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龙-芒康成矿带

作者&投稿:巢穆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构造成矿系列划分方案~

划分与构造演化阶段一致的构造-成矿系列,主要根据矿床的成因类型、成矿的构造背景与环境、定位空间,以及相对精确的成矿时代。同时按照构造阶段、构造单元(岩浆单元)、构造期和矿床类型,区分为大系、系列(亚系)、矿床类型等不同级别的构造-成矿系列,根据上述原则及实际资料,初步在三江地区划分出3个成矿大系、10个成矿系列、若干亚系及其相应的矿床类型。
三江地区构造-成矿系列划分如表11-2。
在划分构造成矿系列时,我们注意到以下几点。
(1)根据本区某些矿床的特征,应属热水沉积矿床。如保山地块中的鲁子园和勐兴铅锌矿床,它们具有固定层位、层状、似层状矿体,细微粒结构和层纹状、条带状构造,铅同位素成矿年龄与围岩一致,因此可能是与早古生代被动边缘有关的热水-沉积矿床。察雅-江城中生代坳陷的青海杂多阿戈则马赛含铜黄铁矿矿床和云南勐腊新山菱铁矿-多金属矿床,含矿岩系均为上三叠统甲丕拉组、层状矿体、条带状构造,可能是前陆盆地中的喷气沉积矿床。

表11-2 三江地区构造-成矿系列简表


续表

(2)本区原有的许多产于碎屑岩及碳酸盐岩中的层控矿床,按其特征可能分解为同生矿床(喷气矿床)和后生矿床两部分,前者如勐兴、鲁子园等,而对于后生矿床,由于矿化层位并不是成矿时期(通常是晚于矿化层),而在整个中国、甚至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层控特点的后生热卤水矿床,大多数是在构造反转期定位成矿的,因此,这部分矿床多数应按其区域构造特点,归入陆-陆碰撞阶段形成的后生热水成矿系列中( 、 )如察雅-江城中生代坳陷中许多砂岩型铅矿床,保山地块中的若干汞矿床等。
“七五”期间,三江地区划分的大地构造单元包括10个Ⅰ级单元、13个Ⅱ级单元和若干Ⅲ级单元;12个构造-岩浆带和9个成矿带、18个成矿亚带,它们之间大都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图11-1)。此次工作,我们将这些成矿带适当调整为13个成矿带,根据这些成矿带中构造成矿系列的分布特点(表11-3),以及主要矿床类型的矿床特征,可以看到本区的成矿作用有以下特点:①三江地区的成矿作用,集中出现于中新生代的中特提斯和陆-陆碰撞阶段,主要矿床的成矿时代集中于燕山期以后,而在60~25Ma形成高潮(表11-4)。②不同类型矿床或成矿系列常以察雅-江城中生代坳陷为轴呈对称分布,岛弧及火山弧成矿系列出现于它的两侧,被动边缘型喷气-沉积矿床(Ⅰ1)及碳酸盐岩中后生热卤水成矿系列( ),分别出现于两侧的保山地块和中咱地块的边缘,碎屑岩中后生热水成矿系列 则集中于察雅-江城中生代坳陷带中,成矿年龄的分布也有类似的中央较低两侧较高的对称本区分布特点。③陆-陆碰撞阶段所表现出的大推覆、大走滑特点,是本区的构造特色,相应的的一些富于特色的大型、超大型矿床,都是与这些大型推覆带、走滑带密切相关的(图11-2),新生代出现的与走滑断裂有关的跨单元的金沙江-红河富碱岩带,控制了玉龙-芒康带上超大型Cu-Mo矿的形成,出现于金沙江-哀牢山板块结合带和甘孜-理塘结合带上的推覆带和冲断带,直接控制了哀牢山金矿带和嘎拉金矿的形成和分布;具有推覆走滑特点的近南北的沘江断裂系,控制了金顶铅锌矿的形成;近期发现的夏塞大型富银矿床以及很有远景的亚金银金矿点,也是位于柯鹿洞-乡城大型冲断剪切带上,本区的绝大部分锡、钨矿床和稀有金属矿床,都是出现在推覆带或边缘褶冲带中的同碰撞或晚碰撞阶段的重熔花岗岩中。甚至呷村的与弧间裂谷火山岩系有关的黑矿型矿床,也受到后期大断裂的富化和改造。④本区金矿床的潜在远景很大,银矿床在“八五”期间也有重大突破,远景储量可达万t以上,已有资料表明,它们的形成与中新生代的推覆、走滑构造的关系十分密切,重要的金矿床(带),大都分布于板块结合带中,矿床的形成包括两个阶段,洋盆阶段的深水浊积岩-基性火山岩系形成Au元素的初始富集,燕山—喜马拉雅期陆-陆碰撞阶段结合带形成的推覆冲断带,使Au元素活化富集成矿。新发现的银、多金属矿床也大多在大型推覆、冲断、剪切带上,矿化围岩或矿质来源可能与三叠纪的岛弧火山岩系密切相关。⑤新生代的幔源成矿作用,是本区重要的成矿作用。金顶铅锌矿矿石铅的μ值为8.96~9.75,平均为9.16,υ值为0.065~0.069,平均0.066。ω值为32.90~41.38,平均为34.67,K1值为3.54~4.26,平均为3.85,均不同于岩石铅的相应值,也略低于陨石的特征数值,表明铅主要来自低铀、钍的幔源区,很少来自地壳(叶庆同等,1992)。其成矿时代为60~25Ma。斜跨几个构造单元的金沙江-红河富碱性岩带,是芒康-玉龙斑岩铜钼矿带以及金平、剑川等地斑岩铜矿床的主要源岩,它们都具有高碱(AR值3.02~12.12)、高锌75×10-6~300×10-6,Nb/Ta比值较高,富含基性暗色包体,δ34S值变化范围狭窄,为-1.22‰~3.4‰,δ18O值变化于2.35‰~6.88‰之间,143Nd/144Nd比值与原始幔源钕同位素组成相似,这些特点都充分表明,金沙江-红河富碱侵入岩及与其共生的碱性正长岩等,其物源主要来自上地幔(吕伯西等,1992),也就是说,这些矿床的物源也是来自幔源的,这一结论与玉龙矿床的研究结果相一致,该岩带也是受走滑断裂控制的,成岩、成矿年龄为63~31Ma。哀牢山金矿带中的硫同位素组成也示明有幔源流的加入,可见在三江地区于中新世—更新世,有一次强烈的地幔物质活动过程,沿着这个时期出现的走滑断裂上升而后成矿。这个时期正是西藏高原的隆升和地壳加厚时期,许多学者认为主要与以西藏为中心的东亚地幔坳陷密切相关,而三江地区正位于这一大型地幔坳陷边缘部分,地震层析成像已经发现在思茅-兰坪陆块存在地幔隆起,可见上述幔源成矿作用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有其区域地质背景,由于已知的幔源成矿作用大多形成具有重大经济价值的大型、超大型矿床,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图11-1 三江地区主要有色金属贵金属矿产分布及成矿带划分图

地质:1—花岗岩;2—二长花岗岩;3—钾长花岗岩;4—花岗闪长岩;5—花岗斑岩;6—正长斑岩;7—正长岩;8—石英二长岩;9—石英二长斑岩;10—石英闪长岩;11—闪长玢岩;12—超基性岩;13—成矿带编号;14—构造单元界线;15—成矿带界线。矿产:1—Pb、Zn矿床;2—多金属矿床;3—Cu矿床;4—Au矿床;5—Sn(W)矿床。成矿带:Ⅰ—甘孜-理塘成矿带;Ⅱ—德格-乡城成矿带;Ⅲ—金沙江哀牢山成矿带;Ⅳ—玉龙-芒康成矿带;Ⅴ—昌都-思茅成矿带;Ⅵ—类乌齐成矿带;Ⅶ—昌宁孟连成矿带;Ⅷ—腾冲-梁河成矿带

表11-3 三江地区构造-岩浆-成矿带及构造成矿系列时空分布简表


表11-4 三江地区主要矿带(床)成矿时代


图11-2 三江地区中新生代主要推覆带、走滑带与主要矿带的空间分布关系

主要矿带:A—玉龙芒康Cu矿带;B—羊拉铜矿带;C—夏塞银多金属矿带;D—甘孜金矿带;E—腾冲锡矿带;F—兰坪铅锌银矿带;G—哀牢山金矿带。主要断裂带:①—怒江断裂;②—澜沧江断裂;③—昌都断裂;④—贡觉断裂;⑤—巴塘金沙江断裂;⑥—乡城断裂;⑦—甘孜理塘断裂带;⑧—红河断裂;⑨—哀牢山断裂;⑩—木里丽江断裂;⑪—柯街断裂;⑫—龙陵断裂
根据这些特点可以看出,本区的成矿,与A.H.G.米契尔,M.S.加林(1981),F.G.李金斯(1984)等所得出的威尔逊成矿旋回,有相同之处,也具有不同的特点,例如在威尔逊旋回中,与花岗岩有关的钨锡矿床和斑岩铜钼矿床,大都出现在俯冲阶段的岛弧带中,碰撞阶段的成矿作用是十分贫乏的,而在三江地区,钨、锡、铜、钼矿床大都出现于碰撞阶段,而且这个阶段中其它成矿作用也是丰富多采的,这一特点,可能与三江地区的区域地质构造背景有关,也正是本区重要的成矿特色。

昌都地区位于“三江”特提斯成矿带北、中段,是我国著名的有色金属成矿带和海相火山沉积铁带。其中玉龙—芒康成矿带,主要成矿期为燕山—喜马拉雅期,在浅成、超浅成的花岗斑岩或二长花岗斑岩中,形成规模宏大的斑岩铜多金属矿带;同时在接触带矽卡岩中也有铜铁多金属矿床。玉龙铜矿除铜金属外伴生大量钼、金、银等,其中钼10余万吨、铁矿储量达8000多万吨、金约26吨。位于玉龙成矿带上的还有多霞松多、马拉松多、莽宗等大中型铜矿。玉龙铜矿早在1966年就已勘探发现,但恶劣的自然环境、落后的交通电力条件,特别是开发资金无着,一直制约着矿山开发。近年来,在西部大开发、国家加大援藏力度等政策措施激励下,西藏积极吸引区内外投资,终于“激活”了长期沉睡的矿山。

该成矿带位于察雅-江城中生代坳陷带北部的察雅坳陷东缘,与横跨3个单元的北北西向金沙江-红河富碱岩带的北段一致。主要矿床类型为与喜马拉雅期浅成中酸性岩体有关的铜钼矿床和金银矿床。矿带北起夏日多,经玉成,南到芒康、徐中一带,呈南北延长,面积达数千平方公里。已发现大型矿床4处(玉龙、纳日贡玛、多霞松多、马拉松多),中型1处(莽总),矿点27处。铜品位0.43%~0.99%,部分为大于2%的富矿。是我国最重要的铜矿带之一,除Cu、Mo之外,近期还发现与岩体或断裂及爆发角砾岩有关的Au、Ag、Pb、Zn矿化多处,潜在远景很大。

(一)成矿地质背景

成矿带位于察雅-江城中生代坳陷北段的察雅盆地东缘,夹持于车乡所断裂和结扎、察雅断裂之间,它们是一组在陆-陆碰撞阶段,由于东西向挤压作用形成的共轭X形剪切断裂的一部分(图11-21)。成矿带主要地层以三叠系为主,下三叠统为碎屑岩、酸性火山岩夹碳酸盐岩,上三叠统及侏罗系至白垩系为陆相夹海相红色岩系,第三系分布于矿带东缘的贡觉盆地中,而奥陶系及石炭系至二叠系仅见于背斜的轴部,前者为一套复理石砂板岩夹碳酸盐岩,后者为稳定的海相碳酸盐岩及含煤岩系。矿带中的褶皱与断裂大都出现于温泉断裂西侧,具明显的右行雁行排列,反映了这些大断裂所具有的右行走滑运动。矿带内与成矿作用有关的喜马拉雅期中酸性浅成岩体,主要侵位于上三叠统的砂页岩、灰岩及中下三叠统的中酸性火山岩系中,它们的产出与青泥洞—贡觉一带的右行走滑断裂活动有密切的联系。

成矿斑岩体的主要岩石类型,包括花岗斑岩、二长花岗斑岩、花岗闪长斑岩,以及二长斑岩、正长斑岩等,Cu、Mo矿主要与二长花岗斑岩类有关,而Au、Ag矿主要与二长斑岩有关。岩体多呈小型复式岩柱状产出,一般面积在lkm2以下。与Cu、Mo矿有关岩体的化学成分及岩石学参数为w(SiO2)为60.59%~71.06%,w(Na2O+K2O)为5.58%~8.65%,w(CaO)为0.45%~4.34%,里特曼指数δ=1.35~3.33,多小于2.8,属碱性—钙碱性系列。分异指数DI大于80,表明它们的分异程度较高。据研究(吕伯西等,1993),这些斑岩体多具幔源特点,是原始碱性岩浆和地壳部分熔融岩浆混合的结果。马鸿文(1989)根据Sr同位素估计,认为玉龙斑岩相当于由70%~89%的地幔来源和26%~14%的壳源物质混合而成。“七五”期间Sm-Nd同位素研究表明,斑岩的母岩浆早在中生代早期就滞留在江达-绿春陆缘弧火山岩带之下(刘增乾、李兴振、叶庆同等,1993),主要斑岩体的全岩Rb-Sr等时线同位素年龄为52~37Ma,属始新世到渐新世产物,也证明它们的形成与喜马拉雅早期陆内汇聚作用有关。

图11-21 玉龙-芒康斑岩铜(钼)矿带地质矿产略图

(据刘增乾等,1993)

1—下第三系;2—侏罗系至白垩系;3—上三叠统;4—中下三叠统;5—上古生界;6—下奥陶统;7—喜马拉雅期斑岩;8—花岗岩;9—背斜;10—向斜;1l—断层;12—不整合;13—地质界线;14—铜(钼)矿床(点);15—多金属矿床(点);16—汞锑矿床(点);17—砂金矿点。矿床(点)名称:1—夏日多;2—恒星错;3—玉龙;4—夏牙村;5—扎拉尕;6—测钦;7—三岔河;8—莽总;9—冲波弄;10—哈仲玛;11—多霞松多;12—龙木;13—布列;14—马拉松多;15—那玛卡巴;16—果贡弄;17—色礼;18—色错;19—马牧普;20—莽错;21—生达;22—欧千沟;23—吉措;24—喜多多;25—巴纳乡;26—瓦达塘;27—海通

(二)成矿作用特点

区内与浅成侵入体的成矿作用包括与二长花岗斑岩有关的斑岩型铜钼矿床,以及与二长斑岩有关的Au、Ag、Pb、Zn矿床两个系列。前者已发现许多大中型矿床,工业意义大,研究程度较高;后者工业远景尚未肯定,研究程度较低,但潜在远景很大。

斑岩型铜钼矿床以玉龙为代表,含矿斑岩体侵入于上三叠统甲丕拉组及波里拉组中,出露面积为0.64km2,全岩Rb-Sr年龄值为52Ma。斑岩体主要为二长花岗斑岩,岩体微量元素组分中,Cu、Mo、Au、Bi相对增加,而Li、Sc、V、Cr、Co、Ni较常量减少。矿床具有明显的分带性,以岩体为中心,由内带→中带(围岩接触带)→外带(围岩蚀变带)组成环带,整个岩体除中心外,均不同程度含矿,但不同矿带中,矿石结构、组分和品位均有所不同,内带以细脉浸染型及含铜黄铁矿型为主,由黄铁矿、黄铜矿、辉钼矿组成,脉石以钾长岩、斜长石、石英绢云母为主。矿石品位含铜较低,Mo较富。中带以块状含铜黄铁矿型为主,矿石矿物以黄铁矿、黄铜矿、磁铁矿为主,次为辉钼矿、钛铁矿、白钨矿、菱铁矿、辉铋矿、方铅矿、闪锌矿等,脉石矿物为透闪石、阳起石、绿帘石、石英、绢云母、白云石、方解石等,常见氧化的含铜褐铁矿石,它们的含Cu品位富,含Mo较低,含较多的其它有益组分。外带为细脉浸染状及块状硫化物矿石,矿物组分以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为主,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及方解石,矿体受层间破碎带控制,常呈脉状及似层状,含铜品位较高,局部以Pb、Zn为主。矿床组分除Cu、Mo外,Au、Ag、Re、W、Co、Ni、Bi、Mn、Fe、S等是重要的伴生有益组分,部分可达工业指标。

岩体及围岩蚀变强烈,分布广泛,一般经岩体中心向外,大体可分为3带,中心带为钾硅化带,接触带为石英、绢云母化带,外带有夕卡岩化、角岩化、粘土化及青磐岩化等,因此成矿作用可区分为以下几种。

(1)气成高温热液阶段,成矿温度为400~700℃,造成斑岩体大部分钾硅化,接触带夕卡岩化、角岩化,伴有Cu、Mo矿化。

(2)高中温热液阶段,成矿温度为200~500℃,产生石英绢云母化及Cu、Mo、Fe矿化。

(3)中低温热液阶段,成矿温度低于230℃,在外接触带及围岩中形成粘土以及青磐岩化,形成Au、Ag多金属矿化。

(4)表成氧化阶段。

关于矿质来源与成因问题,由于矿床中成矿元素的分布均在岩体内部及边缘,并出现成矿温度的依次变化,矿化斑岩的造岩矿物(主要是暗色矿物)中,成矿元素明显密集,以及成矿元素Cu、Au、Ag等与Cl、F、S间的正相关关系,证明成矿物质直接来源于岩浆。

其次,含矿斑岩的143Nd/144Nd值为0.51245,与原始地幔Nd同位素组成0.5125~0.51262非常接近;矿床的硫同位素组成为﹣0.4‰~5.5‰,平均2.91‰,具塔式分布特点;石英包裹体水的δ18OPDB值为﹣0.61‰~0.18‰,未蚀变二长花岗斑岩全岩δ18OPDB为7.88‰,表明成岩、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上地幔,并有少量地壳物质混入,而成矿溶液同样以岩浆水为主,并有部分天水渗入。

对于以二长斑岩、正长斑岩为主体的金银多金属成矿系列,目前研究程度较低,但近年来在矿带范围内有多处发现,大的如马牧普、吉措、俄察地、各贡弄、哈冲玛等金银多金属矿点,均与喜马拉雅期的正长斑岩-二长斑岩小岩株有关,根据初步研究,与金银矿有关的正长斑岩—二长斑岩,大部分以小型岩株或岩墙状侵位于上三叠统—侏罗系的砂页岩及灰岩中,岩体定位明显受构造控制,岩体边缘普遍发育岩浆期后流体爆发构造及其产物——爆发角砾岩筒和角砾岩脉,岩体中有硅化、粘土化及钾化蚀变,接触带及围岩中则发育有角岩化、夕卡岩化、黄铁矿化,以及硅化、绢云母化、青磐岩化、电气石化等围岩蚀变,并有斑岩脉出现。在岩体、角砾岩筒及蚀变围岩中均有矿化出现,元素以Au、Ag为主,包括Pb、Zn、Cu、W、As、Sb、Hg、Bi等,主要矿石类型包括细网脉型、浸染型及脉状、角砾状等,成矿作用类型可能属斑岩型式与斑岩岩浆期后含矿热液活动密切相关。

关于与斑岩类有关矿床形成的热液成矿机制,通常都需要形成热液对流系统,即在这些深源岩浆上侵时,富含挥发分的热流体在封闭环境中的岩体上部运动,使岩体发生钾化,同时引起岩体顶部破裂成为开放半开放系统,使地下水得以与岩浆水混合,形成以岩体为中心的大的热流体循环系统,岩浆水带来的有用组分被带到岩体周围富集,形成有规律的矿化分带和蚀变分带,形成以斑岩为载体的斑岩型式斑岩岩浆期后型矿床。对于两类斑岩及其有关的矿床系列,它们之间的成因联系尚不清楚,可能均系幔源型玄武岩浆的分异产物,而且在空间上,花岗斑岩及其Cu、Mo矿化主要分布于成矿带的中北部,而正长斑岩及其有关的Au、Ag矿化主要分布于矿带的南部。

综上所述,成矿带内与斑岩类及其有关的成矿作用,都是与金沙江-红河走滑断裂带密切相关的。深部资料表明,红河带是发育在一个地幔隆起带上(Isayev,1976),而金沙江-红河断裂已深切至上地幔,并造成1~3km的莫霍面断距,该断裂在不同深度上已造成由上而下的脆性变形带、韧脆性过渡带和韧性剪切带(深带),含矿岩体及矿床的空间分布的大量测试资料业已证明,成岩、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上地幔,并有地壳物质加入,而后于喜马拉雅早中期的陆内汇聚阶段,侵位于走滑断裂带上部的脆性变形带中,因此,该矿带的成矿模式可概括如图所示(图11-22)。

(三)成矿远景预测

根据“八五”的研究,已发现马牧普、吉措、各弄贡及哈冲玛等4个以金、银为主的普查远景区。

1.马牧普金银多金属找矿远景区

远景区位于成矿带南部,芒康以北的马牧普、遵喜一带,面积约7km2,轴向北东的正长斑岩及若干正长斑岩墙,侵位于北西向马牧普背斜核部的下二叠统及翼部上三叠统巴贡组中,遵喜一带尚有侏罗系砂泥岩出现。矿区已发现良好的以Au、Ag、As、Sb、Pb、Zn、Hg多元素原生及次生晕异常、岩体外围及外围遵喜一带发现破碎蚀变带的金、银、铅、钨、铜矿(化)体。

矿化正长斑岩主岩体面积约2km2,Au、Ag、Pb、W、Bi、Cu的元素含量高,岩体西部有较强的硅化、粘土化及钾化蚀变,环绕岩体的围岩中角岩化、夕卡岩化、黄铁矿化及呈环状分布的硅化、绢云母化、青磐岩化等蚀变,西部尚有电气石化。矿化集中于岩体西侧及北侧的接触带中,岩体西接触带至遵喜的2km范围内,矿化最为集中。已发现若干脉状、似层状的金银多金属矿化体,出现在层间破碎带、断裂破碎带或两者交汇处。单个矿体厚数米到10余米,长几十米,Au品位变化大,最高为6×10-6,含银n×10-6~n×10-5,最高达390×10-6,以及Cu、Pb、W等。当地有大量古采坑,残余矿石多为富银铅矿。岩体北部外接触带及外围断裂破碎带中,亦有较强的金银矿化。

图11-22 玉龙-芒康成矿带与喜马拉雅期斑岩有关的成矿模式示意图

1—上地幔;2—下地壳;3—上地壳;4—新生代沉积;5—花岗斑岩类;6—酸性岩浆上升;7—断裂;8—韧性剪切带

该地段成矿条件好,蚀变强烈,原生、次生晕异常浓集,中心明显,元素组合好,矿化范围大,且有较高品位地段发现,是一个具有中型远景的普查区。此外在马牧普南西约1km的俄察地-日耳地区,在2km2范围内,已发现4个二长斑岩小岩体和4个爆发角砾岩筒,边缘热液蚀变强烈,有Au、As、Pb、Hg等原生异常显示,且和Au、Ag、As、Hg、Sb二级异常重复,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地区。

2.吉措金银多金属普查远景区

远景区位于成矿带南部,马牧普矿点以北,原为砷矿点,面积约1km2。含矿二长斑岩侵位于吉措背斜核部的中侏罗统紫红色砂泥岩中,矿区范围内小断裂及节理裂隙发育。岩体已全部绢云母化、高岭土化、硅化和黄铁矿化,围绕岩体形成角岩化、硅化、黄铁矿化和退色蚀变带。其中有大量斑岩脉贯入,岩体内外接触带上,还发育有3期爆发角砾岩筒和角砾岩脉。

岩体周围的蚀变围岩中已圈出一个宽200~400m,长1700m的半环状矿化带,其中包括矿化砂岩、矿化爆发角砾岩等4种类型。

(1)矿化砂岩:每个矿细脉沿蚀变砂岩裂隙充填形成细脉浸染状或网脉状矿石,甚至呈似层状矿体,一般厚2~7m不等,含Au为0.15×10-6~4.6×10-6,Ag为6×10-6~56×10-6,最高达159×10-6

(2)富方铅矿、黄铁矿的金银矿脉,呈脉状贯入于蚀变砂岩或爆发角砾岩中,脉宽5~100cm,倾角陡,延长20~60m,含Au为0.9×10-6~23.9×10-6,Ag为204×10-6~320×10-6,Pb为6.15%,Zn为1.98%,矿化不均匀。

(3)矿化爆发角砾岩:含金银的硫化物呈网脉状、浸染状或脉状出现于不同期次的爆发角砾岩筒或岩脉中,矿化不均匀,含Au为0.02×10-6~0.9×10-6,Ag为3.4×10-6~228.7×10-6,其中以晚期含铅、锌的矿化角砾岩中品位较富,这些爆发角砾岩中的矿虽不构成工业价值,但指示深部含矿岩体的存在。

(4)矿化二长斑岩脉:区内已见8条二长斑岩脉中,均见程度不同的矿化,以及沿裂隙充填的黄铁矿、方铅矿细脉和浸染状辰砂和雄黄,部分拣块分析,含Au为0.02×10-6~0.1×10-6,Ag为0.6×10-6~26.6×10-6,此外尚含Pb、As、Bi、Hg等,Hg的含量最高可达11550×10-6

整个矿点,成矿地质条件良好,热液蚀变强烈,矿化普遍,类型多样,已知矿化显示良好,是一个有远景的目标区。

3.各贡弄金银普查远景区

远景区位于贡觉县拉妥乡东南150°方向约13km,东经90°33′30″~90°35′0″,北纬30°25′30″~30°27′0″,面积约10km2

矿点位于成矿带中南部车所乡-德钦大断裂与温泉断裂之间,出露地层为下三叠统马拉松多组砂板岩夹灰岩段,其上不整合覆以下第三系贡觉群红色砂泥岩。矿区南部有燕山期花岗闪长斑岩,与成矿有关的喜马拉雅期3个二长斑岩小岩株及其伴生的多个爆发角砾岩及斑岩脉,侵位于马拉松多组构成的南北向背斜轴部,大量的岩脉及含金硫化物石英脉沿NNW及NEE向断裂、裂隙充填。二长斑岩面积约1.5km2,均已遭受强烈的绢云母化、高岭土化、硅化及电气石化。周边接触带有爆发角砾岩及侵位角砾岩存在,外接触带中发育有角岩化、夕卡岩化,叠加有硅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电气石化及绿泥石、绿帘石化。在斑岩外接触带的蚀变岩石(包括黄铁矿化岩脉、爆发角砾岩)及断裂破碎带中,普遍有金矿化发现,呈浸染状并有含金硫化物石英细脉。已发现两个矿带。Ⅰ矿带位于北东外接触带,宽80~120m,长1500m。带内NW向垂直裂隙密集发育,含黄铁矿、磁黄铁矿、方铅矿、毒砂的石英细脉沿硅化砂岩裂隙充填,形成细脉浸染状矿石。细脉宽5mm,个别呈20~100mm大脉。含Au品位变化大,由0.09×10-6~0.5×10-6到4×10-6~58×10-6,含金量与硫化物数量呈正比。已见伴生自然金、银,含量达13.8×10-6~34.8×10-6。Ⅱ矿带位于岩体东南外接触带,宽100余米,长500m。硅化砂岩中裂隙发育,黄铁矿化普遍。拣块样中Au的质量分数w(Au)为0.05×10-6~0.5×10-6,此外在岩体边缘的斑岩脉,爆发角砾岩及断裂破碎带中,普遍见强烈蚀变及金矿化现象,矿点附近还见有含金富银的褐铁矿露头,含银高达2248×10-6

总之,该矿点是一个与喜马拉雅期二长斑岩有关的金矿点,矿化范围大、类型多,已圈出金矿体。矿体含金较高,并伴有Ag、Pb等元素,是一个有中型以上远景的金矿普查区。

此外,位于昌都妥坝南12km的哈冲玛地区,在15km2范围内已发现10个正长斑岩、二长斑岩小岩株式岩墙,大都侵位于上三叠统甲丕拉组砂页岩和中三叠统波里拉组灰岩中,这些斑岩体大部已遭到强烈的绢云母化、高岭土化和硅化蚀变,并有明显的细脉浸染状黄铁矿化,围岩也普遍有角岩化、青磐岩化、硅化、夕卡岩化和黄铁矿化,岩体及蚀变中已发现Au、Ag、As、Sb、Hg异常,有的岩体中已见有黄铁矿、方铅矿、辰砂等矿化,虽未发现较好的金矿化,但成矿条件好,岩体密集,蚀变强烈,并具有大面积的Au、Ag、As、Sb、Hg、Pb多元素组合异常。因此,亦有可能找到隐伏的金矿床,亦可作为寻找此类矿床的找矿靶区。



八大成矿作用的控矿模式
答:图10-3 西盟变质核杂岩成矿模式图 壳幔两种不同构造体制的转化对成矿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对岩浆活动的控制而起一种间接的作用。花岗斑岩永胜、宾川、鹤庆、剑川—带分布最为集中。从北面玉龙向南经芒康到南部永平卓潘,随着莫霍面深度的变浅,岩石类型由酸性斑岩向偏碱性斑岩至强碱性斑岩转化,相应的其...

成矿区带的划分
答:参照陈毓川等(1998)对新疆成矿区带的划法,结合此次研究对象的实际情况,现将新疆东准地区金成矿带的划分原则、成矿区带分级内涵标定和成矿区带的划分简述如下。 一、成矿区带划分原则 “成矿单元”是成矿意义上的“地质单元”。通过由点到面的研究,即由典型矿床研究再拓宽到区域的研究,并根据成矿作用的个性和...

成矿规律
答:如裂解和俯冲碰撞构造环境下的镁铁质岩和超镁质岩具有不同的成矿专属性。活动大陆边缘岩浆弧中的斑岩矿床具有很大的找矿潜力,新疆正是长期坚持这一信念,把古亚洲成矿域的巴尔喀什湖斑岩铜矿成矿带延伸到东天山地区,也将把卡尔马克尔斑岩铜矿成矿带延入到库车县铁列库坦地区,还会将特提斯成矿域玉龙斑岩铜矿成矿带...

区域构造-岩石-成矿背景分析
答:2.昌都侵入岩带 玉龙花岗斑岩带是我国最有远景的以铜钼金为主的多金属成矿带之一,已知斑岩型矿床有玉龙、马拉松多、多霞松多、莽总、扎尕那等超大—大、中型矿床。斑岩型矿点有恒星措、各贡弄、夏日多牧场、色错、扎母、吉措、日曲、遵喜、萨色拉、觉洞、高吉等铜、钼、金、铅锌银矿点。 喜马拉雅早期斑岩...

与新生代侵入岩有关成矿作用的矿源、水源和热源
答:(5)成矿深度与新生代侵入岩的侵位和定位深度具有相近性,其宏观表现形式是矿化通常以岩体为中心而具有某种垂直分带性。与之相应,有的与矿化密切相关的蚀变作用也具有类似的垂直分带性(图8-16)。 (6)矿化围绕新生代侵入岩呈明晰的水平分带性。例如,玉龙斑岩铜矿就是其范例。一般说来,黄铜矿、辉钼矿多产出于钾...

...锌、金、银、锡、镍、铂、钾盐(铁、宝玉石)成矿带(Ⅲ2)
答:大地构造位置与芒康微陆块和德格-中甸微陆块相当。根据其含矿建造和区域成矿特征,进一步划分为两个成矿亚带。1.巴塘铁、铅、多金属成矿亚带(Ⅲ2-1)该成矿亚带属全国二轮区划所划分的德格-中甸印支-燕山期铅、锌、银、铜、金成矿带向北西延伸的尾部,位于芒康微陆块东部边缘,与巴塘带空间分布...

矿带及远景区的划分
答:④甘孜-理塘中南段铜金成矿带;⑤金沙江中段铜金成矿带;⑥江达火山-岩浆岛弧北段银多金属成矿带;⑦昌都-芒康斑岩铜钼金成矿带;⑧类乌齐-左贡构造带北段锡铅锌多金属成矿带。表3-1 西南三江中段主要成矿带(区)一览表 续表 续表 下面将重点叙述重要矿带或远景区的特征及找矿方向。

成矿区域
答:成矿区域是已知矿床集中和具有资源潜力的地质单元,它可以是一个独立的大地构造单元,也可以跨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大地构造单元。每个成矿区域中都有特定的成矿环境和发生的成矿系统。科学地圈定成矿区域和对成矿区域分级(成矿域、成矿省、成矿带、矿带等)是区域成矿学的基础研究内容,也是深入探讨成矿规律的前提。

(一)斑岩型——黑龙江省嫩江县多宝山铜矿 
答:多宝山铜矿床位于中亚-兴蒙造山带北东段,大兴安岭隆起带与松辽沉降带的衔接部位,兴安褶皱带东北部,成矿区带属于中亚-蒙古斑岩铜矿带东部的多宝山铜钼金成矿带(刘军等,2010;朱训等,1999)。多宝山铜钼金成矿带呈北西向展布,多宝山铜(钼)矿是区内最大的铜矿床,除此之外,还发育有铜山大型斑岩型铜钼矿、争光...

川滇成矿省矿床成矿系列
答:系列119:芒康断陷沉积盆地与三叠系—侏罗系陆相及海陆过渡相碳酸盐岩及碎屑岩有关的石膏矿床成矿系列 本成矿系列分布于西藏东部的察雅、芒康一带,上三叠统浅海或海陆过渡相碳酸盐岩和中下侏罗统陆相红色泥质岩中分别产有察雅式石膏矿床和芒康式石膏矿床。 1.察雅式石膏矿床 以西藏察雅、仲依等石膏矿床为代表。石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