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林则徐实在有两个,一个是士大夫心目中的林则徐,一个是真正的林则徐。前一

作者&投稿:尾伏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林则徐实在有两个,一个是士大夫心目中的林则徐,一个是真正的林则徐。这句话是谁说的?~

出自 蒋延黻的《琦善与鸦片战争》

1.放眼世界
千古未遇的西方资本主义强敌入侵, 促使林则徐“ 最先从封建的闭关自守的昏睡状态中觉醒,以全新的态度睁眼看世界” 。林则徐赴广州主持禁烟后,在与侵略者斗争的实践中意识到自己对西方知识的贫乏、国人对王朝之外世界的无知,他急于改变“沿海文武大员并不谙诸夷情,震于英吉利之名,而实不知来历” 的状况,于是开始有意识有目的地收集外文报刊、书籍进行翻译,以求获得有价值的情报,加深朝廷、国人对“西洋”的了解。
通过分析外国的政治、法律、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他认识到只有向西方国家学习才能抵御外国的侵略。林则徐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者和杰出的民族英雄,他在了解世界,研究西方方面带了头,成为中国近代传播西方文化,促进西学东渐的带头人。我们从中国国际法学史角度看,他在鸦片战争中,不仅是维护国际法原则的中流砥柱,而且也是中国引进国际法的第一人、中国近代国际法学的开山者。
2.治理水利
林则徐不仅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同时还是一位出色的治水专家,在其仕宦生涯中,十分重视并努力举办水利事业,兴修浙江、上海的海塘、太湖流域各主要河流等水利工程,治理运河、黄河、长江。林则徐治水注重深入实际,事必躬亲,同时还重视赈灾济贫,这些都是其“重民思想”的反映。林则徐曾著《北直水利书》。林则徐逝世后,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改道,循大清河至利津入海。
3.安定陕西
道光二十六年七月,林则徐任陕西巡抚后,便上书皇帝,宣称陕西“ 东北毗连晋豫,西南壤接川甘,道路纷歧,奸究易于出没。如佩执凶器之刀匪,此拿彼逃,最为民害” 。并表示决心要把“ 除暴安良” 、“ 严缉捕以靖地方”,作为接任陕西巡抚后的“ 首务” 。为从根本上免除灾荒,他筹议兴修关中水利,命陕西督粮道张集馨对《关中胜迹图志》一书加以研究,提出方案。这一计划终因费用太大,未能实现。林通过上述多种办法,使陕西局势得到暂时的稳定。
4.防卫新疆
林则徐不顾年高体衰,从伊犁到新疆各地“西域遍行三万里”,实地勘察了南疆八个城,加深了对西北边防重要性的认识。林则徐根据自己多年在新疆的考察,结合当时沙俄胁迫清廷开放伊犁,指出沙俄威胁的严重性,临终时曾大声疾呼,告诫国人:“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吾老矣,君等当见之。” 果不其然,六十余年之后,数百万领土已被蚕食鲸吞,历史证明了林则徐是正确的!

扩展资料

士大夫心目中的林则徐
他是百战百胜的,他所用的方法都是中国的古法。可惜奸臣琦善受了英人的贿赂,把他驱逐了。英人未去林之前,不敢在广东战,既去林之后,当然就开战。所以士大夫想,中国的失败不是因为中国的古法不行,是因为奸臣误国。当时的士大夫得了这样的一种印象,也是很自然的。林的奏章充满了他的自信心,可惜自道光二十年夏天定海失守以后,林没有得着机会与英国比武,难怪中国人不服输。但真的林则徐是慢慢觉悟了的。
林虽有这种觉悟,他怕清议的指摘,不敢公开的提倡。清廷把他谪戍伊犁,他在途中曾致书友人说:‘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如大陆之放排枪,连声不断。我放一炮后,须辗转移时,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求其良且熟焉,亦无他深巧耳。不此之务,既远调百万貔貅,恐只供临敌之一哄。
这是他的私函,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写的。他请他的朋友不要给别人看。换句话说,真的林则徐,他不要别人知道。难怪他后来虽又做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他总不肯公开提倡改革。他让主持清议的士大夫睡在梦中,他让国家日趋衰弱,而不肯牺牲自己的名誉去与时人奋斗。林文忠无疑的是中国旧文化最好的产品。他尚以为自己的名誉比国事重要,别人更不必说了。他们当然不主张改革。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林则徐


(1)一种观点认为林则徐能够用中国传统的方法战胜英国侵略者,因为清政府的破坏,林则徐无法施展其才能,因而导致鸦片战争失败。另一种观点认为林则徐逐步认识到当时的中外形势,他能够首先开眼看世界,但无力扭转当时的战争形势。第一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持这种观点的人不了解世界潮流所向,仍然没有摆脱“天朝上国”的迷梦。
(2)作者认为林则徐害怕舆论的指责,坐视国家衰败,不敢公开说明自己的见解,因而延缓了中国改革和近代化的进程。不正确。中国在当时没有发生改革运动是由当时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程度决定的。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尚未出现,不具备改革的客观条件,而不应该由林则徐来承担责任。

(16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 ...
答:(1)君主制度导致社会动乱、矛盾激化(或反对君主专制)。原因:政治上:君主专制强化;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商品经济发展;思想上:儒学的新发展(心学、理学走向极端)(8分)(2)理由:雍正皇帝设立了军机处;从此军国大事由皇帝一人裁决。(2分)(3)加强专制君权的需要(削弱相权);缺乏...

(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材料一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有一天,始皇帝...
答:(2分)主要原因:元朝疆域辽阔(1分)行省制度评价: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管理,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对进一步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有重要意义。(3分) 试题分析:(1)材料题作答一定要结合材料。材料一主要体现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这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下的一对矛盾,历朝统治者解决这一...

(16分)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范仲淹)国家专以词赋取进士,……求有才有...
答:(1分)(3)统一思想;为改革培养人才。(4分)(4)司马光认为王安石在文学上成就很高,但在变法过程中不采纳忠言,重用小人,有一定的道理。但司马光作为变法的反对派,他的观点有一定的片面性。 试题分析:问题一:分析材料1,范仲淹主张考试要根据国家需要考治理国家的内容,材料2中苏轼认为以诗赋...

(16分)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材料一 : 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 ...
答:(1分)影响:增强了秦国的综合国力,为后来秦统一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重农抑商政策后来成为中国封建统治者的基本国策,有效维护了封建统治,但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6分)(2)措施:均田制。(1分)原因:百姓贫困;人民流离失所;土地兼并现象严重。(3分)(3)观点:同意赵翼,认为北魏政权的...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材料一 “中国一向是最富有的国家,就是...
答:(1)第一种答案:同意:法律和制度阻碍了中国发展。如重农抑商、闭关锁国、轻视技术等。第二种答案:不同意:宋代以来中国经济一直在发展,工商业城市增多,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出现和发展等。(4分)(只表明观点,没有说明理由的不给分)(2)现象: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农业人口涌向城市。(2分)...

(16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东汉时规定了“三互法”:“婚姻之家的两州...
答:(6分)⑶不同:中国古代强调地方官员的本籍回避,不得在本籍为官;而现代西方国家要求地方官员必须是本地居民。(2分)被推崇的原因:“土官”更了解当地情况,赢得了当地的支持,提供优质服务。(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试题分析:(1)从材料一中涉及到的不同的朝代的回避制度...

(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在政治上,西欧各国深感在“华盛顿...
答:(3分) 试题分析:(1)结合所学知识,西欧接受马歇尔计划是由其当时所处的特定环境决定的,一,战争带来的巨大破坏,百废待兴,二是面临着美苏的威胁,因此需要迅速恢复经济,所以普遍接受马歇尔计划的援助,从而实现了各国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2)依据材料“法国不只是在政治和军事上与美国分庭...

阅读下列材料:(16分)材料一: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
答:明太祖:废除丞相。(4分)(3) 职能:军机处只能秉承皇帝的旨意办事(跪受笔录、传达皇命)(2分)时代特征:明清时期封建制度渐趋衰落。(2分)(4)相权逐渐遭到削弱,君权逐步强化,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巩固并发展。(2分 试题分析: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建设方...

阅读下列材料:(16分)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
答:3分)。②陈胜、吴广起义。(秦末农民起义等答案符合题意,即可得分。3分)。(3)秦国经过 商鞅变法,使秦国力量强大。(答案符合题意,即可得分。3分)。秦朝的暴政(答案符合题意,即可得分。3分) 试题分析:第(1)问,主要考查秦始皇统一天下的相关内容,材料主要是盛赞秦始皇的雄才大略和统...

(16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1)据材料一,简要概括1933年到l945年美国经 ...
答:(16分)(1) 特征:从经济危机中恢复发展到战时繁荣 (2分) 因素:罗斯福新政(2分)二战的爆发,美国充分利用国际市场(2分)(2) 问题:美国因产能过剩,有可能发生经济危机 (1分) 原因:战时经济的畸形发展;战后国际市场的萎缩(2分)。(3) 措施:马歇尔计划援助欧洲 、建立关贸总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