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员是如何请假的,都有什么样的理由

作者&投稿:战败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古代官员有事怎么请假~

枫叶飘落整理 最近想回家,研究了一下老公的请假制度,才想起来古代的那些官员有事是怎么请假呢?现在的休假制度很松,一般请假都能批准。而且现在还有探亲假,年休假,法定节假日、双休日,这真要比古代的官员休假的制度强的太多了。 古代官员请假的理由也是五花八门,除了身体不适,需要请感冒等事假之外,还可能因为家中有事、亲人过世而请假。这倒有点和我们现在的请假理由相似。 各个朝代的请假的具体环节也不相同,但是方式确实比较相近。朝廷要员请假要亲自向皇上上疏,说明请假原因,等待君主批复决定;中级官员遇到事情请假,需要向自己的主管部门上级官员打报告。下级遇到好说话的上级,请假报告就很容易批复,可是要是遇到上级存心刁难,请假报告便很难应允了。曹魏时的大司农王思生性多疑,有一次,一个下级官员因为父亲病重而向他请假,王思断然拒绝,认为这只是对方的借口,害的这位官员连自己的父亲最后一面也没有见到。 古代官员的请假制度有严格的规定,如果超假甚至可能被免去官职。这个制度要比现在的休假制度厉害。隋唐五代以及宋朝,一般情况下官员每月只能请假三天,超过三日的就要罚俸禄,每个朝代的病假时间几乎都是三个月、一百天左右。如果超越百天,而且没有上级部门的延长指示,就会被免官,官职就会由他人递补。超假的官员假满要回吏部、兵部听候安排其职务,原则上是要降级使用。 古代丧假的时间比较长,臣子必须要守孝三年,以尽孝道。古代帝王为了彰显孝道,一般都会准许丧假,甚至允许官员因丧不辞而别。《天府广记》记载:明朝洪武八年三月,诏令百官闻父母丧,不待上报,允许去官。但是如果遇到特殊情况,丧假也会被缩短或者被朝廷拒绝。明朝张居正的父亲去世,上疏请假丁忧,万历皇帝因为张居正时任首辅公务繁忙,三次拒绝他的请假,甚至以太后懿旨的名义阻拦。这个真是有点不近人情,人生在世,百善孝为先,父亲去世,儿子却不能前去,这是人的一生遗憾。 其实,古代也有常规假期,一般都会给假。在中国休假制度的发展史中,唐代是一个重要的时期,由于唐朝十份重视岁时节令,因而也普遍地将传统节日规定为假日,这也大大促进了节日的兴盛发展。唐朝规定可以请省亲假,三年可以准许官员探望父母三十五天,婚假可以休息九天。这个探亲假的制度,要比我们现在的探亲假制度要好,我们现在的探亲假四年才有二十天,婚假也才三至七天。一些新的节日,如中和节、清明节、八月十五等,也在唐代催生,有的一直延续至今,对中国的节日体系产生了重大影响。如今,传统的清明节、中秋节也被列为法定假日,其源头可以直溯到唐代。关羽的青龙偃月刀是何来历 历史上先后成为两国皇后的奇特女人谁是为中国共和流血牺牲第一人 看古代名人是如何“装模作样”的“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由来大贪官蔡京是怎么饿死的

古代官员怎么上班和休假?



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五一、十一、除夕等国家法定节假日是休息或者走亲访友的好日子。而且,随着人们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这些节日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很多人或许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在现在的社会中,节假日如此重要,那么在古代中国有没有节假日呢?如果有的话,又是怎样的情形?

【历史渊源】

【汉朝的休假制度】

据《汉律》记载,早在西汉时,政府就在典章制度中明确规定:“吏员五日一休沐。”意思是说政府工作人员,每工作四天就休息—天。政府的本意是,工作了四天也的确够辛苦的,那么第五天就放假让他们洗澡更衣,修发刮脸吧。

这个制度,在西汉两百年的时间里得到很好地贯彻。到了东汉,这个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地实施。司马迁在《史记?百万君传》中说道:“官员每五日洗沐归谒亲。”相比于西汉时期的规定,这时的“休沐”不但可以洗澡休息等,还可以网家看望老小、夫妇团聚。

【隋唐的休假制度】



  这种做法一直延续到了隋唐。不过到了唐代,延续了数百年的每五日休一天变成了每十日休一天,即在每月的上旬、中旬、下旬的最后一天休息。唐代永徽三年(公元652年),国事频扰,朝廷改“五日休沐”为“十日休沐”,此即所谓的“旬休”。据王聘三《古今事务考》载:“永徽三年以天下无虞,百司务简,每至旬假许不视事,以宽百僚休沐。”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官员工作十天才能休息一天,也就是上旬、中旬、下旬各一天。这三天休息时间被称为“浣”,从此假日又有了“浣”的称谓。

  这样,一年三十六旬可休三十六天。而且,相对于今天的请假,唐代请假要难得多。当时政府对于“旬休”规定颇为严格,凡三品以上官员,休假前要“告假”,假期满后要到衙门销假,是谓报到。

  否则,就要扣发一个月的俸禄,甚至罢官。
  通常情况下,唐代以后,大多数政府官员们习惯于上午或整天都在官署里办公,傍晚才下班回家。对于京城内的官员而言,如果需要上朝,他们就要一大早先去上朝,然后才到自己的官署办公。

  而地方上的官员大部分都是和家眷住在一起,前面办公、后面居家。
  因此,可以说,放假与不放假也都是一回事。但相对低级的官员,如幕僚,因为地位卑微,是没有官邸的,甚至得离家别子住在官署里或租屋而住。因此,节假日对于他们而言,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宋、元的休假制度】

“旬休”制度在宋、元两代相以沿袭。宋朝时期,除这些常规假日外,法定的节假日更加丰富。据宋史笔记《文昌杂录》记载,元日(春节)、寒食、冬至各放假七日;天庆节(正月初三)、上元节、天圣节(皇帝母亲生日那天)、夏至、立春、人日、中和节、清明、七夕、末伏等也都放假。这样,一年的法定假日达到了七十四天,加上三十六天旬休日,共一百一十天,和现在的法定节假日总数非常接近。

  当然,和今天不同的是,在伦理盛行的封建社会,基于人伦血缘和宗法观念,除了上面的法定节假日外,政府还出台了很多“人性化”的政策:父母住三千里外,每隔三年有三十日定省假(不含旅程);在五百里外,则每隔五年有十五日的定省假。儿子行冠礼时有二天假期;儿女行婚礼时有九天假期。父母亲去世,解官戴孝三年(军职为一百天);亲戚去世,根据关系远近设不等的假期。

  和之前的各个朝代相比,元代在节假日制度上显得迥然不同。
  法定节假日更是少得可怜——元代规定全年只有十六天节庆假日。
  为什么元代的假日这么少,或许与其游牧民族的出身有关吧!

【明清的休假制度】


  或许是受了元朝的影响,到了明清两代,政府官员就没有汉唐宋时期宽松的休假制度了。“旬休”制逐渐削减甚至取消,全年只保留三个假期,即春节、冬至及皇帝的生辰。具体的是月假三天,加上元旦、元宵、中元(农历七月十五)、冬至等节日可放假十八天,每年休假只有五十多天。清朝前期的休假制度基本上沿袭明朝。

  不过政府的这一措施遭到了大多数官员的反对。帝王将相,考虑到自己在臣民面前的声望,也只好接受“民意”,做了修改,在三个假日的基础上增添了寒假,并将春节和寒假的假期均延长至一个月。但是政府的这个规定是有条件的——长假期间官员仍要不时地到其官署处理必办的公务,涉及司法的事务更是不能停止。

  清朝后期,休息制度开始发生了变化。鸦片战争以后,西方人大量进人中国,他们每星期休假——天,时间一长,国人产生了认同感。到了1910年,清朝政府在上层基本上实行了星期天为公休日的制度。

  在千年的休假制度里,除了法定节假日,政府也对“临时请假”
  制度作了规定。举个例子,如果官员因为有急事而无法及时回官署办公,晋代就规定:“急假者一月五急,一年之中以六十日为限,千里内者疾病中延二十日。”到了后晋时期,家居外地的官吏探亲时,政府还会单给路程假。

  这种“急假”在今天看来颇具人性化,当个人要执行对家庭的责任时,政府的法令有相应的假期规定。最宽大的是唐代的规定,包括:父母住在三千里外,每隔三年有三十日的定省假(不包括旅程)。父母在五百里外,每隔五年有十五日的定省假;儿女行婚礼时,有九天假期,不包括旅程。其他近亲行婚礼,则假期分别为五天、三天、一天;父母亲去世,强迫解官三年,如果是军职,则为一百天;五月有十五天的田假,九月有十五天的授衣假。

  可以说,节假日制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沿袭已久,源远流长。这可能与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一个农业社会的因素有关——农民可以根据自己农事活动的闲忙和节气变化来适时安排自己的休息闲暇。而政府官员不能像农民那样随意规定自己何时休息——但又不能不休息。在这种情况下,休假制度诞生了。

参考资料:《历史的另一张脸》作者:罗哲郁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古代官员请假的理由也是五花八门,除了身体不适,需要请感冒等事假之外,还可能因为家中有事、亲人过世而请假。这倒有点和我们现在的请假理由相似。 各个朝代的请假的具体环节也不相同,但是方式确实比较相近。朝廷要员请假要亲自向皇上上疏,说明请假原因,等待君主批复决定;中级官员遇到事情请假,需要向自己的主管部门上级官员打报告。下级遇到好说话的上级,请假报告就很容易批复,可是要是遇到上级存心刁难,请假报告便很难应允了。曹魏时的大司农王思生性多疑,有一次,一个下级官员因为父亲病重而向他请假,王思断然拒绝,认为这只是对方的借口,害的这位官员连自己的父亲最后一面也没有见到。 古代官员的请假制度有严格的规定,如果超假甚至可能被免去官职。这个制度要比现在的休假制度厉害。隋唐五代以及宋朝,一般情况下官员每月只能请假三天,超过三日的就要罚俸禄,每个朝代的病假时间几乎都是三个月、一百天左右。如果超越百天,而且没有上级部门的延长指示,就会被免官,官职就会由他人递补。超假的官员假满要回吏部、兵部听候安排其职务,原则上是要降级使用。 古代丧假的时间比较长,臣子必须要守孝三年,以尽孝道。古代帝王为了彰显孝道,一般都会准许丧假,甚至允许官员因丧不辞而别。《天府广记》记载:明朝洪武八年三月,诏令百官闻父母丧,不待上报,允许去官。但是如果遇到特殊情况,丧假也会被缩短或者被朝廷拒绝。明朝张居正的父亲去世,上疏请假丁忧,万历皇帝因为张居正时任首辅公务繁忙,三次拒绝他的请假,甚至以太后懿旨的名义阻拦。这个真是有点不近人情,人生在世,百善孝为先,父亲去世,儿子却不能前去,这是人的一生遗憾。 其实,古代也有常规假期,一般都会给假。在中国休假制度的发展史中,唐代是一个重要的时期,由于唐朝十份重视岁时节令,因而也普遍地将传统节日规定为假日,这也大大促进了节日的兴盛发展。唐朝规定可以请省亲假,三年可以准许官员探望父母三十五天,婚假可以休息九天。这个探亲假的制度,要比我们现在的探亲假制度要好,我们现在的探亲假四年才有二十天,婚假也才三至七天。一些新的节日,如中和节、清明节、八月十五等,也在唐代催生,有的一直延续至今,对中国的节日体系产生了重大影响。如今,传统的清明节、中秋节也被列为法定假日,其源头可以直溯到唐代。关羽的青龙偃月刀是何来历 历史上先后成为两国皇后的奇特女人谁是为中国共和流血牺牲第一人 看古代名人是如何“装模作样”的“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由来大贪官蔡京是怎么饿死的

丁忧大概是最典型的请假了

古代官员的休假制度
答:团聚。到了唐代,休假制度从5日休一天改为10日休一天,即在每月的上旬、中旬、下旬的最末一天休息。除此之外,每年的“清明”、“冬至”还放1至3天假,让官员回家祭祀祖宗,称为“至日”。宋朝公务人员的休假制度更加宽松。他们全年的实际休假达到98天。明朝的休假制度较之宋朝有所改变。月假是3天,...

古代人是怎么休假的?
答:最近天气太热,很多人都请假出去旅游避暑,学校也放假了,很多学生都窝在家里吹空调。那么问题来了,古代人是怎么过暑假的?有假期吗?其实在秦时并不存在什么假期。公务员若想回家,只能请假“告归”,告归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因疾病需要回家休养,二是身体老迈需告老还乡。也就是说你请假就不要再...

古代很多朝代都有节假日,官员都会怎样休假?
答:古代很多朝代都有节假日,官员都会怎样休假?在古代,休假制度并非惠及每一个人,市井小民是没有节假日这么一说的,古代比较正规的休假被称为“休沐”,不过只适用于朝廷官员。不过,古代并不实行现代这样的双休日,且历朝历代的“休沐制度”各不相同。汉朝:官吏五日一休,节日相对较少 汉朝以前,还未...

古代官员休假时间不一,宋代最长,元代最短,你都知道吗?
答:在古代,官员的休假被称为"休沐",即朝廷会给每个官员一定的休息和沐浴假期。这一制度可以追溯到西汉,为历代沿用,但假期长短不一,总体而言,宋代假期最多,而元代假期最短。西汉建立的"修亩制度"早在汉代以前,还没有建立具体的休假制度,官员想要休息,只能请假,这就是所谓的"回假"。而在汉代...

清明假期又要到了,古代是怎么放假的呢
答:”在汉代这两个节日必须放假,但是放几天,没有明确地记载。放假时间:不确定。汉代时候另外规定有临时的假日,即告假,分为“予告”和“赐告”。予告是因为有功,国家依照法律准予休假。赐告则是因病给予的假期,但是时间不能太长,汉代明确规定,请假三个月免官。放假时间:可以因具体情况来确定,...

唐朝时期的官吏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带薪休假?
答:如今,人们有正常的休息日工作,古代的官员也是如此。这个休息日叫“休沐”。休慕制度是从西汉开始建立的,汉代以前并不存在。官员只有有事或想休息才能请假。只是古代的休沐制度和现在的周末不一样,每个朝代的休沐制度都不一样。唐宋时期,官员休闲洗浴制度最为宽松,明清时期最为严格。一、汉代休慕...

希望同意文言文
答:1. “请假希望得到批准”用文言文怎么说 “请假希望得到批准”文言文:事发突然(紧急),不敢与之怠慢,故恩情还假,望之应允。 批准,表示同意,可同;诺;是;皆;谐;准;中;合;如是;首肯;应允;许之。准奏等用法相同。 造句:微臣进而偶感风寒,需休息时日,望之应允。 【古代官员是如何请假的,都有什么样的理由?...

在明代,官员生病了能请多久的病假?
答:小结 看完这些历史记载,我们会发现,古代人请病假和现代人请病假,其实都是一个套路。现代人请病假,其实不是真的生病了,而是想要为了请假去完成自己的一个目标,或者有着自己的事情要做。而 对于古代官员来说,病假更是一个很好的政治手段,生病的时候要请,没病的时候为了利益也要请。更为重要的...

古代大臣得病请假有月银吗
答:其实在古代,历代王朝的休假制度仅针对从政官员,统治者为了鼓励臣下尽心国事,专心高效地办公,不断在实践中完善休假制度,名目多样,内容丰富,对现行的节日休假制度也有一定的影响和借鉴意义。 官员也是要休息的 我国秦朝及以前,并没有休假这一说,政府官员每天都要按时上班,若有事只能提前请假,称为“告归”。 劳逸不...

文言文批准
答:1. “请假希望得到批准”用文言文怎么说 “请假希望得到批准”文言文:事发突然(紧急),不敢与之怠慢,故恩情还假,望之应允。 批准,表示同意,可同;诺;是;皆;谐;准;中;合;如是;首肯;应允;许之。准奏等用法相同。 造句:微臣进而偶感风寒,需休息时日,望之应允。 【古代官员是如何请假的,都有什么样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