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太和的历史

作者&投稿:欧阳战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1.安徽省太阜阳市太和县的历史故事

太和,古为豫州之域,春秋时期属宋国,名鹿上,又名邢丘、廪丘,宋国曾与齐国、楚国在此会盟,称为鹿上之盟。

战国时期属魏国,苏秦说魏襄王“南有新郪”,即指太和。后归楚国。

秦统一后,置新阳县,属颍川郡。

汉置细阳、乐昌、新妻宋,并属汝南郡。高祖二年(前205年),益封汝阴侯夏侯婴细阳千户。高后二年(前182年),封赵王张敖子寿为乐昌侯。宣帝地节四年(前66年),封外戚王武为乐昌侯。

东汉光武建武十一年(35年),封陈彭子陈遵为细阳侯。建武十七年(41年),以军功封郭亮为新妻侯。章帝建初四年(79年),徒封殷后宋公于新妻。

三国时属魏,废宋公国为宋县,景初二年(238年),隶属谯郡。

晋废细阳。晋武帝泰始二年(266年),将宋县改属汝阴郡。宋、齐属西汝阴郡。北魏太和间(477年―499年),废宋县。梁置陈留县。

隋改陈留为颍阳县。

唐贞观元年(627年)废颍阳,并入汝阴(今阜阳),境内置百尺镇(今原墙)。

宋开宝六年(973年)于汝阴县百尺镇置万寿县,属颍州。宣和元年(1119年),更名泰和县,移县治于沙河北岸(今旧县镇)。绍兴末陷于金。金亡,复归宋。

元至元二年(1265年),省泰和入颍州。大德八年(1304年),复置县,改“泰”为“太”,县治迁于今地,属颍州,后属汝宁府。

明属南京凤阳府颍州。

2.太和县历史故事

太和,古名鹿上、邢丘、廪丘,阜阳辖县。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地处黄淮平原南端,位于阜阳、亳州两市之间。

截至2011年,辖24个镇、7个乡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总面积1822平方公里,耕地172万亩,总人口171.2万。

是中国书画艺术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粮食生产先进县、中国绿化模范县、中国著名医药集散中心、中国最大的发制品原料、桔梗生产加工基地。

太和县土地肥沃,粮食作物以小麦、大豆、玉米、高粱、红芋等为主,经济作物以芝麻、油菜、棉花、烟叶、薄荷、中药材等见长,尤其是薄荷,素有“亚洲薄荷在中国,中国薄荷在太和”的美誉

太和,古为豫州之域,春秋时期属宋国,名鹿上,又名邢丘、廪丘,宋国曾与齐国、楚国在此会盟,称为鹿上之盟。

战国时期属魏国,苏秦说魏襄王“南有新郪”,即指太和。后归楚国。

秦统一后,置新阳县,属颍川郡。

汉置细阳、乐昌、新妻宋,并属汝南郡。高祖二年(前205年),益封汝阴侯夏侯婴细阳千户。高后二年(前182年),封赵王张敖子寿为乐昌侯。宣帝地节四年(前66年),封外戚王武为乐昌侯。

东汉光武建武十一年(35年),封陈彭子陈遵为细阳侯。建武十七年(41年),以军功封郭亮为新妻侯。章帝建初四年(79年),徒封殷后宋公于新妻。

三国时属魏,废宋公国为宋县,景初二年(238年),隶属谯郡。

晋废细阳。晋武帝泰始二年(266年),将宋县改属汝阴郡。宋、齐属西汝阴郡。北魏太和间(477年―499年),废宋县。梁置陈留县。

隋改陈留为颍阳县。

唐贞观元年(627年)废颍阳,并入汝阴(今阜阳),境内置百尺镇(今原墙)。

宋开宝六年(973年)于汝阴县百尺镇置万寿县,属颍州。宣和元年(1119年),更名泰和县,移县治于沙河北岸(今旧县镇)。绍兴末陷于金。金亡,复归宋。

元至元二年(1265年),省泰和入颍州。大德八年(1304年),复置县,改“泰”为“太”,县治迁于今地,属颍州,后属汝宁府。

明属南京凤阳府颍州。

清雍正二年(1724年),改属亳州。雍正十三年(1735年),颍州升府,复改属颍州府。

民国元年(1912年)废颍州府,直属安徽省。

民国3年,属淮泗道,后改安徽省第七行政督察区。1946年,解放战争开始,县境北部属鹿毫太县,东北部属阜北县。1948年全境解放。成立太和县。1949年属皖北行署阜阳专区。1951年属安徽省阜阳专区。1959年1月与界首合为首太县。同年4月恢复太和县。

3.安徽太和县的介绍

太和概述 太和县-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地处黄淮平原腹地,位于阜阳、亳州两市之间,面积1822平方公里,人口162.7万。

太和历史悠久。属古《禹贡》豫之域。

春秋时为鹿上,战国时为新郪。自秦始为县,其后县治几移,县名几易,先后为新阳、细阳、颖阳、万寿、泰和等。

元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县治移至今地,改"泰"为"太",取《易·乾·象辞》"保合太和,利乃贞"之义。这里人杰地灵,贤才辈出,东汉清沼使范滂,声播海内,名列八顾,清乾隆年间白莲教首刘之协,道光年间两广总督徐广缙等人,如群星璀璨,名留青史。

名胜古迹,遍布境内,倪邱孤堆,七处故城遗址,元代建造的文庙建筑群,都记载着太和古老的文明。 "沧桑何处问真情,一日重新订万年"。

在这片充满生机和希望的大地上,勤劳、智慧的太和人民正在以崭新的精神风貌,凭着对家乡最真挚的感情,在新的世纪里,抒写太和更加绚丽的画卷。 历史沿革 沿 革 太和古为豫州之域。

春秋属宋,为鹿上。宋襄公十二年(公元前639年),宋与齐楚为鹿上之盟。

战国属魏,苏秦说魏襄王“南有新妻”,即指本地。后归楚,楚考烈王十年(公元前753年),由陈迁都巨阳。

秦统一后,置新阳县,属颍川郡。 汉置细阳、乐昌、新妻宋,并属汝南郡。

高祖二年(公元205年),益封汝阴侯夏侯婴细阳千户。高后二年(公元前182年),封赵王张敖子寿为乐昌侯。

宣帝地节四年(公元前66年),封外戚王武为乐昌侯。东汉光武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封陈彭子陈遵为细阳侯。

建武十七年(41年),以军功封郭亮为新妻侯。章帝建初四年(79年),徒封殷后宋公于新妻。

三国时属魏,废宋公国为宋县,景初二年(238年),隶属谯郡。 晋废细阳。

武帝泰始二年(266年),将宋县改属汝阴郡。宋、齐属西汝阴郡。

北魏太和间(477~499年),废宋县。梁置陈留县。

隋改陈留为颍阳县。 唐贞观元年(627年)废颍阳,并入汝阴(今阜阳),境内置百尺镇(今原墙)。

宋开宝六年(973年)于汝阴县百尺镇置万寿县,属颍州。宣和元年(1119年),更各泰和县,移县治于沙河北岸(今旧县镇)。

绍兴末陷于金。金亡,复归宋。

元至元二年(1265年),省泰和入颍州。大德八处(1304年),复置县,改“泰”为“太”,县治迁于今地,属颍州,后属汝宁府。

明属凤阳府颍州。 清雍正二年,改属毫州。

十三年,复改属颍州府。民国元年(1912年)废颍州府,属安徽省。

民国3年,属淮泗道,后改安徽省第七行政督察区。1964年,解放战争开始,县境北部属鹿毫太县,东北部属阜北县。

1948年全境解放。成立太和县。

1949属皖北行署阜阳专区。1951年属安徽省阜阳专区。

1959年1月与界首合为首太县。同年4月恢复太和县。

区 划 民国初年实行区保制,全县分区(顺号取积名)、97保。 民国27年(1938年),实行区、乡、保、甲制,全县设3个区。

34乡(镇)。478堡。

民国34年(1945年),调整区划,并34乡(镇)为30乡(镇),计有:细阳镇、赵寺乡、望高乡、关集乡、三塔乡、竹园湖乡、龙李乡、光芦乡、龙台乡、胡集乡、黑虎乡、齐桥乡、大黄乡、高庙乡、旧县乡、陈李乡、砖桥乡、亮集乡、税铺镇、界首镇。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改用区、乡、行政村制,设10区。

139乡。10区是:城关、茨谷、李兴、税黄、板黄、赵庙、洪山、光武、大新、原墙。

1950年3月增设双浮乡,5月增设关集区,8月31日由阜阳划入宫集区及长春区的赵李、王营、草李、长春4乡。 1952年7月撤税黄区,增设税镇、大黄、长春、三塔、清浅、倪邱、旧县等区,至此全县设19区。

1953年8月,将光武、芦村、大黄、亮集等区、乡划入界首县。 1956年,全县并为9区1镇(城关镇)。

64乡。1957年3月撤区并乡,将全县64乡并为45乡。

1958年元月,被撤区全部恢复。 1958年9月,改全县9区1镇45乡为11个人民公社。

1960年12月增设洪山公社。全县设李兴、原墙、大新、倪邱、双浮、关集、宫集、坟台、赵庙、旧县、城关、洪山12个公社。

1961年8月,缩小农村人民公社规模,将全县12个公社改为12区,成立71个公社。 1969年3月撤区并社,全县成立20个公社。

至此全县设33个公社。计为:关集、城郊、大新、肖口、旧县、双浮、清浅、赵庙、倪邱、洪山、原墙、三塔、宫集、三堂、苗集、阮桥、税镇、李兴、蔡庙、宋集、赵庙、坟台、水上、高庙、许寨、桑营、城关、马集、双庙、郭庙、长春、 *** 、大庙。

1979年8月,撤人民公社恢复区制,全县设13区(镇)。同年12月增设宫集区、蔡庙区。

1983年5月,改人民公社为乡人民 *** ,生产大队改为村民委员会。 1985年,全县为15区(镇)。

75乡,5个乡级镇。 自然地理 太和县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地理坐标东经115°25′~115°55′,北纬33°04′~33°35′。

东临涡阳、利辛,南依阜阳,西接界首,北与亳州为邻,西北与河南郸城接壤。东南经凤台、淮南去合肥公里,西北经淮阳、西华去郑州307公里。

东去津浦路之蚌埠209公里,西去平汉路之漯河210公里。县境南北长52公里、东西宽60公里,面积1820平方公里,总人口156.3。

4.太和属于哪个朝代

太和城遗址位于大理市七里桥乡太和村西的鹤顶峰麓,是一座山坡上的城市。现存苍山顶的金刚城及南、北两道城墙。城墙多依山势用土夯筑而成,残存的北段城墙高出地面约3米,厚约5米。太和城西依苍山,东临洱海为天然屏障,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南、北城墙相距约500米。

太和城曾经是古代南诏国的都城,公元739年迁都于此,经过南诏几个朝代的建设逐渐形成了一个大城池,直到779年,异牟寻迁都羊苴咩城,太和城才逐渐荒废下来。作为当时南诏国都,它是南诏前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太和城内立有著名的《南诏德化碑,碑高3.02米,宽2.27米,厚0.58米,立于大历元年(766)。碑文作者相传是南诏汉族清平官(宰相)郑回,由唐朝流寓在南诏的御书杜光庭书写。此碑两面共刻5000多字,叙述了南诏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情况以及对唐友好的愿望。尤其重要的是碑文真实地记录了当时云南各族的分布、融合情况。这是研究南诏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此碑与太和城遗址均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安徽太和县的介绍

太和概述 太和县-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地处黄淮平原腹地,位于阜阳、亳州两市之间,面积1822平方公里,人口162.7万。

太和历史悠久。属古《禹贡》豫之域。

春秋时为鹿上,战国时为新郪。自秦始为县,其后县治几移,县名几易,先后为新阳、细阳、颖阳、万寿、泰和等。

元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县治移至今地,改"泰"为"太",取《易·乾·象辞》"保合太和,利乃贞"之义。这里人杰地灵,贤才辈出,东汉清沼使范滂,声播海内,名列八顾,清乾隆年间白莲教首刘之协,道光年间两广总督徐广缙等人,如群星璀璨,名留青史。

名胜古迹,遍布境内,倪邱孤堆,七处故城遗址,元代建造的文庙建筑群,都记载着太和古老的文明。 "沧桑何处问真情,一日重新订万年"。

在这片充满生机和希望的大地上,勤劳、智慧的太和人民正在以崭新的精神风貌,凭着对家乡最真挚的感情,在新的世纪里,抒写太和更加绚丽的画卷。 历史沿革 沿 革 太和古为豫州之域。

春秋属宋,为鹿上。宋襄公十二年(公元前639年),宋与齐楚为鹿上之盟。

战国属魏,苏秦说魏襄王“南有新妻”,即指本地。后归楚,楚考烈王十年(公元前753年),由陈迁都巨阳。

秦统一后,置新阳县,属颍川郡。 汉置细阳、乐昌、新妻宋,并属汝南郡。

高祖二年(公元205年),益封汝阴侯夏侯婴细阳千户。高后二年(公元前182年),封赵王张敖子寿为乐昌侯。

宣帝地节四年(公元前66年),封外戚王武为乐昌侯。东汉光武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封陈彭子陈遵为细阳侯。

建武十七年(41年),以军功封郭亮为新妻侯。章帝建初四年(79年),徒封殷后宋公于新妻。

三国时属魏,废宋公国为宋县,景初二年(238年),隶属谯郡。 晋废细阳。

武帝泰始二年(266年),将宋县改属汝阴郡。宋、齐属西汝阴郡。

北魏太和间(477~499年),废宋县。梁置陈留县。

隋改陈留为颍阳县。 唐贞观元年(627年)废颍阳,并入汝阴(今阜阳),境内置百尺镇(今原墙)。

宋开宝六年(973年)于汝阴县百尺镇置万寿县,属颍州。宣和元年(1119年),更各泰和县,移县治于沙河北岸(今旧县镇)。

绍兴末陷于金。金亡,复归宋。

元至元二年(1265年),省泰和入颍州。大德八处(1304年),复置县,改“泰”为“太”,县治迁于今地,属颍州,后属汝宁府。

明属凤阳府颍州。 清雍正二年,改属毫州。

十三年,复改属颍州府。民国元年(1912年)废颍州府,属安徽省。

民国3年,属淮泗道,后改安徽省第七行政督察区。1964年,解放战争开始,县境北部属鹿毫太县,东北部属阜北县。

1948年全境解放。成立太和县。

1949属皖北行署阜阳专区。1951年属安徽省阜阳专区。

1959年1月与界首合为首太县。同年4月恢复太和县。

区 划 民国初年实行区保制,全县分区(顺号取积名)、97保。 民国27年(1938年),实行区、乡、保、甲制,全县设3个区。

34乡(镇)。478堡。

民国34年(1945年),调整区划,并34乡(镇)为30乡(镇),计有:细阳镇、赵寺乡、望高乡、关集乡、三塔乡、竹园湖乡、龙李乡、光芦乡、龙台乡、胡集乡、黑虎乡、齐桥乡、大黄乡、高庙乡、旧县乡、陈李乡、砖桥乡、亮集乡、税铺镇、界首镇。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改用区、乡、行政村制,设10区。

139乡。10区是:城关、茨谷、李兴、税黄、板黄、赵庙、洪山、光武、大新、原墙。

1950年3月增设双浮乡,5月增设关集区,8月31日由阜阳划入宫集区及长春区的赵李、王营、草李、长春4乡。 1952年7月撤税黄区,增设税镇、大黄、长春、三塔、清浅、倪邱、旧县等区,至此全县设19区。

1953年8月,将光武、芦村、大黄、亮集等区、乡划入界首县。 1956年,全县并为9区1镇(城关镇)。

64乡。1957年3月撤区并乡,将全县64乡并为45乡。

1958年元月,被撤区全部恢复。 1958年9月,改全县9区1镇45乡为11个人民公社。

1960年12月增设洪山公社。全县设李兴、原墙、大新、倪邱、双浮、关集、宫集、坟台、赵庙、旧县、城关、洪山12个公社。

1961年8月,缩小农村人民公社规模,将全县12个公社改为12区,成立71个公社。 1969年3月撤区并社,全县成立20个公社。

至此全县设33个公社。计为:关集、城郊、大新、肖口、旧县、双浮、清浅、赵庙、倪邱、洪山、原墙、三塔、宫集、三堂、苗集、阮桥、税镇、李兴、蔡庙、宋集、赵庙、坟台、水上、高庙、许寨、桑营、城关、马集、双庙、郭庙、长春、 *** 、大庙。

1979年8月,撤人民公社恢复区制,全县设13区(镇)。同年12月增设宫集区、蔡庙区。

1983年5月,改人民公社为乡人民 *** ,生产大队改为村民委员会。 1985年,全县为15区(镇)。

75乡,5个乡级镇。 自然地理 太和县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地理坐标东经115°25′~115°55′,北纬33°04′~33°35′。

东临涡阳、利辛,南依阜阳,西接界首,北与亳州为邻,西北与河南郸城接壤。东南经凤台、淮南去合肥公里,西北经淮阳、西华去郑州307公里。

东去津浦路之蚌埠209公里,西去平汉路之漯河210公里。县境南北长52公里、东西宽60公里,面积1820平方公里,总。

6.安徽太和详细资料

太和县位于安徽省西北部,隶属于阜阳市,地处黄淮平原腹地,位于阜阳、亳州两市之间,面积1822平方公里,人口162.7万。

太和历史悠久。属古《禹贡》豫之域。春秋时为鹿上,战国时为新郪。自秦始为县,其后县治几移,县名几易,先后为新阳、细阳、颍阳、万寿、泰和等。元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县治移至今地,改"泰"为"太",取《易·乾·象辞》"保合太和,利乃贞"之义。这里人杰地灵,贤才辈出,东汉清沼使范滂,声播海内,名列八顾,清乾隆年间白莲教首刘之协,道光年间两广总督徐广缙等人,如群星璀璨,名留青史。名胜古迹,遍布境内,倪邱孤堆,七处故城遗址,元代建造的文庙建筑群,都记载着太和古老的文明。

7.安徽阜阳的历史

阜阳和安徽其它地市一样是一个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的地方.

阜阳春秋为胡子国,据传胡姓发源于此地双古堆.战国为楚国地,太和的巨阳是楚国都城遗址.秦置汝阴县,邓杲聚众起义,后为刘邦大汉天下的开国功巨.汉属汝南郡.三国魏置汝阴郡.北魏孝昌四年{528}年置颍州,颍州从此为阜阳之别称.南梁以后又叫胡城.颍阳.清丘等县名.唐时复叫汝阴县,后为颍州,其中初唐时也侨置信州,宋政和六年[1116]由于是龙飞之地置顺昌府,其间发生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少胜多的精点战役"顺昌大捷",城东颍坷三角洲北的万人山,传说就是金兵的尸首垒起的阜丘.金为颍州.至元二年[1336]省汝阴县入颍州,汝阴从此在史书中消失.明为江南省颍州.洪武六年[1373]毫州隶属颍州.清雍正十三年[1735]为颍州府,始设阜阳县,阜阳之名始于天下.1948年曾短暂设置阜城市,1975年于城关及郊区设县级阜阳市.1996年撤地设地级阜阳市,辖三区颍州颍泉颍东.1997亳州阜阳分治结束了六百多年一家的历史.

8.太和洪山的历史故事

太和洪山镇祝楼村一带居住着近万祝姓人家,其近世先祖系宋户部尚书、银青光禄大夫祝维岳。

其四个儿子全部为进士出身,第四子祝谘后裔祝玢、祝岳于明洪武三年迁徙太和洪山,至今已有540多年历史。 始迁祖源山东成武1993年太和洪山祝氏与山东成武祝氏联合续修的《祝氏族谱》载:《成武县志》载,宋乡贤祝维岳,显达官户部尚书,银青光禄大夫(正一品)。

四个儿子也相继中了进士,长子祝谏,屯田员外郎;次子祝诰,官蔡州县令;三子祝许,知并州军事观察推官;四子祝谘,官太常寺少卿,世称“父子五进士”。此父子事迹成武县西北十五里白店有墓碑可考。

目前在山东省成武县伯乐集镇白店村西黄楼村南现存宋熙宁七年(1074)所立惟岳公墓神道碑一座。碑堂内存有清雍正四年(1726)所立维岳公墓碑一座,另有民国十四年(1925)所立谏公、诰公、许公、谘公墓碑。

维岳公墓神道碑记载:祝维岳,字同甫,成武县伯乐集镇白店村人,宋景德二年中明法科进士,出任陵州司理参军,后任秦州观察推官,大理寺丞知河中府龙门县,为一代名吏。去世后被皇帝赠封为银青光禄大夫、户部尚书。

祝维岳后裔分别居住于山东省成武县、定陶县、曹县、单县、东明县、滕县、鱼台县、微山县,河南省商丘、民权县、兰考县、虞城县、太康县、永城县,江苏省徐州市、丰县、沛县、铜山县、阜宁县,安徽省太和县、界首、宿县、淮北、砀山等地。成武县以祝维岳为始祖,以下祝谏为长门、祝诰为二门、祝许为三门、祝谘为四门。

一、二、三门在本地都有延续,唯四门祝谘之后一直没有联系。一说“祝谘丘由单州城武(今山东成武)徙居滑州韦城(今河南长垣),”一说徙居河南固始等地,一说徙居安徽太和。

这里的祝谘丘就是祝谘。从现有资料看祝谘的后代应在南宋时期以后历代迁徙出去的。

自宋帝十八世徽钦时金人南侵,南北混战,国无宁土,祝氏有随黄帝南迁者,有避兵乱逃亡四方者,大江南北黄河两岸,江苏丰沛、河南固始、民权,安徽太和、山东省曹县滕州邑县巨多。祝维岳后裔自山东成武乘马车到颍州太邑北七十里祝老家园,聚族而居。

生五子,分别为金、银、铜、铁、锡。祝金居界首大桥集祝楼,祝铜居洪山祝楼,祝银、祝铁、祝锡居祝瓦房祝老庄。

居住祝楼的祝先森介绍,1992年9月10日山东省成武县族人祝以佛、祝兆森二人来太和县联络祝氏,经查考世别,翻阅清光绪十八年壬辰太和《祝氏族谱·序》(2010年清光绪《祝氏族谱》失窃),方知太和祝氏这一支系实成武近世始祖祝维岳第四子祝谘之后裔。山东成武县东十八里苟村集近世一世始祖祝维岳;二世祖祝谏、祝诰、祝许、祝谘,成武县西北乐村白家店故里,庄西里许先祖坟茔在焉,尚有墓碑可考。

昔经金元之乱,谱毁于兵燹自三世祖以下失传者八世,至元代只有祝彦昭迁居大双固集世系始可纪。十一世祖祝彦昭,敕赠奉直大夫;十二世祖祝守贞,敕赠奉直大夫;十三世祖祝语,明工部都水清吏司,员外郎,诰封奉直大夫,南城兵马指挥司副指挥。

苟村集西里许仍有坟莹墓碑可考。碑文字有:“天顺二年岁次戍寅秋七月,奉旦大夫工部都水清吏司员外郎祝语”。

十四世祖祝执和祝同,祝执也名祝寿,明深州通判。祝同,明进士迁居定陶城东祝楼。

十五世祖祝芹,衢州罕知事;十六世祖祝永孝,庠生入孝子祠;十七世祖祝继先和祝景先,祝继先监生,祝景先儒生诰封中议大夫;十八世祖祝康(官中书舍人)、祝瑞、祝肃;十九世祖祝尚礼、祝尚智(无嗣)、祝尚信。二十世祖祝方明和祝方元。

祝方明生五子,长子祝尔奉,次子祝尔禄,三子祝巽南,四子祝尔公,五子祝尔侯。祝方元六房夫人,大夫人生子祝尔福;二夫人生子三子:祝炽、祝昌、祝寿,三夫人无子嗣(养祝而寿次子祝朋为嗣孙),四夫人生二子:祝尔承,养子祝尔艾(系外甥),五夫人生一子祝尔猷;六夫人生一子祝尔兴。

山东成武县祝氏至二十一世至今,世系派别清晰,不再赘述。太和祝氏宗谱曾于清代修谱,因黄水泛滥,老谱失没,兵荒马乱,祝金、祝银、祝铁、祝锡四门老谱无存,仅有始迁二世祖祝铜一门老谱尚存。

1992年由山东祝氏族人联络聚会,山东、河南、江苏、安徽十余县城的族人汇集成武县,于1992年8月至1993年3月完成《祝氏族谱》十一卷修谱任务。我们由祝氏家谱史料可知,太和始迁祖祝玢、祝岳二兄弟系山东成武县近世一世祖祝维岳第四子祝谘之后裔。

祝谘为近世二世始祖,其后裔祝玢、祝岳因家谱失传八世,如按失传八世辈份推算,则约为近世十世祖,也即太和县洪山镇祝楼祝氏的始迁祖。祝楼始迁祖玢、岳兄弟明洪武三年(1470年),祝玢,祝岳兄弟二人自山东成武迁至颍州太邑(今太和)北七十里。

据祝氏老家谱记载兄弟二人共五子,分别为金、银、铜、铁、锡。后来长子祝金迁界首定居;二子祝银居太和洪山镇油坊庄;三子祝铜居洪山镇祝楼村;四子祝铁,五子祝锡仅知也居洪山镇油坊庄,但老家谱丢失后,后裔世系无法理清。

如今祝玢、祝岳两位始迁祖后人居住分布在太和的祝老庄、祝瓦坊庄、祝油坊、前祝油坊庄、后祝油坊庄、祝坊庄、文铜寺、小祝庄、祝。

9.安徽阜阳的历史

阜阳市历史悠久,人文蔚盛。历史上以颍州(今阜阳市区)为中心的南部开发较早。西周以后,在今阜阳境内即建立了妫姓的胡子国,临泉境内的沈子国,颍上境内的慎等。春秋战国时,又出现了太和原墙的原阳,倪邱的新,临泉的寝等县邑。由此地域概念逐渐形成。秦代始置汝阴县,汉属汝南郡。三国魏置阴郡。北魏孝昌四年(公元532年)置颍州,隋设汝阴郡,唐设颍州,宋设顺昌府,元属汝宁府,明属凤阳府。清为颍州府。清雍正十三年,颍州更名阜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立阜阳地区专员公署,下辖八县一个行政办事处。

北部以亳州市为中心的区域,同样经历了氏族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商代为都城,“汤始居亳,从先王居”。春秋置焦邑、秦置谯县、领有今亳州境内的谯、城父,属泗水郡,汉属沛郡,东汉属沛国,三国设谯都,东晋属谯郡,北周始置亳州,隋复置谯郡,唐置谯郡,宋归淮南东路,元置归德府,明降州为县,后复升为州,清属颍州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亳州为阜阳地区下辖一个县,称亳县。一九八六年始改县为市,称亳州市,仍归属阜阳地区。

历史上颍、亳两州南北相望,随着封建政权更迭,而隶属不一,形成了两个既互相联系又相对独立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明代洪武六年(公元1372年),颍、亳二州首次并为统一版图,“省谯县入亳州,寻降亳州的亳县,属颍州”。弘治九年(公元1496)亳县复升为州,与颍州为颍州府,又降亳州为亳县,正式纳入颍州管辖之内,形成了东西四百里,南北七百里的广大地域。不仅包括今阜阳市、亳州市全境,而且含今六安地区霍丘县的大部分地界。

1998年2月,亳州市从阜阳市划出,由省直辖。2000年5月,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亳州市、涡阳、蒙城、利辛三县划归亳州市管辖。目前,阜阳市辖界首市和太和、临泉、颍上、阜南四县及颍州、颍泉、颍东三区。



安徽太和的历史
答:太和概述 太和县-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地处黄淮平原腹地,位于阜阳、亳州两市之间,面积1822平方公里,人口162.7万。 太和历史悠久。属古《禹贡》豫之域。 春秋时为鹿上,战国时为新郪。自秦始为县,其后县治几移,县名几易,先后为新阳、细阳、颖阳、万寿、泰和等。 元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县治移至今地,改"泰"为...

安徽省太阜阳市太和县的历史故事
答:东汉光武建武十一年(35年),封陈彭子陈遵为细阳侯。建武十七年(41年),以军功封郭亮为新妻侯。章帝建初四年(79年),徒封殷后宋公于新妻。三国时属魏,废宋公国为宋县,景初二年(238年),隶属谯郡。晋废细阳。晋武帝泰始二年(266年),将宋县改属汝阴郡。宋、齐属西汝阴郡。北魏太...

安徽第三人口大县人口近一百八十万,县名源于哪里?
答:安徽省简称皖,位于我国中东部地区,居中靠东,通江达海,内拥长江黄金水道,外受长三角的经济辐射。全省总面积14.01万平方公里,下辖16个地级市,包括45个市辖区、9个县级市、50个县,2019年全省常住人口6365.9万人,其中太和县是安徽省户籍人口第三大县。太和县隶属于安徽省阜阳市,位于安徽省西北部...

太和属于哪个朝代?
答:太和( 227年 - 233年 正月)是 三国 时期 曹魏 的君主魏明帝 曹睿 的第一个 年号 ,共计7年。这是曹魏政权的第二个年太和七年正月改元 青龙 (魏) 元年。还有东晋废帝太和元年 参考资料:http://de2c5336354cfc2fbceced76d3675172.zh.wikiax.net/ ...

安徽省太和县的籍贯
答:安徽省太和县位于中国东部,是安徽省最南部的县级行政区。太和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太和县是以“文化名城”、“人文荟萃”、“历史悠久”等称号著称于世。太和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其中以汉族为主,还有苗族、回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太和县的自然环境...

安徽太和县属于哪个市
答:安徽太和县属于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位于阜阳市北部,地处黄淮平原南端,位于阜阳市、亳州市之间,总面积1867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10月,太和县下辖30个镇、1个乡,另设有1个开发区。截至2022年末,太和县常住人口136.9万人。太和自秦朝置县,已有2000多年历史,元大德八年(1304年)改太和县,寓意...

安徽省太和县到底是属于阜阳市还是界首市
答:太和县属于阜阳市管辖。太和县,隶属于安徽省阜阳市,古名鹿上、邢丘、廪丘。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地处黄淮平原南端,位于阜阳、亳州两市之间。总面积1822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5月,太和县辖31个乡镇、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面积1867平方公里。是中国书画艺术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华诗词之乡、全国...

太和县人口
答:太和县,隶属于安徽省阜阳市,古名鹿上、邢丘、廪丘。位于阜阳市北部,地处黄淮平原南端,位于阜阳市、亳州市之间,总面积1867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10月,太和县下辖30个镇、1个乡,另设有1个开发区。太和自秦朝置县,已有2000多年历史,元大德八年(1304年)改太和县,寓意太平祥和。境内有七处故城...

安徽省太和中学的历史沿革
答:解放后, 1949 年 3 月复校,初名为皖北区太和县初级中学,是当时太和县唯一的一所中学,当时县长吕超兼任校长。1956 年发展为完全中学,易名为安徽省太和中学。文革期间,学校遭到严重破坏。 1970 年,学校下迁至清浅,同年学校恢复。 1978 年被确定为县级重点中学, 1985 年被确定为阜阳地区重点中学...

太和县邮政编码
答:太和县的邮政编码为236600。太和县,隶属于安徽省阜阳市,古名鹿上、邢丘、廪丘。位于阜阳市北部,地处黄淮平原南端,位于阜阳市、亳州市之间,总面积1867平方千米。下辖30个镇、1个乡。太和自秦朝置县,已有2000多年历史,元大德八年(1304年)改太和县,寓意太平祥和。境内有七处故城遗址、楚都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