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勘查阶段异常的性质及其地质意义

作者&投稿:五萧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非金属矿产勘查阶段~

非金属矿产勘查是对矿产地质体进行调查研究和获取信息的过程,是查明矿产资源或矿产储量以及其他基础地质信息的过程。这个过程不可能一次完成,是一个由粗到细,由面到点,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通过逐步缩小勘查靶区,最后找到矿床并对其进行工业评价的过程。为了提高勘查工作及矿山生产建设的成效,避免在地质依据不足或任务不明的情况下进行矿产勘查、矿山建设或生产所造成的损失,必须依据地质条件、对矿床的研究和控制程度,以及采用的勘查方法和手段等,将矿产勘查分为若干阶段,这种工作阶段称为矿产勘查阶段。1999年,我国首次颁布了《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17766—1999)国家标准,其中把矿产勘查阶段划分为预查、普查、详查、勘探4个阶段。每个阶段开始前都要求立项、论证、设计、施工,而且在工程施工程序上,一般也应遵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稀而密,先行铺开,而后重点控制的顺序。每个阶段结束时都要求对研究区进行评价、决策、提出下一步工作的建议。
一、矿产勘查阶段的划分
矿产勘查阶段的划分是由勘查对象的性质、特点和勘查实践需要决定的。阶段划分的合理与否,将影响矿产勘查和矿山设计以及矿山建设的效率与效果。
1.预查
这是通过对区内资料的综合研究、类比及初步野外观测、极少量的工程验证,初步了解预查区内矿产资源远景,提出可供普查的矿化潜力较大地区,并为发展地区经济提供参考资料。
2.普查
这是通过对矿化潜力较大地区开展地质、物探、化探工作和取样工程,以及可行性评价的概略研究,对已知矿化区做出初步评价,大致查明普查区内地质、构造概况;大致掌握矿体(层)的形态、产状、质量特征;大致了解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对矿产的加工选矿性能进行类比研究。对有详查价值地段圈出详查区范围,为发展地区经济提供基础资料。
3.详查
这是对普查圈出的详查区通过大比例尺地质填图及各种勘查方法和手段,进行系统的工作和取样,基本查明地质、构造、主要矿体形态、产状、大小和矿石质量,基本确定矿体的连续性,基本查明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对矿石的加工选矿性能进行类比或实验室流程试验研究,并通过预可行性研究,做出是否具有工业价值的评价,圈出勘探区范围,为勘探提供依据,并为制定矿山总体规划、项目建议书提供资料。
4.勘探
这是对已知具有工业价值的矿区或经详查圈出的勘探区,通过应用各种勘查手段和有效方法,加密各种采样工程,详细查明矿床地质特征,确定矿体的形态、产状、大小和矿石质量特征,详细查明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对矿石的加工选矿性能进行实验室流程试验或实验室扩大连续试验研究,必要时进行半工业试验,进行可行性研究,为矿山建设在确定矿山生产规模,产品方案,开采方式、开拓方案、矿石加工选矿工艺、矿山总体布置、矿山建设设计等方面提供依据。
二、矿产勘查各阶段的要求
1.矿产预查阶段
根据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标准《固体矿产预查暂行规定》(DD 2000-01),预查阶段分为区域矿产资源远景评价和成矿远景区矿产资源评价两种类型。
区域矿产资源远景评价是指对工作程度较低地区,在系统收集和综合分析已有资料基础上进行的野外踏勘、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学勘查、三级异常查证,圈定可供进一步工作的成矿远景区的预查工作。条件具备时,估算经济意义未定的预测资源量(3342)。其工作内容包括:全面收集预查区内各类地质资料,编制综合性基础图件;全面开展区域地质踏勘工作,测制区域性地质构造剖面,实地了解成矿地质条件;全面开展区域矿产踏勘工作,实地了解矿化特征,并开展区域类比工作;择优开展物探、化探异常三级查证工作;运用GIS技术开展综合研究工作,对区域矿产资源远景进行预测和总体评估,圈定成矿远景区;条件具备时对矿化地段估算334:资源量;编制区域和矿化地段的各类图件。
成矿远景区矿产资源评价是指对工作程度具有一定基础的地区或工作程度较高地区,运用新理论、新思路、新方法,在系统收集和综合分析已有资料基础上,对成矿远景区所进行的野外地质调查、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勘查、三级至二级异常查证、重点地段的工程揭露,圈出可供普查的矿化潜力较大地区的预查工作。条件具备时,估算经济意义未定的预测资源量(3341)。其工作内容包括:全面收集成矿远景区内的各类资料,开展预测工作,初步提出成矿远景地段;全面开展野外踏勘工作,实际调查已知矿点、矿化线索,蚀变带以及物探、化探异常区,了解矿化特征,成矿地质背景,进行分析对比并对成矿远景区资源潜力进行总体评价;在全面开展野外踏勘工作的基础上,择优对物探、化探异常进行三级至二级查证工作,择优对矿化线索开展探矿工程揭露;提出成矿远景区资源潜力的总体评价结论;提出新发现的矿产地或可供普查的矿产地;估算矿产地3341和3342预测资源量;编制远景区及矿产地各类图件。
预查阶段的勘查程度要求全面收集区内的地质、矿产、物探、化探、遥感、重砂、探矿工程等各种有关信息及研究成果,并运用新理论、新方法进行深入的综合分析研究。对有希望的地区,应选择几条路线,进行比例尺为1:5万或1:2.5万的路线地质踏勘,辅以有效的物探、化探方法,并选择有代表性的异常进行Ⅱ~Ⅲ级查证,圈出可供普查的矿化潜力较大地区。对发现的矿(化)点或经类比认定为矿引起的异常及有意义的地质体进行研究,与地质特征相似的已知矿床从基本特征、成矿地质条件等方面进行类比、预测,必要时可投入极少量工程进行追索、验证,采集测试样品。寻找的矿产与地表(下)水关系密切时,应收集、分析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资料,为开展下步工作提供设计依据。应圈出预测矿产资源范围,当有估算资源量的必要参数时,可以估算预测的资源量。
2.矿产普查阶段
矿产普查的目的是对预查阶段提出的可供普查的矿化潜力较大地区和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异常区,通过开展面上的普查工作、已发现主要矿体(点)的稀疏工程控制、主要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异常及推断的含矿部位的工程验证,对普查区的地质特征、含矿性和矿体(点)做出评价,提出是否进一步详查的建议及依据。其任务是在综合分析、系统研究普查区内已有各种资料基础上,进行地质填图,露头检查,大致查明地质、构造概况,圈出矿化地段;对主要矿化地段采用有效的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技术方法,用数量有限的取样工程揭露,大致控制矿点或矿体的规模、形态、产状,大致查明矿石质量和加工利用可能性,顺便了解开采技术条件,进行概略研究,估算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等。必要时圈出详查区范围。
通过1:2.5万~1:5万比例尺的地质填图和露头检查,对区内地质特征的查明程度应达到相应比例尺的精度要求,成矿地质条件达到大致查明程度。对矿化明显的局部地段.可填制1:1万~1:2000比例尺地质简图,并通过有效的物探、化探、重砂等方法手段及数量有限的取样工程,大致控制主要矿体特征,地表要用取样工程稀疏控制,深部要有工程证实,不要求系统工程网度;大致查明矿石的物质组成、矿石质量,并进行相应的综合评价。对物探、化探异常进行Ⅰ~Ⅱ级验证。
大致了解开采技术条件,包括区域和测区范围内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条件,为详查工作提供依据。对开采条件简单的矿床,可依据与同类型矿山开采条件的对比,对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做出评价;对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矿床,应进行适当的水文地质工作,了解地下水埋藏深度、水质、水量以及近矿围岩强度等。
对已发现的矿产,应与邻区同类型已开采矿山,从矿石物质组成、主要矿石矿物、脉石矿物、结构构造、嵌布特征、粒度大小、有害组分及影响选矿条件等因素进行全面的对比,并就矿石加工选矿的性能做出概略评述。对无可类比的或新类型矿石应进行选性试验或实验室流程试验,为是否值得进一步工作提供依据。对饰面石材还应做出“试采”检查。
在矿产普查阶段的可行性评价工作要求为开展概略研究,研究有无投资机会,是否值得转入详查,并采用一般工业指标估算资源量,是对矿床开发意义的概略评价。通常是在收集分析该矿产资源在国内、外市场供需状况的基础上,分析已取得的地质资料,类比已知矿床,推测矿床规模、矿产质量和开采利用的技术条件,结合矿区的自然经济条件、环境保护等,以我国类似企业的技术经济指标或按扩大指标对矿床做出技术经济评价。从而为矿床开发有无投资机会、是否进行详查阶段工作、制定长远规划或为工程建设规划的决策提供依据。
3.矿产详查阶段
经过普查阶段的勘查工作后,其中大部分异常和矿点(或矿化区)由于成矿地质条件差、工业远景不大而被否定,只有少数矿点或矿化区被认为成矿远景良好,值得进一步研究。也只有通过揭露研究,肯定了所勘查的靶区具有工业远景后,才能转入勘探。因此,勘探之前针对普查中发现的少数具有成矿远景的异常、矿点或矿化区进行比较充分的地表工程揭露以及一定程度的深部揭露,并配合一定程度的可行性研究的勘查工作阶段,称为详查。其目的是确认工作区内矿化的工业价值、圈定矿床范围。
详查阶段通过1:1万~1:2000地质填图,基本查明成矿地质条件,描述矿床的地质模型。通过系统的取样工程、有效的物探、化探工作,控制矿体的总体分布范围,基本控制主矿体的矿体特征、空间分布,基本确定矿体的连续性;基本查明矿石的物质组成、矿石质量;对可供综合利用的共、伴生矿产,进行相应的综合评价。
对矿床开采可能影响的地区(矿山疏排水水位下降区、地面变形破坏区、矿山废弃物堆放场及其可能污染区),开展详细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基本查明矿床的开采技术条件。选择代表性地段对矿床充水的主要含水层及矿体围岩的物理力学性质进行试验研究,初步确定矿床充水的主(次)要含水层及其水文地质参数、矿体围岩岩体质量及主要不良层位,估算矿坑涌水量,指出影响矿床开采的主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问题;对矿床开采技术条件的复杂性做出评价。
对矿石的加工选矿性能进行试验和研究,易选的矿石可与同类矿石进行类比,一般矿石进行可选性试验或实验室流程试验,难选矿石还应做实验室扩大连续试验。饰面石材还应有代表性的试采资料。直接提供开发利用时,试验程度应达到可供设计的要求。
在详查区内,依据系统工程取样资料.有效的物探、化探资料以及实测的各种参数,用一般工业指标圈定矿体,选择合适的方法估算相应类型的资源量,或经预可行性研究,分别估算相应类型的储量、基础储量、资源量,为是否进行勘探决策、矿山总体设计、矿山建设项目建议书的编制提供依据。
详查阶段应根据矿床特点对矿床开发经济意义进行概略评价或预可行性评价。预可行性评价是对矿床开发经济意义的初步评价。通过国内、外市场调查和预测资料,综合矿区资源条件、工艺技术、建设条件、环境保护以及项目建设的经济效益等各方面因素,从总体上、宏观上对矿山建设的必要性.建设条件的可行性以及经济效益的合理性做出评价,为是否进行勘探阶段地质工作以及推荐项目和编制项目建议书提供依据。预可行性研究需要比较系统地对国内外该种资源、储量、生产、消费进行调查和初步分析;还需对国内外市场的需要量、产品品种、质量要求和价格趋势做出初步预测。根据矿床规模和矿床地质特征以及矿区地形地貌,借鉴类似企业的实践经验,初步研究并提出项目建设规模、产品种类,矿区总体建设轮廓和工艺技术的原则方案;参照价目表或类似企业开采对比所获数据估算的成本,初步提出建设总投资、主受工程量和主要设备等,进行初步经济分析,并估算不同的矿产资源/储量类型。
4.矿产勘探阶段
通过1:5000~1:1000(必要时可用1:500)比例尺地质填图,加密各种取样工程及相应的工作,详细查明成矿地质条件及内在规律,建立矿床的地质模型。
详细控制主要矿体的特征、空间分布;详细查明矿石物质组成、赋存状态、矿石类型、质量及其分布规律;对破坏矿体或划分井田等有较大影响的断层、破碎带,应有工程控制其产状及断距;对首采地段主矿体上、下盘具工业价值的小矿体,应一并勘探,以便同时开采;对可供综合利用的共、伴生矿产,应进行综合评价,共生矿产的勘查程度应视该矿种的特征而定。异体共生的应单独圈定矿体,同体共生的需要分采分选时也应分别圈定矿体或矿石类型。
对影响矿床开采的主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问题要详细查明。通过试验,获取计算参数,结合矿山工程计算首采区、第一开采水平的矿坑涌水量,预测下一开采水平的涌水量;预测不良工程地段和问题;对矿山排水、开采区的地面变形破坏、矿山废水排放与矿渣堆放可能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做出评价;未开发过的新区,应对原生地质环境做出评价;老矿区则应针对已出现的环境地质问题(如有害气体、各种不良自然地质现象的展布及危害性)进行调研,找出产生和形成条件,预测其发展趋势,提出治理措施。
在矿区范围内,针对不同的矿石类型,采集具有代表性的样品,进行加工选矿性能试验。可类比的易选矿石应进行实验室流程试验,一般矿石在实验室流程试验基础上,进行实验室扩大连续试验,难选矿石和新类型矿石应进行实验室扩大连续试验,必要时进行半工业试验。
勘探时未进行可行性研究的,可依据系统工程及加密工程的取样资料、有效的物探、化探资料及各种实测的参数,川-般工业指标圈定矿体,并选择适合的方法,详细估算相应类型的资源量;进行了预可行性研究或可行性研究的,可根据当时的市场价格论证后所确定的、由地质矿产主管部门下达的正式工业指标圈定矿体,详细估算相应类型的储量、基础储量和资源量,为矿山初步设计和矿山建设提供依据。探明的可采储量应满足矿山返本付息的需要。
勘探阶段应根据矿床特点对矿床开发经济意义进行概略评价、预可行性评价或可行性研究。可行性评价是对矿床开发经济意义的详细评价。可行性研究首先需要认真对国内外该矿种资源、储量、生产和消费进行调查、统计和分析;对国内外市场的需要量、产品品种、质量要求、价格、竞争能力进行分析研究和预测。工作中对资源(或原料)条件要认真进行分析研究;充分考虑地质、工程、环境、法律和政府的经济政策的影响,对企业生产规模、开采方式、开拓方案、选矿工艺流程、产品方案、主要设备的选择、供水供电、总体布局和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分析计算和多方案进行比较,并依据评价当时的市场价格、确定投资、生产经营成本、销售收入、利润和现金流入、流出等。项目的技术经济数据能满足投资有关各方的审查、评价需要,从而得出拟建工程是否应该建设以及如何建设的基本认识。
通过可行性研究的论证和评价,为上级机关或主管部门投资决策,确定工程项目建设计划等提供依据。

工程地质勘察
工程地质勘察是为查明影响工程建筑物的地质因素而进行的地质调查研究工作。所需勘察的地质因素包括地质结构或地质构造:地貌、水文地质条件、土和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自然(物理)地质现象和天然建筑材料等。这些通常称为工程地质条件。查明工程地质条件后,需根据设计建筑物的结构和运行特点,预测工程建筑物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即工程地质作用)的方式、特点和规模,并作出正确的评价,为确定保证建筑物稳定与正常使用的防护措施提供依据。

内容
主要有以下五项:
①搜集研究区域地质、地形地貌、遥感照片、水文、气象、水文地质、地震等已有资料,以及工程经验和已有的勘察报告等;
②工程地质调查与测绘;
③工程地质勘探见工程地质测绘和勘探;
④岩土测试和观测见土工试验和现场原型观测、岩体力学试验和测试;
⑤资料整理和编写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工程地质勘察通常按工程设计阶段分步进行。不同类别的工程,有不同的阶段划分。对于工程地质条件简单和有一定工程资料的中小型工程,勘察阶段也可适当合并。


目的
建设工程项目设计一般分为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三个阶段。为了提供各设计阶段所需的工程

勘察工作也相应地划分为选址勘察(可行性研究勘察)、初步勘察、详细勘察三个阶段。对于工程地质条件复杂或有特殊施工要求的重要建筑物地基,尚应进行预可行性及施工勘察;对于地质条件简单,建筑物占地面积不大的场地,或有建设经验的地区,也可适当简化勘察阶段。各勘察阶段的任务和工作内容简述如下


1选址勘察阶段
选址勘察工作对于大型工程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其目的在于从总体上判定拟建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能否适宜工程建设项目。一般通过取得几个候选场址的工程地质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对拟选场址的稳定性和适宜性作出工程地质评价。选择场址阶段应进行下列工作:
①搜集区域地质、地形地貌、地震、矿产和附近地区的工程地质资料及当地的建筑经验;
②在收集和分析已有资料的基础上,通过踏勘,了解场地的地层、构造、岩石和土的性质、不良地质现象及地下水等工程地质条件;
③对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已有资料不能符合要求,但其它方面条件较好且倾向于选取的场地,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工程地质测绘及必要的勘探工作。
选择场址时,应进行技术经济分析,一般情况下宜避开下列工程地质条件恶劣的地区或地段:(1)不良地质现象发育,对场地稳定性有直接或潜在威胁的地段;(2)地基土性质严重不良的地段;(3)对建筑抗震不利的地段,如设计地震烈度为8度或9度且邻近发震断裂带的场区;(4)洪水或地下水对建筑场地有威胁或有严重不良影响的地段;(5)地下有未开采的有价值矿藏或不稳定的地下采空区上的地段。
2初步勘察阶段
初步勘察阶段是在选定的建设场址上进行的。根据选址报告书了解建设项目类型、规模、建设物高度、基础的形式及埋置深度和主要设备等情况。初步勘察的目的是:对场地内建筑地段的稳定性作出评价;为确定建筑总平面布置、主要建筑物地基基础设计方案以及不良地质现象的防治工程方案作出工程地质论证。本阶段的主要工作如下:
①搜集本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附有建筑场区的地形图,一般比例尺为l:2000~1:5000)、有关工程性质及工程规模的文件。
②初步查明地层、构造、岩石和土的性质;地下水埋藏条件、冻结深度、不良地质现象的成因和分布范围及其对场地稳定性的影响程度和发展趋势。当场地条件复杂时,应进行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
③对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或7度以上的建筑场地,应判定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
初步勘察时,在搜集分析已有资料的基础上,根据需要和场地条件还应进行工程勘探、测试以及地球物理勘探工作。
3详细勘察阶段
在初步设计完成之后进行详细勘察,它是为施工图设计提供资料的。此时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已基本查明。所以详细勘察的目的是提出设计所需的工程地质条件的各项技术参数,对建筑地基作出岩土工程评价,为基础设计、地基处理和加固、不良地质现象的防治工程等具体方案作出论证和结论。详细勘察阶段的主要工作要求是:
①取得附有坐标及地形的建筑物总平面布置图,各建筑物的地面整平标高、建筑物的性质和规模,可能采取的基础形式与尺寸和预计埋置的深度,建筑物的单位荷载和总荷载、结构特点和对地基基础的特殊要求;
②查明不良地质现象的成因、类型、分布范围、发展趋势及危害程度,提出评价与整治所需的岩土技术参数和整治方案建议;
③查明建筑物范围各层岩土的类别、结构、厚度、坡度、工程特性,计算和评价地基的稳定性和承载力;
④对需进行沉降计算的建筑物,提出地基变形计算参数,预测建筑物的沉降、差异沉降或整体倾斜,
⑤对抗震设防烈度大于或等于6度的场地,应划分场地土类型和场地类别。对抗震设防烈度大于或等于7度的场地,尚应分析预测地震效应,判定饱和砂土和粉土的地震液化可能性,井对液化等级作出评价;
⑥查明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判定地下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当需基坑降水设计时,尚应查明水位变化幅度与规律,提供地层的渗透性系数;
⑦提供为深基坑开挖的边坡稳定计算和支护设计所需的岩土技术参数,论证和评价基坑开挖、降水等对邻近工程和环境的影响;
⑧为选择桩的类型、长度,确定单桩承载力,计算群桩的沉降以及选择施工方法提供岩土技术参数。
详细勘察的主要手段以勘探、原位测试和室内土工试验为主,必要时可以补充一些地球物理勘探、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工作。详细勘察的勘探工作量,应按场地类别、建筑物特点及建筑物的安全等级和重要性来.确定。对于复杂场地,必要时可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段布置适量的探井。


阶段
按工程建设的阶段,工程地质勘察一般分为规划选点至选址的工程地质勘察、初步设计工程地质勘察和施工图设计工程地质勘察。


方法
工程地质勘察方法或手段,包括工程地质测绘、工程地质勘探、实验室或现场试验、长期观测(或监测)等。
工程地质测绘
在一定范围内调查研究与工程建设活动有关的各种工程地质条件,测制成一定比例尺的工程地质图,分析可能产生的工程地质作用及其对设计建筑物的影响,并为勘探、试验、观测等工作的布置提供依据。它是工程地质勘察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测绘范围和比例尺的选择,既取决于建筑区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和已有研究程度,也取决于建筑物的类型、规模和设计阶段。规划选点阶段,区域性工程地质测绘用小比例尺(1:10万,1:5万);设计阶段,水库区测绘大多用中比例尺(1:2.5万,1:1万),坝址、厂址则用大比例尺(1:5000,1:2000,1:1000,1:500)。工程地质测绘所需调研的内容有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貌及第四纪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天然建筑材料、自然(物理)地质现象及工程地质现象。对所有地质条件的研究,都必须以论证或预测工程活动与地质条件的相互作用或相互制约为目的,紧密结合该项工程活动的特点。当露头不好或这些条件在深部分布不明时,需配合以试坑、探槽、钻孔、平洞、竖井等勘探工作进行必要的揭露。
工程地质测绘通常是以一定比例尺的地形图为底图,以仪器测量方法来测制。采用卫星像片、航空像片和陆地摄影像片,通过室内判读调绘成草图,到现场有目的地复查,与进一步的照片判读反复验证,可以测制出更精确的工程地质图。并可提高测绘的精度和效率,减少地面调查的工作量。
工程地质勘探
包括工程地球物理勘探、钻探和坑探工程等内容。
①工程地球物理勘探。简称工程物探,其目的是利用专门仪器,测定各类岩、土体或地质体的密度、导电性、弹性、磁性、放射性等物理性质的差别,通过分析解释判断地面下的工程地质条件。它是在测绘工作的基础上探测地下工程地质条件的一种间接勘探方法。按工作条件分为地面物探和井下物探(测井);按被探测的物理性质可分为电法、地震、声波、重力、磁法、放射性等方法。工程地质勘察中最常用的地面物探为电法中的视电阻率法,地震勘探中的浅层折射法,声波勘探等;测井则多采用综合测井。
物探的优点在于能经济而迅速地探测较大范围,且通过不同方向的多个剖面获得的资料是三维的。以这些资料为基础,在控制点和异常点上布置勘探、试验工作,既可减少盲目性,又可提高精度。测井则可增补钻探工作所得资料并提高其质量。开展多种方法综合物探,根据综合成果进行对比分析,可以显著提高地质解释的质量,扩大物探解决问题的范围,缩短工程地质勘探周期并降低其成本。由于物探需要间接解释,所以只有地质体之间的物理状态(如破碎程度、含水率、喀斯特化程度)或某种物理性质有显著差异,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②钻探和坑探。采用钻探机械钻进或矿山掘进法,直接揭露建筑物布置范围和影响深度内的工程地质条件,为工程设计提供准确的工程地质剖面的勘察方法。其任务是:查明建筑物影响范围内的地质构造,了解岩层的完整性或破坏情况,为建筑物探寻良好的持力层(承受建筑物附加荷载的主要部分的岩土层)和查明对建筑物稳定性有不利影响的岩体结构或结构面(如软弱夹层、断层与裂隙);揭露地下水并观测其动态;采取试验用的岩土试样;为现场测试或长期观测提供钻孔或坑道。
钻探比坑探工效高,受地面水、地下水及探测深度的影响较小,故广为采用。但不易取得软弱夹层岩心和河床卵砾石层样品,钻孔也不能用来进行大型现场试验。因此,有时需采用大孔径钻探技术,或在钻孔中运用钻孔摄影,孔内电视或采用综合物探测井以弥补其不足。但在关键部位还需采用便于直接观察和测试目的层的平洞、斜井、竖井等坑探工程。
钻探和坑探的工作成本高,故应在工程地质测绘和物探工作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工程地质勘探阶段需要查明的问题,合理设计洞、坑、孔的数量、位置、深度、方向和结构,以尽可能少的工作量取得尽可能多的地质资料,并保证必要的精度。
原位测试和实验室试验
获得工程地质设计和施工参数,定量评价工程地质条件和工程地质问题的手段,是工程地质勘察的组成部分。室内试验包括:岩、土体样品的物理性质、水理性质和力学性质参数的测定。现场原位测试包括:触探试验、承压板载荷试验、原位直剪试验以及地应力量测等(见岩土试验、工程地质力学模拟)。
设计建筑物规模较小,或大型建筑物的早期设计阶段,且易于取得岩、土体试样的情况下,往往采用实验室试验。但室内试验试样小,缺乏代表性,且难以保持天然结构。所以,为重要建筑物的初步设计至施工图设计提供上述各种参数,必须在现场对有代表性的天然结构的大型试样或对含水层进行测试。要获取液态软粘土、疏松含水细砂、强裂隙化岩体之类的、不能得到原状结构试样的岩土体的物理力学参数,必须进行现场原位测试。
现场检测与监测
用专门的观测仪器对建筑区工程地质条件各要素或对工程建筑活动有重要影响的自然(物理)地质作用和某些重要的工程地质作用随时间的发展变化,进行长时期的重复测量的工作。观测的主要内容有:岩、土体位移范围、速度、方向;岩、土体内地下水位变化;岩体内破坏面上的压力;爆破引起的质点速度;峰值质点加速度;人工加固系统的载荷变化等。此项工作主要是在论证建筑物的施工设计的详细勘察阶段进行,工程地质作用的观测则往往在施工和建筑物使用期间进行。长期观测取得的资料经整理分析,可直接用于工程地质评价,检验工程地质预测的准确性,对不良地质作用及时采取防治措施,确保工程安全。

岩土工程勘察工作是设计和施工的基础。
若勘察工作不到位,不良工程地质问题将揭露出来,即使上部构造的设计、施工达到了优质也不免会遭受破坏。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工程活动都会给地质环境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反之不同的地质条件又会给工程建设带来不同的效应。岩土工程勘察的目的主要是查明工程地质条件,分析存在的地质问题,对建筑地区做出工程地质评价。
岩土工程勘察的任务是按照不同勘察阶段的要求,正确反映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及岩土体性态的影响,并结合工程设计、施工条件以及地基处理等工程的具体要求,进行技术论证和评价,提交处岩土工程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决策性具体建议,并提出基础、边坡等工程的设计准则和岩土工程施工的指导性意见,为设计、施工提供依据,服务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
岩土工程勘察应分阶段进行。岩土工程勘察可分为可行性研究勘察(选址勘察)、初步勘察和详细勘察三阶段,其中可行性研究勘察应符合场地方案确定的要求;初步勘察应符合初步设计或扩大初步设计的要求;详细勘察应符合施工设计的要求。
根据勘察对象的不同,可分为:水利水电工程(主要指水电站、水工构造物的勘察)、铁路工程、公路工程、港口码头、大型桥梁及工业、民用建筑等。由于水利水电工程、铁路工程、公路工程、港口码头等工程一般比较重大、投资造价及重要性高,国家分别对这些类别的工程勘察进行了专门的分类,编制了相应的勘察规范、规程和技术标准等,通常这些工程的勘察称工程地质勘察。因此,通常所说的“岩土工程勘察”主要指工业、民用建筑工程的勘察,勘察对象主体主要包括房屋楼宇、工业厂房、学校楼舍、医院建筑、市政工程、管线及架空线路、岸边工程、边坡工程、基坑工程、地基处理等。
岩土工程勘察的内容主要有:工程地质调查和测绘、勘探及采取土试样、原位测试、室内试验、现场检验和检测,最终根据以上几种或全部手段,对场地工程地质条件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评价,编制满足不同阶段所需的成果报告文件。

油气水化学异常是在一定油气地质背景下形成的,由于测量精度(网度)不同,使异常的面积不等、性质有别。不同勘探阶段的异常,反映了不同的油气信息。

1.区域异常

区域异常是在沉积盆地范围内,通过化探概查(比例尺1:100 万至1:50 万,网度:线距为10~5km,点距为1~2km,密度为0.1~0.4点/km2),以盆地背景为基础圈定的异常,异常控制范围大(一般为盆地面积的1/2~1/3),主要反映了盆地内部化探指标的分布特征和变异程度及其与油气的相对关系。区域异常是盆地含油气远景评价和分区的依据之一,高衬度异常说明盆地具有良好的找油气远景。

除全球异常外,区域异常是当今油气化探空间范围跨幅最大的宏观异常。

2.区带异常

区带异常是受区域异常控制的次一级化探异常,通过水化学普查(比例尺1:20万至1:10万,网度:线距是2~1km,点距是1km,密度:1 点/km2),以区域背景为基础圈定的异常,面积一般为n×10~n×102km2,有一定的延伸方向,集中出现在背斜带、断陷带、挠曲带、长垣及不同构造单元交汇处,主要反映了盆地内油气聚集的有利区带。异常是由指标组合、形态类型、级别与规模不尽一致的多个独立异常组成的复合异常区(带),异常为油气勘探选区提供了依据和方向。

区域异常和区带异常都属于宏观异常范畴,不是具体油气藏的反映。

3.局部异常

局部异常是受区域异常控制的次一级油气化探异常,通过水化学详查(比例尺1:5万,网度:线距是0.5km,点距是0.5km,密度:4点/km2),以地区背景为基础圈定的异常,面积为n~n×10km2,主要反映了局部构造或圈闭的含油气性。异常指标组合稳定,主要指标强度和衬度高,形态类型复杂多变,异常为优选圈闭(勘探目标)或圈闭的分类排队提供了依据。

4.矿置异常

矿置异常是受局部异常控制的次一级化探异常(包括油气田异常和油气藏异常),通过水化学精查(比例尺1:1万至1:5000,网度:线距为0.25~0.1km,点距为0.25~0.1km,密度:16~100点/km2),以局部背景为基础圈定的异常,面积一般为0.2~1km2,主要反映了油气藏(田)的存在与有效范围。异常指标组合和配置关系有序,主要指标的强度和衬度高,且稳定,组成环与块或环块结合的复合型形态类型。异常是钻探布井的有利部位。

上述不同级次异常之间具有依次控制的关系,水化学调查从区域调查到发现油气田是一个连续(系统)勘探的程序。就一个盆地而言,并非是必须按勘探阶段逐一进行工作,但不能用前一阶段的工作要求完成后一阶段的任务,更要切忌初次化探就急于抓矿置异常的不科学作法。



执行《岩金矿地质勘查规范》过程中常见的几个问题
答:工程间距是指相邻勘查工程控制矿体的实际距离。其间距主要依据勘查类型和勘查阶段来确定,即依据矿体的整体规模,并结合主要因素确定工程间距,由于每个矿床形成的地质条件各异,尤其是每条矿体沿走向和倾向的变化也是不一致的,不同地质可靠程度、不同勘查类型的勘查工程间距要适应其变化;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

执行三个非金属矿勘查规范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答:(DZ/T 0206—2002)、《冶金、化工石灰岩及白云岩、水泥原料矿产地质勘查规范》(DZ/T 0213—2002)及《玻璃硅质原料、饰面石材、石膏、温石棉、硅灰石、滑石、石墨矿产地质勘查规范》(DZ/T 0207—2002)等新规范标准的实施,为非金属矿的地质勘查工作,评审非金属矿各阶段地质勘查报告、资源储量核实报告起到了很好的...

犯罪现场勘察一般顺序及其适用情况
答:静的勘查和动的勘查是勘查每个或每一组痕迹、物品时互相联系的先后两个步骤,不是对整个现场进行勘查的两个截然分开的阶段。调查访问 在实地勘查的同时,必须指派人员对事主、目睹人、发现案件的人和现场保护人员进行调查访问,了解事件发生、发现的时间、经过及其他有关情况。有些案件受害人和罪犯有过接...

世纪~年代概略地质勘查及外围系统地质调查阶段
答:8)1984~198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矿产局第一区域地质调查队由西昆仑东段向东昆仑西段进行1:100万区域地质调查,填图属空白区扫面性质,调查区范围呈一形状不规则的长条状,其东部延入木孜塔格幅(1:25万)内,东经跨度为87°00′~88°00′,纬度界线北部为36°45′,南部为新疆—西藏行政区分界线。南北部共有约7...

矿产勘查过程中的认识运动
答:(3)矿产勘查工作三个阶段的野外观察研究及室内分析研究对于全面认识矿床地质情况和规律都是不可缺少的,是相辅相成的。没有野外的观察和大量实际资料的搜集和感性认识的积累,室内分析研究就成为“无源之水”、“无米之炊”。但仅有野外的观察与研究,没有室内工作,就不可能较为全面地认识矿产地质情况...

矿产勘查与评价
答:矿床经济评价是在整个勘查过程的各个阶段中都应进行的工作。矿床所处的地质工作阶段不同,对矿床的认识程度不同,因而矿床经济评价的内容、要求也不同。在普查阶段,经济评价主要在普查地质工作结束后进行,主要评价矿床有无转入勘探的价值及价值的大小;在勘探阶段,经济评价在地质勘探工作结束后进行,主要评价矿床未来开发利用...

世纪~年代概略地质勘查及外围系统地质调查阶段
答:8)1984~1985年,新疆地矿局一区调队由西昆仑东段向东昆仑西段进行1:100万区域地质调查,填图属空白区扫面性质,调查区范围呈一形状不规则的长条状,其东部延入调查区西邻木孜塔格峰幅 (1:25万)内,跨度为东经87°00′~88°00′,纬度界线北部为36°45′,南部为新疆—西藏行政区分界线。南北部共有约7 200 km2...

什么是预查、普查、详查和勘探
答:三、详查:详查是对普查圈出的详查区.通过大比例尺地质填图及各种勘查方法和手段,进行比普查阶段密的系统取样,基本查明地质、构造、主要矿体形态、产状、大小和矿石质量,基本确定矿体的连续性,基本查明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对矿石的加工选冶性能进行类比或实验室流程试验研究,作出是否具有工业价值的评价。...

勘探阶段Ⅲ
答:(2)储量计算的工业指标要求与开发部门和矿山设计部门协商共同制定,由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批准。(3)提供与采矿环境有关的各种参数和预防措施的建议,供开发部门参考,使开发活动符合环境保护的国际法律文件要求。从勘查阶段划分及对比表(表4—1)可以看出,本专题所预计的网度总的来说是比较稀的,只有...

生物地球化学勘查方法
答:因此,植物地球化学勘查的成效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质工作者是否具备一定的植物学知识,是否能在野外识别一些由过量金属引起的一些重要反应特征——如萎黄病叶、发育不完全、矮小症或畸形果实等等。为了能够识别野外所遇的植物群落,指出气候与土壤等其他因素对植物区系发育的影响,发现植物地球化学异常和异常评价,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