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 和影响

作者&投稿:竺胃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

签订《马关条约》对中国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是台湾等大片领土的割让,进一步破坏了中国主权的完整,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其次,是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同时,加速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发展。清朝因此大借外债,致使列强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最后,通商口岸的开放,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允许在华投资办厂,其他列强引用“利益均沾”的条款,争先恐后地在中国开设工厂,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日本:1868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脱亚入欧”,开始天皇资本主义道路,国力日渐强盛。当时的日本,正交叉进行两次工业革命,1888年,日本产业革命出现高潮,因此急需对外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
但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国内本身就资源匮乏、市场狭小,加之国内封建残余势力的浓厚及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的尖锐,因此以天皇为首的日本统治集团急于从对外扩张中寻求出路。
清朝:当时中国处于清朝晚期,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清朝统治集团中的洋务派掀起了一场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在科学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方面向欧美看齐,因此清朝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景象。
清朝于1888年正式建立了北洋水师,成为亚洲一个强大的海军力量,但清朝并未像日本那样变革国家制度,因此“中兴”并未能使中国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此时清朝政治十分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国防军事外强中干,纪律松弛。

扩展资料明治维新的日本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对外积极侵略扩张,确定了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此时的清朝是一个通过洋务运动回光返照的帝国,政治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国防军事外强中干,纪律松弛;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向帝国主义过渡,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
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军节节败退,被迫向宗主国清朝乞援,日本乘机也派兵到朝鲜,蓄意挑起战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日甲午战争

甲午战争始于1894年7月25日的丰岛海战,至8月1日清朝政府对日宣战和日本明治天皇发布宣战诏书,1895年4月17日以签署《马关条约》而告结束。战争持续近9个月,清朝战败,1895年间,清廷派李鸿章前往日本签约。条约指明,清方须承认朝鲜为独立国,撤出朝鲜半岛。割让台湾、澎湖及其附属岛屿予日本。条约又要求清方向日本开放多个中国内陆的港口城市,包括沙市、重庆、苏州、杭州。要求向日本赔款,日本便获得2.3亿两白银的战争赔款(其中三千万两为清朝换回辽东半岛的费用)。还规定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上述个通商口。日本货物在中国内地必须免去内地税。这使日本经济迅速发展,改变了东亚地区由英国和俄国对立和争霸的原有格局,导致1902年的英日联盟及1904年的日俄战争。
甲午战争后所签订的《马关条约》是自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来对中国危害最大的不平等条约。条约签订后,台湾和澎湖沦为日本殖民地,巨额赔款亦加重中国人民负担及增强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力量。允许在华设厂、增辟通商口岸便于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 甲午战争及《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清军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北洋水师的覆灭)标志着大清帝国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再次成为列强鲸吞蚕食的对象。同时,甲午战争也是洋务运动失败的标志,使清朝国内的改革派对自身弱点有了更深认识,促使后来政治制度的改革,即1898年的戊戌变法。此役后中国在国际地位上急转直下,而日本则跻身为列强之一。
日本海军在1895年甲午战争的胜利,基本上完全摧毁了满清王朝的军事力量,严重地削弱了他的经济实力,使满清政权元气大伤,日本也为了取得战争胜利及保持住胜利的成果,在中国内部制造混乱,对革命党人提供了大量的秘密资助,所以客观地说,日本海军的这次胜利为后来孙中山及其他革命团体领导的革命创造了胜利的先决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