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中表示方位的词语有哪些?

作者&投稿:敏于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从《题西林壁》中找出表示方位的词语~

题西林壁
作者:苏轼 (宋代)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横、侧、远、近、高、低为方位词

方位词有:西、远、近、高、低、中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大文学家、大艺术家,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对后世影响很深。他的诗词,挥洒自如,明快豪放,善于运用新鲜的比喻描写山水景物,善于从常见的事物中提示深刻的哲理。

1.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北麓。

2.横看——从正面看,从山前山后看,山横在眼前,所以说横看。庐山总的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3.侧——侧看,从侧面看,从山的一端——南端或北端看。

4.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自古以来就是浏览胜地。

5.缘——因为。

在众多的歌咏庐山的作品中,苏轼的西林寺题壁诗与李白《望庐山瀑布》同样著名。但两首诗的艺术构思却大不一样:李白通过香炉峰瀑布一处景色的描写,烘托庐山的磅礴气势,激发人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苏轼则没有描写具体景特,而是概括抒写浏览庐山的总印象,从中揭发一种生活哲理来启发读者的思考和领悟。这首绝句的长处不在于形象或感情,而在于富有理趣。面对雄伟壮丽的庐山,诗人不胜感叹地说:从正面看庐山,它是一道横长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它是一座高耸的山峰。你再从不同距离、不同高度去看吧,呈现在你眼前的庐山,都是各种互不相同的形象。我们为什么不能确切完整地把握庐山的真实面貌呢?只因为人在此山里面,眼界受到局限的缘故啊。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自在此山中”,难道诗人所说的只是看山,所指的只是庐山一座山吗?普天下山山岭岭,哪一座不是看山角度不同,山势互不一样?宇宙间事事物物,又何尝不是立脚之点有别,观察结果各殊呢!对于一切事情,如果隐在它的圈子里面,就会不见全局,不明真相;只有客观地研究它的各个方面,才能取得正确的认识。这就是一句格言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 《题西林壁》中表示方位的词语有:横、侧、远、近、高、低。

  • 【原文】

    题西林壁

    作者: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译文】

    诗中描写从正面看庐山的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人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 【注释】

    1、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北麓。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2、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侧:从侧面看。

    3、各不同:不相同。

    4、识:认识;清楚。(注:这里不是看清楚,没有看的意思,只有清楚的意思。

    5、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

  • 【赏析】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 【创作背景】

    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由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 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据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记载可知此诗约作于元丰七年五月间。



题西林壁前两句写了诗人从什么不同的角度
答:前两句写了诗人从正面、侧面不同的角度,处在远、近、高、低不同位置观看的感觉。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不相同。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

苏轼古诗《题西林壁》
答:《题西林壁》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都呈现不同的样子。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身处在庐山之中。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

望庐山瀑布.题西林壁诗意
答:人不清楚庐山本来的面目,只因为自己在庐山中。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

古诗《题西林壁》分析、讲解、意思
答:横看成岭侧成峰:从正面看庐山是蜿蜒的山岭,从侧面看是险峻的山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远近高低看过去,庐山的景色千姿百态,各不相同。不识庐山真面目: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到庐山的一 部分。

《题西林壁》的诗句是什么?
答:《题西林壁》的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

求:有关于“方位”的诗
答:4.《南柯子》清. 曹雪芹 空挂纤纤缕,徒垂络络丝。也难绾系也难羁,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落去君休惜,飞来我自知。莺愁蝶倦晚芳时,纵是明春再见隔年期!5.《寄题杨万州四望楼》唐. 白居易 江上新楼名四望,东西南北水茫茫。无由得与君携手,同凭栏干一望乡。6.《入关》唐. 杜牧 东西南北...

《题西林壁》这首诗是什么意思?
答:诗歌全文如下:题西林壁 作者: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赏析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既是诗中有画的写景诗,也是意蕴深远的写理诗。诗歌的第一二句,主要描述了不同方位下,所观看到的庐山不同样貌。三四两句则是写理,通过紧扣诗人自己游玩庐山的...

《题西林壁》 这首诗分别是写的哪几种景物
答:只写了庐山。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其他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

题西林壁告诉了我们什么
答:4、简析 《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不相同。后...

题西林壁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答:1、《题西林壁》这首古诗告诉了我们:“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全面客观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句俗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2、原文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3、白话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