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第5兵势最后一段该怎么理解。不是译文,是见解。

作者&投稿:辉峡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孙子兵法主要内容~

《孙子兵法》全书共十三篇。《计》讲的是庙算,即出兵前在庙堂上比较敌我的各种条件,估算战事胜负的可能性,并制订作战计划。这是全书的纲领。《作战》主要是庙算后的战争动员。《谋攻》是以智谋攻城,即不专用武力,而是采用各种手段使守敌投降。
《形》、《势》讲决定战争胜负的两种基本因素:“形”指具有客观、稳定、易见等性质的因素,如战斗力的强弱、战争的物质准备;“势”指主观、易变、带有偶然性的因素,如兵力的配置、士气的勇怯。《虚实》讲的是如何通过分散集结、包围迂回。
造成预定会战地点上的我强敌劣,最后以多胜少。《军争》讲的是如何“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夺取会战的先机之利。《九变》讲的是将军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战略战术。《行军》讲的是如何在行军中宿营和观察敌情。《地形》讲的是六种不同的作战地形及相应的战术要求。
《九地》讲的是依“主客”形势和深入敌方的程度等划分的九种作战环境及相应的战术要求。《火攻》讲的是以火助攻。《用间》讲的是五种间谍的配合使用。书中的语言叙述简洁,内容也很有哲理性,后来的很多将领用兵都受到了该书的影响。

扩展资料:
《孙子兵法》在国外的流传,许多著述都认为以日本最早,朝鲜次之。因为这两个与中国相邻的国家在历史上与中国文化交流频繁,而日本奈良时代多次派遣学生到中国学习,无疑为《孙子兵法》的东传搭建了便捷的桥梁。
据史书记载,在公元734年,也就是处于鼎盛时期的唐朝开元二十二年,在中国留学长达17年之久的日本学生吉备真备历尽艰辛回到自己的祖国。这位兼修文武的饱学之士,在离开繁华的唐朝都城时并没有携带什么丝绸珍宝,而是用唐朝廷赏赐给他的钱来买书,将大批记载中国兵学阵法知识的书籍捆载而归,回到故乡后传授给日本的文士武将。
而据一部名叫《续日本纪》的日本古书所说,吉备回国后的第26年(公元760年),奈良王朝曾派授刀舍人春日部三关、中卫舍人土师宿弥关城等6人到太宰府跟随吉备学习《孙子·九地》、《诸葛亮八阵》以及结营向背等方面的知识。这说明吉备所带回的这批典籍中确实包括被人们奉为“兵经”的《孙子兵法》。如果这一记载准确无误的话,那么《孙子兵法》传入日本至少有1200多年的历史了。

这个“势”来自《孙子兵法·兵势篇》,该篇主要论述了出兵打仗的战术原则。文章指出,必须善于顺应天时,善于利用地利,充分发挥人和。为将之人能做到这三点,就能“所向者无敌,所击者万全”了。
【原文】孙子曰: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虚实是也。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更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哉!
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彍弩,节如发机。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
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
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译文】治理大军团就象治理小部队一样有效,是依靠合理的组织、结构、编制;指挥大军团作战就象指挥小部队作战一样到位,是依靠明确、高效的信号指挥系统;整个部队与敌对抗而不会失败,是依靠正确运用“奇正”的变化:攻击敌军,如同用石头砸鸡蛋一样容易,关键在于以实击虚。
大凡作战,都是以正兵作正面交战,而用奇兵去出奇制胜。善于运用奇兵的人,其战法的变化就象天地运行一样无穷无尽,象江海一样永不枯竭。象日月运行一样,终而复始;与四季更迭一样,去而复来。宫、商、角、徵、羽不过五音,然而五音的组合变化,永远也听不完;红、黄、蓝、白、黑不过五色,但五种色调的组合变化,永远看不完;酸、甜、苦、辣、咸不过五味,而五种味道的组合变化,永远也尝不完。战争中军事实力的运用不过“奇”、“正”两种,而“奇”、“正”的组合变化,永远无穷无尽。奇正相生、相互转化,就好比圆环旋绕,无始无终,谁能穷尽呢。
湍急的流水所以能漂动大石,是因为使它产生巨大冲击力的势能;猛禽搏击雀鸟,一举可致对手于死地,是因为它掌握了最有利于爆发冲击力的时空位置,节奏迅猛。所以善于作战的指挥者,他所造成的态势是险峻的,进攻的节奏是短促有力的。“势险”就如同满弓待发的弩那样蓄势,“节短”正如搏动弩机那样突然。旌旗纷纷,人马纭纭,双方混战,战场上事态万端,但自己的指挥、组织、阵脚不能乱;混混沌吨,迷迷蒙蒙,两军搅作一团,但胜利在我把握之中。双方交战,一方之乱,是因为对方治军更严整:一方怯懦,是因为对方更勇敢;一方弱小,是因为对方更强大。军队治理有序或者混乱,在于其组织编制;士兵勇敢或者胆怯,在于部队所营造的态势和声势;军力强大或者弱小,在于部队日常训练所造就的内在实力。
善于调动敌军的人,向敌军展示一种或真或假的军情,敌军必然据此判断而跟从;给予敌军一点实际利益作为诱饵,敌军必然趋利而来,从而听我调动。一方面用这些办法调动敌军,一方面要严阵以待。
所以,善战者追求形成有利的“势”,而不是苛求士兵,因而能选择人才去适应和利用已形成的“势”。善于创造有利“势”的将领,指挥部队作战就象转动木头和石头。木石的性情是处于平坦地势上就静止不动,处于陡峭的斜坡上就滚动,方形容易静止,圆形容易滚动。所以,善于指挥打仗的人所造就的“势”,就象让圆石从极高极陡的山上滚下来一样,来势凶猛。这就是所谓的“势”。

 《势篇》的”势”,是《形篇》的“形”(军事实力)的表现。换言之,“势”就是在军事实力的基础上,由于实行正确的作战指挥,从而在战场上所表现出的实际作战能力。从哲学上着,“形”是运动的物质,而“势”是物质的运动。《形篇》讲的是客观物质力量的积聚,《势篇》讲的是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这两篇是紧相联系不可分割的姊妹篇。我们从中也可看出,孙子在认识论上,反映了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这一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一)用兵作战必须掌握四个环节
  
  本篇首先提出了四个范畴:分数、形名、奇正、虚实,也是用兵作战必须掌握的四个环节、这是发挥军队力量的关键问题。这四者的先后顺序,不是随意排列的。孙子认为,从指挥关系上说,分数(组织编制)是第一位的,能否治理、提挈全军,这是关键。其次才是“形名”,是通信、指挥问题。再次是“奇正”,即变换战术和使用兵力,这是孙子在本篇所要论述的中心。最后是“虚实”,即避实击虚的作战指导,这是下篇的篇名和论证中心。这四个环节之间的逻辑联系是,要取得作战胜利,首先军队要有严密的组织体系,再要有一个灵便的通信联络、指挥系统,训练有素,令行禁止,善于机动的堂堂之阵,然后要有精通战术的将领指挥作战,最后是正确选定主攻方向,从而把胜利的可能性变为胜利的现实性。
  
  (二)灵活运用战术,出奇制胜
  
  孙子非常重视“奇正”,尤其重视“奇”的运用。奇和正是我国古代常用的军事术语,即指挥军队作战所运用的常法和变法。例如公开宣战是正,突然袭击是奇;正面攻击为止,侧面袭击为奇;权衡敌强我弱是正,而在战场上改变这种态势就是奇。还有,凡是一般指挥原则和方法(常法)是“正”,而临敌制变、慧心独创的指挥原则和方法(变法)是“奇”。例如,“十则围之”是正,“围师遗阙”是奇;“绝地无留”是正,“陷之死而后生”是奇,等等。《谋攻》中曹操注:主要兵力为正,次要兵力为奇。对于“五则攻之”以下各法,曹操更从兵力使用上作了进一步的发挥,对于后世学习《孙子兵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他说,兵力五倍于敌,就要以五分之三的兵力(主力)为正兵,以五分之二的兵力(次要兵力)为奇兵,实施钳形攻击。对于“倍则分之”,曹操指出,兵力两倍于敌,就以二分之一的兵力打正面,以二分之一的兵力打迂回(或侧击,或背击)。
  
  孙子说:“凡战者,以正台,以奇胜。”这是奇正运用的一般规律。就是以正兵台战,以奇兵制胜。例如,如元前718年,郑国进攻卫国,燕国出兵教授,与郑国的军队战于北制(今河南荥阳县境)。郑以三军部署在燕军的正面,另以一部偷袭其侧后。燕军只注意防备正面,背后遭到了郑军的突然袭击,结果大败。
  
  孙子说:“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加江河”。“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奇’与“正”的关系,则是相变相生的,“奇”可以变为“正”,“正”也可以变为“奇”,“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他认为一个高明的将帅,随着憎况的变化而变换奇正战法,犹如天地一样变化无穷,江河一样奔流不竭,总是善出奇兵,打败敌人。
  
  孙子把奇正的变化比喻为“形圆”,他说:“浑浑饨饨,形圆而不可败也。”指的是把队伍部署得四面八方都应付自加。使敌人无隙可乘,无法败我。《李卫公问对》中,唐太宗对于孙子的奇正有着出人意外的理解。他说:“以奇为正者,敌意其奇,则吾以正击之;以正为奇者,敌意其正,则吾以奇击之。”这样就把奇正的辩证关系和在实践中的灵活运用阐发得更为透辟了。
  
  活用奇正之术,变化奇正之法,是指挥员临机处置情况所必须把握的艺术。在广阔的战场上,尽管奇正的变化”无穷如天地,不竭加江河”,但落脚点都是以我的”奇”击敌的“虚”,以我的“正”对敌的“实”。军事家”循无端之环”,唯有善出奇击虚者,才算领悟了奇正变化的要旨。
  
  大凡指挥员判敝敌手的用兵企图,多是按照传统的习惯和一册的兵法原则来分析情况的,而出奇用兵的变法,有许多恰是一反常规之法。例如,山岳丛林地和水网沼泽地都不便于坦克部队机动,指挥员选择主突方向和进攻路线时,通常都会依据坦克部队的使用原则,尽可能地避开这些不利的地形。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些出奇击虚的著名战例,偏偏把主突方向、进攻路线选定在不利于坦克部队行动的地形上。例如1944年夏季,苏军在巴格拉季昂战役中,不是把主突方向选在便于坦克部队行动的乌克兰地区,而是选在白俄罗斯的森林、沼泽地,”由不虞(虞:预料)之道,攻其所不戒”《九地》。苏联影片《解放》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朱可夫到白俄罗斯的森林、沼泽地察看地形、从一只草鞋悟出了用伐木铺路,保障坦克破例通过难关的妙策,就是说的这个战例。
  
  (三)选择适当人指挥作战,充分利用有利态势
  
  战争是智慧的竞赛,更是力量的竞赛。奇正之变毕竟不是戏法之变,要把军队的战斗力充分发挥出来,真正做到出奇制胜,孙子提出了“势险”和“节短”两个重要原则,这上就是我们在《计篇》已经讲过的“造势”。”势险”说的是军队运动速度,孙子用“激水之疾(急速),至于漂石”作比喻,强调速度是发挥战斗威力的重要条件。“节短”说的是军队发起冲锋的距离,孙子用“骛鸟之疾,至于毁折”作比喻,要求军队发起冲锋时的接敌距离应像雄鹰搏击小鸟那样以迅猛的速度在短距离上突然发起攻击。例如,有一种小飞禽叫翠鸟(亦名钓鱼郎),绿色的羽毛,体长约15厘米,头大、体小,有一个像钉子一样的尖尖的嘴。它在水面上飞行,发现水中有鱼,就将双翅夹拢,依靠全身的力量,自天而降,如利箭入水,直冲其鱼。有时还能捉到比它自身还大的鱼。本篇中所讲的“其势险,其节短”,就像这个鸟,冲下来很猛(势险),时间却很短促(节短)一样。“势险”、“节短”就是孙子“造势”思想的要义所在。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势险”、“节短”呢?孙子提出了一个著名的作战原则——“以利动之,以卒待之”。注家们称之为“动敌”。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实施机动,调动敌人。成功的机动是“造势”的关键。因为机动的目的就在于创造和利用敌人的过失或弱点,以便取得主动,形成优势地位。
  
  孙子接着论述了“动敌”的两个办法。
  
  第一,示形。孙子说:“形之,敌必从之。”意思是以假象迷惑敌人,敌人必定上当。例如,公元前341年,魏国攻韩国,齐国起兵救韩,派田忌为将,孙瞑为军师,率10万大军直赴大梁(今河南开封,魏国京城)。魏国得知后,即派太子申率兵10万尾追齐军。齐军根据孙膑的建议,采用示弱诱敌的方针,避免与魏军交战,并制造假象:第一天挖了10万人用的灶,第二天挖了5万人用的灶,第三天只挖了2万人用的灶。魏将庞涓误认为齐军三天即逃亡大半,便带领部分轻兵紧追齐军。孙瞑判断魏军于日落时可到达马陵(今河北大名县东南),于是设下伏兵。待魏军到达时,齐军万箭齐发,魏军溃乱,庞涓自杀(山东临沂汉墓《孙膑兵法》残简为庞涓被擒),齐军乘胜追击,大破魏军,主将太子申被俘。
  
  第二,诱敌。孙子说:“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意思是,于敌以利,敌人心为其所诱。以小利引诱调动敌人,以伏兵待机破敌。例如公元前700年,楚国攻打绞国,绞人守城不出,楚使用无兵保卫的打柴人前往诱敌,使绞人俘获30人。绞人见有利可图,于次日大批出动。这时,预先埋伏于山下的楚乓突然出击,大败绞人。
  
  这样的战法能否巧妙地运用,关键在于“能择人而任势”,孙子说:”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意思是,善于指挥打仗的将帅,他的注意力放在“任势”上,而下苛求部属,因而他就能选到适当人材,利用有利形势。杜牧注:“言先战者先料兵势,然后量人之材,随短长以任之,不责成于不材者也。”人材各有长短。用人如用器,贵在用其长而避其短。

望采纳,谢谢!

这是势篇的点睛之笔。这是对于势的具体说明。理解了这句话,就是掌握了对势理解的金钥匙。这是说,善于指挥作战的人,会对形势加以利用,而不会苛求部属,所以能够放弃人而利用形势。善于利用形势的人,指挥部队作战,就像转动木头和石头。木头和石头的性质,放在平坦的地方就静止不动,放在倾斜的地方就会滚动。方形的就静止,圆形的就滚动。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人利用形势,就像转动圆形的石头从千仞高的山上滚下来一样,势不可挡,威力无比。这就是所谓的“势”。

知道用势的人,运用起来好比转动圆石从高山上冲砸下来气势一样,掌握主动权

孙子兵法
答:孙子兵法十三篇目录 孙子兵法《计篇》第一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 孙子兵法《作战篇》第二 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 孙子兵法《谋攻篇》第三 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 孙子兵法《形篇》第四 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 孙子兵法《势篇》第五 凡治众...

孙子兵法全文
答: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 ,数生称,称生胜。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 称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兵势第五 孙子曰: 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 无败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①投...

《孙子兵法》-兵势第五-2022-04-22
答:这就是《孙子兵法》的一贯思想。 5.勇还是怯,不是人的问题,是势的问题。择人要任势,任三个势:气势、地势、因势,所以善战者,任势不任人,任势而后择人,把对的人放到对的地方,才是领导力所在。 《势篇》最后,孙子总结,什么是势,就是在一千仞那么高的山上推下来一颗圆石,谁能抵挡! 让对手看见乱,其实...

《孙子兵法》计篇最后一段怎么理解呢?
答:通过将“始计篇”的开头第一句话,与最后一段话的解析和连结,大家应该明白《孙子兵法》十三篇的第一篇“始计篇”,就是一篇讲战争重于规划、计算,在战争开始前就要谋划预测,作出战略判断和布局,制定具体战术,这样才能取得胜利。并且在内容中,用五个方面、七种情况的具体讲解...

孙子兵法[势篇]
答:我们做营销,造势,分为了几个部门,渠道,拓客,案场,配合,都为了配合打好营销战。05、“其势险,其节短”,善于打仗的人,兵势是迅猛的,他的行动节奏是短促的,抱握节奏短,速度快。06、我们在准一个开盘,就是前期准备,策划很充分,最后动手的比较少而且简单很有效。大家利用各方力量来进行...

《孙子兵法》第五兵势篇,奇正相生,奇正转化,出奇制胜
答:一位参谋献计:假若封锁住日本人地堡的通道,我们就能成功。第二天,美军停止无效的炮火攻击,出动大量坦克改装的推土机,把搅拌好的快速凝结水泥推向日军地堡群。地堡里的日本人还没醒悟过来,就被堵住所有通道,没多久全都窒息而亡。 出奇制胜是《孙子兵法》中最生动、最富创造性的内容之一,指进攻...

孙子兵法里最后一句
答:最后一计:第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最后一句:昔殷之兴也,伊挚在夏;周之兴也,吕牙在殷。故惟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军之所恃而动也。翻译:从前商朝的兴起,是由于重用了在夏为臣的伊尹;周朝的兴起,是由于重用了在殷为官的姜子牙。所以,明智的国君、贤能的将帅...

《华杉讲透 孙子兵法》-第五章 兵势第五-摘录
答:《孙子兵法》后面有一句,叫“不动如山”,这主帅不能动,主帅一动,往前动是胜利了,战斗结束了;往后动那就是全军溃败了。所以就算敌人杀到主帅面前,有那握兵上去抵挡,主帅是不能动的,帅旗是不能倒的,主帅一动,帅旗一倒,军心就倒了,那就大家都逃吧。 当然该逃的时候也得逃。所以,善于调动敌人...

《孙子兵法》最后一篇是什么?
答:孙子兵法共有十三篇 第一篇:用计篇 第二篇:作战篇 第三篇:谋攻篇 第四篇:军形篇 第五篇:兵势篇 第六篇:虚实篇 第七篇:军争篇 第八篇:九变篇 第九篇:行军篇 第十篇:地形篇 第十一篇:九地篇 第十二篇:火攻篇 第十三篇:用间篇 ...

第五篇:《孙子兵法6—7》
答:兵该怎么派?这个是指挥者的责任。 军争篇第七 “争”的本意是对拉,两只手像拔河一样,同时拉扯一个东西。曹操的解释是:两军争胜。《孙子兵法》在内容上存在一个层层递进的关系,大体上是先讲“战略”,再讲“战术”,先展开“战役”问题,再解决“战斗”问题。孙子在《虚实》篇解释了如何争夺“战役”主动权,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