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二战德国曼施坦因元帅

作者&投稿:达奚曲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关于二战德国元帅 曼施坦因 回忆录~

曼施泰因回忆录《失去的胜利》最早的中文译本是台湾方面出版的,钮先钟翻译,很难见到了
80年代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曾内部发行《失去的胜利》,战士出版社出版,实际上就是以钮先钟版本为基础的,一些术语、语言习惯等大陆读者不甚习惯,但有一定收藏价值
现在比较常见的是解放军出版社将名字改为《曼施泰因元帅战争回忆录》(属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外国著名将帅战争回忆录丛书)2006年出版的,戴耀先翻译

弹性防御又名机动防御,是运动战处于防御形态下的一种积极战略。善于利用战场空间和时间因素,指挥部队快速机动和集中兵力。在进攻中, 以装甲部队为突击群,趁敌犹豫不决和混乱之机,冒着暴露侧翼和后方的危险, 大胆穿插迂回,攻击敌人翼侧和后方, 从而瓦解敌整个防御,而步兵则在正面实施牵制行动,在抗击敌优势坦克的反冲击时,常以防御行动并使用高射炮平射打坦克的手段挫败对手, 而后转入反攻,在城镇攻坚战中, 一般以步兵先行突破, 而后投入坦克。当敌溃退时, 即以坦克不停顿地追击来发展胜利,在防御战役中, 通常将装甲部队作为预备队, 对突入之敌实施反冲击或反击。在退却时, 则以机动防御迟滞对方追击。
它避免将部队分散在前沿漫长的战线,也避免作旷日持久的消耗战。弹性防御能同时拥有进攻者的机动和在本国作战的便利,在战役层次上常常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守军可以在内线集中相对优势的兵力,逐个击破敌人几个并进的外线军团。守军也可以凭对地形的熟悉,隐伏一定兵力,或派出一个迂回部队于敌人侵军的侧后,配合正面的大部队同时前后夹击。守军也可以作大幅度的退却,让敌军过度延长的补给线逐渐暴露后加以袭击划弱敌军整体战斗力,然后集中兵力决战。弹性防御并不必然意味着完全放弃前沿抵抗。若没有给予敌军相当的迟滞、骚扰和杀伤,则在纵深处会战和反击的效果未必很大。弹性防御不要求人民无限度的支持,但却要配备较机动化的野战军,和一体化的指挥机制。不同文化对军队角色的介定往往决定其对弹性防御的接纳程度。由于弹性防御的战略是要争取有利时机来打击敌人的入侵军,而不是直接保卫国土,军事和政治的优先常常发生纷歧,甚至脱节。
曼施坦因提出这种防御理念,是针对当时德军兵力匮乏、战线漫长的正确战略思想。

1.不一定。因为当时德军采用的是闪击战的思想,将装甲部队集中使用而不是像英法拆散分配给步兵。就算不采用曼施坦因的进攻方案德国空军依然能在第一时间摧毁英法空军夺取制空权,装甲部队虽然伤亡比较大却依然能从比利时取得突破。只不过以这样的方式达到巴黎的话德军想要41年进攻苏联估计就不大可能了。
2.克里米亚战役确实体现了曼施坦因的指挥艺术。攻占克赤半岛是德军42年夏季攻势的第一步,这一战的胜利的原因有很多。第一是由于当时苏联最高统帅部在莫斯科保卫战后乐观的认为在42年就可以将入侵的德军全部赶出去,从而制定了反攻计划完全忽视了防御;第二是因为苏军受半岛地形的限制不能将所有防御兵力都用上、加之苏军指挥官2/3的部队留在了半岛的北面,南部只留了1/3。而曼施坦因发现了这个问题在半岛南部一次投入6个师的兵力形成了局部优势,一举突破。
3.吹牛的不是曼施坦因而是空军元帅戈林。保卢斯的第6集团军被包围在斯大林格勒后就多次劝元首下令让保卢斯率军突围。加上元首过分自行的以为仅靠新型的“虎式”坦克就能突破苏军的包围和得到了戈林每天能保证第6集团军最低需求500吨的物资补给(实际一般都在50~60吨维持着,从未超过300吨)后决定然第6集团军坚守到43年的春天。
曼施坦因也多次劝保卢斯突围,但保卢斯斗医没有元首的命令为由而拒绝。
德军的指挥系统本是只由上级下达作战目标由下级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但在第6集团军被围后和救援第6集团的时候元首多次干预军队的指挥,使得救援行动一直不能有效的进行。
4.库尔斯克战役只能说是的德国的无奈和元首的决断。无奈是因为当时苏德战争已经进入到了第三个年头了,除了应对苏联外德国还要对付即将在地中海展开反攻的盟军,同时大西洋反潜战也进入了到了决定胜负的时刻。即使德国想在43年的5、6月进攻也无法凑够所需的装备。元首的决断则是到了7月进攻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曼施坦因不停劝阻元首放弃进攻,可是在元首的坚持下战役最终还是打响了。
5.撤换曼施坦因最主要的原因是自斯大林格勒战役保卢斯投降后元首开始变得不信任国防军,更加器重起党卫军来,这一点从库尔斯克进攻夺取关键目标的部队就可以看出。库尔斯克战役后德军处于处处被打、处处防御的境地。曼施坦因提出的撤退与元首的“生存空间”思想不符,为此二人吵架的次数愈发增加。最终到令元首忍无可忍的境地下令撤换曼施坦因。至于说那个:“只适合指挥装甲集团”说法只不过是元首说给其他将领们的借口罢了。
总的说来,曼施坦因是不失为“纳粹头号战略家”这个称号的。

1.二战和一战最大的区别在于装备,一战由于以机枪等小武器为主导才会造成拉锯战,你看一战后期的英国几辆坦克把德国打成什么样,而二战到处是飞机坦克,而且领导者不可能再这么无视人们的厌战情绪,一战的绞肉后果已经给各国留下深刻教训,所以无论什么策略,一战是以防御为主导的,二战是以进攻为主导的。
2.曼施坦因只能擅长使用陆军,你让他指挥别的也只会不来,没经验。他指挥的南方集团军群从顿河草原退到加里西亚,仍能保持比较完整的战斗力,因此我认为他更善于进攻,当德国实在所有的地方都被包围无法进攻时,他是打不来的,准确的说,他没有能力率军固守阵地以少胜多。所以他唯一能做的就是闪电战。
其他的我不太了解。

你好,我个人看曼的角度大概是战略角度德军最优秀的将领,不过比较狂妄,有时爱夸口。也许有偏颇,后面很多可能会在这个角度出发。
说实话你的第一个问题,从盟军苏军和德军角度看曼施坦因是不是最好,这个问题比较难回答,肯定有人认为是有人认为不是,没法一概而论。应该来说从苏军角度考虑,曼施坦因是最厉害的德军将领,因为我记得在朱可夫的回忆录中说曼是最讨厌的法西斯歹徒,应该来说是对曼的超高评价了,朱可夫在苏军的地位无需多言。盟军跟曼的接触太少,也只是40年被曼施坦因计划打击过,那会曼还被贬为军长,所以接触不多,盟军更多接触的是莫德尔和隆美尔,战后西方对曼的评价应该是德军中最高,战时因为宣传需要和北非英军的无能,狂赞隆美尔,战时对曼,古德里安等评价不算高。至于德军内部,不同人评价不一,高层必然不太喜欢,因为曼确实比较狂(当然能力优秀),从其官职就可看出,军长,装甲军军长,直到成为第11集团军司令才算独当一面,一直被OKW和OKH压制,可见高层对其不喜,而且他们认为他没有那么强,否则才能超群再狂战争时期也该更合理利用。一线将领伦德斯对他评价很高,当然有是其手下参谋长的关系。包克与其接触不多,勒布在其作为装56军军长时对其态度基本是不推崇不打压。古德里安在回忆录中对他和赖歇瑙高度评价,赖歇瑙早忘基本代表古认为曼是德军中最优秀的将领。莫德尔从曼对其不喜来看估计对曼也不会太喜欢,不过德军集团军和以下级将领除了老派的那些应该对曼是很佩服的。
第二个问题,40年西线战役。曼的计划是天才毋庸置疑,历史很难假设,按当时英法部队的战斗力来说,即使正面碰撞能不能打赢德军也很值得怀疑(参考北非,甚至我认为包括后期蒙哥马利带领英军的表现),但是曼施坦因的计划绝对大大缩短战役时间,较少伤亡,比原计划好得多,这点可以确定。而且战争中有很多运气因素,即使曼施坦因计划,如此顺利也有不少运气成分。比如兵力设置不合理,北面包克的B集团军群下辖6,18集,与A集团军群中间间隔4集,4集进攻路线与B集团军群一致,却被划归A集团军群,B集团军群兵力不足,可是B集团军群完成的比计划中还要好,兵力不足却非常成功,提前、彻底吸引英法主力注意,如果失败,没准同样进入拉锯战。一战的不成功其实也有运气因素,也许只是出来混迟早还?
整体看,曼的计划是天才计划,不过用不用的这些后果情况太难假设了,战役层面的很多东西不是可以直接参考的。
第三个问题,克里米亚战役。我觉得和第三次哈尔科夫战役并列为曼最经典的指挥,兵力不足,面对两个方向,多数时间没有装甲部队。而且克里木半岛地形对他很不利,入口处只有两条地峡,易守难攻(后来苏军收复克里木也主要卡在这里),后面是平原,对兵力要求很高,曼占据各种不利因素,成功占领真的非常精彩。至于空军应该说作用巨大,不过那个年代毕竟还是陆军为主(到了现在纯空军一样很难,打伊拉克最后还是陆军进攻,利比亚也得靠反对派提供兵力),空军作用和当时第11集团军下属的海量的炮兵作用差不多,都对战役成功起了决定性作用,但不是最根本的,克里米亚战役前期一样有空军和炮兵,还是很久没打下塞瓦斯托波尔,和指挥关系很大。不过我个人认为这次战争也许陆军不像曼说的那么少,毕竟他手下有一些罗马尼亚部队,虽然不是很多,而且战斗力跟德军完全无可比性,战斗中也肯定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曼在这次战役中自己对其评价也基本是褒贬参半的。
第四个问题,斯大林格勒战役解围阶段里,我觉得他的正面作用更大不过负面作用肯定有。他带的那些兵力实在不多,还要承受很大的压力,这个阶段甚至之后很长时间苏军的包围圈都是对外很强,对内比较弱(直到切尔卡瑟和胡贝口袋还是这样),鲍罗斯不突围曼那点兵不出大运气谁带也打不成功,打1000次可能能成1次,鲍罗斯的胆怯是一个根本因素。你跟一个很严重的因素是戈林臭吹,能提供不给,其实完全做不到,是另一个决定性因素。不过曼初期的自信肯定也对解围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也许当时他不夸口鲍罗斯真的就突围了,也许后期鲍罗斯真的开始觉得没必要突围二后期没有资源突围了(杰米扬斯克口袋的成功也许这时起了负作用)。当时装48军被牵制了(不被牵制说实话战斗力也不强,只有装11师一个装甲师,而且兵力超级不足,但是装48军在防御苏军的反击中已经表现足够好了,没有他们更打不成功)。对于猪一样的队友这个说法,这次行动中戈林完美诠释了猪一样队友这个名词;鲍罗斯说实话究竟表现如何已经淹没在史实里了,这次他绝对表现不好,但是谁都有打不好的战役,只不过他赶上倒霉打不好被抓住机会了。其实可以看在古德里安和隆美尔的回忆录里鲍罗斯他们认为还是不错的。而且开始他一直是赖歇瑙的参谋长,赖歇瑙能力超强,脾气超坏,能做他的参谋长那么些年本身就是对他的最大肯定,不过这次战役鲍肯定表现不好。从另一个角度看,兵力劣势情况下,曼手下的师长几乎各个表现优异,当时德军兵员素质也很高,没他们根本一点解围希望都没有。还有我想多提一句的是装4集司令霍特。大家都公认古德里安在装甲部队上的造诣,我觉得可能有出名等各种因素神话在内,我小时候最喜欢的德军将领是古德里安,我觉得他带装甲兵最厉害。后来我一度觉得他可能跟霍特,豪赛尔比差不多,甚至被曼和古说的非常不堪的克莱斯特也许都能跟他们一比,其实古也没那么神。后来我现在又觉得古是最好的,因为我看到了一句话,很多人创造了理论,但是没能力实践;很多人实践了理论,但是没法创新,古德里安是历史少见的创造理论还能自己实践的人,整个历史上几乎没人能做到。我现在在指挥层面上看他,他肯定是最高水平,不过是不是凌驾于他人之上很难说,我觉得霍特和豪赛尔和他差不多。当时古已经被开除,豪赛尔还在师,军级别混,霍特晋升速度和古基本一样,有对比,我觉得霍特真的也是少有的装甲部队神级指挥了,这样的都算猪一样的队友真就没法打仗了。

个人观点:曼帅的进攻能力无与伦比,但是防御比莫德尔就差些了吧。隆美尔是被英国夸大的,要不然英国佬太没面子啊!
没有曼施坦因的方案,或许会成为拉锯战,但我认为概率不大,因为那时德国的装甲部队已经非常成熟了,而盟军还把每辆坦克配合着步兵用呢,肯定抵挡不了古德里安的庄家铁流。最主要的是曼帅的方案赢得了时间。六个礼拜灭法。
克里米亚战争的确精彩!
斯大林格勒,曼帅也是回天无力,希特勒不允许保卢斯突围,最后只差八公里啊,俩帅就能碰面了,可惜啊!
库尔斯卡,可以使曼帅已经全力以赴。苏联的后备部队和物资补充能力远大于德国,所以拖到最后活活把德国拖垮了。还有一点,就是莫德尔一开始就没有全力以赴地攻击苏军,只是一直坐着防御准备。
曼施坦因在库尔斯克之后,应该还有能力指挥当时的德军。毕竟,在最后的防御战中,曼帅指挥的也很出色!看看曼帅的《失去的胜利》。不错!

我认为曼帅的确是德军中最有才华的将军!(没有之一)
从塞瓦斯托波尔战役说起,曼帅用了很小的代价就拿下壁垒般的要塞,不管从战术上,还是从损失上看,德军达到了完胜。纵观克里米亚,如果没有曼帅,德军前进的步伐必会减慢,甚至影响到整个东线。所以,曼帅功不可没!
至于斯大林格勒,如果保卢斯能早点撤退,如果希特勒能松口,放弃高加索油田,放弃斯大林格勒这片废虚,解放保卢斯的军队,曼帅何必仓促去救保卢斯?斯大林格勒不是曼帅的错!
说到库尔斯克,希特勒的堡垒计划本身就没有提供给曼帅足够的兵力,而曼帅依然 突破苏军两道防线,迫使苏军使用战略预备队!怎么能否认曼帅的才华!至于哈尔科夫…那是曼帅的回天之术罢了!

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后,曼施坦因又是如何把苏联打回原形的?
答:而这场反击战的策划与指挥官正是由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最具军事才能的曼施坦因元帅完成的。曼施坦因(1887-1973),二战时期德国的军事家、战略家,他被后人誉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的三大名将之首(另为隆美尔、古德里安)。他过人的军事素质、出色的军事指挥艺术,对世界军事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战中的 德国将领,有哪些被世界各国军人奉为“不朽的传奇”。_百度知...
答:【帝国陆军元帅】曼施坦因(1887-1973) 陆军元帅,军事家英国人认为曼施坦因出身贵族,受过良好的军事教育,早年是一个优秀的参谋军官,对战术,战役,战略都有成熟的观念,由于参与制定了进攻法国等完善的作战方案,享有“伟大战略家”的声誉。在德国所有的高级将领中,曼施坦因是最有成就的野战指挥官。他善于集中使用装甲部队,强...

最负盛名的指挥官曼施坦因,他指挥过哪些堪称的经典战役?
答:作为德国防军元帅,曼施坦因曾统辖指挥了多达60个师的德军一线主力部队,是二战时期,与隆美尔和古德里安齐名的纳粹德国三大军事将领。他指挥和计划的经典战役有:曼施坦因计划、克里木战役、西尼亚维诺会战、斯大林格勒解围战、第三次哈尔科夫战役、库尔斯克战役南线指挥、第聂伯河防御作战攻。其中最为经典的是第...

朱可夫与曼施坦因可以说是二战中最牛的两个元帅,他们的失误各有哪些?要...
答:两个人都是很优秀的军人,可举出的失误朱可夫是他的火星行动,此役,加里宁方面军和西方方面军在勒热夫突出部合围并粉碎德军第九集团军,此战苏军损失超过50万人,德军才损失4万人,是朱可夫元帅的一次失败的战役。曼施坦因擅长于组织计划周密的进攻战,但是防御战中他却浪费了过多的兵力且有过较为重大的...

德国元帅曼施坦因怎么去世的???
答:得病在德国巴伐利亚逝世。埃里希·冯·曼施坦因(德语:Erich von Manstein,1887年11月24日-1973年6月10日),是一名终身从军的职业军人,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脱颖而出,成为纳粹德国德意志国防军中最负盛名的指挥官之一。尽管他从未成为纳粹党的一员,他却被授予了陆军元帅的军衔。尽管他从不质疑希特勒...

二战的德军将领曼施坦因为什么被降职了
答: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惨败后,整个南线部队向西退却,似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后来南方集团军全部放弃顿河弯曲部向西撤至亚速海至哈尔科夫之线,苏军还在步步紧追,灭顶之灾即将来临。恰恰正在这时,曼施泰因的“特异功能”意识到反击的机遇已经来到。因为苏军名将瓦图京发生了失误,错误地认为德军只有退逃而没有...

纳粹德国第一名将,德国元帅冯·曼斯坦因指挥的哪一场战役最经典?_百度...
答:最经典的战役是曼施坦因计划,也就是入侵法国 “曼斯坦因计划”是将德军主力放在法德交界的阿登森林山区,对法军造成突然袭击,而北方则负责吸引法军注意,最后形成合围之势。此方案风险极大,但效果却是最好,因此,德军才能在一个半月内让法国投降。背景:二战初在兼并了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瓜分了波兰后,...

二战德国名将。
答:曼施坦因、古德里安、隆美尔是二战时期三个非常著名的德国名将,他们的传记和详细资料如下。曼施坦因 全名埃里希.冯.曼施坦因,又名埃里希.冯.莱温斯基(1887-1973),德国陆军元帅,军事家、战略家,与隆美尔和古德里安被后人并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的三大名将。参加过一战,一战后先后担任过柏林第...

请问二战东线德国失利后曼施坦因元帅提出的“弹性防御”是什么意思...
答:时,就是德军反击之时。希特勒反对退却,这使得曼施坦因被解职。战后,曼施坦因被判处18年徒刑,后被减刑至12年,1953年获释后担任西德国防部顾 问。PS一下,战后德军许多将领都著有回忆录,众口一词对希特勒的指挥提出严重批评,并认为如果按照自己的方式可能会更好,曼施坦因也是一样,《失去的胜 利》...

二战柏林陷落时曼施坦因去哪了呢?
答:尽管苏军对堡垒计划基本掌握(德军高层有间谍),德军的进攻没有达成突然性,但是曼施坦因在南侧仍然取得一定进展,也就是说库尔斯克战役打到底的话,德军未必失败。然而希特勒为解决意大利的问题,中止战役抽兵西调,曼施坦因大为恼火,与希特勒发生严重分歧。曼施坦因和克鲁格元帅飞往腊登斯堡,第一次提出了设置...