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以,而,为,其,于在文言文中的作用有哪些?

作者&投稿:善诚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之,于,而,以”在文言文中所有的解释~

之 zhī

〈动〉

(1)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 同本义 [grow]

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说文》

如语焉而未之然。——《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

(3) 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go to;leave]

之,适也。——《广雅》

自伯之东。——《诗·卫风·伯兮》

之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之虚所卖之。(“虚”同“墟”)——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佯狂不知所之者。——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欲之南海,何如?——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4) 又如:之如(前往);之往(去;到);之官(上任;前往任所);之国(前往封地);之适(前往)

词性变化


--------------------------------------------------------------------------------


◎ 之 zhī

〈代〉

(1) 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this;that]

宣王说之。(之:指南郭处士来吹竽。)——《韩非子·内储说上》

虎因喜,计之曰。(之:这,指上文所说驴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唐· 柳宗元《三戒》

当分明记之。(之:指共读情景。)——清· 袁枚《祭妹文》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之:代词,指天下事。)——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2) 又如:较之中学时代;因之,他将自己的整个心血都放了进去

(3) 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he;her;it;they;them]

郑商人弦高将市于 周,遇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4) 又

蹇叔哭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是指示代词,指代“巫医乐师百工”。)——唐· 韩愈《师说》

(5) 又如:取而代之;战而胜之;为之感叹;使之顺利发展;与之见面

(6) 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他的”、“其他的” [its;his;other]

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武王伐纣平话》

◎ 之 zhī

〈助〉

(1) 的 [of]

(2) 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

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开火者,军中发枪之号也。

(3) 又如:钟鼓之声;一家之长;原因之一;夫子之文章

(4) 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吾见师之出。——《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5) 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

口之于味,有同耆也。——《孟子》

◎ 之 zhī

〈形〉

具有字母S的形状的,“之”字形 [zigzag]。如:之江(江流曲折如“之”字者);之字路(曲折如“之”字形的路)


动〉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表示气出受阻而仍越过。本义:超过)

(2) 往;去 [go]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周南·桃夭》。毛传:“于,往也。”

予惟以尔庶邦于伐殷,逋播臣。——《书·大诰》

(3) 取 [take]

昼尔于茅,宵尔索陶。——《诗·豳风·七月》

(4) 如;好像 [look]

《易》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介如石焉,宁用终日,断可识矣。——《易·系辞下》

(5) 又如:于何(如何)

词性变化


--------------------------------------------------------------------------------


◎ 于

於 yú

〈介〉

(1) 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意义相当于“在”、“到”或“在…方面(上、中)” [in, at, etc.]

捐金于野。——《后汉书·列女传》

(2) 又

成于机杼。

射于家圃。——宋· 欧阳修《归田录》

(3) 又

葫芦置于地。

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于:介词,到。)—— 清· 姚鼐《登泰山记》

(4) 又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于1914年;于以(在何处);于兹(在此);于时(在此)

(5) 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相当于“向”、“对”、“对于” [for, etc.]

告之于帝。——《列子·汤问》

何有于我。——《论语》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唐· 韩愈《师说》

言于李愬。——《资治通鉴·唐纪》

语于富者。——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6) 又如:他做的事于人民有益

(7) 表示动作、行为的所从,意义相当于“从”或“自”、“由” [from]。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8) 在被动句中,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相当于“被” [by]

不拘于时。——唐· 韩愈《师说》

苦于多疾。——宋· 苏轼《教战守》

伤于缚者。——清· 方苞《狱中杂记》

择于自然。——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9) 又如:我限于水平,未能对这篇文章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

(10) 引进比较对象,意思相当于“比” [than]

甚于妇人。——《战国策·赵策》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同于真。——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11) 又

同于幻。

近于自然。——蔡元培《图画》

(12) 又如: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13) 表示把动作、行为加给对方,相当于“给” [to, etc.]。如:荣誉归于教练

(14) 表示相对的位置 [in]。如:垂直于肋板的脊柱

(15) 姓

◎ 于 yú

(1) 词缀。嵌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不必译出

以至于寸。——《后汉书·列女传》

越于诸侯。——《国语·晋语》

(2) 又

以免于难。

可以免于难。

(3) “於”



名〉

(象形。小篆字形,象胡须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内外两层,外层象两腮的胡子,内层象生在嘴下的胡子。“而”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颊毛) 同本义 [bristles on the jaws]

而,颊毛也。——《说文》

词性变化


--------------------------------------------------------------------------------


◎ 而 ér



(1) 从古沿用下来的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and;furthermore;moreover;but also;into the bargain;if;in case;however]

(2) 表示并列关系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3) 表示递进关系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4) 表示承接关系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宋· 苏轼《石钟山记》

(5) 表示转折关系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6) 表示假设关系

诸君而(如果)有意;瞻余马首可也。——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7)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

吾恂恂而起。——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 而 ér

〈代〉

(1) 你;你的 [you;your]

予岂不知而作。——《诗·大雅·桑柔》

余知而无罪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子归,殁而父母之世。——《国语·吴语》

尽于酒肉,入于鼻口矣,而何足以知其所自来?——《庄子·徐无鬼》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聊斋志异·促织》

(2) 又如:而翁(你的父亲)

(3) 这样,此 [this]

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4) 又如:而夫(此人;这人)

◎ 而 ér

〈助〉

(1) 表示偏正关系,相当于“之”,“的” [of]

虞之与 虢,相恃而势。——《淮南子·人间》

(2) 与“上”、“下”、“前”、“后”、“来”、“往”连用,相当于“以”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系辞上》

◎ 而 ér



(1) 用于句中,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岂” [how could;how is it possible]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2) 用于句末,相当于“耳”,“哪”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论语·微子》

◎ 而 ér

〈动〉

(1) 如,好象 [seem;like]

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吕氏春秋》

(2) 另见 néng



〈动〉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金文字形,象人。本义:用)

(2) 同本义。有一部分现已弱化成了介词 [use]

以,用也。——《说文》

以,用也。——《小尔雅》

凡师能左右之曰以。——《左传·僖公二十六年》

封疆社稷是以。——《左传·定公十年》

纯以形式。——蔡元培《图画》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

(3) 又如:以手代足(爬行。表示甘愿认错受罚);以疏间亲(关系疏远的人离间关系亲密的人);以耳为目(把听到的当作亲眼目睹的);以指测河(用手指测量河水的深浅。比喻达不到目的)

(4) 使,令 [take]

向欲以齐事王攻 宋也。——《战国策》

(5) 又如:以彰其慢(公开过失);以介眉寿(祝寿之词);以夷攻夷(使夷人自相攻伐)

(6) 凭借;仗恃 [depend on]

富国以农,距敌恃卒。——《韩非子》

(7) 认为,以为 [consider as ]

我以日始出。——《列子·汤问》

(8) 又如:以众暴寡(以人多势众的一帮去欺凌、迫害人少势弱的一方)

(9) 做,从事 [do]

教育事业最有意义,情愿终身以之的。——叶绍钧《倪焕之》

词性变化


--------------------------------------------------------------------------------


◎ 以 yǐ

〈名〉

(1) 原因,缘故 [reason]

何其久也?必有以也。——《诗·邶风》

(2) 无固定职业的人 [unoccupied person]

以闲民。——《拾雅》

候疆候以。——《诗·周颂》

(3) 以色列的简称 [Israel]。如:阿以战争

◎ 以 yǐ

〈介〉

(1) 把,拿 [using;taking;by means of ]——表示对事物的处置

俱以情告。——《世说新语·自新》

以刀劈狼。——《聊斋志异·狼三则》

(2) 又如:以力服人(用强制的手段使人服从)

(3) 依,按,凭 [in accordance with;by]——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或前提。犹言凭、根据

何以谓之文。——《论语》

以残年余力。——《列子·汤问》

以我酌油知之。——宋· 欧阳修《归田录》

以大中丞抚 吴者。—— 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以乡人子谒余。——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以其智力为也。——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

(4) 又如:以膺大统(继承帝位);以天自诿(听天由命);以时(按时;依时)

(5) 在,于 [in]——表示行动的时间、处所或范围

赏以春夏而刑以秋冬。——柳宗元《断刑论》

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余以乾隆。—— 清· 姚鼐《登泰山记》

(6) 从,自,由 [from]——表示行动或变化的起点

自古于今,上以天子,下至庶人,蔑有好利而不仁者。——《潜夫论》

今以长沙, 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史记》

(7) 又如:以下(下等;下层);以下之人(下等人;奴婢);以繁调简(清代府、州、县缺,有繁有简,分为最要、要、中、简四等。如山东是繁缺,安徽是简缺,从山东到安徽,是以繁调简);以郄视文(从缝隙里看杂色文采。比喻见识浅陋狭隘)

◎ 以 yǐ



(1) 为 [in order to;so as to;for]。如:以身殉职(为忠于本职工作而贡献出生命);以为后圆(为以后作打算)

(2) 因为,由于 [because of]——表示行为产生的原因

以贪勤民。——《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吾以捕蛇独存。——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成以其小,劣之。——《聊斋志异·促织》

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清· 袁枚《祭妹文》

以数谏故。——《史记·陈涉世家》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

(3) 又如:以致(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了下文的结果);以人废言(由于人不好,对其言论也加以否定);以利累形(因追求利禄而危害身体);以私害公(谓因私情而损害公道或公德);以理去官(旧指官员因正常原因卸任);以噎废食(由于吃饭打噎,便不敢再进食。比喻因偶然受到挫折。就停止应做的事情);以辞害意(因拘泥于辞义而误会或曲解作者的原意)

(4) 和,而 [and;as well as ]——表示并列关系

夷以近。——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载以来。——清· 周容《芋老人传》

一鸡瞥来,径进以啄。——《聊斋志异·促织》

(5) 则,那么 [then]——表示条件关系

战而不胜,以亡随其后。——《战国策》

(6) 才 [only]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宋· 苏洵《六国论》

以至于寸。(才达到一寸。)——《后汉书·列女传》

(7) 表目的或结果等 [aim;target]

智叟无以应。——《列子·汤问》

◎ 以 yǐ

〈助〉

(1) 用在单纯方位词或时间词之前,表示时间、方位、数量、质量、范围之类的界限

日观以西峰。——清· 姚鼐《登泰山记》

(2) 加在句中,表示语气的舒缓或调整节奏

微我无酒,以敖以游。——《诗·邶风》

(3) 加在句尾,表示肯定语气

夫晴蛉其小者也,黄雀因是以。——《战国策》

(4) 加在能愿动词后,类似词的后缀。如:可以;得以; 能以

一、之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
  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 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二) 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
  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四) 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可省去。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五) 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二、其
  1.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例如: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如:
  秦王恐其破璧(《廉颇蔺相如列传》)"其破璧"作宾语)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其闻道"作主语)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鞭蕖》"其可目"作宾语)
  (三)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的"。如: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四)指示代词,表远指。作定语,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
  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五)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2.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要"等或省去。例如: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示反诘)。
  汝其勿悲!(《与妻书》表婉商)。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期望)
  3.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表选择,可译为"还是"。例如: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这专耳,岂他人之过哉?(《送东阳马生序》表假设)
  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表选择)
三、而
  1.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如:
  (一)表示并列关系。如: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氓肃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过秦论》
  ⑤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过秦论》
  ⑥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
  (二)表示递进关系。如: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三)表示承接关系。如: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祭十二郎文》)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四)表示转折关系。如: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祭十二郎文》)
  (五)表示假设关系。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③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
  ④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
  (六)表示修饰关系。如: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七)表示因果关系。如: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③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论语》)
  (八)表示目的关系。如: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③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2.代词。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如: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四、于
  "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例如:
  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在)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在……方面)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在……中)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向)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到)
  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左忠毅公逸事》从、自)
  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跟、同)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对、对于)
  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记王忠肃公翱事》给)
  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例如:
  良曰:"长于臣"。(《鸿门宴》)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例如: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
  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
  "受"等字和它相应。例如: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4.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一)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
  于是秦王不悦,为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
  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二)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说》在这职业上)
五、以
  1.介词。(一)表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译用、拿、凭、依据、按照、用(凭)……身份"等,如: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二)起提宾作用,"把",如: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大半。(《赤壁之战》)
  (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例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例如: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2.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quot;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敛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quot;因为"。例如: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例如: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疱丁解牛》)

六、为
  1.动词:(1)做。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为学》)
  (2)成为。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鸿门宴》)
  (3)担任。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公为都御史,与太监某守辽东。"(《记王忠肃公翱事》)
  (4)是,算是。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活板》)
  (5)通"谓"。可译为"说"。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2.介词:(1)表被动。
  "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屈原列传》)
  "焦仲卿妻刘氏,为促卿母所遣。"(《孔雀东南飞》)
  (2)给,替。
  "疱丁为文惠君解牛。"(《疱丁解牛》)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鸿门宴》)
  "此人--为具言所闻。"(介词后面省略宾语"之","为之具言所闻"即给桃花园中的人详细地说出所听说的事情。(《桃花源记》)
  (3)向,对。
  "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
  "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触龙说赵太后》)
  (4)因为。
  "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齐桓晋文之事》)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答司马谏议书》)
  3.语气词:位于句尾,表疑问、感叹、反诘,可译为"呢"。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何辞为?"(《鸿门宴》)

一、之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例如: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2. 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1. 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2. 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 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 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4. 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二、以

(一)介词.

  1. 表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译用、拿、凭、依据、按照、用(凭)……身份"等,如: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   

  2. 起提宾作用,"把",如: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3.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如: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4. 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例如: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二)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1. 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quot;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2. 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3. 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quot;因为".例如: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三、而

(一)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1. 表示并列关系.如: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  

  2. 表示递进关系.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3. 表示承接关系.如: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祭十二郎文》)  

  4. 表示转折关系.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5. 表示假设关系.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二)代词.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三)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如: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四、为

(一)动词:

  1. 做. 如:"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为学》)   

  2. 成为.  如:"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鸿门宴》)   

  3. 担任.  如:"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4. 通"谓".可译为"说".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二)介词:

  1. 表被动. "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2. 给,替. "疱丁为文惠君解牛."(《疱丁解牛》)   

  3. 向,对. "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   

  4. 因为. "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齐桓晋文之事》)  

(三)语气词:位于句尾,表疑问、感叹、反诘,可译为"呢"。如:"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五、其

(一)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 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例如: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2. 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如:秦王恐其破璧(《廉颇蔺相如列传》)"其破璧"作宾语)  

  3. 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的".如: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4. 指示代词,表远指.作定语,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 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二)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句末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要"等或省去。例如: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    

(三)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表选择,可译为"还是"。例如: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这专耳,岂他人之过哉?(《送东阳马生序》表假设)  

六、于

(一)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例如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在)  

(二)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例如: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三)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 "受"等字和它相应.例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四)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1. 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 如:于是秦王不悦,为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 

  2. 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说》在这职业上)



作用有:
一、代词:代词是代替词、词组和句子的词。
它的作用是避免相同词语重复,使文章简洁。
常用词——之、其
二介词是把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介绍给动词、形容词,以表示与之有关的处所、时间、方式、原因、对象等的词。不能单独使用,它一定与所带的宾语组成介宾词组来修饰或补充说明动词、形容词,作句子的状语或补语。介词可根据功用分表处所的、表时间的、表原因的、表对象的、表凭借的、表被动的等六种。使用频率高,用法比较复杂的介词——于、以、为、与。
三、连词:连词是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词组或句子表示它们之间的某种关系的词,其本身无实在意义,但它可帮助我们认识句子的语法结构和逻辑关系,更准确地理解句意,连词可按其所表示的结构,逻辑关系进行归类。
(表并列关系、表层进关系、选择关系、表承接关系、表转折关系、因果目的关系、假设关系、修饰关系)
四、表示肯定、否定、推测、反诘等各种语气的副词。
五、助词
助词是古代汉语中不能单独使用,也不能充当句子成份,只在句中起某种辅助作用的词。
作用:一、之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例如: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輮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一) 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二) 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四) 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可省去.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五) 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二.以 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例如: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疱丁解牛》)
三、而
1、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2、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3、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4、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5.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6.通“如”:好像,如同。7.通“尔”,你,你的。8.复合结构的用法(1)“而已”:罢了。例: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2)“而后”:才,方才。例: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3)“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 作用有:
    一、代词:代词是代替词、词组和句子的词。
    它的作用是避免相同词语重复,使文章简洁。
    常用词——之、其
    二介词是把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介绍给动词、形容词,以表示与之有关的处所、时间、方式、原因、对象等的词。不能单独使用,它一定与所带的宾语组成介宾词组来修饰或补充说明动词、形容词,作句子的状语或补语。介词可根据功用分表处所的、表时间的、表原因的、表对象的、表凭借的、表被动的等六种。使用频率高,用法比较复杂的介词——于、以、为、与。
    三、连词:连词是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词组或句子表示它们之间的某种关系的词,其本身无实在意义,但它可帮助我们认识句子的语法结构和逻辑关系,更准确地理解句意,连词可按其所表示的结构,逻辑关系进行归类。
    (表并列关系、表层进关系、选择关系、表承接关系、表转折关系、因果目的关系、假设关系、修饰关系)
    四、表示肯定、否定、推测、反诘等各种语气的副词。
    五、助词
    助词是古代汉语中不能单独使用,也不能充当句子成份,只在句中起某种辅助作用的词。



之,以,而,为,其,于在文言文中的作用有哪些?
答: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急!急!急!文言文中:之、其、而、于、以、为的意思各是什么?(所有的用 ...
答: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二) 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

...以”‘观”“其”“于”“时”在各种文言文中的N种意思...
答:⑩<连>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和方式,可译为“而”,也可省去。《游褒禅山记》:“予与四人拥火~入。”⑾<连>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由于”。《廉颇蔺相如列传》:“吾所以为此者,~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⑿<连>表修饰和被修饰关系...

文言虚词"之""其""以""而""于"的意义和用法
答:一、之 意义:“之”作文言虚词时,起到取消句子独立性或调整音节的意义。用法:作结构助词时,“之”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作音节助词时,“之”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二、以 意义:“以”作文言虚词时,表示行为动作的原因、行为所使用的工具、行为动作的对象或...

含有之以而其为的文言文例句
答:1. 高中范围内古文中“之”“其”“而”“以”“为”的例句及用法 之《说文解字》:“之,出也。 象草过彻,枝茎渐益大,有所之也,一者地也。”段《注》:“引申之义为往,《释诂》曰:‘之往是也。 ’按:之有训为‘此’者。”▆⑴他,她,它(们)。 例: ①人皆吊之。(之:他,指上文善术者) ...

文言文:之,其,以,焉,而,于,为的多种解释(要有例子)
答: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2、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如: ...

语文文言文之,以,于,者,其,而,为的意思有什么
答:"因".例如;由于".例如,有时可译为""輮使之然也;而已".如;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多客?".(《赤壁之战》到)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 ②死而有知.(《出师表》在……中) 何故怀瑾握瑜. 长于臣"(二)表示递进关系;.(《师说》;孔子不能决也,"焦仲卿妻刘氏;...

初一下学期语文文言文所有虚词
答:"以,之,而,与,为,且,其,因,于"文言虚词用法(超详细版) 而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

文言虚词:"而,乎,乃,其,且,所,为,以,于,者,之"的意义,用法
答:[而、乎、乃、其、且、所、为、以、于、者、之]1.【而】(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可...

...爱莲说和核舟记中关于而、之、以、为,乃,于的所有用法
答:“而”有三个 1.表顺接,相当于然后,就 2.表转折,相当于但是,却 3.表并列,相当于并且,和 “之”一般是助词 的 “为”一般课下解释有 “乃”一般是于是,就 “于”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