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结束后世界社会主义的态势及走向

作者&投稿:荣湛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冷战结束后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

一、由苏东剧变引发的“震荡期”已基本结束,世界共运将转入
在困难中探索前进谋求发展的阶段

苏东剧变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西方“和平演变”得手和
苏东国家的“改革”变成“改向”是两个直接原因,执政党陷入深刻
危机和经济长期没搞好是两个深层根源。背离和抛弃马克思主义是一
个根本的教训。苏东剧变虽曾给世界共运带来巨大震荡,但世界共运
没有消亡,也决不会消亡,近年来已出现了一些积极而重要的变化。
当前世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总体态势是:由苏东剧变所引发的
“震荡期”已基本结束,世界共运将进入在困难中探索前进谋求发展
的阶段。与剧变时期比较,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全面低潮中有局部复
兴,大挫折中有小的发展,外延缩小的同时有内涵的深化和质量上的
提高。世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的复兴是必然的,但它将是一个
长期曲折的过程。

二、之所以说世界社会主义有希望,一个重要原因是现有社会主
义国家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已不同程度地发生了五个方面的转变

总的看来,多数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的认识已发生了如下重大
转变:一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在实现的时间上“由近变远”、“由
短变长”了;二是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更符合实际,“由高变
低”、“由虚变实”了;三是指导思想和发展模式上摆脱了“统一模
式”,而强调从本国实际出发,探索适合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四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深化了,懂得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必须以
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五是摆脱了资本主
义和社会主义“两个平行市场”的束缚,懂得了社会主义不能“关门”
搞建设,在“一球两制”将长期存在的情况下,要科学认识当代资本
主义,妥善处理同外部世界、特别是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既
要对内改革,又要对外开放。

三、未来世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将呈现出与过去年
代不完全相同的五个特点

1、未来社会主义的发展不会是过去那种“一条道路、一种模式、
一个中心、一个阶段”的发展,而将进一步走多样化、各具特色、丰
富多彩的具有本国特色的发展道路。2、未来世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运动的发展,至少在相当长时期内难以出现过去那种轰轰烈烈的革命
运动。3、未来世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在相当长时间内
主要不表现在社会主义国家数量的增加,而主要表现在“点”的繁荣
和“质”的提高,即中国等现存的社会主义国家把自己的事情办好,
用自己成功的实例来证明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以推动社会主义在
世界范围的复兴。4、共产党和社会党这两大类政党有可能结束过去的
“长期对抗”的情况,从各自需要出发,求同存异,谋求合作,实行
“大左翼”不拘形式的联合。当然不排除曲折和反复。5、冷战结束后,
资本主义国家,主要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由过去“不共戴天”进入一个既有矛盾和斗争,又可以相互借鉴和合
作的新阶段。

四、社会主义国家应正确看待和处理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

1、“一球两制”是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可能要经历若干世纪。社
会主义“速胜论”与资本主义全面“崩溃论”都是缺乏根据的。因此,
社会主义国家如何看待和处理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特别是同西方
发达国家的关系,就是一个长期的战略性问题,其处理的好坏,直接
关系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生死存亡。

2、世界格局进一步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
之间的矛盾虽仍然是世界上一对基本矛盾,但它不是主要矛盾,整个
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是由它来支配和左右的。世界矛盾多得很,大
得很,不大可能出现西方联合一致对付社会主义中国的局面。

3、西方“西化”、“分化”社会主义国家的战略目标是不会改变、
不会放弃的。但是,搞不搞“和平演变”在西方,变与不变在社会主
义国家自己,在社会主义国家内部。国内“反演变”需要加强意识形
态工作,加强思想教育;而在对外工作中则不能突出强调意识形态差
异,不能以意识形态、社会制度论亲疏,否则就正中国际上坚持冷战
思维者之下怀。我们在国际交往中应主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
别,不应成为发展国家关系的障碍”,“考虑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主要
应该从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不去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
别”。一定要把“反演变”与国际交往这两个不同性质的问题区别开
来,分别对待。

4、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除了矛盾的一面,也还有相互借
鉴与合作的一面。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既有否定也有借鉴和利用,因
此离不开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合作。为了巩固、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
度,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全面地认识和处理好同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同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既矛盾斗争,又彼此借鉴合作的关系,二者不可偏
废。

这项成果最后指出: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有四件大事:基本
发生在上半世纪的有两件,即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革命的胜利,下半
叶的两件,即苏东剧变造成的“大挫折”和中国等国实行改革开放出
现的“新局面”。苏东剧变造成的“大挫折”使人们对世界社会主义
的前途命运产生了某种困惑和忧虑,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进入了新阶段,开创了新局面,给社会主义
带来了新希望。站在世纪之交来观察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可以说苏东
剧变造成的“大挫折”已永远地留在了20世纪,中国等国开创的“新
局面”将会在21世纪变成繁花似锦的春天。

世界政治格局是指国际舞台上各种力量(主要是主权国家和国家集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一定历史时期形成的一种结构、态势。它是一定历史时期内国际关系的比较集中而概括的表现形式。战后初期以雅尔塔体制为基础而形成的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相对抗的两极格局,经过40多年的发展演变,到20世纪90年代初最终瓦解,世界政治格局向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一)雅尔塔体制
雅尔塔体制是指美、苏、英三大国首脑主要通过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所确定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美、苏、英三大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为了各自的利益,就如何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以及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等问题,在以雅尔塔会议为代表的一系列国际会议上达成了谅解和协议。其实质是由美苏两个大国安排战后世界,划分势力范围。雅尔塔体制的确立,反映了二战期间形成的国际力量对比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和平与民主原则;对加速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战后世界和平,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实现了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和平共处;联合国的建立也是雅尔塔体制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各国合作的一个重要标志。但它具有美、苏、英三大国根据各自实力和利益争夺胜利果实的性质,具有明显的强权政治色彩,损害了一些主权国家的主权和利益。雅尔塔体制为战后世界政治的两极格局奠定了基础,结束了欧洲在世界政治的中心地位,也为后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开了先河。
(二)两极政治格局
二战后,美国一跃成为世界头号强国,美国为代替由欧洲列强主宰世界的局面,独霸世界,对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冷战”政策,以遏制社会主义的发展。1947年美国先后抛出“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1949年5月策划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以及其他一些组织,形成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包围圈。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标志着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的形成。面对美国和西方其他国家政治上的孤立和敌视、意识形态上的攻击与诬蔑、经济上的制裁与封锁、军事上的包围和威胁,苏联和人民民主国家不得不奋起自卫。1947年9月成立欧洲9国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1949年1月,苏联、东欧6国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以对抗“马歇尔计划”,1950年2月《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的签订,标志着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1955年5月建立华沙条约组织,与“北大西洋公约”对抗,这样欧洲便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对抗的局面,并形成冷战局面。所谓“冷战”,是指除了公开的战争手段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诸如实行经济封锁和制裁,推行政治孤立政策,粗暴干涉他国内政,甚至进行颠覆活动,煽动战争,进行原子战争讹诈和军事威胁等等。它是战后国际关系中一种激烈对抗的形式,是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对峙的一种重要形式。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笼,标志着美国对苏联实行遏制战略和冷战政策的开始。两大阵营在欧洲冷战对抗的突出表现是1948年爆发的柏林危机;在亚洲则表现为“热战交锋”,突出表现为1950年到1953年的朝鲜战争。从战后初期到50年代中期,形成了帝国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对峙的世界政治格局。两极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由于西方国家害怕、敌视并千方百计扼杀社会主义国家和蓬勃兴起的世界革命运动,而美国又借此机会谋求世界霸权。这一格局的特点集中表现在:政治上两面旗帜的斗争;经济上封锁与反封锁的斗争;军事上“冷战”和局部的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意识形态上和平演变和反和平演变的斗争。
(三)美苏争夺世界霸权
1。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
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两极格局主要表现为帝国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冷战对抗,其中虽然也含有美苏争霸的成分,但还不是主要的抗争因素。从60年代后期开始,苏联逐步走上了霸权主义道路,开始同美国争夺世界霸权,而且越演越烈。如果说,美苏争霸态势在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还是美攻苏守,那么到70年代就变为苏攻美守。直至80年代,里根上台后提出“扩军抗苏”和“重振国威”的口号,美国又扭转了不利局面,加上苏联国力的下降,苏联的扩张势头得到了遏制。从80年代中期开始,美苏开始从对抗走向对话,就一系列国际问题达成协议,使困扰世界的紧张局势出现了缓和局面。1989年12月,美苏两国首脑的马耳他会晤被认为是冷战结束的标志。
2。国际力量的分化与改组
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世界政治在两极格局的大框架下,开始出现动荡、分化和改组,两极格局发生动摇。这主要是因为:
(1)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和第三世界的崛起
战后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摧毁了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是世界历史进程中的一个巨大进步,为第三世界的崛起奠定了基础,改变了联合国的性质和作用,现在的联合国已成为世界人民特别是第三世界反霸斗争、争取建立国际新秩序斗争的有利场所和共同参与的国际组织。从1955年的万隆会议,经过60年代的不结盟运动和77国集团的建立和发展,这些标志着第三世界的崛起。到70年代上半期,第三世界作为一支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大大冲击了两大阵营对峙的两极格局。
(2)社会主义国家阵营的矛盾冲突和解体
由于苏联推行大国主义、大党主义和霸权主义政策,从而在社会主义阵营中造成了一系列的矛盾和冲突,最后导致社会主义阵营解体。社会主义国家阵营的矛盾最早在1948年的苏南冲突中暴露出来,1956年爆发的波兰事件和匈牙利事件,是苏联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矛盾冲突又一次激化的表现。1968年,苏联侵捷事件是苏联大国主义发展到霸权主义的突出表现。中苏两党和两国关系的恶化是社会主义阵营矛盾激化和解体最重要的表现。
(3)帝国主义阵营的分化
从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帝国主义阵营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美国霸权地位开始衰退,战后初期受到美国控制的西欧、日本,随着经济力量的壮大,在政治上出现了独立自主的倾向,从而导致了帝国主义阵营的分化。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成立,寻求经济政治的联合自主。1958年戴高乐再次出任法国总统,提出“戴高乐主义”,在对外政策方面改变了一直依附美国的做法,坚持恢复法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大国地位和独立自主的方针。1969年,联邦德国勃兰特政府积极推行“新东方政策”,奉行更符合本国利益的外交政策。1972年田中内阁上台,提出以“对美协调为主轴”,以恢复日中邦交为“首要课题”的“多边自主外交政策”,谋求“国际国家”地位。60年代末70年代初,科技革命的发展导致全球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导致一些国家的兴衰,从而使世界政治格局发生变化。70年代初至9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开始从两极向多极化发展,原因是:①西欧实力增强,进一步走向联合。②日本经济实力迅速增强,提出“多边自主外交”,谋求“国际国家”地位。③中国坚持独立自主路线,70年代末又开始改革开放,国家力量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④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和第三世界的崛起,使发展中国家成为国际政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四)两极格局的终结,世界进入格局转换的新时期
1。两极格局终结的标志。1989年东欧剧变,1990年两德统一,1991年华约解散,同年12月苏联解体,导致雅尔塔体制的解体、两极格局的终结。当前世界仍处于旧格局已经瓦解,新格局尚未形成的过渡时期。
2。新旧格局转换的原因。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根本的是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平衡,打破了旧的力量的对比。
3。新旧格局转换的特点。(1)旧格局的解体没有经过大规模战争,它是在和平条件下进行的。(2)新旧格局转换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在一段时期内,多极化与“单极世界”之间存在着斗争,有时甚至是激烈的斗争。(3)新格局的形成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时代的结束。冷战结束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态势和走向如何,这是世人尤其是心系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的人们所关注的问题。

一、东西方两大政治势力的力量对比严重失衡

苏东剧变,一大批社会主义国家在地球上消失了,这是社会主义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重大挫折。社会主义国家由原来的15个减少为5个。世界各国共产党由原来的180个左右减少为130个左右,党员人数由原来的9100万左右减少为6600万左右(其中当时中国有5600万)。这个挫折,虽然不是全局性的而是局部性的,但这个局部的空间和范围过大;这个挫折,虽然不是社会主义而只是社会主义的一个模式的失败,但苏联模式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不能过高但也不应过低估计苏东剧变对世界社会主义的负面影响。

在近现代历史上,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始终具有优势,只是在不同时期这种优势的程度有所不同。从16世纪上半叶到19世纪上半叶的空想社会主义时期,社会主义只是一种思潮,它还没有同工人运动相结合,没有形成运动,传播范围主要在欧洲。从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到1917年的俄国十月革命,社会主义由于同工人运动相结合,从一种思潮发展成为强大的运动。当然社会主义真正在世界上产生巨大影响,是在十月革命胜利并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以后。苏联的出现,社会主义制度诞生,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对世界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社会主义从一国实践发展为多国实践,形成包括欧洲、亚洲、拉丁美洲三大洲15个国家在内的世界社会主义体系,一度可以和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相抗衡,力量对比接近均势。社会主义阵营的实力虽然比资本主义阵营略弱一点,但已对资本主义构成严重挑战,致使许多资产阶级政治家“谈社色变”。可是,后来由于许多社会主义国家决策上频频失误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分裂,社会主义又从高潮转向低潮,苏东剧变则使社会主义从低潮跌入谷底,东西方两种政治势力在力量对比上严重失衡。

苏东剧变后的这10多年,社会主义已从谷底走出来,力量有所回升。主要表现在:现有的5个社会主义国家坚持住了社会主义阵地;原苏东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共产党和左翼势力开始抬头;西方发达国家共产党状况有所改善;亚非拉地区发展中国家的共产党有的有发展,甚至大发展。可以说“震荡期”已过,但走出低潮有待时日,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这种形势下,各国共产党人既要“韬光养晦”,又要“有所作为”,以迎接未来的社会主义高潮。

二、在认真总结苏东剧变历史教训的基础上进行新的探索

苏东剧变后,世界各种政治力量,尤其是各国共产党都在认真研究和总结苏东剧变的历史教训,以避免这类事件再次发生。这是一个具有战略眼光的举措。90年代前半期西欧六国(法、意、希、西、葡、德)共产党的多次定期会晤,1993年6月印共(马列)召开的为纪念马克思逝世110周年的国际理论研讨会,1993年10月在莫斯科召开的争取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学者的国际会议,1994年5月在拉丁美洲瓜德罗普召开的国际理论研讨会,主要内容都是探讨和总结苏东剧变的历史教训。苏东剧变后,前苏东国家尤其是前苏联一些党和国家领导人写了不少回忆录。在这些回忆录中,有的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认真总结了苏东剧变的历史教训;有些虽写的是背叛社会主义的“自白”,也可看作活生生的反面教材。无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都是我们研究苏东剧变难得的珍贵资料。

在认真总结苏东剧变历史教训的基础上,前苏东地区、西欧等国共产党,通过历史反思和政策调整,进行了新的探索。其中最典型的是法共。法共彻底否定苏联模式,坚持共产主义奋斗目标,以“新共产主义”取代“法国色彩的社会主义”,主张超越资本主义,在现有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框架内实行深刻的社会变革,依靠发展现有社会的“成果、需求和潜力”,来否定乃至取消资本主义的“剥削、异化和统治”,以过渡到“另一种社会组织”。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人们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历史经验,反复地进行探索,才能找到通向社会主义的最佳途径。

三、在社会主义低潮中西方学术理论界出现“马克思热”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在西方国家悄然兴起一波又一波的“马克思热”。很多高等学校开设了马克思学说课,选学的人很多。从1995年以后,几乎每年都有1—2次关于马克思的国际学术讨论会,每次会议都盛况空前,少则1500人左右,多则6000人以上。1999年底,时逢世纪之交和千年之交,英国相继在英国广播公司和路透社进行千年伟人、风云人物评选活动。投票结果显示,马克思是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爱因斯坦是千年最伟大的科学家。路透社在报道评选结果时,特别提出《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这两本书曾对过去一个多世纪资本主义的政治和经济思想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西方国家出现的“马克思热”,主要是由西方左翼学者掀起的,在群众中产生了一定影响,但基本限定在学术理论层面,而不是政治政党层面,不宜估计过高。它的出现,一方面反映了冷战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其他各种矛盾并没有解决,而且有新的发展,现存资本主义制度无力解决它。资产阶级自己也承认,“资本主义最坏的敌人就是它自身”。另一方面,它也反映了一部分人对资本主义已经失望,期待用马克思的学说解决当代人类所面临的诸多问题。

四、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的社会主义萌芽因素在增长

任何一个社会都不是也不可能是纯而又纯的。除了有该社会的本质特征外,还有前一个社会的残余和后一个社会的萌芽因素。在奴隶社会,有封建主义的萌芽因素;在封建社会,有资本主义的萌芽因素;同样在资本主义社会,也会有社会主义的萌芽因素。资本主义社会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已在以下一些经济社会现象中程度不等地出现了社会主义的萌芽因素。

——合作经济。这是没有资本家参与,工人和劳动群众通过合作所建立的经济组织。合作经济已有几百年的历史,特别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在西方发达国家和拉美国家有长足的发展。

——社会福利政策和制度。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西方各国普遍实行的一种政策。它包括社会保障、社会救济和公共教育事业。虽然社会福利政策的实质,是资本家为了缓解劳资之间的矛盾,为其剥削和统治创造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但它有利于中下层劳动群众。

——高额累进税。战后西方发达国家为保持社会稳定和制止“两极分化”的进一步扩大,对资本家征收高额累进所得税,即高收入高税收。这种税收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富人,有利于穷人。

——企业管理的“共决制”。战后德国和一些西欧国家,面对工人运动持续不断的压力,资本家不得不在企业管理权上做出一些让步。在一些重工业部门,董事会和监事会的组成,不再是资本家一方,而是资方和劳方(工会)共同组成,参与企业的一些决策和解决企业的重大问题。

——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1933年美国民主党人罗斯福当选总统,实行新政,其主要措施是借鉴苏联的计划经济,国家对经济实行宏观调控。这一举措,二战后几乎被所有西方国家所接受和实施。对国民经济的计划调节和宏观调控,已贯穿于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的全过程。

——三大差别的缩小。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发展和扩大的三大差别,将在未来社会中消失,这是向共产主义高级阶段过渡的重要条件。战后西方发达国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政策调整,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已大大缩小。

上述这些社会主义萌芽因素,今后还要发展。当然,社会主义因素与社会主义性质不能等同。在资本主义社会,只有不断扩大和发展社会主义因素,通过量的增加,到一定时候经过深刻的社会变革,即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巨大变革,才能引起质变,实现社会主义。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枝独秀

苏东剧变后,社会主义处在低潮,但低潮中也有局部复兴。这就是通过中国共产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长期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逆流而上,在实践中有了很大发展。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步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6倍,达到1.2万亿美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800美元,居民储蓄总额达到8万亿元以上。人民生活水平、国民经济发展、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都上了一个大台阶。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到21世纪中叶,中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不仅给占世界总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了一条路,更重要的是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制度。俄罗斯学者阿·雅科夫列夫说:“恰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目前世界条件下体现了社会主义的生命力。”他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胜利发展,不仅扭转了20世纪后期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的趋势,而且必将对新世纪社会主义的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21世纪,中华民族必将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伟大复兴,进而促进世界社会主义的振兴。

当然,要清醒地看到,20多年来,一方面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这是主流;另一方面,为取得这些成就也付出了许多代价,如生态环境恶化、失业人数增加、贫富差距拉大、腐败滋长蔓延、奢靡之风抬头等等,这是支流。我们在关注和肯定主流的同时,也必须高度重视和认真解决支流的问题,这样才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更高的阶段。

  冷战结束后世界社会主义的态势和走向
  文章类型:党建研究 文章加入时间:2003年4月8日15:9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时代的结束。冷战结束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态势和走向如何,这是世人尤其是心系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的人们所关注的问题。

  一、东西方两大政治势力的力量对比严重失衡

  苏东剧变,一大批社会主义国家在地球上消失了,这是社会主义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重大挫折。社会主义国家由原来的15个减少为5个。世界各国共产党由原来的180个左右减少为130个左右,党员人数由原来的9100万左右减少为6600万左右(其中当时中国有5600万)。这个挫折,虽然不是全局性的而是局部性的,但这个局部的空间和范围过大;这个挫折,虽然不是社会主义而只是社会主义的一个模式的失败,但苏联模式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不能过高但也不应过低估计苏东剧变对世界社会主义的负面影响。

  在近现代历史上,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始终具有优势,只是在不同时期这种优势的程度有所不同。从16世纪上半叶到19世纪上半叶的空想社会主义时期,社会主义只是一种思潮,它还没有同工人运动相结合,没有形成运动,传播范围主要在欧洲。从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到1917年的俄国十月革命,社会主义由于同工人运动相结合,从一种思潮发展成为强大的运动。当然社会主义真正在世界上产生巨大影响,是在十月革命胜利并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以后。苏联的出现,社会主义制度诞生,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对世界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社会主义从一国实践发展为多国实践,形成包括欧洲、亚洲、拉丁美洲三大洲15个国家在内的世界社会主义体系,一度可以和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相抗衡,力量对比接近均势。社会主义阵营的实力虽然比资本主义阵营略弱一点,但已对资本主义构成严重挑战,致使许多资产阶级政治家“谈社色变”。可是,后来由于许多社会主义国家决策上频频失误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分裂,社会主义又从高潮转向低潮,苏东剧变则使社会主义从低潮跌入谷底,东西方两种政治势力在力量对比上严重失衡。

  苏东剧变后的这10多年,社会主义已从谷底走出来,力量有所回升。主要表现在:现有的5个社会主义国家坚持住了社会主义阵地;原苏东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共产党和左翼势力开始抬头;西方发达国家共产党状况有所改善;亚非拉地区发展中国家的共产党有的有发展,甚至大发展。可以说“震荡期”已过,但走出低潮有待时日,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这种形势下,各国共产党人既要“韬光养晦”,又要“有所作为”,以迎接未来的社会主义高潮。

  二、在认真总结苏东剧变历史教训的基础上进行新的探索

  苏东剧变后,世界各种政治力量,尤其是各国共产党都在认真研究和总结苏东剧变的历史教训,以避免这类事件再次发生。这是一个具有战略眼光的举措。90年代前半期西欧六国(法、意、希、西、葡、德)共产党的多次定期会晤,1993年6月印共(马列)召开的为纪念马克思逝世110周年的国际理论研讨会,1993年10月在莫斯科召开的争取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学者的国际会议,1994年5月在拉丁美洲瓜德罗普召开的国际理论研讨会,主要内容都是探讨和总结苏东剧变的历史教训。苏东剧变后,前苏东国家尤其是前苏联一些党和国家领导人写了不少回忆录。在这些回忆录中,有的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认真总结了苏东剧变的历史教训;有些虽写的是背叛社会主义的“自白”,也可看作活生生的反面教材。无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都是我们研究苏东剧变难得的珍贵资料。

  在认真总结苏东剧变历史教训的基础上,前苏东地区、西欧等国共产党,通过历史反思和政策调整,进行了新的探索。其中最典型的是法共。法共彻底否定苏联模式,坚持共产主义奋斗目标,以“新共产主义”取代“法国色彩的社会主义”,主张超越资本主义,在现有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框架内实行深刻的社会变革,依靠发展现有社会的“成果、需求和潜力”,来否定乃至取消资本主义的“剥削、异化和统治”,以过渡到“另一种社会组织”。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人们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历史经验,反复地进行探索,才能找到通向社会主义的最佳途径。

  三、在社会主义低潮中西方学术理论界出现“马克思热”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在西方国家悄然兴起一波又一波的“马克思热”。很多高等学校开设了马克思学说课,选学的人很多。从1995年以后,几乎每年都有1—2次关于马克思的国际学术讨论会,每次会议都盛况空前,少则1500人左右,多则6000人以上。1999年底,时逢世纪之交和千年之交,英国相继在英国广播公司和路透社进行千年伟人、风云人物评选活动。投票结果显示,马克思是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爱因斯坦是千年最伟大的科学家。路透社在报道评选结果时,特别提出《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这两本书曾对过去一个多世纪资本主义的政治和经济思想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西方国家出现的“马克思热”,主要是由西方左翼学者掀起的,在群众中产生了一定影响,但基本限定在学术理论层面,而不是政治政党层面,不宜估计过高。它的出现,一方面反映了冷战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其他各种矛盾并没有解决,而且有新的发展,现存资本主义制度无力解决它。资产阶级自己也承认,“资本主义最坏的敌人就是它自身”。另一方面,它也反映了一部分人对资本主义已经失望,期待用马克思的学说解决当代人类所面临的诸多问题。

  四、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的社会主义萌芽因素在增长

  任何一个社会都不是也不可能是纯而又纯的。除了有该社会的本质特征外,还有前一个社会的残余和后一个社会的萌芽因素。在奴隶社会,有封建主义的萌芽因素;在封建社会,有资本主义的萌芽因素;同样在资本主义社会,也会有社会主义的萌芽因素。资本主义社会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已在以下一些经济社会现象中程度不等地出现了社会主义的萌芽因素。

  ——合作经济。这是没有资本家参与,工人和劳动群众通过合作所建立的经济组织。合作经济已有几百年的历史,特别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在西方发达国家和拉美国家有长足的发展。

  ——社会福利政策和制度。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西方各国普遍实行的一种政策。它包括社会保障、社会救济和公共教育事业。虽然社会福利政策的实质,是资本家为了缓解劳资之间的矛盾,为其剥削和统治创造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但它有利于中下层劳动群众。

  ——高额累进税。战后西方发达国家为保持社会稳定和制止“两极分化”的进一步扩大,对资本家征收高额累进所得税,即高收入高税收。这种税收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富人,有利于穷人。

  ——企业管理的“共决制”。战后德国和一些西欧国家,面对工人运动持续不断的压力,资本家不得不在企业管理权上做出一些让步。在一些重工业部门,董事会和监事会的组成,不再是资本家一方,而是资方和劳方(工会)共同组成,参与企业的一些决策和解决企业的重大问题。

  ——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1933年美国民主党人罗斯福当选总统,实行新政,其主要措施是借鉴苏联的计划经济,国家对经济实行宏观调控。这一举措,二战后几乎被所有西方国家所接受和实施。对国民经济的计划调节和宏观调控,已贯穿于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的全过程。

  ——三大差别的缩小。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发展和扩大的三大差别,将在未来社会中消失,这是向共产主义高级阶段过渡的重要条件。战后西方发达国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政策调整,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已大大缩小。

  上述这些社会主义萌芽因素,今后还要发展。当然,社会主义因素与社会主义性质不能等同。在资本主义社会,只有不断扩大和发展社会主义因素,通过量的增加,到一定时候经过深刻的社会变革,即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巨大变革,才能引起质变,实现社会主义。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枝独秀

  苏东剧变后,社会主义处在低潮,但低潮中也有局部复兴。这就是通过中国共产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长期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逆流而上,在实践中有了很大发展。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步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6倍,达到1.2万亿美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800美元,居民储蓄总额达到8万亿元以上。人民生活水平、国民经济发展、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都上了一个大台阶。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到21世纪中叶,中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不仅给占世界总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了一条路,更重要的是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制度。俄罗斯学者阿·雅科夫列夫说:“恰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目前世界条件下体现了社会主义的生命力。”他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胜利发展,不仅扭转了20世纪后期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的趋势,而且必将对新世纪社会主义的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21世纪,中华民族必将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伟大复兴,进而促进世界社会主义的振兴。

  当然,要清醒地看到,20多年来,一方面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这是主流;另一方面,为取得这些成就也付出了许多代价,如生态环境恶化、失业人数增加、贫富差距拉大、腐败滋长蔓延、奢靡之风抬头等等,这是支流。我们在关注和肯定主流的同时,也必须高度重视和认真解决支流的问题,这样才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更高的阶段。

冷战后,中国的战略思想有何变化
答:我觉得,冷战后中国的战略变化体现:(1)二战后,世界形成两级格局,美苏两个阵营相互对立和竞争。新中国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诞生,考虑到当时的国际现实,新中国采取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方针;在外交立场上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一边。(2)20世纪70年代,美苏争霸,美国...

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是如何形成的发展终结的
答:③美苏两强为谋求霸权,展开长期的军备竞赛和地区争夺,导致世界局势长期紧张动荡。④两极对峙的格局下,国际经济秩序长期得不到改善,给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在两极格局结束后,现代世界演变为:1,对世界局势――和平与动荡并存 (1)冷战后世界形势的特点:世界形势总体上趋于缓和,和平与...

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是怎样出现的?
答:1、二战后期,美国和苏联确立了战后两国共同主宰世界的雅尔塔体系,二战后,美国凭借强大的经济优势,妄图称霸世界,把苏联看作称霸的障碍,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发动了“冷战”。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政治集团对峙的两极格局形成。2、20世纪60-70年代,随着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和...

二战结束后世界格局是怎样变化的?
答:苏联也在二战中崛起,战后初期成为世界军事和政治大国。战争末期和战后初期欧亚出现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并同苏联结成了社会主义阵营。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大大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 战后美、苏战略目标和战略利益的根本冲突是冷战的起因。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冷战的全面展开。马歇尔计划...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政治形势,出现的三个重要的新情况是哪些?_百度...
答:让苏联的势力可以遍布全世界,所以形成了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3世界新秩序还是穿新鞋,走老路,只不过把以前错综复杂的关系搞清楚了,变成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明朗清晰,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还是在争夺,形成冷战。纯手打。写出自己的观点,难免有些错误,只作为参考 ...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意味着什么?
答:意味着冷战结束。世界格局有两极格局变为一超多强格局,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改变了世界格局,在没有解体之前,苏联与美国形成了世界两大阵营,但解体之后的俄罗斯,基本上无力与美国并称。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同是一条线上因果关系,东欧剧变导致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从波兰开始扩大到...

政治辨析题,关于国际形势的。大伙帮忙啊!谢谢!关键不是对与错,是后面的...
答:此期间,美苏争霸态势因双方战略力量的升降而有过大的变化,并由此而导致了国际战略格局的变化。 20世纪80年代是国际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动的时期,由于苏联在不堪军备重负的情况下实行全面收缩,东欧和苏联自身也发生制度性变化,原来的两极对抗基础遂告崩塌,以德国统一为标志,东西方冷战宣告结束。由此,世界的多极化在新...

如何认识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1500字左右
答:⑴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历史背景 世界多极化作为一种历史趋势,大体上是在20世纪90年代才出现的. 二战结束后,以雅尔塔体系为标志形成两极格局:一边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另一边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阵营.两大阵营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成为世界的主要矛盾.从60年代起,世界范围的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一系列亚非国...

二战后的世界历史必背知识点
答:二战后的历史四条线索:其一是资本主义阵营的稳定,高速发展,不平衡到趋于多元;其二是社会主义阵营的壮大,改革,解体到剧变,曙光(曲折发展。);其三是民族解放大胜利,殖民体系大崩溃,第三世界兴起;其四是国际关系领域两极格局到美苏争霸,两大阵营瓦解,再到冷战结束后多极化的明朗。1、雅尔塔体系形成...

冷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
答:在一定意义上讲,只有全球性大国才可能形成全球战略。美国全球战略大体上可分为酝酿(1783年到1898年)、初步形成(1898年至1945年)、正式形成(1945年到1990年)和冷战后期(从冷战结束迄今)四个阶段。 一、美国全球战略的源起和初步形成 美国是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战略研究方面是西方国家中起步很晚的。由于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