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良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农叔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属是什么意思~

意思: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
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原文: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 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终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

扩展资料:《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此文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陶渊明集》是1979年5月1日由中华书局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陶渊明。《陶渊明集》是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搜集陶渊明遗世作品,编为《陶渊明集》七卷,录一卷。
陶渊明的作品继承了汉、魏、正始之传统,并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内容充实,情感真挚,风格冲淡,韵致悠然,极善用写意的手法点染出浑朴深远的意境。
《桃花源记》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陶渊明作诗,擅长白描,文体省净,语出自然。《桃花源记》也具有这种艺术风格。它虽是虚构的世外仙境,但由于采用写实手法,虚景实写,给人以真实感,仿佛实有其人,真有其事。全文以武陵渔人行踪为线索,像小说一样描述了溪行捕鱼、桃源仙境、重寻迷路三段故事。
第一段以“忘”、“忽逢”、“甚异”、“欲穷”四个相承续的词语生动揭示出武陵渔人一连串的心理活动。“忘”字写其一心捕鱼,无意于计路程远近,又暗示所行已远。其专注于一而忘其余的精神状态,与“徐行不记山深浅”的妙境相似。“忽逢”与“甚异”相照应,写其意外见到桃花林的惊异神情,又突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两句,乃写景妙笔,色彩绚丽,景色优美,仿佛有阵阵清香从笔端溢出,造语工丽而又如信手拈来。
第二段先以数语描述发现仙境经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点明已至幽迥之地;“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暗示定非寻常去处。渔人的搜寻目光、急切心情也映带出来。及至通过小口狭道,写到“豁然开朗”,又深有柳暗花明的韵致。进入桃源仙境之后,先将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鸡鸣犬吠诸景一一写来,所见所闻,历历在目。然后由远而近,由景及人,描述桃源人物的往来种作、衣着装束和怡然自乐的生活,勾出一幅理想的田园生活图景。最后写桃源人见到渔人的情景,由“大惊”而“问所从来”,由热情款待到临别叮嘱,写得情真意切,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第三段先写渔人在沿着来路返回途中“处处志之”,暗示其有意重来。“诣太守,说如此”,写其违背桃源人“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叮嘱。太守遣人随往的“不复得路”和刘子骥的规往不果,都是着意安排的情节,明写仙境难寻,暗写桃源人不愿“外人”重来。对桃源仙境,世俗之人寻访无着也不再问津了,而陶渊明自己却从来没有停止过追求,在《桃花源诗》的结尾处就剖露了“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的心愿。他以桃花源人为志趣相合的契友,热切期望与之共同生活于桃花源中。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桃花源记

是“类”的意思。这句话解释是:有良田、美池、桑竹之类(的景致)。
这句话来自《桃花源记》。《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此文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扩展资料:《桃花源记》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处,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仙界。不过应当强调的是,陶渊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特殊之处:在那里生活着的其实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难的人,而不是神仙,保留了天性的真淳;他们的和平、宁静、幸福,都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的。
古代的许多仙话,描绘的是长生和财宝,桃花源里既没有长生也没有财宝,只有一片农耕的景象。陶渊明归隐之初想到的还只是个人的进退清浊,写《桃花源记》时已经不限于个人,而想到整个社会的出路和广大人民的幸福。
陶渊明迈出这一步与多年的躬耕和贫困的生活体验有关。虽然桃花源只是空想,只是作者理想当中的社会,但是能提出这个空想是难能可贵的。

“的”,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

之,汉语常用字,读作zhī,最早见于甲骨文和金文。

释义:

1、结构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

2、结构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

3、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4、音节助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

5、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

6、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

7、动词,往、到:“吾欲~南海”。

8、通“也”义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林的景观。

扩展资料

“之”作助词的用法比较复杂一些,大致有以下三种:

一,“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童趣》)

2,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3,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关雎》)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5,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公输》)

6,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当“之”后面的一个词是名词(如“趣”、“洲”、“狱”、“意”、“地”)或名词性短语(如“一毛”)时,“之”作结构助词“的”解,有的可不译。

二,“之”用于主谓之间,不译。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3,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4,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结构助词。当“之”用在一个名词或代词(主语)和一个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之间时,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三,“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这种用法,在初中阶段并不多见,如:

1,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2,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之






肥沃的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之什么意思
答:该句诗的意思为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林这类景观。“良田”的意思就是为肥沃的土地,指的是土地很好,“之属”的意思为这类,所以这句诗词的意思就是为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林这类景观。这句诗词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此文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现代翻译
答:这句话是出自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原文节选: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白话译文...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意思
答:这句话的意思为“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这句诗句出自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此文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翻译内容是什么?
答:这句话的意思是: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出处:魏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选段: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文:渔人眼前这...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
答:意思是 土地平整宽阔,房屋整齐。有良田、美池和桑林竹林,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般的乡村,表现了乡村生活的美好以及作者对乡居生活的向往。这是《桃花源记》所写渔人见到的桃花源中的景象。桃花源是陶渊明幻想中的理想社会,那里人人自耕自食,没有剥削压迫,男女老少,生活都‘怡然自乐”。现在仍可化用...

桃花源记所有的实词的翻译(注意,只要实词)急急急!!!越快越好、、_百度...
答: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怎么翻译?
答: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的景物)。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之什么意思
答: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之的意思是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出处:魏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选段: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文: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属是什么意思?
答:这一属于是富有福祉的象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田地被赋予了家国兴旺的含义。而美池、桑、竹这些自然元素,不但形态优美、具有装饰性,而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三大吉祥物之一。因此,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不仅是一种物质上的富足,更是一种文化上的滋养。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含义,在文化层面上也与人们...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全文翻译
答: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