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日本天皇的宣战书谁知到

作者&投稿:詹泽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谁能翻译一下甲午期间,日本天皇对清国宣战的诏书~

《诏书》(宣战诏书1941年12月8日)仰承天佑,继承万世一系皇统之大日本帝国天皇昭示忠诚勇武之尔等众庶曰:朕兹向美英两国宣战,陆海将兵奋其全力从事交战,百官有司,克勤职守,全国众庶各尽本分,务须亿兆一心,彻底发挥国家之总力,以达成征战之目的。夫确保东亚之安定以利世界和平,实为列祖列宗之宏猷,朕所拳拳服膺无时或忘者也。而与各国敦睦邦交,同享万邦共荣之乐,亦帝国一贯之外交方针也。今兹不幸与美英两国肇启兵端,洵非得已,岂朕本愿哉。前者,中华民国不解帝国之真意,妄自滋事,扰乱东亚之和平,终使帝国操戈而起,于兹四年有余矣。幸而国民政府有所更新,帝国与其结善邻之谊,互相提携,而重庆之残存政权,恃美英之庇荫,兄弟倪墙,罔知悔改。美英两国则支援残存政权,助长东亚之祸乱,假和平之美名,逞制霸东方之野心,并进而勾结与国,于帝国之周围增强武备,向我挑衅,并对帝国之和平通商横加阻碍,终于断绝经济关系,给予帝国生存以重大威胁,朕饬政府通过和平谈判恢复事态,虽一再隐忍,而彼方毫无退让之精神,徒事推延时局之解决,近则日益加强起经济军事威胁,企图使我屈从。长此以往,帝国多年来争取东亚安定之努力,势必化为泡影;而帝国之存在,亦将濒临与危殆。帝国势逼处此,为生存与自卫计,惟有毅然奋起,粉碎一切障碍。皇祖皇宗之神灵在上,朕深信尔众庶之忠诚勇武,心能恢弘祖宗之遗业,铲除祸根,确立东亚永远之和平,以保持帝国之荣誉,朕实有厚望焉。御名御玺昭和16年12月8日望采纳

  出生於嘉永五(1852)年9月22日,是孝明天皇的第二皇子。母亲是英照皇太后。但真正的生母是权大纳言中山忠能的女儿,典侍庆子。万延元(1860)年,他被定为储君,并赐名睦仁。庆应二(1866)年12月,也正是他十五岁那年,由於父天皇去世而继承皇位。翌年1月9日,举行践祚典礼。在革命份子的鼓舞之下,12月9日断然实行王政复古。庆应四(1868)年7月,将江户改名为东京。8月27日举行即位典礼,9月8日改年号为明治。10月,明治天皇抵达东京执政。12月,返回京都,与一条美子(昭宪皇太后)举行大婚之礼。明治二(1869)年明治天皇再度抵达东京,并定东京为首都,以图一新人心。接着,在明治政府推动下,接二连三的推出版籍奉还、废藩制县、制定徵兵令等前所未有的大改革。其中与天皇地位最有关的就是大日本帝国宪法的制定。

  明治政府於1889年(明治22)制定大日本帝国宪法(明治宪法),这部东亚首部的现代成文宪法是摹仿普鲁士宪法的钦定宪法。明治宪法第一条规定:「大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的天皇统治之。」明治宪法系基於天皇主权的原理,由天皇总揽立法、司法、行政之统治权。此外,行政各部的官制、陆海军的统帅、宣战的公布、条约的缔结等,都属於天皇的大权。从此,天皇摇身一变,成为神圣不可侵犯的「神人」。明治45(1912)年7月30日凌晨零时四十三分,明治天皇由於尿毒症去世,享年61岁(虚岁)。他的一生可以说是日本近代国家诞生的同义字。

  明治天皇是日本天皇中最特殊的一个天皇。在他之前,女天皇可以堂而皇之的登上帝位,古代的日本,就曾出现过六个女帝。日本的年号是摹仿中国的制度而制定的。只要有祥瑞的徵兆等因素,一个天皇可以容许变更多个年号。但是从明治天皇以后,一个天皇只限一个年号。因此也可以年号来代替天皇的称呼,例如明治天皇、大正天皇、昭和天皇等。从前的天皇,权力不是落在地方豪族或外戚贵族的手上,就是落在武家政权的手中。天皇可以说是只是一个傀儡,到了明治天皇,他总揽大权於一身。皇室典范是皇室制度的基本法律,1889年(明治22)於大日本帝国宪法之下制定。在明治宪法下,皇室典范异於一般法律,与宪法同为最高法规。

  现行皇室典范,系於日本国宪法制定时同时修改,并以一般法律施行。与旧典范之最大相异处,首先在於皇室继承只限於嫡出(正妻所生),不承认庶出(正妻以外所生)。明治天皇及大正天皇全系庶出。此改变乃为尊重婚姻制度而来。其次,现行典范承认平民之皇太子妃。战前,皇太子妃必从皇族或三大贵族家庭中挑选。江户时代以前,日本允许女天皇的存在。但明治以后的皇室典范规定,只有男系的男子才能继承皇位。

《大清光绪皇帝宣战谕旨》
朝鲜为我大清藩属,二百余年,岁修职贡,为中外所共知。近十数年,该国时多内乱,朝廷字小为怀,叠次派兵前往戢定,并派员驻扎该国都城,随时保护。本年四月间,朝鲜又有土匪变乱,该国王请兵援剿,情词迫切,当即谕令李鸿章拨兵赴援,甫抵牙山,匪徒星散。乃倭人无故派兵,突入汉城,嗣又增兵万余,迫令朝鲜更改国政,种种要挟,难以理喻。我朝抚绥藩服,其国内政事向令自理。日本与朝鲜立约,系属与国,更无以重兵欺压强令革政之理.各国公论,皆以日本师出无名,不合情理,劝令撤兵,和平商办。乃竟悍然不顾,迄无成说,反更陆续添兵。朝鲜百姓及中国商民,日加惊扰,是以添兵前往保护。讵行至中途,突有倭船多只,乘我不备,在牙山口外海面,开炮轰击,伤我运船。变诈情形,殊非意料所及。该国不遵条约,不守公法,任意鸱张,专行诡计,衅开自彼,公论昭然。用特布告天下,俾晓然于朝廷办理此事,实以仁至义尽,而倭人渝盟寻衅,无理已极,势难再以姑容。著李鸿章严饬派出各军,迅速进剿,厚集雄师,陆续进发,以拯韩民于涂炭。并著沿江沿海各将军督抚及统兵大臣,整饬戎行,遇有倭人轮船驶入各口,即行迎头痛击,悉数歼除,毋得稍有退缩,致干罪戾。将此通谕知之,钦此。《日本明治天皇宣战诏书》
保全天佑践万世一系之帝祚大日本帝国皇帝示汝忠实勇武之有众:朕兹对清国宣战,百僚有司,宜体朕意,海陆对清交战,努力以达国家之目的。苟不违反国际公法,即宜各本权能,尽一切之手段,必期万无遗漏。惟朕即位以来,于兹二十有余年,求文明之化于平和之治。知交邻失和之不可,努力使各有司常笃友邦之谊。幸列国之交际,逐年益加亲善。讵料清国之于朝鲜事件,对我出于殊违邻交有失信义之举。朝鲜乃帝国首先启发使就与列国为伍之独立国,而清国每称朝鲜为属邦,干涉其内政。于其内乱,借口于拯救属邦,而出兵于朝鲜。朕依明治十五年条约,出兵备变,更使朝鲜永免祸乱,得保将来治安,欲以维持东洋全局之平和,先告清国,以协同从事,清国反设辞拒绝。帝国于是劝朝鲜以厘革其秕政,内坚治安之基,外全独立国之权义。朝鲜虽已允诺,清国始终暗中百计妨碍,种种托辞,缓其时机,以整饬其水陆之后备,一旦告成,即欲以武力达其欲望。更派大兵于韩土,要击我舰于韩海,狂妄已极。清国之计,惟在使朝鲜治安之基无所归。查朝鲜因帝国率先使之与诸独立国为伍而获得之地位,与为此表示之条约,均置诸不顾,以损害帝国之劝利利益,使东洋平和永无保障。就其所为而熟揣之,其计谋所在,实可谓自始即牺牲平和以遂其非望。事既至此,朕虽始终与平和相始终,以宣扬帝国之光荣于中外,亦不得不公然宣战,赖汝有众之忠实勇武,而期速克平和于永远,以全帝国之光荣。
中华民国政府对日宣战布告
(1941年12月9日) 日本军阀夙以征服亚洲,并独霸太平洋为其国策。数年以来,中国不顾一切牺牲,继续抗战,其目的不仅在保卫中国之独立生存,实欲打破日本之侵略野心,维护国际公法、正义及人类福利与世界和平,此中国政府屡经声明者也。中国为酷爱和平之民族,过去四年余之神圣抗战,原期侵略者之日本于遭受实际之惩创后,终能反省。在此时期,各友邦亦极端忍耐,冀其悔祸,俾全太平洋之和平,得以维持。不料强暴成性之日本,执迷不悟,且更悍然向我英、美诸友邦开衅,扩大其战争侵略行动,甘为破坏全人类和平与正义之戎首,逞其侵略无厌之野心。举凡尊重信义之国家,咸属忍无可忍。兹特正式对日宣战,昭告中外,所有一切条约、协定、合同,有涉及中、日间之关系者,一律废止,特此布告。中华民国三十年十二月九日 主席 林 森 中华民国政府对德意宣战布告
(1941年12月9日) 自去年九月,德意志、意大利与日本订立三国同盟以来,同恶共济,已成一侵略集团。德、意两国始则承认伪满洲,继复承认南京伪组织,中国政府业经正式宣布与该两国断绝外交关系。最近德、意与日本竟扩大其侵略行动,破坏生太平洋之和平,此实为国际正义之蟊贼,人类文明之公敌,中国政府与人民对此碍难再予容忍。兹正式宣布,自中华民国三十年十二月九日午夜十二时起,中国对德意志、意大利两国立于战争地位,所有一切条约、协定、合同,有涉及中、德或中、意间之关系者,一律废止,特此布告。中华民国三十年十二月九日 主席 林 森

还没解密呢,估计在日本的机密省的保险箱里。我倒是知道《大清帝国宣战书》,是向全世界宣战!全文如下:我朝二百数十年,深仁厚泽,凡远人来中国者,列祖列宗,罔不待以怀柔。迨道光咸丰年间,俯准彼等互市。并乞在我国传教,朝廷以其劝人为善,勉允所请。初亦就我范围,讵三十年来,恃我国仁厚,一意拊循,乃益肆嚣张,欺凌我国家,侵犯我土地,蹂躏我人民,勒索我财物。朝廷稍加迁就,彼等负其凶横,日甚一日,无所不至,小则欺压平民,大则侮谩神圣。我国赤子,仇怒郁结,人人欲得而甘心。此义勇焚烧教堂,屠杀教民所由来也。朝廷仍不开衅,如前保护者,恐伤我人民耳。故再降旨申禁,保卫使馆,加恤教民。故前日有拳民皆我赤子之谕。原为民教解释宿嫌,朝廷柔服远人,至矣尽矣。乃彼等不知感激,反肆要挟,昨日复公然有杜士立照会,令我退出大沽口炮台,归彼看管,否则以力袭取。危词恫吓,意在肆其猖獗,震动畿辅。平日交邻之道,我未尝失礼于彼,彼自称教化之国,乃无礼横行,专恃兵坚器利,自取决裂。如此乎?朕临御将三十年,待百姓如子孙,百姓亦戴朕如天帝。况慈圣中兴宇宙,恩德所被,浃髓沦肌,祖宗凭依,神人感格,人人忠愤,旷代所无。朕今涕泪以告先庙,慷慨以誓师徒,与其苟且图存,贻羞万口,孰若大张挞伐,一决雌雄。连日召见大小臣工,询谋佥同。近畿及山东等省,义兵同日不期而集者,不下数十万人。至于五尺童子,亦能执干戈以卫社稷。彼尚诈谋,我恃天理;彼凭悍力,我恃人心。无论我国忠信甲胄,礼义干橹,人人敢死,既土地广有二十余省,人民多至四百余兆,何难翦彼凶焰,张国之威!其有同仇敌忾,陷阵冲锋,仰或仗义捐资,助益饷项,朝廷不惜破格茂赏,奖励忠勋。苟其自外生成,临阵退缩,甘心从逆,竟做汉奸,即刻严诛,决无宽贷。尔普天臣庶,其各怀忠义之心,共泄神人之愤,朕有厚望焉。这份宣战书,是在八国联军侵略之前,帝室的宣战文书。也是慈禧的意思。后来李鸿章概不奉诏,北洋水师锁船于胶州湾等内水,才导致甲午战争的失败。我不认同甲午战争是因为国力的原因才失败,而是源于当权者的不识时务而致使的。国力确实是根本原因,但是当权者的失策才是主要原因,毕竟那时是人治社会。

日本招降书是谁写的
答:此朕之所以卒至饬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也,侵犯领土,乃皇祖皇宗之遗范,任重而道远、蒙灾祸,扰乱时局,兹告尔忠良之臣民,望尔等臣民善体朕意之,朕欲耐其难耐,信倚尔等忠良臣民之赤诚,及朕一亿众,妄滋事端、英二国宣战,纵有朕陆。至若排斥他国之主权,或同胞互相排挤,欲以非常之措置,失信...

日本明治天皇
答:在天皇的威压下,在野党只有偃旗息鼓,与政府妥协。政府的扩军备战没有了阻力,更变本加厉地向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方向发展。1894年,日本政府以侵占朝鲜为目的,首先挑起了甲午中日战争。明治天皇发布了宣战诏书,又移驾设立在广岛的战时大本营内,不分昼夜地督励军务,指挥战争。皇后也亲临医院慰问伤兵,...

日本是如何侵略中国的
答:1894年7月,日本军舰突然袭击在丰岛海面执行护航任务的中国军舰,重创“济远”号和“广乙”号;击沉“高升”号运输舰,造成700多中国官兵死亡,由此爆发中日“甲午战争”。1894年9月,日舰队在黄海海面袭击中国北洋舰队,击沉4艘军舰。“致远”号管带邓世昌及全船250人,“定远”号管带林永升及全船270人...

二十一条的签定情况介绍
答:1914年8月21日,日本《朝日新闻》登出过日本即将向中国提出的“中日新议定书”6条,内称“因第 三国...当时美国注意力已转移至欧洲,而英国则希望日本能成为在其远东的盟友,日本于是在8月23日对德宣战,出兵...日本在甲午战争中攫取了朝鲜和台湾,在日俄战争中获得东北(南满)的侵略权益,这一次也不仅仅会局限在...

日本历史上最出名的天皇
答:明治二十二年(1889年)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俗称明治宪法,得以确立他的权力。1890年颁布《教育敕语》,推行封建的军国主义的教育方针。1893年下达造舰诏书,带头实行扩军备战。1894-1895年亲自指挥甲午中日战争。1904-1905年又发布宣战诏书,挑起日俄战争。 对外,明治天皇于1894—1895年发动中日甲午战争,1904—1905年进行日...

谁能帮忙找一下东条英机在远东国际法庭上的口供书
答:华盛顿时间晚上9点40分,日本电台播发了日本天皇裕仁的宣战诏书。 季南在法庭上继续盘问东条英机。他突然就日本舰队准备攻击珍珠港是否天皇知道对东条英机进行质问。 这时候,法庭的气氛突然非常紧张起来,日本天皇是否应当承担战争责任的问题突然间公开在众目睽睽的法庭上。 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审理中,人们感到疑惑的是...

日本天皇颁布投降诏书是在何时
答:数百字的乞降书只字未提“战败”二字,却只谈“促进世界和平”之词,同时,还要求保留天皇制.这是所谓的“无条件投降”吗?二.《日本天皇投降诏书》1945年8月14日广播〔东京时间〕朕深鉴于世界大势及帝国之现状,欲采取非常之措施,以收拾时局,兹告尔等臣民,朕已饬令帝国政府通告美英中苏四国愿接受其联合...

甲午中日战争哪年爆发?为什么称为甲午战争?日本为什么要挑起甲午...
答:但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国内资源匮乏、市场狭小,加上国内封建残余势力以及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矛盾的尖锐,因此以天皇为首的日本统治集团急于从对外扩张中寻求出路。为此,1887年,日本政府制定了所谓“清国征讨策略”,逐渐演化为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甲午战争爆发直接原因: 1894年春,朝鲜爆发“东学党”农民起义,...

哪一天日本天皇下投降诏书
答:是日本政府之竭诚希望。数百字的乞降书只字未提“战败”二字,却只谈“促进世界和平”之词,同时,还要求保留天皇制。这是所谓的“无条件投降”吗?二.《日本天皇投降诏书》1945年8月14日广播〔东京时间〕朕深鉴于世界大势及帝国之现状,欲采取非常之措施,以收拾时局,兹告尔等臣民,朕已饬令帝国政府...

中日有同样的上中下三策,缘何李鸿章断言日本胜清朝输?
答:长于高墙深院的光绪皇帝,长期沦为慈禧太后的提线木偶,因此迫切希望能有一展抱负的机会。所以光绪二十年的时候,在翁同龢、李鸿藻等人的怂恿下,召回驻日本大臣汪凤藻。匆忙之中,就对日宣战。反观甲午海战时的日本明治天皇,则没有太后的处处掣肘。明治天皇出生于1852年的11月3日,是孝明天皇的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