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应该怎么做?

作者&投稿:斗视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企业走出去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中国企业“走出去”,这其实是一种比较形象的说法,它包含的内容,从广义上来说,应该既包括中国企业对海外的商品、服务的输出,也应该包括中国企业在海外的投资。


在海外的投资,应该既包括企业的债券投资,包括购买债券、发放贷款,也包括企业的股权投资。股权投资里,应该也既包括控股10%以上的所谓海外的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也包括控股在10%以下的资产配置 (Portfolio Investment)。

今天的讨论会集中在相对比较狭义的中国企业海外的股权投资上。这是一个很大的题目,大体上包括这几点:第一,关于中国企业为什么要“走出去”?第二,关于世界经济走势的几点观察;第三,关于中国经济现状的几点评论;第四,关于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几个要点。

一、企业为什么要“走出去”?

从根本上来说,中国企业“走出去”,从国家的层面来说,这个原因和中国为什么要加入WTO应该是相同的、类似的,或者说是有关联的。中国为什么要加入WTO?WTO是一个参与国之间消除或者是降低关税壁垒,开放国内市场,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协议。它的背景就是劳动分工在全球的发展已经使得全球经济的一体化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

它有几点含义:

首先,就是原先可以在一个企业内部完整地完成的生产过程,现在被细分成了若干个节点,或者所谓分过程,可以在不同的国家和公司进行生产。所以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你很难说哪个公司、哪个国家的产品仍然是某一个国家的产品。比如像波音787,现在已经有797了,你很难说787就是美国波音公司的产品,因为它65%的部件都是从世界各国,主要是德国、意大利和日本配件制造商生产的,其中35%是由日本的制造商来提供的。所以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当中,整个的生产过程被细分了。

其次,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当中,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不再是企业跟企业之间的竞争了,而是一条产业链和另外一条产业链之间竞争。在这个环境下,一家企业生产得再好,上下游的企业不给力,产品可能仍然很难在市场上占据有利的竞争地位。

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中国加入WTO就是要参与整个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就要融入全球的产业链。否则的话,你可能至少会几十年丧失一个快速发展的机会。

那么,中国企业为什么要“走出去”呢?

因为加入全球经济一体化,那肯定是有利有弊的。从广义上来讲,这个压力和义务更多的是在国内,当然我们不是说这个所谓“请进来”只有弊端,因为企业可以获得企业所需要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但是总的来说你需要开放市场,你需要把自己的市场让利于“请进来”的国外的企业。而机会和机遇更多的是在国外,因为别人进你的后院分享你的午餐,你也需要进入别人的后院,去争食一份别人的午餐。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中国企业“走出去”是中国加入WTO的题中应有之意。你为什么要加入?你不仅要开放国内市场,更多的是要走入国际市场,要分食国际市场的一杯大羹。

从企业的层面看,虽然从国家的层面讲中国企业是应该“走出去”的,但是从企业的层面来讲,并不是每一个企业都应该“走出去”,并不是说又是一个风口,不管是不是适合企业自己的需要,都要走出去。企业是不是要“走出去”,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于一个具体的企业来讲,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是不是能够产生某种“利差”,这个利差不仅仅是利息的差别,而且是利润的差别,是盈利率的差别,是利益的差别。

通常来讲,这种利差无非是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是国内的市场已经饱和了,或者是已经盈利率过低了,所以有开发新市场的需要。

第二是在国外有一些稀缺的土地、劳动力,或者其它的自然资源,你必须要使用海外的市场。像包括现在很多中国的企业都到国外去种地,因为国内的很多土地,一方面本身资源有限,另一方面很多土地都被污染了,你再说你是怎么有机的,但是人家一听你这个产地是某某地方,消费者就缺乏足够的信任。

第三是战略资产的全球配置,这个主要就是说你要控制关键的销售渠道和一些新兴的技术。

最后就是规避风险,因为你要规避贸易壁垒,规避了汇率的波动。像在美国的话,日本的丰田和本田每年都轮流是畅销车的第一名、第二名,但是这些车是不可能在日本本土制造后输出到美国的,而必须要在美国,像加利福尼亚,要本地生产,这样才能规避贸易的壁垒。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中国企业是需要“走出去”的,这是从国家层面来讲。对于具体的企业而言,需要看具体的企业,国际跟国内的市场是不是能产生某种利差。

二、世界经济、国际市场的状况

可能这是为什么主办方希望我谈一谈关于世界经济走势的一些观察。

世界经济走势,这是一个动态发展变化的过程。具体细分来说,它有这样几个组成部分:一个是创新驱动的长期的趋势变化;一个是市场经济的周期性变化;再有是特定行业的季节性变化;另外就是不可预测的随机性变化。后两点,特定行业的季节性变化和不可预测的随机变化,这个可能跟我们这个论题不是有太大关系。市场经济的周期性变化会有一定的关联,因为牵扯到什么时候抄底,不要在高峰的时候接盘,但这个也不是最主要的。因为时间有限,我想主要谈一谈关于创新驱动的长期变化问题。

关于目前世界经济走势长期趋势的变化,有很多的讨论,那我想主要谈这样几点,就是我自己的一些观察。

第一,“云、大、物、移”

即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和人工智能正在改变整个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经营方式和消费者的消费方式,这一点像包括电商、人工智能,包括电动车,包括现在很多无人驾驶汽车。很多人在谈论将来都是无人驾驶的出租车了,这个东西会很大的程度上改变很多的生态。因为现在我们很多使用互联网技术的,更多的还是服务业,比如说用微信,这个产业链并不是很长。但是如果你把这些技术和像汽车这样的行业联系起来,这可能会形成一个很长的产业链,所以这个影响绝对是不可低估的。

第二,中小企业挑战大型企业,作为创新的主导力量

因为传统上我们一谈创新都谈财富500强,因为就是他们最有资源、最有资金、最有能力创新。但是现在我们看到的创新,更多的是出自中小企业。特斯拉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电动车,包括现在一些无人车,并不是出自三大汽车制造商之手,它是出自中小企业,它不需要跟大型的企业进行联合的研究。这里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什么叫创新?回到创新根本的定义,什么是创新?创新就是对于现存的产品格局和市场格局的一种否定,越是重大的创新,越是对现有的产品格局和市场格局的一个根本性的否定。而大型的企业,特别是具有主导地位的大型企业,通常是现有的产品格局和市场格局的最大的受益者。所以重大的创新都会引起利益的冲突。这一点,像原来柯达,这是一个很经典的例子,就是原来在胶片技术上他是居于领先、主导的企业,但是他不能及时的采纳数字照相技术,最终导致了破产。这方面的例子是很多的,因为时间的关系,我就不展开了。

第三,“以小搏大”、跨界竞争正在成为常态

这一点主要得助于金融创新的发展,这些天使、风投、私募、基金,这种创新的股权融资的方式为“以小搏大 ”与跨界竞争成为常态,奠定了基础。所以现在的企业确实不好说谁是你的竞争对手,你确实不能只关注目前已经在业内存在的这些人,明天你不知道会从哪个不同的行业突然出现一个令人非常诧异的竞争对手。时间的关系,这个问题我就简单讲这几点。

那么长期变化有什么含义?我觉得主要是不是有这样几点:第一,给中国的企业对接海外创新的中小企业一个很好的股权和量产的机会。因为大型企业它自己有量产的能力,他如果有了发明,他愿意商业化,他不需要任何人就可以形成量产。但是因为现在很多的发明者都是中小企业,他没有量产能力,他需要找另外的制造商为他实行量产。再有一点就是股权投资的机会,你跟世界500强合作,你是不可能获得世界500强企业股权的机会,没人给你;但是你和中小企业进行合作的话,你提供融资,是可能有一些股权投资的机会。

第四,关于技术变化的趋势

德国4.0有几个特点:一是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和人工智能;二是个性化的量产;三是它能够延伸价值链;但是归纳起来,它总的一个特点,是让这个产品能够有更好的质量,消费者愿意在更长的时间里消费这个产品。但是美国的再工业化它有不同的特点,因为这是一个科技创新的时代,产品的升级换代很快。像我刚才讲的柯达,你可以在胶片技术上做到极致了,但是突然变成数码相机了,你做得再极致、你做得再好,但是突然没有用了。所以这一点也是我们中国企业“走出去”,在对接科学技术发展这个潮流的时候需要注意的一件事,是究竟“造得好”更重要,还是“造什么”更重要?而美国的这个系统可能有更大的灵活性。因为时间的关系,我在这儿也不展开了。

三、国内经济的形势

从目前存在的结构性的问题来看的话,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和有效供给不足同时存在。大的形势是冰火两重天,新兴行业和传统行业处于完全不同的状态,表现出来宏观的层面,就像我们刚才讲到的,是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给的不足同时存在。而在微观的层面,就是表现出来企业的产品,一方面生产出来的卖不出去,而市场需要的产品缺乏供给。我们听到很多故事,像日本的马桶盖、尿不湿,还有奶粉,等等,这些都并不是一个科技含量非常高,但是是市场需要的产品。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传统的低价、低质和低值的竞争方式不适应中产阶级崛起所带来的市场需求的一个根本性的变化。因为中产阶级消费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他不再在钱上那么斤斤计较,他为了产品的质量、特点和性能,他宁愿多花点钱。但是在这一点上,我们中国传统的企业竞争方式还是低价、低质和低值,这一点是重要的原因。

所以要解决中国的经济问题,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只是必要条件,不充分。像货币政策,你错了,是不行的;但是正确了,不见得就管用。因为货币有足够的流通性了,但是企业,或者他不借钱,或者他拿了钱以后他干什么,如果你还是去生产增加库存的产品,过剩的产能,这个东西是没有用的,对改变中国经济的状况是没有用的。所以从企业的发展角度讲,它的充分必要条件是:第一,这个企业你要能生产出卖得出去的产品;第二,你要能够卖出有盈利的价格。要做到这一点的话,企业就必须要走创新之路。

那么怎么走创新之路呢?我想主要是四点:

第一,要差异化

差异化是品牌的基础,因为如果你生产的产品不适合消费者的需要,那当然是不行;如果你适合了这个需要,问题在于,能够生产出适合消费者需要产品的生产厂家不只是只有你一家,人家为什么要买你的?差异化是解决这个问题。

第二,要有护城河

护城河是一个可持续性问题,你生产出这种产品,有差异化,但是在中国,尤其是在中国非常容易被山寨,可能两个星期就会有类似的产品,同质化的产品出现。所以你如何有一个护城河,建立适当的准入门槛,这是非常必要的。

第三,利用互联网

利用互联网来降低成本。“互联网+”不可能改变互联网所加的行业的本质,“互联网+金融”仍然是金融属性,“互联网+手机”仍然是手机的属性,但是互联网可以极大的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包括信息的搜寻成本,企业的营销成本,企业的生产成本,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企业的融资成本。时间的关系,我也不展开了。小米在这方面是很经典的例子,利用客户实际参与产品的设计,利用口碑进行营销,这都是非常经典的例子。

第四,国际化

“走出去”,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

四、关于中国企业“走出去”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要明确企业“走出去”的目的

就是“走出去”解决了企业一个什么样的问题,而不是盲目地说因为人人都“走出去”了,所以我们也要“走出去”。企业一定要明确有哪些利差,解决了企业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它在企业的战略发展当中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地位,是什么样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

第二,磨刀不误砍柴工

要充分地了解市场,包括市场的需求、投资环境、法律体系、人力资源、金融市场,尽可能地降低信息的不对称性。新希望集团,他在东南亚“走出去”的布局还是比较成功的,但是在他“走出去”之前他花了整整三年的时间做市场的调研,所以是磨刀不误砍柴工。

第三,要解决好融资的问题

海外投资,钱从哪儿来?你能不能从海外的金融市场获得资金?从国内的市场融资,你在海外的资产能不能做抵押?所以钱从哪儿来这是很重要的。

第四,要有国际化人才

尤其是在海外布点,没有国际化人才的话,很难开展合适的经营。像很多行业都是需要和客户直接进行互动和对接的,语言不通,文化背景不了解,这是很难做到的。

第五,企业并购的文化融合问题

如果你不是单独设立独资企业,而是并购,企业文化如何融合是一个重大的问题。很多大的企业并购失败,都是在于文化不能融合。

最后,关于中国企业相互竞争的问题

很多中国企业“走出去”,不是采取抱团的形式,而是各自为战,然后在海外进行互相竞争,对中国企业是很不利的。所以可以考虑中国企业抱团“走出去”,一方面增加规模效益,另一方面可以协调企业之间的利益。

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首先,企业要了解“一带一路”国家的需求,要做到心中有数。
其次,要把我们国家的优势产品、项目与各个国家的需求相结合,制定走出去战略,既能使我们的生产能力为世界经济发展作贡献,同时也能满足这些国家自身对中国先进技术设备的需求,为其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再次,政府的政策和法规以及政府间的多边和双边政策法规,要在国际规则管理基础上更加融合,为我们“走出去”以及“走出去”的企业在国外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最后,企业“走出去”是为了提高其竞争力,使企业不仅在设备和技术方面是一流的,经营管理是一流的,抗风险能力也是一流的,这就要求我们的企业要从管理角度多了解一些国际模式和发达国家的经验,真正使企业的管理和经营能力能够走向更高的水平。
从目前来看,企业“走出去”,实力固然重要,但是也应该从企业自身需要的环境把多种要素融合在一起,比如企业“走出去”,金融怎么配合,保险怎么配合,甚至包括怎么提供相关的跟踪性的服务,都要给企业做一些指导,让企业了解。
“走出去”不是就项目谈项目,最终是要这个国家真正从我们的用意、我们的出发点来理解我们的“走出去”战略。“走出去”不是单方的经济利益,而是双方共同的利益,更重要的是为世界发展作贡献,为世界各国作贡献。

  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应该怎么做:
  (一)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间相互合作
  我国企业需要全面提升自身的竞争实力,主要需要增强经济实力,人才优势跟管理优势,促进企业软实力的提高。首先就要提高自身的品牌效应,一个企业要想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全面的发展首先要得到消费者的肯定,如果缺少消费者的支持一个企业就算做的再好再全面也都是徒劳无功。再者就是要培养服务人员的基本素质,一个企业的服务人员就是代表着企业的形象,这就需要企业管理者站在消费者的角度上充分的思考消费者的想法,通过对消费者的了解,抓住消费者的心里去更好的培养企业的服务人员便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服务好消费者的同时企业需要自主创新,在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之后创造出更好的产品来满足消费者更多的需求,这就需要企业的领导者能够审时度势,通过如今高速发展的科技来及时更新最新的信息,及时了解市场发展状况以及消费者的消费变化,这样更能够促进企业变大变强。
  我国企业需要增强经济全球化的意识,在中国加入WTO的背景下,中国企业将面临着更大的机遇和挑战,所以在新的形式下我国企业必须要调整发展策略,才能促进企业更好的发展。
  我国企业可以借助国外企业成功的经验,建立起全新的经营体制,减少那种计划管理机制,加强母公司对子公司的管理。因为现在许多企业以为可以在海外独立发展,所以自然忽略了母公司在起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所以要建立起符合国际惯例的母子公司管理机制,这样海外子公司也可以在母公司的保护下更好的发展,在此同时母公司要促进子公司建立起完善的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管理机制,把企业经营责任落实到每个人。还需要树立起人才是第一资源观念,企业需要更多的优秀人才才能更好的去适应国际发展的需求,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优势,吸引人才,而且企业也可以联合搞笑加快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企业需要组建雄厚的企业集团,促使企业集团化,通过横向一体化联合或者兼并同一行业的企业,增强企业的实力,扩大企业生产规模。再者通过纵向一体化的发展,使企业在供,产,销等方面有更好的发展。总的而言就是各个企业之间需要相互合作,避免各自为战的状态,这样很容易被国外企业给击垮。
  (二)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
  一个企业要想持久发展就必须建立起良好的管理机制,这样才能够留得住优秀人才以及吸引到更多的优秀人才。首先企业的管理机制要对员工有激励作用,如果只是让员工处于应付状态,那么这个企业面临倒闭或被兼并也将会是迟早的事。但是在建立激励机制的同时不能指关注普通的员工而忽视高层管理人员,在此同时还需要对人才进行培养,充分挖掘有潜力的人才,通过企业的培训让这一类人才的潜能充分激发出来,达到人力资源合理充分利用的状态,建立起合理的人才评价体系。在借鉴西方国家经验的基础上把能力,业绩,品德,知识等要素综合起来确立起自己的人才培养体系。其次还要完善分配制度,根据不同的人才对象实行不同的分配激励制度,建立起员工经济收入与物价水平相协调的分配制度,对于能力较强,高科技人才,尖端技术研究人才要有更优惠的待遇,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激发员工的潜能。
  (三)完善法律投资体系,正确处理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
  我国企业对外投资法律还不够完善,缺少有效合理的法律体系,因此这就需要我国政府能够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建立起完善的海外投资法律体系。参照其他发达国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在对外投资的基本体制,市场准入原则,政府与企业权利与义务之间建立起相互协调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然后再与相关国家相互讨论建立投资保护协定,保障企业免受战争,汇款限制,贸易壁垒等风险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促进缔约国之间互惠互利的合作。利用多边投资担保公约保护我国企业在国外发展的利益。在此同时积极引进海外企业在华投资。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条件下,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是企业自主的微观的商业活动,一般有企业自主选择投资对象和投资目标。但是企业的投资还是受政府宏观调控的引导与制约,而且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有计划经济转变到市场经济的时间并不是很长,所以政府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干预我国企业的发展,特别是海外投资企业的发展,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影响这企业的发展。所以我国政府还是需要借鉴西方国家的发展经验,建立起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得政府与市场之间能够分工明确,保障对外投资的发展。在一国市场出现波动过大的情况下政府需要增加干预力度,在市场发展平稳时需要当好调控者的角色,这就形成了以市场经济发展为主,宏观调控为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因此在实施“走出去”战略上,我国政府与企业需要相互合作共同进步,共同努力,促进“走出去”战略顺利实施。
  (四)政府对企业走出去应对对策
  首先,对于不同的投资环境政府需要采取不同的应对政策,可以设立鼓励政策,建立海外投资基金等,这些都可以降低我国企业海外投资的风险,也可以引导我国企业顺利走出去,避免发展道路上出现过多的偏差。但是政府的鼓励政策需要从实际出发,避免成为那些经营不善,管理不当,经济收益差的企业的依赖,要适当的取缔这些企业。其次可以建立起长期发展规划,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势,建立起更多的海外投资机构对海外投资企业进行管理,使海外投资有计划,有秩序,更高效的发展。在建立起海外投资机构的同时就要求这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法律机制,促进优势企业扩张,更好的有利于我国企业走出国门。要是管理政策透明化,提高管理效率。再者就是要加强信息化建设,在海外建立起自己的信息化投资部门,用于收集,处理,转化,更新信息,从而达到向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服务的目的。在国内设立起海外投资研究中心,时时研究国外投资动向,促进企业海外投资的更好的发展。最后还需要我国政府进步一完善海外金融投资体系,因为很多企业还处于发展阶段,大部分企业也完全靠自身能力来实现企业融资,这必然会导致企业生产成本的增加,所以我国在海外建立起相应的融资机构可以为企业走出去减轻部分压力。
  我国实施企业走出去战略可以促进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也可以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所以我国政府需要大力支持企业走出去发展,不能过于保守,这样才能够更快更好的发展我国经济,提升国民收入。

  中国企业目前“走出去”遇到的困难
  (一)企业投资结构不够完善,自身实力欠缺,国际竞争力差
  从我国企业投资状况来看,中国企业的投资结构并不够完善,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地理选择以周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为主,并没有能够充分进军世界各国这个大型市场,许多的企业仅仅局限于周边国家的投资,从而忽略了海外投资的良好机会,所以说亚洲吸引了我国大部分企业的投资,而且我国的跨国投资的行业也是相对比较单一的,绝大部分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忽略了技术密集型产业与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的重要性。所以这一因素大大制约了中国企业的扩大与发展。
  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提高了我国综合国力,促进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但是我国“走出去”企业仍然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缺乏自我创新的能力,所以我国政府一直在提倡需要自主创新,走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的道路。相比国外高新技术产业我过企业的发展可谓是发展速度缓慢,这就使得我国企业缺少了与国外企业竞争的核心,从而在同一个行业中我国企业就完全处于被动的状态,要想打入国际市场就有着一定的难度。也就导致我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完全不利于企业走出去的发展,所以企业要实现自主创新,增强自身实力。而且在企业的发展中劳资问题也是阻碍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一大因素。例如在欧美等国家福利水平一般都是比较高的,而中国企业在这些地区投资必然会带来生产成本提高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就已经输给了其他地区的本国企业。再加上中国产品和劳务工对当地就业市场也形成了冲击,遭到一些国家的报复打击。
  (二)企业决策机制和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人才匮乏
  目前我国的投资主体对国外一些投资企业管理不够健全,监管力度也不够,而且也缺乏科学有效的激励体制,领导管理人员对企业的决策有时候不够全面,出现决策的失误,据调查研究分析,目前海外中国投资企业只有1/3的企业发展状态较好,还有1/3企业处于基本维持的状态,剩下的1/3则已经快陷入亏损停产的局面。而且一部分企业管理不健全,导致部分优秀人才的流失,还有就是企业激励政策不到位,许多员工缺乏工作积极性,导致公司运作缓慢。还有很重要的是海外管理人才的匮乏,目前全球经济一体化正在稳步前进,所以就要求企业需要有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这样不仅可以扩大企业国际化规模,也可以提高国际化管理水平。但是我国在这一方面的人才确实十分的缺乏,也正是由于这些人才的缺乏使得我国企业对境外投资信息不能做到更快更高效的了解。
  (三)企业过于迷恋国际化品牌,盲目收购
  仔细看我国跨国经营的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公司发展历程,海尔,华为等企业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走自我发展的道路,自我创新,在公司前进的路程中充满了艰辛,但是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国门的领头军。但是自从TCL以“低价”收购了德国传统的品牌产品施耐德开始,使得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道路上似乎发现了一条别人为发现的捷径。所以中国许多企业纷纷效仿,投入大量资金收购国外一些企业,通过这些企业的知名度来发展自身,但是可想而知的是这样一来中国许多企业就有了一定的依赖性,随之而来的就是会逐渐失去自我创新的能力,也就会导致企业走向下坡路,最终还是会面临被收购或破产的命运,产生恶性循环。
  (四)企业之间经营比较分散,缺少横向合作关系
  分散化经营使得企业之间缺乏横向的联系与合作,企业之间的分散经营直接使得各个企业在信息,技术,市场,资本与资源上得不到及时的互补与共享,甚至还会出现企业之间的内部竞争。在更大的程度上也显现出了中国企业还未能够
  适应跨国企业都以兼并或者建立合作联盟的手段来提升自我的这种经营模式。而且在这种各自为战的状态下很可能使得其他国家企业趁虚而入,占据有利优势,从而阻碍我国企业之间的合作与发展。所以我国企业需要加强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合作,避免海外企业孤军奋战。
  (五)海外投资立法不健全
  我国企业的海外投资立法还存在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也阻碍了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速度,最主要的还是我国企业还是缺少法律的保障。海外投资涉及到多种因素,其中有管理、技术、宏观调控等,而且还是具有跨国性、实体性、控制性和高风险性。这就意味着我国需要建立其严格的海外投资管理法,建立起完整的海外投资法律体系,使得企业的海外投资过程中能够得到法律的充分保障,促使我国企业海外发展的稳定性。建立其完善的法律体系也可以减少与国外被投资国家的一些劳资纠纷等不必要的问题,减少因文化差异等带来的不必要的麻烦。

  中国企业走出去是一个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问题,也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国家现在对于企业走出去发展的政策,已经十分的明显,那么企业走出去应该怎么样做呢?作为一个理财师我的个人观点如下:

  第一、注意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的模式,了解国外的消费环境,这对于我国企业走出去是十分关键的问题,如果我国企业不知道其他国家的经济环境,那么去任何一个国家发展都是不现实的事情。

  第二、正确判断国际宏观经济的形势,发现国际市场经济的具体规律,市场的行为是一定会波动的发展,波动是一定会带来风险的,所以了解投资的国家和产品出口的国家的基本经济政策是必须做的事情。

  第三、中国企业要了解自己走出去的目标国家的具体情况,了解这个国家的供需关系,如果搞不明白这个问题,一旦你的产品出现失衡,那么供求关系的影响,企业就会出现亏损的情况。

  第四、我国企业要想走出去,要想强大起来,那么就必须发挥自己的生产优势,发挥自己的自身主观能动性,抓住市场的变化,提高自身产品的质量,把企业的产品性价比充分的显示出来。

  第五、企业必须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跟目标国家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这点是我国企业走出去的一个大方针,要实事求是的发现自己的企业服务方面的弊端,提高和当地政府企业的合作。

  综合上面的几个观点,大家可以看出我们国家的企业要走出去,就需要做到对各个国家的政策、人文、经济环境的了解,这样才可以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很好的发展起来,这是我国企业走出去必须做的事情。



中国传统文化带动企业走向成功的启示——胡小林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E5NDM0NDUy.html
听懂了就知道怎么做了

除了企业自身核心竞争力过硬之外,最应该做的就是依靠平台经济的力量出海,避免单打独斗,应该抱团发展,平台经济提供了跨境交流和合作的便利性,通过平台经济模式,企业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和连接合作伙伴,扩大市场规模。平台提供的数字基础设施和在线交互工具可以使企业之间的合作更加高效,降低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促进国际交流和贸易。天九共享搭建的数据驱动的企业家资源共享平台,为企业提供了一种选择

快速兴起的全球一体化经济,为企业创造了种种商业机遇,但同时也产生挑战和风险。全球竞争呼唤中国企业走出去,但是“走出去”应该注意哪些误区?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经济系终身教授张宏霖先生,在浙江大学EMBA课堂上为企业家们指点迷津。
  误区一:“走出去”一定要政府推动
  为了加快企业跨国经营的步伐,不断扩大企业的对外投资额,尽快造就中国自己的跨国公司,需要政府积极推动企业“走出去”吗?
  张教授说,这种“政府推动论”在强调对外投资制度建设的同时,将政府对对外投资的管理职能上升到对企业经营行为的影响与干预,给“走出去”抹上了不应有的行政指令色彩。“走出去”的主体是企业,政府作为公共管理部门,职责就是为企业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提供必须的信息服务,绝不能“越俎代庖”,偏离轨道。
  误区二:全球化大趋势下必须“走出去”
  张教授说,现在这种思维很有市场,他们都认为,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生产要素在全球的重新配置,所以企业一定要开展跨国经营,到全世界寻找和开拓市场。
  事实上,是否“走出去”、何时“走出去”完全取决于企业的生存状态和自身发展需要,企业的本质就是追逐经济利益,一切生产经营活动无不围绕着这个本质进行,企业比谁都清楚哪里有利可图。外面的世界真的很精彩,即便冒风险,企业也会在利益的驱动下毫不犹豫“走出去”;反之,预期收益很低或是得不偿失,你就是拿着棍棒在后面驱赶,企业也走不出去。
  误区三:必须用财政金融等措施促进
  很多国家都有对外投资的促进措施,我国近年来也出台了一系列财政金融等鼓励措施。但是促进措施与企业对外投资之间的关联度真的很高吗?张教授认为,对外投资是企业追逐利益的自发性经营行为,促进措施只是“走出去”的辅助条件,不是必要条件,更不是决定因素,真正成熟的企业家不会因为一点点促进措施就拿自己辛苦经营的企业去冒险。
  误区四:经常进行规划与理论研讨
  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发展规划,科研机构举办研讨会,把“走出去”搞成一个热门话题……针对这些现象,张教授说,政府规划毕竟不能解决具体的问题,只能作为企业的决策参考,如果符合规划的对外投资就批准,反之就不予批准,就会犯本本主义的错误。
  张教授说,东南沿海某省的对外投资企业数要远远超过政府统计的数字,原因是很多企业根本就不通过政府审批这道程序,而采取其他手段开展对外投资。粗略估计,该省这些名单外的境外企业是政府审批数的两倍以上。据企业反映,躲避政府审批主要出于两方面的考虑:第一,审批程序繁琐,耽误商机。第二,如果经过审批,后续一系列事情会接踵而至,如报送境外投资情况统计资料、参加境外投资联合年检和综合绩效评价等,让很多企业觉得繁琐。换个角度想想,名单外的企业走出去根本没有享受到对外投资促进措施的好处,但是也大批“走出去”了。
  走出去应具备五大条件
  张教授认为,“走出去”对企业和企业家的实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至少应具备如下五个条件:
  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企业应当拥有独特的专利、专有技术,或品牌、管理技能等等,核心业务的技术经济指标与国内国际竞争对手相比应有较强竞争力;
  产权责任清晰。产权激励与约束机制健全,具有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和严格、审慎的决策机制;
  企业战略成熟、清晰。投资的境外项目,应该是核心业务或纵向延伸业务,或可以获取国际营销网络,或可以弥补技术开发能力不足,并具有将其内部化的优势;
  企业管理良好,财务制度严谨,监管体系健全,信用等级高;
  领导团队有全球视野,拥有通晓国际化经营的团队。

3.简述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可行性) 详细说明一下呵呵
答:2.“走出去”战略能够避免原产地限制。据统计,我国已连续11年成为全球发生贸易摩擦最多的国家,贸易摩擦的解决需要通过不断的磋商和协调,如果磋商和协调不能 解决,也可按照WTO的有关规定进入争端解决程序。另外,“走出去”战略也是摆脱困难的重要选项之一。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方式也应多样化。

中国企业如何走出去 PPT
答:石油,俨然已经成为各国之间较量的筹码和抵押品。而在这一场场国际冲突中,“走出去”的中国企业一定是其中最悲催的身影,损失惨重。这些惨痛的教训,不仅在能源行业走出去中应该吸取,其他行业也应引起足够的认识。[本文转自:lunwen.1kejian.com]二、注意规避法律风险。国际市场是一个成熟的大市场,商贸...

企业战略管理论文怎么写
答:国内市场遭遇抢滩,“走出去”的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面对这样的现实,中国企业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国际定位,充分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制订新的国际战略,有效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迅速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样才能走得更快更稳。 关键词:中国企业 国际战略 引言 作为世界大国,中国理应在经济上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随着...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我国文化如何走出去,提出建议
答:我国要想让文化走出去,也应该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文化,独具特色和传播价值的内容品牌。2、国家支持要落到实处 当今的中国文化企业规模普遍都偏小,上百亿美元量级的少之甚少,因此,中国的文化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与大财团竞争和对抗就存在论难。因此需要国家的资金支持。正如法国电影之所以在国际数一数二...

...究竟是选择新建企业还是并购方式对中国企业有利?为什么? 请分析说明...
答:并购花钱少,见效快。产能在短时间之内可以得到大幅提升。再者省去了工人的招聘和培训环节。如果是走出去的话,走出国门,建议采用并购,但是并购可能路程比较艰难,这里面有很多因素包括政治因素都要考虑进去,本土化问题。一旦并购成功,发展起来也是蛮快的。 企业在跨文化管理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

如何对“走出去”战略进行阐述?
答: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中国企业;海外投资一、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必要性 从广义上讲,“走出去”战略是指产品、服务、技术、劳动力、管理及企业本身走向国际市场开展竞争与合作的战略取向;狭义的“走出去”战略是指企业到国外投资,设立生产经营机构,向境外延伸研发、生产和营销能力,在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合理配置资源的发展...

杨国安:经济全球化进程如何让中国企业走出去
答:以下为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飞利浦人力资源管理教席教授和管理学教授杨国安先生作题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如何让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演讲实录: 杨国安:在全球很多领域里面,都要全球化。很多跨国企业都要进行经济转型。为什 么这么多中国企业要进行全球化?当然在全球化的过程里面,很多企业做的非常好的,有一些做的不好的,但是...

中国电商如何走出去?且看大龙网都在做什么
答: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们可以看看全球领先的跨境电商B2B商机平台,大龙网,针对这一难点都做了些什么措施。大龙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逃离B2C的魔咒。其中,是大龙网带领国内中小型企业走出去的重要一站,大龙过在举办中俄电子商务峰会,将重庆部分企业带到。文化上的陌生会带来商业上的隔膜。当中国商和...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中国企业该如何走出去
答:二是所有权优势还不足以说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还必须引入内部化优势才能说明对外直接投资为什么优于许可证贸易。三是仅仅考虑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仍不足以说明企业为什么把生产地点设在国外而不是在国内生产并出口产品,必须引入区位优势,才能说明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和出口之间的选择。四是企业拥有...

中资企业"走出去"主要有哪些需求,以及对我行有哪些机遇
答:(一)“走出去”项下商业银行业务面临的主要机遇 1、外部环境有利于商业银行“走出去”。从全球来看,随着发达国家的经济复苏以及新兴经济体国家发展的需要,相关国家基础设施需求大幅增加,特别是在一带一路的60余个国家中,有相当一部分欠发达国家,交通、能源、电信等基础设施薄弱,为中国企业“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