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第五篇的道是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周注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孙子兵法十三篇》原文:“道者:令民与上同意者也;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民弗诡也。”要解释这里的“道”,其实孙子自己在其他篇章中有说,我姑且举个旁证;
张藏本孙武兵法八十二篇》中有这样一段话:阖闾曰:“古今之皆言治国有道。有道者善治,善治者固成。孰有道,孰无道?孰善治,孰无治?孰固成,孰先亡?”对曰:“明君之间也。古今之天下者,民之天下也。故民大君小有道也,君大民小无道也。治者正理安民也。故义大亲小善治也,亲大义小无治也。民害者国强也。国强则民善用,善用则不乱,不乱则固成。故古今亩大税小固成也,亩小税大走亡也。

五事之首的“道”,孙子其实说的很清楚,核心在于,“与民之共利,除天下之共忧”,《淮南子•兵略训》类似的一段话,即:“故同利相死,同情相成,同欲相助。顺道而动,天下为响;因民而虑,天下为斗。”这段话的意思说明:“道”既反映了民众物质方面的需求,也反映了精神方面的追求,它是通过相同的利益、相同的情感和相同的理想将民众结为“相死”、“相成”、“相助”的一个整体。所以说,“顺道而动”,就会得到天下的响应;为民众而考虑的目标,必将会成为广大民众为之而奋斗的目标。

孙子之所以称之为兵圣,在于其用兵的战略高度,开宗明义,战略高度很高,所以上来就阐述的是“道”,按照现代人的说法,其实就是用兵必须考量与战争相关的政治因素,包括战争的目的和性质。 “道”的运用在于可以使民众与统帅同心,为了实现统帅确定的目标,民众能够将生死置之度外,并且没有丝毫的疑惑和犹豫。
考虑战争问题,我们必须首先考虑战争的政治目的和政治要求,分析和判断战争是不是正义的,是不是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不是符合时代进步的潮流。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够判断战争能否获得民众的支持。如果有了“道”,我们就可以调动起成千上万人民群众的力量,就会获得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战争伟力,就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
在失传数千年的《军政》中有一个章节叫做《道行》,我藏有这个篇章,就公布一下,也很详细的阐述了孙子开篇的“道”,这也说明孙子的兵书并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实际上孙子也是借鉴了前人的研究成果:
备注:军政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初步形成阶段的主要军事著作。与之同等的还有《军志》。是西周时期萌芽形态的兵书,早已失传。
《军政》之《道行》曰;止道之灾曰五;曰耗;曰屈;曰陵;曰挫;曰疲;
有灾而眎,行应之原曰九;曰不知明;曰不知胜;曰不知会;曰不知过;曰不知心;曰不知机;曰不知殃;曰不知备;曰不知借;
止道行;行必大灾也,信观天下败者;皆行止道也;止道者;逆天而行;逆地而行;逆人而行;逆法而行。天下胜者;皆行启道也。启道者;顺行也;顺行者;顺天而行;顺地而行;顺人而行;顺法而行,故而道行者;知顺知逆;兵胜也;启道止道;顺逆之道;麟凤之将;王霸之道。
白话翻译:
《军政》兵书中《道行》这个章节中说:自取灭亡的灾祸的有五种:一是‘耗兵’二是‘屈兵’三是‘陵兵’四是‘挫兵’五为‘疲兵’;
有了灾祸而视察其原因,行动应验上面(五种情况)的原因有九条:
一;不知道用兵的客观规律,军队作战失败;
二。不知道不懂得政治胜利和军事胜利之间的关系,军队屡屡陷入困境;
三、不知道用兵聚散离合的关系,军队不能建立大功;
四、不知道自己的过错,军队丧失民心;
五、不知道正心诚意,心浮气躁,军队混乱;
六、不知道抓住有利的条件而疏忽懈怠,面临有利的时机却迟疑不决结果错失战机;
七、不知道祸害会给军队带来什么样的严重后果;
八、不知道需要做好充分的战备工作,不打无准备之战;
九、不知道善于凭借什么样的有利条件来加强军队的力量;
大家看第二条“二。不知道不懂得政治胜利和军事胜利之间的关系,军队屡屡陷入困境;”,这个说的就是孙子描述的“道”,在不遵循情况下的后果。
韩信老兄当时看到这段话的时候,曾经异常激动,特别写了一个“读后感”,当然这个读后感后来也失传了,我特地从收藏的兵书中找出来,公布下下,他说:“按照自取灭亡的方式行事必定会带来大的灾祸。我(韩信)观察天下失败的例子,都是按照自取灭亡的方法行事。自取灭亡的人,不遵循天时地利人和及正确的方法而自以为是。天下能够取得胜利的例子,都是按照客观规律行事。按客观规律办事的人是因为顺应行事,顺应天时地利人和及正确的方法,所以懂得按照客观规律行事的人,知道什么是顺应什么是逆反;军队就会战胜;遵循或违反客观规律对应着顺应或逆反;有着聪明才智的将领,才是“麟凤之才”。”

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是什么意思?
答:此句出自《孙子兵法》。完整句子是"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1)一曰道,(2)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这句意思是:因此,要通过对敌我五个方面(五事)的情况进行综合比较,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政治,二是天时,三是地势,四是将领,五是制度。

今存《孙子兵法》的13篇内容分别是什么?
答:今存《孙子兵法》约五千九百字,共十三篇“孙子”石碑:第一《计篇》,主要论述研究和谋划战争的重要性,通过战略运筹和主观指导能力的分析,以求得对战争胜负的预见,提出了“五事”“七计”、“兵者,诡道也”、“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等军事原则;第二《作战篇》,主要讨论物力、财力、人力与...

孙子兵法中的第五篇四篇的意思是什么
答:第五篇是说《兵势》,讲的是战争的胜负影响会受到主观、易变、带有偶然性的因素影响,如士气的勇怯、兵力的配置。所谓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 第四篇是说《军形》,讲的是战争的胜负影响具有客观、稳定、易见等性质的因素,如军队的数量、战争的物质准备,以及对应的作战原则。军队利用各种“形...

孙子兵法与经商之道
答:一、应用“道、天、地、将、法”搞好企业经营 《孙子兵法?计篇》写道:“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一个企业在进行...

《孙子兵法》知识框架
答:《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兵书,被誉为“兵学圣典”,李世民曾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孙子兵法》共十三篇,六千字左右,作者是春秋时期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凡十三篇,每篇皆以“孙子曰”开头,按专题论说,有中心,有层次,逻辑严谨,语言简练。一、...

孙子兵法中知胜之道有五,其内容如何
答:也就是“知胜之道”。要想影响战争结果,取得胜利,就要了解战争规律,掌握战争指导规律,而“知”的过程和结果,就是了解并掌握战争规律和战争指导规律。尽管孙子并没有提出“规律”二字,但他的战争认识论,已经触及到了规律的实质。也正是这种深邃性,才使《孙子兵法》具有了跨越时空的恒久生命力。

第五篇:《孙子兵法6—7》
答:《孙子兵法》在内容上存在一个层层递进的关系,大体上是先讲“战略”,再讲“战术”,先展开“战役”问题,再解决“战斗”问题。孙子在《虚实》篇解释了如何争夺“战役”主动权,在本篇开始解释如何争夺“战斗”主动权,也是从本篇开始,《孙子兵法》的内容过渡到了战斗和战术层面。 《军争》篇的中心思想是:如何保证...

孙子曰:“兵者,诡道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答:孙子曰:“兵者,诡道也。”出自《孙子兵法》中的《始计篇》,始计篇是孙子兵法的第一篇。讲的是庙算,即出兵前在庙堂上比较敌我的各种条件,估算战事胜负的可能性,并制订作战计划。1.原文 孙子兵法·始计篇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

《孙子兵法》的意思
答:孙子兵法第一篇就给出了总纲,从战略的角度去把握战争的胜败,“道天地将法”,在五事之中,“道”是列在首位的。(接下来岭南大讲堂还将推出道德经和现代管理的讲座,听储教授继续给你详解管理的大“道”)孙子的“道”有四种含义。首先,孙子自己给“道”下了这样的含义“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

孙子兵法中的五事是什么意思?
答:语出《孙子兵法》,这应该是第一卷的开篇 始计第一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 曰法。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危也;天者,阴阳、寒暑 、时制也;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