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膑兵法》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作者&投稿:应缸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孙膑的主要思想和代表作品是什么?~

孙膑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军事家,他的主要思想就是自己的强度去攻击对方的弱处,代表作品是孙子兵法.
孙膑(生卒年不详),本名不详(山东孙氏族谱称其为孙伯灵),出生于阿、鄄之间(今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北),华夏族,战国时期齐国军事家,是孙武的后代。
孙膑曾与庞涓为同窗,因受庞涓迫害遭受膑刑,身体残疾,后在齐国使者的帮助下投奔齐国,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辅佐齐国大将田忌两次击败庞涓,取得了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胜利,奠定了齐国的霸业。
唐德宗时将孙膑等历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宋徽宗时追尊孙膑为武清伯,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扩展资料
卫公子惠孙之后,以字为氏。卫有陶叔,为司徒后有,陶叔氏、司徒氏。 武公生季衅,采于宁为宁氏。 孙权号吴,而四世亡于晋,又有厉氏(孙皓以秀奔魏改姓厉。) 《唐幽州内衙副将、中散大夫、试殿中监乐安郡孙府君神道碑》与《唐故魏州昌乐县令孙君墓志铭》等碑文,孙武源出卫国姬姓孙乙。唐代孙壬林自述家族世系的碑文记载孙膑是卫武公的后代。

话说,中国古代军事著作《孙子兵法》更为常人所知,但它毕竟是春秋时期的孙武所著,后有战国初期吴起所著《吴子兵法》,在孙子兵法的基础上更向前一步。到了战国中期,一战成名的孙膑也留下了著名的《孙膑兵法》,虽然在知名度上不如《孙子兵法》,但其也有思想空前之处。
综观全书,《孙膑兵法》在军事思想方面较前人有所发展之处主要有三条:

一是持久战思想萌发。春秋时晋将臾骈曾向赵盾说过,“秦不能久,请深垒固军以待之”;越大夫范蠡也曾向越王勾践说过,吴军若“彼来从我,固守勿与”。但这还仅是针对具体情况的一种措施。《孙膑兵法》在他们的思想基础上,将其升华为理论,认为在“敌众且武”来攻而又必须抵抗时,应“埤垒、广志、严正、辑众,避而骄之,引而劳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必以为久”。

就是说当兵力和战斗力均居于优势的敌军来战时,就要增强壁垒,激励士气,严明纪律,加强团结,避敌锐气,使其骄傲,并引诱、调动敌人,使其疲惫,然后才实施反击,攻击无备,出其不意。这样做,必须做持久的思想和物资准备才能成功。
它还说,当双方已经布阵,可是自己又不想与之决战时(“张军勿战”),要“倅险增垒,诤戒勿动,毋可前,毋可怒”。就是说要据险增筑防御工事,加强警戒,按兵不动,不要被敌人引诱而出战,也不要被敌人的行动所激怒。这和前述的避免决战原则是一致的,基本精神都是以时间换取优势。

二是歼灭战思想萌芽。《月战》篇有一段残简,记载了对胜利的看法,认为胜利之中如仍有不胜的成分,就不是真正的全胜。它说,“所不胜者也五,五者有所一,不胜”。并举例说:有多杀人而不得将卒者,有得将卒而不得舍者,有得舍而不得将军者,只有“覆军杀将”,即全歼敌军才是全胜。只要“得其道,则虽欲生不可得也”。
就是说只要能掌握战争指导规律,就能全歼敌军,敌人想逃也办不到。歼灭战的战例前已有之,如秦晋崤之战等;“夫战,尽敌为上”的言论也前已有之,但作为战争理论,这还是首次载入兵书。

三是预备队思想。如《八阵》中提出了“用阵三分”、“斗一守二”和“以一侵敌,以二收”的原则;有时还主张“分以为三……一在于后”等,很显然是兵力部署中的预备队思想。控制三分之二或三分之一的机动兵力,以保证军队在作战中有较大的弹性和持久的战斗力,以加强进攻的连续性或防守的稳定性。以之作为军事思想的作战原则,《孙膑兵法》是第一次!

《孙膑兵法》共16篇,它继承了《孙子兵法》等书的军事思想,总结了战国中期及其以前的战争经验,在战争观、军队建设和作战指导上都提出了若干有价值的观点和原则。它强调了战争的重要性,明确主张“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否则就会“削地而危社稷”。它用历史经验说明,用战争解决问题。这是符合当时七雄并立,全国渐趋统一的客观要求的。



孙膑兵法主要讲什么的?
答:希望对你有帮助:讲他的军事观点!纵观《孙膑兵法》十六篇,在继承孙、吴军事思想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 首先,孙膑在《威王问》中阐述了战争是政治斗争工具的战争观。 他明确地说,战争不是什么别的,而是先王传布"道",即政治的工具。先王不是不想要"责仁义,式礼乐,垂衣裳,以禁争夺",...

孙膑写的什么兵法?
答:《孙膑兵法》的主旨思想:孙膑的军事思想主要集中于《孙膑兵法》。孙膑特别重视道,这一点和《六韬》很相似,在《孙膑兵法》的治国、治军以及治敌各个方面,孙膑都反复强调道的作用。孙膑不迷信赏罚的作用,认为必须“用民得其性”才能做到“则令行如流",如果违背民性,而赏罚就会失去作用。孙膑说“...

孙膑兵法和孙子兵法有什么区别?
答:因此旁鹃因为嫉妒而设计陷害孙膑,从而开始了他门的对站,而孙膑用孙子兵法最终马陵之站迫使旁鹃自杀,后来隐居...孙膑把多年作战经验和孙子兵法结合写成了孙膑兵法。孙子兵法是春秋的事情, 孙膑兵法是战国时期的事情 所以不是一部书 《孙子兵法》作者孙武,《孙膑兵法》作者孙膑。话说孙膑是孙武的孙子 ...

《孙子兵法》与《孙膑兵法》有何不同?
答:《孙子兵法》主要是介绍战争理论和见解,涉及面广泛,是一本全面的兵书。《孙膑兵法》是总结自己战争经历和经验的书,也含谋略论述。《孙子兵法》教给人的是用兵的境界,不战而屈人之兵

《孙膑兵法》提出了哪些作战指导原则?
答:在强调创造有利态势的前提下,《孙膑兵法》提出了这样一些作战指导原则:一是“必攻不守”。所谓“必攻”是指坚决地进攻,“不守”,是指敌人没有防守,或无法防守。合起来完整的意思就是,在作战指导上,要看准敌方无可摆脱的薄弱环节,施以最致命的打击。这实际上是对《孙子》“攻而必取者,攻...

兵家思想主张什么
答:是世界上最古的兵书,其中包含了战略思想,权变管理思想,人才管理思想,后由孙膑继承并发展。兵家是中国先秦、汉初研究军事理论,从事军事活动的学派,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精华,诸子百家之一。兵家著作中含有丰富的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今有兵家著作《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吴子》等等。

竹简《孙膑兵法》“因情用兵”的作战指导内容是什么?
答:《孙膑兵法》在战争指导问题上,强调要“知道(取胜之道)”,“唯知道”,才能“安万乘国,广万乘王,全万乘之民命”。他所说的“知道”,就是“上知天之道,下知地之理,内得民之心,外知敌之情,阵则知八阵之经”。也就是要通晓天文、地理、人情、敌情和阵法等有关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

孙膑兵法精髓八个字
答:《孙膑兵法》一共6000言,精心总结一下就会出现8个字的核心内容:必攻不守,批亢捣虚。必攻不守这句话很容易被理解为:进攻是最好的防守。孙膑想表达的是必须要进攻敌人无法防守的地方,举个例子来说,在足球赛中,射门一定要将球踢进对方球门的死角。大画家黄胄“必攻不守”的治学精神就尤为让人...

孙膑兵法有多少种观点
答:共16篇16种观点。文物出版社于1975年出版了简本《孙膑兵法》,共收竹简364枚,分上、下编,各十五篇。对于这批简文,学术界一般认为,上篇当属原著无疑,系在孙膑著述和言论的基础上经弟子辑录、整理而成;下篇内容虽与上篇内容相类,但也存在着编撰体例上的不同,是否为孙膑及其弟子所著尚无充分的...

孙膑的主要思想和代表作品是什么
答:马陵之战后,齐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激化,始终支持孙膑的田忌,在内部斗争中失败,被迫逃去楚国,孙膑从此也不知所终,仅有所著《孙膑兵法传世》三、《孙膑兵法》及其军事思想 《孙膑兵法》是继《孙子兵法》之后,我国古代的一部重要军事理论著作,它是孙膑及其后学所著。《汉书·艺文志》称之为《齐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