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汉族丧葬习俗中盖脸纸的由来

作者&投稿:邹瑗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有人知道汉族丧葬习俗的具体过程吗?~

  丧葬,是人的最后一项仪式。所谓丧葬礼俗就是处理死者时殓殡奠馔的礼节与习俗。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丧葬礼俗有着重要作用。它不仅仅是为了避免死者尸体腐烂而加以掩埋的活动,也不只是活着的人对死者表示悲哀悼念的礼节习俗,儒家通过丧葬仪式宣扬并实行“慎终追远”的孝道,统治者通过丧葬制度强调并维系社会等级,达到调控社会的目的。所以,中国的丧葬制度有着极为丰富的内蕴。随着时代的流逝,繁琐的丧葬制度也日趋简化。我们这里介绍的主要是近代江苏各地的丧葬制度。
  1.领路经。病人或老人将死,预先请尼姑至床前念领路经。从寝室到大门一路插上蜡烛。人在临死前须将其床上蚊帐取起,否则以为人死后将会落入“网尸城”。将小块银子放在死者口中,称为“含口银”,据说是怕在阴间因为饮孟婆汤而迷了心。要将死者移至堂屋之中的停尸床上,头南脚北面朝天,大开家中的门,以利死者灵魂离去。亲生儿女在老人断气前后烧锡箔寿纸,叫“引路钱”。门口烧纸轿、草鞋,庭中烧锭库以及死者生时衣服数件(但要除去皮衣,否则死者来世将变成犬马)。
  2.在吴地,人死后以水抹身,富者以绸绫十三件,贫者以布衣七件给死者穿上,都是有扣而无纽。在苏北地区如高邮,是在死者停止呼吸前穿寿衣,又叫老衣。寿衣讲究“五领三腰”。“五领”为五件上衣,即衬褂、棉袄、棉袍、罩衫、马褂;“三腰”为三条裤子,即衬裤、棉裤、罩裤。女丧改棉袍、马褂为大棉袄、夹袄,改罩裤为裙。有家人守夜。死者头前供一碗生米饭,叫做“倒头饭”。头前足下各点一盏油灯,叫“引路灯”(在吴文化区域如昆山等地,死者脚边点燃的灯称为“长明灯”或“幽明灯”)。死者脸上盖张黄纸,叫蒙脸纸。至夜请僧尼礼忏,称为“转敛”。
  3.丧服。上辈或平辈人死要戴孝,下辈人死不戴孝。儿子披麻戴孝:头戴麻布帽(有的帽后垂麻丝),帽子左右两角挂棉花球,用白布做成袍子穿在身上为孝服,鞋面上蒙上麻布,腰中扎一条反搓成的稻草绳子。女儿和儿媳披发扎麻,穿白布衫裙,脚蹬麻布蒙面布鞋。孙辈帽上缝一小块红布。死者同宗每人发孝帽一只,女发孝巾一条,名曰“散孝”。家有丧事要“变白”,服饰及家具物件凡是红色的,一律搬开或用白纸蒙上。门上贴两张宽十厘米左右的白纸条作讣告。
  4.“吃倒头饭”。孝子招待亲友一律素食,叫做“吃倒头饭”(吴地称为“吃豆腐饭”)。死者年龄大,且生前吃荤,在丧事办完后,最后一顿用酒招待,叫做“谢红”。
  5.引路焰口。丧事须按风水先生的安排办事。家人要请和尚超度亡灵,叫做“引路焰口”。有的请道士做道场,驱邪捉怪。
  6.大小殓。大殓和小殓无大区别,只是小殓不钉尾,不合棺缝。棺木要由族长和孝子的母舅殓收,得其同意后方可入殓。入殓要按风水先生确定的时刻,禁忌属相的人在入殓时必须回避。大殓在死后二三日,预先小殓。棺内放石灰垫衬。尸将入棺时,先检尸衣之珠玉,然后由孝子捧头纳入,用水抹尸面,并洒酒尸口。尸体用红线正位人棺,身下垫以铜钱 (有的用纸钱),伴以死者生前心爱之物作陪葬晶。入殓后,子女亲友绕棺一周向死者看最后一眼。接着置登升柩,由孝子磕“四方头”。在苏北,盖棺时,棺钉用子孙儿媳头发缠绕,随钉钉入棺内,叫做“挽钉”。“封钉”,男丧由族长执斧,女丧由母舅操柯。孝子必给执柄者以彩帛或封钉礼金。
  7.做七。死后每七日,请僧侣道士礼忏诵经,共七次,称为“做七”。
  8.回煞。回煞俗称接眚,又称撇青,在死后十余日内进行。这天,先将寝室中铺设恢复当日死 者气绝时之原状,然后以死者衣服放在床中,衣服整齐,幻为人形。屋内要悬挂尖嘴鸡爪、形状可怖的眚神于其侧,设三牲祀之。
  9.出殡。殡葬有三种形式,一是停柩三年后殡葬,二是搁置“六七”即死后第四十二天殡葬,三是入殓后随即殡葬。一般入殓后三天内安葬。殡葬时间、地点由风水先生确定。亲友子女随棺送葬。子女手执“哭丧棒”(尺许长的柳树棍)。送葬路上一路丢“买路钱”。挖长方形坑,坑内燃烧稻草,叫“暖坑”;再将铜钱或纸钱放在坑内四角和中央,然后棺材入坑,叫“登位”。子孙儿媳们用衣襟兜些土放在棺木上,叫做“罗裙兜土”;接着挥锹填土,做成圆锥体似的土堆,有的在墓前立碑。孝子将手中的哭丧棒栽在坟前,子、孙、重孙各栽一排。不久,柳桩做的哭丧棒会发芽吐枝,若枝繁叶茂,则象征子孙繁盛,家业兴旺。这些树后代不得砍伐。殡葬后,在墓前后左右烧些纸钱给野鬼,名为“和邻纸”;再为死者烧“安位纸”,最后燃放鞭炮。回家路上不许回头望,忌走回头路。到家门口,送葬人从点燃的纸钱上一跃而过。
  10.烧七。殁后每隔七日举祭一次,称“烧七”或“做七”,共七次。逢七时,全家团聚灵前,设食供奉,或请僧道诵经。“六七”时,亲朋好友前来追悼,孝子请僧尼做佛事,或请道士斋醮,焚纸制冥房和用具。出嫁女儿办饭菜供奉亡灵,名为“换饭”。七期之翌日逢农历初七、十七以及二十七,则此日为“犯七”,家人以为死者灵魂回归,预将汤罐水缸空坛之口全部盖好,恐其坠入;又将枕簟被褥铺好供其服用,谓之“闭殃”。欲办喜事之家需抓紧在“六七”之内完婚,叫“七内招”,否则必须三年之后才能办喜事。
  11.百祭日。死者死后一百天举行祭奠叫“百祭日”,死后一年举行祭奠叫“做头周年”,此后每年纪念日叫“烧周年”。丧者之家春联第一年为白纸,第二年为绿纸,第三年为黄纸。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影响并支配民间丧葬习俗的观念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灵魂不灭和祖先崇拜的观念,而其中佛教和道教中的阴间和来世想象对丧葬中的许多习俗有深刻影响;二是儒家所提倡的孝道观念,这种中国特有的儒家伦理思想在丧葬上的反映就是上述繁缛的丧葬礼俗,其中有不少封建迷信色彩。


盖脸纸的由来说法很多:

最多人相信的是“盖脸纸”是隔着阴阳的纸,如果死后不用盖脸纸分出阴阳,亡者就进不了天堂,连阎王爷也不要,可能变为孤魂野鬼。

一说是观察死者是否假死,若是假死,气出纸动,还可抢救复生。

一说是遮挡尘土,防止噪音,有让死者安息之意。

还有一种说法是明朝灭亡后,明朝遗老感到死后无颜去见祖先,就吩咐后人用纸把死者的脸孔遮住,日久成为习俗。这个决非盖脸纸起源,我相信前三种。

土葬丧俗
·送 终·�
“养老送终”自古以来都是晚辈对长辈义不容辞的责任。长辈临终,子孙眷属须日夜守护在病榻前。若子女在外地工作,须设法(如派人通知、写信、打电话、发电报等)把他们召回。子女闻讯后,必须尽快赶回侍候老人,即使远隔重洋在异国他乡,也要尽可能地回家为老人送终,以尽为人子的孝心。若病危老人是女性(如母亲、媳妇),还要及时通知娘家,不然会受埋怨甚至发生纠纷。�
老人咽气时,若所有的子孙都在病床前目送他(她)终了人生,世人则会认为老人是有福气的“好命人”。若有子孙未能为老人送终,往往会被视为“不孝”,人们也会为老人感到遗憾。有一种迷信的说法,老人去世是祖宗召他(她)到阴间一起生活,咽气时若子孙不在场,其祖宗在阴间就不认他们为自己的子孙。� 在福建有些地方,送终时禁忌子女在场。永定等地,老人若预感自己会死于“带禄时辰”(一天中的某一时辰),子女要避开。在上杭,与病危者生辰相克的亲属,即使是夫妻关系,也不能近前送终。否则,俗信对生者不利。�
·搬 铺·�
又称徙铺、出厅、入厅堂。中国古俗很讲究寿终的场所,即所谓“死于适室”,“寿终正寝”。福建自古以来也十分讲究“寿终正寝”,病危时要把病人从偏房寝室及时地搬铺到正寝(正厅),志称“疾笃迁居正寝”。俗信正厅是房子中最神圣的场所,寿终于此是“死得其所”,死后在阴间才可以与祖宗、亲属团聚。若寿终于偏房侧室,死者魂魄会滞留在寝室床架上,不易超度转生。故在民间(特别是农村),老人病危时,只要神智清醒,往往会自己要求到厅堂去。若寿终于偏房寝室,子孙也有照顾不周之嫌,会招来非议。
� 搬铺在民间普遍视为礼遇,旧时上寿的人(年满50岁且有子女者)才有资格搬铺到正寝。在晋江,未满36岁就当了祖父、祖母而又未满50岁就去世的人,也有资格搬铺到正厅。不过,若病危者父母健在,一般不能搬铺到正厅,只能搬到后厅或下厅。通常若寿终于偏房寝室,不能再移尸正寝,但在福州、建阳、邵武、光泽等地,没有太严格的规定,初丧时尚可移尸正厅。� 搬铺正厅前,须将厅堂神龛里的神像、神主(公妈牌位)、香炉及正梁上的天公炉、天灯等一律用白布遮盖,或迁移他处。搬铺时,通常由长子抱头,次子抱身,女婿抱脚,其他亲属帮忙,小心翼翼地平抬到正厅的铺床上。抬病人的方向是头部在前,脚部在后,绝对不能相反。没有儿子的,福州一带是由女儿抬头,其他亲属帮忙抬至大厅,有的地方则由侄儿负责搬铺。长乐县的规矩与他县不同,若是父亲亡故,由长子背到厅堂,母亲病危,则由媳妇背去正寝。搬铺时,通常要用雨具遮住头部,而且忌讳碰到门框墙壁。在武平,搬铺过程中,病人若拉小便,被视为凶兆,但拉大便则被视为吉利。�
在正厅搭铺安席也有种种规矩。床板多为3块,床铺不能靠墙,病人仰卧,头部向厅口,脚部向厅后。男性铺位设在正厅左侧,寿终于此称“寿终正寝”。女性在古代不搬铺正寝,近代以来也搬铺正寝,但铺位设在正厅右侧,寿终于此仍称“寿终内寝”。� 搬铺正寝后,子孙眷属时刻守护在病人身旁,不能喧哗,无论多么悲伤,应尽量避免在病人跟前哭出声来。� 搬铺习俗至今仍在农村普遍流行,以至于一些老人病重期间担心不能“寿终正寝”,不愿住院治疗。�
凡被搬铺正寝者,自知己不久于人世,神智尚清者,往往要召唤子孙交待后事,分配遗物,俗谓“分手尾”或“分手尾钱”,晚辈须肃然聆听遗嘱,尽力照办。在霞浦等地,要请理发师傅为临终者理发,病人神智清醒的,由病人自己挑选,否则由家属请平时经常为他理发的师傅。理发师来后,要用蛋、酒盛情招待,理完发后除了送给红包(内包若干元钱)外,还要用红纸包裹剃刀,俗称“挂红”,并送给一顶白布做的幅子,出殡时理发师傅亦须前来送殡。福州义序、城门一带,长辈临终时,子女要把生姜和跳蚤各放在其手中握住,寓意死者没有空手而归九泉。龙岩等地则将纸钱放在其手中或衣袋里,以示其一生有吃有用。�
·初 丧·�
古代,病人在弥留之际或初丧,要举行招魂仪式,称之为“复”或“复魂”。招魂仪式由巫祝主持,亲属身穿特殊服装,从房屋的前方爬上屋顶招魂,手拿死者的衣服面北呼叫(如果死者是男的,便直呼名字,共呼三长声),以期死者魂魄返归于衣,然后从屋的后方下来,把此衣服敷在死者身上。这一习俗明代以后逐渐消失,但在福建一些地方尚有影响。初丧时,孝眷必呼天唤地号啕大哭,呼叫死者名字,除了悲伤外,还希望通过呼叫声把死者的灵魂叫转回阳间。在诏安等地,招魂时先焚香祷告一番后,唤来一只狗,用陶瓷器皿猛击它,使狗疼痛发出惨叫声,陶瓷器皿也落地有声,然后孝眷才可放声大哭,俗谓之“开声”。在大田,属龙、蛇、鼠生肖的死于午未日,属虎、马、兔生肖的,死于子、丑日,属牛、鸡、猴生肖的人死于酉、戌日,属犬、羊、猪生肖的人死于卯、辰日,孝眷不能哭丧,待忌辰过后才可号哭。�
与古代招魂礼俗相反,在福建民间更普遍存在的是送魂礼俗。闽南一些市县,病人弥留之际或初丧,要请僧道诵念“往生咒”,悬挂“幡仔”于带叶竹枝上,希望亡魂早归阴间。闽西北一带还要焚烧纸衣、纸人、纸屋、纸轿等,让死者带去阴间,有的地方在纸轿里还写有死者名字或放有照片、画像,象征送亡魂上路去阴间。在福州,病人初断气时,请僧道诵经,将灯挂在架上不停地转动,子孙眷属环绕死者号哭,俗谓“搬药筛”。其费用由出嫁女负担,无出嫁女则由丧家自负。此俗在明代即已流行,明代谢肇淛云:“闽俗于初属纩之时,有女适人者,则婿家延巫,置灯轮转之,男女环绕号哭,谓之药师树。” 福建绝大多数地方在病人初丧时,要在遗体的足部下方(有的地方在遗体头部上方)点一盏油灯或一支蜡烛,称“长明灯”或“脚尾灯”、“脚尾烛”,此灯火不能熄灭,一连点七天七夜,寓意为死者照明赴黄泉之路。同时要点上冥香,焚纸钱,供上一碗干饭,饭上插一双筷子,放在死者的头部上方,俗称“枕头饭”,又称“走路饭”。在泉州等地,初丧时,孝子立即到街上买一陶钵,装上土,并捡一瓦片,陶钵放在遗体前用于插香,瓦片用来烧纸钱。烧纸钱时哭道:“给你买路走,给你买路过”。寓意为死者去地府时提供买路钱。在当地,所供“枕头饭”上加一熟鸡蛋。在上杭,初丧时,孝眷要将空饭盒放在锅里煮,俗称“驳气饭”,寓意子孙后代绵延不绝。�
·报 丧·�
报丧又称讣告、讣闻、报亡、报死等,闽南一带忌讳说“死”、“亡”字,又称“赶生”。报丧旨在告知亲友参加丧事,同时通告与死者有相冲克的人(如孕妇)不要近前。报丧之俗历代相沿,并形成一定规则,很受民间重视。� 福建的报丧方式主要有三种:� 一种是死后(或第二天)鸣铳炮或鞭炮以通告亲友邻里,同时在丧家门上张贴讣告。讣告形式各地不同,福州一带一般用白纸写上“某府某某公(夫人)丧事”,或“某府某某公(夫人)千古”之类字样,张贴在门框上,然后用兰墨水圈起来,待出殡后将讣告用红笔或墨笔划掉。讣告上的字数按“生旺死绝”四字推衍,周而复始,最后一个字以套上“生”或“旺”为佳,若碰到“死”或“绝”字,须增删字数使之合套“生”、“旺”字。若90岁以上死亡,而配偶健在、子孙满堂者,门框上所贴的讣告用红纸书写,表示死者乃有福有寿之人。旧时有钱人家,还要在大门上挂两盏素色大灯笼,上书“某旬寿考”或“某旬寿妣”和“某代其昌”、“某代同堂”。在福清,门上讣告一般要写“严制(父亡)或“慈制”(母亡)字样。松溪与福清大致相同,若父亲去世,用长方形白纸写“严”、“制”二字贴在大门两旁,若母亲去世,则写“慈”、“制”二字贴在大门两旁。在龙海等地,丧主须撕去原有的红纸门联,然后用白纸条贴成“×”符号,若父母中一人尚健在,则只贴“/”符号。在长汀,讣告贴在村口等交通要处,上面写明死者的生卒年、简历、成殓和出殡时间等,并在门前挂一对素色灯笼,贴上“读两年礼,终三年丧”之类的门联,以志哀悼。�
现代城镇工作人员死亡,由所在单位发讣告,一方面把讣告邮寄或电告死者的生前友好,或在报纸上刊登讣告。另一方面在单位的大门口张贴讣告。内容不外是死者的生卒年、病因、主要工作经历和对国家的贡献,向遗体告别或召开追悼会的时间、地点等。� 第二种报丧形式是由族人持丧帖书或口头到亲友家报丧。旧时丧帖书有一定程式,遣词用句和称谓都十分考究,父亲去世,要写“正寝”、“严制”,自称“孤子”。母亲去世,则写“内寝”、“慈制”,自称“哀子”。若父母双亡,自称“孤哀子”。结尾用词又按丧服轻重分别写上“泣血稽颡”、“稽首”、“抆泪”、“拭泪”、“泻泪”等等。
分发丧帖书的习俗各地不大相同。在惠安,报丧者不能跨入报丧对象的家门,只许在门口喊叫,说明来由,分发给丧帖书和“头白”(送葬时缠在头上的白布条)后,索取清水漱口,以示祓除不祥,同时索取几角钱以讨吉利,就匆匆离去,故当地骂那些来去匆匆的人为“报死”。在福清、厦门、莆仙等地,报丧者可以进入报丧对象的家门,并一定要吃些东西,至少要抽根烟、喝杯茶才离去。在上杭,报丧者每到一家,都要吃两个鸡蛋,还可得到一个红包。在大田,报丧者手持雨伞,径直进入报丧对象的厅堂,将雨伞倒置于厅堂的香案下,对方便知亲戚家发生丧事,必用米粉、红蛋等招待来者,吃完点心后,报丧者才详细告以有关情况,忌讳说“死”字,一般用“老了”、“过世了”来代替。若是到死者的出嫁女儿家报丧,其女儿应痛哭一场,否则报丧者以为不吉,要将上衣的钮扣咬掉一个以禳解。在龙岩,无论是睛天还是下雨,报丧者都必须带上雨具(如雨伞、斗笠),进入报丧对象家前,将雨具放在门外,进屋吃完点心后(一定要吃光),再将丧帖放在椅子上(不能放在别的地方),告以有关情况。
第三种是孝子亲自到亲友家报丧。在闽西北,母亲亡故,向外祖家报丧一般要由孝子亲往。在泰宁,孝子孝孙须披麻戴孝到外祖家报丧,先谒拜外祖家的祖宗牌位,然后再向外祖父、外祖母或母舅等禀告家母的病因、治疗经过及死亡时间、后事安排等。在松溪,一般由孝长子披麻戴孝到外祖家报丧,哪里见到外祖父、外祖母或母舅,就在哪里就地下跪禀报。若平时不孝,外祖家人则迟迟不把孝长子扶起,让他一直跪在那里。在顺昌,由一名深谙丧礼的叔伯父率所有孝子、孝孙到外祖家报丧,进入外祖家后,先在厅堂上烧香、点烛,众孝子、孝孙下跪痛哭,由叔伯父禀报病因、治疗经过及病故时间等。在闽南、南平等地,向外祖家报丧虽不由孝子亲往,但须尽快派一名德高望重的族人前往。这也有种种严格的规矩,在华安,报丧者进入外祖家时须脱鞋,将讣告压在大厅的香炉之下,不能直接递给。外祖家要送给报丧者两个红蛋,一条毛巾。客家人向外祖报丧,要把丧帖书放在一个专用的铁匣里呈递。外祖家接讣后,要煮甜线面加红蛋招待报丧者,并送一红包。�
·小 殓·�
以衣衾裹尸谓之小殓。在尸骨未寒时,亲属要为死者浴尸。福建许多地方自古以来就流行“乞水”习俗,“乞水”又名“请水”、“买水”,即向水神乞水浴尸。乞水时,孝男在前,一手持钵,钵内放一块白布条,另一手持幡,孝女随后,哀哭前往河边或井边乞水。乞水时须下跪,投入水中的铜币(今用硬币)一般是12枚,且用红丝线缠住。汲水时,口中念道:“水神水神(或土地公)向你买水。”请水到家时,其余孝眷伫立门前迎水入宅,将水倒入新瓷盆中,用白布沾水,父亡由儿子浴尸,母亡由女儿或媳妇为之梳洗,一般只是象征性地擦洗几下。志称:“拭尸体前三后四。”浴尸水不能随便泼倒地上,俗信活人踩到浴尸水,脚会裂开。在莆仙一些地方,专门熬煮五味水(五种青草药熬成的汤水)为死者净身。俗信浴尸便于死者往西方乐土。
� 浴尸毕,古代有捆殓之俗,称“袭绞”,即用布条裹尸。为死者更衣,俗称“穿寿服”、“套衫”等。寿衣的层数多忌偶数,一般是上衣七重,裤子五重。闽南、兴化一带的方言“九”字与“狗”同音,故寿衣忌九重。在连城等地,寿衣却不忌讳双数,60岁以上死亡的男女一般是上下各6重。穿寿衣时,孝眷都要在场。一边穿,一边哭喊,告诉死者穿第几层了。寿衣的里面几层不用钮扣,而用带子打死结。在诏安,给寿衣打结时,口中往往念道:“活人打活结,死人打死结,剩下的由子孙得。”把打结后剩余的布条分给孝眷。穿好寿衣后,外面多用带子或绳子将死者的双手固定在胸前。在霞浦一带,死者“两脚平列,系以红绳,即礼瞑目之巾缁方尺二寸,又履綦结于跗连絇,使不相离。手一桃枝,贯以光饼三或角黍一,旧传至冥途驱鬼饲犬。”闽南一些地方,在穿寿服时还举行“套衫”仪式,通常在门口插一枝青竹竿,正厅里放一面用竹蔑编成的扁平器物(俗称“笳箩”),内放一张矮凳子,孝男戴笠足履,口咬“红包”,在他人的协助下,将寿衣逐件穿在身上,然后把斗笠扔到屋顶,脱下寿衣,又称“试衣”。据传此俗始于清初,寓意作为明代遗民至死也“头不戴清天,脚不踏清地”。�
福州等地净身更衣是在病人咽气前进行,俗谓来不及净身更衣就咽气,是“光着身子走了”,亲属会感到内疚和遗憾。母亲去世,由女儿负责穿寿衣,若无女儿者,由义女承担,死者所戴耳环等装饰品由穿寿衣的女儿所得。死者所盖布单由女儿购买,俗称“水被”。福建民间普遍流行“殓忌裘”的习俗,即不用裘皮物作殓服,此俗源于佛教来世转生之说。《稽古灵》云:“俗惑释氏转轮之说,裘属兽皮,虑转生为兽也,故不以衣死者。”在浴尸更衣之后,古代还有“饭含”礼,即在死者口中放入少许珠银碎屑或少许饭团,志称:“饭含,用米数粒、珠银屑含于口中。”古人以为,饭含是尽孝之道。福州一带在死者口中放一个熟鸡蛋,并用口罩或白布绑牢,以防秽物从口中流出。�
守 灵·�
浴尸更衣后,设灵堂守灵,俗称守铺,由孝眷日夜守护在遗体旁,以表孝心。志称:“既殓,设灵位,请邑绅有品望者题旌,谓之书铭。灵旁燃灯一,光荧荧昼夜不息,曰幽冥灯。孝子日夜守灵次,三时上食。” 灵堂以肃穆为基调,挂青、黑色孝帐,设灵位,竖神主牌。神主牌又称“木主”,古称“祔”或“祧”,长一尺二寸,宽三寸,上方削去两角,呈半圆形,下方有一底座,上书死者姓名、字号、生卒年等,旧时当官的还要写上官衔、爵位名称。神主牌上的字数有一定程规,各地不同。兴化一带按“兴、旺、衰”三字推算,周而复始,最后一个字不能套在“衰”字上。泉州则按“兴、旺、衰、微”四字推算,含“兴、旺”为佳,否则犯忌。在永安,则按“生、老、病、死、苦”五字推算,最后一个字要套上“老”字为佳,俗谓“合老”。神主的“主”暂写成“王”字,待回龙后请有名望的人用朱笔加一点为“主”字,俗谓“点主”。在漳平等地,不设神主,而用素绫或白布扎成灵座,俗称“魂魄布”,上面写明死者姓氏名号等。在城镇,灵堂上供遗像,遗像两旁写遗训或孝眷对死者的追悼之词,并挂有挽联、挽幛等,显得更为肃穆庄重。�
灵堂上设香案,供果品、香烛等。清代守灵,男不剃头,女不梳发,寝苫枕块,啜粥茹素,以示沉痛哀悼。近现代,大多在灵床前另搭一床铺,或在地上铺些稻草,睡在那里守护。如今,以孝眷轮流坐在遗体旁守护为常。守灵的职责还有二个:一是保证脚尾灯(长明灯)长明不灭和香火不断。在福州,“脚尾烛”点到一半时须吹灭另换一支,出殡时将剩下的那半截烛分发给子女,寓意子孙绵延不绝。二是防止猫和老鼠接近尸体,俗信猫(尤其是白蹄猫和短尾猫)从尸体上跃过,尸体会变成僵尸跃起扑人,此时只有急中生智,将扫帚或枕头之类的物体扔给僵尸抱住,才可脱险。霞浦一带又云,属鼠的死者听到猫叫会跳起来抓人,所以往往在尸体旁放一把扫帚或一捆草,以防不测。此传说的用意是要孝眷们时刻守护遗体,以尽最后孝心。�
·哭 丧·�
亲人去世,孝眷悲痛,以哭声来表达哀悼之情,称为哭丧。哭丧通常是边哭边诉说死者生前的劳绩和对死者的眷念之情。有些地方哭丧时有一定的音调和内容,音律低沉,句末往往有拖腔拔调的韵律和装饰音,许多妇女尤其是四五十岁以上的农村妇女能根据这种调式,随口填词编唱,或寄托哀思,或诉说身世,或发泄内愤。�
在福州,民间流传有《十诉苦情》、《十二月孝顺歌》、《可怜歌》等,均很感人。因不同对象,哭的内容也不同,如对上寿的人往往哭唱道:“哎呀,娘奶(或郎罢,福州方言,娘奶是母亲、郎罢是父亲)呀,汝的一生又勤又俭,没吃过补、也没过一天好日子,怎么一病就走去,留下男仔、女仔好凄凉……。”要是“少年亡”,哭调更为凄切:“短命呀,汝一病就去,误了三等四等人。汝不顾父母年迈,佬妈后生伲仔细(小)。汝不顾青春年少……。”女儿哭唱其父:“十层楼梯只是柴。哎呀,我的郎罢呀,你亲手栽树成林,砍木造梯多苦辛。就像你辛苦培育子女长大,一生没吃没补,埋在田园,四季不闲。如今你归土去,可怜男女思念在心。叫我郎罢你不应,见我郎罢造梯的影子你不现……。”童养媳哭唱其婆婆:“要诉苦情当年事,哎呀,我的婆婆呵,当初在你手下,你那柴做心肝,铁铸五脏,不顾风霜雨雪,不问寒暑冷暖只要我做牛做马……。”早晨供饭汤时唱道:“早晨起来思量我亲奶娘(或郎罢),上汤上桌,心酸好凄凉……。”出殡前祭奠亡魂的哭唱多为褒词:“父像南山青松柏,四季常青荫后人。好让男仔多出息,好让女仔有富荣……。”或“奶像萱花长青草,一年绿满荫后人。好让家庭长进益,好让子孙享安宁……。”在闽南,出嫁之女接到讣告后,沿途号哭,称“哭路头”,家人接入厅堂后,哭得更为凄绝:“我的父(母)呵,亦无可加食(多活)十年八年,可来成子成儿呵,我的父(母)哟……。”闽东地区有《四十九孝歌》,守灵期间每天朝夕哭唱。有些地方哭丧时不能擦鼻涕,任其拖到地上,显得更加悲切。旧时在闽南一带还有雇人来哭丧的。近年来,福州一带则用录音机录下哭丧过程,以供送葬时沿途播放。�
哭丧自古以来都有一定惯例,《礼记》中有“妇人迎客送客不下堂,下堂不哭,男人出寝门见人不哭”的记载。福建大多数地方也有“临丧不笑”、“望柩不歌”等说法,俗忌泪水滴在尸体上,穿寿服时不哭,盖棺安钉时不哭,深夜不嚎哭等。�
·大 殓·�
将遗体放入棺材,谓之大殓,又称入殓。通常在死后第三天举行大殓礼,有的地方则视季节而定。龙岩的俚语曰:“春三,夏一,秋五,冬七。”� 大殓前,要举行向遗体告别仪式等,各地风俗不一。在闽南普遍流行“辞生”习俗,即入殓前要设供案,上供12碗菜肴,由道士逐碗敬献给死者,口念各种吉词。在闽东,祭品由出嫁女备办,主要有猪头、鸡鸭、肉燕、墨鱼等,或7碗,或9碗,只能是单数,由丧眷先祭拜,继而由亲友轮流祭拜。在福州等地,入殓前在后厅放一张太师椅,先请一位“好命人”(有妻儿且晚年幸福的老人)端坐片刻,然后再抬遗体上太师椅坐上一后儿,俗谓“坐案”,再象征性给死者喂面,并将煮熟的鸡蛋封在嘴上,包扎起来。不少地方在入殓前要做醮超度。在将乐,往往要请称为南摩仙的巫师做醮,供奉雄鸡和米斗,点燃“七星灯”(在一棵树上点燃49盏灯),俗称“照米斗”。�
大殓前,不少地方有“放手尾钱”习俗。主事在放手尾钱财时,口中念吉词云:“米斗响,有钱千万来买田;放手尾,子孙得家伙(家产)。”或念道:“放手尾钱,子孙富贵万万年。”孝眷视手尾钱极为珍重,出殡时手上系以手尾钱(孝男用白带,孝女用青带)送葬。在霞浦等地,将“水被”或在寿服的衣袖上剪下一小块,分给孝眷,俗谓“分手尾物”,其意与“分手尾钱”相同。�
棺木多是预先备办,一般上50岁的人就有资格预制棺木。棺木的材料以楠木为最佳,其次是杉木,最次为松木,大多数棺木用杉木做成,棺木一般长约8尺,宽1.6尺(盖宽1.8尺),帮高1.05尺,由四块木板做成的称“四甲”,六块板做成的称“六甲”,“八块板”做成的称“八甲”。“四甲”为上等,“六甲”次之,“八甲”又次之,用越多木板做成就越次。做棺木多选择闰年进行,“取增长日月之意。”做棺木的工钱多由女婿承担,棺木做好时,出嫁女要备办祭品来祝贺。棺木大多要油漆成朱红色,特别是古代有停柩待葬之风,棺木要多次油漆,即使尸体腐烂也不会泄漏出来,俗称“金漆棺”,贫者则油而不漆。棺头要写上“福”或“寿”字,男性用的棺木写“福”,女性用的写“寿”。然后将做好的棺木竖立在前厅或家中,贴上红纸或披上红布,俗称“竖寿”或“竖喜寿”。男性用的棺木竖立在左侧,女性用的棺木竖立在右侧,不能颠倒。此后,不能随意移动,更不能打开。入殓时,已备好棺木的人家在放倒棺木时要用盐米撒棺木,以防“中煞”。在闽南等一些地方,棺木是临时购买的。亲人死亡后,立即派人到棺木店购买,俗称“买大厝”,沿途逢过桥或十字路口,须放一些纸钱或放一块红布条,俗谓“放纸”。丧家须在村口或巷口烧纸钱,跪迎棺木入屋。入殓时,棺材内一般要放些草木灰或冥银、碎纸、木炭之类能吸水的东西,再铺上草席或被单。闽南一带有“乞火灰”和“放七星板”之俗。“乞火灰”即向左邻右舍乞讨木灰。孝眷在门口迎草灰入宅,铺于棺底,主事口念吉词曰:“一斗变十斗,一石变十石,富贵有了,子孙吃得到。”七星板是一块长约1米,宽约0.2米的薄板,上面有雕刻北斗七星,七星上镶嵌银元或铜板,俗谓“安古铜,代代子孙中状元”,“安七星,子孙富贵千万年”。旧时富裕人家在棺底必放七星板。闽南地区在纳棺前还有“收乌”(又称收祸)习俗,即由道士手持桃枝,沾着“法水”遍洒室内外,同时撒盐米,用菜刀砍门槛,俗谓此举可祓除不祥,确保全家平安。在厦门,主事者手提小香炉,在遗体上绕圈净身,以示驱逐魔鬼,纯洁亡魂。随后又提香炉在棺内绕数圈,以示祓除棺内秽气,口中还念吉词道:“净身子孙发了金,净厝子孙旺旺富。”�
移尸入棺多由长子抱头部,次子、女婿依次抱腰部、脚部轻轻放入,个别地方用麻绳套尸体放入棺内。移尸入棺时,须用雨伞斗笠之类的雨具遮盖遗体头部,俗谓若死者见到天日,日后会闹鬼。孝眷的眼泪忌讳滴在遗体上。遗体在棺内的位置也有定规,俗云:“男顶天,女立地”。即男尸的头部要顶着棺材上端,而女尸的脚部要顶着棺材下端。放好遗体后,盖上水被,以白布盖住面部,据传此俗源于清初,表示作为明代遗民无颜见九泉之下的先祖。在漳平,亲友吊唁时送来的“被仔”要逐条盖在遗体上。主事者要对死者唱明某条“被仔”是某人送的,唱到某人时,不唱姓名,只唱称谓。俗信唱姓名会被死者摄去魂魄,到阴间作伴。� 棺内往往放有一些随葬品,诸如手帕、头梳、玉器、纸钱、纸糊的金童玉女等等,以及死者生前喜爱的小物品,各地风俗差异较大。在松溪,棺内除放纸钱外,还放一个装有木炭的火笼,少许食盐,一把扫帚。在大田,放有扇子、桃枝等。在武平,随葬品一般是炒熟的稻谷、麦子、豆子、缺口的陶盆陶罐,还有砍成一小截一小截的筷子等。�
在闽南,盖棺前要举行“割阄”礼,即用麻缕或白纱线的一端系在死者手上,另一端则由孝眷和亲朋好友各执其一段,然后主事者口中念念有词:“生者犹生,死者自去。生死殊途,从此割断。”同时将麻缕或白线一节节地割掉,每人再将手中的那段麻缕或白纱线用纸钱包裹后焚化,俗信这样就可以与亡魂断绝来往,免受惊扰。夫妻中一人先去世,另一人拟再娶或再嫁,须在入殓时,手持雨伞,背负包袱,从棺内跳过,口念到:“跳过棺,走过番。”据传此俗源于飘洋过海而客死异国的侨胞,他们临终时怀念故土,嘱其亲属招引亡魂回“唐山”,示意此去山重水复,永难相见,认为这样亡魂不会再来纠缠,可以安心续弦或再嫁。� 在同安,抬尸入棺时,孝眷跪在棺材下方(棺材放在两张长椅上),厅前放三张草席。入棺后。孝眷到第一张草席上跪拜7下,起身掀开水被,接着持冥香,拿一杯酒灌入死者口中,大哭三声,表示人确已去世。然后相继退到第二张、第三张草席上跪拜。尔后其他亲属依次跪拜。此俗类似于古代的“属纩”。闽东一带有“辞棺”习俗,即纳棺后,孝子将少许冰糖(或甘草汤)放入死者口中,再斟少许酒灌入,寓意祝愿死者在阴间过上甜蜜日子,并祈求亡魂保佑生者生活幸福。在福州,要用米筛摆上与死者子孙人数相同数量的祭品和筷子,孝子孝孙作吃饭状,俗谓“吃干饭”。
� 盖棺前,许多地方流行“巡棺”习俗,即孝眷按亲属排列,手持冥香和纸钱,绕棺数圈,瞻仰遗容。绕棺多是先逆时针绕三圈,再顺时针绕三圈。有的地方只正反各绕一圈(古田),有的地方巡棺多达一百余圈(永春巡棺108圈、安溪巡棺120圈),有的地方则是在盖棺后才巡棺(龙岩)。在霞浦,棺材两头各燃一火把,由两人擎举,孝子膝行从棺材一端绕到另一端,不能绕过棺材头部。在漳平,盖棺前要举行“辞世奠”,宣读祭文。� 盖棺时辰大多由巫师择定,沿海一些地方俗定在涨潮时刻盖棺。盖棺或由乡村中德高望重的绅士负责,或由专门为人办丧事的人(俗称土工)负责。盖棺时,孝眷及旁观人远离棺材,忌讳人影倒映入棺内。俗信生人影子倒映棺内,魂魄会被死人摄去,日后会精神错乱等。与死者生肖相冲克者也不能在场。�
盖棺后即安钉。在闽南,孝子捧木盘,上面放一把斧头,跪呈安钉者。先由舅父象征性地在棺材四角各安一根钉,然后由安钉者钉牢,边钉边唱吉句;“一点东方甲乙木,子孙代代有福

介绍汉族丧葬习俗中盖脸纸的由来
答:盖脸纸的由来说法很多:最多人相信的是“盖脸纸”是隔着阴阳的纸,如果死后不用盖脸纸分出阴阳,亡者就进不了天堂,连阎王爷也不要,可能变为孤魂野鬼。一说是观察死者是否假死,若是假死,气出纸动,还可抢救复生。一说是遮挡尘土,防止噪音,有让死者安息之意。还有一种说法是明朝灭亡后,明朝...

介绍汉族丧葬习俗中盖脸纸的由来
答:1. 盖脸纸在汉族丧葬习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由来有多种说法。2. 普遍认同的一种说法是,盖脸纸作为隔阴阳的介质,若死后没有使用盖脸纸,亡者可能无法进入天堂,甚至可能变成孤魂野鬼。3. 另一种说法是,盖脸纸用于观察死者是否假死。如果纸张因为气息而动,说明死者可能还有生还的可能,可以进行抢...

为什么人死后,要把脸盖上呢?
答:人死后要盖住脸原因如下:1、卫生的需要。人死之后,人体寄生的病菌会离开寄主,盖住脸能防止肠胃中的病菌飞出。2、避免吊唁之人伤心过度。若看到亲人离世的脸,会联想到他们生前的音容笑貌,对生者而言会更伤心。

为什么人一死,脸上要盖上布?
答:咽气过后,用毛巾洗一下身子,换上寿衣,(寿衣一般三层或七层,忌五层,要单忌讳双层)过后,置于木板上,用纸盖上面目——这就叫盖脸纸。这就表示人已死亡,阴阳隔界一张纸。 木板下面点上青油灯,为亡者照亮去往天堂的路…… 看到这题目就会想到令人惊恐的一面,实际上,这是一种丧葬习俗,背后有它的 历史 渊源和一...

夫差自杀以布遮面,崇祯自杀以发遮面,古代人死为何要把脸遮住?
答:网上有许多言论说这种习俗首先出自夫差,笔者却认为两者之间根本就没有必要的联系,因为在古代,死者遮脸的东西叫做“苫脸纸”,也就是说原本并非是以布遮脸,而是纸张。而苫脸纸并不完全是出于迷信,在丧葬习俗中还有一种“停尸三日”的习俗,李时珍曾在云游途中救过一位被认为已经是死了的孕妇,人死...

汉族葬礼的介绍
答:讣告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在大门外挂通天纸;一种是张贴书面讣告。亡者停在门板上以后,孝子首先要在大门口外的一侧吊上"通天纸"。通天纸俗称"岁头纸",具有报丧的性质,挂上通天纸,则表示老人亡故了。书面讣告,民间称"殃榜"、"告牌"。讣告要请阴阳先生书写,讣告用白麻纸写。内容为死者的姓名、...

有人知道汉族丧葬习俗的具体过程吗?
答:死者脸上盖张黄纸,叫蒙脸纸。至夜请僧尼礼忏,称为“转敛”。3.丧服。上辈或平辈人死要戴孝,下辈人死不戴孝。儿子披麻戴孝:头戴麻布帽(有的帽后垂麻丝),帽子左右两角挂棉花球,用白布做成袍子穿在身上为孝服,鞋面上蒙上麻布,腰中扎一条反搓成的稻草绳子。女儿和儿媳披发扎麻,穿白布衫裙...

高中语文古代丧葬文化常识
答:人死以后,脸上要盖一张麻纸,俗称苫脸纸。一是怕人看见逝者脸上的痛苦,二是希望人能复活,因为一有呼吸,从纸上就显现。关中人死之后最少放3天,也是考虑到假死的情况。男性逝者入殓时,必须有舅家人到场,以监督是否正常死亡。同理,女性入殓时,必须有娘家人到场。关中埋人不叫埋,叫“安顿”,有尊奉之意。另外,...

农村办丧事那么多的礼仪如何才能记得住?
答:在家族中有德高的长者,可以请他来主持安排! 我们这边都是土葬!烧落地纸钱,一定是三斤六两,多大岁数就要多少根青线!用茶叶做的鸡鸣枕头,盖脸布,被子盖几床等等!这些像好多年轻人都不知道! 不过到了那天,自己家里的人是不管理事的,所有的事都是交给主事的人!再由主事人把事情分派给帮忙的人,列如:发烟的就...

安葬的大忌是什么
答:当一个人死后,自然要停丧、殓葬、守丧,因此,丧葬都有一套的习俗,而在丧葬中,亦有一定的禁忌。 人在死后,要马上用一张方形草纸对角蒙在亡人脸上,并用烧纸压住。传说有了蒙脸纸,可以防止各种牲畜靠近呼吸为死人换气。死人能因得牲畜灵气而游尸。同时,不能让狗看见家里的死尸,否则的话,家里会再死人。 死者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