之声也越来越大。同样在德川方面,有鉴于丰臣氏财力渐丰,大有重振旗鼓之势,德川家康也顾不得两家密切的联姻关系,决心斩草除根。

1614年,德川家康以丰臣家重建的方广寺梵钟铭文上出现“国家安康,君臣丰乐”这件事上大造文章,指责丰臣家有诅咒自己之嫌,胁迫秀赖交出淀殿(秀赖母亲)到江户城作为人质并退出大阪城。丰臣家断然拒绝,并积极召集浪人与流亡大名共约11万人,并储备粮食以备作长期抗争。德川方立刻发出动员令讨伐丰臣家,并轻易召集了二十多万大军对大坂城进行包围。可是由于丰臣方的积极抵抗,特别是名将真田幸村等人的指挥,再加上大坂坚城之利,德川方进展缓慢。于是德川家康利用大炮袭击大阪城天守阁,震撼居住其中的丰臣氏,之后假意求和,以大坂城填去外护城河作为和谈条件。可是在和谈进行中,德川家康突然出动数万人在一夜之间不但把外护城河填平,就连二城与三城及内护城河也一一悉数破坏。大阪冬之阵便是在大坂城城防要塞完全被解除之下结束。次年(1615年)五月,德川家康再度出动军队讨伐大坂城,这次史称大阪夏之阵的战役最后以大阪城被攻陷,秀赖母子自杀告终。德川家康消灭了丰臣家,结束自应仁之乱以来混乱的战国局面。

诸侯
足利氏、细川氏、山名氏、田山氏、斯波氏、犬悬上杉氏、山内上杉氏、扇谷上杉氏、古河公方、今川氏、北条氏(后北条氏)、伊达氏、南部氏、芦名氏、户泽氏、安东氏、最上氏、佐竹氏、浅井氏、朝仓氏、大内氏、尼子氏、毛利氏、三好氏、武田氏、长尾氏(上杉氏)、本愿寺、织田氏、德川氏(松平氏)、龙造寺氏、丰臣氏、岛津氏、长宗我部氏、一条氏、河野氏、伊东氏、肝付氏、大友氏、波多野氏、别所氏、赤松氏、浦上氏、三村氏、一色氏、六角氏、北田氏、神保氏、结城氏、里见氏、相马氏、二本松氏、南部氏、蛎崎氏

大名
细川胜元、山名宗全、北条早云、尼子经久、足利义辉、三好长庆、大内义兴、足利义昭、斋藤道三、北条氏康、武田信玄(武田晴信)、上杉谦信(长尾景虎)、今川义元、毛利元就、大友宗麟(大友义镇)、织田信长、长宗我部元亲、岛津贵久、丰臣秀吉(木下秀吉、木下藤吉郎、羽柴秀吉)、伊达政宗、德川家康(松平元康)、安东爱季、宇喜多直家、上杉景胜、最上义光、浅井长政、朝仓义景、蒲池鉴盛、龙造寺隆信、津轻为信

名臣名将
朝仓宗滴、陶晴贤、太原雪斋、立花道雪、吉川元春、小早川隆景、山县昌景、马场信房、千坂景亲、内藤昌丰、柴田胜家、前田利家、竹中重治、本多忠胜、真田幸村、大谷吉继、明智光秀、服部半藏、丰臣秀长(羽柴秀长)、石田三成、加藤正清、福岛正则、本多正信、山中幸盛、细川藤孝、直江兼续、岛津义弘、立花宗茂、岛胜猛、丹羽长秀、前田利家、吉良亲贞、最上义光、伊达成实、岛津义弘、高桥绍运、武田信繁、九鬼嘉隆、村上武吉、下间赖廉、锅岛直茂、黑田如水、蒲生氏乡

名人
日野富子、千利休、上泉信纲、柳生宗严、今井宗久、茶屋四郎次郎、路易斯·佛洛伊斯、林罗山、宫本武藏

名城
室町御所、小田原城、姬路城、岐阜城、清洲城、吉田郡山城、安土城、大阪城、伏见城、江户城、堺、宇和岛城

合战
关原合战、山崎合战、三方原合战、长筱合战、桶狭间合战、姊川合战、手取川合战、贱岳合战、三木合战、小豆坂合战、川中岛合战、严岛合战、野田福岛合战、折上原合战、大阪之战、国府台会战、河越夜战

一揆、安国寺、种子岛火枪、基督教、乐市、大名、早合、兰奢侍、手明、旗本、关白、征夷大将军

日本战国重要大事年表 年号 西元纪年 发生大事(日本古历)
应仁元年 1467 ◎应仁之乱始(1.18) ◎大内氏参与西军(7.3)
文明五年 1473 ◎山名宗全殁(3.18) ◎细川胜元殁(5.11)
文明九年 1477 ◎应仁之乱终(11.11)
文明十年 1478 ◎享德之乱终
文明十三年 1481 ◎一休宗纯圆寂(11.21)
文明十六年 1484 ◎界港的商业工会结成(11.21)
文明十七年 1485 ◎山城国一揆爆发(12.11)
长享二年 1488 ◎一向宗控制加贺国(6.9) ◎长享之乱始(2.5)
延德元年 1489 ◎将军足利义尚殁(3.26)
延德二年 1490 ◎足利义植继任征夷大将军(7.5)
明应二年 1493 ◎明应之变(4.22) ◎山城国一揆被平定(9.11)
永正五年 1508 ◎足利义尹重任幕府大将军(8.15)
永正十六年 1519 ◎北条早云殁(8.15)
大永元年 1521 ◎足利义晴继任征夷大将军(12.25)
享禄元年 1528 ◎大内义兴殁(12.20)
天文十二年 1543 ◎火枪传入日本(8.25)
天文十五年 1546 ◎河越夜战(4.20) ◎扇谷上杉氏灭亡(4.20)
天文十八年 1549 ◎摄津江口合战(6.24) ◎细川氏灭亡
天文廿一年 1552 ◎第一次川中岛合战(8月)
天文廿三年 1554 ◎武田、北条、今川三家同盟
弘治元年 1555 ◎严岛合战 ◎第二次川中岛合战(7.19~)
弘治三年 1557 ◎大内氏灭亡(4.3) ◎第三次川中岛合战(8月)
永禄三年 1560 ◎桶狭间之役(4.20) ◎今川义元战死(4.20)
永禄四年 1561 ◎第四次川中岛合战 ◎长尾景虎接任关东管领
永禄五年 1562 ◎织田、德川清州同盟(1.11)
永禄七年 1564 ◎第五次川中岛合战
永禄八年 1565 ◎将军足利义辉被松永三好联军围攻自杀
永禄十一年 1568 ◎足利义荣继任征夷大将军(2.8) ◎织田信长上洛(9.7) ◎足利义昭继任征夷大将军(10.18)
永禄十二年 1569 ◎今川氏灭亡(5.23)
元龟元年 1570 ◎姊川合战
元龟二年 1571 ◎毛利元就殁 ◎织田信长火烧比睿山延历寺(9.12)
元龟三年 1572 ◎三方原合战
天正元年 1573 ◎武田信玄殁(4.12) ◎室町幕府灭亡(7.18)
◎朝仓氏灭亡(8.20) ◎浅井氏灭亡(8.28)

天正三年 1575 ◎长筱合战
天正六年 1578 ◎耳川合战 ◎上杉谦信殁
◎尼子氏灭亡(11.21)

天正十年 1582 ◎武田氏灭亡 ◎本能寺之变()
◎山崎合战 ◎明智光秀被杀

天正十一年 1583 ◎贱岳合战 ◎柴田胜家自杀
天正十二年 1584 ◎小牧.长久手合战 ◎冲田畷战
天正十三年 1585 ◎羽柴秀吉就任关白一职
天正十六年 1588 ◎丰臣秀吉下达刀狩令
天正十七年 1589 ◎折上原合战 ◎芦名氏灭亡(6.5)
天正十八年 1590 ◎北条氏灭亡 ◎丰臣秀吉统一天下(8.9)
文禄元年 1592 ◎文禄之役
庆长元年 1596 ◎庆长之役 ◎伏见大地震(闰7.13)
庆长三年 1598 ◎丰臣秀吉殁(8.18)
庆长四年 1599 ◎前田利家殁(润3.3)
庆长五年 1600 ◎关原合战(9.15) ◎石田三成被斩(10.1)
庆长八年 1603 ◎江户幕府建立(2.12)
庆长十年 1605 ◎德川秀忠接任征夷大将军(4.16)
庆长十九年 1614 ◎大阪城冬之阵
元和元年 1615 ◎大阪城夏之阵 ◎丰臣氏灭亡

各时期都不太相同,这是1570年的日本主要势力的分布图。



日本的战国时代,诸侯割据,大名之间争夺政权的斗争十分激烈,实现国家统一是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种形势下,德川家康要在政治上有所作为,最后夺取全国政权,必须对统一的大局有清醒的认识,因时、因地制宜,采取灵活的政策和策略。在这一点上,可以说他是顺应了时势,举措得宜的。
  本能寺之变以后,丰臣秀吉捷足先登,抢先控制了局面,使德川家康失去了一次夺取全国政权的机会。当时大局虽然对他很不利,但这时他与丰臣秀吉之间的关系和实力已非昔日的织田信长与他的关系可比。为了改善自己的处境,他采取了有限的行动。1584年,德川家康应织田信雄之请,与丰臣秀吉战于小牧、长久手,就是出于有限目的的一种有限行为。长久手之战,德川家康打败了丰臣秀吉的一个支队,打死了丰臣秀吉的勇将池田信辉,迫使丰臣秀吉以相当有利于他的条件讲和,这对全国都很有影响,丰臣秀吉对德川家康不得不另眼相待。丰臣秀吉出兵朝鲜时,没有把德川家康的部队编入渡海战列。表面上看,这似乎是德川家康的幸运,其实这是德川家康运用自己的实力和采取巧妙的策略得来的。丰臣秀吉出兵朝鲜,使丰臣政权和西南大名损失惨重,而德川家康却在和平建设中积蓄了财力,壮大了力量。这些变化是丰臣氏政权崩溃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德川家康后来夺取全国政权的重要转折点。
  注意内治是德川家康取得成功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德川家康的内治是和改组与强化封建秩序溶为一体的。在取得全国政权前,每占领一地,总要对新领地的统治加以整顿,而不是一味追求武力扩大版图。夺取全国政权后,为了巩固政权,除保持丰臣秀吉的政治成果外,又采取了一系列改组和强化封建秩序的措施。
  一、没收和削减敌对性大名的领地,充实幕府的经济基础:德川家康没收了87个敌对性大名的领地,总收入量为414万石(一说没收了90个大名的领地),减封了三个大名的领地,总收入量为207万石(一说减封四家大名领地)。其中的3/4转封给自己的功臣和亲近大名,其余的1/4划为德川氏的直辖地,再加上甲斐、信浓、美浓、近江、越前、佐渡、陆奥南部等地区的直辖地,总收入量达6万石以上,此外,德川家康还把佐渡、石见、伊豆等地的重要矿山和京都、大坂、奈良、骏府、长崎等重要城市和港湾地划为幕府直辖。这样,幕府就几乎控制了全国的大部分重要财源。
  二、建立起幕藩体制的封建统治制度。德川家康根据对幕府的向背,把全国的大名分成三类。第一类是他的儿子和德川氏的近支宗族,这一类叫做“亲藩”;第二类是忠于自己和自己祖先的功臣,这叫做“谱代大名”,“亲藩”和“谱代”是幕府政权的支柱;第三类是关原之战前与德川家康同为大名的人,或战时曾忠于丰臣秀吉战后降服的大名,属于这一类的叫做“外样大名”。德川家康把三种类型的大名混杂相间,使亲藩和谱代大名监视外样大名。其次,为了加强对武士的统治,树立幕府的权威,又于1615年颁布了《武家诸法度》。其要旨是奖励文武、诫逸乐奢华、守节俭、严阶级(即服饰、乘舆的等级规定)、不得蓄浪人、不得擅自修缮城池、不得私婚、不得结党,但最主要的是规定了大名的“参觐交代”制。按规定,全国外样大名分为东西两半,半住江户,半住领地;每年4月为东西两半部大名的交代时期(对谱代大名另有规定),大名的妻子须常住在江户,事实上作为人质,大名依地位带领侍从,构成“诸侯行列”,按期到江户参觐交代。由于“诸侯行列”人数众多,往返于江户和领地之间的耗费十分巨大。因此这一制度不仅可以使幕府实际上把江户交代的大名作为人质而加以控制,还可以大量消耗大名的财力,使之无力叛乱。与此同时,德川家康还进一步推行丰臣秀吉的兵农分离政策,完善了身份制度,把整个日本社会划分为身分世袭的士、农、工、商四个等级,每个等级内部又贯穿着纵的主从关系。最后,在1615年还针对皇室、朝廷、寺社颁布了《禁中及公家诸法度》和五山十刹的法度。这样,以身分制为核心,以幕府为政权的中枢,上对天皇、公卿,下至各藩大名、一般武士、僧侣、农民、手工业者、商人,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幕藩体制。德川幕府就是主要靠这个体制来统治全国。
  三、在对外事务方面,德川家康不是个完全的锁国主义者。创立幕府后,他立即遣使朝鲜,并于1608年恢复了和朝鲜的邦交。与此同时,又积极谋求与明朝的间接贸易,向明朝皇帝臣服获得日本国王尊号统治全国。他出于对军需物资和生丝贸易的需要,创立幕府后的初期,对发展与西欧各国的贸易也很积极。1608年,他聘用英国人三浦安针为外交顾问、贸易事务官,并向他学习世界知识、天文和数学。他甚至默许基督教的传播,后来因感到危及日本传统的封建统治,又加以禁止。1612年,幕府在直辖地首先颁布禁教令,翌年便把这一法令推行到全国。1615年起,进而对朱印船贸易也严加限制。
  四、德川家康大力提倡文治。他十分好学,喜欢读有关治国平天下的经史典籍,鉴于字镰仓幕府以来佛教势力已与庄园制紧密结合的事实,他在创立幕府前一直抑制佛教,推崇儒家思想。创立幕府后,他认为庄园制已彻底摧毁,佛教因失去旧的经济基础和遭到沉重的政治打击也已衰落,这时恢复佛教的威信,对巩固新政权不仅无害而且有益,因此晚年逐渐扶植佛教,与名僧探讨各宗的佛法,日益趋于儒佛合一的思想统治。

日本战国时期有多少个国家啊?
答:胡扯,日本战国为分54个国家,但是不是说54个势力,好比甲斐国开始也分成为N多势力,但是被信玄的父亲信虎统一了,信长接掌家督的时候尾张国也不是统一的。而信玄用了10余年才攻下的信浓国则分成大小10余个势力,其中比较有名的如村上,真田。今川义元则独霸三河,远江,骏河三国,家康的父亲在尾...

日本战国时期历史
答:日本战国历史可与中国战国相比拟。各地大名林立,为争夺霸权攻伐不休。而且也是“无义战”。 其间人名地名繁多,大战小战难以数计。不过,从地区划分讲也许更 容易了解其中形势。现在的日本可分为四部分:由西南向东北依次为九州,四国,本州和 北海道。战国时的九州,四国与现在所称相差不大。北海道则...

日本战国怎么分封将领
答:在蒙古入侵和守护大名的压榨下,御家人武士衰落了,守护大名兴起了,同时武士和农民之间还在不断流动。守护大名的代表足利尊氏建立了市町幕府。守护大名仍然割据一方,同时地方土豪的势力在增长。地方土豪纷纷独立,守护大名衰落了,就到了战国时期,地方土豪相互兼并,最后德川家康建立江户幕府。镰仓幕府时期...

日本战国势力错综复杂,各个时期的势力分布图是怎样的?
答:日本战国时期一般指日本室町幕府后期到安土桃山时代的这段历史。日本战国始于1467年的应仁之乱;至1585年丰臣秀吉就任关白统一天下,或1615年德川家康于大坂夏之阵消灭丰臣氏,日本战国时代结束。这一时代,日本足利幕府职能瘫痪,全日本分裂成几十个小国,全国进入战乱模式。但这一时期的战乱促进了社会向...

日本古代近世历史简述:战国时代
答:显赫一时的丰臣家被消灭。德川受封江户(现东京),其政权称江户幕府。至此,日本最终统一。战国时代结束,进入江户幕府时代。分国制度 1)分国制起奈良时代,根据日本天武天皇所创的“五畿七道”作行政分区而划分,共有六十六国。战国六十六国: 近畿五国——山城、大和、河内、摄津、和泉 东海道——伊贺、伊势、志摩、...

日本战国的国家名字
答:战国六十六国:近畿五国——山城、大和、河内、摄津、和泉 东海道——伊贺、伊势、志摩、尾张、三河、远江、骏河、伊豆、甲斐、相模、武藏、安房、上总、下总、常陆 东山道——近江、美浓、飞驒、信浓、上野、下野、陆奥、出羽 日本战国分国图(2张)北陆道——越后、越中、越前、能登、加贺、...

请简单描述日本战国时代
答:四是从关原合战到元和偃武,德川家康消灭丰臣氏残余势力。其间,家康于1603年在江户开幕,建立德川幕府。4、评价:整个战国时期,从陆奥到关东,到关西,到九州,到四国,日本处于全面战争状态,强人辈出。陆奥有伊达政宗,关东有伊势宗端、北条氏康,骏河今川义元,甲斐武田信玄,越后上杉谦信。中部...

日本的战国时期简单介绍
答:战争是分布于日本的本州岛、九州岛、四国岛的,北海道当时只有松前家一隅势单力薄。而各地方比较大的势力有:四国岛:长宗我部家(土佐之王)后统一四国。九州岛:大友家,岛津家 本州岛:从南往北---毛利家、尼子家、三好家、织田家、德川家、今川家、武田家、北条家、上彬家、佐竹家、伊达家...

日本战国时代军事力量制度怎样分布的
答:日本的战国时代是职制分工加快发展的时代,很多专门的职责被划分出来,根据当时文书、记录的记载,有普请奉行、寺社奉行、检地奉行、船奉行、公方奉行、藏奉行等,分别管理修建、宗教、土地、海上交通、外交、经济等各项事务,由于战争的关系,当然也划分出专门的军奉行掌管征讨事宜。由于攻防战守关系到一个家族的兴衰荣辱,...

谁能详细的介绍一下日本战国史
答:日本战国时代前一百年的室町时代在此划下句点,日本进入安土桃山时代。 安土桃山,二攻朝鲜 幕府灭亡后,信长消灭浅井、朝仓两家,逼伊势国司北田具房将家督让给信长之子北畠具豊,并平定三好、松永等南近畿势力。不久后织田信长在近江兴建安土城,作为织田政权的象征。 1575年,武田胜赖率军攻击三河长筱城,与织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