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菩提心,如何发菩提心?

作者&投稿:成王备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菩提-京东珠宝首饰,闪耀夺目,成为人群焦点!~   我们学佛,什么是最重要的?

  对于这个疑问,相信很多学人都思考过。然而经典浩瀚,犹如佛经中“盲人摸象”的比喻,难以找到一个基础和根本。

  末学浅陋,以自己学佛的感受勉强回答这个问题:

  答案是:发菩提心!

  对初学而言,发菩提心是首要的;对学佛多年而未发心者而言,发菩提心是比开悟更重要的当务之急!

  先解释一下:

  “菩提”, 翻译为“觉”,这里是指“无上菩提”:成就无上佛果的“觉”, 即是成佛的意思;

  “菩提心”, 全称“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无上正等正觉心),即是成佛的心;

  “发菩提心”,就是发“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也就是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

  此菩提心之内容,即“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一.发菩提心是成佛的第一步

  我们学佛的初级目的:出离生死苦海,不受六道轮回;
  我们学佛的终极目的:上求无上佛道;下化无边众生。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又叫做“诸佛通愿”:诸佛在因地时,都发过这个愿,若无这四宏愿,诸佛无以成佛,佛法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以求佛道的因而得成佛之果,法尔如是,自自然然。

  如未发求佛道之心,以何因而得佛果?

  有《华严经》为证: “菩提心者,则为一切诸佛种子,能生一切诸佛法故。”

  二.发菩提心是判别菩萨与非菩萨的标准

  “菩萨”:全称“菩提萨埵”,菩提为“觉”, 萨埵为“有情”(众生),直译为“觉有情”;很多场合,被解释为“觉悟了的有情”。末学以为这个解释值得探讨。问一句:若必须觉悟才有资格称为菩萨,那么,怎么会有“凡夫菩萨”之说呢?

  《优婆塞戒经》:“在家之人发菩提心,胜于一切辟支佛果。(胜于二乘极果是什么?菩萨!)出家之人发菩提心,此不为难,在家之人发菩提心,是乃名为不可思议。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恶因缘所缠绕故。在家之人发菩提心时,从四天王乃至阿迦尼吒诸天,皆大惊喜,作如是言:我今已得人天之师”!

  以上经文不仅明示:“在家人发菩提心,胜于一切辟支佛果”。更以“天人师”称赞发菩提心的在家凡夫!
  故末学以为:“菩提萨埵”应当解释为:“求菩提(觉)的有情”,也就是:“求佛道的行者”。

  因此,发了菩提心,就是菩萨;未发心者,就算有神通乃至有慈悲心,也不是菩萨!

  还以《华严经》为证: “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

  三.发菩提心能消重罪

  《普贤菩萨行愿品》云:“菩萨自念。我于过去无始劫中。由贪镇疑。发身口意。作诸恶业,无量无边。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

  无始劫以来,无量罪业,是碍修学佛的主要原因;罪障深而福德浅者,就算聪明才智,也是“钝根人”。因此,消除罪障是学佛的捷径。

  《优婆塞戒经》云:“善男子,有智之人发菩提心已,即能破坏恶业等果如须弥山。”

  四.发菩提心与往生净土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无量寿经三辈往生中,虽行有优劣,莫不皆发无上菩提之心。此无上菩提心,即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即是度众生心。度众生心,即摄取众生生有佛国土心。是故愿生彼安乐净土者,要发无上菩提心也。若人不发无上菩提心,但闻彼国土受乐无间,为乐故愿生,亦当不得往生也。”

  彻悟禅师:“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此16字被奉为“净土纲领”。

  综上所述,我们知道:开悟只是漫长的成佛道路上的一个必经之关卡。而发心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是真学佛法的标志;是凡夫菩萨的标志;是成佛的根本原因。其体广大,其德无边。一切学人当速发无上菩提心!

  引用省庵大师《劝发菩提心文》以表发心之重要、发心之急迫:

  “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苟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故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忘失尚尔,况未发乎?故知欲学如来乘,必先具发菩萨愿,不可缓也。”

  很多学人,自念身为罪孽凡夫,未受三皈五戒,何敢以发菩提心而称“菩萨”?

  末学此文,意在令一切见闻者知道发菩提心的急迫与重要;一切读者,若愿意学佛,即使一时一处一念之间能持一戒,也应当在阅读本文之后的下一秒立即发心。或者自己挑一个时间,于静室之中,无论有无佛像供奉,皆可礼拜本师释迦牟尼佛而作是言:“本弟子某某,于今日起,尽未来皈依佛法僧;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愿得佛菩萨护持,尽未来不失不忘今日之愿。”如是三称,贵在至诚。

  末学就是这样发心的,“尽未来”三字一出口,不觉涕泪皆下。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菩提心,有世俗菩提心与胜义菩提心。
世俗菩提心,就是希望度化一切众生,一刻也不能忍受众生在六道中受苦的这种心。胜义菩提心,则是世俗菩提心上升到空性智慧之后的菩提心。

诸佛因菩萨而产生,菩萨因菩提心而产生,菩提心因大悲心而产生。大悲心不显现,都是因为业障惑迷的原因,开始的时候可以强迫自己发悲心,虽然这种悲心比较做作,不真实,但因这个悲心,慢慢的积累各种善业,业障消除,真实的悲心就慢慢会显现出来。也不会做作,不会虚假了。
另外,修行应该善巧发愿,自己思维如何能方便令自己生起真实大悲心,就如何发愿。愿力是修行进步的助力。这非常重要。

慈悲吧。

什么是菩提心和发菩提心
答:1、菩提心,简单的理解就是“觉悟的心”。“菩提”是古印度的梵语发音,译成汉文的意义为“觉”,即是成佛的意思,菩提心就是成佛的心,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心。2、发菩提心就是学佛的基础,意思是你不仅认识到了佛的存在,并且意识到了你与佛的距离,并且愿意跟随佛的脚步,按照佛的指引...

何为禅定?何为开悟?何为发菩提心
答:发菩提心—菩提心的“菩提”二字,是古印度的梵语,译成汉文的意义为“觉”,即是成佛的意思,菩提心即是成佛的心。发菩提心,就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简称“菩提心”,也就是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禅定—禅定,又名「三昧」,所谓「念佛三昧,三昧之王...

藏佛的“菩提心”是什么?
答: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都是大乘佛法,修行中对佛法的认识也是一样的。菩提心,就是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心,成就无上菩提的心,也就是成佛的心。也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大乘佛法的修行人,每个人都要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求证无上菩提。

菩提心是什么意思
答:菩提心是佛教用语,我们现在来说说菩提心是什么意思,以及如何发菩提心。1、菩提心,重在“菩提”二字,菩提心的意思就是说有一颗成佛的心,指的是一个人有大慈大悲的胸怀,有佛的气度。2、对于一个刚刚加入佛门的人来说,或者对于一个刚开始信佛的人来说,发菩提心是首要的,是比“开悟”更重要...

菩提心是一切诸佛成佛之种子
答:《大智度论》曰:「菩萨初发心,缘无上道。我当作佛,是名菩提心。」《观经玄义分》曰:「愿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同发菩提心,往生安乐国。」菩提心的内容,即「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证」等四弘誓愿。其中前一为利他之愿心,后三为自利之愿成。简...

菩提心是什么意思
答:读音:pú tí xīn。反义:豺狼性、希求心、错谬心。菩提心造句。1、菩提心是大乘佛法最重要的法教。2、惜因果、虔诚恭敬、真心为人服务是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的基本原因。3、这就是佛教徒所说的菩提心的生起。4、本为纵横黑白子,要何红尘菩提心。5、如何成为菩萨:陈上师所写有关行者如何在菩提道...

菩提心 怎么解释
答:《大智度论》卷四十一则称发菩提心为菩提心,行六波罗蜜为无等等心;卷五十三谓佛菩提有发心、伏心、明心、出到、无上等五种菩提之别。《菩提心论》谓有行愿、胜义、三摩地等三种菩提心。关于菩提心之体性,《大乘义章》卷九谓知菩提之性是己体,归心自实名为真发心。此系以如来藏性为菩提心之...

菩提心具体是什么意思?
答:“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简称。“菩提”二字,是古印度的梵语,译成汉文的意义为“觉”,即是成佛的意思,菩提心即是成佛的心。发菩提心,就是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也就是要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佛之菩提 有关佛之菩提,据大智度论卷五十三载,有五种:(一)发心菩提,谓十...

怎么才能发起真正的菩提心
答:我们有这种心,时而久之,这个菩提心就会发起来。这个菩提心是自动发起来的,不是人为发起来的。当发起这个菩提心的时候他不会退转,不会说今天发菩提心明天就没了,后天就找不着了,大后天又开始去搞那些堕落的事情,不会这样。发起这个菩提心,这一生一世都不会退转的,他勇猛地往前走,不管前面有...

为什么要为一切众生发菩提心?怎样才能真正生起菩提心?答案
答:菩提心是求取无上正等正觉,成佛之心。首先是为自己而发,自度然后才能去度他。全身心地信仰佛陀的教法,坚定只有成佛,才是生命能够离苦得乐的唯一之路,菩提心就会自然生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