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禹到伯夷再到启,究竟为什么世袭制能替代禅让制?

作者&投稿:康初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为什么禹死后子启即位,而不是继续禅让?~

主要是利益斗争 既得利益者 不想把得到了的利益让给外人来分 所以就破坏 以前的“禅让”选举制度 代之以“家天下”的王位世袭制 使既得利益者们的利益得以家传下去 以后的皇帝家传也是这样来的

  禅让:统治者把首领之位让给别人。尧是黄帝以后比较著名部落联盟首领,尧去世后,尧把部落联盟首领位置让于舜,推舜为帝。这种让位,历史上称为“禅让”。
  唐尧传位给虞舜,同时传了允执厥中四个字;虞舜传位给大禹,同时传了尧舜十六字心传(简称中华心法),成为五千年治国的国家哲学。
  “禅”意为“在祖宗面前大力推荐”,“让”指“让出帝位”。“禅让”又可分“内禅”与“外禅”,“内禅”为帝王将帝位让给同姓人,如乾隆让位给嘉庆,“外禅”谓天子禅位于外姓,如尧让位于舜。
  历史
  

  概况
  中国上古五帝时代(2337 BC-2110 BC,相当于“中原龙山文化”的后半期。年代数据参见本百科词条“三皇五帝年表”,下同)产生中国领导人的制度。在实行“禅让”制度之前,即在“三皇时代”(2607 BC-2338 BC),实行的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血统
  继位制,国家最高领导人在风姓家族中产生。该制度于2338 BC被废除。五帝时代是所谓“公天下”时代,实行一种“拟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以产生国家领导人的制度,这是一种非血统的或称“拟血统”的王位继承制。从黄帝开始,王位基本上不传于嫡系长子。黄帝姬姓,禅位于嬴姓少昊;少昊禅位于黄帝的孙子颛顼;颛顼先传位于嫡长子(称“孺帝”);孺帝早夭;帝位由颛顼族子喾继承,帝喾是黄帝的曾孙;帝喾传位于儿子帝挚;帝挚禅位于异母弟伊祁姓的尧;帝尧禅位于姚姓的舜;帝舜禅位于姒姓的禹。
  相传尧年老的时候,举行部落联盟议事会,各部落领袖都推举舜为继承人。尧便对舜进行了3年考核 ,认为他可以胜任,就命舜摄政。舜的政绩得到各方肯定,于是帝尧举行禅让仪式,在祖庙里的祖宗牌位前大力推荐舜来做自己的继承人。尧死后,便由舜继任为国家领导人。舜继位后,也用同样的方式选拔国家领导人。经过治水考验,各方意见认同大禹的表现,于是帝舜举行禅让仪式,在祖庙里的祖宗牌位前大力推荐大禹做自己的继承人。禹在舜死后便成为国家领导人。禹继位后也以同样方式先后指定了皋陶、伯益作候补继承人,只是似乎没有正式举行过正式的禅让仪式。这种经过各方诸侯以民主协商的方式推举国家领导人的作法,反映了中国五帝时代复杂的部族政治现状,是部族政治角力的结果。中国史书记载的第一个朝代。根据史书记载,夏朝是禹的儿子启废除了传统的部落“禅让”制,杀死益而称王,建立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禹传子代替了以前的禅让制度,由禅让制变成王位的世袭制。以后历代相沿。禅让制名存实亡(所谓“名存实亡”,是指后代王朝开国实行世袭制前,仍然有一次重大的“禅让”仪式,如商朝开国的时候,商汤召开三千诸侯大会,会上商汤“三让王位”;明朝开国的时候,朱元璋也曾“三让王位”。“三让王位”与其说是政治表演,不如说是远古禅让制度的孑遗)。

  传说时代
  传说黄帝以后,在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出观了尧、舜、禹三个著名的领袖。关于他们“禅让”的故事,古书有不少记载。
  尧,号陶唐氏,是帝喾的儿子、黄帝的五世孙,居住在西部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县一带)。尧当上部落联盟的首领,和大家一样住茅草屋,吃糙米饭,煮野菜作汤,夏天披件粗麻衣,冬天只加块鹿皮御寒,衣服、鞋子不到破烂不堪绝不更换。老百姓拥护他,如爱“父母日月”一般。
  尧在位七十年后,年纪老了。他的儿子丹朱很粗野,好闹事。有人推荐丹朱继位,尧不同意。后来尧又召开部落联盟议事会议,讨论继承人的人选问题。大家都推举虞舜,说他是个德才兼备、很能干的人物。尧很高兴,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并考验了三年才将帝位禅让给舜。
  舜,号有虞氏,传说是颛顼的七世孙,距黄帝九世,生于诸冯 (在今山东省境内)。舜接位后,亲自耕田、打渔、制陶,深受大家爱戴。他通过部落联盟会议,让八元管土地,八恺管教化,契管民事,益管山林川泽,伯夷管祭祀,皋陶作刑,完善了社会管理制度。他也仿照尧的样子召开继位人选会议,民主讨论。大家推举禹来做继承人。舜到晚年身体不好,依旧到南方各地去巡视,竟病死在苍梧(今湖南境内)的途中。舜死后,禹做了部落联盟的首领。
  尧舜“禅让”的历史传说,反映了上古中国的民主制度。

  战国时期
  前316年,燕王姬哙禅让给国相子之,双双被杀。
  前299年,赵武灵王赵雍禅让给儿子赵惠文王赵何(内禅),自称主父,沙丘宫变被活活饿死。

  秦汉至唐
  8年,刘婴禅让给“摄皇帝”王莽,被更始帝刘玄诛杀。
  220年,汉献帝刘协禅让给魏文帝曹丕,善终。
  265年,魏元帝曹奂禅让给晋武帝司马炎,善终。曹丕和晋武帝这一点还是好的,优待前朝皇帝。
  301年,晋惠帝司马衷禅让给赵王司马伦(内禅),虽然后来复位,却还是被人毒死。
  399年,凉太祖吕光禅让给儿子凉隐王吕绍(内禅),吕老头想得挺好,但还难免兄弟相残。
  403年,晋安帝司马德宗禅让给楚武悼帝桓玄,复位。
  420年,晋恭帝司马德文禅让给宋武帝刘裕,被刘裕杀死。
  471年,魏献文帝拓跋弘禅让给儿子魏孝文帝元宏(内禅),被冯太后逼迫自杀或被冯太后毒死。
  479年,宋顺帝刘准禅让给齐高帝萧道成,被监视士兵误杀。
  502年,齐和帝萧宝融禅让给梁武帝萧衍,被萧衍杀死。
  557年,梁敬帝萧方智禅让给陈武帝陈霸先,被陈霸先杀死。
  550年,魏孝静帝元善见禅让给齐文宣帝高洋,被高洋毒死。
  551年,萧栋禅让给侯景,被梁元帝淹死。
  557年,魏恭帝元廓禅让给周孝闵帝宇文觉,被宇文护杀死。
  565年,齐武成帝高湛禅让给儿子齐后主高纬(内禅),好酒及色,在位五年就腻了。
  577年,齐后主高纬禅让给儿子齐幼主高恒(内禅),危急中推卸责任,难免被俘被杀。
  579年,周宣帝宇文赟禅让给儿子周静帝宇文阐(内禅),和高湛一样,好酒及色。
  581年,周静帝宇文衍禅让给隋文帝杨坚,不是亲外孙,否则下手不会这么狠。
  618年,隋恭帝杨侑禅让给唐高祖李渊,死得不明不白,病死或者被杀。
  619年,隋恭帝杨侗禅让给王世充,被王世充勒死。南北朝时的篡位者都太狠毒,一定要斩草除根,自己的子孙也很快遭报应。
  626年,唐高祖李渊禅位给儿子唐太宗李世民(内禅),无法调和手足矛盾,酿成惨剧。
  705年,武曌禅让给儿子唐中宗李显(内禅),张柬之等五个郡王虽然逼着老太太让位,自己难免被流放诛杀。
  710年,唐殇帝李重茂禅让给叔叔唐睿宗李旦(内禅),受哥哥李重福叛乱的牵连而被贬,不久莫名死去。
  712年,唐睿宗李旦禅位给儿子唐玄宗李隆基(内禅),自己本来无意皇位,牛气儿子想干就让他来吧。
  805年,唐顺宗李诵禅让给儿子唐宪宗李纯(内禅),身体太差,被宦官逼迫退位。
  900年,唐昭宗李晔禅让给儿子德王李裕(内禅),政变中被儿子取代,再次政变复位,最终死于强臣朱温之手。
  907年,唐哀帝李柷禅让给梁太祖朱温,被朱温毒死。

  五代至清
  937年,吴睿帝杨溥禅让给唐烈祖李昪,被幽禁至死。
  951年,后汉太后李三娘下诰将汉朝皇位禅让周太祖郭威,皇帝逃跑死在外边,女人被逼无奈。
  960年,周恭帝柴宗训禅让给宋太祖赵匡胤,敌兵来攻,领兵大将却返身搞兵变。年仅二十死去,虽然国灭已经十三年,死因却很让人怀疑。
  1223年,夏神宗李遵顼禅让给儿子夏献宗李德旺(内禅),外敌太强,不想做亡国之君。
  1125年,宋徽宗赵佶禅位给儿子宋钦宗赵桓(内禅),外敌太强,把自己搞的烂摊子交给儿子。被俘虏囚禁而死。
  1130年,宋高宗赵构禅让给儿子宋简宗赵旉(内禅),兵变中传给儿子,后复位,这唯一的儿子不久被吓死。
  1162年,宋高宗赵构禅位给养子宋孝宗赵昚(内禅),老头好不容易弄死岳飞,偏安一隅,干了三十多年,累了,传给干儿子。
  1189年,宋孝宗赵昚禅位给儿子宋光宗赵淳(内禅),干爹死了自己也不想干了。
  1194年,宋光宗赵惇禅位给儿子宋宁宗赵括(内禅),精神失常,疯子皇帝,被群臣逼迫退位。
  1234年,金哀宗完颜守绪禅位给金末帝完颜承麟(内禅),国破在即,不想当亡国之君,自缢身死。
  1795年,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禅位给儿子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内禅),禅位后仍然把持朝政,实际上执政63年。

  中国朝代禅让顺序
  
  中国历史王朝禅位第一次顺序(前202年-589年)
  汉朝(前202年-220年)220年,汉献帝刘协禅让给魏文帝曹丕
  魏朝(220年-265年)265年,魏元帝曹奂禅让给晋武帝司马炎
  晋朝(266年-420年)420年,晋恭帝司马德文禅让给宋武帝刘裕
  宋朝(420年-479年)479年,宋顺帝刘准禅让给齐高帝萧道成
  齐朝(479年-502年)502年,齐和帝萧宝融禅让给梁武帝萧衍
  梁朝(502年-557年)557年,梁敬帝萧方智禅让给陈武帝陈霸先
  陈朝(557年-589年)589年,陈朝灭亡
  中国历史王朝禅位第二次顺序(386年-923年)
  魏朝(386年-557年)557年,魏恭帝元廓禅让给周孝闵帝宇文觉
  周朝(386年-557年)581年,周静帝宇文衍禅让给隋文帝杨坚
  隋朝(386年-557年)618年,隋恭帝杨侑禅让给唐高祖李渊
  唐朝(618年-690年)907年,唐哀帝李柷禅让给梁太祖朱温
  梁朝(907年-923年)923年,梁朝灭亡
  中国历史王朝禅位第三次顺序(947年-1279年)
  汉朝(947年-951年)951年,后汉皇太后李三娘下诰将汉朝皇位禅让给周太祖郭威
  周朝(951年-960年)960年,周恭帝柴宗训禅让给宋太祖赵匡胤
  宋朝(960年-1279年)1279年,宋朝灭亡

现在讲比较可靠的古史,姑从虞、夏起。【尚书始于尧、舜,论语亦仅道古亦仅及尧、舜,史记乃上溯黄帝。此从孔子与六经,实不失为谨严之态度。】
唐、虞时代的情形,决不能如尚书、尧典所记之美盛。
尧典虞廷九宫,【上有百揆,即宰相。】禹为司空,【主治水而司内政。】弃后稷,【司农政。】契司徒,【司教化。】皋陶为士,【主司法与军事。】垂共工,【司工务。】益掌虞,【司山泽。】伯夷为秩宗,【司郊庙祭祀。】夔典乐,【司诗歌音乐助祭。】龙纳言,【司出纳诏命,如周之内史、汉之尚书。】较之秦、汉九卿,意义深长远矣。此正见为儒者之托古改制。否则唐、虞时中国政制已如此完美,何以二千年后至秦、汉之际,转倒退乃尔。

大抵尧、舜、禹之禅让,只是古代一种君位推选制,经后人之传述而理想化。
唐、虞当为今山西南部之两部落。
陶唐氏殆为今山西南部【尧都平阳。】一精于烧窑的氏族,【“陶”、“唐”、“尧”皆指烧窑事业言。】有虞氏则为一山泽渔猎的氏族,【“虞人”掌山泽猎事。】而与陶唐氏居地略相近。【舜都蒲阪,相近有虞乡县。】

而夏人则起于今河南省中部,正是所谓中原华夏之地。
鲧与禹则又别为一族,其居地殆起于河南嵩山山脉中。曰“有崇伯鲧”崇即嵩也。山海经“南望禅渚,禹父之所化”,禅渚在河南陆浑。禹都阳城,【世本。】阳城在嵩山下。【又有言禹都阳翟者。阳城河南登封;阳翟,今禹县,出入数百里间。游牧之民习于移徒,古人都邑,同时有两三处不足异。】华夏连称者,嵩山山脉亦得华名。
国语“前华后河,左洛右济”,华在洛东,即今嵩山。又史记魏有华阳,司马彪曰:“华阳,亭名,在密县。”周礼职方豫州“其山镇华”。皆其证。
即舜之故事,亦先起于与夏氏族相近之地。世本“舜居妫汭”,在汉中西城县。舜二女为湘神,湘即襄水,乃今汉水也。四岳、三涂齐称,亦皆在嵩山山脉。夏氏族自此北向移动,河南、陕西、山西三省相交环黄河西部之一隈,【谓“西部”者,对此下称“东部”者而言。】有几许天然之渡口,殆为古代虞、夏氏族活动之区。史记虞夏皆颛顼后,明其血统相近。【少康奔虞,虞思妻之以二姚。虞、夏或如姬、姜。】

当时尚未有国家之组织,各部落间互推一酋长为诸部落之共主。【即尚书所谓“岳牧咸荐”也。】
此如乌恒、鲜卑、契丹、蒙古,其君主皆由推选渐变而为世袭,唐、虞时代之禅让,正可用此看法。

禹之后有启,盖至是而始进于君位世袭之时代,则已俨然有国家之规模矣。【此犹契丹之有耶律阿保机。蒙古自成吉思汗后,大汗之位,虽非成吉思汗之子孙莫属,然而忽必烈仍由合辞推戴,至仁宗始自建储。】
启以后因君位世袭之制既定,遂有夏朝之建立。

应该是启杀死了伯夷,自己称王,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这是我们老师说的。试想,皇权谁会拱手相让?肯定是为了当上皇帝争得你死我活。

若满意望采纳,谢谢!

记得有人提出一种观点,尧幽禁 舜野死
禅让制:也许是人们想象出来的美好制度罢了,

如果是真的,那就是因为阶级的产生,货物的私有,就必定出现等级的划分。
禹虽然把 王位传给拉伯夷,却把权力留给 启,伯夷的得到的 只是个虚名;

第一种可靠

伯夷是被逼的

从禹到伯夷再到启,究竟为什么世袭制能替代禅让制?
答:启以后因君位世袭之制既定,遂有夏朝之建立。

禹传位给谁
答:禹先传为给伯夷,但是夏启通过不正常手段,将伯益从王位继承人位置上赶下去。禹年老后,本还是打算依照禅让制度将首领地位传给叫作皋陶的大臣的,可皋陶不幸早丧,未能即位,禹于是又打算禅位于发明凿井技术的伯益。但是禹的儿子启却依仗家势,提出“王位要由首领传给儿子,世世代代为王”的说法,他排...

一道初一历史题
答:按照禅让制度,本来应该让伯益做禹继承人。但是,禹死以后,禹所在的夏部落贵族却拥戴启做了禹继承人。所以说不是应该算大禹。

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主人公是谁
答:三过家门而不入,这是大禹治水中发生的故事。为了治水,大禹曾三过家门而不敢入。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被传为美谈,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大禹一生为公,竭尽全力治理洪水,解除民众受水患所苦的崇高行为。据说,禹娶涂山氏之女,第四天就出去治水,直到生启时,禹也一直在外治水。到启长大了,禹...

夏朝、商朝、周朝的更迭实属自家兄弟窝里斗
答:因此天下人以及各诸侯没几个去找他,相反的都去了夏禹的儿子夏启那里。于是,战争自然而然的到来,是夏启想自己继承部落首领,还是伯夷有私心,这些都无从考究,但战争是存在的,夏启如愿以偿的消灭了伯夷,当上了天子,开始了封建世袭制。启之子太康也治国无方,当政期间更是战乱纷纷,最后被东夷族有穷氏的...

为什么臣民一反禅让的制度儿拥戴禹的儿子启做部落道首领呢?
答:经过治水考验,禹在舜死后便成为首领。禹继位后也先后用同样的方式选拔了皋陶、伯益作继承人。这种经过民主方式推选首领的方法,反映了中国原始社会末期的军事民主制传统。禹死后,他的儿子启以父传子的方式继承了王位,以后历代相沿。禅让制遂废。 传说黄帝以后,在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出观了尧、舜、禹三...

大禹治水的时候,有一个得力的助手,名叫伯益,他一直和大禹在一起,
答:是,伯夷是大禹的助手,也因协助治水之功,被大禹选为继承人。但是大禹此时已经有了私心,名义上定伯夷为继承人,私底下,却在培养儿子启的势力。所以,大禹死后,启顺利的取代了伯夷继承人的地位,成为新的领袖

禹传子家天下始有夏谁为相
答:于是,夏禹一改尧舜时期不让亲子担任要职的做法,把军国大事统统教给自己的儿子启,以此来架空伯益,只留给伯夷一个继承人的空名份。不久,夏禹又让儿子启率领国家的常备军队,驻扎在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练兵,还把朝中的一些精明能干的大臣派遣到启的身边去辅助他。经过夏禹的暗中指点和其他大臣的...

通古鉴今(四)舜禅让禹,上古最后一次“体面”的禅让
答:更重要的是,禹因长年在外治水,所以和普通群众走的特别近,而且最关键的是,他治水成功了!在他成功后,威望日隆,“声教讫于四海”。这下舜可慌了,可是一切已经晚了。俗话说,能力越大,野心越大,更何况在实现野心的同时,还可以顺便干掉自己的杀父仇人。但是再动手之前,禹和皋陶、伯夷去朝见...

史记第一篇五帝本纪解释
答:人们都佩服他能按情据实断理;伯夷主持礼仪,上上下下能都够礼让;垂担任工师,主管百工,百工都能做好自己的工作;益担任虞,主管山泽,山林湖泽都得到开发;弃担任稷,主管农业,百谷按季节茂盛成长;契担任司徒,主管教化,百官都亲善和睦;龙主管接待宾客,远方的诸侯都来朝贡;舜所置十二州牧做事,禹所定九州内的民众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