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怎样解释宇宙万物和人类起源,怎样解

作者&投稿:并念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佛教如何解释宇宙万物一切的起源?~

佛教不研究世间万物起源的问题,佛祖告诉的弟子的只是“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集世间”。这个“世间”是指我们生活中的一切物质和精神世界。
宇宙万物一切的起源,佛教既不相信另有一个宇宙的创造神,但是宇宙的存在,不容怀疑,生命的存在,也不容否定。
佛教相信:宇宙的原素是永恒的,生命的因素也是永恒的,前者是物质不灭,后者是精神不灭。所谓永恒,就是没有开始也没有终结;本来如此就是宇宙和生命的实际情况。
佛教相信:宇宙形态的变化,生命过程的流转,那是由于众生所造的“业力”的结果。
业力是指有情众生(动物)使每一桩或善或恶的行为,像各种的颜色一样,继续不断地薰染到生命的主体——识田中去,再从识田之中,等待外缘的诱导而萌芽生长,正像播种在泥土中,等待日光、空气、水的诱导而萌芽生长,这在佛教称为业力的现行。
业的造作是业力现行的因,业力的现行,是业所造作的果,所谓 “善恶到头终有报”,就是这个意思的说明。至于生命在地球上最初的出现,佛教相信是由变化而来,下至单细胞的生物,上至人类,都是一样。
地球形成之后最初的人类,是由色界第六天的光音天而来,他们是飞空而来的,那是由于他们的堕落,贪爱了地球上的一种天然食物,吃了之后,身体粗重不能飞行了,就在地上安居下来(世记经、大楼炭经、起世经等)。
实际上,那也是出于他们的业报所致,天福享尽之时,必须要来地上随业受报。正像以后所有的众生一样,既然先由共同的业力,感成了一个地球,岂能不来接受地球生活的果报?一旦在地球世界的业报受完,又将往生应往的他方世界中去。

扩展资料:
佛教距今三千多年由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参考佛诞)。西方国家普遍认为佛教起源于印度,而印度事实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圣地”形象。这使得很多人产生佛祖降生在印度的错觉,这让尼泊尔民众一向不满。
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意思是“觉者”。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修行方法,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佛教

新解太极图 还太极哲学光辉



——明赐东



人类文明史以文字出现为主要标志。那么,文字出现以前的史前史于现代人来说,是怎样一片迷朦的土地?我们的祖先在进行怎样的刀耕火种?在漫长岁月中,人类文明是如何孕育和产生的?在这里,探秘太极图以及太极图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会让我们感到五千年前的风物正迎向我们扑面而来。

太极图博大精深,玄妙幽邃,宛若一帧无字天书。它是原始的,又是现代的;它是神秘的,又是科学的;它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自它诞生那天起,历代仁人智士呕心沥血,穷究其奥妙,代代阐释,终而汇成了中华民族的智慧源头——太极哲学。毋容置疑,太极哲学所蕴含的丰富哲理,无论对中华民族还是对整个世界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人类文明的标志和文化的象征。问题在于,当今的中国和世界是否还需要太极哲学?太极哲学是否还能引起当今中国和世界的共鸣?要回答此问题,我们有必要对太极图的哲学意蕴、历史地位和作用,以及现实意义加以阐释与总结。

一、太极图与中华哲学、世界哲学的起源以及和中华文明的关系

太极图是以黑白两个匀称且相互交感、涵容的鱼形纹组成的圆形图案,俗称阴阳鱼图,传说由伏羲所制。笔者研究大量考古资料发现,古太极图形大量存于五至七千年前的器皿上(见图1),这说明太极图产生在新石器中后期。作为先古的图腾,太极图以图形语言记录和表达了中华祖先对神秘自然的认识和思考,这便是中华哲学的萌芽。作为这一时期中华祖先的代表伏羲也随之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华哲学鼻祖。随着符号运用的进步,太极图所内涵的阴阳两仪思想,在夏商周甚至更早时期的甲骨和其它文物上得到充分表现。不仅如此,在夏商周时期,由于符号演变为单个文字,单个文字逐步形成系统文字,于是就有了解释太极、阴阳、八卦的书籍——《易经》的出现。《易经》自然地成为了中国哲学第一书和中华符号学第一书,撰写《周易》的周文王理所当然地成为中华哲学之父。文字的产生极大地推动了社会文明和进步,并形成了中华文化第一高峰——百家争鸣,同时诞生了中华历史上两大思想家——孔子、老子。与此同时,太极图得到更加广泛的推广与应用,并最终汇成了中华民族的智慧源头——太极哲学。在太极哲学的孕育下,中华民族创造了悠久璀璨的五千年文明,这一不争的事实不得不让我们反思这样一个理论命题:到底是先有哲学还是先有文明?

早在文字未出现的六至七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借助图形语言,通过阴阳这一辨证矛盾来概括宇宙万物的起源与变化,比2600年前的古希腊哲学起源至少早了两三千年,这充分说明太极图不仅是中华哲学的起源,同时也是世界哲学的起源。而中华哲学起源比中华五千年文明早了一、两千年。据此,我们可以得出“先有了哲学,后才有文明,是中华哲学孕育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结论。

诞生于新石器时期的伟大的太极思想,支撑了中华科技的发展,并与新石器时期科技共同孕育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因而,我们有理由说,孕育中华五千年文明之“父”是新石器时期的科技,之“母”就是太极文化。这充分说明,太极图就是中华文化之根、中华文明之母!此结论,同时解决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关于文明起源的问题。

二、太极图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图形表达

对立统一规律是哲学的根本规律,是宇宙的根本法则,而太极图则是新石器时期中华祖先用图形语言表达的对立统一规律图,是世界上最早的图形辩证法。太极圆作为一个符号、一个代词,它实际上表征着宇宙万物的存在关系及其运行规律:太极圆被阴阳一分为二,此“阴阳”即为矛盾;阴阳又共存于太极圆之中,以此表达了阴阳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关系;阴阳图形的对称、平衡方式揭示了事物在一个矛盾体中追求平衡,在众多矛盾平衡体中追求和谐的“太极和”真理,犹如众多调料调配成美味佳肴,众多乐器调和成美妙音乐一样,宇宙万物和人类社会都在平衡中发展、变化,都以“和”为其发展的根本目的。从某种程度上说,太极图阴阳平衡论较之近代哲学的对立统一规律更为科学合理。太极图哲理以“追求阴阳平衡”为鲜明目的,而近代哲学中,由于对立统一规律的“目的-手段”关系不明确,导致“斗争论”产生。“斗争论”认为,斗争是永恒的,事物的发展依靠斗争而获得。典型例子就是希特勒在《我的奋斗》一书中所说的“一切生命都在进行一场永恒的斗争”,并以此为指导思想,制造了惨绝人寰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的“文革”,同样是以“斗争论”为理论依据,即“以阶段斗争为纲”,导致了中国10年浩劫……

三、太极哲学关键词及其逻辑关系

无极、太极、阴阳、八卦、五行、风水是太极哲学的关键词,而阴阳则是太极哲学的核心。

无极,就是无极限之意。从大处讲,宇宙是什么?从小处说,夸克里还有什么?无极的哲学意义在于促使我们无止境地思考下去。

太极,即有极限之意。极大可指浩瀚宇宙,极小可为夸克。太极的哲学意义在于它涵盖了极大极小的整个宇宙万物及其变化。

阴阳,当中国古代思想家引入阴阳范畴看待宇宙万物的生成与运动时,哲学便由此产生了。阴阳的实质就是中国式的矛盾学说。阴阳的哲学意义在于揭示了哲学的真谛,即万物皆矛盾。春秋时期,老子在《道德经》中解释了48对阴阳辨证矛盾关系,使《道德经》成为哲理宏深的第一书,成为道学、道教的祖本,老子成为道教中的最高神明之一——道德天尊。

八卦,代表阴阳的一种符号。“—”表示阳;“- -”表示阴。每一线段称为爻,三爻重叠成八卦。八卦的伟大意义在于中华祖先早在三四千年前就将天地之间的八大自然要素分成“天-地,水-火,风-雷,山-泽”四对阴阳辨证矛盾来解释世界,使自然要素与哲学解析有机结合。进入文字时代后,八卦符号加上文字注释,演绎为《易经》。《易经》的哲学意义就是通过代表天地自然要素的阴阳八卦符号进行组合来诠释世界。《易经》的玄奥神奇,在于它用最少的文字对世界作出了高度地概括:易即变动(变化、运动);阴阳即矛盾及平衡(结果)。“易”与“阴阳”三个字,表示了世界是“矛盾的、变化的、运动的、平衡的”,这就是辨证法的核心。春秋时期,孔子为易经作释,即《十翼》。孔子在“天卦”中提到的“自强不息”精神和“地卦”中提到的“厚德载物”思想,现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孔子的《十翼》与文王的《周易》成为了易学的祖本、儒学的经典。在国外,尤其是东南亚,人们遵从儒家哲理,把儒学当成“哲教”——儒教来信仰。

五行,是关于物质“生-克”的辩证关系学说。五行学说认为大自然由五种元素构成,这五种元素的代名词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的意义在于揭示了宇宙万物存在“生的促进”和“克的制约”关系,以此达到阴阳平衡,即五行平衡论。

风水,来源于祖先几百万年来为适应自然环境和战胜自然灾害,选择适合生存和居住环境时对自然的观察与总结。风水一词来源于四千年前产生的八卦中的两个自然要素,风( )和水( )的组合。风水的意义在于让人们如何寻求最佳的居住环境。风水大师郭璞的“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此谓之风水”,是风水的最早文字表达。

太极哲学六个关键词之间的逻辑关系是:无极生太极,太极含阴阳,阴阳演绎八卦、五行;八卦解释风水,五行解决物质生克平衡。这六个关键词的层次关系是:无极-太极,体现无中生有的辨证关系;太极-阴阳,体现万物皆阴阳(矛盾)的哲学核心;八卦-五行,属于阴阳的进一步展现;风水属于应用层面。它们彼此环环相扣,完整、系统地展现了中华太极哲学。随着太极哲学的应用,太极、阴阳、五行逐渐发展成为中华武术、医学、养生学、堪舆学等的核心理论。

四、太极图新解

哲学是解密太极图的钥匙,通过哲学解图,我们可解析出太极图的十大哲论:

宇宙一统的一元论:太极圆圈代表着宇宙的原初是浑圆的一体,世界万物都起始于这个“一”。现代宇宙学中关于宇宙起源于一个“奇点”的宇宙大爆炸理论就是最好的说明。

一分为二的二元论:用两鱼形、s曲线或其它方式将太极圆一分为二,并用阴阳来区分。

包孕万物的变化论:太极图变化至大无边、至小无内,揭示了宇宙万物的变化规律。

生生不息的运动观:生动活泼的双鱼追逐,昭示着宇宙万物处在永恒运动之中。

黑白鱼眼阴阳帅印的核心论:太极图用黑白鱼眼,表示对立双方各拥有核心。如楚汉之争中的刘邦和项羽就是“鱼眼”。

对立共容的矛盾同一律:对立阴阳共容于太极圆中,揭示了矛盾同一律。这一规律告诉我们,包容是共存的前提,只有包容才能共存,中华包容文化由此而产生。包容已成为中华民族的美德。

波浪起伏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太极图s曲线代表着波浪起伏中的一对波浪,由此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曲折、起伏和矛盾的否定之否定规律。

首尾相接的轮回观:太极图阴阳鱼首尾相接,体现轮回。

周全圆满的人生终极理想:周全才能圆满,以此周全圆满来揭示人类的理想追求。

对称平衡的“太极和”理念:以大小相等、对称的图形方式,揭示了在一个矛盾对立体中追求阴阳平衡和在众多矛盾平衡体中追求和谐的鲜明目的,即 “太极和”理念。

太极图十大哲理的突出贡献是提出了三个理论范畴:阴阳(矛盾)、一分为二(对立统一)、包容和谐(目的)。

五、中华大文化与易儒道的关系及儒释道平衡

提到中华文化,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儒学、道学以及易学和诸子学等。如果把上述各种文化作为子文化元素来看待,我们画一个大圈,把各子文化元素包含进去,这个圈就是中华大文化。依据前面第一、第二所述,这个大文化就是太极文化。换句话说,太极文化就是中国的大文化、源文化
溯源太极这一源文化,我们不难明白在百家争鸣中为什么儒道能胜出,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文化?其后儒道为什么又能与外来的的佛教文化形成三教合一的局面呢?因为儒道佛三家在学理上吸纳了太极源文化阴阳互补的精髓,追求儒道释三教平衡的和谐境界:儒家教人知书达礼,积极向上,追求事业高峰,代表着上升的理论,适应于中、青、少年;道家则教人无为而治,返璞回归,代表着向下(回归)的理论,适应于中、壮、老年。这一上一下、一老一少,构成了儒道阴阳平衡两大思想体系。然而,儒道重在现实,未曾涉及人的生老病死、痛苦等问题,佛教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佛教重在来世,重点解决人生的痛苦问题。佛教认为人在苦海中挣扎,主张忍、让,认为修行是脱离苦海到达彼岸,获得极乐世界的途径。这样,儒道讲现实,佛教讲来世,儒道未涉及痛苦与佛教解除痛苦,形成了阴阳平衡的互补关系。

六、“和”——世界文化的永恒主题

“太极和”理论告诉我们,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求“和”。这一根本目的决定了中国文化的永恒主题是“和”。同理,世界文化的永恒主题也是“和”——和平、和谐、和睦、和美、和好,即世界和平、社会和谐、民族和睦、家庭和美、人人和好……

至此,我们可以解释中华文化“百家争鸣”、世界文化 “动乱纷争”,以及“世界大同”格局形成的原因是“和而不同”所致。所谓“和”,即“太极和”。无论“争鸣”,还是“争执”,其追求“和”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世界大同”就是指这一根本目的同一性。所谓“不同”,即实现“和”这一根本目的所代表的阶层、所站的角度、所走的方向路线、所处的习性的不同,以致追求“和”所采取的手段的不同。

中华文化就是“和文化”、“包容文化”。也正是因为有了“和文化”和“包容文化”,中华56个民族方能友好和谐地相处。世界各民族、各种文化虽然“和”的终极目的性一致,但因对“不同”的包容程度不同,从而导致了争议、争执,进而指责,甚至大动干戈!至此,我们可总结出造成世界动乱纷争的三大原因,一是以对立统一规律中的“斗争论”为理论依据;二是某些民族和文化的包容度不够;三是人性的最大弱点——“自私”导致的贪欲膨胀。“太极和”理论告诉我们:武力和强权永远不能一统天下,一统天下唯有“和”。和平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中华民族对世界的最大贡献在于“太极和”理论,在“太极和”思想浸润下的中华民族,必将成为世界和平的中坚力量。

七、世界平衡论——伟大的科学基本定律

科技的实质就是探索发现、研究解决自身领域中矛盾问题。阴阳平衡论是太极哲学的核心理论,同时也揭示了伟大的科学基本定律——“世界是平衡的”。平衡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指一个范围的平衡,如宇宙中每时每刻都有星系爆炸,但不影响宇宙平衡一样。“世界平衡论”作为伟大的科学基本定律,统领着各个科学领域的基本定律:从天文学上来看,“宇宙是平衡的”,地球生物的存在正是地球处于宇宙最佳平衡点的结果;从地理学上看,“地球平衡运动”造就了地球六大板块和海陆、山脉等的合理分布;在生物学上,有 “生态平衡”、“男女平衡”、“生理平衡”等;在物理学上,从“万有引力”到“运动平衡”,从“质量守恒”到“能量守恒”,包括“作用力等于反作用力”和“互补原理”等,平衡原理被彰显得淋漓尽致;从心理学上看,有“心态平衡”、“得失平衡”等;中医学、养生学、太极拳、堪舆学、美学、音乐、影视、建筑等科技行业,无不以“平衡”为基本准则;而社会学中,更是把追求“稳定发展”、“环境友好(天地人和)”、“社会和谐”、“世界和平”、“世界大同”作为根本理论和准则。

八、走向世界的中华图腾与中华腾飞

国旗、国徽是国家和民族的象征;科学、文化徽记则为这一科学、这一文化的标志。而太极图腾,无论在国旗和国徽,还是在科学和文化领域里都被广泛应用着。中国有两个图腾走向世界,一个是“神图”龙图腾。龙图腾象征神力、吉祥、飞黄腾达,威猛、强大。中华民族对它崇拜有加,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1888年,清王朝把龙图腾作为国旗,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中,中国代表队以中国龙为服饰图案,喻示着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龙图腾还走向了世界,成为不丹国的国旗图案;另一个是“哲图”太极图腾。太极图腾象征思想、智慧,它表达着追求“和”的理想和愿望。太极图腾对世界的影响更为深远,是世界上被采用为国旗、国徽,科技、文化徽记最多的图形:在韩国、蒙古国的国旗国徽上;在联合国种族歧视委员会大会会徽上;在新加坡、安哥拉空军的机徽上;在韩国、德国奥运会、韩国亚运会会徽上;在获诺贝尔奖的丹麦物理学家波尔的勋章上;在美国研制的世界第一台计算机商标上…在众多的文化(如易学、道学、道教…)、科技(中华武术、中医学、养生学、堪舆学、物理学…)徽记上,到处都有太极图腾的影子。

由龙图腾衍生的龙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气质,重在形态;而太极图腾所蕴含的太极文化则是中华文明的精髓,重在思想。数千年来,中华龙图腾和太极图腾,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绵延起伏、生生不息、横亘人类历史的神圣象征。中华民族是有思想的“中华龙”,只要我们不折腾,那么,中华龙腾飞之时,就是中华腾飞之时,也是中华盛世到来之时。

至此,我们可以得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为什么中国永不衰竭、为什么我们仅用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时间,就缩短了自清末以来与世界巨大差距的答案。而这答案,正是因为我们有太极思想和龙的精神,有勤劳吃苦、善于包容的十三亿中国人。今天,我们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由此拉开了中华盛世的序幕;明天,再用40年,我们将实现现代化,步入发达国家之林,完成邓小平提出的我国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下一个50年,中国将进入中华盛世期,至本世纪末,成为世界强国:世界人口大国、世界文化大国、世界经济大国、世九、太极图新解与十大全新命题的提出

幽幽千古昭然于世的太极图,它所蕴含的深邃的哲学思想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人类文明进程有着深刻的影响。那么,太极图到底对人类和世界有着什么样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综合以上阐述,结合本人研究太极文化的心得以及对文明探源工程的关注与研究,提出了以下十个全新的、应引起社会关注的命题,供大家讨论:

1.太极图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图形表达,较之近代哲学的对立统一规律更为科学合理

2.太极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明之母

3.太极文化是中华根文化、大文化

4.太极哲学是世界哲学起源

5.太极“和”文化是世界文化永恒的主题,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最大贡献

6.“太极和”是解决世界动乱纷争的唯一方式,中国将成为世界和平的中坚力量

7.“世界平衡论”是伟大的科学基本定律

8.二十一世纪是中华腾飞的时代,改革开放拉开了中华盛世的序幕

9.图腾研究、符号研究填补史前历史断层

10.太极图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十、积极开展太极图申遗 还太极图光辉

风雨沧桑千万年,古图新解耀明天。由于太极图玄奥精深,以致被历代巫术所利用,加之受近代极“左”思潮的影响,伟大的太极图在许多现代人眼中仍是“迷信”的符号和文化的异类而不屑一顾。这种现状,对于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有识之士来说,无不痛心疾首;对于最具包容品性的中华民族来说,不能不说是一大憾事。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我们有责任来改变这一现状,保护我们的“母”文化,还太极哲学光辉。在大力提倡文化复兴的今天,我们更要高举保护太极文化的大旗,踏踏实实地传承、研究和普及太极文化,让世人,尤其是年轻人都知道中华民族不仅有流传世界的儒学、道学(道教),还有流传全世界的太极图和伟大的太极文化!为此,笔者呼吁迅即开展对太极图申请世界非遗的行动,避免“端午事件”的再次发生;创立“太极图学”,积极开展对太极文化的系统研究;设置图腾研究机构,培养图腾与符号学研究专家,以便更好地承继太极文化,弘扬太极哲学,留住人类文化共同的根脉。

我们深信,在经济腾飞和文化复兴的二十一世纪,太极哲学的光辉必将普照中华腾飞之途、世界和平之路。
界科技大国,成为世界和平的中坚力量

佛陀对人类来龙去脉的惊世预言

1。人类的起源

《起世经》最后一品是《最胜品》,又称《天地成品》,精彩的描述了人类的由来。

佛教认为,人类最初是从光音天来的。因他们一念贪心起,品尝了地球上的“地肥”<1>,身体中地大的成分增加,因贪吃过甚,结果身体沉重得无法飞翔,只好在地球上居住下来,即成为人类的祖先。这就是佛教中关于人类的起源。

在《世纪经》中,佛陀首先说明光音天上的生命状况:“诸比丘,世间转已,如是成时,诸众生等,多得生于光音天上,是诸众生,生彼天时,身心欢愉,喜悦为食,自然光明,又有神通,乘空而行,得最胜色,年寿长远,安乐而往。”

接着说明地球形成之后,空无一物,光音天人开始下凡到地球的状况:“诸比丘,尔时世间转坏已成,空无有物,诸梵宫中,未有众生。光音天上,福业尽者,乃复下生梵宫殿中,不从胎生,忽然化出,此初梵天名娑诃波帝。”

娑诃波帝即为“世界主”,意为地球第一人,他不是从母胎降生,而是因缘聚合,变化而降生。尔后下凡到地球的光音天人更多了:“尔时,复有诸余众生,福寿尽者,从光音天,舍身命已,安于此生,身形端正,喜悦住持,以为饮食,自然光明,有神通力,腾空而行,身色最胜,即于其间,长久住持,彼诸众生于是住时。无有男女。无有良贱。唯有此名。名曰众生众生也。”

这些降生地球的天人,身材高大,相貌端正,身体焕发出自然夺目的光明,不须吃食即能维持生命,其生命的能源来自自生的喜悦。因有神通力,他们不需要宇宙飞船就能自在飞行,并且寿命长久。这些从天而降的人,没有男女性别的差异,也没有种族、贵贱、贫富之分,人人平等,名为众生。当时的社会,犹如后世所寻求、企盼的共产主义的大同世界。

不过,好景不长。不久,地球上长出“地肥”,从此改变了早期地球人的一切: “此大地上出生地肥,周遍凝住,譬如有人熟煎乳汁,其上便有薄膜停住,亦如水膜,停住水上,如是如是。复于后时,此大地上所生地肥,凝然停住,渐如钻酪,成就生酥,有如是等形色相貌,其味甘美,犹如上蜜。”“尔时众生其中忽有性贪嗜者,作如是念:我今亦可以指取此,试复尝之,令我得知,此是何物?”

“时彼众生作是念已,即以其指深齐一节,沾取地味,吮而尝之,尝已意喜。如是一沾一吮,乃至再三,即生贪者,次以手抄,渐渐手掬,后遂多掬,恣意食之。”“时彼众生,如是抄掬,恣意食时,复有无量其余诸人,见彼众生如是食噉,亦即相学,竞取而食。”“诸比丘,彼诸众生,取此地味,食之不已,其身自然渐渐涩恶,皮肤变厚,颜色暗浊,形貌致异,无复光明,亦更不能飞腾虚空,以地肥故,神通灭没。”

以上引述描写地球形成之初,尚无生物。最早的地球生命是从光音天下来的,当时他们有神通,可是当吃了地上的物质之后,便整个改变,神通消失,变成难看的原始地球人。天人本来具有的与神沟通的能力,后因食用地肥之故,此能力渐渐消失,成为不能飞腾虚空的上古原始地球人。

在《天地成品》最后,也就是《起世经》最后,佛陀用很大篇幅细说地球人演化的经过:“诸比丘,劫初众生,食地味时,多所资益,久住于世。而彼诸人,若多食者,颜色即劣;若少食者,光明便胜。……地味便没,续生地皮,色味具足…… 彼诸众生,皆共聚集……食于地皮,亦久住世,多食色粗,少食形胜……地皮复没,便生林蔓,形色成就,香味具足……割之汁流,犹如淳蜜……林蔓已没,有粳米出,不耕不种,自然而生,无芒无桧,米粒清净,香味具足。”

以上详述地球表面的变化,以及地球人吃食的演化。但在吃了粳米之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地球人知“爱欲”。

这种与西方《圣经》中描述亚当、夏娃吃了苹果之后,知男女之别一样,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彼时众生,食是米已,身分即有脂髓皮肉筋骨浓血泉脉流皮,及男女根相貌彰显,根相既生,染心即起,以有染故,数相视瞻,既数相看,遂生爱欲,以爱欲故,便于屏处,行非梵行不净欲法(男女之欲)。”

这一段很详细的点出食用粳米之前及之后的差异。在食粳米之前,甚至食地味之前,从光音天来的生命,可以飞翔在地球上空,那是上古人类仍具有超能力的时代,而且生命的能量场仍较高。之后地球人随年代随饮食而退化,到吃了粳米之后,进入了有男女之别的时代,身体更有了皮肉筋骨,退化到只能行走地面上。更麻烦的是,犹如夏娃与亚当受蛇的影响吃了“果”一样,进食后,光音天人不仅有了男女不同的身体,并且有了男女情欲。他们彼此观看后,便有人心生爱欲,并到屏静无人处,行男女之欲。由此产生了人类的最大堕落。

但在当时而言,行男女之欲的仅是一部分人,而许多人由于天人的高尚清净的习气尚存,还不能接受这种堕落行为,不禁纷纷指责这些偷吃禁果的“先驱者”。这时行欲之人(男)心生惭愧,便得“波帝”之名。“波帝”是堕落之义,堕即成丈夫、夫主。

其后,同行欲者之妇人送饭食来,以共进食,而诸波帝(丈夫)以堕于诸恶法之故,羞恼不快,见彼妇人,即言:“汝有堕也!汝有堕也!”遂立名为‘婆梨耶’。婆梨耶,乃“饭食”之意,即是“妇”之意。这时,人类第一次产生了“夫妻”称谓。

如《起世经卷第十》云:“诸余众生,未行此者,见已告言:咄!汝众生所作甚恶,云何如此?时彼众生,即生惭愧,堕在不善诸恶法中。便得如是波帝 (丈夫)名字。时彼众生,以堕如是诸恶法故。同行欲者(行欲之女人)将饭食来,共饷遗之。语彼女言:汝有堕也!汝有堕也!因此,立名为婆梨耶(妇)。”

尚未行男女之欲的优秀人类,为阻止此类行为发生,决定将堕落男女驱赶出击,被驱赶者开始试图返回,但均被拒绝。后来,被驱赶者便干脆建立了家庭,人类的婚姻家庭和私有制由此产生。

如同经云:“先旧下生诸胜人等,见于世间夫妻事出,心生恶贱,左手捉取,右手推之,令离其处。时彼夫妻,或复二月,或复三月,去已还来。即以杖木土块、瓦石而打掷之,作如是言:汝善隐藏!汝善隐藏!是故今者诸女嫁时,或掷诸花,或掷金银衣服罗阇(罗阇梵语即是熬稻谷为花者)。作如是咒愿之言:愿汝新妇,安隐快乐。诸比丘:如是次第,往昔众人,用之为恶,今时诸人亦如是作,用之为好。以是因缘,诸众生等,于世法中,行于恶行。如是次第,乃至起作种种舍宅,为彼恶业,作覆藏故。”“时彼众生,即生惭愧,堕在不善诸恶法中。”

此种退化可以视为上古人类的堕落。

这时光音天的天人由于福报、寿命享尽,纷纷投生于地球,所有殊胜神通,出生全无;并且由于入胎的缘故,生来就带有了贪欲的习气。这样,人类不仅数量大增,而且贪爱染欲成了社会风气。如经云:“有余众生,福命业尽,从光音天,舍身来下,于母腹中,受胎生身,以此因缘,世人渐多,非法渐增。”

这时地球人愈来愈多,以前先民不用耕种,土地自然出生粳米,不用烧煮即可食用,并且随采随生。但由于夫妻家庭的出现,人心开始贪婪,不少人开始贮藏粮食,粳米便不再随采随生,而是必须耕种,才能渐次长大,成熟后方可收获食用。人类必须付出较多的劳动才能生存下来。

如《起世经卷第十》云:“诸旧胜人,先生世间,彼诸众生染馀福力故,不须耕种而有粳米,自然出生。若有须者,日初分取,于日后分寻复还生。日后分取,日初还生,成熟无异。若未取者,依旧常在。后时众生,福渐薄故。……於是稻谷便有分段,丛聚而生。”

2、四大部洲的男女婚恋

四大部洲的男女情爱状况,如经云:“南瞻部洲人、西牛货洲人、东胜神洲人,悉有男女婚嫁之法。北俱卢洲人,无我我所,树枯若垂,男女便合,无复婚嫁。”

佛经提到这四大洲人的寿命不同:“南瞻部洲人,寿命百年,中有夭逝。西牛货洲人,寿命二百,亦有夭逝。东胜神洲人,寿命三百,亦有中夭。北俱卢洲人,定寿千年,无有夭殇。”

(1)、南赡部洲:我们人类的生活范围属南赡部洲(地球),南赡部洲又名阎浮提。

生活于此洲的人类虽然在生态环境、福报、寿命等方面,不及其它三洲;但我们人类所特具的“勇猛”、“忆念”、“梵行”三种特性,则优胜于其它三洲及诸天界。这也是为什么佛陀降生于此世界(南赡部洲)的缘故。如《世记经》言:“阎浮提人有三事胜。何等为三:一者勇猛强记,能造业行;二者勇猛强记,勤修梵行;三者勇猛强记,佛出其土。”

南瞻部洲(地球人类)的情爱婚姻如前已述故从略。

(2)、北俱卢洲(又名郁单曰):在男女交往上最为自由和开放,完全没有家庭、私有制观念;故不用结婚,男女交往后则各走各的路,甚至生育的儿女也不自己抚养,而是放置于十字街头,由路人养育,生长成人后也归于大众,是名副其实的共产主义。

如经云:“郁单曰人若于女人生染着,随心所爱,回目观视,彼女知情,即来随逐,其人行至于树下,所将之女,若是此人母姨姊妹亲戚类者,树枝如本, 不为下垂,其叶应时萎黄枯落,不相覆苫,不出华果,亦不为出床敷卧具。若非母姨姊妹等者,树即低枝,垂条覆荫,枝叶成郁,华果鲜荣,亦为彼人出百千种床敷卧具,便共相入于树下,随意所为,欢娱受乐。”

这是描述男女情爱状况。当时可以随心所爱,而树枝会分辨有否有血缘、亲族关系,若没有亲族关系,就低垂枝叶遮蔽外界视线,并铺出床具来。其中也描述四大部洲的人类交合状况、婚嫁之法,以及当时人生育、养育状况:“若行欲时,二根相到(男女生殖器官相合),流出不净。”“郁单曰人,住于母胎,唯经七日,至第八日,即便产生。其母产讫,随所生子,若男若女,皆置于四衢道中,舍之而去。于彼道上,东南西北,行人往来,见此男女,心生怜念,为养育故,各以手指内其口中,于彼指端,自然流出上好甘乳,饮彼男女,令得全活。如是饮乳,经于七日,彼诸男女还自成就一类身,与彼旧人形量无异。”

北俱卢洲小孩生育七天后,即长大成人,但也不会回家。男女同类各聚一处,不置设家庭,也不蓄有私有财产。由业力福报相同,故人人皆健康长寿,没有疾病,寿命千年后,无疾而终。死后也不用火化土葬,天空中自然有大鸟来将尸体叼走,不用担心环境污染。能够投生到此地的人,必须前生修十善行。

如经云:“其儿长成与彼人等,男向男众,女向女众。彼人命终,不相哭泣,庄严死尸,置四衢道,舍之而去。有鸟名忧慰禅伽,接彼死尸置于他方。又其土人,大小便时,地即为开,便利讫已,地还自合。其土人民无所系恋,亦无畜积。寿命常定,死尽生天。彼人何故寿命常定?其人前世修十善行。身坏命终,生郁单曰,寿命千岁,不增不减。”

(3)、西牛货洲人、东胜神洲人:都有男女婚嫁,与我们世界婚姻家庭大致相同,但生存环境、福报、寿命均优于地球人类。而略次于北俱卢洲。

3、人类的最终消亡

“一切行无常,变易朽坏,不可恃怙。”凡有生必有死,没有恒久不变的事物,人类发展到一定时期,因欲望引发争斗乃至战争,最后由盛而衰。

最初我们这个世界上的人,寿命也长(活八万四千岁),身量也高(八百四十丈高),福报也大,地面上都是七宝,没有高低不平,饮食衣服卧具等都是自然而至,一点力不用费。后来因为人们的“分别”“执取”心重,渐渐由蜜酥妙味;而变为粗质的五谷杂粮。

按诸经论所说,人寿起初以八万四千年为本位,过一百年减一岁,(人身量亦减短一寸)一千年减十岁,万年减一百岁,如是次第往下减,将来减到人寿三十岁时,人身量剩二尺多高,到那时人类的道德伦理、因果观念,丧失殆尽,福报享尽,连粗质的五谷杂粮也开始渐渐没有了,五味也隐没或变味了。普通应用物资、珍宝、好的房廊屋舍等,也渐渐破坏没有了。只有以稊稗充饥,为食中第一;以发褐遮体,为衣中第一;以铁为至宝,为庄严中第一。没有好饮食,便相煎人皮朽骨为宴会。偶尔得到一粒麦谷等,如获摩尼宝珠一样,藏在箱子里,严加守护,恐人偷去。如是经七年七月七日大旱无雨,井河悉皆涸竭。由于饥荒缘故,把人们饿死百分之九十九,这时大家相共起了下品的厌离心,(想离苦得乐)这样经一千年慢慢度过,由三十岁减至二十岁时,身形由三尺减至二尺高,把原来那一念下品的厌离心又失掉了。这时继之而来的便是瘟疫灾病,比现在非典型肺炎(沙斯)、霍乱症还厉害百倍。得病即死,亦无医药相救。

如是经七个月零七天,在上次饥馑劫中所剩下来的那一分人数,在这次瘟疫劫中,又死了99%。这时早已没有国王,没有文化,也没有什么军政领袖。国土空废,城镇败坏,只有一些小的村庄,洒洒落落的相去很远。

灾病劫过后,人们相共又生起一念中品的厌离心,(思离苦得乐的心比前增加)如是慢慢经过一千年,人寿减到十岁时,身形才一尺高,生下来五个月就结婚,十岁人为上寿。普通活七八岁的,五六岁的,三四岁的不等。到这时原来那一念中品厌离心又失掉了,惟有行十恶法者为人所敬。这时刀兵劫降临,人心残忍到极点!无论父母妻子,兄弟眷属等,互有杀害心。因业力所感,随便拿起一件什么东西来,都成了杀人利器,所谓草木皆兵。这样无论男女,如邪魔附体一般,以为自己不杀人,便被人所杀。于是见人必杀,逢人必砍,如是互杀互砍,经过七日七夜(是谓刀兵劫末)。在这时,也有心里怀“惭愧”心的,不欲杀人,但又恐被人所杀,于是隐于山野。

经过上面所说的饥馑、瘟疫、刀兵、三种灾劫之后,世界上所剩下的,统起来也不过一万多人了。走起路来个月二十天遇不到一个人,原先隐在山野的那些人,因他尚有一念‘惭愧’心,护法善神护持他,从山野出来之后,遇到人便相抱痛哭,互相亲爱,视如亲友。大家同起了上品厌离心,希望从此永远离苦得乐。

这时大家的共同心思,都认为过去是由于不善心、杀心,致令亲族人类残杀殆尽;今后宁可共行善法,先离杀业,离杀业已,十岁生子,渐渐增至二十岁,身量也由一尺增至二尺。既知行善止杀可以得好报,增寿命,于是再进而离不与取的盗业,离邪淫业,离两舌、恶口、妄言、绮语,离贪、嗔、痴、三毒,祛十恶 法,行十善法。这时人们的道德伦理,因果观念,渐渐增长起来,寿命也由一百年增一岁,千年增十岁,以此类推。由十岁起,过一百年增一岁,身量增一寸,经过八百四十万年,增到八万四千岁为止,身量高八百四十丈。

这时地面平正,衣食丰足,七宝、五味、种种出现,人们也知道孝顺父母,恭敬沙门(出家修行者)。从八万四千岁,过一百年减一岁,减至八万岁时,弥勒菩萨始出世,龙华三会说法,度释迦佛灭后遗法种福之人,然后再化同缘。

释迦牟尼佛是在人寿百岁时降世的,到现在已2533年了。到了佛法将灭尽时,佛为哀愍众生,特留《无量寿经》多住世一百年,众生有听到此经,看到此经的,能至心称念“阿弥陀佛”圣号的,皆可得度。过此百年,佛法灭尽,再也没有佛经文字了。

用逻辑去推理呗,首先你要去想象到什么都不存在的是个什么,包括连你去想象这个什么的认知都不存在的什么,那个地方可以被当做一切的起点,而且肯定有这样的存在,为什么现在出现了你去思考这个问题呢,因为你现在存在了呗,那么从什么都没有到现在你存在了,中间发生了什么,佛法说的很清楚了,当然如果一直持续什么都没有的状态,那么肯定现在什么都没有的,就连你我都不存在,肯定就不用思考这个问题了。但实际上,我们是存在于可以有可以没有的境界里,缘起性空,性空缘起。

佛教怎样解释宇宙万物和人类起源,怎样解
答:佛教认为,人类最初是从光音天来的。因他们一念贪心起,品尝了地球上的“地肥”<1>,身体中地大的成分增加,因贪吃过甚,结果身体沉重得无法飞翔,只好在地球上居住下来,即成为人类的祖先。这就是佛教中关于人类的起源。在《世纪经》中,佛陀首先说明光音天上的生命状况:“诸比丘,世间转已,如是成时,诸众生等,多得...

佛教对于宇宙人生从哪里来,是怎么解释的,不要添油加醋
答:佛教认为,人类最初是从光音天来的。因他们一念贪心起,品尝了地球上的“地肥”[1],身体中地大的成分增加,因贪吃过甚,结果身体沉重得无法飞翔,只好在地球上居住下来,即成为人类的祖先。这就是佛教中关于人类的起源。 在《世纪经》中,佛陀首先说明光音天上的生命状况:“诸比丘,世间转已,如是成时,诸众生等,多...

佛教如何解释宇宙万物一切的起源?
答:宇宙万物一切的起源,佛教既不相信另有一个宇宙的创造神,但是宇宙的存在,不容怀疑,生命的存在,也不容否定。佛教相信:宇宙的原素是永恒的,生命的因素也是永恒的,前者是物质不灭,后者是精神不灭。所谓永恒,就是没有开始也没有终结;本来如此就是宇宙和生命的实际情况。佛教相信:宇宙形态的变化,生...

宇宙万有佛教咋说?
答:据中国古代传说︰宇宙未开辟之前,世界混沌一团,盤古氏是首先出世之人,头大如山,手拿斧头,将宇宙劈开分成天地。《五运历史年记》说︰「元气鸿濛,萌芽滋始,遂分天地,盤古氏乃天地万物之始祖也。」俗典有说,人由元气而生,即是自生。有说,从父母而生,即是他生。有说,元气假父母生,即是...

佛教解释宇宙的起源和演变的全过程
答:佛教说:“动心起念而生万物,一念不生万物俱寂”,宗教的解释是从心出发,意思是:只要心里觉得有就有,心理觉得无就无。但从另一个角度解释,所谓的一念,就是一个磁场(以后会陆续解释),磁场就是能量,有能量就可以转换成物质(物理学上的质能互换E=mc2),所以才产生万物。道教说:“道生一,...

佛教对宇宙的解释
答:5. 佛教认为,宇宙中的万物都是本心的幻化,它们的出现是为了证明本心的存在。这些万物是有生有灭的,但本心本身是不生不灭的,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概念。6. 对于现代科学如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研究,佛教也有其独特的解读。佛教并不否认这些科学理论,而是提供了一个更为宏观和微观的视角来看待宇宙和...

佛教对于宇宙和生命的产生是如何解释的?
答:1.佛教对宇宙万物的产生与运转:缘起性空,佛陀菩提树下深入禅定,超越空有,洞悉宇宙万物变化,得出答案,一切因缘而生,自性是宇宙的本体,能生万法。(详情请参照佛陀讲的:十二因缘与四圣谛)2.佛陀是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大觉者,大彻大悟的佛陀得到究竟圆满的智慧,证得万物平等,究竟涅槃,人天...

佛是怎么解释宇宙万物的?
答:六道之上,还有四法界,其实就是罗汉(缘觉、声闻两层)、菩萨、佛,所谓缘觉,就是没有遇见人指点,但通过自己的经历修成正果了,而声闻,则是听到了佛菩萨的指点而成就的。这样就构成了十法界。这是佛祖对我们这个宇宙(以银河系为主)的解释,还有更多、更深奥的解释,譬如宇宙外又有宇宙,佛祖在...

佛教怎样解释人类是怎么来的?
答:佛教解释人类说法:宇宙形态的变化,生命过程的流转,那是由于众生所造的“业力”的结果。业力是指有情众生(动物)使每一桩或善或恶的行为,像各种的颜色一样,继续不断地薰染到生命的主体——识田中去,再从识田之中,等待外缘的诱导而萌芽生长,正像播种在泥土中,等待日光、空气、水的诱导而...

佛教对宇宙起源的解释?
答:佛教里面说一心一宇宙,我们感知的宇宙不是相同只是相似。没有一个客观存在的宇宙。客观存在的东西叫“不可说”,也叫“法身”、“本心”,它无法被直接感知到,它无时无刻不再变成万物证明自己的存在。看到万物就知道他的存在,但他是找不到的,他就是存在着。至于你说的宇宙万物,都是本心的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