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年代概略地质勘查及外围系统地质调查阶段

作者&投稿:张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地理信息系统在地质学上应用~

GIS与测绘学和地理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大地测量、工程测量、矿山测量、地籍测量、航空摄影测量和遥感技术为GIS中的空间实体提供各种不同比例尺和精度的定位数;电子速测仪、GPS全球定位技术、解析或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遥感图像处理系统等现代测绘技术的使用,可直接、快速和自动地获取空间目标的数字信息产品,为GIS提供丰富和更为实时的信息源,并促使GIS向更高层次发展。地理学是GIS的理论依托。有的学者断言,“地理信息系统和信息地理学是地理科学第二次革命的主要工具和手段。如果说GIS的兴起和发展是地理科学信息革命的一把钥匙,那么,信息地理学的兴起和发展将是打开地理科学信息革命的一扇大门,必将为地理科学的发展和提高开辟一个崭新的天地”。GIS被誉为地学的第三代语言——用数字形式来描述空间实体。

GIS按研究的范围大小可分为全球性的、区域性的和局部性的;按研究内容的不同可分为综合性的与专题性的。同级的各种专业应用系统集中起来,可以构成相应地域同级的区域综合系统。在规划、建立应用系统时应统一规划这两种系统的发展,以减小重复很费,提高数据共享程度和实用性。
在配电自动化系统中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个重要内容:由于配电网节点多,设备分散,其运行管理工作常于地理位置有关,引入配电地理信息系统(GIS)系统,可以更加直观的进行运行管理;其内容主要包括:设备管理(FM),是将变电站、馈线、变压器、开关、电杆等设备的技术数据反映在地理背景图上;用户信息系统(CIS),指借助GIS对大量用户信息,如用户名称、地址、帐号、电话、用电量和负荷、供电优先级、停电记录等进行处理,便于迅速判断故障的影响范围,而用电量和负荷的统计信息还可作为网络分析的依据;停电管理系统(OMS),是指接到停电投诉后,GIS通过调用CIS和SCADA功能,迅速查明故障地点和影响范围,选择合理的操作顺序和路径,显示处理过程中的进展,并自动将有关信息转给用户投诉电话应答系统;另外GIS还可具有辅助配电网发展规划设计功能等。

我国地理信息系统的起步稍晚,但发展势头相当迅猛,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是起步阶段。20世纪70年代初期,我国开始推广电子计算机在测量、制图和遥感领域中的应用。随着国际遥感技术的发展,我国在1974年开始引进美国地球资源卫星图像,开展了遥感图像处理和解译工作。1976年召开了第一次遥感技术规划会议,形成了遥感技术试验和应用蓬勃发展的新局面,先后开展了京津唐地区红外遥感试验。新疆哈密地区航空遥感试验、天津渤海湾地区的环境遥感研究、天津地区的农业土地资源遥感清查工作。长期以来,国家测绘局系统开展了一系列航空摄影测量和地形测图,为建立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解析和数字测图、机助制图、数字高程模型的研究和使用也同步进行。1977年诞生了第一张由计算机输出的全要素地图。1978年,国家计委在黄山召开了全国第一届数据库学术讨论会。所有这些为GIS的研制和应用作了技术上的准备。
第二是试验阶段。进入80年代之后,我国执行“六五”、“七五”计划,国民经济全面发展,很快对“信息革命”作出热烈响应。在大力开展遥感应用的同时,GIS也全面进入试验阶段。在典型试验中主要研究数据规范和标准、空间数据库建设、数据处理和分析算法及应用软件的开发等。以农业为对象,研究有关质量评价和动态分析预报的模式与软件,并用于水库淹没损失、水资源估算、土地资源清查、环境质量评价与人口趋势分析等多项专题的试验研究。在专题试验和应用方面,在全国大地测量和数字地面模型建立的基础上,建成了全国1:100万地留数据库系统和全国土地信息系统、1:4见万全国资源和环境信息系统及1:25o万水土保持信息系统,并开展了黄土高原信息系统以及洪水灾情预报与分析系统等专题研究试验。用于辅助城市规划的各种小型信息系统在城市建设和规划部门也获得了认可。
在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方面得到很大发展。在国内召开了多次关于GIS的国际学术讨论会。1985年,中国科学院建立了“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级重点开放实验室”,1988年和1990年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先后建立了“信息工程专业”和“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级重点开放实验室”。我国许多大学中开设了rs方面的课程和不同层次的讲习班,已培养出了一大批从事GIS研究与应用的博士和硕土。
第三是GIS全面发展阶段。80年代末到90年代以来,我国的GIS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走上了全面发展阶段。国家测绘局正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数字化测绘信息产业。1:100万地图数据库已公开发售,卫:25万地图数据库也已完成建库,并开始了全国1石万地图数据库生产与建库工作,各省测绘局正在抓紧建立省级1:1万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数字摄影测量和遥感应用从典型试验逐步走向运行系统,这样就可保证向GIS源源不断地提供地形和专题信息。进入90年代以来,沿海、沿江经济开发区的发展,土地的有偿使用和外资的引进,急需GIS为之服务,有力地促进了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用于城市规划、土地管理、交通、电力及各种基础设施管理的城市信息系统在我国许多城市相继建立。
在基础研究和软件开发方面,科技部在“九五”科技攻关计划中,将“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的综合应用”列入国家“九五”重中之重科技攻关项目,在该项目中投入相当大的研究经费支持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等单位开发我国自主版权的地理信息系统基础软件。经过几年的努力,中国GIS基础软件与国外的差距迅速缩小,涌现出若干能参与市场竞争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如GeoStar, MapGIS, OityStar, ViewGIS等。在遥感方面,在该项目的支持下,已建立全国基于IK4遥感影像土地分类结果的土地动态监测信息系统。国家这一重大项目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中国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

所谓合理的知识结构,就是既有精深的专门知识,又有广博的知识面,具有事业发展实际需要的最合理、最优化的知识体系。 李政道博士说:“我是学物理的,不过我不专看物理书,还喜欢看杂七杂八的书。我认为,在年轻的时候,杂七杂八的书多看一些,头脑就能比较灵活。”大学生建立知识结构,一定要防止知识面过窄的单打一偏向。当然,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是一个复杂长期的过程,必须注意如下原则: ①整体性原则,即专博相济,一专多通,广采百家为我所用。 ②层次性原则,即合理知识结构的建立,必须从低到高,在纵向联系中,划分基础层次、中间层次和最高层次,没有基础层次较高层次就会成为空中楼阁,没有高层次,则显示不出水平。因此任何层次都不能忽视。 ③比例性,即各种知识在顾全大局时,数量和质量之间合理配比。比例的原则应根据培养目标来定,成才方向不同知识结构的组成就不一样。 ④动态性原则,即所追求的知识结构决不应当处于僵化状态,而须是能够不断进行自我调节的动态结构。这是为适应科技发展知识更新、研究探索新的课题和领域、职业和工作变动等因素的需要,不然跟不上飞速发展的时代步伐。 大学生要培养的能力范围很广,主要包括自学能力,操作能力,研究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社交能力,查阅资料、选择参考书的能力,创造能力等等。总之这些能力都是为将来在事业上奋飞作准备。正如爱因斯但所说:“高等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具备会思考,探索问题的本领。人们解决世上的所有问题是用大脑的思维能力和智慧,而不是搬书本。”总之,凡是将来从事的工作所需要的能力和素质,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在学习的过程中自觉认真地去培养。 提供一篇文章,可以参考: 怎样建立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 20世纪末期,知识的总量以每3-5年增长一倍的速度增长着,而我们每个人获得知识的能力是有限的,我们需要知识,面对无边的学海,许多人无所适从。 怎样解决知识需要与“知识爆炸”的矛盾呢?   福尔摩斯是英国作家柯南道尔笔下的家喻户晓的神探,他如何能在扑朔迷离的案情中独具慧眼出奇制胜呢?柯南道尔在《血字的研究》中给福尔摩斯的学识范围开列了一张颇有意思的简表:   1、文学知识——无   2、哲学知识——无   3、天文学知识——无   4、政治学知识——浅薄   5、植物学知识——不全面,但对于莨蓿制剂与鸦片却知之甚详,对毒剂有一般的了解,而对于实用园艺学却一无所知。   6、地质学知识——偏于实用,但很有限,但他一眼就能分辩出不同的土质。他在散步回来后,他能把溅在裤子上的泥点,根据颜色和坚实程度说明是在伦敦什么地方溅上的。   7、化学知识——精深   8、解剖学知识——很准,但无系统   9、惊险文学——很广博,对近一世纪中发生的一切恐怖事件都深知底细。   10、提琴拉得很好。   11、善使棍棒,精于刀剑拳术   12、关于法律方面,具有充分实用的知识。   这张简表说明福尔摩斯显然不是个全才,但却有着明显的职业所需要的知结构,尽管用今天的眼光来看,柯南道尔所主张的侦探人才的知识结构不一定是最佳结构。但他给了我们一些重要的启示:要想具备某种才能,必须要有相应的某种知识结构,要取得某一事业目标的成功,不一定要掌握所有的知识。   应根据目标的需要,有所取舍,有所侧重,不能为学习而学习,为读书而读书,为知识而不加选择地吸纳知识。   福尔摩斯的学识范围告诉我们:要建立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   那么,怎样建立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呢?   要建立一个适合自己发展的最佳的知识结构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在确立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学习新知识之前,应该掌握一些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的原则。这些原则不是一般意义上对学习者的要求,而是必须遵循的准则,离开这些原则的支撑和指导,要建立任何具有实际意义知识结构都是不可能的。   (1)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体现的是知识内在的逻辑联系和必然性。在建立自己合理的知识结构时,必须从总体上来考虑知识的功能和效应,片面零散的知识、支离破碎的知识不可能提高一个认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的内在结构和体系,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个别到一般,这些原理都是符合学习知识的过程;而好高婺远、脱离实际地追求博大精深只能是一种幻想。   用整体性原则指导自己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就是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结合自己的整体目标,先从宏观上把握对自己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知识,然后再从知识的内部融会贯通,完整掌握,而不能满足于浅尝辄止和一知半解。一种职业,一个岗位总是对从事它的人提出特定的知识要求,这些知识的本身总是一个个有机的整体,有其自身的规律和价值,越能从整体上把握,它的价值就越大。   (2)相关性原则   相关性原则体现的是知识的相互依赖、相互牵连的内在本质特点。所有的知识都不是孤立和分散的,一个学科,一门知识总是和他相邻的学科和知识有着或多或少、或深或浅的联系,从而构成了知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互动态势。比如语言学和文学之间,物理学和数学之间,气象学和生物学之间等等。建立自己合理的知识结构,必须按照知识互相影响、互相依赖、互相促进的特征去组合、去建设,按照自己的人生目标、工作性质的相关要求学习掌握知识,而不是按照个人的喜好片面单纯地追求某一方面的知识。   (3)迁移渗透性原则   迁移渗透性原则体现的是知识的相互交叉、相互派生的特征。知识不是孤立分散的,相近相关的知识不仅可以互相促进,而且在一定情况下也可以相互转化和派生 。尤其是随着新的科学方法和思维观念的出现,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迁移日益增多,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大量涌现,马克思预言的自然科学奔向社会科学的洪流已经成为现实,比如数学已经越来越多地渗透到多个学科领域。我们在掌握现有的相关知识的同时,还要善于将已有知识相互深透,将知识学活,用知识创新知识,使自己的知识结构变为一个不断向外扩张的体系。   (4)动态性原则   动态性原则体现的是知识的发展规律,不能期望建立一个一劳永逸的知识结构。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就是对知识动态性原则最通俗的注释。在信息时代,知识的更新更加频繁,一个人昨天建立的知识结构 ,如果今天不充实更新,它的价值就会降低。只有用动态性原则要求自己,不断在旧有的知识结构中叠加新的内容,才能把握更多稍纵即失的机会。   建立合理知识结构的四个原则,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并不是孤立的,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是揭示了一个合理知识结构的必不可少的四个方面。因此,只有将四个原则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起到指导作用。

这一时期是本调查区及外围地质工作历史上的全盛时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疆和全国各地一样,各项事业都有了飞跃的发展。而地质工作向来薄弱的本区及附近亦发生了根本变化,在此期间先后有石油、地质、建设兵团、采矿、区调队纷纷来本区及附近进行地质调查及找矿工作。此时期的特点是人多势众,新资料、新见解层出不尽。将过去的地质勘察逐渐改为正规、系统、大规模的普查、勘探、区调。按时间先后将其研究情况叙述如下:

1)1951年春末,新疆军区独立骑兵师某团保卫股长李狄三,率领135名挑选的战士,从王震司令员手中接过进军西藏的红旗,由新疆于田翻越昆仑山吉里雅达坂,8个月经数千里艰苦历程,把红旗插上羌塘高原后,翻越昆仑、阿尔金山返回新疆,军马伤亡过半,战士以野牛皮带履。因高山反应共57人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剩余战士均荣立一等功。当时有一位随军地质技术员,可惜未见报告和专著。

2)1956年地质部青海石油普查大队一、二分队,曾在该区北侧进行过1:100万路线地质概查,并写有初步总结报告,范围控制在东经87°10′~90°40′,北纬36°04′~38°00′。

报告中对库木库里湖盆地的第三系,进行了详细的划分,并采到大量介形虫化石,对其储油构造测制了图件,同时也谈到第三系中有盐丘和石膏层。但由于工作的侧重,对其周边高山区的老地层研究很差,时代划分粗糙,谬误较多。

3)1959年,新疆地质局库巴地质大队第五分队,在若羌—库木库里一带进行路线地质及矿点检查工作。写有地质报告一份,附图64张。范围控制在东经88°00′~91°00′,北纬36°20′~38°17′。测区是一个形状极不规则的地带。

4)1966年,新疆地质局区域地质测量大队五分队在且末河上游1:100万区调工作,写有且末河流域区域地质测量及普查报告一份。由于当时正处于“文化大革命” 时期,分队技术负责被夺权,生产无人问过,于1971年才提交这份过于简略的报告。当时五分队共完成1:100万区调面积12 000 km2,最后仅写出24 000字的报告 (42页),显然不能全面地反映测区地质面貌,章节不全,内容过简,无插图和照片,个别地层跨系,目前看来是份质量不高的报告,但有些地层还是有化石依据的,对于空白区仍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5)1971年,新疆地质局区域地质测量大队一连一排,在J-45-B东部,J-45-Γ西部进行了1:100万路线地质测量及普查找矿工作,1972年编写出报告一份及相应的图件。范围控制在东经86°20′~88°15′,北纬36°30′~37°20′。正处于我队调查区西北侧,为东昆仑山区一份较系统的区调报告。调查面积12 000 km2

6)1976年夏,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藏北分队30多人,汽车多部,驮运牦牛100多头,乘马60匹。从西藏戈县北行,进入气候变化莫测的羌塘高原。经双湖办事处,历尽千辛万苦,最后有12名队员到达昆仑山脉的喀拉米兰山口,8月10日夜记录下山口南侧海拔5 330 m处的最低气温是零下18℃。在强巴欠日山下找到了海百合茎、苔藓虫、层孔虫、焦叶贝化石,填补了我国地质图上的空白,发现新生代火山多处及油苗、煤线。从对20多个湖泊的考察,发现那里的湖面变小了,湖水浓缩了,为研究高原隆起,气候变干提供了历史见证。发现整个羌塘高原内部,高等植物有300种左右,远远超过有些学者认为只有50种的数量,给野生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料。野牦牛常有200头的大群。一些外国学者根据一星半点资料,主观臆断地认为羌塘高原是“干旱中心”、“不毛之地”、“十分可怕” 是站不住脚的。古老的鱼类条鳅的发现以及在山坡、湖盆发现冰川痕迹,均说明第四纪时期高原上大陆冰盖的存在。

7)1980~1981年,新疆地矿局一区调队在东昆仑地区进行1:100万区域地质调查。所填图幅为阿其克库勒湖地区,填图范围:东经88°00′~91°30′,北纬36°00′~37°30′。其中东南部缺失两幅南北向延伸的1:10万图幅,西南部缺失3幅东西向延伸的1:10万图幅 (缺失部分位于调查区内)。总填图面积为41 232 km2,路线密度为10~50 km,图面表示精度1 km×2 km,该调查报告最终验收为良级。该图幅主要工作区在大九坝以北的东昆仑中带 (库木库勒微地块)构造单元内。在涉及调查区内的东昆仑南带划分出以上古生界为主的各组地层和部分中新生界地层,图面以系图法表示。除中泥盆统和下石炭统的地层单位为 “群” 外,其余各地层都划分到组。由老至新分别有:下泥盆统布拉克巴什群 (D1-2B)、下石炭统托库孜达坂群 (C1Tk)、上石炭统大九坝组(C2d)、阿其克库勒组 (C3a)、下二叠统碧云山组 (P1b)、喀尔瓦组 (P1k)及上三叠统桃湖组(T3t)。其中大九坝组仅有微古化石依据,其他各组有零星大化石依据。布拉克巴什群与托库孜达坂群沿用东昆仑中带所建的组名,其中托库孜达坂群依据西邻木孜塔格幅 (1:25万)雁头山以东所测的地质剖面而建,采到石炭纪至二叠纪化石 (珊瑚:Lophophylidium? sp.,Diphyphyllum sp.,Thamnopora sp.;层孔虫:Stromatopora sp.),因而将整个黑顶山缝合带统划为托库孜达坂群,但岩性与东昆仑中带的同组地层已有差异。现有资料表明,调查区内的托库孜达坂群,已有滨浅海相、浊积扇相、海相火山岩等不同沉积相组成。化石资料时限也较宽 (O2—P)。初步踏勘认为它含有布拉克巴什群、哈拉米兰河群等填图单元的成分。原1:100万地质调查报告运用槽台观点,将调查区划为晚华力西期冒地槽褶皱带,并认为大九坝断裂是一较大的区域性断裂。

8)1984~1985年,新疆地矿局一区调队由西昆仑东段向东昆仑西段进行1:100万区域地质调查,填图属空白区扫面性质,调查区范围呈一形状不规则的长条状,其东部延入调查区西邻木孜塔格峰幅 (1:25万)内,跨度为东经87°00′~88°00′,纬度界线北部为36°45′,南部为新疆—西藏行政区分界线。南北部共有约7 200 km2的空白区。调查路线密度10 ~50 km,图面表示精度为1 km×2 km,该图幅最终验收为良级。

图幅采用系图填图法。以鲸鱼湖断裂为界将南部划为巴彦喀拉地层区,北部为昆仑山地层区。涉入本区及西邻范围 (调查区东经88°以西地段)因通行受阻而未能进入,形成近20 000 km2的空白区。这一区段的最终成图沿用1971年调查区西北部的1:100万的区域地质调查成果 (王家珩,1971)和遥感解译资料,将东经88°以西地段的黑顶山缝合带及北部地层统划为未分上石炭统(C3),与1982年1:100万区调所划的下石炭统托库孜达坂群相连,南部划为下二叠统黄羊岭群(P1Hy),与1982年1:100万填图所划的上三叠统桃湖组相连。

调查报告用槽台观点将鲸鱼湖断裂以北划为昆仑褶皱系南昆仑地槽褶皱带,断裂以南划为可可西里-巴彦喀拉地槽褶皱系,并认为木孜塔格北坡断裂是一非常重要的区域性大断裂。

9)1986年,新疆地矿局一区调队赵子允在参与中美木孜塔格登山考察时,在木孜塔格北坡一带发现蛇绿混杂岩带,并取了放射虫硅质岩样,经中国科学院王乃文鉴定,时代为晚二叠世—早三叠世。

10)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成都理工学院,中国科学院、地矿部科研所等对东昆仑地区进行了专题研究。但主要是利用原有资料和邻区的一些新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未开展实地工作。1992年中国地质科学院姜春发等正式提出以大九坝断裂为界,北部划为东昆仑中带,南部划为东昆仑南带,两边的基底、盖层有很大区别。并建立了东昆仑南带的地层层序,认为大九坝断裂即为东昆中断裂。

11 )1993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区域地质志》 根据1985年1:100万区调资料将阿尔喀山幅(1:25万)南部的可可西里地层分区的桃湖组用化石成果较好的克勒青河群代替,并将西邻区的下二叠统黄羊岭组顺延至调查区内,同时还根据周边地层和化石的对比,将东昆仑地区的石炭系(包括本区的下石炭统)通划为未分上石炭统。此地层框架沿用至今。

12)1993年,新疆地矿局一区调队在东昆仑地区黑顶山一带 (黑顶山幅)开展1:20万区域地质调查,地理坐标:东经87°00′~88°00′;北纬36°40′~37°20′。该调查只进行了一年野外工作,未予成图。第二年项目取消,仅提交过渡性总结报告。

图1-2 地质调查工作程度图

此次调查在黑顶山缝合带内发现数条蛇绿岩带,在一些透镜状、断块状的灰岩层中采到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化石。但仍沿用1:100万区调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区域地质志》 建立的地层层序,由老至新划出了铁石达斯群 [ (O2—S1)Tsh]、契盖苏群 (D1-2Qg)、布拉克巴什群(D2Bl)、哈拉米兰河群 (C2-3Kl)等。未提交成果图,过渡性总结中提出木孜塔格北坡断裂是一重要的大地构造单元分界线。

13)1992~1996年,新疆地矿局第一区调队在东昆仑地区所做的1:50万甚低密度化探扫面工作涉及调查区北缘地段,在黑顶山缝合带内圈出与韧性剪切带密切相关的金、砷、汞、锑等元素异常和与斑岩型矿化有关的铜、铅、钼元素异常。

总体来说,昆仑山地区整体研究水平较低,到目前为止,整个昆仑山地区地层划分通用一套地层层序,这些地层分别建立于不同大地构造单元内,同组地层岩性及厚度变化大,难以对比;侵入岩未建立起可供对比的岩石谱系单位;火山岩、变质岩的研究程度更低。构造单元划分争议较多。以研究程度来看,青海省地矿局的研究程度相对较高,尤其是东昆仑南带内。对于姜春发等人提出东昆仑中带、东昆仑南带划分方案,我们认为是较为切合实际的。

调查区的研究程度及区域地质调查历史见图1-2和表1-3。

表1-3 调查区区域地质调查历史简表



世纪~年代概略地质勘查及外围系统地质调查阶段
答:8)1984~198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矿产局第一区域地质调查队由西昆仑东段向东昆仑西段进行1:100万区域地质调查,填图属空白区扫面性质,调查区范围呈一形状不规则的长条状,其东部延入木孜塔格幅(1:25万)内,东经跨度为87°00′~88°00′,纬度界线北部为36°45′,南部为新疆—西藏行政区分界线。南北部共有约7...

世纪~年代概略地质勘查及外围系统地质调查阶段
答:这一区段的最终成图沿用1971年调查区西北部的1:100万的区域地质调查成果 (王家珩,1971)和遥感解译资料,将东经88°以西地段的黑顶山缝合带及北部地层统划为未分上石炭统(C3),与1982年1:100万区调所划的下石炭统托库孜达坂群相连,南部划为下二叠统黄羊岭群(P1Hy),与1982年1:100万填图所划的上三叠统桃...

区域地质调查类型
答:该类地质调查类型又称普查地质调查,20世纪90年代前运用比例尺为1:20万、1:10万,一般的地质调查和地质填图路线的间距分别为2km、1km左右。实施“地质大调查”以来,我国中比例尺地形图和数字地理底图数据库的数据已更改为按国际1:25万分幅进行,并将1:25万地质图定位为新一轮国土资源调查的基础...

以往研究程度
答:呷村矿床于1973年由四川省地质矿产局第三区域地质调查队发现以来,先后有四川省地质矿产局108地质队(以下简称108地质队)(1977~1984年)、四川省地质矿产局403地质队(以下简称403地质队)(1987~2011年)在此开展过地质勘查工作。自矿山开采以来,先后有青海西部矿业地质勘查公司、青海西部地质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湖南省有色...

关于勘查阶段的问题
答:预查、普查阶段的地质工作成果,是为产能的区域性调控和衔接,进而为研究矿业发展的战略布局服务;详查阶段的地质成果,是为新矿区总体设计规划服务;精查阶段的地质成果,是为矿井设计提供依据。(2)坚持按勘查阶段开展地质工作是历史经验和教训的总结。20世纪50年代在辽宁省发现的铁法煤田,经普查证实为赋存10...

地质科学常识
答:地质力学在中国是由李四光创立的。1926年,李四光发表《地球表面形象变迁的主因》 ,提出“大陆车阀说”。 1929年发表《东亚一些典型构造型式及其对大陆运动问题的意义》一文,概括了不同类型构造的特殊本质,建立了构造体系的概念,为地质力学奠定了基础。 20世纪40年代初,李四光正式提出地质力学这个名词。 60、70年代以后...

内蒙古努和廷超大型铀矿床
答:[摘要]努和廷超大型铀矿床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按照区域层间氧化带型砂岩铀矿找矿思路,采用“大间距、大剖面”钻探勘查手段发现的。至1996年经过对矿床地浸水文地质条件评价,认为不具备地浸开采条件,勘查工作停滞。2006年勘查思路由寻找“区域层间氧化带砂岩型”转变为“沉积-成岩型”,开采思路由“地浸开采”转变为“...

求几份地质勘察报告的范文
答:1.4 以往地质工作评述区内地质工作历史久远,地质研究程度较高,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省地勘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在该区先后进行1:20万和1:5 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九十年代##地质大队对该区进行了水泥灰岩矿及水泥用石英砂岩矿地质普查工作, 1995年提交了《##县%%水泥用石英砂岩矿详查报告》,现为$$水泥厂硅质配料...

(一)总则制定的历史沿革
答: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计划经济体制下实施的一些法规、规章已不适用。矿产地质勘查的总则和矿种规范,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也需要修订。1988年,着手总则的修订工作,行业内各部门共同组成编写组,经反复磋商,从各矿种地质规律的共性特征上统一认识,终于在...

印度尼西亚格拉斯贝格铜金矿床
答:格拉斯贝格斑岩-夕卡岩型铜金矿床的矿石储量不断增加,2000年底该区保有总的证实和概略储量增至25.1亿t,平均品位为铜1.10%、金1.04×10-6、银3.40×10-6,即有铜2761万t、金2610t、银8500t。此外,还有地质资源量13.95亿t,含可回收的铜690万t和金700t。2.勘查与发现 1936年,荷兰地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