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杉讲透孙子兵法》智信仁勇严之勇,严篇

作者&投稿:欧阳琪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注:从2018年8月9日开始,每日6点起床,看书写字一个半小时,日日不断。立此言,不断提醒自己。今日2018年8月10日。

接上篇。

杜牧注解说:“勇者,决胜乘势,不逡巡也。”

华杉先生说:“无论做什么事,要有牺牲精神,向死而生。”

我所理解的为将者的“勇”是怎样的?

1. 多谋善断

平日里,倒是碰见这么几个人,下完决心,又多变的。怕有损失,怕失去,总是琢磨不定,反反复复。归根结底,反复反悔,只怕还是手上的资料信息太少,不足以让我们下定决心。又或者是太过焦虑,使得我门自己不能坚持初心,导致多变。

2. 敢谏言,敢怀疑

有时候领导违反规章制度,为了顾客利益,作为下属,理应提醒。以前我自己这方面做得非常不足。非常缺“勇”。总是很多顾虑,认为下级提醒上级,这属于比较敏感的事,总是想小心处理,等待时机再去讲,怕结私怨。后来有一次和老板聊天,老板鼓励不要顾虑太多,要从本质出发,顾客是最大的领导,要从顾客的利益出发,敢于质疑有损顾客利益的事情。

但无论是提醒也好,建议也好,都应该讲究沟通方式。贸贸然直截了当的去质疑上级,是有勇无谋,一般来讲别人都受不了。

在谏言这方面,我觉得曾国藩就做得挺好。很想像他学习。在咸丰初政的日子里,他不怕贬谪,不断的上疏咸丰,表达自己的政治想法并且有勇气有技巧的指出咸丰的缺失。

这个“勇”字,怎么学?个人觉得,应该是从价值观上个去发力,捍卫价值观的过程,就是不断的锻炼勇气的过程。一个正确的价值观,让自己有正确的眼力去看待各种错综复杂事情,去拒绝一些与价值观相违背的事情。最起码要拒绝与公司价值观相违背的事,敢于拒绝,就表现出了勇气。

就像曾国藩所处的清朝积弊太深,官吏们助盗为非,民不聊生。他觉得这些是他为官的价值观忍受不了的,他就敢于上疏皇帝。从曾国藩在他的《家书》中,可窥见一二其为官的观点:折子初上之时,余意恐犯不测之威,业将得失祸福置之度外矣。他还说:我踏入仕途已有多年,久已领略了京城的境况风气,哪些身居高位的显官要员,故意显示宽厚以提高自己的名望,对待不下姑息纵容,一团和气,对这种现象我知道得很清楚,但自己多年养成的禀性并未因此磨蚀,越发变得慷慨激烈,果敢亢直。心里打算改变一下社会上三四十年来形成的不分黑白、不着痛痒,难以破除的风气,不过,纠正偏差难免会超过原有的限度,有时不免出现意气用事的偏颇,因此经常招致怨恨,被人议论纷纷而自取其咎。

那什么是“不勇”呢?

1. 随波逐流

2.多变

3.阿谀奉承。不敢说真话,只能拍马屁保全自己。

以上是我对勇的感悟。不都对。

“严”,杜牧注解说:“严者,以威刑肃三军也。”

华杉先生说:这就是为什么古来名将一出兵,就老是找碴儿杀人立威,最好是杀皇上的亲信,杀那些自以为“有靠山”的人。

我所理解的为将者的“严”是怎样的?

正如杜牧,华杉先生所言:立威

一个制度建立之后,一定会有人触犯,那就一定要处罚。刚正不阿,不打折扣的去处罚这些犯错的人,制度才能立得起来,才有威慑力。

关于这点,个人觉得,一定要让员工养成遵守规章制度的意识,而不能仅仅迫于某领导的威慑力。怎么说呢?铁打的制度,流水的领导。如果员工怕的只是领导,而不是规章制度,那么将来换别的领导过来管理,不是很难管么?如果他们惧怕的是规章制度,是赏罚,那无论换谁,都比较容易的管理好他们。所以,立威不单是个人的立威,还是为规则立威。

扒开《华杉讲透孙子兵法》的画皮(七)
答:7、华杉原文:人才:智信仁勇严和廉明。《孙子兵法》中提到的“智、信、仁、勇、严”,是企业领导可以对企业人才提出的非常好的标准。对这个体会我倒想讲对另外一个人的体会,就是曾国藩,他要带兵去打太平天国,但他一个书生从来没有打过仗,没有打过仗肯定没有智。信和仁也许有吧,勇也谈不上...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智信仁勇严篇之总结
答:将者,智、信、仁、勇、严也。个人感悟,从管理者的角度看,确实离不开这五个字。其中又以“智”最为主要。难怪孙子会把智排在第一位。一个“智”字,贯穿所有的管理动作。现代管理也好,古代的兵法管理也好,个人认为,都离不开智。按宁向东先生的说法:“管理学是一个分析、权衡和决策的学问。...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智信仁勇严之勇,严篇
答:1. 随波逐流 2.多变 3.阿谀奉承。不敢说真话,只能拍马屁保全自己。以上是我对勇的感悟。不都对。“严”,杜牧注解说:“严者,以威刑肃三军也。”华杉先生说:这就是为什么古来名将一出兵,就老是找碴儿杀人立威,最好是杀皇上的亲信,杀那些自以为“有靠山”的人。我所理解的为将者的“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