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苏东剧变的检验教训和当前国际形势谈谈为什么要从严治党

作者&投稿:岳雅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结合自身谈谈为什么要全面从严治党,如何从严治党~

从严治党是中国共产党治党的重要原则,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的基本方针和要求。 “从严治党”是中国共产党适应执政、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情况新问题而提出的加强党的建设的基本方针和根本要求。
从严治党是中国共产党治党的重要原则,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的基本方针和要求。 “从严治党”是中国共产党适应执政、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情况新问题而提出的加强党的建设的基本方针和根本要求。
从严治党,要有坚决有力的措施手段。廉政建设,反腐斗争,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在这个问题上,中央决心很大,态度明确,将反腐倡廉作为从严治党的重要举措,强调有腐必反、有贪必肃,要求狠抓不放、常抓不懈。
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深刻认识到,我们是有着8000多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党,必须依靠严明的政治纪律,时刻与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才能确保各项方针政策落到实处;必须坚持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求真务实,艰苦奋斗,才能让人民看到切实成效和变化,增强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才能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确保党的纯洁性先进性。
从严治党,还要高度重视着眼长远的制度建设。实践证明,制度建设是抓好工作的根本,只有制度才能避免决心和手段成为一阵风、走过场。一方面,广大党员干部必须树立党员意识,用党章规范言行;另一方面,也要不断优化顶层设计,加强反腐败国家立法,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实现有序健康的政党治理。

扩展资料: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报告中都强调了加强党的建设必须坚持从严治党的要求。执政以来,党的执政地位使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如果不从严治党,很容易滋长脱离群众的倾向,腐败的风气就会滋生蔓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些党员和领导干部经不起考验,以权谋私,损害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破坏党群关系,败坏党的声誉,堕落成为腐败分子。
如果容忍党内各种腐败现象滋生蔓延,势必使整个党蜕变和衰败。为了使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经得起执政和改革开放的考验,保持党的先进性,把党建设成为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核心,必须坚持从严治党的方针。
同时,当今中国的事情办得怎么样,关键也取决于我们党,取决于党的思想、作风、纪律、组织状况和战斗力、领导水平。党的性质、党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所处的地位、党肩负的历史使命,要求我们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
治党始终坚强有力,治国必会正确有效。越是改革开放,越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要从严治党。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从严治党五个方面的要求,这就是:要严格按党章办事,按党的制度和规定办事;要对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要在党内生活中讲党性,讲原则,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弘扬正气,反对歪风;要严格按照党章规定的标准发展党员,严肃处理不合格党员;要严格执行党的纪律,坚持在纪律面前人人平等。
这五条,涵盖了党内政治生活的基本内容,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不仅各级党组织应该按照这些要求去做,每个党员、每个党员干部也都应该以此来要求自己,见之于行动。
治国先治党 治党要从严,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一个有着8600多万党员的执政党,只有坚持严密组织、严明纪律、严格管理、严肃监督,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才能肩负起历史使命和人民重托。“没有党规党法,国法就很难保障”。
从新中国成立之初果断处理刘青山、张子善贪污案,到党的十六大以来坚决查办一系列违法违纪案件,我们党以“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的坚强决心,从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的战略高度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不断解决党内存在的问题,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拥护。 
今天,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四大考验”、“四大危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尖锐地摆在每一个共产党人面前。如何高扬理想信念旗帜,保持奋发有为、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如何转变作风深入实际,加强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如何夯实廉洁从政防线,提高拒腐防变能力,不断保持党的肌体健康……从严治党的时代课题,迫切需要我们做出新的解答。

1、如果不从严治党,很容易滋长脱离群众的倾向,腐败的风气就会滋生蔓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些党员和领导干部经不起考验,以权谋私,损害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破坏党群关系,败坏党的声誉,堕落成为腐败分子。如果容忍党内各种腐败现象滋生蔓延,势必使整个党蜕变和衰败。为了使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经得起执政和改革开放的考验,保持党的先进性,把党建设成为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核心,必须坚持从严治党的方针。
2、中国的事情办得怎么样,关键也取决于我们党,取决于党的思想、作风、纪律、组织状况和战斗力、领导水平。党的性质、党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所处的地位、党肩负的历史使命,要求我们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治党始终坚强有力,治国必会正确有效。越是改革开放,越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要从严治党。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世界上主要的社会主义国家经历和遭受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前所未有的惨痛失败,共产主义事业遭到严重挫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重大失败,苏东国家共产党政权亡党丧权,有其产生的必然原因,教训也是惨痛而深刻的。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正确认识苏东巨变的本质与原因,从中汲取经验与教训,对于新时期我们党、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于苏东剧变的本质与原因,国内外专家学者的主要观点有:

(1)外因决定论,即:主要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的“和平演变”战略的外因,使得苏东各社会主义国家的“堡垒”从外面被攻破的;

(2)个人决定论,即:戈尔巴乔夫等苏东各国党政主要领导人犯下了不可饶恕的错误和罪行,成了修正主义者和叛徒,出卖了共产党和社会主义。有些学者还把苏东剧变的“老帐”主要记到了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斯大林等的身上;

(3)经济决定论,即:苏东剧变的根本原因,是没有把经济搞好。表现在:剧变之前的几年中,苏东各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甚至出现了负增长,效益低下,物价飞涨,财政赤字剧增,人民生活水平下降,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经济危机、政治危机和民族危机;

(4)意识形态决定论,即:①各国没有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没有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思想僵化,墨守成规,长期陷入严重的主观主义、教条主义之中,②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抛弃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所致;

(5)政党决定论,即:执政党没有把自身的建设搞好,在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等方面出现问题,特别是党严重脱离人民群众,各种腐败现象不断滋生、蔓延,日趋普遍、泛滥。有些学者甚至认为,苏东各国存在着一个党政官僚特权集团,这个集团的成员享有各种特权。执政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腐败现象的日趋严重,引起了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失望、不满和怨恨,最后葬送了苏东各国社会主义的大好江山;

(6)模式(体制)决定论,即:苏东剧变的根本原因是长期固守传统的苏联模式。这一模式在初期基本上适应了各国的历史条件,使苏东各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凯歌高进。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客观条件的变化,这一模式的弊端逐渐暴露无遗,经济上权利高度集中,用行政命令的方法管理经济,只要计划,不要市场,搞平均主义等;政治上实行中央集权,党政不分,以党代政,民主不健全,法制遭践踏,个人专断、个人迷信盛行。这些弊端日益窒息了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成为苏东各国生产力继续发展的障碍。尽管苏东各国从20世纪中期就开始了一浪高过一浪的改革,但是,除了南斯拉夫以外,这种改革都没有从根本上冲破传统的苏联模式。结果拉大了苏东国家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上的差距,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

(7)三大矛盾决定论,即:苏联社会长期存在“过‘左’的路线和过度集中的党政领导体制同社会主义社会要求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民主与自由的矛盾;党政官僚特权集团同人民大众的矛盾;大俄罗斯主义势力同各族人民的矛盾”。这三大矛盾长期存在,终于导致三个危机,“经济危机、社会政治危机和民族危机”。三大危机的加剧,造成三个灭亡,“苏共亡党,苏联亡国,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亡命”;

(8)孤立于全球经济体系之外决定论,即:斯大林“两个平行市场”理论的提出和推行,使苏东各社会主义国家完全与已经相当国际化了的世界经济割裂开来,而且是与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隔绝开来;

(9)“左”的错误决定论,即: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苏东各国在路线、方针、政策上所犯的一系列“左”的错误;

(10)“右”的错误决定论,即: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苏东各国犯了严重的右倾错误,如抛弃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的指导,奉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一味地妥协退让,对国内反对派和民族分裂势力反党、反社会主义及民族分裂活动听之任之,大搞私有化,放弃党的领导等;

(11)6对12个原因决定论,即:苏联解体有6对12个方面的原因:①内因与外因,以内因为主;②近因与远因,以近因为主;③深层与浅层,以深层为主;④主观与客观,以主观为主;⑤宏观与微观,以宏观为主;⑥上层与下层,以上层为主。这些原因相互交差、相互渗透、相互作用,最终导致苏联的解体;

(12)两条绝路决定论,即:苏东剧变的国家走上了两条绝路:①苏东各国党政领导集团长期思想僵化,坚持一套“左“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一切从本本和教条出发,固守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建立起来的传统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拒绝改革开放,结果使社会主义丧失了生机和活力,在同资本主义的竞争中败下阵来,走上了一条绝路;②实行改革开放时,不能科学地评价党领导人民奋斗的历史,认识不清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模式(体制)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原则区别,因而在改革旧体制时,连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也予以抛弃,结果从极左跑到极右,放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和共产党的领导,偏离了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最后导致党垮台、国家解体或变质、人民遭殃。

国内外专家学者的主要观点从不同角度对苏东巨变的原因进行说明和论述,各有其合理性。但是,苏东巨变的原因是深刻的和多方面的,不是由一个或者几个这样那样的原因造成的,是一定历史阶段的整个社会“合”力造成的,有人为的、自然的,历史的、现实的,必然的、偶然的,正面的、反面的,恶意的、善意的等等,所以对待苏东巨变,不能认为其原因只是一个或者几个,而应当从全局的、历史的角度,运用马列主义历史、辩证的唯物观去分析和评判。同时,也不能泛泛而论,将“多原因”理解为“无原因”,应当结合当时的历史状况与现在的历史要求,找出主要原因,吸取教训,指导现实。

恩格斯曾经指出:历史的发展是“合力”作用的结果。苏东剧变的原因也应该由“合力”构成。苏东社会主义挫折是多种错综复杂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互相交错,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执政的共产党内部出现问题,进而使得其对于党、国家的建设与发展的方针、政策、措施的制定与实施方面等出现了不可挽回的偏差和错误。具体是:

1、苏联模式的僵化
  1921年列宁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经济政策“,它是列宁根据俄国的实际情况对在小农占优势的条件下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尝试,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它有力地推动了俄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但是,由于列宁过早地去世,这一政策没有很好地坚持下去。
  1929年斯大林宣布取消新经济政策。此后逐步形成的苏联模式。苏联模式的主要特征是:在所有制方面,实行工业国有化和农业集体化,并力图把集体所有制提高到全民所有制,试图在较短时期内实现从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在经济运行机制方面,实行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对商品和市场经济采取排斥态度,至多只容许在消费品的生产和流通领域存在一定程度的商品交换,缺乏活力;在政治体制方面,实行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党政不分,以党代政,党内缺乏民主,官僚主义盛行,监督机制不完善;在思想文化体制方面,国家通过行政命令手段对思想文化领域实行严格控制,不允许有任何理论创新。
  苏联模式在一定时期内能够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发展生产,特别是重工业和军事工业,迅速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为在二战中打败德国法西斯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但是,从60至70年代起,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科技革命风起云涌,苏联模式的弊端表现得越来越明显,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要求。特别是在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政治经济体制也变得越来越僵化,错过了进行切实改革的时机,从而成为前进的障碍,使苏联的经济发展陷入停滞状态。苏联和仿效苏联模式的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所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存在严重的弊端,影响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充分发挥,削弱了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

与此同时,苏联对其他社会主义的国家的内政进行粗暴干涉,一些东欧国家在50至70年代曾进行过各种改革尝试,如南斯拉夫的“自治社会主义”改革以及匈牙利、捷克和波兰的改革等,但由于各种主观和客观原因以及苏联的干涉,都遭到了夭折。

2、经济发展滞后 

人民富裕,国家强盛是民众对执政党的基本要求,经济停滞,人民就会失去信心。苏共执政期间曾经取得巨大成就,但由于重工轻农、重重工轻轻工、重军用轻民用、重积累轻消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僵化和发展战略失误,影响了苏联东欧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苏联长期忽视价值规律的杠杆作用,排斥商品和市场机制,主要通过行政命令和计划手段进行国家的经济建设。在发展战略上,苏联的经济长期采取粗放型的发展方式,把主要精力放在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上。虽然这在一定时期内是必要的和正确的,但是在二战后,特别是在60至70年代以后没有根据客观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结果使国民经济走上畸形发展的道路,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严重阻碍了经济发展和新科技革命的进程,为共产党失去执政地位埋下伏笔。今天世界上为数不多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越南、朝鲜、古巴、老挝)已经意识到了这点,比如,朝鲜劳动党总书记金正日在最近访华时反复讲:“没有比经济工作更重要的工作。”

3、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得手

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互相对立和竞争的条件下,西方国家为了搞垮苏东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两种手法:一种手法是对苏东国家实行封锁和禁运政策,以军事威胁,特别是核威胁为前提和后盾,施加军事压力和进行战争威胁,对这些国家进行直接的颠覆活动。另一种手法是采取“和平演变”战略,打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的主要手段有:利用经济手段,迫使苏东国家作出符合他们意图的让步;以“人权”、“民主”、“自由”为名,直接干涉苏东国家的内政,通过各种方式扶植苏东国家内部的反社会主义势力。第三,利用各种传媒工具,大搞攻心战术,进行思想文化渗透,煽动反社会倾向。表现在:①利用现代传播媒介,进行蛊惑人心的宣传和煽动;②利用电影、电视、图书等进行思想文化渗透;③利用人员往来进行思想文化渗透;④利用宗教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思想文化渗透;⑤培植亲西方的“民主势力”和“持不同政见者”,策划和支持动乱。

  4、共产党的建设没有搞好

  可以说,党的建设没有搞好,是苏东剧变的重要的内部原因。长期以来,作为执政党的苏联共产党和东欧国家的工人政党在党的思想建设、政治路线、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等方面都存在一系列严重问题。

在思想建设方面,苏东国家执政的共产党和工人党都存在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教条化和简单化,到后来转向公开否定、背弃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过程。列宁十分重视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强调要在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探索符合俄国国情的革命和建设道路。列宁去世后,斯大林在捍卫和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方面作过贡献。但是,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某些结论作了片面化、教条化和庸俗化的解释,扼杀了理论创新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党内出现了思想僵化、个人迷信盛行的局面。在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马克思列宁主义变成了一种空洞的口号和套话,无法回答日新月异的现实所提出的各种新问题。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提出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更是公开背弃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在政治路线方面,斯大林过早地放弃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超越苏联的实际国情和社会发展阶段,在30年代就急于宣布已建成社会主义并准备向共产主义过渡,由此实行了一系列“左”的政策,损害了群众的积极性;赫鲁晓夫则宣布要在20年内完成向共产主义的过渡;勃列日涅夫提出“发达社会主义”理论;戈尔巴乔夫则走到另一个极端,提出要“根本改造”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整个社会大厦,从根本上否定社会主义制度。

在组织建设方面,斯大林时期,权力过于集中,最终形成个人专权、个人迷信,党的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的权力遭到削弱,在从十八大到十九大的13年间没有召开过一次党代表大会,严重破坏了民主集中制原则。赫鲁晓夫虽然批判了斯大林的个人迷信,但采取了极为错误的方式,搞乱了人们的思想,同时又大搞对他自己的“个人迷信”和唯意志论。勃列日涅夫大权独揽,不受任何监督,对外搞霸权主义,用武力干涉别国内政,党逐渐失去广大群众的支持,失去民心。到了戈尔巴乔夫时期,完全抛弃民主集中制原则。1991年“8·19”事件后,戈尔巴乔夫宣布苏共中央“自行解散”
,终于导致苏共瓦解,苏联解体。  

在作风建设方面,革命年代苏共的党风总的说来是积极健康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到了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时期,党内腐败现象日益严重,裙带关系之风盛行。党的高级干部及其子女享有各种特权,少数官僚利用自己手中掌握的权力营私舞弊。这些腐败现象从内部腐蚀党的机体。其他东欧国家执政党的自身建设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同样的问题。

需要指出的是,在理论创新方面,苏东共产党丧权亡党有一个相同之处,就是教条主义禁锢了理论创新,理论没有跟着实践发展,几十年一贯制。表面上看是坚持马列主义,实际上脱离了现实,阵地就很难守得住。比如苏共对资本主义的基本判断,“资本主义总危机”的提法就用了半个多世纪,没有根据资本主义的新情况及时调整,对人民群众没有说服力。再比如,苏共一直在讲:“在苏联,民族问题已经一劳永逸地解决了。”实际上正是民族问题解决不当导致了苏联最终解体。

在党内民主方面,苏东各党的党内民主问题始终未能解决,党的民主集中制在实行过程中强调集中,民主不足。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党内的权力体制是倒金字塔形的,党内始终没有建立自下而上的监督制约机制,就不可避免地形成特权阶层,党一旦成为特权利益的代表,就会失去执政基础。苏联剧变前夕,对苏联公民的民意调查显示,只有7%-8%的人认为苏共代表人民,70%-80%的人认为它只代表它自己。还有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党员的民主权利没有得到充分的保证,这样一来党员没有积极性。苏共拥有1800万党员,在戈尔巴乔夫宣布解散时,几乎没有人以实际行动表示反对,普通党员在执政时期没有发言权,在丧权亡党之际自然不会为这个政党奔走呼号。

在如何处理各种矛盾方面,如果缺乏政治警觉性、缺乏忧患意识,缺乏危机处理能力,不注意妥善解决矛盾,就会酿成灾难性后果。苏东剧变中有一些非常典型的事件,政局已经非常不稳,党的领导人却得不到任何信号,仍然出访、休假,不能在事态的萌芽阶段果断处理好危机。在戈尔巴乔夫的时候,叶利钦要把苏联解散,戈尔巴乔夫无所作为;齐奥塞斯库作党代会报告,代表起立鼓掌近百次,这是一种假象。

共产党有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民主集中制三大法宝,这三大法宝丢了,共产党也就丧权亡党。可见,执政党的建设没有搞好,尤其是党的高级领导层在思想路线上背离马克思主义和蜕化变质,是导致苏东社会主义挫折最为关键的内部因素。

苏东社会主义的挫折,留下了许多沉痛教训,值得我们认真加以研究总结。在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的新的历史背景下,应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以苏东社会主义挫折为鉴,坚持和改善共产党的领导,加强执政党的的执政能力建设,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这是保证社会主义制度永不变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关键。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现在之所以如此重要而紧迫,除了历史教训之外,从根本上说,就在于党的执政条件和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我们党面临着来自三个方面的严峻考验和挑战。党面对的国际环境和时代要求;党所肩负的艰巨任务和历史使命;党的自身状况和存在问题。

苏东剧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很好地坚持和改善共产党的领导,没有把执政党的自身建设搞好。在较长的一个历史时期中苏东各国党没有真正形成一条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盛行教条主义,犯了“左”的错误;没有有效地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集中有余,民主不足;没有搞好党风廉政建设,存在着严重的腐败现象。80年代中期以后,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苏东各国党忽视了自身的思想建设,没有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同党内外各种错误思想做斗争,结果使许多党员和党员干部动摇了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理想,使党内思想混乱,观点不一;党的民主集中制也遭到削弱和破坏,民主有余,集中不足,党和政府缺乏应有的权威,地方各自为政,大搞极端民主化,使党组织涣散,派别林立,四分五裂,失去了凝聚力和战斗力;各种腐败现象日趋普遍和严重,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失去了信心和希望,社会主义黯然失色,风光不再。再加上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向苏东各国发起“和平演变”的全面攻势,这样,苏东各国的社会主义“堡垒”就在内忧外患中被攻破。

中国自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后,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纠正了以前的“左”倾错误,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健全民主集中制,反对各种腐败现象,严惩腐败分子,使党风逐步向好。目前,尽管在党的建设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有些党员和党员干部的理论水平不高,社会主义信念不强,党内民主制度还有待于继续完善,领导干部中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等等,但是,从总体上看,党的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在不断提高。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党的正确领导是分不开的。只有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不断加强执政党的自身建设,社会主义才能永葆青春,立于不败之地。

历史之长河汤汤而逝,成败已化为光影,一去不复返。溯历史之源,逆流而上,思往世得失,痛定思痛,方能立于历史潮头,滔滔而上,再展英雄本色,重铸灼灼辉煌,书写千古风流。

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白当今世界两大主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毫无疑问的是,现在是资本主义力量比较强大。强大的资本主义是不想看到社会主义壮大的,所以从俄罗斯的十月革命开始,资本主义一直都想灭了社会主义,以欧美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不断的挑起与社会主义,例如我国的南海问题。想利用这种争端来削弱社会主义的阵营和我国的力量。如果我们党的力量,党智慧,党的凝聚力不够强的话,那么这种外在力量就使得我国出现动乱,社会主义阵营就会变弱。
另外,从社会主义国家本身来讲,苏东剧变的内在原因是苏联共产党的腐败和思维僵硬。没有及时转变思维,固守所有的东西都是公有制。所有东西都是公有制的负面作用,导致了经济发展速度变慢,人们积极性变弱,导致整个国家发展停滞。因此,要想战胜外在力量,克服内在弊端,就必须从严治党,不能让上层建筑腐败!

联系苏东剧变的检验教训和当前国际形势谈谈为什么要从严治党
答:(12)两条绝路决定论,即:苏东剧变的国家走上了两条绝路:①苏东各国党政领导集团长期思想僵化,坚持一套“左“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一切从本本和教条出发,固守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建立起来的传统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拒绝改革开放,结果使社会主义丧失了生机和活力,在同资本主义的竞争中败下阵来,走上了一条绝路;②实...

联系苏东剧变的检验教训和当前国际形势谈谈为什么要从严治党
答: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大失败,苏东国家共产党政权亡党丧权,教训惨痛而深刻。正确认识苏东巨变的本质与原因,从中汲取经验与教训,对于我国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关于苏东剧变的本质与原因,国内外专家学者的主要观点有:外因决定论、个人决定论、经济决定论、意识形态决...

苏东剧变留给我们什么经验教训
答:“说到底,我们共产党内部要搞好”,这是邓小平同志总结苏东剧变后得出的结论。苏共在执政期间,内部滋生的腐败问题,严重脱离里人民群众,动摇了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这一历史教训向人民声明:共产党执政后,要使党坚强有力,必须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使党始终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遏制腐败问题的...

简论苏东剧变的原因及教训
答:原因:1.用社会主义的理论解释就是生产关系束缚生产力的发展。2.政治权力过于集中,缺乏党内民主。政权丧失民主集中制的优点,庞大的官僚体制下效率低下,政权丧失生命力。3.建立政权时,采用很多种暴力手段使得社会、民族分歧弥合,但是当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新的矛盾会伴随着老的矛盾同时爆发,两重矛盾的...

苏东剧变的历史教训
答:谈谈社会主义国家从东欧剧变中应吸取什么教训苏东剧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了锻炼,从中吸取了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坚持中共领导和科学社会主义。坚持强有力的集体领导,反对个人独断专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的初衷是要通过改革来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中国应该吸取最...

苏东剧变的原因、历史教训与社会主义面临的严峻挑战。
答:苏东剧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很好地坚持和改善共产党的领导,没有把执政党的自身建设搞好。在较长的一个历史时期中苏东各国党没有真正形成一条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盛行教条主义,犯了“左”的错误;没有有效地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集中有余,民主不足;没有搞好党风廉政建设,存在着严重的腐败...

苏东剧变的原因和历史教训是什么
答:历史教训:苏东剧变至今已经20多年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决不能忘记其中的深刻教训,永远把苏东剧变作为历史镜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成功,充分证明了社会主义事业并没有像西方理论家妄称的那样“终结”,而且历经时代的洗礼,更加充满勃勃朝气,孕育着无限生机。

谈谈社会主义国家从东欧剧变中应吸取什么教训
答:东欧剧变的原因及教训 1.社会历史的发展趋势是向前的,但道路是曲折的。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性的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苏东剧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了锻炼,从中吸取了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2.坚持中共领导和科学社会主义。 3.坚持强有力的集体...

如何认识苏东剧变的历史原因和教训
答:富得多和深刻得多。因此.从苏联发展历史过程中来研究其兴2.现实原因。苏联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系列问题,特别是亡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总结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斯大林体制、本身的各种问题和弊病,是导致苏联剧变和解体无疑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与理论意义。特别要指出的是,当东 的根本原因,但...

苏东剧变给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留下了哪些前车之鉴
答:这些教训我们应该汲取。2、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历史事实都告诉我们,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制度而进入社会主义,但是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生产力的充分发展过程是不可超越的。马克思所描述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两个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以发达的生产力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