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人吃完饭不问多少钱,放下银子就走,店小二也从不阻拦?

作者&投稿:禽削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因为没有必要阻拦,古代的一顿饭不会比现代下个馆子贵。因此银子的购买力相当给力,只会多不会少,所以店小二才不会阻拦。

古代的酒楼饭馆

电视剧里常常能看到一个大侠风尘仆仆地来到一个酒楼,一坐下就点了一桌子酒肉,大快朵颐之后,丢下一锭银子就扬长而去。电视剧看多了,给人的印象是古代人吃顿饭就是那么贵,没有几两银子,似乎都不好意思在古代下馆子。

可事实上,古代的酒楼消费没那么贵,毕竟古代的酒楼只是去吃饭的地方,没有其他消费,所以光吃饭菜,还真花不了几个钱,也就是说按照古代的物价,去趟酒楼,点上几个招牌菜,也就不过几十文钱的事,还真用不到一两银子。所以古代的酒楼是古人经常消费的地方,不可能贵得离谱。

古代银子的购买力

都知道这银子在古代就是货币,但古人平时最常用的货币还真不是银子,而是铜钱。主要是因为这银子在古代属于大额面值的货币,就相当于现在几张百元大钞,小老百姓一般的日常消费用不到银子这样的大额货币,因此在古代实际能使用银子的场合不多。

这还真不是开玩笑的,因为古代的物价不高,按照古代100文一石大米(一石大米大约为现代120斤),那么一两银子就可以购买十石大米,也就是现代的1200斤左右大米,要是折换成现代的钱,怎么也得有几千块钱吧。可见在古代银子的购买力确实很给力,一锭银子虽说不能在古代买下什么十分昂贵的东西,但至少可以让一个出行在外的古人,吃喝用度一整天都不成问题的。

也就是说在古代,一般情况下,很少能用到银子来购买物品,或是结算费用,除非是做买卖的生意人,正在谈自家的营生,用到银子结算很正常,所以平常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很少能看到银子。如果有一个人用银子来结算费用,不用想,也不用犹豫,肯定不会亏本。

而且古代的一锭银子少说也得有个几两重,就算是碎银子,也有一两左右,按照银子的购买力,支付小老百姓的日常消费绝对是绰绰有余,说不定还能狠狠地赚上一笔小财。为什么这么说呢,主要是因为在古代这银子找零非常困难。

现代支付手段很多,不管是线上线下支付,也不管是多大多小金额支付,总之最后都能够精准支付,就算没有零钱,商家也会找零回来,就是不会让你白掏不该支付的钱。但在古代,这就很有难度了,虽然文钱很流通,而且与银子的兑换标准也很统一,可古代银子的校准仪器很少。

也就是说在古代,不是人人都能手中有个精准的称重银子的仪器。有人拿着银子来结算,虽然知道肯定是多了,但却因为没法知道具体银子的重量找零,一般商家不愿意找零,就会拒绝接受银子支付费用。在古代拿银子出来结算,那就是做好了多的就是小费的觉悟,根本不打算让商家找零。

所以在古代消费不算昂贵的酒楼,如果有人吃完饭,放下银子就走。店小二肯定不会阻拦,说不定还能偷乐很久,毕竟这是一笔稳赚不亏的买卖。







为什么古人吃完饭不问多少钱,放下银子就走?这只是在现代的影视上才会出现的而已,特别是在一些武侠影视上,一个大侠吃顿饭还在计较找零,那不就没有了大侠的豪爽么。事实上,古代人出去吃饭也肯定会问价找零的。

在古代,常用的货币有铜钱、银子和金子等,银票也是宋朝才出现的。而一般情况下,一两银子是1000文铜钱,所以银子是面值很大的货币,一般平民用的都是铜钱比较多。

那么,在古代吃一顿饭要多少钱呢?

先来算一下古代银子跟现代人民币的汇率,我们就以大米的价格来算,因为这更接近真实更准确。在宋朝,一石米大概为六百文钱左右,一石米约为现在的59.2公斤;现在呢,1公斤大米大概是三四块;我们就按宋朝石米600文钱,现在大米每公斤3.5算,宋朝一石米大概是现在的207.2元,那么,宋朝的1两银子就相当于现在的345块。

345块钱吃一顿饭,现在看来好像不算什么,特别对于一线城市来说。但细想一下,在平时的日常来说,我们也很少吃300多块钱一顿的饭吧。日常来说,我们吃一顿饭也就一百几十块钱,那就相当于宋朝的两三百文钱,所以一两银子可以吃几顿了,而且,古代的物价也跟今天的无法比,十几年前的物价跟现在都已经无法比了。而宋朝又已经是经济比较好的时代,如果是其他经济不那么好的朝代,那一两银子的购买力就更强了。

所以,在古代,如果你吃一顿饭,放下一两银子就走,那大概率是多给了,店小二自然也不会阻拦了。当然,你大摆宴席那就不一样了,但我们还是按照三俩人日常下一次馆子的花费来计算。

以上及个人的观点,及粗略的计算,有什么不对的地方,请大家纠正一下哦,谢谢。



我们在电视剧中经常能够看到,古代人吃完饭之后放下几块散碎银子。然后直接离开,店小二从不劝阻,反而是喜笑颜开地将银子收好。其实当你了解完银子的购买力之后,你也不会阻拦。古代的货币除了常规的铜钱之外,银子也是非常重要的货币之一。而且在古代,银子的购买力要远远超过铜板。

为了方便计算,我们从唐朝开始。毕竟唐朝以前,金银的产量非常有限。基本上没人会拿着当货币。唐朝是我国历史上最繁荣的朝代,也是对外交流最多的朝代。在大唐,一两白银大约可以购买100斗米。差不多10石,相当于现在的1200斤。也就是说,一两银子可以买半吨大米。现在的大米价格约为2块钱一斤。一两银子在唐朝的购买力相当于2400元。而散碎的银子往往在半两或者四分之一两左右,差不多20到50克。差不多也就是400-1000多块钱。我们平常出去聚餐,吃得好一点,七八个人也就吃个三五百块钱。所以放下一些碎银子是足够抵扣饭钱的。甚至还有盈余。

那么到了宋朝呢?宋朝的商业发展非常兴盛。而且金银的开采量也逐步增大,所以在宋朝,一两银子差不多相当于1500块钱左右。放到现在,一些三四线城市,1500块钱已经足够一个人生活大半个月所需了。吃完饭放一两银子在桌子上拔腿就走,店小二可能还会眉开眼笑地跟你说:客官,以后常来啊。

到了明朝,一两银子的购买力下降了很多,相当于我们现在的500块钱。而到了清朝,一两银子相当于我们现在的200块钱。而到了清朝,银票开始出现。不过银票的价格较高,一般没人会用银票来买东西和吃饭。大多数还是用散碎的银两和铜版。

其实不管历朝历代,很少有人会在吃饭之后直接扔下银子就走。因为这种行为太败家了。打个比方,这种行为放到现在就是你和四个人去酒楼点了四五个菜,要了一瓶酒。吃完喝完扔下1000块钱就走了。大多数人吃完饭还是用铜板结算,不会多给。即便是使用散碎的银两,也多是等待小二找零。然后再离开。

影视剧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和小说一样。里面的种种场景都是经过了艺术加工的。导演之所以让这样拍,更多的还是为了表现出主角的豪放气概。如果主角是一位大侠,吃完饭之后还等着店小二用银剪给自己找零,然后再将散碎的银子收好。那么肯定会给这个角色降分。让观众觉得这个角色没有一点点豪者之气。而且有一说一,在古代,元宝这种东西是不太常见的,一般只有国库里面有。平常人大多数使用的还是剪碎了的银两。



首先,你并不知道古人究竟是如何吃饭付账的?放下银子就走的一般只有电视剧和小说里会这么干,大多数出门吃饭的人,都是付的铜板。铜钱才是人们日常生活所使用的货币,至于金银珠宝,那是达官贵人们的标配。

一、银子在我国古代非常稀缺,从明朝中后期才大量涌入

我国古代本土所出产的白银数量是相当稀少的,古人们主要的货币体系是靠铜钱支撑的,直到明朝中后期,大量的白银才通过海外贸易的形式涌入国内,这个时候银子才能以钱的形式进行流通,其市场价约为“1两银子=1000个铜板”,并且这个换算方式还存在着巨大的波动,清末时期“1两银子=5000~7000个铜板”

至于一两碎银子的购买力,大约就相当于我们如今的200元左右,而普通1个铜板,大约相当于0.2元左右,在古人的日常生活之中,2个铜板差不多可以买一个馒头

二、古人日常吃饭都是付的铜钱,一锭大的银元宝甚至可以买房

咱们一般看古装电视剧的时候,也就是行走江湖的大侠或者是富家公子会拍下一锭银子,然后潇洒的离开饭桌,店小二过来就会望着对方的背影,投去羡慕和感激的目光,毕竟这锭银子足够普通家庭好几个月的生活费了,用来结一顿饭钱,那是绰绰有余。

一般人家根本没这个实力和气魄去造,假如你看《武林外传》,就会发现客人们结账都是用的铜板,贾掌柜往脚底板藏私房钱也是铜板。真要是谁拿一锭银子出来结账,那就是标准的爷,需要好酒好肉款待着,上好的厢房安排着,根本不需要去称重,打眼一看,用手一掂,就知道绝对稳赚不赔,至于真假也可以通过用牙咬的方式辨别。

此外,有许多步骤和镜头是电视剧不需要的,都会隐去不提,不然电视剧就没办法拍了,硬要说的话,你见过电视剧的哪个大侠还整天找地方大小便呢?你会不会替他们觉得憋?

再有,我们平时看到的那种大银元宝,它单独拿出来一锭,就可以到大城镇的繁华路段买一套房子了,只要房子面积不是太大,一锭稳稳的够。

还有,在需要用到银子的都是大宗贸易场合,那个时候会有专业人士出来鉴定银子的真伪,还会仔细的称重,以保证交易的合理。如果一锭完整的银子太多,还有专门剪银子的剪子,可以从完整的银钱上面剪下一块。在清朝的中后期,人们平时如果嫌带上一堆铜板出门太重的话,也是可以带上碎银子,以方便支付和携带。



实古人去酒店吃饭喝酒,就跟我们现在的人下馆子吃饭一样,如果在古代直接拿出一锭银子,就相当于你现在下馆子吃饭给人家开出一张支票,问题是你什么时候下馆子吃饭的时候见人开支票付账?

要知道在古代来说,银子的购买力是非常强的。如明朝的万历年间,一两白银可以购买二石大米,当时一石是94.4公斤,一两银子就能购买188.8公斤大米,折合377.6斤,拿到现在来说按照一斤大米2元左右计算,明代万历年间一两银子就相当于如今的755元左右。再如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中有过详细的记载,在清代为1000-1200文兑换一两白银,而乾隆年间做长工的一年的工钱也就2500文左右,折合2-2.5两白银。康熙年间猪肉是30-35文一斤,到了嘉庆道光年间涨到了50-60文,我们按照1000文兑换一两白银,今天大约30元一斤猪肉计算,一两白银在康熙年间的购买力相当于如今的1000元,在嘉庆道光年间的购买力也相当于如今的500元左右。

因此根据以上的资料,我们不难看出一两白银在古代来说,其购买力基本相当于如今的500元以上。而在古人下馆子吃饭的时候,突然拿出一锭银子,这是什么概念?一锭银子动不动就是五两、十两甚至更多,这就好比你今天下馆子吃饭,可能只有百把块钱的饭钱,你一下子至少是拿出了大几千给老板,人家会怎么看你?肯定会把你当神经。


之所以我们会形成古人下馆子吃饭动不动就拿出一锭银子的印象,是古装剧的误导,在古装剧中,往往是一个大侠点了一桌子酒菜,然后大快朵颐地吃了起来,吃完了以后直接放下一大锭银子走人,显得十分地潇洒。(似乎那些大侠从不为钱发愁)

但是在真实的古代环境中,这种情况应该是极少出现的。按照我们正常的情况来说,在付账的时候会拿出比桌子上的饭菜钱稍微多一些的钱给店家,不可能会拿出数倍于饭菜钱的银子给店家。

而真用银子结账,无非是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点的饭菜确实点多了,比如请客或是一帮人胡吃海喝的情况下,也是有可能用银子结账的。如果老板与客人不熟的话,当客人拿出银子付账的时候,老板也会先验下银子,店小二也会小心翼翼地把银子拿给店掌柜,店掌柜在验完银子的成色后还会用专门的戥子称重,之后就是找零之类的。

PS:银子在古代来说相当于如今的千元大钞,就拿如今来说如果你给店家100元通常还会用验钞机之类的验一下。在古代来说如果收到的是假银子,店家就真的亏大发了,所以对于银子如果不是熟人熟客的话,通常都会小心地验一下。


古代称碎银的工具——戥子

二是客人和老板本身就很熟,而且经常在这家店吃饭,一次给一大锭银子就当时存在这里,把这笔钱记在账上,以后来这里吃饭就在这次给的银子里面扣,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充值卡之类的,你在饭店充个几千上万的卡,以后来这家饭店就在卡里面扣。这是因为客人和老板往往是当地相熟多年的人,所以客人给的银子老板放心,客人也不担心老板会不认账。

三是土豪不在乎钱的。这种人也不能说没有,如今我们偶尔也会遇到只是生活中不多而已。当然也不排除在古代就有那种不在乎钱的土豪,过着非常潇洒的生活,明明可能就几两银子的饭菜钱,随便从兜里拿出一大锭银子(几十两),然后潇洒地跟店小二说道“爷吃饱了,不用找了”,然后店小二点头哈腰地目送这位爷然后扬长而去。

最后说一下,其实古装武侠剧中很多场景都是有意为之,而非真实情况。比如一位大侠进了饭馆,通常要好几斤酒、几斤肉之类的大餐,吃完以后把一大锭银子放在桌上潇洒走人,其实是为了衬托大侠的豪爽,给形象加逼格而已。而且如果你是导演的话你也会这样拍,因为店小二在拿了银子以后,如果按照古代的正常程序还要把银子拿到掌柜哪里去验,验完了才会让客人走人,你说这个过程会有多麻烦?观众会看吗?所以大侠在放了一大锭银子之后就潇洒走人才是最佳的剧情方式。



为何古人吃完饭不问多少钱,放下银子就走,店小二也从不阻拦?
答:古代人下馆子喝酒, 吃完留下一块银子就走,小二还不数钱那是电视剧看多了吧,除非非常熟悉的老顾客,否则店小二肯定要查看银子真假、成色和分量。在中国古代大部分时候通用的货币是圆形方孔的铜钱,白银作为货币流通,是在明朝中期大量白银流入以后。而在中国古代,流通的白银是以重量计价,不是由官方...

为什么古人吃完饭不问多少钱,放下银子就走?
答:”这样的情节我们在古代的电视剧中会经常看到。也就是说有一个人去饭店里吃饭,点了一桌子菜。吃过之后,从口袋里掏出一锭碎银子放在饭桌上就离开了,这个时候店主不仅不担心他付的钱不够,而且还乐得笑着送客。那么为何古代人吃过饭放下碎银子就敢离开呢?店主不仅不担心钱不够,为何还这样乐...

在古代电视剧中,为什么古人吃完饭都不问多少钱,放下银子就走?_百度知 ...
答:电视剧中这有演也有他们的目的。主要就是古代人明码标价,从不乱涨价没有什么天价鱼,天价虾,更没有差价。古代人一进店,自己点喜欢吃的自然就知道该付多少钱了,大袖管里装的零钱整块的银子。所以吃完就付钱,店小二一收完事,特别简单。那个时候没有吃霸王餐的,武功多高吃饭也给钱。秦叔宝如何...

为什么古代人去客栈吃完饭之后放下银子就走,从来不问多少钱?
答:而且吃饭的人多小二也没有耐心去数。对于他们这些没有家的人,轻松就是最大的愿望,如果让他们整天背着一袋子的铜板,不仅招惹小偷,自己拿着也是累赘,他们一般用的都是碎银子。店小二也比较喜欢这些江湖人士来吃饭,毕竟吃一顿饭也不过几百个铜钱,这样一回下来就可以赚好多钱。

放下银子就走,为什么古人吃完饭不问多少钱?
答:这个问题其实并不准确。在很多电视剧里,我们确实常常可以看到顾客吃完饭以后,随便放下一锭白银就走了。不过实际上即使是在白银成为流通货币以后,古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机会也不多,店家更不会随随便便接受白银。在中国古代很长一段时间内,正式的流通货币其实是铜钱,金银只有在大宗交易时,才会出现。

为什么古人在客栈吃完饭放下银子就走,不问多少钱,店小二也从不数银子...
答:当然了,如此不真实的场景里有一点是很真实的,那就是在古代一锭银子的购买力非常强,所以主角留下银子,店小二根本不用考虑这锭银子够不够饭钱,除非像“海天盛筵”那般奢靡,否则一顿普通甚至稍微豪华一点的饭,最小的一两银锭都足够了!其实在古代,民间流通的货币最主要的不是银锭而是方孔圆钱。银...

影视剧中古代大侠吃完饭,不问价钱扔下银子就走,古代真的能这样吗?_百...
答:在很多影视文学作品中,经常都有这样的形象,古代的大侠在行走江湖的时候,吃完饭从来不问多少钱,扔下银子就走了。 比如在《水浒传》中讲述鲁智深帮助金翠莲的时候,要资助盘缠,便去身边摸出五两来银子,放在上,但是感觉这个钱不太够,因此开始进行众筹,先是问史进借,史进便取出十两银子,李忠也从身上摸出二两银子,...

为什么古人吃完饭不问多少钱,放下银子就走,店小二也从不阻拦?
答: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就必须先了解古代的货币体系,以及物品的定价知识。搞懂了这两点以后,“为什么古人吃完饭不问多少钱,放下银子就走,店小二也从不阻拦”这个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古代货币体系 在纸币出现前,中国古代使用的是硬通币,主要是金、银、铜、谷、帛等(个别地方用的是铁币)。与...

为什么古人吃完饭不问多少钱,放下银子就走,店小二也从不阻拦?
答:为什么古人吃完饭不问多少钱,放下银子就走,店小二也从不阻拦?对于题主这个问题,我觉得题主肯定是古装武侠剧看多了。因为按照正况况况下拿银子付账全部是一个普通人能够做出来的事情,因为银子实在是太过贵重。而且即便是他们用银子付钱,小二通常情况下也要将银子交到柜台,账房先生仔细的检验银子的...

为什么古人吃完饭不问价格直接给钱,放下银子就走
答:古装剧我们也看过不少了,我们经常会见到一个场景就是,客官来到店里吃喝,吃完了价格也不问,直接留下银子就走了。而且这种场景的主角一般都是民间的风云人物,大侠什么的。看到这里很多人就会有疑问了,难道古代人去店里吃喝都是这么给钱的么?而且真的是用银两进行付钱的吗?1,明朝以前 在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