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的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订一些不平等条约,如何评价?

作者&投稿:锺范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李鸿章,这是一个谈晚清历史绕不过去的人物,“中兴四大名臣”之一、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淮军和北洋水师创始人、“再造玄黄之人”等众多标签加身。但他更为人熟知和诟病的是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关系,《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辛丑条约》等等都是李鸿章出面签的字,“弱国无外交”的酸楚在当时没有人比他体会的更深了。

1



要评价一个人就要结合他所在的时代背景去看,用今天的标准去评价古人,“大圣人”也能挑出一身错。英国东印度公司于1600年成立,拉开了帝国主义时代的序幕,或是因工业革命中的先发优势,或是因国家体量、武力强大,英法俄三国首先在争夺世界霸权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为了维护自身地位、争抢利益,三国利用武力胁迫、经济威胁等手段和实力不如自己的国家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说白了弱肉强食,实力不如人就要挨宰。


比如进入火器时代之后,硝石就成为了重要的战略资源,控制了硝石贸易不只能阻碍对手军备发展,更能获取暴利,而智利是唯一生产天然硝石的国家,英国依仗强大的海军逼迫智利签署不平等条约,控制了硝石的定价权。再比如都知道1775年至1783年独立战争之后,美国独立,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但因为实力差距,双方签订的《巴黎和约》也称不上是平等条约,英国保留了大量经济特权,英国资本对于美国的剥削、影响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才结束。


2


德国海军大臣柯纳德称李鸿章是“东方俾斯麦”,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称赞李鸿章是“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这里面有些吹捧之嫌,但也是有感而发。


“铁血宰相”俾斯麦带领普鲁士王国,在19世纪中期通过普丹战争、普奥战争、普法战争三场大战建立起了统一的德国,在这其中看似军事起了最大作用,实际上俾斯麦的外交手腕最重要。德意志地区处于中欧,处于英法俄三大列强包围之中,任何变动都会影响到三国利益,俾斯麦为了避免列强干涉,给普鲁士留出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一样签署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比如向英国借“高利贷”,给俄国商品免关税,许诺给法国割地等等。只不过1870年普法战争,普鲁士轻松击败号称“欧洲第一陆军”的法国,统一的德国实力暴增,也成了列强,各种不平等条约自动解除了。



3

1853年黑船事件,日本国门被美国以炮舰打开,此后日本被逼签订了《神奈川条约》、《下田条约》等不平等条约。内外交困下,幕府统治被推翻,日本在伊藤博文等人领导下拉开了明治维新的大幕,为了发展,为了避免遭到列强组团压迫,日本可以说是使劲了浑身解数要抱上英国的大腿。伊藤博文等人贿赂英国官员、收买英国传媒、花高价买残次品拉拢英国工商界,宁可牺牲日本的短期利益,也要获得英国的认同、扶持。


比如1902年签署的《英日同盟条约》对日本来说是个不平等条约,日本义务太多,权力太少,完全沦为英国的“打手”,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中日本获得的利益大部分进了英国人的口袋,日本经济被英国资本操控直到一战结束。但这个条约是伊藤博文等日本领导人上杆子去签的,因为日本要发展、要扩张就会损害其他强国的利益,没有英国在背后撑着,日本早就被“围殴”了。



4

说白了后发国家想发展就要交“学费”,而在当时列强争霸的时代,这种“学费”往往是以不平等条约形式存在,在国家实力不足以打破规则的时候,就要按着列强的规则来,俾斯麦、伊藤博文都是这么干的,李鸿章某种程度上来说做的是和他们一样的事。李鸿章行事肯定有功有过,但在外交领域他确实是晚晴官员中做得最好的。


在李鸿章之前,清政府和西方列强基本上处于没有交流的状态,1840年鸦片战争被打开国门之后也没啥变化,对于涉及西方的事务就是眼不见心不烦,直到列强的军队打上门才慌乱的派人去谈判。而在谈判过程中清朝官员也没什么技巧,要么强硬不懂变通,要么彻底跪舔,不了解国际局势,不懂得利用列强矛盾分化拉拢,就是硬谈,谈不拢接着打,直到清朝统治者被打怂了,不平等条约也就出来了。




李鸿章在外交上的贡献首先是提出了在列强环伺的情况下,要利用“以夷制夷”的外交手段为国家发展争取时间,比较典型的就是1874年的“马嘉理案”,当时英国公使威妥玛已经发出战争威胁,谈判趋于破裂,最终是李鸿章巧妙利用国际法挽回决裂之局。清朝洋务运动30余年能有一个相对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李鸿章是有功的。


其次李鸿章利用各国间的矛盾,改善了清朝孤立的外交局面,在谈判中减少损失。列强之间矛盾重重,清政府却对这些没有认知,第一次、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对于各国列强的条件是全都答应,直到李鸿章主导外交工作才有讨价还价,利用列强间的关系减少损失。比如李鸿章人生最后一场和列强的谈判,签订《辛丑条约》,最早列强提出了瓜分中国、10亿两白银赔款等条件,几乎把清政府逼上绝路,是李鸿章利用列强在华利益上的冲突,分化瓦解八国联军,最终以不割地而平息事件,赔款降到了4.5亿两白银,这是他卫国有利的一面。


最后李鸿章将清朝带入了国际外交体系中。清朝最早是“朝贡外交”,不主动和外国交流,一直当自己是“天朝上国”,第一次、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也没啥改变,都是列强外交人员主动上门。直到1876年,在李鸿章建议下郭嵩焘成为中国第一位驻外公使,大清才算是走进了国际外交体系中,打开了双方高层交流的渠道。这么做的好处就是两国间的很多矛盾、冲突可以在初始阶段协商解决,不用等事情激化后走向战争。




梁启超说他“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这句话是很中肯的,李鸿章是签订了众多不平等条约,在外交谈判中有过受贿行为,但他并不是清政府中做出最终决定的人啊。比如使李鸿章备受诟病的1885年《中法新约》,中法战争“法国不胜而胜,中国不败而败”,实际上是英国人赫德通过总理衙门以及自己在欧洲的关系绕过李鸿章主导了中法谈判,李鸿章根本插不上手,只是最终奉命去签个字罢了!


李鸿章的悲剧是作为臣子,他没能像俾斯麦、伊藤博文等人一样遇到锐意进取、雄心勃勃的君主,只能当一个“大清裱糊匠”;作为一个外交能手,他成为清朝统治者和列强眼中处理外交问题的唯一人选,仕途几起几落,却总被推到外交谈判的最前沿,在一份份耻辱的不平等条约上签上自己的名字。1901年11月7日,李鸿章病逝,慈禧太后感叹:“大局未定,倘有不测,再也没有人分担了。”a



我认为李鸿章就是清政府的替罪羊,自己也不想这样做,但也无可奈何。

被迫无奈,清政府签订条约是整个清朝的无能,李鸿章还要尽力谈判,减轻赔偿。

他代表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并不能就说他是卖国贼,反而他在谈判的时候还一直在为国家争取利益。

李鸿章参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哪些
答:而英国也实现了扩大在华通商特权的愿望,得到了入侵中国西南边境的所谓“条约权利”。是李鸿章签订的第一份真正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4、《中日天津条约》1885年4月18日,清政府代表李鸿章与日本在天津签订了《中日天津条约》。条约规定:中日同时从朝鲜撤兵;将来朝鲜国若有变乱重大事件,中、日两国或...

李鸿章表清政府与外国签订许多不平等条约,为了维护民族权益,罢免李鸿章...
答:同意,因为他把许多宝地都让给别人,让我们现在这么难要回

清末的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订一些不平等条约,如何评价?
答:其次李鸿章利用各国间的矛盾,改善了清朝孤立的外交局面,在谈判中减少损失。列强之间矛盾重重,清政府却对这些没有认知,第一次、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对于各国列强的条件是全都答应,直到李鸿章主导外交工作才有讨价还价,利用列强间的关系减少损失。比如李鸿章人生最后一场和列强的谈判,签订《辛丑条约》,最早...

...行为(代表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代表清政府与英,美等国签订辛丑...
答:《马关条约》为中国清政府和日本于1895年4月17日(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签署的条约,原名“马关新约”,日本亦称为下关条约或日清讲和条约。包括《讲和条约》十一款,《另约》三款,《议订专条》三款,以及《停战展期专条》两款。《马关条约》的签署标志着中日甲午战争(第一次中日战争)的结束...

简述李鸿章出面签署的五个不平等条约及其时间地点
答:1、《越南条款》 ,该条约于1885年(光绪十一年)6月9日由清北洋大臣李鸿章与法国公使巴特纳在天津签订。共十款。法国强迫清政府订立的关于结束中法战争的不平等条约。2、《马关条约》,该条约是中国清朝政府和日本明治政府于1895年4月17日(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在日本马关(今山口县下关市)签订...

签订辛丑条约的中国代表人物是谁?
答:1901年9月7日,由德、奥、匈、比、西、法、英、意、美、日、荷、俄等国公使组成的外交团,在团长葛络干主持下,于11时在西班牙使馆与中国全权大臣奕匡和李鸿章举行会谈,签署和谈最后议定书,仪式于11时30分结束。当日,《辛丑条约》正式签订,主要内容有:清政府赔偿各国军费4亿5000万两白银,...

《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
答:1900年12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奥、比利时、西班牙、荷兰11国公使提出《议和大纲》12条,强迫清政府接受。1901年9月 7日,庆亲王奕劻、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订了空前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这一年是旧历辛丑年,所以这个条约称为《辛丑条约》。《辛丑条约》共12款,另有19个附件。其主要...

李鸿章的功过是非
答:作为晚清重臣,李鸿章是淮军和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领袖之一,建立了中国第一支西式海军——北洋水师,官至东宫三师、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爵位一等肃毅伯。一生参与了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包括镇压太平天国运动、镇压捻军起义、洋务运动、甲午战争等,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

李宏章签订的条约是什么
答:8清政府的外交政策由“以夷制夷”转向“结强援”。二十二年(1896年)四月二十二日,李鸿章在莫斯科签订了《中俄密约》,中俄结盟共同对付日本,并同意俄国修筑西伯利亚铁路经过中国的黑龙江、吉林直达海参崴。9 二十七年(1901年)七月二十五日,李鸿章、奕劻代表清廷向八国联军求和签署了《辛丑条约》,...

晚清时期的不平等条约,为什么大都是由李鸿章签订
答:再者皇上是绝不可能代表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的,作为清国最高元首,皇上自然知道签订不平等条约的厉害关系,所以肯定是找一个替罪羊的。李鸿章就是最合适的人选,李鸿章既懂西方礼节,又有外交手腕,在谈判桌上能最大限度的止损,所以纵观整个清朝也只有李鸿章能当此大任了。李鸿章是晚清时期少有睁眼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