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治水的禹也会治国

作者&投稿:刁芬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大禹,姓姒,名文命,父亲是鲧,爷爷是帝颛顼,如假包换的天潢贵胄,并非普通百姓。

当初颛顼的帝位没有留给鲧,而是传给了从侄帝喾,再之后帝喾的两个儿子挚和尧相继为帝,一直没轮回给昌意这一支。或许因此,两房虽是同气连枝,却隐隐藏着内部矛盾。

想当初洪水滔天,尧遍寻治水能人而不可得。群臣都举荐鲧,《史记》用的是“皆”,可见鲧是众望所归的人选。然而尧面对群臣的推荐,却给了本家叔父大大的差评:“鲧这个人不行啊!既不听话又败坏同族,不能用呢!”四方的封疆大吏再进言:“同僚中再没有比他更贤能的了,天子还是试一下吧!”

天子和重臣之间的意见相左得厉害,尧在不得已下起用鲧去治水。

鲧治理了九年,洪水依然未退,尧让摄政的女婿舜到各地区巡视。摄政这个位子其实不好干,做好了功绩是天子的,做得不好就要自己背锅。

舜把治水还没有成效的鲧流放到羽山去了,鲧终究死在了流放地羽山。

不知道是不是实在找不到更合适的治水之人,舜前脚流放了老子,后脚又举荐了鲧的儿子禹做了司空,司空约略相当于后世的工部尚书,现在的水利部部长。

《史记》没有对这个蹊跷的安排做任何交代,也未提及鲧治水的方法是疏还是堵,所以也就不清楚禹是否改弦更张,用了跟鲧不同的方法。倒是战国时的自媒体《韩非子》遥远地回应说,鲧因为不赞成远房的舜做继承人而不见容于尧和舜。

舜从摄政熬到登天子位,洪水依然不退。禹想把治水的活儿推让给契、弃和皋陶,舜没有批准。

各位看官注意:契是商的先祖,弃是周的先祖,他们在舜的时代已经身居高位了,契是司徒,相当于财政部部长;弃是司农,相当于农业部部长。因为舜命禹继续治水,禹后来得了先机,脱颖而出,有时候机会真的对功业的建立很重要。

当然,禹也抓住了机会,毕竟最后洪水是在禹的手上治好的。

禹伤感于父亲事业未竟却客死异乡,更加小心翼翼、劳心劳力于治水这件事。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史记》用的是“过家门不敢入”,至于不敢回家,是真的挤不出这些许时间还是另有他因,就不得而知了。

这样的日子一过又是十三年,洪水终于退了。这十三年间大概也没有人可以胜任这件苦差事,所以禹坚持了下来,倘若在期间禹也被撤换了,留给后人的可能是另外一种名声了,正是“向使当时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坚忍不拔的禹从冀州开始,跑遍了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打通了九大山脉,疏导了九大河流,大洪水终于被驯服了。禹的能力在此期间得到展现,声誉和威望也随之建立起来。

舜赏赐了一块黑色的玉圭来肯定禹的功绩,宣告大洪水时代胜利终结。

挟治水之功,据民意之高,声望日隆的禹取得了在朝堂上的话事权。

一日,舜跟禹、伯夷、皋陶这些重臣讨论施政策略,禹说了一番意味深长的话:“要聆听民心才能善用贤能的官吏;能安定民心才是对黎民真正的恩惠,黎民自然会感恩。如果能做到顺应民意,被民众爱戴,又怎会担心内忧外患,又怎会害怕流言蜚语和奸佞小人呢?”

皋陶在一旁赞成道:“说得对!如果让不称职的人尸位素餐,那就是祸乱天下!”

禹进一步说:“天子身居尊位,一定要谨慎守则,任用有德之人来辅佐,自然会赢得天下人的回应。”

舜长叹道:“如果我有什么过失,你们一定要匡正辅弼我。千万不要当面讨好,却在背地里议论我。对于进谗邀宠的嬖臣,我一定会秉承为君之道,予以清除!”

禹说:“正是如此!天子如果不分善恶,什么人都用,就不能成就帝业。”

掌管刑狱的皋陶由此更加敬重禹,命令民众都要向禹学习,不遵从的人,就大刑伺候。

舜驾崩之后,儿子商均的民意支持度远不如禹。于是禹即天子位,皋陶成为首辅执政。皋陶死后,子孙还被封为诸侯。

大概因为早年治水操劳过度,禹不如尧、舜长命,在位十年后驾崩。

按《史记》的说法,禹和舜都是在巡幸中去世的,远离当时的政治中心黄河流域。舜死在南巡途中,葬在零陵;禹死于东巡路上,葬在会稽,都属于长江流域,或许是水土不服吧。

会稽就是会计的意思,禹本来是打算去那里召集会盟,评定诸侯功绩,展现天子权威的,结果却不如他意。

禹死后,原本指定的继承人益资历太浅,识趣地把天子位让给了禹的儿子启。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正式确立,从此帝位从黄帝家族内部的推举改为只由禹这一支的直系子孙继承,所以说这是“家天下”的开始。

大禹治水
答:舜老了以后,也像尧一样开始物色部落联盟首领。因为大禹治水有功,被舜选定了下一任继承人。舜死了以后,大禹继承了部落联盟的首领,在他的治理下,部落和平,九州安定。后来禹命人铸造了象征九州和平的九鼎。随着生产力的提升,社会产品出现了剩余,那些部落首领们利用权利,将剩余的产品据为己有,公...

为什么大禹要治水?
答:我们国家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以及很多的神话传说故事。其中关于洪水的故事,就有非常的多;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故事出现,是因古时候人们对于洪涝灾害,完全没有抵抗的能力。每当有洪涝灾害发生时候,只能够通过祈祷的方式,来让自己和家人平安的度过。在这样的情况下,只要有一位治水的能人...

禹会诸侯于梁山、涂山、茅山,确切的目的是什么?
答:禹20岁时“爵封为司空”管理水土和营造工程。前期,其父鲧受命治水失败,被贬“殛羽山”。舜(父系民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首领)命禹续鲧之业治水,有文证:“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时四渎(河、济、江、淮。)水患,以黄河为最。禹率益、稷用疏导...

“大禹治水”与夏朝
答:同时在长时间的治水工作里,禹肯定不可能自己一个人去治水,而是需要在身边团结起大量的帮手,而这些人在治水之后继续为禹在治国中效力,最终成为禹家族的心腹也是很正常的,所以禹的儿子启能在后来建立夏朝。现代的科学发现 而题主提到的美国《科学》杂志上说得到科学验证的那场大洪水,则是在青藏高原...

鲧当初没有治好水患,为何大禹能治理好?
答:禹认识到大自然的力量是无穷的,妄图用人的蛮力去对抗大自然的力量是不现实的,只会带来适得其反的效果,就像他的父亲鲧一样。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借助大自然本身解决洪水的问题,在这样的基础上,禹决定通过挖河流的方式,把洪水引到大海里。禹利用疏通洪水的办法,成功地解决了洪水泛滥的问题。因为治水有...

鲧禹治水传说
答:人们悲惨的遭遇倒是感动了天神鲧,他命神鸟去偷窃能阻止洪灾的“息壤”,“息壤”虽小,分量却不轻,鲧就叫来了神龟去驮,神龟将“息壤”放在地上,大地顿时好转。 天帝知道了,就将“息壤”收回,并处死了鲧。三年后鲧的肚子突然裂开了,生出天神禹。禹出生以后,鲧就变成一条玄鱼游走了。

大禹治水告诉给什么道理
答:在远古的尧帝时期,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洪水。为了制止洪水泛滥,保护农业生产,尧帝曾召集部落首领会议,征求治水能手来平息水害。鲧被推荐来负责这项工作。鲧接受任务后,作三仞之城,想把居住区围护起来堵塞洪水,做了九年也没做好,最后被放逐到羽山而死。舜帝继位以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禹总结父亲的...

大禹治水是什么意思
答:大禹治水(鲧禹治水)是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故事,著名的上古大洪水传说。一、大禹治水的故事 大禹是黄帝的后代,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鲧、禹父子二人受命于尧、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负责治水。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堵"的...

史记中有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 ),伟大诗人( )
答:史记中有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 ,伟大诗人屈原 。禹,姒姓夏后氏,名文命,字高密,号禹,后世尊称大禹。是古代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和伟人。他治水是与治国养民结合进行的。在治水害的同时,还指导人们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大兴水上运输,重建家园。每治理一个地方,都主动团结氏族部落酋长...

古代治水英雄
答:虽然大禹时代的社会经济生活主要以黄河中下游为中心区域,治水活动也集中在这一带,但是,我们不能单纯从地域上来论证大禹治水的范围,一则大禹治水本是神话传说,是古代劳动人民战胜自然的神奇表现,更重要的则在于大禹是古代劳动人民在治水活动中共同创造共同认可的神与英雄,大禹作为神禹,是劳动人民心理的一致反映。大禹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