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艺术》:爱是一种积极的能力

作者&投稿:闫宋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一.本书整体分析

弗洛姆以深入浅出、平易近人的文笔,让我们懂得爱的真谛,这本书让我们通过学习爱这种能力去成长和成熟。

爱是一生的必修课,是所有动力的源泉,通过掌握爱这门艺术,我们能感到生命的意义,能感到自我的存在,能感到周围人的存在,并体验到克服困难的艰辛和欢乐。

他在这部作品中反复强调:“对人类存在这一问题的真正和全面的回答是要在爱中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统一”。他认为:“ 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

弗洛姆全书的章节布局周密严谨:从爱的理论到爱的实践,从爱的要素到爱的对象,从神爱、母爱、父爱、自爱、博爱及性爱的多角度出发论述爱这门艺术,充分体现着他对社会、对人性的洞见和思考。

首先要明确爱是一门艺术,但是大多数人对爱的理解都有误区,大多数人认为爱情首先是自己能否被人爱,而不是自己有没有能力爱的问题。对他们来说爱的关键是:我会被人爱吗?我如何才能值得被人爱?人们渴望被爱,总会努力寻求爱,却常常陷入迷途,陷入悲观无力之中,正如弗洛姆所说:“几乎没有任何一场冒险像爱情那样,是以如此巨大的希望和期盼所开始,并如此规律地遭到失败”。

所以本书的最大魅力之处就在于:为满负思想枷锁的现代人提供现实爱的指导意义。在弗洛姆深邃的思想熏陶下,我对于爱情的看法,也有了质的升华,一方面我认识到爱情是一种积极的能力,人们在人与人结合的过程中认识自己、认识别人,从而认识事物和生命的秘密,并且能够对人类存在这一终极问题作出回答。另一方面我也懂得了爱的格局不应仅仅局限于两个人的耳鬓厮磨,而是构建一种宏大的主题:如果你有能力爱别人,那你一定有能力爱自己,也一定有能力爱世界的任何一个人。

二.自爱与博爱

全书字字珠玑,每一个观点都体现着弗洛姆作为一个心理学人对社会问题、对人性问题的真知灼见,也充分体现着他以博爱为基础的社会责任感。

但是这本书最吸引我的两个方面是他对自爱和博爱的阐释,因为这为我当下的迷途铸造了航灯,让我从一个人的桎梏中解脱,在我纠结于一些事情的时候,我会尽量用一种平等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经历的人和事,从而能够尽量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明白了 要想获得成功的爱,必须先要砥砺自己的人格,进化自己的灵魂,认识到什么是真正的“爱”,然后才能拥有一种爱的能力 。

“如果我确实爱一个人,那么我也爱其他的人,我就会爱世界,爱生活。如果我能对一个人说我爱你,那我也可以说:我在你身上爱所有的人,爱世界也爱我自己。”弗洛姆总是能用最精辟的话语说明一个深邃的道理。就像爱情诗里写的:“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不仅爱你伟大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在弗洛姆看来,一切爱的形式都以博爱为基础,这种博爱是对所有人都有一种责任感,关心、尊重和了解他人,也就是愿意提高其他人的生活情趣。就像圣经里说的:博爱是对所有人的爱,这种爱没有独占性。博爱的基础是认识到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如果认识到人的本质,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的差异,就会看到人与人之间的共性。爱自己的骨肉不足为奇。只有当我爱那些与我个人利益无关的人时,真正的博爱才刚开始发展。

但是以现有的社会、文明进程来看,博爱对当下的许多人来说,是抽象的空想,所以弗洛姆理想中的实现博爱,也只能流于苍白的呐喊和空洞的说教,只能面对残酷的社会现实无能为力,但这是社会背景的局限,或许随着文明的净化,终有一天,人们能广泛的认识到弗洛姆所说的“人本质的共性”,从而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怀着一颗博爱之心,共同构造一个博爱的世界。

在人类的整体进程中,总要有人脚踏实地干好本职工作,也总要有人要仰望星空,以一个广袤的视角去勘探未来前行的路,用自己的智慧和责任心做全人类思想领跑的先驱,让理论领先于社会当下的实践发展。

“博爱之谓仁”,在中国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时,“博爱”、“仁”这些一代人的智慧结晶就开始影响后世的中国,这些传统的文化历久弥新,影响着无数人的行为、观念。在我看来,弗洛姆对博爱的解释也是这样的,即使博爱很难实现,但它已经作为人们心中的一个美好愿望。我深信,终有一天,在人们努力学习博爱的过程中,这社会会渐渐变成一个博爱的社会。

我们自己也应该是自己爱的对象,同他人是没有区别的,一切有能力爱别人的人必定也爱自己。对自己的生活、幸福、成长以及自由的肯定是以爱自己的能力为基础的。在这里弗洛姆又区分了利己和自爱,自爱不是利己,利己的人不是太爱自己,而是太不爱自己。缺乏对自己的爱和关心表明了这个人内心缺少生命力,并会使它感到空虚和失望,在必要时这个不幸和胆怯的人会通过各种其他的满足来弥补他失去的幸福。他看上去似乎非常关心自己,实际上只是试图通过对自己的关心去掩盖和弥补自己缺失爱的能力。利己者没有爱别人的能力,但他同样没有能力爱自己。

以我个人来看, 自爱是爱他人的先决条件,只有自己能够全然包容接纳深爱自己,才能推己及人,将心比心,做到真心诚意的爱别人。 生活中很多人并不爱自己,他们严苛的对待自己,无法容纳自己的错误,抗拒软弱的自己,甚至连自己的身体也不爱护,他们把自己的生活经营的一团糟,最后还来抱怨没有人爱他们。试想一下,一个人连自己都不爱,他还能爱谁?谁还愿意爱他?如果一个人没办法爱自己的话,那他在处理情感关系时,总会处于安全感缺失的状态,他最经常做的一件事就是索取,而不是给予,因为他缺失爱,所以总是在索取。我所认为的自爱,更应该是情感上和精神上的爱自己,而不是一味沉溺于物质上的追求,要了解自己,接纳自己,让自己的内心充实,不被外界诱惑所左右,对自己负责。只有拥有爱自己的能力,才有能力去爱别人。

但是,大多数人都是凡尘陌巷中普通人,即使平时修炼出“自爱”这种能力,但在经历一些困难时,总会原形毕露,有些人历经艰险克服了困难,在这过程中,这些人强大了自己爱的能力,而另一些人被困难打败,然后自暴自弃,在爱自己的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在我有限的经历中,我也不止一次自怨自艾,我很难找到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平衡点,总是陷入一种不平衡的状态,所幸读完这本书,我至少有所领悟, 开始学着去爱自己,去包容自己,去接受自己的缺点......

三.心路历程

这本书很薄,我精读泛读共读了3遍,每一次重读,就像初次阅读一般,是一次发现的航行。几次读书前后的心路历程大概就是:好奇—怀疑—叹服—挫败—平静。

“爱”为什么会是一门艺术呢?我很好奇,在这爱意萌动的年华,单是“爱”这个字眼就足够吸引我;随着深入的阅读,弗洛姆不停地在颠覆我的爱情观,我所以理解的爱情单单是两个人之间的:“爱是对象问题,有了那个对的人自然会产生爱”“我要在爱情中更值得被爱”等等。这些在弗洛姆看来都不是真正的爱,出于自我保护,我很怀疑他说的话;但是弗洛姆深入浅出的论述,周密严谨的思维,高屋建瓴的的思想,以及他对社会、人性问题的担忧,让我不得不信服,在这过程中,也矫正、升华了我的爱情观;随后又感到很挫败,距离第一次读完此书已经三个月了,在这期间,对于自己异地恋的爱情,也一直没有达到理想中的状态,我发现不论我了解多少爱情艺术的理论,都很难在实践上取得满意的效果,很是懊恼,不过纠结过后就释然了,爱情是一生的必修课,怎能让我在短时间内,用自己有限的阅历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呢?

我该做的是通过“给”这种积极的情绪,让自己获得爱的能力,爱自己、爱别人、爱生活、爱这个世界的所有,在这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价值,释放自己的生命力。

   

《爱的艺术》:只有学会爱,才会拥有爱
答:然而,弗洛姆认为爱是一种艺术,需要学习和实践,是一种培养能力的艺术。1956年,美籍德裔社会心理学家艾丽希·弗洛姆出版了《爱的艺术》,该书至今已被翻译成22种文字,在世界范围内畅销不衰,被誉为当代爱的艺术理论专著中最著名的作品。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实践,作者探索了爱的本质,并告诉人们:只...

爱的艺术:对爱的理解,要学会爱的语言
答:《爱的艺术》是德裔美籍心态学家佛洛姆所著,表达了他对爱的理解。爱情是一种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情绪,是人内心生长的东西,而不是被俘虏的情绪。一、爱的艺术读后感 1、学会爱自己 关于对爱的理解,首先要爱自己。爱自己佛洛姆认为:“一切有能力爱别人的人必定也爱自己。原则上爱自己和爱别人是...

《爱的艺术》:爱是一种积极的能力
答:他认为:“ 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 弗洛姆全书的章节布局周密严谨:从爱的理论到爱的实践,从爱的要素到爱的对象,从神爱、母...

如何评价《爱的艺术》这本书?
答:评价《爱的艺术》这本书:《爱的艺术》一书的贡献无疑是纠正了弗洛伊德关于爱情与性有着莫大关联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后者决定前者的错误判断,同时提出了一个人积极的、引人向上的爱情观。爱情不再是被巧克力和玫瑰包裹下的生殖冲动,也不再过于褊狭地指向男女之间的性别之爱。作者认为爱情是实现人与人之间...

《爱的艺术》 弗洛姆 2021-11-12
答:爱情是一种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情绪,是人内心生长的东西,而不是被俘虏的情绪。 爱情首先是给而不是得。爱情的积极性:给的要素、关心、责任心、尊重和认识。无条件的母爱不仅是孩子 也是我们每个人最深的渴求。第三章 爱情及其在当代西方社会的衰亡 有用的物和有用的人的精力和技巧都变成价值,...

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所说的个人的辩证法的爱情经历是什么?
答:在《爱的艺术》开始处,弗洛姆就指出爱是一门艺术,而不只是一种偶然产生的令人心荡神怡的感受。堕入爱的情网,falling in love,并不能称为真正的爱情。真正持久的爱情(being in love)具有几个必备的要素(给予、关心、责任心、尊重和了解)。首先,爱情是一种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情绪。陷入爱情...

《爱的艺术》摘录5
答:爱是一种活动,不是一种消极的情绪;它是“永恒的”,而不是“堕入情网”。用最通俗的方式可以把爱的积极性表述为:爱主要是“给予”,而不是“接受”。有些人在牺牲意义上将“给予”视为一种美德。他们感到,正因为“给予”是痛苦的,他们才应该“给予”。在他们看来,“给予”的美德正在于这种...

《爱的艺术》节选内容分享
答:《爱的艺术》于1956年初次出版 作者:艾瑞克·弗洛姆(Erich Fromm,1900年3月23日-1980年3月18日),美籍德国犹太人,人本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

《爱的艺术》100字简介
答:《爱的艺术》中最伟大的贡献无疑是纠正了弗洛伊德关于爱情与性有着莫大关联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后者决定前者的错误判断,同时提出了一个人积极的、引人向上的爱情观。爱情不再是被巧克力和玫瑰包裹下的生殖冲动,也不再过于褊狭地指向男女之间的性别之爱。此书中的人本观点尤其值得称道,作者认为爱情是实现人...

心理学书籍:爱的心灵哲学《爱的艺术》
答:爱是一门艺术,想要掌握这门艺术的人需要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作者艾里希·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提出: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如果自身没有拥有爱人的能力,如果自己不向他人付出爱,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永远也得不到满足。在《爱的艺术》中,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