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李治的治国谋略

作者&投稿:载乐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唐朝李治在朝那些官员名字~

太多了,说几个出名的
长孙无忌 李世绩 褚遂良 上官仪 刘仁轨 阎立本 程知节 苏定方 薛仁贵 黑齿常之 裴行俭

李治死後谥号高宗,这是个不好不坏的中谥。简单的说就是李治是个守成之君,不会有太大作为但也不会把国家弄乱。至於私生活那些,就连唐太宗都不乾净。所以也别在这上面计较那麼多了。

毛泽东对唐太宗李世民的政治、军事才能有过很高的评价,如指出“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但他惟独对李世民立李治为太子一事大不以为然。在读《新唐书·李恪传》时,毛泽东批道:“李恪英物,李治朽物,知子莫若父。然卒听长孙无忌之言,可谓聪明一世,懵懂一时。”(《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我以为,虽然毛泽东的读史批语中有许多真知灼见,但也未见得每一条都是确评。比如上述有关唐太宗立太子一事的批语,便属于一家之言,可以进一步讨论和反思。

  贞观十七年(643年),生性顽劣而又跛足的太子李承乾因谋反罪被废为庶人。唐太宗只得在剩下的两位嫡子李泰和李治中确定新的皇太子。魏王(后来称濮王)李泰多艺能,唐太宗一度很欣赏其才干,李泰也曾想利用这一优势取李承乾而代之。事实证明,正是李泰的结党营私、不甘其位引发了李承乾的铤而走险。等到李承乾被废,唐太宗舍弃才能出众而野心勃勃的李泰,最终将性格相对懦弱仁孝的晋王李治立为太子,这便是后来的唐高宗。

  众所周知,唐太宗自己是通过“玄武门之变”而登上帝位的,兄弟相残的悲剧给他留下了终生挥之不去的阴影。令他倍感痛心的是,仿佛是冥冥之中的报应,政变具有传染性,往日的悲剧险些又在李承乾、李泰兄弟身上重演。所以当李承乾被废后,唐太宗在选择接班人问题上,便把如何避免兄弟相残的悲剧重演放在突出的位置来考虑。长子李承乾、四子李泰和九子李治均为长孙皇后所生,也就是正统观念所讲的三位嫡子。在为什么要立李治为太子的问题上,唐太宗曾对大臣们说:“我若立泰,便是储君之位可经求而得耳。泰立,承乾、晋王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又表示:“自今太子不道,藩王窥嗣者,两弃之。传之子孙,以为永制。”(《旧唐书》列传第二十六《太宗诸子·濮王泰》,岳麓出版社1997年版)李世民正是看中了李治的宽仁孝友,才决定将他立为太子。因为争当太子失败,李泰被徙居均州郧乡县。后唐太宗曾拿着李泰所上表对近臣说:“泰文辞美丽,岂非才士。我中心念泰,卿等共知。但社稷之计,断割恩宠,责其居外者,亦是两相全也。”

  然而,局面并未就止尘埃落定。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唐太宗发现李治不仅性格相对懦弱,而且过于循规蹈矩,很难培养成为一个精明强干的帝王。皇帝们立储时的基本心态是“生子如狼,犹恐如羊”,况且李治生性缺乏狼性,这让唐太宗始终放不下心来。他开始犹豫了,并将目光投向第三子即吴王李恪。李恪的母亲是隋炀帝的女儿,加之李恪“善骑射,有文武才”,因此“名望素高,甚为物情所向”,唐太宗非常喜爱他,确信此儿“英果类我”,有意将其立为太子以取代李治。过去毛泽东和其他许多人都认为,唐太宗再换太子的计划之所以最终搁浅,主要是因为李治舅舅长孙无忌的坚决反对。然而,事实的真相并非完全如此。因为在立太子这样关键的问题上,凭唐太宗的性格,他会听取大臣们的意见,但绝对不会被大臣们所左右。如果大臣和他的所思所想差别很大,他断难降心相从。唐太宗的深层顾虑是,如果真的立李恪为太子,那么长孙皇后所生的三个儿子可能都不得善终。再者,过去那些拥立李治的大臣如长孙无忌、褚遂良、李勣等面对李恪又将何以自处?所以,唐太宗最终放弃废立之举,恐怕仍是担心兄弟相残的悲剧再度上演。

  唐太宗在立李治为太子的过程中可谓煞费苦心。为了李治安全地坐稳皇位,唐太宗还为李治精心搭建了未来的辅政班子,长孙无忌、褚遂良、李勣等代表不同的势力集团,三方互相牵制,免使一方坐大,其平衡术可谓老谋深算。更有趣的是,为使李勣将来对李治忠心耿耿,唐太宗还故意将李勣贬谪出宫,再嘱咐李治即位后将其招回。其帝王术于此也可见一斑。

  以上是从唐太宗的心态所做出的一点分析。接下来我们再重新认识一下李治的素质和表现。李治的性格虽然比较懦弱,但秉性仁孝宽厚的他却适合做守成之主,延承平之世。从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来看,性格大刀阔斧的皇帝如秦始皇、汉武帝等虽长于建树,但也往往流于折腾。汉武帝刘彻是一代雄主,但在其治下却是“海内虚耗,户口减半”,晚年不得不下罪己诏。底层社会的老百姓大多并不喜欢这样的皇帝,反倒是乐于生活在像“文景之治”那样的守成时代。

  李治统治时期,国家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动荡,这难道不是当时的老百姓之福?而且,李治也绝非一般人所想象的那样缺乏政治才能和帝王谋略。据《旧唐书·太宗本纪》记载,唐太宗在世时每视朝,常令太子李治在侧“观决庶政,或令参议,太宗数称其善”。可见李治是具备做帝王的基本条件的。李治当政初期基本延续太宗路线,他礼敬大臣,勤于政事,坚持一日或两日上朝。全国经济繁荣,户口数量在永徽年间增至380万户。他规范了科举考试制度,以孔颖达《五经正义》作为明经科的考试范本,还亲自策试举人,选拔人才。永徽至龙朔年间,大臣宗室赞翊教化,著书蔚为风气。如永徽七年(656年)《五代史志》(梁、陈、北周、北齐、隋)编成;龙朔三年(663年),太子李弘撰成《瑶山玉彩》500卷。彬彬文治,粲然可观。文治之外,李治在武功方面也有可圈可点之处,他任用薛仁贵征伐高丽,派遣苏定方进讨贺鲁、百济,皆大获全胜,威震殊俗。这不仅促进了边疆的进一步稳定,而且延续并增强了大唐作为天朝上国的庄严气象。自古帝王与宰相之间的关系微妙而复杂。为防止宰相专权,李治在其统治时期增加了宰相人数,分割和削弱了宰相之权,如元徽、显庆年间,李治任命的宰相便有李勣、于志宁、张行成、高季辅、韩瑷、来济、许敬宗、李义府、杜正伦等。这也反映了李治仁孝背后精明的一面。

  李治最受人诟病的举措是立武则天为皇后,以至于后来女主擅权,还一度使大唐江山改变了颜色。其实,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废立皇后的帝王多得很,如西汉武帝刘彻、东汉光武帝刘秀、宋仁宗赵祯、明宪宗朱见深等,为何后人专责李治一人呢?再者,武则天也算是一位有作为的女皇帝,至少比她的两个儿子唐中宗和唐睿宗要强得多。她在许多方面发展了贞观之治,又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毛泽东对武则天的评价并不低,曾说武则天“不简单,简直是了不起”,“确实是个治国之才,她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毛泽东的读书生活》,知识出版社1993年版)这就给后人留了一个疑问,即李治一手造就了武则天这么一位有作为的女皇帝,为何毛泽东又称李治为“朽物”呢?还有,我们不能忽视的一个事实是,李治自显庆年间之后便身体不适,“多苦风疾”,严重时以致“目不能视”。这点似乎可以证明,李治并非是无缘无故怠政荒政,并甘于大权旁落的。有个时期他还想废掉武则天,只是那时武则天已羽翼丰满,废掉已不太容易罢了。

  所以,从唐太宗立太子时的心态来看,他是经过慎重考虑、反复比较的,很难说是“懵懂一时”;而从李治的素质和表现来看,他当皇帝三十多年中固然缺乏大的作为,但也并非一无是处,起码是延续了承平之世。武则天的上台,如果不囿于传统的观念,那么李治不但没有过错,反而与有荣焉。还有一点不能不谈一下,即通观中国历史上皇帝立储的情形,我们就会发现,在“家天下”的皇权专制制度下,皇太子的选择是在封闭的圈子中进行的,何人做皇太子决定于父皇之喜好,而父皇又常常陷入立长、立嫡、立功、立贤、立爱等诸多的矛盾困扰之中。这种将天下安危系于一人、将接班人选囿于血统的痼疾困扰了中国几千年。体制的重大缺陷,导致不论怎样英明的君主,差不多都会被接班人问题弄得焦头烂额甚至痛哭流涕。唐太宗如此,后来清朝的康熙大帝不也如此吗?皇帝对太子的期望值甚高,稍有不满便想废立,但事到临头又顾虑重重,最后大多只好委曲求全。因此,与其说唐太宗立李治为太子是“懵懂一时”,还不如说他摆脱不了体制的魔咒更为准确。唐太宗为立太子之事绞尽脑汁,但终究仍带有赌博的性质,机关算尽式的聪明也难免漏洞百出。“虑切于此而祸生于彼”,乃是帝王们考虑后事时的常态。从体制的角度来看,我们只能原谅唐太宗没有想到一切,没有看见一切。

唐朝李治的治国谋略
答:唐太宗在立李治为太子的过程中可谓煞费苦心。为了李治安全地坐稳皇位,唐太宗还为李治精心搭建了未来的辅政班子,长孙无忌、褚遂良、李勣等代表不同的势力集团,三方互相牵制,免使一方坐大,其平衡术可谓老谋深算。更有趣的是,为使李勣将来对李治忠心耿耿,唐太宗还故意将李勣贬谪出宫,再嘱咐李治即位后将其招回。其...

唐高宗李治真的是妻管严吗?还是一代英主、权谋不下武则天呢?
答:前有父亲唐太宗,后有妻子武则天。这两人的都是才华出众的人,相比之下,夹在中间的李治就显得平庸了很多,在现代的很多文艺作品中,他的形象更是渺小了。但我们都是历史和文艺作品总是存在着一些差距的。而李治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在真正的历史上,李治不但不无能,甚至还是一个有着大智慧的君主...

任由武则天把弄朝政的李治真的是一个无能的帝王吗?
答:不仅如此李治在民生问题的处理上也是有功绩的。李治听取朝中大臣的建议减轻农民百姓的赋税,减轻了百姓的负担也使百姓的生活过得更加安逸舒适。在军事上,他多次派朝中大将去攻打高句丽,最后获得胜利,扩大了唐朝的疆土,也解决了李世民的心头大患,使国家更加安定祥和。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李治这个君主并不...

一代庸主李治为什么能登上皇位?他有什么过人之处?
答:为了不让李承乾、李泰以及李治三兄弟出现手足相残的局面,唐太宗最后将李治册立为了新储君。相比起李泰,李治更为年幼且性情也更仁孝、温和,所以太宗认为“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可以说,太宗为了同时保住李承乾、李泰以及李治这三个宝贝儿子真是费尽了心思。成为新任储君的李治后来于649年继...

一个被“矮化”的君王,为唐朝版图扩张做出了什么贡献?
答:贡献一:唐高宗李治登基后。立马对国家周围一些对自己不利的国家发起战争,他看似软弱,其实雄才谋略,他看到了父亲李世民没有重用的人才,他重用这些人才,把那个时代比较强大的国家也征服了,就连高丽突厥这样强大的国家也都被李治给征服了。贡献二:大举推行当时算的上公平的科举制度,为国家广招贤才,...

唐高宗李治,他真的是一个“昏懦之主”吗?
答:无论大小政事,武则天都会与唐高宗商议,直到唐高宗去世之前,他还是能牢牢地掌控政治局面。综合以上的分析可以断定: 唐高宗李治作为一个守成之君,能够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使国家不断发展和繁荣,将大唐带上了一个新的高度,他绝对不是人们口中的“窝囊废”。

李治不是李世民最聪明的儿子 李治是怎么坐上皇位的
答:不仅大臣们觉得,在李世民百年李治继承大统对他们更安全,重臣长孙无忌是李治的亲舅舅,在另外两位亲外甥失败的情况下,如果不在把堵住压在唯一剩下的亲外甥身上,所以唐高宗李治顺利继承大统也离不开舅舅长孙无忌的推波助澜。所以,唐高宗李治虽然不是谋略过人,也不是筹谋及时,但是他的命运注定是唐代第...

历朝历代的皇帝对李世民有什么看法?
答:李世民经常对左右说:“吾于恪岂不欲常见之?但今早有定分,使外作藩屏,吾百岁后,庶兄弟无危亡忧。”可见对他的期望之高。李治则为人软弱,缺乏主见,少雄主才略,恐难以重任。这一点,唐太宗看得清楚,于是打算废李治立李恪为太子,将来继承皇位。但因李治的舅舅长孙无忌为其外甥争位...

唐太宗的政治,军事,民族,经济,文化的统治措施有哪些?
答:贞观十七年(643)四月,太子李承干以谋反之罪被废,唐太宗遂将其第九子晋王李治立为太子,并对太子严加教管。在其吃饭之时,他便指着饭食对李治说:「耕种田地,春种秋获,都要经过辛勤劳动。只有爱惜民力,不夺农时,才能常有饭吃」;见其乘马,便说:「马能代人步行,节省体力,如果使用得当,不尽其力,才可以常有...

李治【李世民后面的皇帝】是一个怎样的君主?昏君?明君?或是有更加合...
答:李治没有李世民的英明神武、没有武则天的政治智慧、没有李隆基的天纵英才、也没有李煜的文采奕奕,更没有成吉思汗的盖世武功更没有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丰功伟绩。但中国历史上的君主能够做到毫无怨言的全盘接受先帝安排的顾命大臣集团?中国历史上的君主又有谁能够做到打破常规将国计交到一位政治谋略高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