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膑兵法主要讲什么的?

作者&投稿:赧皆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孙膑兵法主要讲什么的?~

公元前354年,魏国以庞涓为将率军伐赵,兵围邯郸。次年,邯郸在久因之下已岌岌可危,而魏军也因久攻不下,损失很大。齐国应赵国之请,以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军击魏救赵。孙膑令一部轻兵乘虚直趋魏都大梁,而以主力埋伏于庞涓大军归途必经的桂陵之地。魏国因主力远征,都城十分空虚。魏惠王见齐军逼进,急令庞涓回师自救。刚刚攻下邯郸的庞涓闻大梁告急,急率疲惫之师回救。至桂陵时,遭到齐军迎头痛击,几乎全军覆灭庞涓仅以身免。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桂陵之战”。
12年后,魏国在国力恢复之后,再次发动战争,将矛头指向了自己的另一邻国——韩国。韩国难以抵挡强大的魏军,遂派使向齐国求救。齐威王采纳孙膑“深结韩之亲而晚承魏之弊”的建议,在魏韩两国几经激战、韩危魏疲之际,再次以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韩。孙膜依然采用围魏救赵的计策,率兵长驱魏境,兵锋直逼大梁。魏国鉴于桂陵之战的教训,遂撤韩国之团,调10万大军,以太子申为上将军、庞涓为副,准备与齐军进行一场战略性决战。孙膑为调动敌人,创造战机,果断引兵东撤。一路上,他用减灶计造成齐军大量逃亡的假象,以诱敌深入。庞涓果然上当,便丢下步兵,率轻骑精锐,兼程穷追。至马陵时,遭到齐军主力伏击,庞涓智穷力竭,愤愧自杀。齐军遂全歼魏军,俘太子申,取得了马陵之战的重大胜利。
马陵之战后,田忌遭宰相邹忌的陷害,被迫流亡楚国。孙膑辞官归隐,潜心军事理论研究,终于写成了流传千古的军事名著——《孙膑兵法》。
《孙膑兵法》又名《齐孙子》,系与《孙子兵法》区别之故。《汉书·艺文志》称“《齐孙子》八十九篇,图四卷”,但自《隋书·经籍志》始,便不见于历代著录,概大约在东汉末年便已失传。1972年,临沂银雀山汉墓竹简出土,这部古兵法始重见天日。但由于年代久远,竹简残缺不全,损坏严重。经竹简整理小组整理考证,文物出版社于1975年出版了简本《孙膑兵法》,共收竹简364枚,分上、下编,各十五篇。对于这批简文,学术界一般认为,上篇当属原著无疑,系在孙膜著述和言论的基础上经弟子辑录、整理而成;下篇内容虽与上篇内容相类,但也存在着编撰体例上的不同,是否为孙膑及其弟子所著尚无充分的证据。1985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银雀山汉墓竹简(壹)》中,收入《孙膑兵法》凡16篇,系原上编诸篇加上下篇中的《五教法》而成,其篇目依次为:擒庞涓、见威王、威王问、陈忌问垒、篡卒、月战、八阵、地葆、势备、兵情、行篡、杀士、延气、官一、五教法、强兵。
1972 年 4 月,在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古墓中,意外地发现了《孙膑兵法》残
简,共 30 篇,1.1 万余字,后经文物出版社整理出版,算是稍稍弥补了一些 损失。
《孙膑兵法》又名《齐孙子》,以区别于孙武的《孙子兵法》。仅从现
存的 30 篇就足以看出,《孙膑兵法》继承和发展了孙武和吴起等著名兵法家 的兵法思想。在这部兵法中,孙膑结合自己所处时代的特点,溶入自己的丰 富经验和精心研究的成果。
孙膑继承前人,超越前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军事理论体系。他的论著
可谓博大精深,从战争的地位和作用等战争观,到用兵的战略战术思想,进 而到兵阵战法、攻防战术、将领的选用及对其修养和素质要求,直至战略战 术的思想基础及理论基础,都有深刻精辟的论述,确实是留给后人的宝贵的 财富。
从《孙膑兵法》中,可以看出孙膑的以下主要观点:
(一)他既主张“战胜而立”,又指出“乐兵者亡”。他认为,只能通 过战争才能实现统一,这在他那个时代无疑是正确的。但他反对滥用战争, 更反对打无准备的战争,他强调“事备而后动”。
(二)他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不是双方的力量对比,而是战争的性质, 他指出“战而无义,天下无能以固且强者”。
(三)他认为军队强大、战无不胜的根本在于士兵和民心。他说,“兵 之胜在选卒”,对士兵应“爱之若狡童,敬之若严师”。他多次提到民心问

题,并明确指出,使百姓遭受痛苦的军队会遭受失败。
(四)他认为强兵的关键是“富国”,而“富国”的途径又是爱惜民力 和积聚民力,特别强调休养生息,积蓄民力。
(五)他的主导战略战术思想是“奇发而不报,则胜矣”,“有余奇者, 过胜者也”。极力倡导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出奇制胜。
(六)他力主“必攻不守”。认为积极主动进攻是取胜的法宝,消极防 守难逃厄运。
(七)他强调领军将帅必须知“道”,要求统兵将帅知天文、明地利、 善人和,真正懂得用兵的规律。
(八)他很重视正确处理军队内部关系,主张君王全权授命,将领同心 协力,官兵上下一心,建立一种和谐的内部关系。
孙膑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卓越的军事家。《孙膑兵法》是一部内容丰 富、极有价值的重要著作,值得人们好好阅读,仔细咀嚼,用心领悟。
我们今天看到的《孙膑兵法》系根据竹简整理而成,因此残缺较多,文 中用□或[□]表示缺字,缺字较多的地方则以??表示。[]中的文字系银雀 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所补加。

《孙膑兵法》共16篇,它继承了《孙子兵法》等书的军事思想,总结了战国中期及其以前的战争经验,在战争观、军队建设和作战指导上都提出了若干有价值的观点和原则。
它强调了战争的重要性,明确主张“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否则就会“削地而危社稷”。它用历史经验说明,用战争解决问题。这是符合当时七雄并立,全国渐趋统一的客观要求的。
在军队建设上,它认为首要的问题是“富国”,只有“富国”才是“强兵”之急。关于强兵,它重视训练、法制和将帅条件。提出“兵之胜在于篡(选)卒,其勇在于制”,即士兵要严格挑选,严格训练,有良好的组织编制,做到赏罚严明。
强调将帅不但要具备德、信、忠、敬等品质,还要善于掌握“破强敌,取猛将”的用兵之道。军事训练和战争中要重视人的作用,认为“间于天地之间,莫贵于人”。
在作战指导上,强调要“知道”,所谓“知道”,就是“上知天之道,下知地之理,内得其民之心,外知敌之情,阵则知八阵之经。”
孙膑还概括出一套使用八阵作战的理论,“用阵三分,每阵有锋,每锋有后,皆待令而动。斗一守二,以一侵敌,以二收”。
这就是说,用八阵作战,可以把兵力分为主力、先锋、后续部队三支。作战时只以三分之一的兵力接敌,而以其他三分之二作为机动兵力蓄劲待敌。如果敌人弱而乱,就用精锐的部队击溃它;如果敌人强而严整,就用老弱士卒去引诱它,待它兵力分散以后,再行进攻。
强调创造有利的作战态势,未战之前要“事备而后动”,意思是准备好了再打。既战之后要灵活用兵;己强敌弱时要“赞师”,就是要示弱以诱敌出战;敌强己弱时要“让威”,即先退一步,后发制人;势均力敌时要调动、分散敌人,然后集中兵力,“并卒而击之”等等。
《孙膑兵法》具有独特的价值,无论是在广度还是在深度上,对《孙子兵法》和《吴子》都有极大的丰富和发展,二者前后相继,相映成辉。人们将其提出的一些兵学范畴作为重要命题加以探讨,并以其提出的用兵原则指导战争实践。
另一方面,军事理论家和统兵将领从其“围魏救赵”、“减灶诱敌”的战争实践中学到无穷的智慧,这种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成为我国军事史上的典范。

希望对你有帮助:讲他的军事观点!纵观《孙膑兵法》十六篇,在继承孙、吴军事思想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 首先,孙膑在《威王问》中阐述了战争是政治斗争工具的战争观。   他明确地说,战争不是什么别的,而是先王传布"道",即政治的工具。先王不是不想要"责仁义,式礼乐,垂衣裳,以禁争夺",为社会创造和平的生活环境,但是,依靠空口说教办不到,所以才"举兵绳之",用战争的手段禁止争夺。然而,战争作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并不是可以经常使用的。战胜固然可以"存亡国,继绝世",而一旦战败,则会"削地而危社稷"。所以,对待战争"不可不察",要慎之又慎。喜好战争的国家一定灭亡,贪图胜利的人一定受辱。孙膑的这种战争观显然比《司马法》所说的"以战止战"的思想更加深刻。   战争作为布"道"的手段,进行战争一定要合于"义","战而无义,天下无能固且强者"。经济是战争的基础,只要有充足的物质准备,小城照样能巩固坚守。在《强兵》篇,孙膑又进一步提出,要想强兵,当务之急在于"富国",明确揭示了战争对于经济的依赖关系,在理论上发展了孙武所提出的"因粮于敌,取用于国"的论题。   其次,发展了孙武"任势"的军事理论,明确提出了"因势而利导之"的作战原则。《吕氏春秋·不二篇》说:"孙膑贵势",这指明了孙膑兵法的特点。势是战争态势,是敌我双方军事实力(包括兵力、武器装备、军事物资等)的布局。孙武早在十三篇中就提出了"任势",即驾驭战争态势的思想。孙膑则在"任势"的基础上,提出创造和争取有利作战态势的各种原则。他在《威王问》中说:"势者,所以令士必斗也",而士的斗都应当在创造优势的条件下进行。如齐威王问:敌我两军实力相当,两军将领相望,阵势都很坚固,谁也不敢先动,应该怎么办?孙膑回答:先派少量部队,由贱而勇敢的将吏率领去试探攻击,接战后只许败,不许胜,把主力部队隐蔽地布好阵势,待敌军分兵追击我小部队时,我军从侧翼攻击敌军主力,就可获得大胜。在应付"敌众我寡,敌强我弱"的战争态势时,孙膑提出要"让威"。即避开敌人锋芒,隐蔽好后续部队,以便使我军能随时转移。主力部队将持长兵器的战士排在前面,持短兵器的战士排在后面,选派弩机手援救危急。等待敌人攻击能力下降,再行反击。这也是充分利用敌我双方的条件,造成有利于我的态势,以扭转敌众我寡的不利形势。   战争是瞬息万变的,所以要及时抓住有利战机。孙膑把弓弩比喻为"势",也正在于说明战争就是要争取发射弩矢的那一最有利的瞬间。   孙膑还注意利用各种地形创造有利的态势。他在《官一》篇说:在山险中作战,要放开谷口,把敌人引出山谷来交战。在杂草丛生的地方作战,要虚设旌旗,诱敌深入,进行消灭。"易(地形平坦)则多其车,险(地势险阻)则多其骑,厄(山陵狭谷地带)则多其弩。"自己要抢占有利地势,攻击处于不利地势上的敌人,这叫做"居生击死" 总之,孙膑主张把握有利战机,利用一切可能的条件,创造有利于我、不利于敌的态势,以争取战争的胜利。   其三,孙膑指出了人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他在《月战》篇中说:"间于天地之间,莫贵于人",这是人文思想的重要表现。中国的人文思想导源于春秋,战国时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思潮,在人不被当作人看待的专制时代,孙膑能指出人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无疑是进步的。从人文主义的论题出发,孙膑与孟子一样,也提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是天时、地利、人和。他说:"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所谓"人和",就是得众、得人心。"得众者,胜","不得众者,不胜"。孙膑的这种以人为贵的军事思想,显然也是由继承《司马法》的"仁本"思想而来的,但提法又超越了《司马法》,是战国时代人文思想在军事学理论方面的重要表现。   其四,孙膑在军事学上的另一重要贡献,是丰富和发展了春秋以来的阵法。春秋时,由于盛行以车兵为主的方阵作战,阵法大多以"三阵"、"五阵"为主。战国时,由于形成以步兵为主,车、骑兵为羽翼的多兵种协同作战,又出现了大规模的野战和围城战,所以军阵的阵法更加复杂化了。孙膑在《官一》篇中,指出了十几种阵法,如:索阵,用来进剿敌人;囚逆阵,用来疲惫敌人;危□阵,严兵以临敌;云阵,以弓弩与敌对射;羸阵,围困敌人;阖燧阵,用来消灭敌军前锋;皮傅阵,用来强攻救援;错行阵,声张军威;刲阵,攻击高陵之敌;雁行阵,适合摆在蜿蜒曲折而多荆棘的路上;锥行之阵,适于火烧敌人的辎重粮草及接应的战车,等。这就大大丰富和发展了春秋以来的军阵阵法。   孙膑还概括出一套使用八阵作战的理论,"用阵三分,每阵有锋,每锋有后,皆待令而动。斗一守二,以一侵敌,以二收"。这就是说,用八阵作战,可以把兵力分为主力、先锋、后续部队三支。作战时只以三分之一的兵力接敌,而以其它三分之二作为机动兵力蓄劲待敌。如果敌人弱而乱,就用精锐的部队击溃它;如果敌人强而严整,就用老弱士卒去引诱它,待它兵力分散以后,再行进攻。孙膑对于运用八阵作战的说明,是经典式的说明,这可以使我们从中了解古代军阵作战的奥秘。   这是他多年统兵作战的实践经验的总结。   其五,孙膑在一系列战略战术上也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指导原则。   如:他提倡坚持积极进攻的战略原则,在《威王问》中说:"必攻不守,兵之急者也",主张打击敌人没有设防或防守薄弱的要害之处。   这个说法显然继承了孙武"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的思想。但孙膑并没有简单地吸收,而是把它从一般策略原则升华为战略原则,使它变成整军经武的急务。   孙膑还发挥了孙武"攻其所必救"的军事原则,把这一原则与"批亢虚"、"示之疑"、"示之不知事"等巧妙结合起来,取得了桂陵之战的胜利。   对于孙武"我专而敌分"、以寡敌众的战术原则,孙膑也有创造性的发展。他提出对强敌要避开锋芒,而引诱迷惑敌人,使敌人分散兵力,然后"我卒并而击之"。   孙膑在军队建设上提出选拔将帅的原则是"知道者",即上知天之道,下知地之理;在国内得民之心,在国外知敌之情,上阵知八阵之经;见胜利敢于战争,不见胜利敢于进谏。他还提出了一套军事教育法则,即五教法:处国之教,行行之教,处军之教,处阵之教,利战之教。并主张在军中选拔一批勇武的战士做选卒,以他们为冲锋陷阵的主力。他认为,具有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国家才会"战胜而强兵,故天下服矣"。(《见威王》)   当然,《孙膑兵法》作为二千多年前的历史文化遗产,自然会有局限和不足。例如:它杂有阴阳五行的神秘成分,认为日月星辰可以影响战争的胜负。有时对于战争中的地形等物质条件看得过于片面和绝对。   但这些缺点和不足并不影响它的价值。它是战国时期战争实践的理论总结,继承了前辈军事家的优秀成果,又对这些成果进行了发挥创造,在我国的军事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孙膑兵法》又名《齐孙子》,系与《孙子兵法》区别之故。《汉书·艺文志》称“《齐孙子》八十九篇,图四卷”,但自《隋书·经籍志》始,便不见于历代著录,概大约在东汉末年便已失传。1972年,临沂银雀山汉墓竹简出土,这部古兵法始重见天日。但由于年代久远,竹简残缺不全,损坏严重。经竹简整理小组整理考证,文物出版社于1975年出版了简本《孙膑兵法》,共收竹简 孙膑兵法364枚,分上、下编,各十五篇。对于这批简文,学术界一般认为,上篇当属原著无疑,系在孙膑著述和言论的基础上经弟子辑录、整理而成;下篇内容虽与上篇内容相类,但也存在着编撰体例上的不同,是否为孙膑及其弟子所著尚无充分的证据。1985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银雀山汉墓竹简(壹)》中,收入《孙膑兵法》凡16篇,系原上编诸篇加上下篇中的《五教法》而成,其篇目依次为:擒庞涓、见威王、威王问、陈忌问垒、篡卒、月战、八阵、地葆、势备、兵情、行篡、杀士、延气、官一、五教法、强兵。



《孙膑兵法》是讲述哪些战术?
答:今本《孙膑兵法》虽远非《齐孙子》原貌,但仍有丰富内容,如“战胜而强立”、“乐兵者亡”的战争观;“以寡击众,以弱胜强”的战略思想及“必攻不守”

孙膑兵法主要讲什么的?
答:从《孙膑兵法》中,可以看出孙膑的以下主要观点:(一)他既主张“战胜而立”,又指出“乐兵者亡”。他认为,只能通 过战争才能实现统一,这在他那个时代无疑是正确的。但他反对滥用战争, 更反对打无准备的战争,他强调“事备而后动”。(二)他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不是双方的力量对比,而是战争的性质...

《孙膑兵法》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答:《孙膑兵法》是对孙膑多年统兵作战实践经验的总结,书中提出的一系列战略战术,对春秋以来的作战阵法都起到了很好的借鉴和发展作用。当然,该书也有其局限和不足,如它掺杂有阴阳五行等学说,认为战争的胜负受日月星辰的影响,并且有时对战争中的地形等外在条件的分析过于片面和绝对。不过,它依然有非常大...

孙膑兵法主要讲什么的?
答:首先,孙膑在《威王问》中阐述了战争是政治斗争工具的战争观。 他明确地说,战争不是什么别的,而是先王传布"道",即政治的工具。先王不是不想要"责仁义,式礼乐,垂衣裳,以禁争夺",为社会创造和平的生活环境,但是,依靠空口说教办不到,所以才"举兵绳之",用战争的手段禁止争夺。然而,战争作为...

《孙膑兵法》讲了什么
答:朋友,建议你看下《三十六计与孙子兵法》,《孙膑兵法》是孙膑在《孙子兵法》的基础上,再加上自己的独特的见解所写的著作,堪称军事的杰作,当年孙膑在鬼谷的时候,鬼谷子曾经把《孙子兵法》传授给力孙膑,当孙膑熟知兵法后,鬼谷先生命令孙膑把它给烧了,后来孙膑离开鬼谷,去了魏国,但是遭受庞涓的陷害...

《孙膑兵法》讲的是什么?
答:的原则;有时还主张“分以为三……一在于后”等,很显然是兵力部署中的预备队思想。控制三分之二或三分之一的机动兵力,以保证军队在作战中有较大的弹性和持久的战斗力,以加强进攻的连续性或防守的稳定性。以之作为军事思想的作战原则,《孙膑兵法》是第一次!

兵书有哪些
答:4.《三略》:是中国东汉末年的一部兵书,主要讲述了战争的策略和战术,对后世的军事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5.《孙膑兵法》:是中国战国时期军事家孙膑所著的一部兵书,主要讲述了战争的策略和战术,被誉为古代兵法的经典之作。这些兵书对于研究古代军事理论和战争策略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有什么区别?
答:《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是两部不同的著作。《孙子兵法》作者是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孙子兵法》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孙膑兵法》古称《齐孙子》,作者为孙膑。《孙膑兵法》是中国古代的最著名中原军事著作之一,也是《孙子兵法》后...

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分别是什么?
答:孙膑的兵法,讲究的是出奇制胜,以弱胜强,主要的就是现在我们两军要对阵了,想什么方法,能把对方打赢,主要体现在一场战役战术上,而且,这种战术特别适用以弱势的一方,赌马局,就是以自己最弱的一方,对阵对方最强的一方,结果大输。再以自己最强的一方对他第二强,以自己占第二优势方,对他第...

《孙子兵法》与《孙膑兵法》有何不同?这两本书是同一个人写的吗?
答:李世民说:“兵书里没有孙武。”。这是一种战争战略艺术。战略不是小伎俩,而是大战略,大智慧。如今,《孙子兵法》孙子已经走向全球。它还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军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972年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汉代版《孙子兵法孙子》竹简。3.《孙子兵法》与《孙膑兵法》并不是同一个所写。孙膑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