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简述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可行性) 详细说明一下呵呵

作者&投稿:丁琼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必要性、可行性及障碍~

  我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必要性

  “走出去”战略是与“引进来”战略(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管理、商品和服务等)相对应而言的。广义的“走出去”战略包括货物与服务出口、劳务输出、国际融资

  、国际旅游以及对外投资等企业跨国经营的各个方面。狭义的“走出去”战略是指企业以对外直接投资方式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从而达到提高国际竞争力,

  促进本国经济快速、持续、协调发展的目标。“走出去”战略可以大体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商品输出层次,是指货物、服务、技术、管理等商品和要素的输出,主要

  涉及到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技术贸易以及工程承包等;第二个层次是资本输出层次,是指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涉及的是到海外投资建厂和投资设店。如果一家企业的“走出

  去”战略发展到了第二层次,特别是海外投资到了一定规模(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拥有企业)后,那么这家企业也就成为跨国公司。改革开放以来推进“引进来”战略是

  成功的,它为我们今天实施“走出去”战略创造了条件,“走出去”战略是“引进来”战略的必然发展。

  1.“走出去”战略是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我国作为国际贸易大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2005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了14221.2亿美元,其中出

  口为7620亿美元,进口为6601.2亿美元,我国的贸易规模已占世界第三位,占世界贸易的比重达到6.5%。然而,我国对外贸易的持续发展也面临着以下难题。其一,出口进一

  步扩张难度增大。美、日、德等贸易大国的经验也告诉我们,出口贸易经过一段时间的快速增长以后,增速将会放慢。其二,国内产业保护余地缩小。随着我国加入WTO的承诺

  的兑现,国内市场必须进一步开放,贸易壁垒将逐步消除,保护措施难以继续。其三,贸易摩擦日益加剧。中国由一个贸易小国一跃成为举世瞩目的贸易大国,冲击了原有的

  全球贸易格局,触动了其他一些国家的贸易利益,也导致了越来越多的贸易摩擦。自我国“入世”至2006年6月底,共有32个国家或地区针对我国发起“两反两保”措施调查

  288起,涉案金额71亿美元。其四,我国贸易条件不断恶化。根据海关提供的资料,我国大宗出口商品中,出口总额增长幅度不及进口总额增长幅度的产品有很大一部分。自

  1993年建立贸易指数统计以来,我国的出口量指数一直高于出口价格指数,而进口量指数却低于进口价格指数,总的贸易条件趋于恶化。

  2.“走出去”战略能够避免原产地限制。据统计,我国已连续11年成为全球发生贸易摩擦最多的国家,贸易摩擦的解决需要通过不断的磋商和协调,如果磋商和协调不能

  解决,也可按照WTO的有关规定进入争端解决程序。另外,“走出去”战略也是摆脱困难的重要选项之一。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方式也应多样化。

  一些受到配额限制的产品,如果中国企业在境外生产,就可以改变原产地而绕开配额限制。企业走出去,扩大出口商品的海外市场,既能够保证产品的品种和质量,也能够改

  变产品的原产地,规避贸易壁垒。如海尔、TCL、长虹、康佳等有实力的彩电企业纷纷选择走出去的策略,通过海外生产基地向欧美出口,绕开对出口原产地的限制,减缓美国

  倾销裁定的负面影响。

  3.“走出去”战略能够实现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合理统筹。从世界范围来看,发达国家强者恒强的奥秘之一,就是因为它们很早就实行了“走出去”战略,以跨国公司

  的跨国投资和贸易活动为主导,最大限度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来获取最大利益。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相比,我国实施“走出

  去”战略起步已经很晚,已经丧失了一些重要的发展机遇。进入21世纪,几乎一切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大规模贸易活动和投资活动,都以跨国公司为主体或载体进行。目

  前,我国无论是在第二产业还是在第三产业,其技术进步与发达国家都有很大差距。另外,国际上战略性矿产资源的竞争更是形势逼人,各大跨国矿业公司基本上控制了全球

  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我国矿业公司的选择余地日趋减小。

  只有采取“走出去”的战略,我们才能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弥补国内资源和市场的不足,保证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促进我国在全球范围内进

  行经济结构优化和战略性调整;才能促使我国企业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才能促使20多年来我国

  经济发展积聚的巨大能量得以释放,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参与全球竞争的能力。

  4.“走出去”战略能够解决贸易顺差不断增加带来的国际收支平衡问题。目前,我国不断的上升的贸易顺差导致外汇储备猛增、国内资源流失浪费、人民币汇率形成新的

  升值压力、加大中国与相关贸易伙伴尤其是美欧贸易摩擦等隐患。鼓励企业“走出去”,可以解决贸易顺差不断增加带来的国际收支平衡问题。


  我国企业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特别是近5年的发展,企业管理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企业发展需要相比,与国际企业管理先进水平相比,企业

  管理的差距还很大,其中在战略管理方面我国企业现状堪忧,是21世纪我国企业管理难题之一。
  一、我国企业战略管理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对战略管理缺乏认识,战略制胜的观念淡薄
  当今企业已进入战略竞争的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在相当程度上表现为企业战略思维、战略定位的竞争。企业战略是企业对未来发展的一种整体谋划,决定着企业发展的方

  向。它涉及企业与环境的关系,企业使命的确定,企业目标的建立,基本发展方针和竞争战略的制定等。在这方面,我国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在树立战略制胜的观念,研究制

  定企业发展战略中有很大差距。
  (二)战略管理仅限于远景性规划,缺乏有效事实方案
  在调查中,有77.6%的经营者表示企业有经营战略,但多数是书面性战略或远景性战略,没有具体的实施方案或实施方案流于形式。由此可见,我国大部分企业战略管理水平

  还停留在战略规划时代,没有真正进入战略管理时代。
  (三)企业战略管理缺乏自身特色,缺乏对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战略分析是战略管理过程的关键性起点。调查发现,我国碱业的战略不是建立在对企业外部机会、威胁和内部优势、劣势全面科学分析与论证基础上,而是一味模仿成功企

  业的战略管理经验和做法,甚至照搬,最后把本企业的特色给丢掉了。当今许多同行业的企业发展战略高度雷同就是例子。大部分企业的战略还不是重点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

  力。调查显示,已有竞争战略的企业主要还是低成本领先战略和目标集中战略,分别占调查企业的38.4%和36.93%,而制定产品和服务差异化战略的企业只占24.67%;另外,企

  业战略规划还不能及时进行调整,战略规划调整周期在两年以上的企业仍有31.28%。
  (中)大多数企业的组织结构创新滞后调查显示,相当比例的企业内部组织结构转换滞后,主要表现在管理组织模式单一化。经过20多年的改革,目前仍有56.2%的企业考虑

  到产品、市场、规模等内外部环境因素已经变化的客观情况,还采用以前的直线职能制的组织形式,即使是大型企业有54.23%的企业采用直线职能制。此外,与国外大型企业

  大量采用事业部制、矩阵制相比,我国大型企业在采用事业部制方面与中小企业并无多大分别。组织层次多、导机制僵化、信息传递不及时等现象常见。同时,战略联盟、虚

  企业、供应链管理等涉及企业间关系的组织形式的运用在
  二、加强我国企业战略管理的建议
  (一)尽快树立适应环境变化的思想
  战略管理的核心问题是使企业自身条件与环境变化相适应,求得生存和发展。市场经济中,企业的外部环境变化愈来愈来迅速,愈来愈复杂。我国企业受制于计划经济的影

  响,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运行方式。企业应将内部资源条件与外部环境变化结合起来考虑,尽快有效地建立自己的管理模式。
  (二)树立获取竞争优势的思想
  竞争优势是指企业与竞争对手相比一种有利的竞争地位,这种竞争地位是通过企业资源配置和经营范围决策来确定的。企业应根据现有的资源能力,探索其经营领域的范围

  ,选择经营方向,强化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提高经济效益,形成企业自身特有的竞争优势。
  (三)要注重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
  1.通过业务流程再造优化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必须从重视职能管理向重视流程管理转变,从满足市场需求出发优化业务流程,适当简化部分分工,实现结构综合化。
  2.尽量减少组织结构的管理层次,加快指令下达信息传递速度,保持决策与管理的有效执行。
  3.采用适应本企业所处发展阶段的组织结构形式,如直线职能制、矩阵制、事业部制等,并根据企业发展情况及时进行调整。
  4.积极发展现代化的企业间协作形式。具有共同战略利益的几个企业,通过以合作协议结成战略联盟或虚拟企业,可以达到资源互补、共担风险、利益共享的目的。目前我

  国采取这种协作形式的企业还比较少,已采用战略联盟的企业只占13.07%,已采用虚拟企业的只占6.61%。


  抓紧实施“走出去”的开放战略,是我国实现跨世纪改革和发展目标的必由之路。从发展的角度看,我国虽说地大物博,但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很有限。我们必须积极开拓国

  际市场和利用国际资源,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后劲。我们不但要通过进出口贸易来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更要通过在国外投资和组织生产来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只

  有积极地“走出去”,才能弥补国内资源和市场的不足,这对于我国实现现代化的第三步战略目标关系重大。从改革的角度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我们不仅要学会在国内通过市场机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而且要学会在国际上通过市场机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因此,能不能有计划、有步骤地“走出去”,

  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赢得优势,不仅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之举,而且也是关系我国改革全局的重大战略之举。

  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性

  1."走出去"是发展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必由之路

  2."走出去"是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条件

  3."走出去"是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重要条件

  4."走出去"是我国企业发展壮大后国际扩张的必然选择

  “走出去”则是以中国的公司为主导,服务于中国公司战略的一种跨国整合模式,我们从中可以获得更多的利益。当前,无论从开拓市场空间,优化产业结构,获取经济资源

  ,争取技术来源,还是突破贸易保护壁垒,培育中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跨国公司,“走出去”都是一种必然选择,也是中国对外开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的重要标志。

  走出去”的战略意义在于:

  第一,在更加市场化、更加开放、更加相互依存的世界,国家必须考虑,通过具有宏观影响力和国家长远发展战略意义的对外投资,提高国家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在国际资

  源分配中争取一个更加有利的形势并改善与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关系。

  第二,在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对外贸易依存度超过70%的情况下,国家必须考虑通过提高引进外资质量和扩大对外投资两个轮子,主动地在更广阔的空间进行产业结构调

  整和优化资源配置。在保持制造业优势的同时,向产业链高增值环节迈进,提升中国在国际分工中扮演的角色。

  第三,无论从中国为全球制造产品,还是自身工业化、现代化的需要,都必须考虑如何通过对外投资主动地从全球获取资金、技术、市场、战略资源。

  第四,在外资企业大举进入中国、分享中国市场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必须考虑新的发展空间。在外资企业走进来的同时,中国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各自发挥优势,“你

  打你的,我打我的”,这将是一种必然的现实。

  第五,在跨国公司利用自己实力,重组中国优势的同时,中国有实力的企业也应利用跨国公司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以自己的比较优势重组他国产业和企业,主动参与国际合

  作与竞争,以获得市场份额和技术开发能力。在这过程中,壮大自己,培育与经济大国相匹配的跨国公

一、用整体观念指导跨国投资决策
中国既不属“资金饱和型”国家,也不是技术创新领先国家,当前推出“走出去”战略旨在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弥补国内资源、市场和技术不足,在更广阔的空间里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更好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国际竞争,借以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动力和后劲以实现长远可持续发展。从国家层面讲,实施“走出去”战略是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的必然选择。对具体企业而言,是否进行跨国投资,则须以成本收益分析为基础,进行整体考量。企业决定“走出去”之前,必须回答“以什么为投资目的,是否经济可行,如何选择目标区域,如何规避投资风险”,既要考虑跨国投资的长远战略意义和价值,也要关注中短期的投资收益和风险。
折衷理论认为企业跨国投资主要有三种收益回报,即获取资源、占领市场与获得非市场化的资产。以获取资源为目标,投资者旨在通过投资东道国,以更便利地利用东道国及其周边廉价生产要素,包括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寻求降低生产成本。以占领市场为目标,投资者旨在通过投资东道国实现当地生产,以规避可能的贸易壁垒,降低运输成本,以更好开拓东道国及其周边市场。以获得非市场化资产为目标的,投资者旨在通过投资东道国,获得无法通过市场进行转让,只存在于东道国本地文化制度环境下的资产。这些非市场化资产对于企业发展、提升核心能力极具战略性,如技术、工艺、创意、管理等知识型资产。企业决定是否需要“走出去”,首先需要根据自身情况明确跨国投资目的。如果资源是企业发展瓶颈,而跨国投资获取资源的成本低于其他途径,就可考虑以资源获取为目的。如果拓展市场是企业发展关键,而通过跨国投资开拓市场的效率高于其他途径,就可考虑以市场开拓为目的。如某种境外非市场化资源关系企业发展前景,就可考虑以获取该项资源为目的跨国投资。
“走出去”跨国投资是否经济可行,关键在于企业是否具备以下优势:
一是竞争优势。若企业想要在另一国家进行生产,与当地企业竞争,必须拥有自身竞争优势,而且这些优势足以补偿国外生产经营的附加成本。
二是内部化优势。企业对其优势进行跨国转移时,必须考虑到内部组织和外部市场两种转移途径,只有当前者所带来的经济利益较后者大时,对外直接投资才可能发生。
三是区位优势,即企业把在母国生产的中间产品从空间上转移到别国,并同该国的生产要素或其他中间产品结合以后,能够获得最佳利益时,才会在国外进行投资和生产。
优势分析需整体考察与三种优势相联系的各种因素,考察诸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只有所具优势相互作用带来的综合收益增加,足以弥补境外投资劣势造成的成本增加,企业才可考虑进行跨国投资。
二、根据投资目的选择跨国投资对象
不同国家、不同区域发展水平不同,资源禀赋各异。国家层面上,“走出去”战略面向全球,需针对不同区域确立不同目标,制定对外区域投资战略,做好对外区域投资规划。对企业而言,一旦确定“走出去”,就需根据投资目的,结合自身优劣势,按照政府对外区域投资战略与规划,合理选择投资对象。
对于中国企业,投资美、欧、日最好以技术等非市场化资产获得为目的,不宜以市场占有和资源获取为目的。中国与美欧日之间虽存在一些壁垒,但货物贸易总体上是通畅有效的。而美日欧环境保护和工资福利标准高,在这些国家投资建厂生产商品或者开采资源形成的成本增加远远高于因此绕过壁垒所带来的收益,故此以市场开拓、资源获取为目的对美欧日投资经济上不可行,以贸易方式开拓市场更为便利和经济。需要提及的是,随着欧债危机应对改革深入,欧盟劳动力成本开始大幅下降,以市场开拓为目的对欧(特别是东南欧)投资经济可行性上升。另一方面,美日欧技术创新能力领先全球,是中国企业最重要的外部技术来源。但与货物贸易总体通畅的现状不同,美欧日为保持自身技术创新领先地位,对华设置了种种技术转让壁垒,而技术本身又具有很强的非市场化资产属性,中国企业很难通过贸易获得这类资产,只能通过在当地投资的方式来获取。
东南亚、非洲、拉美都属于不发达区域,都属于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富集区,潜在市场空间广阔。比较而言,东南亚劳动力更为富集,劳动力成本更为低廉,劳动生产率更高,以获取廉价劳动力为目的对该地区投资,不仅可降低生产成本,还有助于绕过欧美日对华贸易壁垒,具备较高经济可行性。拉美、非洲自然资源更为富集,开采成本更低,对其进行投资,可以缓解国际资源能源贸易市场波动的冲击,有助于提升资源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可作为企业“走出去”重点促进领域。其中,拉美较之非洲更为稳定,制度更为健全,更值得中国企业投资。此外,拉美经济整体水平较高,市场空间较大,而拉美与中国距离遥远,运输成本高昂。在拉美投资设厂,可以节省大量的运输成本,不仅有助于更好开拓当地市场,还可以就近开拓北美市场。近年来,中国劳动力成本相对拉美上升,使得在拉美投资设厂更加可行。
前苏联、中东地区是中国企业另两个潜在的“走出去”投资目标,二者都是全球主要能源供应者,其中前者还是矿产资源出口大国。单纯从经济来讲,对俄罗斯、中东地区进行资源投资无疑是可行的。但是,中东地区面临严峻的非传统安全问题,而俄罗斯对华经济政策多变,对中东、俄罗斯投资将面临巨大的非市场风险,需要认真进行风险收益权衡。中亚国家安全风险相对较小,对华经济政策基本稳定,同样是能源资源富集区,以资源获取为主要目的对其投资风险较小,经济上也具备可行性,可作为“走出去”战略的重点促进区域。
三、建立根据地助力企业“走出去”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尚处发展初期,企业对国外经营环境不熟悉,缺乏必要境外投资经验积累,跨国投资成本和风险管控能力不足,“走出去”面临很多困难。与此同时,作为国际直接投资的新玩家,中国推行“走出去”战略将冲击既有利益格局,导致世界经济格局重新洗牌,难以避免既得利益者的猜忌、遏制和打压。面对诸多内外部不利因素,可考虑根据对外区域投资战略与规划,选择一些国家作为“走出去”突破目标,建立一批企业“走出去”根据地,为企业跨国投资提供支持和服务,帮助企业更好地管控投资风险和成本,并借此逐步形成以中国为中心的经济圈。采取建根据地的方式推进“走出去”战略实施,动作较小、涉及面窄,较之大张旗鼓地全面铺开、整体推进的方式风险低,受既得利益者的干扰也较小,相对容易取得突破。
对于企业而言,根据地作用明显:根据地是航空客运中心,将实现中国与根据地之间、根据地与其周边地区之间的直航,实现人员往来便利化;根据地是物流储运中心,将成为中国销往该地区及周边商品的储运分销中心以及该地区及周边准备运往国内的物资储运中心,各种物资储运障碍因此得以消除;根据地是金融服务中心,将实现中国与根据地间直接汇兑与结算及通过根据地与周边地区间汇兑与结算,保障资金安全、迅速流动;根据地是信息中心,将实现中国与根据地及其周边信息及时传播与交换。显然,一旦根据地建设成功,中国与根据地及其周边之间的要素流动障碍将会减少,企业投资成本和风险也将因此而降低。对国家而言,根据地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与中国经济高度一体化,实现二者间货物与要素完全自由流动,实现贸易与资本项下人民币结算或者建立货币同盟,实现货币、财政和产业政策的协同。随着海外投资越来越多,逐步形成以中国为中心的、独立于美元体系的经济圈,中国经济安全就有了更大的保障。当然,这不可能一蹴而就,是一个循序发展的过程。双边经济合作可能从贸易自由开始,逐步实现要素自由流动、人民币结算、政策协同,最终成为经济货币联盟。
并非所有的国家都具备建立根据地的条件,与战争年代根据地建设相似,选择经济落后国家“走出去”相对容易。一方面,经济落后国家需要外来投资,戒备、防范心理较小,接受与中国经济一体化的意愿相对较高。另一方面,经济落后国家往往发达国家投资少,受关注程度相应较低,推进与这类国家经济一体化受既得利益者的干扰相对较小。除此之外,根据地目标国家选择还应坚持以下条件。一是目标国家应有一定发展潜力。没有发展潜力就没有作为根据地的基础,因为经济上不具备可行性。二是目标国家应有一定的区位优势。没有区位优势就无法实现辐射周边商品和资源市场,而这正是建立根据地的目标之一。三是目标国家与我有一定的合作基础。没有合作基础,对华不友好,彼此缺乏信任,就很难建立紧密的经济联系,更谈不上实现高度经济一体化。
资料出处:http://www.sohu.com/a/27673855_162758

  一、我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必要性

  “走出去”战略是与“引进来”战略(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管理、商品和服务等)相对应而言的。广义的“走出去”战略包括货物与服务出口、劳务输出、国际融资

  、国际旅游以及对外投资等企业跨国经营的各个方面。狭义的“走出去”战略是指企业以对外直接投资方式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从而达到提高国际竞争力,

  促进本国经济快速、持续、协调发展的目标。“走出去”战略可以大体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商品输出层次,是指货物、服务、技术、管理等商品和要素的输出,主要

  涉及到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技术贸易以及工程承包等;第二个层次是资本输出层次,是指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涉及的是到海外投资建厂和投资设店。如果一家企业的“走出

  去”战略发展到了第二层次,特别是海外投资到了一定规模(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拥有企业)后,那么这家企业也就成为跨国公司。改革开放以来推进“引进来”战略是

  成功的,它为我们今天实施“走出去”战略创造了条件,“走出去”战略是“引进来”战略的必然发展。

  1.“走出去”战略是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我国作为国际贸易大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2005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了14221.2亿美元,其中出

  口为7620亿美元,进口为6601.2亿美元,我国的贸易规模已占世界第三位,占世界贸易的比重达到6.5%。然而,我国对外贸易的持续发展也面临着以下难题。其一,出口进一

  步扩张难度增大。美、日、德等贸易大国的经验也告诉我们,出口贸易经过一段时间的快速增长以后,增速将会放慢。其二,国内产业保护余地缩小。随着我国加入WTO的承诺

  的兑现,国内市场必须进一步开放,贸易壁垒将逐步消除,保护措施难以继续。其三,贸易摩擦日益加剧。中国由一个贸易小国一跃成为举世瞩目的贸易大国,冲击了原有的

  全球贸易格局,触动了其他一些国家的贸易利益,也导致了越来越多的贸易摩擦。自我国“入世”至2006年6月底,共有32个国家或地区针对我国发起“两反两保”措施调查

  288起,涉案金额71亿美元。其四,我国贸易条件不断恶化。根据海关提供的资料,我国大宗出口商品中,出口总额增长幅度不及进口总额增长幅度的产品有很大一部分。自

  1993年建立贸易指数统计以来,我国的出口量指数一直高于出口价格指数,而进口量指数却低于进口价格指数,总的贸易条件趋于恶化。

  2.“走出去”战略能够避免原产地限制。据统计,我国已连续11年成为全球发生贸易摩擦最多的国家,贸易摩擦的解决需要通过不断的磋商和协调,如果磋商和协调不能

  解决,也可按照WTO的有关规定进入争端解决程序。另外,“走出去”战略也是摆脱困难的重要选项之一。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方式也应多样化。

  一些受到配额限制的产品,如果中国企业在境外生产,就可以改变原产地而绕开配额限制。企业走出去,扩大出口商品的海外市场,既能够保证产品的品种和质量,也能够改

  变产品的原产地,规避贸易壁垒。如海尔、TCL、长虹、康佳等有实力的彩电企业纷纷选择走出去的策略,通过海外生产基地向欧美出口,绕开对出口原产地的限制,减缓美国

  倾销裁定的负面影响。

  3.“走出去”战略能够实现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合理统筹。从世界范围来看,发达国家强者恒强的奥秘之一,就是因为它们很早就实行了“走出去”战略,以跨国公司

  的跨国投资和贸易活动为主导,最大限度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来获取最大利益。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相比,我国实施“走出

  去”战略起步已经很晚,已经丧失了一些重要的发展机遇。进入21世纪,几乎一切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大规模贸易活动和投资活动,都以跨国公司为主体或载体进行。目

  前,我国无论是在第二产业还是在第三产业,其技术进步与发达国家都有很大差距。另外,国际上战略性矿产资源的竞争更是形势逼人,各大跨国矿业公司基本上控制了全球

  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我国矿业公司的选择余地日趋减小。

  只有采取“走出去”的战略,我们才能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弥补国内资源和市场的不足,保证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促进我国在全球范围内进

  行经济结构优化和战略性调整;才能促使我国企业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才能促使20多年来我国

  经济发展积聚的巨大能量得以释放,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参与全球竞争的能力。

  4.“走出去”战略能够解决贸易顺差不断增加带来的国际收支平衡问题。目前,我国不断的上升的贸易顺差导致外汇储备猛增、国内资源流失浪费、人民币汇率形成新的

  升值压力、加大中国与相关贸易伙伴尤其是美欧贸易摩擦等隐患。鼓励企业“走出去”,可以解决贸易顺差不断增加带来的国际收支平衡问题。

  我国企业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特别是近5年的发展,企业管理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企业发展需要相比,与国际企业管理先进水平相比,企业

  管理的差距还很大,其中在战略管理方面我国企业现状堪忧,是21世纪我国企业管理难题之一。
  一、我国企业战略管理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对战略管理缺乏认识,战略制胜的观念淡薄
  当今企业已进入战略竞争的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在相当程度上表现为企业战略思维、战略定位的竞争。企业战略是企业对未来发展的一种整体谋划,决定着企业发展的方

  向。它涉及企业与环境的关系,企业使命的确定,企业目标的建立,基本发展方针和竞争战略的制定等。在这方面,我国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在树立战略制胜的观念,研究制

  定企业发展战略中有很大差距。
  (二)战略管理仅限于远景性规划,缺乏有效事实方案
  在调查中,有77.6%的经营者表示企业有经营战略,但多数是书面性战略或远景性战略,没有具体的实施方案或实施方案流于形式。由此可见,我国大部分企业战略管理水平

  还停留在战略规划时代,没有真正进入战略管理时代。
  (三)企业战略管理缺乏自身特色,缺乏对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战略分析是战略管理过程的关键性起点。调查发现,我国碱业的战略不是建立在对企业外部机会、威胁和内部优势、劣势全面科学分析与论证基础上,而是一味模仿成功企

  业的战略管理经验和做法,甚至照搬,最后把本企业的特色给丢掉了。当今许多同行业的企业发展战略高度雷同就是例子。大部分企业的战略还不是重点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

  力。调查显示,已有竞争战略的企业主要还是低成本领先战略和目标集中战略,分别占调查企业的38.4%和36.93%,而制定产品和服务差异化战略的企业只占24.67%;另外,企

  业战略规划还不能及时进行调整,战略规划调整周期在两年以上的企业仍有31.28%。
  (中)大多数企业的组织结构创新滞后调查显示,相当比例的企业内部组织结构转换滞后,主要表现在管理组织模式单一化。经过20多年的改革,目前仍有56.2%的企业考虑

  到产品、市场、规模等内外部环境因素已经变化的客观情况,还采用以前的直线职能制的组织形式,即使是大型企业有54.23%的企业采用直线职能制。此外,与国外大型企业

  大量采用事业部制、矩阵制相比,我国大型企业在采用事业部制方面与中小企业并无多大分别。组织层次多、导机制僵化、信息传递不及时等现象常见。同时,战略联盟、虚

  企业、供应链管理等涉及企业间关系的组织形式的运用在
  二、加强我国企业战略管理的建议
  (一)尽快树立适应环境变化的思想
  战略管理的核心问题是使企业自身条件与环境变化相适应,求得生存和发展。市场经济中,企业的外部环境变化愈来愈来迅速,愈来愈复杂。我国企业受制于计划经济的影

  响,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运行方式。企业应将内部资源条件与外部环境变化结合起来考虑,尽快有效地建立自己的管理模式。
  (二)树立获取竞争优势的思想
  竞争优势是指企业与竞争对手相比一种有利的竞争地位,这种竞争地位是通过企业资源配置和经营范围决策来确定的。企业应根据现有的资源能力,探索其经营领域的范围

  ,选择经营方向,强化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提高经济效益,形成企业自身特有的竞争优势。
  (三)要注重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
  1.通过业务流程再造优化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必须从重视职能管理向重视流程管理转变,从满足市场需求出发优化业务流程,适当简化部分分工,实现结构综合化。
  2.尽量减少组织结构的管理层次,加快指令下达信息传递速度,保持决策与管理的有效执行。
  3.采用适应本企业所处发展阶段的组织结构形式,如直线职能制、矩阵制、事业部制等,并根据企业发展情况及时进行调整。
  4.积极发展现代化的企业间协作形式。具有共同战略利益的几个企业,通过以合作协议结成战略联盟或虚拟企业,可以达到资源互补、共担风险、利益共享的目的。目前我

  国采取这种协作形式的企业还比较少,已采用战略联盟的企业只占13.07%,已采用虚拟企业的只占6.61%。

  抓紧实施“走出去”的开放战略,是我国实现跨世纪改革和发展目标的必由之路。从发展的角度看,我国虽说地大物博,但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很有限。我们必须积极开拓国

  际市场和利用国际资源,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后劲。我们不但要通过进出口贸易来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更要通过在国外投资和组织生产来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只

  有积极地“走出去”,才能弥补国内资源和市场的不足,这对于我国实现现代化的第三步战略目标关系重大。从改革的角度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我们不仅要学会在国内通过市场机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而且要学会在国际上通过市场机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因此,能不能有计划、有步骤地“走出去”,

  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赢得优势,不仅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之举,而且也是关系我国改革全局的重大战略之举。

  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性

  1."走出去"是发展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必由之路

  2."走出去"是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条件

  3."走出去"是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重要条件

  4."走出去"是我国企业发展壮大后国际扩张的必然选择

  “走出去”则是以中国的公司为主导,服务于中国公司战略的一种跨国整合模式,我们从中可以获得更多的利益。当前,无论从开拓市场空间,优化产业结构,获取经济资源

  ,争取技术来源,还是突破贸易保护壁垒,培育中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跨国公司,“走出去”都是一种必然选择,也是中国对外开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的重要标志。

  走出去”的战略意义在于:

  第一,在更加市场化、更加开放、更加相互依存的世界,国家必须考虑,通过具有宏观影响力和国家长远发展战略意义的对外投资,提高国家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在国际资

  源分配中争取一个更加有利的形势并改善与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关系。

  第二,在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对外贸易依存度超过70%的情况下,国家必须考虑通过提高引进外资质量和扩大对外投资两个轮子,主动地在更广阔的空间进行产业结构调

  整和优化资源配置。在保持制造业优势的同时,向产业链高增值环节迈进,提升中国在国际分工中扮演的角色。

  第三,无论从中国为全球制造产品,还是自身工业化、现代化的需要,都必须考虑如何通过对外投资主动地从全球获取资金、技术、市场、战略资源。

  第四,在外资企业大举进入中国、分享中国市场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必须考虑新的发展空间。在外资企业走进来的同时,中国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各自发挥优势,“你

  打你的,我打我的”,这将是一种必然的现实。

  第五,在跨国公司利用自己实力,重组中国优势的同时,中国有实力的企业也应利用跨国公司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以自己的比较优势重组他国产业和企业,主动参与国际合

  作与竞争,以获得市场份额和技术开发能力。在这过程中,壮大自己,培育与经济大国相匹配的跨国公

只是我也不知道,谁又能知道

我国三大石油公司实施“走出去”战略有何经济意义?
答:据外经贸部统计,截止到2001年底,我国公司在境外参与油气资源开发项目26个,累计投资超40亿美元,实现销售收9亿美元。目前形成了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和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三大石油公司为龙头、其他油气企业积极参与的格局。]意义:①三大石油公司实施“走出去”战略,从事跨国生产和...

中国的企业如何走出去
答:这种蛇吞象的模式最大的挑战是两个公司文化的融合和国际人才的使用。华为技术领先模式 华为的摸索是一个中国企业注重建立和开发自己的技术体系,有明确的国家市场目标,先占领发展中国家市场,后大力出击发达国际市场,形成了自己品牌的拳头产品和优势,国际销售已占到公司销售的50%,是中国企业走出去较为...

我国为什么要实施‘走出去’战略
答:1."走出去"是发展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必由之路 2."走出去"是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条件 3."走出去"是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重要条件 4."走出去"是我国企业发展壮大后国际扩张的必然选择 更多关于我国为什么要实施‘走出去’战略,进入:https://m.abcgonglue.com/ask/b376561615791548.html?

走出去的主要内容
答:增加中国直接对外投资;产品多样化;改善项目的水平和质量;改善本土市场的融资渠道;在欧盟和美国市场提升中国公司的品牌。在走出去战略实施后,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大大增长了,特别是私营企业。数据表明中国的对外投资从1991年的30亿美元增长到了2003年的350亿美元[2] ,在2007年达到了920亿美元[3] 。海...

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答:3.组建一批资产一体化的有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实施大企业战略。国内企业要实施“走出去”战略,就要搞一批企业集团,借助企业集团提高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发展中国的跨国公司。在组建企业集团时,政府不要搞“拉郎配”,但政府必须出面协助和推动。企业集团建立之后,资产应实现一体化管理和使用,企业集团内部的...

中国企业“走出去”趋势?
答:跨国并购是企业扩展的重要形式,也是近年来国际直接投资的最主要形式之一。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如今已成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方式。国家商务部不久前披露,目前有3万多家“走出去”的中国企业,遍布149个国家和地区,投资重点逐渐从港澳地区及北美转移到亚太、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一部分优势...

我国实施的走出去战略的措施具体有哪些
答:国内企业要实施“走出去”战略,可以形成一批企业集团,借助企业集团提高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发展中国的跨国公司。目前,家电、纺织、石油化工、汽车、民航、有色冶金、钢铁、外经外贸、商业、电信、 金融等行业已初步完成或已开始组建企业集团。(3)民营企业要积极向海外进军。 “走出去”的主体应多元化,...

走出去战略的发展思考
答:一些经济实力和技术基础较强;且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企业在其产品市场趋于饱和的状况下,把眼睛瞄向境外,到国外寻觅商机另辟战场。我们把这种方式叫做走出去,并制定了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事实证明,中国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不仅必要,而且可行。实施走出去战略对于我国转移过剩的生产能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是什么?
答: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是实施“走出去”战略。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加快“走出去”步伐。四大动因让中国企业“走出去”迅猛发展:为确保资源供应、开辟新市场的需求、收购资产的战略、提高跨境合作效率的要求。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2010年发布的报告显示,关于今后2—5年的投资计划,61...

中国企业如何面对“走出去”和“如何走”的双重布局
答:当企业完成对未来一段时间内的战略和规划部署后,一旦明确“走出去”路线,中国企业亟需也是必须要做的,便是一系列完整的“自我诊断”过程。这一“知己”的战略过程,是基于对企业过去和现在的认识,更重要的是要把企业放到假设的、甚至是已经了解到的海外市场环境下,客观评估自身实力,思考为什么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