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族的毡房与蒙古包有着什么样的区别?

作者&投稿:阮受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在咱们中国,哈萨克族和蒙古族都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少数民族了,他们都逐水草而居,游牧到哪里,就搬家到哪里,由于频繁的迁徙,那么住房也必须是那种随时可以移动的。而蒙古族的蒙古包就是这种活动房屋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然而哈萨克族人住的毡房,又称哈萨包,因为外形近似,不了解的人往往容易将它与蒙古包混淆。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下哈萨克族文化中的毡房与蒙古包有着什么样的区别吧。
蒙古包呈圆形,一般高为3.3米至5米,其架设一般是在水草适宜的地方,根据包的大小先画一个圈,再沿着画好的圆圈将哈那(即蒙古包的木制骨架,由2.5米长的柳条交叉编成)架好,再加上顶端的乌尼(即蒙古包顶端的伞形骨架,为3.2米长的柳条棍),接着将哈那和乌尼按圆形衔接在一起绑架好,然后在顶上和四周覆盖一至两层厚厚的毛毡,之后用马鬃或驼毛拧成的绳子捆绑好,顶端开一套瑙,意思是天窗,可以起到排烟、通气、照明、采光的作用,蒙古包就此大功告成了。
而毡房,在哈萨克语里称为宇,它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一般而言,哈萨克毡房分为大和小两种,简易的小毡房又称为阔斯,它容易搭建,整体就是一个圆锥形,只不过在房墙数量上,有四块、六块、八块甚至更多一些的区分。
大毡房就复杂得多。它一般由围墙、房杆、顶圈、房毡和门组成。大毡房的上部是圆弧形,下部为圆柱形,顶部有天窗,覆盖上活动的毡子,用于通风。大毡房最为复杂的部分是骨架结构,骨架结构部分又分为格架、支撑杆、顶圈和门四部分,格架又分为两种式样,一种是风眼式栅栏,排列稀疏且轻便,易于拆卸;另一种叫网眼式栅栏,格眼细密,结实坚固,可以抵御大风,但相对笨重。
哈萨克毡房一般高3米左右,占地面积20-30平方米。四周是环形的毡墙,上面是圆形的屋顶。毡房的骨架是戈壁滩上的红柳木做的,这种红柳木坚固又极富韧性,能起到很好的支撑和固定作用。毡房的穹顶由几十根撑杆搭成,屋架搭好之后再在围墙和顶部铺设毛毡。毡房的骨架做好之后,还要在外围加设一道彩色的墙篱,墙篱是一种有对称花纹的草帘,是用同样大小、长短和粗细的芨芨草编织而成的,这使毡房显得更加漂亮、大方。另外,横竖交错成菱形的围墙也是用红柳木做的,连接的材料是牛皮绳和牛筋;门框和门用松木制作。
蒙古包和哈萨克毡房最直观的区别,就是看建筑是圆形顶还是尖锥形顶,如果圆球形顶的就是蒙古包,而类似尖锥形的则是哈萨克毡房。整体来看,哈萨克毡房比蒙古包显得要小巧,顶部要尖一些,而蒙古包下部是规整的圆柱型,上部是三角型。另外,哈萨克族人搭建毡房用的支杆是一头弯的穹窿状,他们将此弯头绑在毡房的墙架上;而蒙古族人在搭建蒙古包时,用来支撑蒙古包圆形顶部的杆子两头都是直的,直接就搭架在墙架上,并且杆子数目要比哈萨克毡房用得多一些。此外,哈萨克毡房的门一般都向东开,而蒙古包的门一般都向南开。
结束语:蒙古包这样的建筑形式,易搭易卸易移动,适于牧民轮牧走场居住,其制作技艺体现了蒙古民族独特的审美观与高超的技能;而哈萨克毡房不仅携带方便,而且坚固耐用,住居舒适,并具有防寒、防雨、防地震的特点。房内空气流通,光线充足,深受哈萨克牧民喜爱,是哈萨克先民在早期艰苦游牧生活中经济实用的重要创造,二者都凝聚了先人高度的生活智慧。

哈萨克毡房和蒙古包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答:哈萨克族的住房可以归纳为两类:一类是春季、夏季、秋季住的毡房,另一类是冬天住的土房或木房(俗称“冬窝子”)。毡房高一般在三米左右,占地面积二三十平方米。四周是环形的毡墙,上面是圆形的屋顶。由于春、夏、秋三季牧场的经常迁徙,因此牧区的哈萨克牧民一年要搬十几次家,必须有易于拆卸、携带...

哈萨克族住不住蒙古包?
答:哈萨克族的叫“毡房”,是仿蒙古包的。蒙古包是草原民族长期以来,在生活实践中所选择的最能与其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相和谐的居住形式。它最突出的特点是,冬暖夏凉,易于搬迁。哈萨克毡房与纯蒙古包在外形上有所区别:哈萨克毡房比蒙古包显得要高,且顶部尖一些。相比而言,蒙古包显得要矮一些,顶部更圆...

哈萨克族的毡房有着怎样的历史来源
答:哈萨克族长期以来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很早就发明创造了适合游牧生活便于搬迁近似于蒙古包式的流动房屋——毡房。哈萨克的民居很有特点。在人们的印象中,哈萨克的毡房与蒙古包没有什么区别,其实它们的区别还是很明显的。一般讲,蒙古族建造的才叫蒙古包;而在新疆哈萨克族的游牧民族建造的,名为“...

毡房与蒙古包的区别
答:蒙古包,是草原上一种呈圆形尖顶的天穹式住屋,由木栅 撑杆 包门 顶圈 衬毡 套毡及皮绳,鬃绳等部件构成。木栅蒙语称“哈纳”,是用长约2米的细木杆相互交叉编扎而成的网片,可以伸缩,几张网片和包门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圆形的墙架,大约60根被称作“乌尼”的撑杆和顶圈插结则构成了蒙古包顶部的...

毡房和蒙古包有什么区别
答:我认为,毡房和蒙古包虽然都是游牧民族的住所,但在构造、外形、材料、制作、文化象征和适用场合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通过了解这些差异,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不同游牧民族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同时,也提醒我们在比较事物时需要关注它们的不同特点和文化背景。

什么是蒙古包?什么是毡房?
答:毡房,哈萨克语之为称“宇”,它不仅携带方便,而且坚固耐用,住居舒适,并具有防寒、防雨、防地震的特点。房内空气流通,光线充足,千百年来一直为哈萨克牧民所喜爱,由于是用白色毡子做成,毡房里又布置得十分讲究,人们称之为白色的宫殿。它是哈萨克族先民的重要创造。望采纳 ...

初二地理 住毡房的到底是蒙古族还是哈萨克族啊 见图
答:蒙古包又是: 毡房其形状大致上是仿蒙古包的。哈萨克毡房与纯蒙古包在外形上有所区别:哈萨克毡房比蒙古包显得要小巧,顶部要尖一些。相比而言,蒙古包下部是规整的圆柱型,上部是三角型。哈萨克搭建毡房用的杆子一头是弯的,他们将此弯头绑在毡房的墙架上。蒙古包在搭建圆形顶部时,所用的支撑蒙古包...

毡房和蒙古包有什么区别?
答:草原上的很多民族都是以放牧为生,由于需要频繁地搬家,住房就必须是能够随意移动的活动房,牧民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羊毛织成毡子,建房俗称“毡房。蒙古包就是最为知名的草原牧民的毡房,有活动型,固定型蒙古包,主要是用毛毡做屋盖和屋墙。其形状、大小及屋内的摆设与固定式房屋差不多。活动型蒙古包的...

牧民为什么要住蒙古包
答:在内蒙古大草原,牧民大多住在 蒙古包(哈萨克族称毡房)中。这是因为牧民为了适应游牧生活而建造的。蒙古包是用250根2米长的木杆 作支架、外面罩有白色羊毛毡的一种圆形帐篷。包内面积大约有15平方米 左右。一般能住七八个人,大一些的 可住十几个人。蒙古包有一扇门、一扇窗,顶部 可以打开,以便...

蒙古包的介绍
答:毡房是哈萨克族民间建筑。春、夏、秋三季,哈萨克牧民住“宇”,是可以拆卸和搬运的圆形毡房;冬天则在冬季牧场(俗称“冬窝子”)修建平顶土房。毡房一般就地取材,用红柳做成圆栅和顶,构成立架,然后在木栅外围上芨芨草编成的墙篱,再包上毛毡。顶部有天窗,覆以活动的毡子,用以通风。有的房顶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