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交友之道是什么?

作者&投稿:俞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孔子的交友之道是什么?求答案~

二、孔子的择友原则与方法
1、“无友不如己者”,“道不同不相为谋”
对于孔子“无友不如己者”(《学而》)这句话,学术界的解释有分歧。有人译为:不要与不如自己的人为友。这与孔子的整体思想有抵触,似不妥,此处的“不如己”训为“不类己”较善,引申为“与己不同道”之意,与孔子的:“道不同不相与谋”(《卫灵公》)意思相近。在择友标准上孔子注重的是“志同道合”,朋友要“合志同方营道同求”共弘儒家之仁道,这是由交友的目的所决定的。孔子鄙视那些追求物质利益,为求食禄而向滨人,他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
2、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便佞,损矣。’”(《季化》)这主要是从个人品质的高低上区分益损的。三类益友是指:正直的人;守信的人;博闻广识的人。三类损友则指:惯于装饰外表而内无真诚的人;工于媚悦面善态柔的人,巧言令色的人。对于外表恭敬行为虚伪的人,孔子深为厌恶,他愤怒的说:“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公治长》)孔子广交益友,其道也日益。
3、“听其言,观其行”是孔子了解人的方法,同时也是他择友的方法,孔子弟子宰予善于言辞,孔子听信他的话,以为他很有志气很勤奋,但是后来孔子发现他白天睡大觉,很生气,并认为过去“听其言而信其行”(《公治长》)不对,把它改变为“听其言观其行”。(同上)通过全面观察其言行,孔子要了解的是更深层次的东西:动机、思想、品质。他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为政》)就是说弄清一个人的动机,他所走的道路和他安于什么,不为表面现象迷惑,就真正认识了这个人。对于人的评价要以观察为准,而不可人云亦云。孔子说:“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卫灵公》)正是这个意思。
三、孔子的交友原则1、 仁义。
孔子以“义”作为行为的准则。他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里仁》)孔子说:“君子于义为质,礼以行之,逊以出之,信以成之”。(《卫灵公》)仁为“义之本”,义为“仁之节”。(见《礼记·礼运》)“爱由情出谓之仁,节爱理宜谓之义,致爱恭谨谓之礼。”(《韩诗外传》)仁与义不可分割。
《论语》中载有孔子待友的言行。“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乎殡。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有朋友将死,无处可归,孔子迎之人家,慨然道:“病了在我这儿寄居,死了在我这儿停柩吧!”对朋友可谓尽心竭力,仁至义尽,决非后世任侠好义者可比,朋友间有通财之义,故虽赠车马之重也可不拜,然而对于馈赠的祭肉则必拜,这是孔子尊重朋友的祖考,以示同于己亲之表现。
孔子把仁义作为处世的价值取向,与友相交注重其人格价值与精神追求,君子“谋道不谋食”,对于“志于道,而耻上恶衣恶食者”,孔子抱“未足与议”的轻蔑态度。他认为:“君子义以为上”(《阳货》)“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得利之心常常会摧毁某些人求道守义之志。与人交友也同样不能利欲熏心,或为得利而丧失原则,或为利己而损害他人,朋友之间不斤斤计较,患得患失,也不唯唯诺诺,而是“切切偲偲”,存责善之义。
2、 忠信“子以四教:文、钎、忠、信”(《述而》)忠信指人诚实无欺,尽心竭力的心态,被孔子视为立身之本,一再强调为人要“主忠信”(《子罕》)
信。言之实之谓信,与友相处,孔子更强调的是信。信是“仁”的五德目之一。
孔子把“信”看作立身之本,“民无信不立”,强调“信”在人际关系中的作用。“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軏?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为政》)人类社会虽有法律契约与道德礼俗的指导约束,但人与人之间若互不信任,则一切人事都无法推进。若使人信己,己必有先信,居心行事诚实无欺,言而有信,曾子把“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作为君子“日三省乎己”的一个重要内容,子夏也认为“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出自《学而》)。
孔子曾述说自己的志向,“愿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公治长》),他渴望人与人之间建立美好的人际关系,并希望自己能够得到朋友的信任,自然,这是以孔子守信,信任朋友为前提的。
信虽为美德,但在践守时也要注意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合义则不从,不可守小信而毁大义。因此,孔子认为“君子贞而不谅”(《卫灵公》,即是说,君子只固守正道,不拘执小信。言不必信,行不必果。要以义为参照尺度“义之与比”。并说,言必信,行必果是匹夫匹妇之信。
忠。“忠”的情形有类于“信”,也有几种类型,这里也略去属于政治思想范畴的“忠”不讲,侧重于作为伦理范畴的“忠”指待人接物尽心竭力,真诚专一。如:“为人谋而不忠乎?”(《学而》)“与人忠”(《子路》)“忠焉,能勿诲乎。”(《宪问》)“君子有九思:……言思忠……(《季氏》)与人相交要忠诚无欺,要直言不讳,友有过,则“忠告之”,设身处地,无私地为他人着想。曾子把孔子之道概括为“忠恕而已矣”,这是孔子处理人事的一以贯之的总项原则。
3、 恭敬孔子交友很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务求合乎礼仪,这是态度恭敬的的表现,以此来表达对朋友的感情与尊重,恭敬亦为“仁”之方,子答弟子问仁,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子路》)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颜渊》),人心之仁,温然爱人,恪然敬人,礼则主于恭敬辞让。心存恭敬,则外无傲慢之态。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卫灵公》) 朋友虽有“责善”之义。“切切偲偲”,但也应以敬相待。子贡问友于孔子,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颜渊》)出于忠心而诲之,但忠言逆耳,若不被听从,也不应勉强行之,伤害朋友自尊,自取其辱,而应另寻机会。但“敬”决非一味附和,谄媚,而指与友相处要时刻心存恭敬,同时对待朋友也要有分寸。“朋友数,斯疏矣。”(《里仁》),对待朋友太逼促,太琐屑,就要见疏了。这当然不是指朋友间保持一定距离,尊重对方的个性,给予一定的自由度还是必要的,孔子很赞赏晏婴的交友之道,称他“善与人交,久而不 失其敬”,与人久交而敬意不衰,若无十分的诚意与涵养功夫是不易做到的。
恭敬,决非表面的虚礼,而是发自内心真诚的仁爱的自然流露。孔子自己就很重视言谈举止合于礼,以示其敬,在《乡党》中有许多这方面的描述。
孔子周游列国,皆交其名卿大夫,当他遣使者再向友邦人问候时必再拜而送之,如当面拜所问候之人。鲁大夫季康子送药品来问候孔子,孔子拜而受之,并向使者说明“丘未达,不敢尝。”(《乡党》)谦敬诚恳之态可掬。
子夏说得好,“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何患乎无兄弟也。”
恭敬有礼,则易得友,恭敬也应合宜,恭而无礼则劳,恭而有礼则安。
4、 和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儒家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认为礼的运用,可贵之处就在于能和。以礼为美,以和为贵,但这个“和”必须“以礼节之”。按照不同阶层间的界限分别用“和”。
在处理个人与群体关系上,孔子亦强调“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卫灵公》)。前名言君子能相和,但不相同,小人只相同,但不相和。和者无乖戾之心,同者有阿比之意。君子有义,故有不同,小人尚利,故不能和。“和”就如五味调和成良,五声调和成乐,声味不同,而能相调和。而“同”则似以水济水,以火济火,所嗜同好,必相互争斗。后句讲君子只是庄敬自守,无乖戾之心,故与人无争,以道处友,以和相聚,故必有群,但无阿比之私,故不党。坚持个人的自主与正义,同时又不破坏团队的和睦,以高尚的人格结交朋友。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我们如何分辨好朋友和坏朋友,又如何才能交到好朋友而远离坏朋友呢?

依照惯例摘录几个句子,想着自己的那为数不多的好朋友,真的很开心,嘴角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要了解一个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的圈子就足够了,从中可以看到他的价值取向。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孔子说过:“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僻,友柔善,友便佞,损矣。益者三友意思就是正直的朋友,诚实的朋友,广见博识的朋友。损者三友意思就是谄媚拍马的朋友,两面派的朋友,还有那些夸夸其谈的朋友。



想要交上好朋友,不交坏朋友,需要两个前提:一是意愿,二是能力。在孔子的理论里,前者叫着“仁”,后者叫着“智”。



孔子提倡我们结交益友,就是对我们有用的人。但这个有用并不是说通过他可以改变你的现实生活条件,相反,孔子从来不主张你去结交富豪和有权势的人,而是要你去结交那些可以完善你的品德,提高你的修养,丰富你的内涵的人。



真正的田园在哪里?它并不是在与世隔绝的深山老林,而是在现实生活之中。所谓“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只有那些修炼不够的小隐士才会躲到这个山那个山,身做作地修座别墅;真正的大隐是不离红尘的,他可能就生活在闹市之中,每天做着和大家无二致的事情,但他的心中却自有一方从容宁静的田园。



君子有三戒: 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年轻的时候血气未定,戒之在色。这个年龄要注意不要在男女感情上出现问题。中年的时候,血气方刚,戒之在斗,不要和别人争斗。与其和别人斗,不如和自己斗,想办法提高自己的素质和修养。到年老的时候,血气已经衰退了,要正确对待你得到的东西。

一方面,要求朋友之间要讲信用,彼此信用,“朋友信之”;另一方面,结交什么样的朋友对个人的行为、修养有很大影响,阴险、花言巧语的朋友则会从各方面误导我们。

孔子交友的三条标准是什么?

(明确:三条标准是,为人是否正直;进言是否诚实,办事是否扎实;或者表述为是否正直,诚实与否,有无真才实学。)

孔子的交友之道有道理吗?请说说他给你的启发。

答:孔子的交友有原则和标准,一个基本原则就算要有道德修养(仁义),三个标准:是否正直,坦诚与否,有无知识。如果把这些标准原则抽象出来,自然是有道理。我们交友要以精神满足为基本原则,不应该以物质功利为目的,还有要诚恳,做诤友。值得指出的是,友情固然是一种精神,我们以友情为重,但是这种精神的呈现还必须有表现的物质形式做载体,既不能一这个载体的物质价值来衡量情谊的轻重,有不能“虚无主义”地以为,反正我心里有对方就行,吝啬得连句问候语都没有。

二、孔子的择友原则与方法

1、“无友不如己者”,“道不同不相为谋”

对于孔子“无友不如己者”(《学而》)这句话,学术界的解释有分歧。有人译为:不要与不如自己的人为友。这与孔子的整体思想有抵触,似不妥,此处的“不如己”训为“不类己”较善,引申为“与己不同道”之意,与孔子的:“道不同不相与谋”(《卫灵公》)意思相近。在择友标准上孔子注重的是“志同道合”,朋友要“合志同方营道同求”共弘儒家之仁道,这是由交友的目的所决定的。孔子鄙视那些追求物质利益,为求食禄而向滨人,他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

2、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朋友有“损”“益”两种类型,孔子是主张交益友的。古语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见,与君子或小人交友结果是不同的,与前者受益,与后者受损,择友不可不慎。那么,何为“益友”,何为损友呢?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便佞,损矣。’”(《季化》)这主要是从个人品质的高低上区分益损的。三类益友是指:正直的人;守信的人;博闻广识的人。三类损友则指:惯于装饰外表而内无真诚的人;工于媚悦面善态柔的人,巧言令色的人。对于外表恭敬行为虚伪的人,孔子深为厌恶,他愤怒的说:“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公治长》)孔子广交益友,其道也日益。
3、“听其言,观其行”是孔子了解人的方法,同时也是他择友的方法,孔子弟子宰予善于言辞,孔子听信他的话,以为他很有志气很勤奋,但是后来孔子发现他白天睡大觉,很生气,并认为过去“听其言而信其行”(《公治长》)不对,把它改变为“听其言观其行”。(同上)通过全面观察其言行,孔子要了解的是更深层次的东西:动机、思想、品质。他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为政》)就是说弄清一个人的动机,他所走的道路和他安于什么,不为表面现象迷惑,就真正认识了这个人。对于人的评价要以观察为准,而不可人云亦云。孔子说:“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卫灵公》)正是这个意思。

三、孔子的交友原则

1、 仁义。

孔子以“义”作为行为的准则。他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里仁》)孔子说:“君子于义为质,礼以行之,逊以出之,信以成之”。(《卫灵公》)仁为“义之本”,义为“仁之节”。(见《礼记·礼运》)“爱由情出谓之仁,节爱理宜谓之义,致爱恭谨谓之礼。”(《韩诗外传》)仁与义不可分割。

《论语》中载有孔子待友的言行。“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乎殡。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有朋友将死,无处可归,孔子迎之人家,慨然道:“病了在我这儿寄居,死了在我这儿停柩吧!”对朋友可谓尽心竭力,仁至义尽,决非后世任侠好义者可比,朋友间有通财之义,故虽赠车马之重也可不拜,然而对于馈赠的祭肉则必拜,这是孔子尊重朋友的祖考,以示同于己亲之表现。

孔子把仁义作为处世的价值取向,与友相交注重其人格价值与精神追求,君子“谋道不谋食”,对于“志于道,而耻上恶衣恶食者”,孔子抱“未足与议”的轻蔑态度。他认为:“君子义以为上”(《阳货》)“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得利之心常常会摧毁某些人求道守义之志。与人交友也同样不能利欲熏心,或为得利而丧失原则,或为利己而损害他人,朋友之间不斤斤计较,患得患失,也不唯唯诺诺,而是“切切偲偲”,存责善之义。

2、 忠信

“子以四教:文、钎、忠、信”(《述而》)忠信指人诚实无欺,尽心竭力的心态,被孔子视为立身之本,一再强调为人要“主忠信”(《子罕》)

信。言之实之谓信,与友相处,孔子更强调的是信。信是“仁”的五德目之一。

孔子把“信”看作立身之本,“民无信不立”,强调“信”在人际关系中的作用。“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軏?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为政》)人类社会虽有法律契约与道德礼俗的指导约束,但人与人之间若互不信任,则一切人事都无法推进。若使人信己,己必有先信,居心行事诚实无欺,言而有信,曾子把“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作为君子“日三省乎己”的一个重要内容,子夏也认为“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出自《学而》)。

孔子曾述说自己的志向,“愿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公治长》),他渴望人与人之间建立美好的人际关系,并希望自己能够得到朋友的信任,自然,这是以孔子守信,信任朋友为前提的。

信虽为美德,但在践守时也要注意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合义则不从,不可守小信而毁大义。因此,孔子认为“君子贞而不谅”(《卫灵公》,即是说,君子只固守正道,不拘执小信。言不必信,行不必果。要以义为参照尺度“义之与比”。并说,言必信,行必果是匹夫匹妇之信。

忠。“忠”的情形有类于“信”,也有几种类型,这里也略去属于政治思想范畴的“忠”不讲,侧重于作为伦理范畴的“忠”指待人接物尽心竭力,真诚专一。如:“为人谋而不忠乎?”(《学而》)“与人忠”(《子路》)“忠焉,能勿诲乎。”(《宪问》)“君子有九思:……言思忠……(《季氏》)与人相交要忠诚无欺,要直言不讳,友有过,则“忠告之”,设身处地,无私地为他人着想。曾子把孔子之道概括为“忠恕而已矣”,这是孔子处理人事的一以贯之的总项原则。

3、 恭敬

孔子交友很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务求合乎礼仪,这是态度恭敬的的表现,以此来表达对朋友的感情与尊重,恭敬亦为“仁”之方,子答弟子问仁,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子路》)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颜渊》),人心之仁,温然爱人,恪然敬人,礼则主于恭敬辞让。心存恭敬,则外无傲慢之态。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卫灵公》) 朋友虽有“责善”之义。“切切偲偲”,但也应以敬相待。子贡问友于孔子,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颜渊》)出于忠心而诲之,但忠言逆耳,若不被听从,也不应勉强行之,伤害朋友自尊,自取其辱,而应另寻机会。但“敬”决非一味附和,谄媚,而指与友相处要时刻心存恭敬,同时对待朋友也要有分寸。“朋友数,斯疏矣。”(《里仁》),对待朋友太逼促,太琐屑,就要见疏了。这当然不是指朋友间保持一定距离,尊重对方的个性,给予一定的自由度还是必要的,孔子很赞赏晏婴的交友之道,称他“善与人交,久而不 失其敬”,与人久交而敬意不衰,若无十分的诚意与涵养功夫是不易做到的。

恭敬,决非表面的虚礼,而是发自内心真诚的仁爱的自然流露。孔子自己就很重视言谈举止合于礼,以示其敬,在《乡党》中有许多这方面的描述。

孔子周游列国,皆交其名卿大夫,当他遣使者再向友邦人问候时必再拜而送之,如当面拜所问候之人。鲁大夫季康子送药品来问候孔子,孔子拜而受之,并向使者说明“丘未达,不敢尝。”(《乡党》)谦敬诚恳之态可掬。

子夏说得好,“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何患乎无兄弟也。”

恭敬有礼,则易得友,恭敬也应合宜,恭而无礼则劳,恭而有礼则安。

4、 和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儒家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认为礼的运用,可贵之处就在于能和。以礼为美,以和为贵,但这个“和”必须“以礼节之”。按照不同阶层间的界限分别用“和”。

在处理个人与群体关系上,孔子亦强调“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卫灵公》)。前名言君子能相和,但不相同,小人只相同,但不相和。和者无乖戾之心,同者有阿比之意。君子有义,故有不同,小人尚利,故不能和。“和”就如五味调和成良,五声调和成乐,声味不同,而能相调和。而“同”则似以水济水,以火济火,所嗜同好,必相互争斗。后句讲君子只是庄敬自守,无乖戾之心,故与人无争,以道处友,以和相聚,故必有群,但无阿比之私,故不党。坚持个人的自主与正义,同时又不破坏团队的和睦,以高尚的人格结交朋友。

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妄,损矣 。
解:
1、友直:正直、真诚、坦率、刚正不阿的人,他可以毫无顾忌的指出你的错误。
2、友谅:谅,信也,信就是诚实、诚恳,他可以与你坦诚相见,与你推心置腹谈论。
3、友多闻:见闻广博、知识面宽的人,他可以让你学到很多东西。
4、友便辟:喜欢谄媚逢迎、溜须拍马的人。
5、友善柔:这是生活中典型的两面派,即墙头的草两边倒且巧言令色之人。
6、友便妄:言过其实,好吹牛皮,爱耍嘴皮子之人。
交友的方法
第一步:爱人,这叫仁,用发自内心的真诚去爱人,
第二步:知人,这叫智,用睿智、入微的眼光去观察人。
故有“仁者爱人”之说,但更要会“知人”,因为狐朋狗友的力量是无穷的。
这就是我们两千多年前的老师告诉我们的,呵呵,厉害吧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曾子曰:“君子以...
答:小题1:孔子的交友之道包括忠告、善导、不可则止三个方面(答出两个方面即可得1分)。强调自主真诚的独立人格(意思对即可得1分)。曾子从交友的意义出发,强调文章、学问在交友中的作用;交友的目的是培养仁德(两方面写出一点即得1分)。小题2:两人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交友的态度和方法。孔子从仁德出...

论语中孔子所说的交友原则是什么?
答:论语中孔子所说的交友原则是: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有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一、首先是对我们有帮助的朋友,有三个特点:1、友直。能够对我们讲真话的朋友。不管我们的优点还是缺点,做对了还是做错了,他都可以直言不讳,毫不隐瞒,真诚的劝告,衷心的祝福,这是真...

交友之道的论语
答: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结交正直的朋友,诚信的朋友,知识广博的朋友,是有益的。结交谄媚逢迎的人,结交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结交善于花言巧语的人,是有害的。”2、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晏乐...

默写《论语·季氏》中孔子关于交友之道的论述,并简要谈谈你自己对于交友...
答:【答案】: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孔子交友之道
答:孔子交友之道:重感情,讲原则。对朋友的临终关怀,一片至诚。原文: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释义:1、归,归宿。这里指后事的安排,如装殓,发丧,埋葬等。2、祭肉,指祭祀祖先用的胙肉。为了表示对朋友的祖先像对自己的祖先那样尊敬,在接受祭肉时要拜...

论语中孔子所说的交友原则是什么?
答:孔子说:在这个世界上,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损矣 孔子所说的:侍于君子有三意,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论语季氏】孔子说;爱人,知人

孔子的交友之道是什么?
答:在择友标准上孔子注重的是“志同道合”,朋友要“合志同方营道同求”共弘儒家之仁道,这是由交友的目的所决定的。孔子鄙视那些追求物质利益,为求食禄而向滨人,他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2、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朋友有“损”“益”两种类型,孔子是主张交益友的。古语说,染...

孔子的交友之道是什么?
答:。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僻,友柔善,友便佞,损矣

孔子交友之道
答:孔子说:“有益的交友友三种,有害的交友友三种。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诚信的人交友,同见闻广博的人交友,这是有益的。同惯于走邪道的人交朋友,同善于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同惯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这是有害的。”作为尚处于成长阶段的高中生,交朋友须十分谨慎。好的朋友可能会成全你,坏的...

劝善规过 交友之道
答:子贡请教交友之道。孔子说:“朋友若有过错,要真诚相告而委婉劝导。他若不肯听从,就闭口不说,以免自取其辱。”赏析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这是鲁迅先生送给瞿秋白的一副名联。诚然,人生摒弃权威、名利之诱,至诚莫逆之交者稀有而珍贵。其实,真正的朋友应该是那种彼此通情达理,荣辱与共,肝胆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