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是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超轰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意思~

这里的“文”是指小学的范围,就是指文字和文章。
1、原文: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2、译文:孔子说:“为人子弟的人,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孝敬兄长,行为谨慎且言出必行,博爱众人,亲近有仁德之人,这样做了以后还有余力,就可以学习诗书六艺等学问。”这是《论语·学而》第六章。本章阐明了一个教育原则:只有学习者的行为能力达到一定水平,道德修养中具备了最基本的孝、悌、谨、信、仁爱后,才能进行知识教育,即德育先行,智育后发。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做到这些以后,还有多余精力,就用来学习文献知识。】。
出自【论语 学而1.6】。
【原段】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
孔子说:“孩子啊,在家里要孝顺父母,外出要尊敬长辈,谨慎而且守信用,博爱民众,亲近有仁德的人。做到这些以后,还有多余精力,就用来学习文献知识。”
扩展资料
论语 (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辑录)
《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与《诗经》等“五经”,总称“四书五经”。全书共20章、492篇,首创 “语录体” 。是中国现代传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
《论语》在古代有3个版本,包括《古论》《鲁论》和《齐论》。现在通行的《论语》是由《鲁论》和《古论》整理形成的版本,而《齐论》则在汉魏时期失传。
孔子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0日):即孔丘,字仲尼,出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尼山镇境内),东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
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了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文宣皇帝、文宣王,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此书在中国古代社会所发挥的作用与影响之大。
《论语》进入经书之列是在唐代。“到唐代,礼有《周礼》《仪礼》《礼记》,春秋有《左传》《公羊》《谷梁》,加上《论语》《尔雅》《孝经》,这样是十三经。”

这里的“文”是指小学的范围,就是指文字和文章。


1、原文: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2、译文:
孔子说:“为人子弟的人,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孝敬兄长,行为谨慎且言出必行,博爱众人,亲近有仁德之人,这样做了以后还有余力,就可以学习诗书六艺等学问。”
这是《论语·学而》第六章。
本章阐明了一个教育原则:只有学习者的行为能力达到一定水平,道德修养中具备了最基本的孝、悌、谨、信、仁爱后,才能进行知识教育,即德育先行,智育后发。

出自<论语>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学有余力,则以学文.

"行"是实行孝弟等五事。行此五事以外,即是余力,求学以此五事为本,有了余力,再学习文章.
就是我们常说的先做人,再做文。做到了品德高尚,再去学习文化知识.

以培养人的德行为先,其次才是学文,故学文是德行的余事

先人格培养,后知识传授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是什么意思
答:这里的“文”是指小学的范围,就是指文字和文章。1、原文: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2、译文:孔子说:“为人子弟的人,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孝敬兄长,行为谨慎且言出必行,博爱众人,亲近有仁德之人,这样做了以后还有余力,就可以学习诗书...

有余力 则学文什么意思
答:意思是:如有余下的时间精力,则应学习六艺及其他有益的学问。出处:《弟子规》原文: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译文:《弟子规》这本是依据圣贤孔子的教诲编成的。日常生活中,首先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言语行为要小心谨慎,讲求信用。和众人相处时...

行有余而学文,什么意思
答:这不只是《弟子规》里的句子,起码最先不是《弟子规》的作者提出的.这段话最早出自《论语·学而》,经《弟子规》作者改成了这种符合韵律的句式.这是原文: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行:为人处世.文:指文化、知识.“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意思是:...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什么意思呢?
答: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他所说过的一些言论都被自己的徒弟记录在了《论语》这本书里面,而这本书更是成为了日后儒学的经典之作。“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一句就是出自《论语》中的学而篇。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如果在进行过实践活动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去学习文献里面的...

《论语·学而篇》行有余则学文
答:读书随笔:修身学文,是有顺序的。先要做好,“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上面的那些事做好了,再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文,又是学的什么呢?它是和质相对的。“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是外在的表现,质是内在的淳朴。当你把日常生活中的行为...

...出则悌,谨而言,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文学”的意思是什么...
答:你好,最后的两字为“学文”。句子意思为“(孔子对学生说)进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顺从兄长,行为时常谨慎、守信,博爱大众,而亲近仁者。工作之余,则可研习六艺之文。”推荐一个对此句解释非常到位的精彩回答(摘自网络):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解释_百度知...
答:孔子以造就一批有较高道德素养、有知识的弟子作为自己毕生努力的目标。其中第一句,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是孔子对学生道德素养的基本要求;第二句,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则是孔子希望学生同时成为有知识、有真才实学的人。从行文的顺序中我们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孔子把人的道德...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
答: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出自于《论语·学而》。这句话的意思是:做子女的,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敬爱兄长,做事严谨而信实,并要博爱众人,亲近有德行的人。做好了这些如果还有余力,就去学习文化知识。它强调了孝顺和道德的重要性,认为这些是为人之本,也是...

怎样理解孔子的“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答:这句话应该理解为:如果具备了基本的道德水准和行事方式后,可以学习更多的知识,作出更大的贡献(本句为编者根据上下文内容添加)。理解一句话的含义,要看这句话是谁说的,在什么环境下说的,我们把自己代入到那个环境,往往能准确而快速的理解话语的真实含义。本句的来源“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行有余而学文,什么意思
答:这段话最早出自《论语·学而》,经《弟子规》作者改成了这种符合韵律的句式。这是原文: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行:为人处世。文:指文化、知识。“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意思是:如果为人处世能够得心应手,这时候还绰绰有余,就可以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