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陋室铭、爱莲说和核舟记中关于而、之、以、为,乃,于的所有用法

作者&投稿:用杰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求《桃花源记》《短文两篇》(陋室铭和爱莲说)《核舟记》的重点字词解释(八上语文书人教~

 一片为例 连接到百度知道可以找到

武陵:郡名,现在湖南常德一带。 
  为业:把……作为职业,以……为生。为:作为。
  缘:沿着,顺着。
  行:划行。
  远近:偏义副词,这里指远。
  忽逢:忽然遇到。
  夹岸:两岸。
  杂:别的,其它的。
  芳:泛指花朵。
  鲜美:鲜艳美丽。(古今异义)
  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缤纷:繁多而纷乱的样子。
  甚:很,非常。
  异:意动用法,“以……为异”,对……惊异、诧异。(词类活用)
  复:再次
  前:前行(词类活用)
  欲:想要。
  穷:原指处境困难。同尽,这里是“走到……尽头”的意思。
  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尽:消失(词类活用)
  便:于是,就。
  得:看见。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若:好像。
  舍:舍弃。
  初:起初,刚开始。
  才:仅仅。
  通:使......通过。(使动用法)
  复:又。
  行:行走。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然,……的样子。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开朗:开阔而明亮。
  平:平坦。
  旷:宽阔。
  舍:房屋。
  俨然:整齐的样子。(古今异义)
  之:这
  属:类。
  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南北走向的叫阡,东西走向的叫陌。交通,交错相通互相通达。(“交通”一说 互相交错。)(古今异义)
  鸡犬相闻:(村落间)可以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种作:耕种劳作。
  衣着:穿着打扮。
  悉:全,都。
  外人:指桃花源以外的人,下同。(有更好的翻译:另外一个世界的人,因为桃花源人从秦到晋一直与世隔绝)
  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黄发,古时认为老人头发由白转黄是长寿的象征,这指老人。垂髫,古时小孩不扎结头发,头发下垂,这里指小孩子。(借代修辞)髫,小孩垂下的短发。
  并:都。
  怡然:愉快、高兴的样子。
  乃:于是,就。
  大:很,非常。
  从来:从……地方来。
  具:详细、详尽。
  之:代词,指代桃源人所问问题。
  要(yāo):通“邀”,邀请。(通假字)
  咸:副词,都,全。
  问讯:询问打探(消息)。
  云:说。
  先世:祖先。
  率:率领。
  妻子:指妻子、儿女。(古今异义)
  邑人:同乡的人,乡邻。
  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古今异义)
  复:再,又。
  焉: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从这里。
  遂:于是。
  间隔:隔绝。
  今:现在。
  乃(乃不知有汉的乃):竟然。
  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是两个词,不同于现在汉语的“无论”(古今异义)
  为:给。
  具言:详细地说。(具:通“俱”详细、具体。)
  所闻:指渔人所知道的世事。(闻:知道,听说)
  叹惋:感叹,惋惜。
  延至:邀请到。延,邀请。
  停:停留。
  辞:辞别。
  去:离开。
  语:对……说,告诉。
  不足:不值得。(古今异义)
  为:介词,向、对。
  便扶向路:就顺着旧的路(回去)。扶:沿着、顺着。向:从前的、旧的。
  处处志之:处处都做了标记。志:名词作动词,做标记。(词类活用)
  及:到达。
  郡下:太守所在地,指武陵。
  诣:晋谒,拜见。
  如此:在桃花源的见闻。
  即:便。
  遣:派遣。
  寻向所志:寻找先前所做的标记。寻,寻找。 向,先前。 志,标记。
  遂:最终。
  复:再。
  得:找到。
  高尚:品德高尚。
  士:隐士。
  欣然:高兴的样子。
  规: 按计划,打算。(词类活用)
  未:没有。
  果:实现。
  寻:不久。
  终:死亡。
  问津:问路,这里是探访,访求的意思。津:本义渡口。
  世外桃源:比喻理想中环境幽静、不受外界影响、生活安逸的地方。现用来比喻一种虚幻的超脱社会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境界。



“而”有三个 1.表顺接,相当于然后,就 2.表转折,相当于但是,却 3.表并列,相当于并且,和 “之”一般是助词 的 “为”一般课下解释有 “乃”一般是于是,就 “于”忘了

1.表顺接,就
2.表转折,却
3.表并列,和
4.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翻译。

文言虚词用法(超详细版)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如: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1.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如: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例如: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战》)
(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例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例如: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2.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敛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例如: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

“为”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也可以用作助词。用作动词,意思是“做”。还可作判断词“是”用。这些都属于实词范围。下文介绍作虚词用的几种用法。
1.用作介词。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
(一)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例如: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二)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例如:
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
公为我献之。(《鸿门宴》)
(三)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例如: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四)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例如: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序》)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例如: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
(六)表示被动关系。读阳平声,可译为“被”。“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例如:
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五蠹》)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
2.用作助词。读阳平声,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可译为“呢”?例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何辞为?(《鸿门宴》)

请问《桃花源记》、《陋室铭》、《爱莲说》、《核舟记》、《大道之行...
答:第二第三个都是 廉洁 出淤泥而不染的情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高尚品格

八年级上册必背课文有哪些
答:八年级上册必背课文如下:课文有《桃花源记》《陋室铭》《爱莲说》《核舟记》《大道之行也》《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湖心亭看雪》。课文简介: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此文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

八年级上语文文言文
答:文言文有:桃花源记、陋室铭、爱莲说、核舟记、大道之行也-<礼记>、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观潮、湖心亭看雪、石壕吏《桃花源记》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途的远近。忽然看见一片桃花林,桃花林生长在溪流两岸,长达几百步。(桃花林)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艳美丽...

跪求《桃花园记》《陋室铭》《爱莲说》《核舟记》《大道之行也》《望 ...
答:桃花源记的试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百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

求《桃花源记》《短文两篇》(陋室铭和爱莲说)《核舟记》的重点字词解释...
答:外人:指桃花源以外的人,下同。(有更好的翻译:另外一个世界的人,因为桃花源人从秦到晋一直与世隔绝)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黄发,古时认为老人头发由白转黄是长寿的象征,这指老人。垂髫,古时小孩不扎结头发,头发下垂,这里指小孩子。(借代修辞)髫,小孩垂下的短发。并:都。怡然:愉快...

核舟记,大道之行也,桃花源记,陋室铭,爱莲说哪篇重要按高到底排_百度知...
答:中考必考16篇课文中,第三册就占了5篇,是《桃花源记》《陋室铭》《爱莲说》,还有2个是26和27的第二篇,名字忘了..至于重要性,我认为期中考或单元考会以桃花源记出现的可能性较高,一般考得是翻译而《陋室铭》和《爱莲说》考得应该是对文章的理解。核舟记我个人认为几率不大..顶多是前3段.拿出来考一下,前...

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六单元讲读的文言文和课外十首古诗。
答:第五单元文言文:《桃花源记》、《陋室铭》、《爱莲说》、《核舟记》、《大道之行也》、诗:《望岳》、《春望》、《石壕吏》第六单元文言文:《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观潮》、《湖心亭看雪》、诗:《归园田居(第三首)》、《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登岳阳楼(第一...

人教版初二语文课本上册必背课文
答:《桃花源记》、《陋室铭》、《爱莲说》、《大道之行也》、《三峡》。具体解释如下:1、《桃花源记》《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此文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

语文问题
答:《桃花源记》是一篇散文 《陋室铭》是一种铭文,也可以算散文 《爱莲说》“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体裁,可以直接说明事物、阐述事理,也可以通过叙事、写人、咏物来论说道理 《核舟记》是说明文 《大道之行也》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体裁从表达方式角度来分应为议论文,从文学角度...

翻译古文
答:青苔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子中。与我谈笑的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阅读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桃花源记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