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是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字咐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有为,而有以为。这句话什么意思啊??~

这是《道德经》中的一句话。这里的“以”字按考据学来讲就是“不”字。即:上德无为,而无不为。下德有为,而有不为。(试译:上德这种状态,看似什么都不做,可什么都能做。下德这种状态。看似什么都能做,实则有做不了的。)这里对“德”做一区分,上德无为而无不为,如天地不言而万物生;下德有为而有不为,如人工之物即使巧若天成,终有斧凿之迹。 “常道”的体性是自然无为。体现“常道”体性的“上德”是无为的。这种“无为”不是有意的,而是自然的。此谓“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的有为不是无意的、自然的,而是故意的、有心的、非自然的。此谓“下德有为,而有以为。” 游戏里的?要结合你选的场景吧?我介绍的是国学研究……--------------------------------------------------------------------------------上德,不恃是以有德;(有德行却也不夸夸其谈、自我炫耀)下德,不失是以无德。(仅仅是不想被人称作“没有德行”罢了)上德,无为而无以为;(绝不会做了却没有任何效果)下德,无为而有以为。(未必是做了就一定有效果的)上仁,为之而无以为。(做做表面的变动,却没有积极的效果)上义,为之而有以为。(说做就会去做的)老子遵道而贵德,“柔”是对于玄奥之道通感修辞描述,是哲学家的理念孔子教化而复礼,“仁”是教育他人的借辞和复礼手段,是教育家的理念墨子大公而重实,“兼”是人人平等观念实学实究态度,是科学家的理念……

出自老子 《道德经》第十一章

[原文]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译文]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屋的作用.

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这一章讲的是“有、无”意义很深刻的.

老子在这一章用了三个比喻,举了三个例子,说明“无”的作用,也说明“有”和“无”的关系。

第一个例子,是“三十辐共一毂”。古代的车轮是用木头做的,由四部分组成,轮、辐、毂、轴。这四个字都是“车”字旁,其中“轮”是最外面的部分,“轴”是最里面的部分,就是轴心。 “毂”是套在车轴上的部分。“辐”是连接轮毂的木条。《诗经》里面有一首著名的诗叫《伐檀》,很多人都学过吧?里面说:“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就是砍伐檀木,削成辐条,做成轮子。三十根辐条共同凑合到毂上。在“毂”和“轴”中间必须是空的,否则就无法转动了。正因为有中间空的,是“无”,所以这个车轮子才可以转起来,如果中间不空,是实的,那车轮怎么动啊?所以这中间的“无”——空是最重要的,就是这个“无”才有了车子的用处,这叫无中生有,无有大用啊。

第二个例子,是“埏埴以为器”。“埏埴”这两个字都是土字旁,“埏”是一个动词,和土的意思。“埴”是一个名词,一种黏土。“埏埴”就是糅合黏土。去过“陶吧”玩过的人都知道,制一个陶具,比如说做成一个杯子,要把泥和一和,然后要把中间掏空。杯子的作用在哪里?就在于中间空的部分。否则的话,中间全是实的,那这个东西还有什么用啊?

第三个例子,是“凿户牖以为室”。盖一个子,四边砌成墙,然后开了门,开了窗,造成一个子了。请问它的作用在哪里?就在于中间是空的。试想如果这个子中间用泥巴石头塞得严严实实的,那这个子还有什么用啊?

所以,“无用”才是大用。 曾说过学国学、学哲学最大的作用就是“无用”。哲学、国学它不能告知你具体做什么、怎么做。哲学、国学不是告诉你有形的东西,而是告诉你无形的东西,比如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人文素质等,这些东西不是一招一式的有形的东西,也不是学了以后就马上可以操作的,它是一种潜移默化。但是你想一想, 们做的一切事情是不是都是由这些无形的东西在起着主导的、根本性、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无用”又是最大的用。

对“无”和“有”的关系,老子总结为“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当然有无是相生的,有无是相对的,两者缺一不可。车、器、室都是“有”——有形的东西,它们给人类带来了便利,带来了利益。但“无”——无形的东西、无形的部分才是最大的作用,正是有了“无”,“有”才能发挥作用。老子借此说明 们每一个人要保持心灵的“无”,这才是人生最大的富有。

1、意思:

高级的修养(上德)不求有所得(德),所以就有所得(有德)。低级的修养(下德)不放弃求有所得,所以无德。

2、意义:

最好的修养不是为了自己有所收获,而是在于把事情办好。最高的修养是“无为”,一切依照自然发展规律去做,而没有什么需要加以人为的措施,所以说:“无以为”。低级的修养“为之”(“无为”的反面),而以为种种有人为的措施之必要,所以是“有以为”。

扩展资料:

老子的著作、思想已成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老子思想影响不仅在道家内无人能及,在道家之外也影响深远。

其影响不仅包括哲学、宗教、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美学、伦理学、文艺学、心理学、教育学、逻辑性、修辞学诸学科,而且涉及医药、养生、气功、军事、管理、建筑、园艺等众多领域。据元朝时的不完全统计,先秦以来,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时就超过三千余种。

早在十八世纪,西方一些国家就有了《老子》的多种文字版本。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老子》一书是当今除《圣经》外,在全世界出版发行数量最多的一本书,单是日本就有三百多种版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道德经



《老子》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解释】
上德不表现为有德,实际上是有德。下德自以为有德,实际上是没有德的。上德无所表现不故意表现他的德。下德有所表现并故意表现他的德。上仁有所表现,但非故意表现他的仁。上义有所表现,并故意表现他的义。上礼有所表现而得不到响应。就伸出胳膊强迫人家来响应。所以失去了道以后才有德,失去了德以后才有仁,失去了仁以后才有义,失去了义而后才有礼。礼这个东西,是忠信的不足是混乱的开始。有先见之明的人,是道的虚华是愚昧的开始。因此,大丈夫立身淳厚而不居于贫薄,存心朴实,而不在于虚华。所以要舍弃后者采取前者。

上德之人顺应自然而无心作为,下德之人顺任自然而有意作为

...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答: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意思是:高层次的“德”不强调表面“有德”,因此才是真正“有德”。低层次的“德”,自认为不丧失“德”,因此实际上是没有“德”。 真正有德行的人,不会把德行挂在嘴上,故意用某种行为证明自己的德行,这才是真正的有德之人。处在德之下品之类的人,看似处处都...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答:“上德无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意思是:高层次的“德”不强调表面“有德”,因此才是真正“有德”。低层次的“德”,自认为不丧失“德”,因此实际上是没有“德”。真正有德行的人,不会把德行挂在嘴上,故意用某种行为证明自己的德行,这才是真正的有德之人。处在德之下...

“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是什么意思?只要个人...
答:释义:失去道的规律即显示出德的品质,失去德的品质而后章显出仁的可贵,失去仁的可贵而后显现义的诚信,失去义的诚信而后依靠礼的根本。出处:出自春秋时期《老子·德经·第三十八章》。原文节选: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答:“上德无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意思是:高层次的“德”不强调表面“有德”,因此才是真正“有德”。低层次的“德”,自认为不丧失“德”,因此实际上是没有“德”。真正有德行的人,不会把德行挂在嘴上,故意用某种行为证明自己的德行,这才是真正的有德之人。处在德之下...

上德无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答:“上德无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意思是:高层次的“德”不强调表面“有德”,因此才是真正“有德”。低层次的“德”,自认为不丧失“德”,因此实际上是没有“德”。真正有德行的人,不会把德行挂在嘴上,故意用某种行为证明自己的德行,这才是真正的有德之人。处在德之下...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是什么意思?
答:“上德无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意思是:高层次的“德”不强调表面“有德”,因此才是真正“有德”。低层次的“德”,自认为不丧失“德”,因此实际上是没有“德”。真正有德行的人,不会把德行挂在嘴上,故意用某种行为证明自己的德行,这才是真正的有德之人。处在德之下...

老子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是以无德…怎去理解?
答:“上德无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意思是:高层次的“德”不强调表面“有德”,因此才是真正“有德”。低层次的“德”,自认为不丧失“德”,因此实际上是没有“德”。真正有德行的人,不会把德行挂在嘴上,故意用某种行为证明自己的德行,这才是真正的有德之人。处在德之下...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下两句的意思?
答:“上德无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意思是:高层次的“德”不强调表面“有德”,因此才是真正“有德”。低层次的“德”,自认为不丧失“德”,因此实际上是没有“德”。真正有德行的人,不会把德行挂在嘴上,故意用某种行为证明自己的德行,这才是真正的有德之人。处在德之下...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答:“上德无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意思是:高层次的“德”不强调表面“有德”,因此才是真正“有德”。低层次的“德”,自认为不丧失“德”,因此实际上是没有“德”。真正有德行的人,不会把德行挂在嘴上,故意用某种行为证明自己的德行,这才是真正的有德之人。处在德之下...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下德是什么?
答:“上德无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意思是:高层次的“德”不强调表面“有德”,因此才是真正“有德”。低层次的“德”,自认为不丧失“德”,因此实际上是没有“德”。真正有德行的人,不会把德行挂在嘴上,故意用某种行为证明自己的德行,这才是真正的有德之人。处在德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