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时期著名的函谷关现在在何处?

作者&投稿:瞿轰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历史军事问题:请问秦朝以后函谷关还在吗?为什么在以后的历次进攻关中之战中没有再听说过函谷关之战。~

还在,函谷关在陕西灵宝,抗战时期的灵宝战役就在这里

潼关与函谷关之间,是一条狭小的通道,长140里,蜿蜒山间,深险如函,因此称为函谷。函谷的东头,叫做函谷关,西头,便是潼关。
对于单纯防御来说,守住潼关或守住函谷关,效果相同,都能切断东面来敌进犯长安之通道。潼关离长安较近,补给方便,容易防守,而防守函谷关,从长安方向的补给需要穿越函谷。所以,东汉以后,潼关取代了函谷关。
那么战国时为什么函谷关更重要呢?这是因为战国时,关中的秦国是处在进攻地位的。对于从关中向关东进攻这一目的来说,是必须控制函谷关的。不然,如果关东势力控制了函谷关,则秦国的东进之路就会被封闭。
也就是说,函谷关利于进攻,同时也有等效的防守攻能;而潼关则有防守的便利。
历史上第一次围绕潼关的大型战争,发生在三国,曹操平定以马超为首的西北军阀之战。因此,潼关,可能就是东汉末年所建。
西汉、东汉,都是统一的帝国,防守长安是为了应付不测,没有必要考虑如何打击东方势力,所以,函谷关的地位就下降了。取而代之的,是潼关。三国末年,军阀割据,潼关的作用才显现出来。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post_5301164_1.html/ ]


之后,但凡发生东西对峙,潼关的地位就会突现出来。譬如,唐朝时的安史之乱。

在历史上,是有三个函谷关的,分别是秦朝的函谷关,汉朝的函谷关和魏时期的函谷关。这三个函谷关,在历史上真实起过作用的就是秦朝的函谷关。所以题主所问的函谷关作为主要的关卡,但是后来却丧失了作用的应该是秦朝的函谷关。其实秦朝的函谷关并不是在唐末在丧失作用的,在汉代就丧失了作用。

一、秦函谷关地理位置比较重要。秦朝修建函谷关是为了守住敌人的入侵,所以秦朝的函谷关地理位置的选择是有很大的优势的。秦朝函谷关建立在一座山中,一条山谷的谷口处,这样两边的山岭和茂密的深林就成了一道天山屏障,只要守住这个关口,敌军就没有办法进入关中。所以秦朝的函谷关就真正的做到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二、汉朝函谷关的修建。汉朝成为统一王朝之后,函谷关已经不再是纯碎的军事防御作用了,又有了新一层的作用,作为政治地理分界线。但是当时的关内发展是比关外好很多的,所以关内的人就有很大的优势,当时关外的人也是争先恐后的要成为关内人。汉朝的楼船将军杨仆,他本来住在关外,但是距离较近,所以为了变成关内人,就上书汉武帝,将函谷关往东移动了一下,搬到了新安县,而且,为了成功迁移,楼船将军杨仆还自掏腰包兴建新关,下了很大的血本。

三、唐朝并没有重视函谷关的作用。曹魏时期,潼关和之前函谷关的作用比较相似,所以潼关就取代了函谷关发挥了保护关内的作用。因此,唐朝就不注重于函谷关的保护,黄巢进攻长安的时候,确实在潼关受到了阻扰,所以就从旧的函谷关突围了。

函谷关,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灵宝市函谷关镇王垛村。

该关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

古代处于洛阳至西安故道中间的崤山至潼关段多在涧谷之中,深险如函,古称函谷。战国时秦孝公从魏国手中夺取崤函之地,在此设置函谷关。此关关城东西长7.5公里、谷道仅容一车通行,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公元前241年,楚、赵、韩、卫诸国合纵攻秦,至此败还。

现代此处有令尹望气台、孟尝君鸡鸣台,老子著《道德经》的太初宫等,太初宫已经成为国内外信仰者祭奠老子的重要场所。1992年,灵宝市政府按照原古关图形,投资重建了关楼。这里已成为知名旅游景点。

函谷关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是我国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

扩展资料

与函谷关有关的历史典故:

1、紫气东来

据《史记》记载:春秋末期,柱下史老子李聃看到周室将衰,西渡隐居。

公元前491年,函谷关令尹喜,清早从家里出门,站在一个土台上(现瞻紫楼)看见东方紫气腾腾,霞光万道,观天象奇景,欣喜若狂。忙令关吏清扫街道,恭候异人,果然,见一老翁银发飘逸,气宇轩昂,并且倒骑青牛向关门走来。

尹喜忙上前迎接,通报姓名后,诚邀老子在此小住。老子欣然从命,在此著写了彪炳千秋的洋洋五千言《道德经》。以后,函谷关一带的门楣或春联都刻写“紫气东来”,流传至今,表示吉祥 。

2、仙丹救民

老子在函谷关著写《道德经》时,他的坐骑青牛被当地一老农饲养着。

当时,函谷关一带流行一种瘟疫,许多人为此毙命,郎中也无能为力。一天,老子的青牛不吃不喝,急坏了饲养人。他找郎中,郎中说人都看不好,更看不好牛,饲养人死缠硬磨让给牛瞧瞧,青牛气息奄奄,郎中让人扶起,牛站不稳,只是咳咳不止后突然咳出一个肉团(就是现在人说的牛黄),牛才如释重负,张嘴吃草。

郎中大喜,忙将肉团拿回家中,泡制成小药粒,发给有病关民。病人吃后马上见轻。人们为了感激老子的青牛救命之恩,说这是仙丹。至今,灵宝还流传有正月二十三为牛节的习俗。这天,家家门上贴着用黄纸剪成的青牛图案,并写上“新春正月二十三,天上老君炼仙丹,家家门上贴金牛,一年四季保平安”。

3、鸡鸣狗盗

战国时期,齐国的孟尝君好客喜贤名声很大,秦昭襄王早有所闻,想让孟尝君来秦共图大谋。派其弟泾阳君到齐国为人质,请孟尝君入秦为相,孟尝君到秦后,遭到丞相樗里疾的忌妒。樗在秦王面前进言陷害。后秦王反悔,欲杀害之,又恐遭人唾骂,暂将孟尝君囚禁起来。

回国后的泾阳君闻听此讯,欲救孟尝君去求幸姬。幸姬提出要孟尝君已赠给秦王的狐白裘衣。后一门客从狗洞进入库房,巡夜人听有动静,门客学狗叫,骗走巡夜人,盗得狐白裘衣,送给幸姬。幸姬才帮忙弄到出关文书,孟尝君一行慌忙逃至函谷关,正值半夜,当时关规是“鸡鸣开关,日落闭关”。

后边追兵将至,形势危急。此时有一门客站在土阜上学鸡鸣叫,周围雄鸡齐鸣,关吏忙开关门,孟尝君一行匆匆出了函谷关。后来樗里疾追到此处,孟尝君已出关多时了。

4、终军弃襦

汉景帝于公元前153年复置函谷关,下令用襦作为出入关卡的凭证。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刘彻诏举贤士。当时济南有一名叫终军的人才华横溢,十八岁时就被选为博士弟子,与少年才子贾谊齐名,并称为“终贾”。一天,他从济南步行赶往长安,行至函谷关,关吏验过符后,交还给他。他弃之而行。关吏笑他无知。

他说大丈夫过关图个功名,不再用这一般人用的襦。后来,终军果然得到了汉武帝重用,也任南越大使。重过函谷关时,关吏认出了他,说这就是当年弃襦过关的孩子,随从大呼:“这是出使南越的大使,不许胡说。”关吏大惊,忙跪拜送出关门。以后,灵宝人教育孩子都肯说:“要长进,学终军”、“有才能,当终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函谷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长城





函谷关是古代重要的军事通道之一,因为处于险要之地,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因设在峡谷中,深险如函而得名“函谷关”。据记载,历史上共有三个函谷关:古函谷关、汉函谷关、魏函谷关。

一、历史上的三座函谷关

古函谷关又称“秦函谷关”,位于河南省灵宝市北15公里处的王垛村,距三门峡市约75公里,地处“长安古道”,紧靠黄河岸边,始建于西周时期,是我国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函谷关是洛阳到长安的必经之地。这条古道东西长7.5公里,沿途绝岸壁立,道路狭窄,来往车辆仅得通过,“车不分轨,马不并鞍”,易守难攻,被称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还有人用“一泥丸而东封函谷”来形容它的战略地位。它在军事上居有重要的地位,战国秦汉之际,为国内少有的雄关。



汉函谷关又名“新函谷关”,距秦函谷关150公里,在今河南省新安县东。汉武帝元鼎三年(114年),楼船将军杨仆出资兴建。据说,汉武帝时期曾迁山东一带的豪强富贾至关中地区,关中腹地乃天子脚下。许多诸侯王被封于关外,楼船将军也被封于关外,但是杨仆耻于做关外侯,因而向武帝请求捐尽家资建函谷关一座,以雪此耻。新建的函谷关就被称为“汉函谷关”。现在早已废弃,仅存遗址。


洛阳新安函谷关遗址

魏函谷关位于河南省灵宝市东北20公里处函谷关镇孟村境内,又被称为“大崤关”“金陡关”。本为曹操运输粮草的官道,魏正始初年弘农太守孟康在运粮道的入口修建关楼。关楼毁于抗日战争期间,现早已废弃,仅存古道和烽火台遗址。


金陡关旧照

二、函谷关的战略地位

现今所说的函谷关主要是指“古函谷关”。函谷关地势险峻,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函谷关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其间曾有16次大战役在这里发生,不少战役可以说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周慎靓王三年(前318年),楚怀王协同六国伐秦,秦国依傍着函谷天险,使六国军队“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秦始皇六年(前211年),楚、赵、卫等五国军队犯秦,在函谷关大败而归。楚汉相争时,刘邦也曾据守函谷关抵御项羽。“安史之乱”的唐军与叛军在此进行过“桃林大战”。此外还有“出谷会师”“修鱼之战”“周文入关”等战役。现在的关楼是1992年参照四川青羊山汉墓出土的画像砖重新修建的,整个建筑庄严美观,有汉代宫阙的风范。现在此处留有尹喜望气台、孟尝君鸡鸣台等景点。


鸡鸣台

函谷关是古代中原与西北地区文化、经济交流的要点。司马迁、唐太宗、唐玄宗、李白、杜甫、白居易、司马光等名人志士在此吟诗作赋,流传至今的还有100多篇。围绕着这座重关名城流传着“紫气东来”“老子过关”“公孙白马”“鸡鸣狗盗”“关东出相,关西出将”“唐玄宗改元”等历史典故和传说。

相传战国时期,孟尝君得罪秦王而逃离秦国,到函谷关时才半夜,当时秦法规定函谷关“日入则闭,鸡鸣始开”。秦兵追赶十分紧迫,幸好随行的一个门客模仿鸡鸣,骗得关吏开启关门,孟尝君一行得以摆脱危险。

函谷关还是道家的圣地,相传老子骑青牛入关(见图4-15)时,守关官员尹喜登台看到紫气东来,看到老子后虚心向其请教学问,老子写下5000余字的《道德经》后飘然远逝,函谷关因此而名垂千古,成为道家文化的发源地。



公孙白马则与战国时哲学家、名家代表公孙龙有关。据记载,公孙龙骑马过函谷关,关吏阻止他,只允许本人过关,而马不可以过关。公孙龙质问到:“白马并不是‘马’,怎能不让过关呢?”守关者一时答不上来,只好让其过关。此即有名的“白马非马论”。

函谷关所处的位置原是秦国的“边疆”,对于秦国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许多重要的战争发生于此。到秦朝统一六国后,函谷关就失去了军事防御要塞的意义。相较而言,潼关的位置就显得比函谷关更重要,其在军事上的地位就逐渐代替了函谷关。到汉代,函谷关东迁,尤其是丝绸之路开辟后,自洛阳西去,汉函谷关为丝绸之路第一关,是往来丝路必经之道。函谷古道上的军事关口,蜕变成丝绸之路上的财富之门与交往之门。西汉以降,函谷关为丝绸之路的繁荣鼎盛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2014年新安函谷关作为“丝绸之路第一关”,成功入选第 38 届世界遗产大会丝绸之路文化遗产!



函谷关是我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故称函谷关。这里曾是战马嘶鸣的古战场,素有 “一夫当关,万夫莫克”之称。这里又是我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老子著述五千言《道德经》的地方。千百年来,众多海内外道家道教人士都到这里朝圣祭祖。 函谷关位于河南省灵宝市北15公里处的王垛村,距三门峡市约75公里,地处“长安古道”,紧靠黄河岸边。因关在峡谷中,深险如函而得名。 函谷关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是我国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始建于春秋战国之中,是东去洛阳,西达长安的咽喉,素有“天开函谷壮关中,万谷惊尘向北空”、“双峰高耸大河旁,自古函谷一战场”之说,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周慎靓王三年,楚怀王举六国之师伐秦,秦依函谷天险,使六国军队“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秦始皇六年,楚、赵、卫等五国军队犯秦,“至函谷,皆败走”。“刘邦守关拒项羽”,“安史之乱”的唐军与叛军的“桃林大战”,1944年中国军队与日本侵略军的“函谷关大战”,都是在这里进行的。 函谷关不仅是一处军事重地,而且是古代中原腹地与西北地区文化、经济交流的要点。围绕着这座重关名城流传着“紫气东来”、“老子过关”、“鸡鸣狗盗”、“公孙白马”、“唐玄宗改元”等历史故事和传说,唐太宗、唐玄宗、司马迁、李白、杜甫、白居易、司马光等历史名人志士临关吟诗作赋,流传至今的有100余篇。 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函谷关古文化旅游区,位于豫陜晋三省交界、河南省西大门灵宝市境内,辖区面积16.5平方公里,主要景点有太初宫、道圣宫、道家养生园、藏经楼、瞻紫楼、鸡鸣台、碑林、蜡像馆、博物馆、关楼、函关古道等20余处。 函谷关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老子著述道家学派开山巨著《道德经》的灵谷圣地,道家文化的发祥地;是古代西去长安、东达洛阳的通衢咽喉,中原文化和秦晋文化的交汇地;是千百年烽烟际会、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塞,紫气东来、鸡鸣函关等历史故事与传说的发轫地。在漫漫历史长河中,这里以名人(老子)、名著(《道德经》)、名关(函谷关)留芳青史,声播海外。 历史悠久的军事文化 函谷关建于春秋战国之际。“因在谷中,深险如函而得名。东自崤山,西至潼津,通名函谷,号称天险”(《辞海》)。函谷关扼守崤函咽喉,西接衡岭,东临绝涧,南依秦岭,北濒黄河,地势险要,道路狭窄,素有“车不方轨,马不并辔”之称。《太平寰宇记》中称“其城北带河,南依山,周回五里余四十步,高二丈”。关城宏大雄伟,关楼倚金迭碧,因其地处桃林塞之中枢,崤函古道之咽喉,素有“天开函谷壮关中,万古惊尘向北空”(唐?胡宿诗),“双峰高耸太河旁,自古函谷一战场”(金?辛愿诗),“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周慎靓王三年(公元前318年)楚、赵、魏、韩、燕五国伐秦,秦据函谷关天险大败六国军队。秦始皇六年(公元前243年),楚、赵、魏、韩、卫五国伐秦,“至函关,皆败走”。秦末楚汉战争中,刘邦曾守关阻挡项羽进攻。唐“安史之乱”中,官兵与叛军在关前进行了著名的桃林大战。自春秋战国以来的两千多年中,函谷关历经了七雄争霸、楚汉相争,黄巢、李自成农民起义,以及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狼烟烽火,无论是逐鹿中原,抑或进取关中,函谷关历来都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 博大精深的老子文化 老子是我国春秋末年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和文学家,不仅是道家学派理论的奠基人,被后来的道教奉为教祖,而且是先秦诸子百家的启蒙者。他的著作《道德经》,即《老子》一书,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自《道德经》问世以来,上至皇帝高官,下至黎民百姓,都对这部经典著作有着极大的研究热情。据不完全统计,有史料记载的版本达1800多种。不仅在国内影响广泛深远,而且在公元七世纪便以梵文传到国外,18世纪传至欧美各国,以后逐渐风靡世界。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曾指出:“中国哲学中另一个特异的派别……是以思辨作为它的特征。这派的主要概念是道,这就是理性。这派哲学与哲学密切联系的生活方式的发挥者是老子。”法国哲学家尼采说:“《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渴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美国前总统里根在其1987年的国情咨文中,曾引用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的名言来阐述他的治国方略。老子思想博大精深,蕴含丰富,涉及天、地、人各个方面,在政治、经济、军事、艺术、伦理、养生等领域都有独到的见解和智慧的光焰。 研究老子思想成为一种国际性的文化现象。英、法、美、日等40多个国家都在研究《道德经》,翻译《道德经》的版本已达600余种,其中日本人著述达330余种。因《道德经》成于函谷关,函谷关名副其实成为道家文化的发祥地。2002年10月20日,中国道教协会会长、玉溪道人闵智亭为函谷关旅游区题写了“道家之源”四个字。 流芳千古的名胜古迹 1、关城遗址。建筑无存。据考证函谷关关城为不规则长方形,用长、圆、平夯夯打而成。东城墙长1800米,西城墙长1300米,南城墙长180多米。遗址基本与史书记载相吻合。 2、函谷关东门关楼。原关楼已不存在,现在看到的是非曲直992年开工修建的复古建筑。 东门关楼南北长工71.2米,高21.5米,呈凹型,坐西向东,控制关入关的要道。关楼为双门双楼县山顶式三层建筑,楼顶各饰丹凤一只,所以又叫“丹凤楼”。 3、函谷古道。东起宏农涧西岸的函谷关东门,横穿关城向西,由王垛村的果沟、黄河峪、狼皮沟至古桑田(今稠桑),全长15公里,是这一带唯一的东西通道。谷深50——70米,谷底宽10米左右,窄处只有2、3米,谷岸坡度40——80度,谷底有蜿蜒道路相通,崎岖狭窄,空谷幽深,人行其中,如入函中,关道两侧,绝壁陡起,峰岩林立,地势险恶,地貌森然。古书上说函谷关道“车不分轨,马不并鞍”,“一泥丸而东封函谷”。近年村内一农民在田间劳动时,曾挖掘出一具古代人骨,发现其身上中箭十多处,经文物部门鉴定,死者身上的箭簇为战国时期制品,可见当时战争之斑。 4、战国井式箭库。位于函谷磁东城门右侧城墙下端,为一直径0.9米竖井窑穴式兵器仓库,于1986年7月发现,是战国时守关官吏储藏兵器的箭库。箭库象一口旱井,里面放着一捆捆箭族,约1立方米,箭头是铜质的,箭杆是铁质的,很轻,已经锈在一起,不能分开。此箭库为研究战国朝代的兵器提供了重要依据。 5、尹喜故宅遗址。相传为尹喜的寓所。尹喜,春秋时代人,素识天象,曾为函谷关关令。传说他曾在此接待老子。唐开元十九年(公元741年)陈王府参军田同秀(桃林县人)为献媚皇上,进言玄宗皇帝说天降灵符于函谷尹喜故室,玄宗即遣人去挖掘,果然掘得“灵符”,玄宗大喜,以为之是老子对他的恩赐,遂将年号“开元”改为“天宝”。 6、鸡鸣台,又叫田文台。成语“鸡鸣狗盗”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重建的鸡鸣台传说就是当年田文食客学鸡叫的高埠。 7、望气台,又叫瞻紫楼。传说是函谷关关令尹喜登高望远,观察天象之地。“紫气东来”这一成语源出于此。唐代大诗人杜甫《秋兰》诗中有“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之句。后人为纪念他,便将尹喜登高望远的土山起名为:望气台。唐时在上面修建了3丈多高的“瞻紫楼”。此楼民国年间毁于兵火。现在所能看到的是近年修建的仿古建筑。 8、太初宫。位于函谷关东城门右侧。传说,尹喜迎候老子到函谷关,行以师礼,恳求老子为其著书,老子便在此写下了《道德经》五千言。这部蕴涵丰富的著作对后世影响很大(也有有认为是后人托名之作)。为了纪念这件事,后人便在老子著经的地方修筑了太初宫,曾是一座道观。 太初宫为殿宇式古典建筑。殿脊和山墙檐边上塑有麒麟、狮、虎、鸡、狗等珍禽异兽,神形兼备。殿顶飞梁纵横,椽檩参差,虽然屋架复杂,但却自成规矩,殿宇宽阔,中无撑柱。史载,太初宫始建于西周。现存太初宫主殿建于唐以前,元、明、清各代均有修葺。庙院现存石碑两通,一通立于元大德四年,一通立于清顺治年间,上面都记载着老子骑青牛过函谷关的故事。 9、函谷夹辅。位于灵宝市城北17公里的孟村旧村的小谷里,南距古函谷关约2公里。夹辅外形像炮楼,砖木结构,城门式建筑物。分内外二重门,外门口上,青砖镌刻“函谷夹辅”四字。城门上系二层歇山顶式四角楼。目前除北边房顶和部分部件有损坏外,基本上保存完整,据鉴定现存建筑建于明代,清代重修。 10、函谷碑林。函谷碑林修建于1988年秋,碑林南北长100米,东西宽40米,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有石碑62通。其中不但有从灵宝各地搜集来的古碑,如宋代的法制碑、唐代的地震碑、杨贵妃之兄杨仲嗣的墓志碑、明代吏部尚书许天官夫人的墓志碑等,而且也有近现代书法名家书写名人吟咏函谷关诗文的新碑,如:清代康有为给当时的灵宝县长写的条幅石碑,李向阳原型的笔文碑等。

“秦关”指的是潼关还是函谷关?
答:函谷关周初为内之地,遗址在今灵宝县坡头北,南峙巍巍秦岭,北淌滚滚黄河。战国时,秦始置关,称秦关。汉楼船将军杨仆“徒关于新安”,南史称汉函谷关。函谷关为洛阳通向西方的要塞,东指洛都,西望长安,南临涧河,北依邙山。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为洛阳八关之首。"百二秦关"古代通指...

文言文中的山东是指?
答:1. “山东”是指崤山以东的地区,在秦朝时期,它是秦国的东部边界。2. “关西”似乎是指函谷关以西的地区,但不是玉门关。在古代,函谷关是一个重要的关隘,位于今天的河南省灵宝市,而玉门关则位于甘肃省敦煌市西部,是古代通往西域的重要关口。

函谷关历史上的著名战例
答:1、函谷关之战 函谷关之战是前318年赵、楚、魏、韩、燕五国联合进攻秦国的战争。函谷关位于灵宝市区北15公里的王垛村。古代处于洛阳至咸阳故道中间的崤山至潼关段多在涧谷之中,深险如函,古称函谷。春秋时秦穆公从晋国手中夺取崤函之地,在此设置函谷关。此关关城东西长7.5公里、谷道仅容一车通行...

函谷关为什么在秦以后作用消失
答:2 汉朝废秦函谷关,迁至今天的河南新安重新建立新关,称之为”汉关“ 3 三国魏时重新弄得函谷关,称为“魏关”,魏关兴建是因为相传三国时候,曹操西讨张鲁、马超,为了迅速转运兵马粮草,命许褚在那里开凿隧道,筑起关楼,距秦关不远,故称新关。这处后来成为东达洛阳,西接长安的重要交通干线。抗日...

秦汉时期主要关卡函谷关,为啥到唐末后就丧失作用了呢?
答:在历史上,是有三个函谷关的,分别是秦朝的函谷关,汉朝的函谷关和魏时期的函谷关。这三个函谷关,在历史上真实起过作用的就是秦朝的函谷关。所以题主所问的函谷关作为主要的关卡,但是后来却丧失了作用的应该是秦朝的函谷关。其实秦朝的函谷关并不是在唐末在丧失作用的,在汉代就丧失了作用。一、秦函谷关...

秦朝的汉中和关中,还有三国时期的樊阳是现在的哪里呢?
答:汉中就是现在的汉中 关中,指陕西秦岭北麓渭河冲积平原(渭河流域一带),关中之名,始于战国时期,一般认为西有散关(大散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取意四关之中(后增东方的潼关和北方的金锁两座)。四方的关隘,再加上陕北高原和秦岭两道天然屏障,使关中 成为自古以来的兵家必争之地。

秦朝的五关是现在什么地方
答:你说的是“武关”吧。武关,古晋楚、秦楚国界出入检查处。位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东武关河的北岸,与函谷关、萧关、大散关成为“秦之四塞”。武关历史悠久,远在春秋时即以建置,名曰“少习关”,战国时改为“武关”。关城建立在峡谷间一座较为平坦的高地上,北依高峻的少习山,南濒险要。关城周长1...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函谷关究竟是怎样的?
答:导语:俗话说的好:得关中者王天下!这在宋朝之前可谓颠扑不破的真理。无论是兼并六国的暴秦,还是前后称雄四百多年的两汉,再到盛极一时的隋唐,都是从关中地区真正起家。作为这片区域的门户,函谷关与潼关也先后拱卫着无数帝国的京畿要地。那么函谷关凭什么能够成为险要的关卡呢?下面我就来给大家...

秦朝的蕞城是现在的哪个城市
答:通过外交活动,得到各国响应。六年,除齐附秦外,赵、韩、魏、楚、燕组成联军,共推赵将庞暖为帅。庞暖认为,攻秦之师屡向西进攻,均在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北)被阻,不如绕道蒲阪(今山西永济西南),南渡河水(今黄河),迂回至函谷关后,可以出其不意。五国联军分路出蒲阪,进展顺利,至蕞时与吕不韦所...

东方六国为什么不绕过函谷关攻秦?
答:第5次合纵攻秦之战就是西渡黄河,直接攻秦的。当时赵、韩、魏、楚、燕5国组成联军,共推赵将庞煖为帅。庞煖认为,攻秦之师屡向西进攻,均在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北)被阻,不如绕道蒲阪(今山西永济西南),南渡河水(今黄河),迂回至函谷关后,可以出其不意。五国联军分路出蒲阪,进展顺利,至蕞时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