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银锭流传下来的多吗?

作者&投稿:剑侧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清朝还在使用银锭,那么这么多银锭最后去哪了~

这样说吧,清朝不仅使用银锭,而且还使用铜钱呢,铜钱存世量更大,可是你感觉铜钱见到的多吗?现在全民收藏、全民古玩,存世量再大,也看不到了,很正常。像有的铜钱几块钱就能买到,你说他有收藏价值吗?毫无疑问是有的,可是你说他升值空间大吗?我感觉很难说。银锭也是一样的,不排除有的被溶了,但是存世量还是很大,老百姓手里有很多,就拿银锭的价格来举例,5两银锭品相差不多了也就5000块钱,那么这东西存世量大不大就可想而知了。当然,也有一部分流传到海外,很正常的。国内也经常能看到英国银币啊,日本元宝啊什么的。

在古代流通的货币中,使用时间最长,价值最稳定的就属银锭了,尤其到了清代后,实行赢钱平行本位制度,银锭作为最重要的货币之一,成为了身份和财富的象征。
白银在清代是法定通货,也是最主要的货币,在市场上多数实行赢钱并用,规定,1000纹为一两银子。在清朝的时候,营养多数是以马蹄形的元宝形态出现,所以又称为宝银。在初期的时候,营养是称量货币,需要经过熔铸,但是在当时各地均可以自行熔铸,所以在形状成色以及行器的标准上并不统一,在不同的地区流通需要经过相当复杂的过程。白银下到民间交易,上到国家财政赋税都是用银两来予以计算的。
清政权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所以在汉人心中对于他们的敌对情绪是非常大的,但是这个种族却很快的安抚了民心,因为它们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在一系列政策制度中税收制度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清朝的赋税主要由田赋以及工商税收,还有其他的各种杂税,对于老百姓来说,最有影响力的就是田赋。清政权在明代的一条鞭法的基础上,实行固定丁莹摊丁入地地丁合一的税收政策,在这个政策颁布之后,田赋收入有所增加,同时还制定了奖励垦荒的免税措施,这大大的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老百姓在缴纳地丁税的时候,在原则上是要用萤而不能用钱,但是在以前以下的是允许百姓用钱纳税,不过在当时能够纳赢一两以上的都是属于大户了,在当时是不值钱的,所以收上来的碎银两会由各地州县交与钱庄或者银号兑换成或者造成统一的银锭,在银锭上加盖地名颜强明时间等等,然后上缴户部。这也是为什么清代的银锭种类繁多的重要原因所在。

很多啊,不同朝代都不相同,以下内容转自博宝艺术网。
唐代
唐太宗贞观年间物质文明极大丰富,一斗米只卖5文钱,通常一两银子折1000文铜钱(又称一贯),就可以买200斗米,10斗为一石,即是20石,唐代的一石约为59公斤,以今天一般米价1.75元一斤银锭计算,一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4130元的购买力。 唐玄宗开元年间通货膨胀,米价涨到10文一斗,也是一两银子=2065元人民币。最大的问题出在宋朝,主要原因是宋朝的钱币制度极其混乱,而其记载也矛盾重重。
宋代
宋朝是以“钱”为流通货币的,因为宋朝的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工商业也前所未有地发达,因此货币需求量也前所未有的庞大,而且白银的产量和进口量都不高并且当时没有类似银行这样的政府宏观调控管理机构,造成了极为混乱的情况。一般朝代100 银锭底面0个钱为一贯,等于一两银子,但是宋朝却不是这样的。《宋史食货志》及《续资治通鉴》均提到自真宗朝开始因白银存量偏少不足以赶上经济的发展,银价不断上涨,基本上是2000个以上的铜钱当银一两。 而且宋朝“钱法”很乱,有铜钱、铁钱还有铅锡钱同时流通,各州都有权自行铸钱,还存在私人铸钱的情况,钱的大小不一、成分不宜、价值多变,“随时立制”,非常混乱。川陕地区通行铁钱,十个换一个铜钱,江南和江北流通的钱还不一样。一贯实际有多少个钱也是不确定的,有800或850个为一贯的,也有480个为一贯,还要下诏以770个为一贯,并且各州“私用则各随其俗”,完全是笔糊涂账。 根据《宋史食货志》提到“熙、丰以前,米石不过六七百”和《宋史职官志》“每斗(米)折钱三十文”的记载,姑且以2000个铜钱折银一两计算,太平时期米价是1石600—300钱。1两基本上可以买到4——8石大米,以宋石66公斤计算,1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近924——1848元;(一说宋石为96斤,就相当于1两银子672——1344元)。
明代
史载明朝万历年间一两银子可以购买一般质量的大米二石,当时的一石约为94.4公斤,一银锭两银子就可以买188.8公斤大米,就是377.6斤。现在中国一般家庭吃的大米在一斤1.5元至2元之间,以中间价1.75元计算,可以算出明朝一两银子=人民币660.8元。
总结
综上所述,基本上能够得出的结论是:清朝中晚期一两银子价值人民币150—220元左右;明朝中期价值人民币600—800元;北宋朝中期600元—1300元(或1000—1800元);盛唐时期2000—4000元。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宋朝以前白银总量太少,价值过高,还没有成为流通货币,只存在于朝廷赏赐与会计结算当中。银两成为流通货币只是明清两代对外贸易活跃,外国白银大量涌入以后的事。中国用银作货币的历史由来已久,清代是中国银锭铸造和发展的鼎盛时期,由于地域不同,铸造工艺流程不同,各地银锭的器型各异、形式多样、名称繁多,现介绍一枚江西五十两方形银锭,与同好共赏。

银锭种类繁多,历朝各代都有出土或流传,数量也尽相同,一般散碎银稞子存世很多。

清朝的银锭流传下来的多吗?
答:很多啊,不同朝代都不相同,以下内容转自博宝艺术网。唐代 唐太宗贞观年间物质文明极大丰富,一斗米只卖5文钱,通常一两银子折1000文铜钱(又称一贯),就可以买200斗米,10斗为一石,即是20石,唐代的一石约为59公斤,以今天一般米价1.75元一斤银锭计算,一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4130元的购买力。

清代山东铸造的二十两银锭现在存世量多吗?
答:银在古代属于贵金属,银锭是古代货币,就算二十两的传世量也不是很多,不过你先要确定这个银锭是否是真的,字体有些软弱无力,颜色有些发灰。现在仿品很多,要谨慎收藏。

银锭问年代
答:应该是清朝的,宋朝的也有字,一般字很多但是极少能看清楚的,清朝的基本能看清楚,存世量也多一些!!满意请采纳

清代流通的银锭为什么会这么多?
答:在古代流通的货币中,使用时间最长,价值最稳定的就属银锭了,尤其到了清代后,实行赢钱平行本位制度,银锭作为最重要的货币之一,成为了身份和财富的象征。白银在清代是法定通货,也是最主要的货币,在市场上多数实行赢钱并用,规定,1000纹为一两银子。在清朝的时候,营养多数是以马蹄形的元宝形态出现,...

问一个关于银锭(元宝)的问题,银锭上印有 礼泉成顺(从右到左,竖着读两...
答:是清朝嘉靖年间的山西库银。由于近代银元的大量流通,银锭的存世量很小,有很大的升值空间,但是市场相对较小

清朝流失国外的好几亿白银现在还存在吗?
答:所以现在几乎看不到清朝的白银了,人都不傻,都知道怎么处理这些赃物才能让自己有利。这是其中的一部分,有些白银在航行的路上船沉了,白银跟随着船沉入到了海底,有些被打捞出来,有些则被埋葬在了深海,也不是全部都流到了国外,还有一部分的钱被海盗给劫走了,并且至今下落不明,其实不光钱如此...

清代一两碎银锭有收藏价值吗?
答:清代的碎银定有收藏价值,因为是清朝的,100年了.既然你说是清朝的,就有历史痕迹体现.500元人民币.

古代的银锭是通用货币,为何如今却不常见?
答:第二个原因,近代历史上的中国饱受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落后就要挨打,每一次战败,清朝都需要对列强赔款。加上清朝晚期,大量鸦片的涌入,造成了清朝白银外流的局面。像《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中,清朝的白银赔款都是数以亿计的。最后一个原因,古代流传下来的白银在现在都属于古董,是有收藏价值的。

老汉家藏大清银锭
答:此外,从经济价值来看,老汉家藏的大清银锭也是一笔不小的财富。随着收藏市场的不断升温,银锭等文物的价值也在逐年攀升。这些银锭可以作为投资品,也可以作为传家宝,代代相传。总之,老汉家藏大清银锭是一种珍贵的文物,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和经济价值。对于研究清朝历史、欣赏传统工艺品以及投资收藏等...

官银在民间能流通吗
答:炼出新的银锭或者银块,这就是碎银的主要来源。这个也是一个名词的得来---“火耗”。指碎银熔化重铸为银锭时的折耗,或是银锭溶化为碎银的折耗。在明末和清朝。火耗成为了官员和军队将领贪污的主要手段。民间使用的银锭大多都是军队和官员流传出来的碎银。不过民间通用的货币还是已铜币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