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发展动因

作者&投稿:泷祝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现期我国民营企业跨国经营动因分析及政策建议
作者:邹晓辉
(安徽大学 经济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39)
[摘要]虽然改革开放已经二十多年,但总体说来,中国企业“走出去”还处于初级阶段。传统的跨国公司理论强调企业进行跨国经营必须具备一定的优势,而中国民营企业就整体而言都是典型的后发型企业,普遍缺乏竞争优势。对于缺乏竞争优势的民营企业来说必须实施“走出去”战略,根据小规轿茄模技术理论,技术地方化理论和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积极开展跨国经营。其目的不是为了利用他们现已拥有的竞争优势去谋求利润或其他资源,而是为了弥补劣势去获得竞争中必需的知识和技术。由此提出了民营企业通过跨国经营弥补劣势增强自身优势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尾随优势 小规模技术理论 技术地方化理论 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
作者简介:邹晓辉(1982-),男,安徽太和人,研究生,主要从事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研究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国内市场上本土企业与外国企业的竞争日益加剧,与此同时,我国企业正在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上参加国际市场的竞争。我国企业在这两个市场上的竞争态势和成败得失,是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表现,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总体来说中国企业“走出去”还处于初级阶段,中国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跨国经营任重信帆指而道远。
一、全球化条件下民营企业必须“走出去”
随着WTO所确立的国际经济规则涵盖范围的不断扩大,其约束力也不断增强,而且规则表现出对政府行为的规制和对企业行为的重视。可以说,这些规则给国家政府行为留下的空间越来越少,却相应的给企业行为留下的空间越来越大。这种变化带来的一个重要的结果是:国际竞争力正在由国家层面转向企业层面。在全球化的环境中,一个仅在国内配置资源的企业,面对许多来自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跨国企业的竞争,是难以生存和发展的,跨国经营已成为企业成长的一般方式。民营企业作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市场经济最具活力的主体,基于“走出去”战略实施跨国滑配经营更是历史必然,其不论是否自愿,民营企业都已无退路,必须积极参与国际竞争,融入到全球性大市场中,在跨国经营中求得生存与发展,这也是中国民营企业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经途径。
二、民营企业跨国经营动因及理论分析
(一)现时期我国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主要动因
在当代世界各国,民营经济都是市场经济中最具活力的因子。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五年来,我国内地民营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少到多、从弱到强,持续迅猛发展,显示出十分旺盛的生命力。现在大量研究表明企业到海外去投资,经常不是为了他们现已拥有的竞争优势去谋求利润,相反,他们是为了弥补劣势,去获得竞争中所必需的知识和技术,争取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据2004年数据显示,除港、澳以外的地区,中国对外投资额排在前3位的国家依次为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而近年来对欧盟的投资也稳步上升,上述地区是世界先进技术和最新研究成果的发源地。相对于其当地企业来说,中国投资企业在资金、技术和管理方面均缺乏竞争优势。
曾有人对中国企业在英国的投资动机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发现“母公司长期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被列为首位,“市场扩张和获得海外市场、技术信息”成为中国企业在英国投资的主要动机。“降低成本”和“获得较高的利润”均不是现阶段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主要动机。这就表明了这类企业决定到海外投资经常不是利用他们现有的自身优势去谋求利润或者其他资源,而是为了弥补劣势去获得竞争中所必需的知识和技术。开展跨国经营的企业首先可以获得技术外溢的好处,同时,伴随着技术外溢的是尾随优势和干中学的效应。技术外溢在优势企业与劣势企业间是非对称的,我们把技术外溢看成是单向的过程,即“追随者”从“领先者”处得益的过程;尾随优势是指当缺乏优势企业与优势企业存在较大的技术差距时,前者可能会从当前的生产技术及正在从事的研发活动中获得更多好处;干中学的效应是指落后国家或行业不用经过专门的研究与开发,而在技术外溢的过程中边干边学就可以获得先进的技术。
因此,Fosfuri和Motta(1999)指出,没有技术优势的企业通常也会选择对外直接投资,原因是由于缺乏优势的企业通过开展跨国经营靠近技术的领先者而便于学习和获得领先者的技术,从而提升其长期的竞争优势与盈利能力。我国的民营企业非常符合上述劣势企业的情况,所以同样具备了与上述企业一样实施跨国经营的动因。
(二)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理论分析
传统的跨国公司理论大都是建立在企业拥有一定的竞争优势的基础上,如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资源配置”理论、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和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等。这些理论模型都认为对外投资的企业必须拥有超过当地企业的独特的优势。
传统的跨国经营理论对于正确指导跨国公司经营活动的发展,加强对跨国公司的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但也存在缺陷,主要表现在这些理论始终以美国、西欧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作为研究对象,以垄断优势作为企业跨国经营活动的条件,而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起步较晚,规模较小,和发达国家相比缺乏垄断优势。而且,这些理论在研究企业国际化问题时,偏重于强调竞争优势的绝对化、静态化,认为企业竞争优势是国际投资的前提条件,他们把企业的竞争优势作为既成事实来研究,没有深入研究企业如何才能具有竞争优势。因此,传统的跨国经营理论在许多方面对发展中国家企业跨国经营的解释受到限制,传统理论的这些观点正受到大量实证分析的挑战。而下面将要提到的三种理论都没有一概而论地认为发达国家企业就具有竞争优势,而是区分了不同市场、不同区位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各自具备的相对优势和潜在优势,以及转化条件。
1. 小规模技术理论
由美国学者威尔斯(Wells)提出,认为发展中国家企业具有十分特殊的技术优势,是投资国市场环境的反映。具体有以下三点:(1)小规模技术优势。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迫于市场压力,将引进的技术加以改造,使其生产技术更具灵活性,提供品种繁多的产品,以适应小规模、多样化的市场需求,从而具有小规模技术的特征。这些经过改造的小规模技术成为发展中国家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特殊优势。(2)当地采购和特殊产品优势。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往往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能够提供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特殊产品,在某些时候它甚至可以成为压倒性的经营优势。(3)物美价廉优势。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成本普遍较低。
由小规模技术理论可知,即使是技术不够先进、经营范围和生产规模小的发展中国家企业,也能够通过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来参与国际竞争。
2. 技术地方化理论
拉奥(Lall)于1983年提出技术地方化理论。技术地方化是指发展中国家企业可以对外国技术进行消化、改进和创新,从而使产品更适合自身的经济条件和需求。这种创新过程是企业技术引进的再生过程,而非简单的被动模仿现有的技术。正是这种创新活动给引进的技术赋予了新的活力,给引进技术的企业带来新的竞争优势,从而使发展中国家企业在当地市场和邻国市场具有竞争优势。
拉奥的技术地方化理论对于分析发展中国家企业国际化动机的意义在于,它强调了推动发展中国家国际化经营,形成竞争优势所特有的企业创新活动。比之于威尔斯的解释,拉奥的理论更近了一步,威尔斯对发展中国家企业国际化的解释,实际上是技术被动论。而拉奥则更强调了企业技术引进的再生过程,既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国际化不是在技术变动中进行简单模仿和复制,而同样具有主动性技术创新,正是这种创新活动给公司带来竞争优势,推动了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国际化进程。
3. 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
这是由英国学者坎特威(Cantwell)和托兰蒂洛(Tolentino)提出的,他们指出发展中国家在吸引外资的时候,对引进的技术加以吸收、消化和改造创新,进而为本国企业带来新的竞争优势。与发达国家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不同,发展中国家企业的技术创新具有明显的“学习”特征,换句话说,这种技术创新活动主要利用特有的“学习经验”和组织能力,掌握技术和激励发展。
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是对拉奥的技术地方化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它在强调技术创新对发展中国家企业国际化的推动作用的同时,进一步指出了要具备这种技术创新能力,应先具备学习和组织能力。
从以上发展中国家企业国际化的动因及理论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有利于我国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理论基础。对于发展中国家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影响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各个因素也不是独立地在发挥作用,而是作为一个整体在起作用。只要某些方面的优势足以弥补其他方面的不足,这些方面的不足就不应对企业国际化经营决策产生决定性影响。
三、我国民营企业普遍现状及实施跨国经营的政策建议
(一) 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现状
从中国的国情和民营企业发展现状来看,民营企业国际竞争力普遍较低,不具备利用技术、管理、R&D、规模等竞争优势进行对外投资的条件。因此,以海默等为代表的强调企业进行跨国经营必须具备一定优势的跨国公司理论不适合我国的民营企业。主要原因是受到民营企业现实条件的制约:
一是中国民营企业平均生产

企业走向国际化经营的动因有哪些
答: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动因:1、国内市场需求饱和,竞争激烈 源源不断的供给,国内市场需求饱和,利润逐渐下滑,而市场需求的饱和必然引起激烈的竞争,迫使业纷纷扬帆出海,在国外寻找市场,追逐更多的利润。2、国际市场的吸引力 首先,拥有国际品牌,提升企业形象 当今世界经济日益一体化,商业越来越呈现跨国界的...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发展动因
答:传统的跨国经营理论对于正确指导跨国公司经营活动的发展,加强对跨国公司的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但也存在缺陷,主要表现在这些理论始终以美国、西欧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作为研究对象,以垄断优势作为企业跨国经营活动的条件,而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起步较晚,规模较小,和发达国家相比缺乏垄断优势。...

为什么中国企业国际化
答:我国要加快从经贸大国向强国的转变,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全面提升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也必须加快培育自己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适应形势变化,不断完善相应的战略和政策,不断提高企业国际化经营水平,在参与激烈的国际竞争过程中提高跨国经营企业的实力、能力,孕育培育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国际知名...

联想集团跨国经营的动因?
答:2、联想缺“软件”——国际营销经验和优秀的国际营销人才,所以这无疑是其薄弱环节。为了扬“技术”之长(联想公司以中国科学院为后盾,有着雄厚的技术开发实力,这是其主要长处),避“国际营销”之短,联想公司进军海外市场的第一步,并不是贸然投资创建自己的销售渠道和关系,而是在香港寻找到合适的...

浅谈中国企业跨国经营
答:跨国经营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是一剂强心针,它有助于调整产业结构,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从而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调整,企业能够通过价格优势占领国际市场,同时发挥自身的技术比较优势,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然而,踏上跨国经营之路并非坦途。挑战与机遇并存。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中,虽然部分传统...

论述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原因、特点及实现方式。
答:通常来讲,企业国际化有以下三层含义:⑴指企业由国内经营向国际经营发展的渐进过程。此强调的一是过程,一是企业自身及其经营活动的跨越国界。⑵指企业有意识地追逐国际市场的行为体现。此处强调的是企业主动对国际的追求。⑶泛指企业的跨国经营活动。英国斯特拉思克莱德大(University of Strathclyde)国际商务学教授斯蒂芬?

为什么企业国际化
答:企业国际化的动因包括三个: (一)为现有的产品和服务寻找新的顾客。 企业从事国际化活动最直接的动因是开发海外市场,在国内市场趋于饱和时为现有的产品和服务寻找新的顾客。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同国家的消费者在需求偏好和消费习惯上有趋同的倾向,这使得企业有可能将产品和服务推向更广阔的市场。 (二)寻找低...

跨国多元化经营战略的历史发展
答:该理论认为,国际投资产生的原因在于各国间资本丰裕程度的差异,资本短缺国资本收益率较高,资本丰裕国收益率较低,收益率的差异导致了资本从丰裕国流向资本短缺国。1960年,海默(S·Hymer)在《国内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中对传统理论提出了挑战。他对美国跨国公司进行实证分析后,以市场不...

中国三大石油企业跨国并购动因模型怎么研究?
答:1.2 跨国公司在我国并购的动因 (1)抢占中国市场。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与世界经济的进一步接轨,中国的人均收入不断提高,2003年我国人均收入已突破1 200美元,2005年达到1 500美元,今后将会进一步提高。根据经济学家林德的分析,一国的需求结构由其平均收入水平决定,我国人均收入的提高,将使我国在高档次商品的需求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