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奋六世才统一天下,怎么十几年就灭亡了?

作者&投稿:繁萧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奋六世之余烈而灭六国,却在短短十余年后便二世而亡,秦国的灭亡不得不令人叹息。那么,秦国为何会如此迅速的灭亡,它灭亡的根本原因到底是什么?我认为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改革,正是由于改革力度太大、涉及面太广,导致秦国的统治极为脆弱,而秦二世的所作所为则成为了压垮秦国的最后一根稻草。

统治模式和官僚制度改革,触犯了六国贵族后裔和士子阶层利益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一改周朝分封制,全面实行中央集权统治,而这种全新的统治模式,却无疑触犯了六国贵族后裔和士子阶层利益。

虽然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世卿世禄制”便已经逐步崩溃,但除了推行商鞅变法的秦国以外,其他列国贵族仍然拥有极高的权势和大量特权,其中“战国四公子”便是典型代表。秦始皇全面推行中央集权统治后,六国贵族后裔虽然仍在地方拥有极高声望,但政治上的优势却彻底荡然无存,这自然极大触犯了 他们的利益。

此外,随着“世卿世禄制”的崩溃,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的人才选拔基本以“游说”为主,即士子阶层以自己的知识打动统治者,从而获取权力。而秦始皇为了实行“中央集权统治”,创立了全新的“三公九卿”制度,不仅是中央高级官员,就连地方高级官员也统一由中央直接任命,在没有相应的官僚选拔机制诞生的情况下,这无疑断送了士子阶层获取权力的途径,即使秦始皇设立博士制度接纳六国士子,但由于并无实权因而收效甚微。

从秦末天下大乱的局势不难看出,虽然最初掀起叛乱的陈胜吴广和最终夺取天下的刘邦都源自底层,但叛乱的核心力量仍然是以六国贵族后裔为主,而士子阶层更是纷纷投效于这些人麾下。

社会全方位的变革,超出了普通百姓接受能力

秦始皇为了实现“大一统”的梦想,立国之后曾大力推动社会层面的统一,例如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轨等等,然而这一系列目不暇接的改革,却早已超出了百姓的适应范围。

要知道,早在秦国之前,各诸侯国由于上百年的分裂,早已形成了各自截然不同的风俗文化、文字、度量衡等等,可以说各诸侯国上至贵族、下至百姓,行立坐卧、衣食住行各不相同,要在短时间内达成社会层面的全面统一,难度系数可想而知,秦始皇也曾尝试接纳六国文化,但却收效甚微(例如秦始皇封禅泰山被山东儒生耻笑),而更大的问题则在于百姓们的接受能力。

根据《里耶秦简》的记载,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曾因改革爆发过两次大规模叛乱,一次是在秦始皇刚刚统一天下、推行中央集权制后不久,南郡迁陵县爆发叛乱,叛军袭击了秦国的军营。第二次是在秦始皇颁布黔首自实田,实行土地私有化之后,南郡苍梧县再度爆发叛乱,而且这次就连新归附的军队也参与了叛乱。

秦始皇正是由于改革步子太快,即使他的一系列改革都是有利的,但由于超出了百姓们的接受能力,从而在民间形成了恐慌。例如秦法,根据现出土的《云梦秦简》记载,秦国的法律非但不残暴,而且极为的公平,可在这种恐慌情绪下,这种法律反倒变成了残暴的象征。

统一和改革速度太快,旧有制度使得统治存在天然缺陷

由于秦国统一天下和推行改革的速度实在太快,导致秦国在管理制度方面根本没能跟上,从而导致秦始皇在制度方面仍然沿用秦国的旧有制度,这便使得秦国的统治出现了天然缺陷,集中表现在以下两点。

1、秦国旧有制度太富侵略性

。秦国的崛起自商鞅变法起,从而使得秦国历来对商鞅变法后形成的制度推崇备至,但以“耕战”为主的机制,却使得秦国完全变成了一台高速运转的战争机器,这种制度在“列国伐交频频”的战乱年代,自然可以最大限度的挖掘国家战争潜力,从而使得秦国战无不胜。然而这种为战争服务的制度却具有太强的侵略性,并不适用于一统天下、战事基本停止的秦国,但想要建立一套新型制度重新颁布天下,其难度却不亚于一次全方位的变法,这使得秦始皇不得不沿用这种已经不合时宜的旧制度。

然而,正如文官掌权的朝代极力避免战争一样,以战功为主要晋升渠道的秦国很难停止侵略扩张的步伐,这是秦国统一六国后仍然没有停止扩张的一个重要原因,但饱经战乱急需修生养息的天下来说,持续的战争无疑加剧了国家的动荡。

2、官员不足导致统治根基薄弱

。由于秦国统一天下的进程太快,但又未形成新的官僚选拔机制,秦始皇推行中央集权制面临的最大的问题便是官员不足,这导致秦国全面推行郡县制后,天下各地只有郡守、郡尉、县令、县尉等高级官员是由中央直接任命的,但基层统治仍然是以各地的贵族为主,这则成为了秦末局势迅速恶化的一个主要原因,各地百姓杀死当地官员之后迅速参与叛乱,而没有根基的郡守、县令等却无力镇压。

此外,秦始皇派往各地的官员,主要是立有军功或精通律法之人组成,但这些人在行政方面的能力却参差不齐,从而导致秦国新法推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过激手段,反倒是激起了百姓的反抗情绪。

有种说法认为秦国的灭亡是被“撑死”的,这种说法其实并非没有道理,迅速膨胀的秦国由于没有配到的制度,在这个新生的国家施行秦国的旧有制度,自然导致了一系列问题的出现,进而使得秦国的统治根基极为薄弱。

秦二世继位后的胡作非为,压死秦国的最后一根稻草

不论胡亥继位是否存在问题(《史记》与《赵正书》的记载截然相反),但从胡亥继位后的所作所为来看,他显然不是一位合格的皇帝,而他与赵高的所作所为,则成为了压垮秦国的最后一根稻草。

一是滥杀无辜,在赵高的唆使下,胡亥不仅残杀了自己的兄弟姐妹,更是将包括蒙恬、蒙毅、李斯、冯去疾、冯劫在内的大量朝廷重臣处死,严重动摇了秦国的统治根基。

二是滥用民力,秦始皇时期虽然开启了多项大工程,但在使用民力方面仍然有所保留,例如秦始皇从来不抽调“闾左”之人,胡亥继位之后继续修建阿房宫(存疑)、骊山墓地、驰道等,且毫不吝惜民力,导致天下怨声载道。

三是秦法变质,秦始皇时期的秦法实际上并不残酷,反而极为完善和平等,然而在李斯的《上书对二世》面世之后,秦法才开始真正变质,最终变成了一套压榨百姓的酷法,而各级官吏也因此变成了酷吏。

四是沉迷玩乐,为了贪图享乐,胡亥甚至连大臣也不接见,导致赵高全面掌控朝政并胡作非为,而当使者冒着生命危险将陈胜吴广叛乱的消息送达咸阳之时,秦二世竟然将使者给处死了,导致此后的使者哪敢再说真话,直接陈胜吴广几十万大军杀到戏水(今陕西临潼)时,胡亥才意识到情况的严峻性,却已经错过了扑灭起义的最佳时机。

综上所述,统一天下后的秦国,由于一系列剧烈的改革,其统治本就比较薄弱,想要彻底巩固统治至少仍需要两三代人的努力,例如汉朝,刘邦虽然汲取了秦国灭亡的教训,但汉朝统治真正稳固,却是经历了汉高祖刘邦、汉高后吕雉、汉文帝刘恒和汉景帝刘启之后,直到汉武帝时期才真正稳固。而秦二世的胡作非为,反而由于火上浇油一般,直接导致秦国的统治迅速崩溃。

事实上,因改革而导致统治不稳的例子,在历史上并非秦朝一例,后来的新朝和隋朝同样如此,虽然历史最终证明了他们改革的正确性,但由于改革太过剧烈,却仍然导致了新朝和隋朝的短命。



秦国奋六世统一天下是在秦始皇统治时期,但随着秦始皇去世后,他的继承人政治能力差,加上政治腐败、民怨沸腾、战争频繁等原因,导致秦朝的统治逐渐疲弱,最终在公元前206年被汉军打败,秦国灭亡。

推行郡县制使中央没有将地方完全掌控,胡亥继位后胡作非为,导致秦朝灭亡。

一秦始皇过早死亡如果秦始皇多活几年秦朝不会那么早就灭亡的,二秦始皇死后赵高造反把朝中很多的顶梁柱都杀死了,导致了秦国大量人才死亡,所以这才亡国了。

因为秦国虽然奋六世才统一天下,但是统一天下之后实行暴政,导致民不聊生。

秦始皇为何能最终统一天下?
答:那么根据《过秦论》我便大体说一说秦始皇是如何一统天下的。首先,“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这里便是“奋六世”里的第一世—秦孝公,秦孝公...

秦国统一用了多少年,秦国几乎没出过昏君为什么那么久才统一
答:说句白话,你都这么厉害了,怎么才统一?好不容易统一了,怎么这么快就灭亡了?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大秦风云—— 1.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问题。 秦始皇奋六世余烈,除去最后十年一口吞了六国之外,其余的一个多世纪都在干什么。 其一,秦国地处西北一隅,与诸戎为邻,建国以来便为天下所鄙,跟楚国一样被视为蛮人。 所谓...

秦朝奋六世而建,为何到二世便亡?
答:秦朝奋六世而建,却二世而亡,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我个人觉得有四个方面的原因 秦国奋斗六世强国崛起时期,和秦统一六国创建大一统王朝之时,是不可同日而语的!秦国时期,可谓是最强大的天下方国,自从“商鞅变法”施行法家政策,脱胎换骨,强势崛起国力独领风骚,历经六世图强,冠于七国! 所谓“...

秦始皇灭六国靠“奋六世之余威”,你知道六位秦王的功绩吗?
答:战国割据两百年,任何一国都有统一天下的可能性,然而最终却由秦始皇以气吞万里之势,横扫六合。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短短十年时间就兼并了六国。为什么会这样?贾谊《过秦论》给出答案:“奋六世之余烈”。秦国从立国到秦始皇执政,历经六百多年,一共有三十多位君主。而与兼并六国关系最密切...

奋六世之余烈,如果给这六个秦国君王所做贡献排个顺序,应该是怎么样的...
答:秦王嬴政奋六世之余烈而一统天下!秦国自孝公变法之后历经六代君王而不改初心,始终坚持法家治国理念,始终坚持奋发图强,最终使秦帝国成为中华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帝国!无论横向还是纵向看,这都是十分罕见的,难能可贵,功盖千古!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们都是伟大的君主。一定要做个排名,个人意见如下...

秦始皇奋六世余烈,大一统后仅15年亡国,为何还被后人称赞?
答:国家大事由皇帝一人裁决,皇帝以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各司其职;同时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把全国划公为36郡,郡之下设立县,加强中央专制集权。秦朝这样一举措,彻底打破自西周以来的世卿世禄制度,为后世历代王朝所仿效,因此有了“百代都行秦政法”之说。大家觉得秦始皇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

秦始皇能在10年内灭六国,完成大统一靠的是什么?
答:六国的合纵抗秦之策为何没能成功抵制秦国的崛起?其实我们读过贾谊的《过秦论》就知道,秦始皇之所以可以在短短十年内吞并六国完成统一,其实离不开其祖辈的努力(奋六世之余烈),在其祖宗六辈的共同努力下为秦始皇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到秦始皇继位时秦国的生产力水平已经高于六国,且最主要的一点就是...

贾谊的《过秦论》说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这种说法对不对?
答:长平一役,“战争屠夫”白起大破赵军,一夜之间坑杀四十万赵军降卒,举世震惊。秦国自此成为列国中唯一的“强者”,一统天下仅剩时间问题……综上所述,贾谊《过秦论》中的所谓“奋六世之余烈”虽然宽泛,但也不是没有道理。秦国接连六代秦王都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庸君、昏君,即便存在庸君、昏君潜质...

只用了十年就迅速吞灭六国,秦始皇是怎么做到的?
答:一、秦国的军事和经济实力最强大。史记中曾经说,秦国是奋六世之余,震长策而驭宇内。其实就是说的自从秦孝公开始到秦始皇一共经过了6个君主,秦国积累了百年的力量。到秦始皇的时候,秦国的军事和经济实力是各国当中最强的,已经有能力完全打败并吞并一个国家。秦国的实力已经鹤立鸡群,使得剩下的六国...

奋六世之余烈,秦统一天下进程中的六位雄主都做了什么突出贡献?
答:了解历史的都知道,在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前,有六代人在辛辛苦苦为秦国的一统大业奠定基础。奋六世之余烈,讲的就是这六个人,分别是秦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六代人。秦孝公是带着秦国走向称霸的第一人,因此贾谊的过秦论也是从这位开始的。我们都知道一个人叫商鞅,也都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