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什么是兼词吗?

作者&投稿:休善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兼词是什么?~

古代汉语中,有的字代表了两个词的结合.这种字兼有互相结合的两个词的意义和用法,这样的字便成为兼词
  常见的兼词有"诸","焉","叵","曷","盍","旃".这种字的读音有的是它代表的两个词的声音的拼合,如:"旃"是代词"之"和介词"焉"的合音,"诸"是代词"之"和介词"于"("于"古音"wū")的合音,"叵"是否定副词"不"和动词"可"的合音.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兼词都是合音词.另外,需要特别指明的是,兼词并不是独立的一类词.
  下面,把常用兼词的具体用法介绍一下.
  "诸"字用在句中是兼代词"之"和介词"于"两个词,而用在句尾时,则见代词"之"和语气词"乎"两个词.如:(1)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愚公移山》)
  (2)乃赏成,献诸抚军.(《促织》)
  (3)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庄暴见孟子》)
  句(1)(2)的"诸"为"之于"的合词,而句(3)的"诸"为"之乎"的合词.
  "焉"作兼词一般都用在句尾,既可兼"于之"或"于是"又可兼"于彼".如:(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桃花源记》)
  "盍","曷"("曷"通"盍")两词都是兼疑问代词"何"和否定副词"不"两个词.如:(1)子曰:"盍各言尔志 "(《论语·公冶长》)
  (2)时日曷丧 予及汝偕之!(《尚书·汤誓》)
  "叵"否定副词"不"和能愿动词"可"两个词.如:(1)布目备曰:"大耳儿最叵信."(《后汉书·吕布传》)
  (2)居心叵测.
  "旃"这个兼词比较少用,兼代词"之"和语气词"焉"两个词.如:舍旃舍旃,苟亦无然.(《诗经·采苓》)
  兼词“诸”、“焉”之比较
  古代汉语中,兼词“诸”、“焉”出现的频率颇高,且为两类不同兼词的典型。对之加以比较分析,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兼词的一般特点,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一、“诸”是合音兼词;“焉”是非合音兼词。
  “诸”不仅意思和作用是合二为一的,而且读音也是由两个字的声韵调拼合而成,类似反切注音,上字取声,下字取韵调。如:
  (1)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肴之战》)
  (2)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庄暴见孟子》)
  (1)例中的“诸”字, 是“之于”的合音, 之(zhī)+于(yū)=诸(zhū)。──此处“于”依古音韵体系说,“于”属“鱼韵”,故其韵母为U;(2)例中的“诸”字,则是“之乎”的合音,之(zhī)+乎(hū)=诸(zhū)。
  而“焉”在读音上不存在象“诸”那样的拼合关系。如: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
  此例中“焉”字仅仅兼有“于之”两字的意思,读音上却不是“于之”的拼合,于(yū)+之(zhī)≠焉(yān)。
  二、“诸”既可用在陈述句中,又可用在疑问句和感叹句末;而“焉”一般只用在陈述句末。
  “诸”用在陈述句中,相当于“之于”。如:
  (4)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愚公移山》)
  “诸”用在疑问句末和用在感叹句末,都相当于“之乎”。如:
  (5)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梁惠王下》
  (6)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颜渊》)
  “焉”作为兼词,既不用在陈述句中,亦不用在疑问句末,只使用在陈述句末。如:
  (7)肉食者谋之,有何间焉。(《曹刿论战》)
  三、“诸”、“焉”从词性上看,均为实词和虚词的结合,不过它们结合的形式相异,“诸”是实词在前,虚词在后,而“焉”正好与之相反,虚词在前,实词在后。
  “诸”有两种结合形式,句中“之于”,即代词+介词;句末“之乎”,即代词+语气助词。如:
  (8)乃赏成,献诸抚军。(《促织》)
  (9)汤诛桀,武王伐纣,有诸?(《左传》)
  (8)例“诸”是“之于”的结合,“之”称代“促织”;“于”引进介绍对象;(9)例“诸”是“之乎”的结合,“之”称代“汤诛桀”、“武王伐纣”这两件事,“乎”为语气助词。
  “焉”用在句末,即介词+代词,介词仅是“于”字,代词有“之”、“是”、“彼”等等。如
  (10)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庖丁解牛》)
  (1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劝学》)
  (12)祁奚告老,晋侯问嗣焉。(《左传·襄公三年》)
  四、“诸”用在及物动词后,或作宾语,或作宾语以及用“于”字引出动作等的补语;“焉”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和动宾词组后,仅做补语。
  “诸”在疑问句末作及物动词的宾语。如:
  (13)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论语·子罕》)
  上述(2)(5)(6)(9)四例皆同此例。
  “诸”在陈述句中作及物动词的宾语以及用“于”引出动作等的补语。如:
  (14)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肴之战》)
  上述(1)(4)(8)三例亦同此例。
  “焉”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和动宾词组的后面,充当处所、对象、范围和比较性的补语。如:
  (1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桃花源记》)
  “焉”充当不及物动词“出”的补语,上述(7)(11)两例同此。
  (16)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
  “焉”充当形容词“大”的补语。
  (17)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焉”充当动宾词组“收尔骨”的补语。上述(3)(10)(12)两例同此。
  以上我们只是从读音、位置、结构和语法成分等四方面对“诸”和“焉”进行了比较分析。概而言之,“诸”兼有“之于”、“之乎”的意思和作用,且为它们的合音,一般用在疑问句末和陈述句中的及物动词后做宾语,或做宾语以及用“于”引出动作等的补语。“焉”则兼有“于之”等意思和作用,与读音无必然联系,一般用在陈述句末充当不及物动词、形容词和动宾词组的补语。
  古代汉语为数不多的兼词中,跟“诸”相类的有“叵”、“盍”、“旃”等。如;
  (18)布目备曰:“大耳儿最叵信。”(《后汉书·吕布传》)
  (19)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论语·公冶长》)
  (20)初,虞叔有玉,虞公求旃,弗献,既而悔之。(《左传·桓公十年》)
  上述(18)(19)(20)三例中,“叵”等于“不可”;“盍”等于“何不”;“旃”等于“之焉”。
  跟“焉”相类的只有“耳”字。如:
  (21)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史记·项羽本纪》)
  例句中“耳”相当于“而已”。

古代汉语中,有的字代表了两个词的结合。这种字兼有互相结合的两个词的意义和用法,这样的字便成为兼词 。

在文言文中某些字具有两个字的意思这些字就叫做兼词。(文言文中的字是单音节词)

兼词是兼有两个词的意义的特殊单音节词。在中学语文课里常见的古汉语兼词有“焉”和“诸”。

兼词,是两个字,前面字的声母与后面的韵母组成的.如”于之”YU ZHI 为”诸”ZHU

兼词,是两个字,前面字的声母与后面的韵母组成的.如”于之”YU ZHI 为”诸”ZHU

指含有两种词性的词

...耳,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8个虚词的
答:以过来人身份来说,最好多做练习,但不是每天做什么的,可以隔段时间做一次,重复做同套练习,反馈什么的,很有用,重要是找到感觉,有时看答案就知道选项。若你对文言文有兴趣,就大量看文言文资料(文-译对照什么的),若是为考试,最好从卷子(高考复习时老师发的你省的近几年)中找其考点与规律。高考不会全部考完...

《师说》一文多处一词多义,你能解释一下吗?
答:(动词,传授)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③六艺经传:(名词,传文)9、【无】:①孰能无惑:(没有)②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无论)10、【焉】:①则耻师焉:(他们)②或师焉或否焉:(助词:不译)③犹且从师而问焉:(兼词:于之)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师说 ...

高考语文阅读、诗歌鉴赏答题套路。。要有例子~
答:(10)知(典、主)视事用事下车(伊始)掾丞洗沐乞骸骨致仕其它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余吾予);第二人称(尔而女汝乃若);第三人称(之其彼渠厥)(2)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焉安奚恶(3)谦敬词语:请谨窃忝辱敢幸(4)修辞词句:更衣山陵崩社稷中道崩殂(5)兼词:诸焉盍旃叵(重点掌握黑体词的...

论语十则词语有哪些? 并解释意思
答: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孔子说:"仲由,我教给你的东西知道了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明智的。" 重点字词解释:女(rǔ):通“汝”人称代词,你知(zhì):本字指“是知(智zhì)也”:通“智”聪明,智慧。之:代孔子教的东西诲:教,传授。乎:...

论语中的两句话以及意思还有对你的启示,你从中学到了什么
答:我告诉你什么叫求知吧!(李泽厚《论语今读》) 3、诲汝知之乎! 我教你怎么算知道吧!(钱穆《论语新解》) 4、诲,女知之乎? 教育(教诲),你知道吗?(南怀谨《论语别裁》) 5、诲汝,知之乎? 我教导你的知识,你都知道了吗?(徐志刚《论语通译》) 6、诲汝知之乎! (我)教给你的,(你)懂得了吗!(薛金星...

怎样理解文言中的词汇,怎样教学文言词汇?
答:从上面的一些例子可以知道,某个词是实词还是虚词,要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才能确定,其基本原则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2,了解古今虚词的差异。 古今完全不同的虚词,我们只要掌握它们在古代的意义和用法就行了,如《六国论》“而以六国破亡之颠故事”中的“故事”,但是,有些虚词,古今都用它,如《六国论》“至于...

箭文言文
答:关尹子说:“你知道你能射中靶心的原因吗?”列子回答说:“不知道” 。 关尹子说:“不知道不能算是学会了”。列子回去再练习。过了3年,列子又来向关尹子求教。关尹子又问:“你知道你能射中靶心的原因吗"?列子说:“知道了"。 关尹子说:“现在可以了。掌握住之所以能射中的规律,严格要求自己,就能每发...

论语十则翻译
答: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孔子说:“仲由啊,让为师教导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1、诲女知之乎! 教给你对待知或不知的正确态度吧!(杨伯峻《论语译注》) 2、诲女知之乎! 我告诉你什么叫求...

...宋朝第一文学家,第一诗人兼词人,第一书法家,你赞同吗?
答:苏轼是中国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古文学家,世称“三苏”。嘉佑进士,任凤翔府签判,主张改革弊政。神宗时反对变法,但在密州、徐州任上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后以“谤讪朝廷”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出知杭、颍...

“我很想念你,所以我去追随你”用文言文表达
答:文言文表达:余(我)思卿(你,代指女方)甚(很,非常)矣,是故(因为这个缘故)欲(想要)随卿去焉(兼词,那里)。文言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最早根据口语写成的书面语中可能就已经有了加工。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