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题西林壁》分析、讲解、意思

作者&投稿:郟骨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题西林壁古诗的意思~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一、原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二、出处
宋·苏轼《题西林壁》


三、赏析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不相同。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身在此山中”。
全诗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题西林壁》一诗的译文是: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2.感受: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例子: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所以,我们要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3.《题西林壁》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4.创作背景: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由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 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据南宋 施宿《东坡先生年谱》记载可知此诗约作于元丰七年五月间。

5.赏析:
此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所以,《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
这首诗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深入浅出,这正是苏轼的一种语言特色。苏轼写诗,全无雕琢习气。从这首诗来看,语言的表述是简明的,而其内涵却是丰富的。也就是说,诗语的本身是形象性和逻辑性的高度统一。诗人在四句诗中,概括地描绘了庐山的形象的特征,同时又准确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领的道理。鲜明的感性与明晰的理性交织一起,互为因果,诗的形象因此升华为理性王国里的典型,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千百次的把后两句当作哲理的警句的原因。

横看成岭侧成峰:从正面看庐山是蜿蜒的山岭,从侧面看是险峻的山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远近高低看过去,庐山的景色千姿百态,各不相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到庐山的一
部分。

这首诗前两句的意思就是在横着看是蜿蜒连绵的山峰,但是在侧面却又是险峻陡峭的山峰.在不同的角度看庐山都是不一样的,它的景色随着你观察的远近高低而千姿百态,各不相同.
后面两句的意思是:为什么会看不清庐山它本身是什么样子的呢?细细一想,原来自己就在这座山里面,所以只能看到它的局部,而不能从整体去观察它.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感情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了解诗句的意思。
3体会诗中所包含深刻哲理。
【教学重难点】
通过理解诗意,体会诗中所包含的深刻哲理。
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热爱古诗文。
【教学过程】
(二)解诗题
1题壁诗
一、激情导入
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景色优美。在江西省北部,紧靠九江市区南端,有一座享誉古今中外的名山,它就是山清水秀的庐山。多年前宋朝大诗人苏轼花了十多天的时间游览了庐山,他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写成了一首诗。也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板书课题。读课题。
理解“题”的意思。壁的意思。
板书:题壁
苏轼简介(宋)苏轼
齐读课题
3题目的意思就是(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板书:解诗题(二)知作者
过渡:了解了诗题之后,我们就要来认识一下作者了。
(师简述)
板书:知作者
苏轼简介
二、听音有余,渐入佳境
自由读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古诗,最重要的就是朗读。老师要求每位同学把
古诗仔仔细细读上4遍。前两遍注意读准字音,要把诗念得字正腔圆;后两遍注意读通
句子,注意诗的停顿起伏。听清楚要求了吗?读完的坐端正告诉我。
2指名读(纠正前后鼻音:横、成、岭、峰/近、真、身)
3齐读
三、珠盘玉落,一喝三叹
过渡:读古诗我们读得很好,接下来我们该做什么了?理解古诗。对了,现在我们四人一小组完成学习任务。
①用自己的方法,试着说说每句诗的意思,小组交流。
②思考:作者是从哪些角度观察庐山的?
(二)反馈小组学习情况
刚才大家的讨论非常热烈,现在老师想听听各小组的学习成果。哪个小组先来?
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1生自说(2上半句
从正面看,这座连绵起伏的群山——岭。侧过来看呢?像这样尖而高的山头——峰
板书:
“岭”“峰”
②我们在回到诗中,看看这句话的意思,我们一起来读读。
“从正面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从侧面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高
耸如云”
③横。诗中哪个词告诉我们是从正面看啊?
3板书:“横”“侧”
3下半句
①我们理解了第一行,相信同学们也能理解第二行。
②生答
:远近高低各不同: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
③在这句中,作者是从哪些角度看庐山的?(方位顺序)
板书:远近高低
:在括号里填上表示“看”的词语
从远处_______从近处______,从高处_______,从低处______
,庐山的景象各不相同。
看来,站在不同的角度,我们看到的庐山也是形态各异的,这可真是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男女生比赛读
①读出不同:哪个字最能体现出这种不同?“各”男生能读出这种不同吗?(男生读)
②读出起伏:在我面前仿佛出现了这座千姿百态的庐山,男生们读出了气势,但语调缺
乏强弱对比,“远”强一些,“近”弱一些,“高”强一些,“低”弱一些,要读出起伏。女生来
作者心情
面对着如此变化多端,雄伟奇丽的庐山,作者是何感受?
齐读上联
让我们带着喜悦、崇敬的心情再来读读下两句。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读完了上联,我们再来品品下联。后两句诗哪个小组来汇报
生答
他这种先理解一个字或一个词的意思,然后把它们带到句子中,从而能完整理解诗句意
思的方法,我们把它叫做“拆分法”。我们用这种方法再来一起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
“缘”
①你认为这里哪个词需要提醒我们注意的?缘是什么意思?
②这个字比较难写,让我们一起来疏通一下笔画。(右上部分是两笔:撇折、横折)
③“缘”字的意思和我们现在的词义不同,我们需要通过看注释、查字典的方法来学习。
板书:“缘”4
④也只有理解了这个字的意思,我们才能明白整句话的意思,所以我们学习古诗只有
板书:抓字眼4
)齐读
3明白诗理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谁能用“之所以……是因为……”说说这两句
诗的意思。(我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面目,是因为自己身在这庐山之中。)
PPT
:之所以……是因为……
2谁能反过来说一说。(因为我人在这座山中,所以认不请庐山的真面目。)
3读到这里老师有疑问了?
为什么诗人身在此山中反而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谁能做小老师帮他来解答。生活中有这样的情况吗?
(比如:我们平时做作业时出现了错误,我们自己不知道,而在旁边的人却一目了然)
有个成语可以描述这样的情形……(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板书: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4我们想看清地球的真面目应站哪看?
(太空)
坐着航天飞船的宇航员叔叔们能从太空中看到整个地球的真面目。而我们却不能。真就
是不识……(地球真面目,只缘身在地球中)
5总结:这首诗不仅是题壁诗还是一首哲理诗。
板书:哲理
所以我们要想全面认清一个事物,必须要全面地、客观地认识,多角度观察。做事也要
多听听其他人的意见。
四、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1、教师示范读:《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边聆听老师的朗读边想象庐山的奇美之景。
2指名读
谁能比老师读的好?谁能读的通顺——读的声音响亮——读的有韵味。
3吟诵:让我们想想古人吟诗的样子,自己吟诵这首诗。
4默写:
《练习本》
5课外拓展
:有关庐山的诗
5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哲理,理解诗义的方法)
板书:景美
理美
6结语:其实,许多道理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希望同学们也做个有心人,
从生活、学习中找道理,学道理。今天我们的庐山一课游到此结束。
【板书设计】

古诗《题西林壁》的意思是什么?学完这首诗的感受是什么?
答:《题西林壁》一诗的译文是: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2.感受: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例子: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

题西林壁的意思是什么
答: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注释 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山西麓。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

请告诉我古诗《题西林壁》
答:《题西林壁》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作品。原诗如下: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全诗翻译: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分析:...

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什么古诗?
答:“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出自:宋代文学家苏轼的《题西林壁》。原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释义:正面看庐山,庐山是一条绵延不绝的山岭,侧面看庐山,庐山是一座险峻挺拔的高峰。远处看、近处看、高处看、低处看,庐山总会呈现出不同的...

《题西林壁》古诗的意思是什么?(10-20字)
答:1翻译: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2版本一 题西林壁⑴ 横看成岭侧成峰⑵,远近高低各不同⑶。不识庐山真面目⑷,只缘身在此山中⑸。 [1]3版本二 题西林壁 ...

题西林壁古诗的意思10-20字
答:译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一、原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二、出处 宋·苏轼《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诗中由于诗人观察庐山的什么和什么在变化,所见的景象也...
答:《题西林壁》解析原诗 《题西林壁》宋代: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赏析 此诗...

题西林壁古诗意思
答:作品:题西林壁 体裁:七言绝句 年代:北宋 作者:苏轼 原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注释 西林:即庐山西林寺。缘:因为。此山:指的是庐山。直译 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

如何理解《题西林壁》这首诗的含意?
答:1、《题西林壁》这首古诗告诉了我们:“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全面客观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句俗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2、原文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3、白话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