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史上,为什么古代人在打仗的时候都要攻城呢?

作者&投稿:登苗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为什么古代打仗的时候非要攻城,不能绕过去吗?~

在古代的历史题材影视剧中,我们通常可以看到军队攻城的画面,一般攻城的战役,人员伤亡是极其惨重的,投入的器械也特别多。
据统计,要顺利的攻下一座城池的话,攻城的军队至少要是守城军队的3倍以上才能拿得下来。

既然攻城会损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那为什么不放弃攻城而直接绕过去呢?
其实我国古代打仗,一定要攻城,而非绕路,这并不是古代人不知道变通,而是有必须这样做的道理和原因。
1、攻城为了抢夺资源
古代行军打仗的目的无非就是要争夺土地、人口和财富而已。而土地、人口、财富就是引起双方战争的直接原因,他们所需要的这些东西都在城池里才有,守城将士们自然也不会就这么白白让给他们,也会为了保护自己的亲人、土地、财产等东西而奋起抵抗,所以攻城就是必须要经历的过程。

2、 攻城是为了强占战略要地
古代的城池一般都有一定的战略地位,想要进入城池的另一面,就必须把眼前的城池拿下,要不然就得绕过很长的一段路程才能绕到城的后面。
在古代,这样做会浪费大量的时间、人力和物力,打仗都讲究速度和效率,所谓兵贵神速才是制敌的最有效方法。就像东方六国攻打秦国的时候,那他们就必须要打通函谷关才能进入秦国腹地,否则是无法越过关卡到达咸阳的。

3、不攻城给自己造成危险
就算不计成本而绕过城池的话也就等于给自己制造了一个潜在的危险。
那就是绕过城池会让自己处于腹背受敌的危险,还会把自己的运输粮道暴露给敌人,一旦敌人在后方掐断给养,不久就会造成军心动摇,引起恐慌,大大减弱军队战斗力,结果就只有等着被敌人收拾的份了,这可是军队大忌。就像三国时期的马谡偏偏要驻军山上,结果被敌军发现破绽,切断了全军的水源,最后落得个全军覆没的下场。

4、攻下城可以作为自己的粮草后勤补给
城池如果被攻下了,那么城中的人口,物资,钱财等所有的一切都是属于胜利的一方,那么攻城军队就可以就地修整以恢复元气,不至于让将士们长期露宿在外,这样也可以安抚军心,如果后方粮草供应不上,还可以就地补充粮草,缓解因为断粮而引起的恐慌,甚至还可以就地征兵,以补充攻城时损失的人数,并且修复攻城时毁坏的器械,为下攻打一个城池做准备。

双方打仗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个安全、稳定的大后方,能保证运输补给的安全,只有让将士们吃饱、放心,没有了后顾之忧他们才能上下一心的攻城,这样才能克敌制胜,保障大后方的安全直到如今的战争依然适用。所以,历史上的任何一场战争,攻城方的军队宁愿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去攻下城池,也不愿意不费一兵一卒的绕过眼前的城池。这样做就可以消除后顾之忧了,防患于未然了。

因为他们打仗的目的就是侵占,不打这座城还怎么侵占领地。

我们从很多影视剧和历史书上都可以看到,在古代打仗,将领们都是带着士兵,一座城池接着一座城池地攻打, 然后赢了之后才会宣告胜利。在古代,一座城也是一种权力的象征,城墙上地旗帜,代表着所属国家,还有驻扎守城的军队是哪一方的。此外,我们经常在影视剧里看到,每次国王或者皇帝下命令的时候,都是拿下哪一座城池,收复哪一座城池。所以那些古代人拼了命也要攻下城,就是为了把那个城墙上的旗换成他们的旗。只有城墙上的旗换了过来才代表他们真正的攻下了这座城。

在古代,打仗目的一般都是占领城池,占领城池多了,自然进一步就是占领一个国家。古代将士夺取以及占领城中的资源与金钱,这样自己的国家才会有更多的人力和财力。城池是一个国家强大的标准,就好比我们现代战争其实是为了掠夺资源一样,那个时候的资源就是城池,城池中的居民需要向国家缴纳赋税,所以为了占领这座城,收取赋税,支配人力,只要发生战斗一般都会选择去攻城。

如果绕过去了这座城池,那么还是要继续攻占下一个城池,并且还很容易形成腹背受敌的局面,那到时候,进攻的士兵很容易就被围困在几个城池中间,像包饺子一样,被别人给端了。别说古代了,现在如果打仗,也是一样的道理,绕过去这个方法是行不通的。

华夏五千年的历史,朝代更替,战争无数。

所谓“兵者,诡道也”

但是我们反观历史,几乎所有的古代战争,两国(方)交战都是中规中矩的一个城池一个城池的去攻打,直至打到对方的老本营为止。

靠着冷兵器这样一路打下来,不仅动辄损兵折将成千上万,十分惨烈!而且作战周期长,对双方来说都是莫大的煎熬和恐惧。

这似乎一点也不符合用兵者的“诡道”。

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为什么不绕过城池直捣黄龙?反而一定要攻城呢?

其实古人也不傻,只要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我们就会知道,这条路根本行不通。

为什么要一座城池一座城池去攻打?

道理其实很简单,就好比你明知高速会收费,但你为什么跑长途还是一定要走高速一个道理。就是因为走高速最方便,最快捷,而且路况好啊。

攻城也是一样,古代没有像现代这么便利发达的省道高速公路,而直通城池的路一般就是最好走的官道,路况好,又平坦,相较而言适合大部队快速前进。

并且我国自古就是个多山丘的国家,在当时平原的占比并不大。有时候,两地之间几百公里,无任何岔口,而城池往往就建在这些关键节点上。

从守城方来说,就是考虑到你只能从这走,不能从别的地方走,才会在此处建城池,扼住陆路、水路咽喉,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总而言之,古代城池修建的地方就是两点之间最快最省时间的咽喉要道。

绕着走不行吗?

想绕道走捷径也不是不行,只是对攻城方来说,绕道其实更加凶险!

《三国志·魏书·郭嘉传》中说“兵贵神速”,行动越快,效率越高,胜算也越大。

由于古代的技术、装备有限,按士兵的交通工具来分,军队无非三种兵种:步兵、水兵和骑兵,其中更是以步兵为主,全靠双脚行走。

这就像我们的红军行走的万里长征,古代的士兵每一次打仗都是在走长征,动辄则数万人。带着这么庞大的军队,如果贸然选择绕路就免不了要翻山越岭,消耗大量精力时间不说,战线也拉得太久。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而后勤部队要在岐山峻岭托运粮草,更是难上加难。如果此时后勤再被敌人猛然切断,没了粮草加上身心疲惫,必定军心大乱,还没开打就败局已定了。

万一绕过去了,就能成功了吗?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就算你真能突破重重险阻翻山越岭绕过去直达敌方大本营,就算成功一半了?

首先,敌方不是傻子,你这么大一队人马绕城而过,即便古代信息再迟缓,也不可能瞒得过对方的眼线。即便对方没有在中途截杀,可能你绕过城池,不就等于把后背亮给对地理环境更熟悉的敌人?

如果敌方反应过来,带兵从后追击,那此时面临的局面就是腹背受敌,而且在别人的地盘只能任人宰割,很可能最后就是全军覆没。

退一万步讲,即便地方城池昏庸无能,没有洞察危机无人调兵遣将支援,使得你能放心进攻敌方大本营。

但经历了长途跋涉的士兵,是否有体力跟皇城内养精蓄锐的将士相抗衡?是否有把握速战速决?如若久攻不下,粮草能维持多久?一旦对方援兵包抄,最大的可能还是会变成困笼之兽、不战自败。

所以说,绕城而行看似风险更小,其实是极度凶险的一招!循规蹈矩的攻城看似艰难惨烈,反而风险其实更低。就连蒙古帝国的铁骑当年践踏宋朝,却被小小襄阳阻碍几年,也不敢绕道承担风险。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绕行一定会失败,比如三国邓艾奇袭成都,但毕竟这是个例。正所谓

两害相较取其轻,这也是为什么历代战场大多都选择正面攻城的原因了。

另一方面,古代战争一定要进行攻坚战还有三个重要目的。

战争补给提供

古代作战,从来都是一个漫长的拉力站,短则三五月,长则几十年。所以,不管是由南往北打,还是从北南下,粮草补给都是第一要事。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也是这个道理。

那么,在这个漫长的作战过程中,总不能带着足够几万、几十万人吃好几年的粮食、装备上在路吧?

所以,古代的城池其实也是一个补给站,攻打下来的粮食、装备、士兵都可以为我所用。

另一方面,古代打仗给国家带来的负担也是空前巨大的。

“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如此一来,时间一久,国家必定会被战争所拖累,比如隋炀帝三征高丽,劳民伤财,导致全国经济崩溃。

所以行军打仗自然要夺敌人之粮、征敌人士兵、抢敌人装备。

城池是经济,补给中心,一切财富都可以从城池获得。

别小看一城一池之得失,可能关乎整个战争的命运

上面有讲到,古代城池往往会建在这些关键节点上,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尤其是占领一国重要地位的城池,虽易守难攻,但一旦攻下来,那就不是一城一池的得失,很可能关乎的就是整个战争的胜负。

比如当年诸葛亮和司马懿相争的街亭,马谡街亭失守直接导致诸葛亮北伐的失败。

另一方面,城池都是依水而建,大多地处水陆交通要塞,即便要做持久战,也能够依靠城内便捷的交通,运送补给。如果没有攻下来,可能打不了多久,就只能灰溜溜的撤退,白白损失兵力、财力。

而拿下这种交通要塞,同时也是切断了地方的通勤要道。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中伤敌军。

所以说,越是难以攻克的地方,确实有攻克的价值,搏一搏单车变摩托。

信息传送周转点

在战场上,除了粮草,另一个影响军情的要素就是及时有效的作战情报。

古代战场上的情报都是靠人点对点传递,所以为了保证情报及时有效,准确固定的情报点很重要。可是,如果军营在外驻扎不定,今天送的情报在这里,明天送来军营被迫迁移几十里地,如果信使找不到你,那可能大本营被别人偷袭了可能都不知道。

但是打下城池之后,各路消息自然变得灵通,一旦有变,也会提前一步

得到消息、做出应变,同时明确下一步的作战目标。这也是交战必取城池的重大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攻下一座城池,也就离对方腹地更近一部,也是便于监控敌方动向,握住敌方咽喉。

如果还是不明白,那最后再举一个通俗的例子,《王者荣耀》玩过吗?攻城略地是不是都得先推塔?古人不是傻子,如果真的有捷径,那也必须是建立在稳健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在古代一座一座的攻,才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我国历史上,为什么古代人在打仗的时候都要攻城呢?
答:古代作战,从来都是一个漫长的拉力站,短则三五月,长则几十年。所以,不管是由南往北打,还是从北南下,粮草补给都是第一要事。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也是这个道理。那么,在这个漫长的作战过程中,总不能带着足够几万、几十万人吃好几年的粮食、装备上在路吧?所以,古代的城池其实也是一个补给站...

为什么中国古代这么多战争呢?
答:西方的皇位十分稳定,这是因为西方严厉的世袭制,再加上宗教的支持,西方人不会产生“皇帝轮流做”之类大胆包天的想法,无论生活好与坏,身份是不能变的,国王的后代就永远是国王,贵族的后代就永远是贵族,臣民的后代就永远是臣民,不会有人想着把这样的秩序打破。这是西方,然而在中国这一套行不通...

为何古代战争经常屠城?
答:不严格的来讲,古代的屠城行为主要目的有两种:王朝战争的政治目的和宗教目的,这些大目的下包含军事威慑、血腥发泄、战略掠夺等等小目的。王朝战争的政治目的屠城在中国历史上非常常见,项羽对秦、西夏对宋、元对宋、明对元、,清对明。在王朝更替战争中,屠城有有效减少敌方人口,对一些敌方战略要地进行...

天干物燥,小心火烛,古代为什么要有打更人在夜间打更?
答:打更人其历史渊源与我国的原始巫术密切相关,这个角色最早是由部落里受人尊敬德高望重的巫师担任。巫师就常常在半夜出来向大家通报时间,而且驱逐鬼魅。这一现象在曹雪芹的《红楼梦》中叶有所记载。吴贵横死家中床上,大家都认为其妇人为山精鬼魅,所以他的母亲还专门雇请了打更人在门外巡逻。由此可以看出...

为什么中国历史上汉民族一直处于被动挨打反抗的状态?
答:),大多数在汉政权管理下的游牧将领都相当能打仗,对于扩张疆土有着绝对的嗜好,而汉族将领大多都擅长心计,更多的时候在和朝廷的文官勾心斗角,对于开疆拓土有欲望,但也仅限于能种粮食的地方。所以,为什么我国古代历史上汉族总是处于被动挨打的原因,就在于汉族是农耕民族本身上面,汉人不能打,这并...

为什么古代战争那么多,现在几乎没有了?
答:历史上的中国战争频繁发生,所以朝代的更迭也非常的快。而随着历史的发展,如今的中国非常的稳定,不再像古代那样频繁的发生战争。之所以现在几乎没有了,是因为如今的生活条件更好,不再像古代那样为了资源而发生战争;其次就是因为现代化的武器,一旦发生战争那么带来的伤亡是非常大的。古代的生产力落后,...

为什么中国以前在历史上面老是被欺负呢?
答:中国历史上老被欺负?商朝:古印欧人向4个方向进军,分别灭掉了其他3个文明古国,唯独被商朝灭掉了向东的那支。战国:哪怕国内打的头破血流,只要面对外族,共同对外,甚至暂停内战一致对外。秦朝:北抗匈奴,南攻南蛮。大秦亡国不得归。汉朝: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三国:吊打任何一个异族 南北朝:冉闵...

古代为什么要有人打更?↓
答:其实,打更的历史源远流长,打更起源于原始的巫术,主要起驱鬼的作用,那可是受人尊敬的巫师才有资格来打的。所以在很多文学作品中都保留了打更驱鬼的习俗。如著名的《红楼梦》就有这样一段描写“晚上吴贵到家,已死在炕上。外面人人因那媳妇儿不妥当,便都说妖怪爬过墙吸精而死。于是老太太着急的了不...

为什么古代人打仗时勇往直前不怕死?
答:因为如果他们选择了当逃兵,那么他肯定不能够回他们原来的那个地方,但是其他的地方又不会去接纳她,毕竟古代的人的归属感是比较强的,他们不会轻易的接受外来人。并且古代到处都会有战争,也许你刚逃离了一个战场,又被卷入了另一场战争。还有的就是如果每一个人都选择当逃兵,那么他们那个地方的百姓就...

为何历史里中国总是与蒙古产生战争?
答:第二个原因就是蒙古人建立的元朝是被明朝给消灭的,所以他们怀恨在心,时不时地想要给明朝找点麻烦什么的。元朝才立国几十年就覆灭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蒙古人太自大了,认为自己曾经横扫欧亚,是战无不胜的“战神”,但是朱元璋很快就打他们的脸了。他们不光怀恨明朝,而且还始终相信自己能入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