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观心法门,观照是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抄包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佛教禅宗观心法门问题~

‘离一切相,了万法如梦幻,无有可以执著分别的。地狱净土,恐怖美丽,境界好坏,都如梦幻,本无分别,心在分别。’————这些只是修学的文字相,真的觉了吗,真的解悟了吗。为什么是“梦幻”?为什么“无分别”?“地狱净土”如何一样无别?这些用自己的语言说说看?这些都是悟后的真实知晓,是初破无明的境界。【明心见性,见性起修;悟后起修。】——没有见性,是不可观空的,不能真实修观的,空中楼阁不能建立。希望依顺序从基础做起:戒定慧;闻思修。还有业障也挺重——罪从心起,还从心忏。回向法界众生,回向冤情债主。
祝你道业增长,六时吉祥。

希望依顺序从基础做起:戒(戒事还需逐渐戒心)定(逐渐对境不生妄心)慧(逐渐解悟体悟佛法)——一分戒能生一分定,一分定能发一分慧;换言之,不息贪嗔痴妄谈智慧,无有般若智谈何见性,不能见性谈何真正不着相?所以见性才是真修圣胎的开始。

“理不悟,除也是迷中事。”——是这样的。理悟,就是见性明心,就是初破无明。

  你所了解的只是上座部内观的开始阶段,身念处的修习方法。
  这只是初步的入门方法,在这个方法达到一定的定力之后,需要开始修习十六观智,十六观智才是佛陀教法的精髓部分,十六观智简称“慧”------就是戒定慧当中的慧学。

  真正的观智,是以究竟名色法为目标的,不是以概念为目标。理解这一点很重要,因为概念法都是组合的概念,不是真正的究竟法,观照概念那是永远不能了解名法、色法的真正构成的,由于不能亲见名色法的真正构成的最小单位,因此就永远无法解除心中的疑惑。

  一位禅修者从修习世间慧到出世间慧,次第成就的观智有十六种,称为十六观智,即:名色识别智、缘摄受智、思惟智、生灭随观智、坏灭随观智、怖畏现起智、过患随观智、厌离随观智、欲解脱智、审察随观智、行舍智、随顺智、种姓智、道智、果智、省察智。
  其中,能够断除烦恼的是道智。道智生起后即证悟相应的圣果。道智与果智两种属于出世间慧。

  根据南传上座部佛教,通过修行,可以见到这个物质世界的最小组成单位,可以见到前世及来生,通过自己亲证亲见,达到解脱,具体阐述如下:
  佛教认为,世界是由物质及精神现象组成,物质叫做色法,精神现象叫做名法。
  在具备禅定或近行定的定力的基础上,修习四界分别观,之后在四界透明体当中,可以见到组成物质世界的最小单位:色聚。色聚是不断在生生灭灭的,有透明及不透明的两类色聚。通过智慧之光观照色聚,会发现组成色聚的8-10种究竟色法,这就是物质世界的组成方式。
  在照见物质组成后,通过修习名法,照见名法是由心、心所构成,心及心所都是不断在生灭的,而且速度非常之快,每秒钟有上亿个心及心所生起又灭去。
  通过这样的修行,发现世界是由不断生灭的名色法组成,发现世界上根本没有我、灵魂这样的不变的东西,因此破除了心中的我及灵魂等邪见。
  然后再通过修习寻找名色法生起的原因,会发现名色法相续生起的原因是由于贪爱、爱欲。通过修习追溯名色法生起的原因,可以照见前世,通过追查名色法相续,可以照见名色法在将来的发展以及灭去的时刻,这样可以照见来生。
  因此破除了对轮回的疑惑,破除了对佛法的疑惑。
  这是佛法慧学十六观智的前两个阶段:名色分别智、缘摄受智。
  详细的十六观智的描述可以自己看《清净道论》

  观照概念法的,连色聚都无法见到,更别说是见到究竟色法了,色聚与究竟色法的区别请见帕奥禅师的问答:
  问7-6:色聚与究竟色之间有何差别?
  答7-6:色聚指的是由究竟色法组成的微粒。如果禅修者能够分析这些色聚,他将能见到究竟色。在每一粒色聚中至少有八种究竟色:地界、水界、火界、风界、颜色、香、味与食素。某些色聚中有九种究竟色,那就是加上命根色(jivita-rupa)。某些色聚中有十种究竟色,那就是再加上性根色(bhava-rupa)或净色(pasada-rupa)。
  [6]色聚不是究竟色,不是观智的对象。如果借着观察迅速生灭的色聚为无常、苦、无我来修行观禅,那是虚假不真的观禅。存在每一粒色聚里的究竟色才是观智的对象。所以当你见到色聚时,你应分析它们,借着透视其中的究竟色来修行观禅。
  某些禅修者见到微粒(色聚)时无法分析它们[7],而只是借着观察那些微粒的生灭来修行无常、苦、无我。根据佛陀教导的《阿毗达摩》,那些微粒只是概念法(pabbatti)而已;概念法不是观智的对象。如果他们那样修行,渐渐地那些微粒会消失,只剩下白色透明的物体。于是他们专注于那白色透明的物体,认为那就是色法的息灭。他们不了解如果注意白色透明体的空间(akasa),他们将能再度见到微粒。为什么他们不了解呢?因为他们并未有系统地修行四界分别观,他们也许只以一界或几界作为对象来修行。然而由于他们的波罗蜜,所以他们能见到微粒。但是他们无法分析每一颗微粒里的四界。然后,当那些微粒消失,只剩下白色透明体时,他们也不知道应当注意白色透明体中的空间,因此他们误以为那是色法的息灭。
  专注于那白色透明体时,有时他们的心落入有分(bhavavga)当中,而以为那就是名法的息灭。于是误以为他们已达到名色法息灭的涅盘。事实上他们连观禅的开始阶段——名色分别智——都还未达到。
  因此在修行观禅之时,你也应记住这项事实。

我辈凡夫,不在觉中,就在迷中。觉即菩提,迷则众生。修道便是要由迷返觉,由不在觉中,渐至偶在觉中;由偶在觉中,修至总在觉中。这是次第之路,也是功夫之路。
观心法门本意是观照心念,你可以不加分析,只是“看”着念头,如一束光始终跟随,或如传感器,念头一动,马上照亮,所谓“念起即觉”。此觉其实即是定,无定不可能觉。定是专注义,能始终让心专注于觉,那不是定是什么?所以说啦,不用再去求其他的定,那是头上再安头,多此一举,反而做作失真。如果能始终保持觉照朗朗,在任何时候都灵明不昧,那就已经在大定之中,是了不起的成就了。
这里要避免一个误区,一个基本上十个学人有九个半都有可能掉进去的误区,那就是拼命压抑心念不让起,以为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知道,一动不动地坐上几个小时或几天就是入定。很多人说我有杂念,学佛学不了,就是基于这种认识。这其实是非常错误的认识,是一种不了解佛法的想当然的、道听途说的认知。要知道,人活着有心必有念,如果完全无念,就会象木石砖头一般,那样的话还修它干什么?直接冷冻得了。再说木石也没有道啊。观心法门从来就不是压心法门,否则就成外道了。日子久了,功夫深了,就是外道的无想定。无想定其实就是一种大妄想定,还是在轮回之中。切记,我们不要有这样的糊涂认识!要清楚,这观照本身就是一念,并不是什么都没有的无念。再说了,佛是大觉者,并不是无念者。禅宗所讲的“无念”,本是不执著的意思,根本不是一般人只从字面上理解的那样。后世多望文生义,对此语误解至深,认为只有什么都不想才是道,其最终方向则直指无想定。这种误解真会害死人,枉用功夫,不解真趣,浪费宝贵的光阴。最关键的是,这种见地无法领略佛法的真髓,不但根本解脱不了轮回烦恼,反而走错方向,把自己束缚得越来越紧,了无生机不说,还更加无法证悟解脱,如同由狼窝掉进了虎穴!

六祖坛经云:“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著一切处。”由此可以明白,对一切外境,我们虽然了了知道(如果真的什么都不知道,车来了不知避,冷了不知加衣,饿了不知吃饭,困了不知睡觉,那不成傻子了吗?哪是什么修行?),但是不去攀缘执著,妄想纷飞,以致心离本宅。比方说,走在路上迎面过来一个人,我们知道对方过来了,当然要和人家错开,避免撞上。但是不要“再”去分辨他(她)的美丑净秽等,也不要于错身前和错身后浮想联翩,甚至构思小说。这就是“不染著”。另外,如果需要的话,心也可以起用,包括待人接物、做事和思考等。但用完便了,就把它放下,不要被其粘缚,这就是“不著”的意思。如果相反,放不下,还在牵挂着,那就是被染上了,被粘住了。再引用两个比喻说明一下,正确的做法是如同鸟从空中飞过,不留爪痕;也如同水上画画,随画随消,不留痕迹。这样就不会被外缘所染著,而始终是清净地觉照着,即“心应万物,常应常静”。这就是解脱的境界,安详的境界。不这样修,那就既解不开也脱不了,就是烦恼的境界。这是至关重要的修心口诀和应用口诀!我们应牢牢记住这两个比喻!如此一来,我们在修定观时这般去修,日常用中也是这般去用,这样才算连贯成一片。要知道打坐做功夫,是为了日常用的,如同前面所讲,是为了由迷返觉,于一切时一切处中,恒觉不迷。

观照般若】

(术语)三种般若之一。观照实相之理之智慧,即般若之身体也(般若译曰智慧)。肇论曰:‘观照般若,照事照理故。’法藏心经疏曰:‘观照能观妙慧。’

般若有三种
1.文字般若 ----经书 佛法是智慧之学 即文字中有智慧
2.观照般若----把佛在经典的所说的境界进行理解

这个过程可以通过念佛来完成
你只要用清净心 恭敬心念 阿弥陀佛就会帮助你
念念之间 自得心开 不思不想经典中的境界就会一一体会及领悟 当然这需要很长的时间
所以修行要有长远心
3.实相般若------通过观照这个过程 回归自性 见自本性
就会见到自己本来的面目

观照般若的完成是深入经藏 通过念佛的方式来完成
念佛三昧是禅定之王 是一种不可思议的修行方式

建议你深入经藏 必定会获得广大的智慧

就是动用第六意识让其变成妙观察智。分析念头是影子。然后就行了。不要追着境界,念头不放,
1步分析后就不管了,重关。2步不用分析了,干扰不到你了,牢关。
这是唯识里讲的观照。

用般若(智慧)来观察事和诸法

用心目来看时世间事

冥想的时候如何观心念
答:观心法门从来就不是压心法门,否则就成外道了。日子久了,功夫深了,就是外道的无想定。无想定其实就是一种大妄想定,还是在轮回之中。切记,我们不要有这样的糊涂认识!要清楚,这观照本身就是一念,并不是什么都没有的无念。再说了,佛是大觉者,并不是无念者。禅宗所讲的“无念”,本是不执著...

如实观照是什么意思
答:如实观照是指一种深入观察事物本质,如实反映事物真实面貌的修行方法。它要求人们摆脱主观偏见,以无分别心、无执着心、无判断心去观察事物,不受外在观念和内在情绪的影响,保持中立和客观。在实际应用中,如实观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事物,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做出更为明智的决策。同时,如实观照...

如实观照是什么意思
答:“如实”两个字的意思,就是照它‘原来’的样子,当下如何,即照着当下的因缘,去‘看’(观察)着‘它’,无论是喜怒哀乐。“看着它”,这个“它”是向内(身心)。在观察时,不需要特殊的准备,不是刻意造作在某一种状态来观察。就在生活中,在生命活着的当下,时时刻刻的行住坐卧中,去观察...

关于小乘四念处与禅宗的观心法门的区别!
答:所以心念处不可能是心的觉受。第二个问题,破无我,连非想非非想处定都还有我,更别说还没有入定时方法的区别了,不论观心还是止观,所有的方法都能够到无我,和方法没有关系,刚刚入定后什么方法都没有了,还没有破无我呢!无我最难破,三界定境都有我。和方法无关。

禅宗是什么意思呀
答:禅宗又名佛心宗。教外别传。禅宗不是汉传佛教,又不离汉传佛教,是中国化后的佛教——即禅宗 禅宗是中国佛教宗派之一。主张顿悟法要“见性成佛”自初祖达摩祖师起,皆指人心,不拘修行。又因以参究的方法,彻见心性的本源为主旨,亦称佛心宗。传说创始人为菩提达摩,下传慧可、僧璨、道信,至五祖...

不昧因果,如实观照。什么意思
答:不迷恋因果,如实观照自己的心!不昧因果,是不机械地依赖因果、迷信因果、固执因果,而是相信因果是变异而通的规律。佛教中的因果,不只是我们嘴中常说的善恶因果、前世因果,而是以缘为主体,连接前因、后果的一条系统的思维方式。无论什么样的因,善或者恶或者无善无恶,都是需要有外界条件的协助才...

即身观身即心观心即法观法即受观受是什么意思
答:淮三小的后花园。每到春天,那儿就会变得风景如画,游人如织,令人神往。步入大门,你就会看见一条长长的林荫大道,两边种着一棵棵郁郁苍苍的大树。有火红的枫树、高大的槐树、还有笔直的梧桐树,它上面开着的淡紫色的小花,就像吹响了春天

观心正脉
答:百千法门,无不以观心为其始终,只是名目不同而已。禅宗四祖道信说: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禅宗临济义玄大师曰:沿流不止问如何?真照无边说似他。《佛说大乘心地观经》亦有云: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永处束缚。 本来,古来圣贤教人,直观当下,即能穷澈心源,归家稳坐。只是晚近人心多欲,所...

观心自在的含义是什么?
答:观心自在的意思就是自观自在,自己观照自己的内心,把烦恼、无明放下,放下就能够自在,自在就能够解脱。观照这个能缘的心(主观意识、分别心、执着心)不存在,这是因缘生的东西、如幻的东西;观照这个客观的环境,是颗粒微尘所构成的缘起性,也不是实在的东西。能缘的主观意识心跟所缘的境界都是因缘...

日常生活中的四念处观
答:观照心念反应的情况是观法。又如经行时,观照脚步的动作是观身,观照经行时肢体的觉触是观受,观照所受的心念反应是观心,观照心念反应的情况——有执著无执著等是观法。以此类推,在日常生活的随时随处,只要有举手投足的动作处,有身心的任何反应时,均可练习四念处的禅观法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