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乘四念处与禅宗的观心法门的区别!

作者&投稿:希阀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禅宗和佛教是什么意思?它们之间到底什么关系~

禅宗是佛教的重要宗派,称为教外别传。以不著言论,不立文字,偏重修心,以心传心,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宗旨。昔大梵天王至灵山,以金色波罗花献佛,请佛说法,世尊拈花示众,并无所说,一时百万人天,皆不解其意,唯独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佛因传以涅槃妙心,是为禅宗起源。

佛教与禅宗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佛教的范围广,禅宗是佛教中的一个宗派。
禅宗又名佛心宗。禅宗不是汉传佛教,又不离汉传佛教,是中国特色的本土佛教—汉族佛教(即禅宗)。禅宗是达摩祖师传到中国的,他最早是在少林寺传道的,所以少林寺是禅宗的发源地。所以少林寺是佛教,又是禅宗的一支。
禅宗是中国佛教宗派之一。主张顿悟法要“见性成佛”自初祖达摩祖师起,皆指人心,不拘修行。又因以参究的方法,彻见心性的本源为主旨,亦称佛心宗。传说创始人为菩提达摩,下传慧可、僧璨、道信,至五祖弘忍下分为南宗惠能,北宗神秀,时称“南能北秀”。
北宗神秀是以“坐禅观定法“为依归,渐进禅法,渐修菩提。所以称之为“渐悟”。南宗慧能大师是以“即心即佛!”“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依归。不拘泥”坐禅“”观定"与否即成佛道,所以称之为“顿悟”。

扩展资料: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5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名悉达多·乔达摩(公元前565年~公元前486年)。20岁时离家成道,此后被尊称“佛陀”,意为觉悟者,简称“佛”,所传宗教被称为“佛教”。佛陀示现涅槃后的数百年间,佛教传遍印度次大陆,
在第一次佛教分裂后,原始佛教分成了上座部和大众部。上座部诸派向南传播,盛行于斯里兰卡,遍传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地区,后传入中国云南,广西等地。称为南传佛教。上座部佛教所传诵的三藏经典使用的语言主要是属于巴利语系,故又称为巴利语系佛教、巴利佛教。
北传的佛教分陆路和海路两条线进行。陆路经西北印度和西域诸国古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印度大月氏贵霜皇朝等时代,其势力范围曾直接覆盖到西域诸地,与中国西部边境接壤),另一路由海路直接传入中国南方,如达摩,真谛等大祖师,均从海路直接来到中国在广州登陆后北上。
公元前后,佛教就已正式传入中国。随着汉明帝打开官方迎请佛教的大门,随后数百年间,天竺西域与中原两地传经、取经之高僧络绎不绝,如鸠摩罗什、真谛、法显等祖师菩萨。
到了唐朝的玄奘法师遍参天竺数十国取经,并在大小乘各派均取得最高成就圆满归唐后,印度佛教大小乘各部派的主要经典之后都渐翻译到了汉地。
《六祖坛经》《五灯会元》等是禅宗的佛经。 《百丈清规》是禅宗的律。百丈禅师认为《瑜伽菩萨戒》和《璎珞菩萨戒本》虽属大乘,却是佛陀根据印度情况而制定的戒律,不便生搬硬套。
慧能传承的禅宗,让中国人知道佛教不从外来,如众生的佛性本具。得佛心者知佛不从外得,信佛教不从外来。印度达摩西来传的就是这个心印。慧能指出佛性人人皆有,创顿悟成佛之学,一方面使繁琐的佛教简易化,一方面也使从印度传入的佛教中国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禅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佛教

楼主您好,您的教理太深了,崇拜。哈
 我个人一点看法:心念处和观心同多异少。同者都是培养观的能力,然后见本性。可以说路子都是一个方向的。异者繁琐无用,不如忽略,大体就是一种。我认为心的觉受就是受念处,所以心念处不可能是心的觉受。 
 第二个问题,破无我,连非想非非想处定都还有我,更别说还没有入定时方法的区别了,不论观心还是止观,所有的方法都能够到无我,和方法没有关系,刚刚入定后什么方法都没有了,还没有破无我呢!无我最难破,三界定境都有我。和方法无关。

主要是见地上的差别,而不是修行方式的差别
比如同样的行善,如果没有智慧摄持,就是人天善了。如果是无住行善(金刚经无住而行布施)就是菩萨善。

大乘的见地与小乘见地的根本区别是,小乘有涅槃可证,最终无法破法执,因有法执,而无法升起无缘大慈悲。只有住法或者住众生的有住慈悲心了。

“当一个念头生起时,知道它生起并且让它灭去” 这种修法可能有问题,让它灭去,就是心动了。而四念处需要 观心如心,观法如法(如如不动),如果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又落入有知见的先入为主了。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应该是观察的结论,但是一有结论又落知见。

“发现佛经讲的心念处视乎不是观念头来去,好像是观心的觉受”,也有问题,其实,是通过观察,认识缘起(心的生灭现象,都是缘起作用,生灭灭矣,寂灭为乐),结论是: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正宗的大乘禅法就是用菩提心,可以看二入四行禅法。

据我所接触的小乘教徒来看,小乘佛法最适合现代人,这些教法要运用逻辑思维,逻辑判断,拐弯抹角最后入道。

不论修什么禅法,最重要的是要发菩提心,一定要记住,发心要比打坐本身重要千百倍。

禅法有很多,有行禅,有坐禅,有非行非坐禅。重要是的是找到合适的方法。

我再提一下菩提心是仅次于出离心最重要的一种发心,当发了坚定(注意我说的是坚定)的出离心后就是大乘菩提心,菩提心不是发一个小小的善心那是真菩提心,然后才是无二慧。

如果你真想学佛,菩提心绝对是非常非常非常重要的,没有菩提心就与一切佛法不相应。

哪怕你不学禅不学佛,对佛法一窍不通,甚至大字不识一个,只要有个坚固的菩提心成大道也会早晚的。

能做到割肉喂鹰的人绝对不识只发了一个小小的善心。

你只要记住菩提心的重要上面所有人所得话你一个字都不用看。

有一种广泛流传的观点:
许多人认为:汉传佛教所说的“小乘”,就是指:南传佛教的四念处等法。

从而造成了一种错觉:
好像是:南传佛教,肯定低于汉传佛教。

事实真是如此吗?
看一下六祖坛经:

“见闻转诵是小乘,悟法解义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
万法尽通,万法俱备,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无所得,名最上乘”。

由此可见,汉传佛教中所谓的“小乘”,实际是按照:修行的程度划分的。
而不是按照“修行某种法门”,去划分的。

因为那种广泛流传的错误观念,从而导致:
有的汉传佛教人士,贬低南传。
有的南传佛教人士,否定汉传。

而事实上,南传佛教具备着,释迦牟尼佛纯正的传承。
其所阐述的内容,不但“不低也不小”,而且纯洁无暇。

其实寻找区别意义不大,寻找共同的归宿才是正途!八万四千法门都是为了菩提心,在这个角度看,则无大乘小乘之别。观心念,名义是观,时间是出来后的回忆。若中途还有一个观的念头,则是头上安头,离道甚远。因此平常做好佛学理论的分析,参透心念的生灭并非一定要修禅定,但是能知行合一除非是上乘根器者,否则都需要通过禅定等方式修行。小乘四念处,说到底就是佛经早期版本的禅定修法,禅宗的观心法门和四念处法门都是为了让自己明白念头的生灭与缘、习气的关系,只是方式有所不同。修禅定就是为了除习气,为了随缘而行。随缘而行则心与镜合一,只一无二。

小乘的禅定和现在的禅宗有什么关系?
答:2017-12-10 “禅定”与“禅宗”究竟有什么关系 1 2018-02-17 禅宗和禅定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2007-12-20 大乘佛学,小乘佛学与禅宗的关系是什么,中国历来讲的佛教是不是... 7 2017-05-10 禅定禅定是什么意思,与禅宗有什么区别 – 手机爱问 2 2012-12-23 关于小乘四念处与禅宗的观心法门的区别!

大乘八宗的各自思想是什么?
答:修行方法是依据四念处法门,也就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等四种法门,修学四念处,对于生命的妄执爱着,就会慢慢降伏减低,去除我爱、...又“阿毗”还有“更上一层”的意思,故此论也叫“大法”、“无比法”。古印度世亲大师著。为小乘向大乘过渡时期的著作。主要介绍一切有部关于世界、人生...

念无常什么意思
答:无常与四圣谛中三法印的重要组成部份。苦、无常、无我。是修行四念住的一部份: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法无我、观心无常。是涅盘四德:常、乐、我、净,中“常”的镜像反映。

《大念住经》就是《四念处经》吗?
答:盘,谓四念处。以何为四耶?四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观受……于心观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五 诸比丘!有此一乘道,能使众生清净、超愁悲、灭苦忧、证得正理、现证涅盘,谓四念处。”六 世尊...

三昧的佛教用语
答:小乘受处有漏皆苦,无漏不苦,心不着故,虽然无常,不生忧悲苦恼故,道谛摄故,不离三三昧十六圣行故。小乘心处过未心无,现心去疾不觉受乐,生灭如幻,念念不停无有住时,不得实相。小乘法处法识是心相,非神我相,心则颠倒,颠倒计我,何以不他身中启我。小乘四念处,有性有共有缘,如千难品中详。小乘四...

高分请法(佛教):如何证得小乘初果须陀洹?
答:值得指出的是,毗婆舍那(即四念处的正确修学)在汉地,已经失传。汉地多偏向于奢摩他。汉传的佛子,只能依靠祖师大德的开示进行毗婆舍那的模糊修学,很多概念模糊不清,这是不争的事实。譬如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这些是残缺不全的开示。却忽略了重要的禅观。即对于色法和心法发生的当下进行...

达摩的故事
答:此谓稠师依《涅盘经》〈圣行品〉所载四念处法以修心。《涅盘》虽为大经,而四念处法则原为小乘最胜之方便。僧稠特重四念处法,故与达摩取法于大乘虚宗者不同。故曰,即乘之二轨也。四念处法,观身、观受、观心、观法,其阶藉所由,步骤井然。故情事甚显,而易于遵行。大乘虚宗,以无分别智,无所得心,悟...

请求佛教知识 阿弥陀佛
答: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四念处是非常实用的修行方法,果能依次第如理观照,深悟其理,则看破一切虚妄颠倒,必定解脱六道!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三法印是佛留与我们末世众生验证佛法与否的标准和依据。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

一苇渡江,面壁九年,断臂立雪,只履西归等这些故事描写的是何人
答:达摩“一苇渡江”后,在江北长芦寺停留,后又至定山如禅院驻锡,面壁修行。“面壁而坐,终日默然,人莫之测”。在此期间,收弟子慧可,有慧可“立雪断臂”的故事流行于世。之后,他与弟子继续北行传法。但同当年在南方一样,是非常的不顺利。不仅受人“讥谤”,而且还遭到了光统律师、流支三藏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