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德不德 是以有德.下德不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作者&投稿:端妮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是什么意思?~

嗯~这讲得是乾坤两种状态,最主要的是要建立一个观念,上德与下德都是符合大道的,只是对大道的不同应对,都是君子的行为。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天行刚健,而变化莫测,具创造力与创新能力,这是符合道的行为。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地势坤,厚而承载,承继天德,下德只是跟着上德在走,所以下德无誉,因为不是真正看懂天道。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天虽然看上去没有做任何事情,但是他通过其不息的运转,跟地的联系,反而什么事情都完成了。
下德无为而有以为:地看上去都没有动,也没看到做什么,但是它内部不断的在运动,万物都从土地里生长出来,但是它的影响是局部的。
————————
这就像大脑在思考,而手脚在做一样。完成一件事不能说是手脚的功劳,但没有手脚也不能成事。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

意译:具备“上德”的人不表现为虚假的有德,因为这种人是真正的有“德”;具备“下德”的人表现为虚假的不离失“德”,其实这种人实质没有“德”的。“上德”之人自然实质性的作为没有带着贪念的意图,“下德”之人不是实质性的作为而是另有企图的形式上的作为。具备“上仁”的人不表现为虚假的有仁,因此实质上是有“仁”; “上义”之人不是实质性的作为而是另有企图的形式上的虚假的作为。所以,失去了“道”而后才有“德”,失去了“德”而后才有“仁”,失去了“仁”而后才有“义”,失去了“义”而后才有“礼”。“礼”这个东西,是忠信不足的产物,而且是祸乱的开端。所谓“先知”,不过是“道”的虚华,由此愚蠢开始产生。所以大丈夫立身敦厚,不居于浇薄;存心朴实,不居于虚华。所以要舍弃浇薄虚华而采取脚踏实地的态度。

老子的《道德经》说:“上德无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意思是:高层次的“德”不强调表面“有德”,因此才是真正“有德”。低层次的“德”,自认为不丧失“德”,因此实际上是没有“德”。 真正有德行的人,不会把德行挂在嘴上,故意用某种行为证明自己的德行,这才是真正的有德之人。处在德之下品之类的人,看似处处都彰显德行,处处用德的框架来比较似乎都很恰当,但是事实上却是一个无德之人。

读老子论道德与仁义礼智信之间的真谛之《道德经》三十八章之感悟
sa56 01月05日 18:37
《《读老子先生论道德与仁义礼智信之间的真谛之《道德经》第三十八章之感悟》》

题记:题记:作者:耿文阁 笔名:耿阁 本诗原创 2018.01.01.傍晚5.48分 本诗文是《《……彻悟世界文明中最伟大的《中国道德经》》之文的(题记特注之四)的内容。
《《老子先生论道德与仁义礼智信之间的关系之《道德经》第三十八章文中老子自己的思想本意》》
耿阁:著

《题记特注之四说》

题 记 特 注 之 四 著 ,
全 文 哲 理 方 显 出 。
言 犹 未 尽 篇 幅 限 ,
只 能 分 开 作 论 述 。

在《道德经》第38章里,老子论述了“上德和下德而没有说中德,其旨意是在说:“只有上德和下德之分而没有中德这一说,其两者是必居其一的。” 遵循道德规律就是有道德而就是上德;不遵循道德规律就是不道德而不道德就是失德或下德。在这个神奇的三十八章里,其中要说明的问题和道理铺天盖地,极难说清言明,所以说我们还是得运用其“大道至简和大德至简”的精要的说辞做法而予以解而释之并宣而告之。(也就是说我们要尽其所能的做到“ 一字都不能多说,说多就必然会乱而曲之”)另外:耿阁我还要试以说清本章中的一个字。即:“夫礼者”的“夫”字。耿阁认为:“这一个“夫”字,应该是一个“失”字。”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通观全文,只有用这个“失”字,才能将本章解通释明而使其既合情合理又能体现出语言环境氛围的通达和舒畅。鬼使神差的推断得知:“这一个“夫”字,肯定是在“刻写简牍”时的误笔,将“失”字少刻了一撇而变成了一个“夫”字了。” “这是老子先生的《道德经》之成书过程中的一个由于时代的因素给整个人类留下的一个最大的谜语之迷津。”

《《老子《道德经》第三十
八章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以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应该是个“失”字)礼者,忠信以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耿阁试以解说《道德经》第 三十八章老子先生自己的本意》》
耿阁:著
第一句:“人们的上德的表现是遵循道德规律的行为而遵循道德规律的行为就是没有什么不道德的地方了,所以我们就认为是有道德的上德了;人们的下德的表现是不遵循道德规律的行为之其不遵循道德规律的行为那就不是不失德而实际上就已经是失德了,所以我们就认为是失德的下德了。”
第二句:“人们的上德的表现就是这个道德所表现的行为,那是没有人不被认为是有大作为的有道德的那种有上德行为之人的;人们的下德的表现是没有遵循道德规律行为而是有不道德的那种行为迹象的,所以我们就有理由认为:“那就是不属于不失德的行为而必竟就是属于不道德的下德的那些人的下德的失德的这种行为之结论的。
第三句:“上等的有仁德的人因为由于他们能够遵循道德规律行为,所以就没有什么人不去认为他们是有上等仁德的人之这种有道德的人是被作为有上仁的人来对待来认为的;上等的有义德的人因为由于他们能够遵循道德规律行为,所以就会被人们认为他们是有上等义德的人之这种有道德的人是被作为有上义的人来对待来认定的。”
第四句:“人们所表现为上礼的这个更具有遵循和符合道德规律行为的人或之理论行为的伦理是没有不对应道德规律行为规范的,倘或假如不是如此而对应的话;那么,就都是应该摒除抛弃的并都是应该连胳膊带腿加上整个人(这里是指包括不德下德不仁不义不礼的所有行为)合在一起都一并扔进到垃圾堆里去的。”
第五句:“(特别的哲理奥深)依据上述所说的原因,所以我们说:失去了“道德”以后就没有什么“德”而言了,(这里绝对不能理解为“失去了道以后才有了德”)失去了“德”以后也就没有什么“仁”可谈了,(这里绝对不能理解为“失去了德以后才有了仁”)失去了“仁”以后也就没有什么“义”可讲了,(这里绝不能理解为“失去了仁以后才有了义”)失去了“义”以后也就更没有什么“礼”可说了。(这里绝对不能理解为“失去了义以后才有了礼”)。”
第六句:“夫礼者,(这里的“夫”字应该是个“失”字,本文开头已经详解)当人们失去了“礼”这个高层级的约束规范的话,那么,所谓的人心人情人意的忠信的程度就肯定是很单很薄的了,其之这种无忠无信的混乱的状况局面的出现所导致的那种结果那肯定就是灾难和祸端的开始而且并一定是会形成罪恶之首的了。(这第六句话是对以上五句话的小结,说的是带有包含着从“下德不德不仁不义到不礼的一系列的违反道德规范行为的表现过程及其对社会的危害性的因素之且又含连着要求人们遵循道德规律而行为并进而又使其达到上德上仁上义上礼的功能作用的层次层级的理寓程度的多种因果关系所进行的彻底地论证和概括说明的意思)
第七句:“很显然,以上所说的前面所述的哪些关于“道德仁义礼忠信”它们之间的关系的问题的认识和认知实质上说的是道德的精华,如果不仔细分析和彻悟的话,是怎么都不太好弄明白的,假如有的人把道德只当作花瓶而不把仁义礼忠信装进去而只能看到道德的表面的色彩和浅浮的虚华的道理之这样认知的话,那肯定就是一种愚笨的认识之起始了。(这第七句话是个中结,它起到承上启下作用)
第八句:“固辞:天下所有的志士仁人(大丈夫)首先应该懂得并处于大道致远大德致善所物尽包厚德载物的层级之上或意境之中来理解道德的真谛和功能而才能真正的做到处其厚重并进而又不是处于那种蜗居式的井蛙式所属之见的那种浅薄的认识和认知境况状态之下的所谓的低层次的居其薄,也就是说人们只有处在于高层次的道德规律的实质内含的涵养行为之中才能不处于那种表面的华而不实的境地,才能真正弄明白仁义礼忠信之伦理都应该是在道德的统御和融合之下才得以产生形成并得以充实完善的。(这第八句是一个完整的总结)
第九句:“综上所述:所以,我们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摒弃那种对道德的表面的和华而不实浅浮的理解和认识后而才能达到赢取道德给我们带来的真正的真真真善真美之完真完善完美的高尚境界。”(这第九句是尾声是终结)
小文终安,心竭泪干。天恩赐愿,还天命甘。诗曰:“《天赶地催神驱仙使论道德》 不知日月何出落,难顾冷暖啥少多。一字安置几数遍,三天没定半句托。莫非心神偷闲躲?疑然年迈快慢脱?上天入地身魂卖,换点道德经理说。” “老子的《道德经》堪然是:“道德科学”“人文科学”“文明科学”;定然是:“宇宙规律学”“天地人道学”“易道共根学”;概然是:“自然社会学”“终始生命学”哲理唯质学;常然是:“天道学”“地道学”“人道学”“人性学”等之“万教万道”“万规万律”的“百学之父或之百律之母”的万学之学或之万学的智慧学问之科学。” “伟大的哲圣老子以天言志以地寄情以人恩善之天下所物所理无不言之而极尽也!老子所说的“上德不德”的意思是:“若能达到了上德的程度就不是不德而就是和道德自然的吻合了。” “失德而“后仁”及之“后义”“后礼”的说法的意思都是在说:“只要是失去了德其它的都无从说起而就只能用一言以蔽之的这个成语了。” 历史以来对道与德的解释和定义总是以“体”和“用”来表示,其实是只能说是沾了一点边的,然离其道与德的本身之所以然还是有距离的。我耿阁在本诗文中所一再强调的并精心论证的就是:“道德一体•道人德身”之“道身德首”“道身德脑”“道身德心”“道身德魂” “道身德影”或之“在一定的层次理寓的层级理寓中也是处于“反之同理”的因素之理寓的。老子的《道德经》38章一文是老子先生运用了超前逻辑思维的智慧方法对其“仁义礼智信的伦理关系从肯否正反表里虚实华薄高低上下主次兼顾的多角度全方位的层级级次之中所关联的内在的因果进行了论证且又给人类明示了一种括往启来的规律道理及之并昭述展现了一种人们所要履行践为的无可超越的大道大德的行为规范准则之其而美善之境真可谓之曰实乃人类之幸也!” 有诗证之曰:“《道德与仁义礼智信之间的关系之试鉴》仁乃恻隐爱人心,义是羞恶助人心。智表深浅是非心,信明言语界实心。爱人羞恶界实引,组构善雅忠孝亲。礼束仁义约规鉴,道德统御伦理筋。” “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揭示创造了天道地道人道王道正道和无数的道法理论而都能被恭而施之行而为之,并且以大易道德为之精神•天道尊之为魂•地道敬之为魄•人道供之为根•仁爱崇之为祖•正义仰之为宗。我们中华民族是忠信之国礼仪之帮。其乃可谓之是大美尽善矣!大易经道德经是一体的,道儒各家是合一的。我们绝没有丝毫的理由厚此薄彼。大道是通天的,厚德是载物的。正义仁爱孝慈忠信礼仪是表真善美的。这就是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的神明之伟大的文明之所在。我们又其何妙而不恩之何乐而不为呢!如若相斥相残的话,这难道不是自欺己辱之纳罪犯贱而又会被其天理所不容所唾弃所扬尸灭魂的吗?” 耿阁:著 本文写于 2017.12.20. 傍晚5.10分

《道德经歌天下春•文明灯
塔人类魂》耿阁:著
复归无极返朴真,道德奥谛演完尽。零乃混宇无极是,生灭万物万物浸。道魂脑心头身临,德道一体分工亲。道生所物德养遍。无道必定德消泯。老子论道为德引,宗旨本意善德金。教化天地适人论,目的就是行为因。缺道少德器物淫,道德原本阴阳音,道身德影存处处,真善美妙布频频。本文2017.12.27.10.10分宿州火车站候车室厕所门口东侧三分钟写就。耿阁:著

《耿阁鸣世说之浅识录》
耿阁:著
“道原生於易;儒原生於道;世之百家均原生於易;易乃日月天地之无极之名也;故易原基生於阴阳二气;阴阳二气原基生於混沌鸿蒙之一气;混沌鸿蒙之一气无生无灭於其本原之虚无状态(空0)之无极;无极乃宇宙并道同名而合共于这个本原并理寓其之於无机物质和有机物质的混然一体的质场效应或之效应场质的这个之根之基的这个物质的之质态之中的所谓的“0(零)无极”或之“ 0(空)无极”之无极之名也!诗曰:“《《彻悟《周易经》并《道德经》》耿阁:著 “大易无极通御包,道德广皓无不到。易道文明世界统,人类福幸天公笑。易简天下物尽晓,易简宇宙事完告。道简世界情美演,道简人类理善妙。” 诗曰:“《紫气东来尹喜昭•天律化魂善德道》 耿阁:著 “哲圣老子虽神出,世没尹喜道家无。人类总把老子赞,世界更当尹喜誉。紫气东来谁人呼?唯有尹喜第一独。道美德善万年续,老尹齐名第一书。” 本文是作为《《妩媚永恒的春天•统御世界的美奂》之“简说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中国大易经》”并“彻悟世界文明中最伟大的《中国道德经》》这一篇诗文的题记特注(之四)来对待的。由于该文较长无法保存,所以只能分开发表。2017年12月10日晚上09点41分真实记录定迹於合肥
——耿阁: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